典籍的解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9收藏

典籍的解释,第1张

典籍的解释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指法典、图籍等 重要 文献;亦泛指古今图书 司晋之典籍。——《 左传 ·昭公十五年》 五代时始印五经, 已后 典籍皆为板本。—— 宋· 沈括《 梦溪 笔谈·活板》 详细解释 (1)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 《左传·昭公十五年》 :“且昔而高祖 孙伯黶 ,司 晋 之典籍,以为大政。” 《孟子·告子下》 :“ 诸侯 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 足以 守宗庙之典籍。” 赵岐 注:“典籍,谓先祖常籍 法度 之文也。” (2)泛指古今图书。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 :“光禄大夫 刘向 校中 秘书 ,谒者 陈农 ,使使求遗书於 天下 ,故典籍益博矣。”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典籍》 :“ 开元 中,定四部目録, 大凡 五万一千八百五 十二 卷。此自 汉 以来,典籍之大数也。”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 诗:“这个岛呵,在典籍中无丛查考。”

词语分解

典的解释 典 ǎ 可以作为 标准 的书籍:典籍。字典。词典。经典。 引经据典 。 标准,法则:典章。典制。典故(典制和 掌故 ;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典范。典雅。典礼。 典型 。 指典礼: 盛典 。大典。 主持 ,主 籍的解释 籍 í 书,书册:古籍。书籍。经籍。典籍。 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隶属关系:籍贯。户籍。国籍。学籍。 登记:籍没()。籍吏民。 征收:籍田。 〔籍籍〕a. 形容 纷扰很大;b.形容名声很大;c.形容纵横交

引经据典的解释是:引;援解;引用;经:经书;据:依据;典:典籍。引用经典著作作为立论的依据。繁体是引__典。拼音是yǐnjīngjùdiǎn。年代是近代成语。感情色彩是中性成语。结构是联合式成语。

关于成语引经据典的详细内容,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示例

吃到这些臭东西,还要替他考证,你也忒爱引经据典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二回)

二、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三、语法

引经据典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谈话与写作方面。

引经据典的近义词

旁征博引

引经据典的反义词

不见经传

引经据典的成语接龙

引经据典、典章文物、物议沸腾、腾腾兀兀、兀兀穷年、年轻气盛、盛筵易散、散木不材、材高知深、深谋远计、计行虑义

引经据典的成语翻译

英语:copiouslyquoteauthoritativeworks;日语:__(けいしょ)や典故(てんこ)を引用(いんよう)する;俄语:цитироватьклáссиков;其他:ausklassischenWerkenzitierenciteral'appuilesclassiquesetdesallusionslittéraires

引经据典相关成语

据经引传、引经据义、博关经典、出何经典、熊经鸟引、引足救经、枕典席文

引经据典相关词语

引经据典、援经据典、引经据义、引经据礼、引经据古、典据、引据、据经、经据、典经、经典、引经、信经典

引经据典的成语造句

1他讲起历史典故来总是滔滔不绝地引经据典,被大家视为“立地书厨”。

2老陈博古通今,说话时总是引经据典,让人无法反驳。

3写文章引经据典,可使论证有力。

4他在文章中引经据典,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5毫无疑问,你可以引经据典来驳倒我。

6同学们的造句或小中见大、或引经据典,我不敢班门弄斧与之媲美,也不愿步人后尘,贻笑大方。

引经据典意思为:引用经典中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

读音为:[ yǐn jīng jù diǎn ]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二回   吃到这些臭东西,还要替他考证,你也忒爱引经据典了。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谈话与写作方面

例句:

1 他在文章中引经据典,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2参加辩论的两组同学引经据典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3写文章能引经据典,可使论证有力。

扩展资料

近义词:旁征博引

反义词:胡说八道

一、胡说八道[ hú shuō bā dào ]

释义:胡说,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为了造语惊人,对仗工稳起见,有些文豪们简直不恤胡说八道的。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二、旁征博引[ páng zhēng bó yǐn ]

释义:旁:广泛;征:寻求;博:广博;引:引证。指说话、写文章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

出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之人情小说》:“宝钗妙玉则从徐说,旁征博引,用罚甚勤。”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

1 文言文扩展阅读《曳尾涂中》的答案

原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 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2 王复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1442)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也先侵犯京师,邀约大臣出去迎接上皇。众人不敢前去,王复请求出行。于是升迁为右通政,代理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偕同前往。敌人露出刀刃夹道威胁他们,王复等人不为此而恐惧。返回后仍担任通政事务,再升迁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毛里孩侵扰边境,皇帝命令王复出京巡视陕西的边疆守备。从延绥到甘肃,观察地势,进言说:“延绥东起黄河岸边,西至定边营,萦绕二千多里。险要关口全在内地,而境外并无屏障,只凭墩堡来防守。军队反而驻扎在里面,老百姓却居住在外面。敌人一旦入境,官军还没有行动,老百姓已经被掠夺完了。再加上西南抵达庆阳,相隔五百多里,烽火不能连接,寇贼到了,老百姓还不知道。请迁移府谷、响水等十九个堡垒,置于接近边疆的重要之地。而从安边营至庆阳,从定边营至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个,共计三十四个。随着地势修建壕沟和城墙,以求声息相闻,易于防守抵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割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塔,还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死后,被赠予太子太保,谧号庄简。

3 文言文阅读 《 窦威》

抱歉,网上没有阅读题。我从旧唐书里面找到了窦威传,手打翻译出来,希望能够有所参考。

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陆人,太穆皇后从父兄也。父炽,隋太傅。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隋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射策甲科,拜秘书郎。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时诸兄并以军功致仕通显,交结豪贵,宾客盈门,而威职掌闲散。诸兄更谓威曰:"昔孔子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复欲何求?名位不达,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久之,蜀王秀辟为记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称疾还田里。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高祖入关,召补大丞相府司录参军。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高祖常谓裴寂曰:"叔孙通不能加也。"武德元年,拜内史令。威奏议雍容,多引古为谕,高祖甚亲重之,或引入卧内,常为膝席。又尝谓曰:"昔周朝有八柱国之贵,吾与公家咸登此职。今我已为天子,公为内史令,本同末异,乃不平矣。"威谢曰:"臣家昔在汉朝,再为外戚,至于后魏,三处外家,陛下隆兴,复出皇后。臣又阶缘戚里,位忝凤池,自惟叨滥,晓夕兢惧。"高祖笑曰:"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亦贵乎!"及寝疾,高祖自往临问。寻卒,家无余财,遗令薄葬。谥曰靖,赠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葬日,诏太子及百官并出临送。有文集十卷。

翻译:窦威,字文蔚,是扶风平陆人,太穆皇后继父的哥哥。父亲 窦炽,曾经是隋朝的太傅。 窦威一家累世都有功勋,他几位兄弟崇尚武艺,但是窦威喜欢文学和历史,他为人耿直,恪守本心。兄弟们都笑他,说他是"书痴"。隋朝内史令李德林科举考试大捷,射箭和策略都是第一名,做了秘书郎。官期满了准备迁调,但是他一直留任,在秘书一共干了十来年,他的学业也有所进步。当时窦威的兄弟们都通过军功当了大官,交结了达官显贵,宾客充满了他们一家,然而窦威的官清闲。兄弟们更加笑话他说:"以前孔子读书做了圣人,在当时依旧很狼狈,你学他,又是想干嘛呢?官位不大,很正常啊。"窦威笑笑不回答。都来蜀王秀贬为记室,因为秀做事不守法,他借生病的理由辞官回乡。到了秀被贬后,一同的官员大多获罪,只有窦威有先见之明得以保全自己。大业(年号)四年,多次升官做了内史舍人,因为进谏触犯皇帝,迁调到了考功郎中,后来又因为某些事情没有办,他又回到了京城。唐高祖进了虎牢关,召集、补全大丞相府司录参军。当时战事连连,规章制度都破坏了。窦威知识渊博,知道以前的规章制度,他就重新指定了这些,禅代文翰也大多参与其中。唐高祖多次对裴寂说:"叔孙通这个人没有比他更好的了。"武德(年号)元年,做了内史令。威窦上奏时仪表端庄,引经据典,唐高祖很欣赏他,有时带他到卧室,经常坐着聊。皇帝又曾经说:"以前周朝有八位国家栋梁,我与你家就差不多。现在我已经是天子,你是内史令,根本上是一样的,只是等级不同。"窦威谢皇上,说:"我家在汉朝时,是皇帝的亲家,到了后魏,三次做了皇帝亲家,陛下您德高望重,再比和皇后一家。我们又快要是亲家,官位这么高,早晚都很恐惧啊。"唐高祖笑笑着说:"想关东人和崔、卢为结婚,攀上了达官贵族,自己发达了,就开始骄傲,你代代都是皇帝的亲家,不也特别的显赫吗!"到了窦威重病时,唐高祖亲自去看望。不久窦威就死了,他家没有多少钱,他的遗言也是简单的办个葬礼。朝廷谥号他作为靖,追赠他是同州刺史,追封他为延安郡公。下葬那天,皇帝诏令太子和文武百官一起出去送行。他有文集十卷。

4 文言文阅读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陈登云的全文翻译: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 ,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二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5 郝景春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

郝景春,字和满,江都人。乡试中举,授盐城教谕,因犯过失而罢职归家。启任陕西苑马寺万守监录事,后调为黄州照磨,代理黄安县事。到任刚三日,农民义军突然来攻城,景春等坚守八天八夜,义军撤走。

崇祯十一年(1638),升任房县知县。农民起义军领袖罗汝才率九营之众向熊文灿请降,文灿同意受降,而汝才又犹豫起来。景春单骑至义军兵营去劝说,并与汝才及其同党白贵、黑云祥歃血为盟。汝才到文灿军门投降,而所部诸营分驻于竹奚谷、保康、上津,自己与贵、云祥驻于房县城郊。当时,郧阳各县城墙都被破坏,只有房县有赖于景春安抚,大体上可以防守。然义军杂处其间,居民日夜不安。景春与主簿朱邦闻、守备杨道选一方面修理防御工事,一方面与义军诸营和睦相处。

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张献忠在谷城举兵反明,约汝才一同行动。景春子郝鸣銮还是生员,有万夫不敌之勇,他对其父说:“房县城为敌攻击目标,仅疲惫瘦弱的士兵不过二百人,城何以守住?”便穿上铠甲去见汝才说“:你难道不念曾与我父亲烧香盟誓之言吗?希望你慎重,不要与张献忠一同作乱。”汝才假意允诺。鸣銮察觉出汝才的允诺并非真心诚意,回来与道选领兵登城防守,而献忠所遣前锋已至城下。鸣銮等斩义军将领上天龙,遣使向熊文灿求援,去了十四次,都未见到文灿。

不久,义军大队人马至房县城下,献忠兵打白旗,汝才的队伍打红旗。忽然两军合在一起并力围攻。义军将领白贵、黑云祥向城上高呼:“把城让给我们,保证无事。”献忠又令张大经来劝降。景春在城上大骂,鸣銮且守且战,坚持了五天五夜。义军损失不少,献忠左足受伤,其心爱战马也被杀死。守军指挥张三锡开北门放汝才入城,城被攻破,道选在巷战中牺牲。大经促使汝才劝景春投降,景春不肯。又问他府库财物何在,景春厉声道“:库藏若还有财物,你们也破不了城!”义军杀一典史、一守备来恐吓他,景春终不屈服,与其子鸣銮一道被杀。其仆陈宜和朱邦闻一家都死。朝廷闻知,赠景春尚宝少卿,建祠奉祀,后又改赠太仆寺少卿。

6 李文定报德文言文阅读答案

(二十二) 李文定报德

李文定公家甚贫,同巷李生,每推财以济之。公感其意,拜为兄。寻举进士第一,李生遣人奉书通殷勤①,公口谢之而已,不答。书生惭,谓公挟贵忘旧,遂不复相闻。

后十年,公为左相,因而奏李生昔日周恤②之义,愿授一官,以报其德。诏授左班殿直。公制袍笏,致书州将,令送生至公所。公与叙旧好,且谢曰:“昔日周旋③,极不敢忘,幸被误恩④,乃获所愿。”

众然后服公性度弘远⑤,非狭中浅见之人所能度。

[注释]①通殷勤:叙述恳切深厚的友谊。②周恤:照顾,接济。③周旋:交往,交际。这儿引申为照顾,接济。④幸被误恩:幸好被皇上错误地施与恩情,(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这是自谦的说法。⑤性度弘远:性情气度弘大长远。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谓公挟贵忘旧 ( )

(2)极不敢忘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致书州将,令送生至公所

3 李文定在考中进士后,为什么对李生的“通殷勤”,只是“口谢之而已”?

4李文定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老朋友,故人(2)非常

2、(李文定)写信给州府官员,让他们(派人)护送李生到自己的处所

3、因为当时无法用行动来报答李生的恩德

4、知恩图报,气度弘大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①把邹元标指为东林党首领魁:首领;②那些人听说后更加恨他了嫉:憎恨、痛恨;③每年的费用不够敷:足够(2)①故事:按照旧例;率:全部句子翻译为:按照惯例,部队缺员时允许请示补充,这些老弱之人大都是通过贿赂得以补充进来的②且夫:况且;苟:如果;虽:即使句子翻译为:况且天地之间事物各有各的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3)根据原文句子“又性好别黑白或劝其委蛇,邦华曰:‘宁为偏枯之学问,不作反覆之小人’”可概括出其特点:刚正不阿答案:(1)①首领 ②憎恨、痛恨 ③足够 (2)①按照惯例,部队缺员时允许请示补充,这些老弱之人大都是通过贿赂得以补充进来的②况且天地之间事物各有各的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3)刚正不阿参考译文:李邦华,字孟暗,吉水人早年跟随同乡邹元标学习,与父亲李廷谏共同考中万历三十一年乡试举人父子两人互相激励,身穿布衣步行到京城参加会试第二年,邦华考中进士任泾县知县,政绩优异四十四年,李邦华称病回乡当时一群小人都在竭力排挤东林党人,把邹元标指为东林党魁邦华与元标是同乡,相互之间是师友关系,他的脾气又喜欢辨别是非有人劝他做人要圆滑一些,李邦华说:“我宁做陈旧的学问,也不做反复无常的小人”那些人听说后更加恨他了第二年,根据年限规定把李邦华调出做山东参议他的父亲李廷谏当时任南京刑部郎中,也被罢官回家了李邦华于是就推辞生病,没有去赴任天启元年四月,朝廷提升他为右佥都御史,让他去接替毕自严做天津巡抚李邦华到任后极力加以整顿,使津门军成了各镇的表率四年夏天李邦华抵达京师,阉党大吵大闹,说枢辅孙承宗在万寿节来朝见皇上时将要清除皇上身边的坏人,实际上是邦华让他来的熹宗皇帝立刻勒令承宗返回驻地,李邦华自己请病假回去了第二年秋天,阉党弹劾并削除了邦华的官籍崇祯二年春,命李邦华加任兵部尚书京营原来就有占役、虚冒的弊端占役就是士兵为各将领服劳役虚冒就是部队没有这么个人,诸将及勋戚、宦官、豪强以自家的仆人冒充军队中的壮丁,每个月支取一份厚饷李邦华加以清查,收回了占役士兵一万人,清理虚冒一千人三大营兵力十多万人,有一半是老弱之人按照惯例,京营部队名额短缺时允许报加,这些老弱之人大都是通过贿赂进来的邦华对各营士兵都亲自加以考试,不是年轻力强的一概不录用,从此京营中很少有随便充数的士兵了十五年冬季,李邦华掌管南京都察院的事务,不久接替刘宗周当了左都御史七年二月,李自成攻下了山西李邦华秘密上书请求皇帝坚守京师,仿照永乐年间的旧例,让太子到南京监督国事皇帝说:“国君为国家而死是本分,朕的主意已经定了”于是拒绝考虑李邦华的办法不久,贼寇兵临都城,李邦华带着御史们想登城参战,一群宦官挡住他们,使他们不能上去十八日,外城失守,邦华跑到文信国的祠堂里过夜第二天,内城也失守了,李邦华于是对着信国的木像作了三个揖说:“李邦华死于国难,请跟随先生到九泉去吧!”接着他上吊自杀了追赠李邦华为太保、吏部尚书,谥号忠文。

8 文言文阅读答案刘显传

《明史 刘显传》译文:

刘显,南昌人,天生身材魁梧、膂力绝伦,青年时家贫,为人佣工为生,赶上了荒年,因吃量过大,经受不了饥饿煎熬,便有了轻生的念头。他来到一座荒祠里上吊,不想一连吊了两次,都因为绳子和房椽断了而未遂,刘显以为是有神人护佑,便拜别神像、恸哭而去,混迹于一帮牵夫里,为人拉牵帮佣,辗转经年,到达了天府之国四川,寄居在一所寺庙里,靠打短工和偷吃庙里的供品维持生计。他把偷来的供品扣在一口大钟里,天长日久便被人发现了,他神奇的体力被人们以为是天人下凡。嘉靖三十四年,川南宜宾苗人做乱,巡抚张皋募兵平叛,在众人的劝说纵恿下,刘显应募投军,在首次战斗中,他手舞两把大铡刀当先冲锋,亲手砍杀五六十人,并手擒三名首恶,后军继进,使这场叛乱一举荡平,刘显由此声名大震,从一名走卒一下子升为副千户。从此他一直身历沙场,七年之间凭了战功直升到总兵,其升迁之快,为历代武将中所罕见。

参考:

/linkurl=4iwPIcqEeg8u9CTBVMTRFYNXwaxqjAT820Cli_L7CFbEtY27L-XerGgwrm_KrumjNMEuDRhaESxzmxulImsOKfuDZnb_TzxP2VGrP7wZkE7

注:

《梁书·刘显传》、《南史·刘显传》不详。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出自哪里?原文是不是这样说的啊, “闲谈不议人非,静坐常思己过”出自哪里

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

选自清·金缨《格言联壁》

上联讲严于律己,下联讲宽厚待人。意思是沉静下来要经常自省自己的过失,进而以是克非、为善去恶;闲谈的时候莫议论别人的是非得失,这是儒家倡导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上联语出《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即是说多反省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就不会来了。韩愈则进一步阐释:“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严格而全面)故不怠;轻以约(宽大而简略),故人乐为善。”(《原毁》)下联源出《文子·上义》:“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人。”即是说人无完人,故有德行的人不责备于人。如何宽厚待人、不论人非呢?

明人洪应明说得好:“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菜根谭》)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句话告诉我们( )

A

这是两个部分!我们先看第一部分吧!

静坐常思己过。 失败是成功之母吗?错,只有检讨才是成功之母,今天因为方法不对失败了,明天用同一种方法你觉得会成功吗?那跟本就是无效的。所以只有检讨自己,是不是方法用错了?要不要换一种方法再试呢?当然。不断地试不断地试,总会成功的,就像爱迪生发明的灯泡一样。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每天要检讨自己的错误,以后不再犯。被一块石头绊倒不算什么,怕的是每次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我们管这种人叫 。

第二部分:闲谈莫论人非。圣经上记着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被别人论断!”仔细想一想:“你要别人怎样待你,首先你要怎样待人!”成功者称之为宇宙法则,叫“宇宙是圆的!”无论任何东西从原点发射出去的最终还会回到原点。因此,试想一想,你骂了别人,结果就会挨别人的骂,你打了别人,结果也会挨打。如果你想得到尊重,那首先要尊重别人。你想要得到爱,就要先去爱别人!如果整天谈论别人的错误,想一想,别人是不是也在谈论你的错误呢?你不会希望如此吧!

故选 A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出自何处?拜托各位大神

出自《醒世歌》,作者是罗状元,(1504-1564),名洪先,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生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卒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明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状元,《明史》卷二八三有传。 文章大概意思: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近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知足之人心常乐,能忍气者身自安 主要说的是让人们怎样与人为善的道理,好像是有关佛经的,我也不清楚了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首诗词的中堂是什么啊

选自清·金缨《格言联壁》

上联讲严于律己,下联讲宽厚待人。意思是沉静下来要经常自省自己的过失,进而以是克非、为善去恶;闲谈的时候莫议论别人的是非得失,这是儒家倡导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上联语出《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即是说多反省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就不会来了。韩愈则进一步阐释:“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严格而全面)故不怠;轻以约(宽大而简略),故人乐为善。”(《原毁》)下联源出《文子·上义》:“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人。”即是说人无完人,故有德行的人不责备于人。如何宽厚待人、不论人非呢?

明人洪应明说得好:“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菜根谭》)

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伦人非 这句话的意思

经常静静地坐下来思考自己有没有过失,在与人闲谈的时候不要讨论别人的缺点或者错误

第二句是:闲谈莫论人非 应该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警示言语照吾行,领悟顿醒防阉人。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照你你的话去做,可以避开是非小人。

活得相当轻松明白,足以为戒。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你是怎么看待爱说闲话的人的。

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即:有势则从,无势则去。利丰则聚,利尽则散。

有时间多读《天下无谋之谋秘卷八书》。将社会,人性揭露的太深刻了。

《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套装共8册)》在古代涉及权术谋略的古籍中,挑选出八本最具有指导性和谋略价值的,进行了全面的整理,系统的注释,引经据典,读来令人豁然开朗。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这些书中,读者不仅能很好地重温历史,更能以史为鉴,指导自己在生活上、工作上、商场上、人际交往上更好地解决难题。

《罗织经(最奇特的典籍)》:唐朝酷吏来俊臣、万国俊所撰的《罗织经》,是一部专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的书籍。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它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次必然的孽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其一,它是人类有始以来,第一部制造冤狱的经典。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写, 裸的施恶告白。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集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全书。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何以比忠臣过得更好的奥秘——权谋厚黑。

《小人经"坏人哲学"》:《小人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评述小人“智慧”的专著。作者冯道可作者冯道可称得上是官场上一个真正独一无二的奇迹。由于作者特殊的经历和小人视角,此书便来得有些分量,用曾国蕃的话说:“一部《小人经》,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小人经》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审视小人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至于如何定义小人、如何防范小人、并最终战胜小人,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权谋术(处世绝学)》:权谋术是应用于人际关系中的一些策略和手段,如果运用得好,权谋术就是智慧,甚至可以成为一门艺术,令人赏心悦目,击节赞赏。无论在政治、外交、军事,乃至最为普通的人际交往中,权谋术其实无处不在。权谋术在我国只是一种应用技术,而很少有人从理论上系统地加以研究和总结。作为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权谋术著作,这部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怀疑的。现代作者史半山对这部书加以注释,并附以相应历史典故、人物简介,并加以阐发,既充实了内容,又增强了可读性。

《守弱学(人生胜经)》:世上存在着强弱之分,有强者,但更多的是弱者。难道弱者便永远处于弱势,强者便可恒强吗?人的一生为何有时处于强势有时又处于弱势?强弱之势又是如何转化的?著名古籍整理专家马树全先生,便根据西晋名臣杜预有关强弱之“势”的散见论述,整理编著了这一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守弱学》。内容丰富,意义深刻,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情节性、生动性、可读性等特点。

《韬晦书(最具功效的学问)》:韬晦术是中国历代智谋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们求生存、谋发迹的法宝。尽管人们对它心悦诚服,细加揣摩,并在政治争斗、官场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却没有人把它付诸笔端,写成一部专著,大有“君子远庖厨”的意味。这是因为封建历史中讲究的是“代圣人立言”,韬晦术因此有了“阴谋”的嫌疑。鉴此,杨慎生前把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不收入自己文集的苦心, 就不难理解了。

《止学(胜败荣辱书)》: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它关乎每一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止”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了他的成与败;对于赌徒来说,它决定了输与赢……“止”之奥妙,存乎一心。

《解厄鉴(趋利避害书)》:遭逢厄运,自陷困境是人生的常态,抱怨和逃避是毫无出路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重要的是解厄脱困,化不利为有利,化灾厄为吉祥。北宋宰相晏殊的这本书不仅立足于“解厄”,它更关注人们致厄的根源。晏殊在书中深刻而具体地剖析了人性的种种弱点,提出了解厄当治本的主张。这是晏殊的高明之处,亦是此书的特殊之处,可以说,这是一部古代历史上唯一的系统论述和解析“人性的弱点”的专著,可谓洞察深邃,入木三分。

《仕经(做官学)》:在中国古代社会,除了战乱和改朝换代这样大的社会动荡外,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实际上波谲云诡、变动迭出的就要数官场了。做官的人一方面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即所谓建功立业,拜将入相,另一方面更要尽量保全自身,以固荣宠,其中自有诸多的学问和策略。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道人非”这是谁写的

清·金缨《格言联壁》

上联讲严于律己,下联讲宽厚待人。意思是沉静下来要经常自省自己的过失,进而以是克非、为善去恶;闲谈的时候莫议论别人的是非得失,这是儒家倡导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上联语出《论语·卫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即是说多反省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就不会来了。韩愈则进一步阐释:“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严格而全面)故不怠;轻以约(宽大而简略),故人乐为善。”(《毁》)下联源出《文子·上义》:“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人。”即是说人无完人,故有德行的人不责备于人。如何宽厚待人、不论人非呢?

明人洪应明说得好:“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菜根谭》)

1

原文魏惠王谓卜皮曰:“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对曰:“臣闻王之慈惠也。”

王欣然喜曰:“然则功且安至?”对曰:“王之功至于亡。”王曰:“慈惠,行善也。

行之而亡,何也?”卜皮对曰:“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不忍,则不诛有过;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译文魏惠王告诉卜皮说:“先生听说我的名声在外如何?”卜皮回答说:“我听说大王仁慈惠爱。”魏惠王欣然喜悦地说:“那么我的功业会达到什么程度?”卜皮回答说:“大王的功业是走向灭亡。”

魏惠王说:“仁慈惠爱,是行善。行善而走向灭亡,那是为什么呢?”卜皮回答说:“那仁慈的人不忍心,而惠爱的人好施舍。

不忍心,那么就不惩罚有过错的人;好施舍,那么就会不等臣子有功就赏赐。有过错不惩罚其罪,没有功业而受到赏赐,虽然灭亡,不也是可以的吗?”。

2 文言文阅读徐坚字元固

徐坚,字元固,幼有敏性。沛王闻其名,召见,授纸为赋,异之。十四而孤,及壮,宽厚长者。举秀才及第,为汾州参军事,迁万年主簿。

天授三年,上言:“书有五听,令有三覆,虑失情也。比犯大逆,诏使者勘当,得实辄决。人命至重,万有一不实,欲诉无由,以就赤族,岂不痛哉!此不足检下之奸乱,适长使人威福耳。臣请如令覆奏,则死者无恨。”

圣历中,东都留守杨再思、王方庆共引为判官。方庆善《礼》学,尝就质疑晦,坚为申释,常得所未闻。属文典厚,再思每目为凤阁舍人样。与徐彦伯、刘知几、张说与修《三教珠英》,时张昌宗、李峤总领,弥年不下笔,坚与说专意撰综,条汇粗立,诸儒因之,乃成书。累迁给事中,封慈源县子。

睿宗即位,授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修史,进东海郡公,迁黄门侍郎。时监察御史李知古兵击姚州渳河蛮,降之,又请筑城,使输赋徭。坚议:“蛮夷羁縻以属,不宜与中国同法,恐劳师远伐,益不偿损。”不听,诏知古发剑南兵筑城堡,列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酋,入子女为奴婢,蛮惧,杀知古,相率溃叛,姚、巂路闭不通者数年。

初太平公主用事武攸暨屡邀请坚坚不许又以妻岑羲女弟固辞机密转太子詹事曰吾非求高逃祸耳。羲败,不染于恶,出为绛州刺史。数外徙,久乃迁秘书监、左散骑常侍。

玄宗改丽正书院为集贤院,以坚充学士,副张说知院事。帝大酺集贤,幔舍在百司上,说令揭大榜以侈其宠,坚见,遽命撤之,曰:“君子乌取多尚人!”从上泰山,以参定仪典,加光禄大夫。坚于典故多所谙识,凡七当撰次高选。卒,年七十余,帝悼惜,遣使就吊,赠太子少保,谥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儒学列传》)

注酺:聚饮。

阅读训练: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太平/公主用事/武攸暨屡邀/请坚坚不许/又以妻岑羲/女弟固辞/机密转太子/詹事曰吾/非求高/逃祸耳。

B初/太平公主用事/武攸暨屡邀请坚坚不许/又以妻/岑羲女弟固/辞机密转/太子詹事曰/吾非求高逃/祸耳。

C初太平公主/用事武攸暨屡邀/请坚/坚不许又以妻岑羲女弟/固辞/机密转太子詹事曰/吾非求高逃/祸耳。

D初/太平公主用事/武攸暨屡邀请坚/坚不许/又以妻岑羲女弟/固辞机密/转太子詹事/曰/吾非求高/逃祸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屈平,字原;徐坚,字元固。

B年号纪年自汉武帝刘彻开始。“圣历中”,采用的是年号纪年。“元和十年”使用的也是年号纪年法。

C《礼》与《易》《诗》《书》《论语》合称五经。它们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

D赠,追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公司追封爵位官职或荣誉称号。如“赠太子少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坚聪敏敦厚。自幼聪明,沛王听说他的名声,召见了他,给他笔纸让他作赋,很赏识他。徐坚到了壮年,像个宽厚长者。

B徐坚尊重生命。他认为,人命至重,不能滥用刑法,对罪犯应从轻量刑;只有到了非判处死刑不可,死者才没有遗憾。

C徐坚博学多才。王方庆曾向他请教疑难问题,徐坚为他解说,使他常得到从未听说的知识。徐坚为文典雅厚重,令人称赞。

D徐坚深谋远虑。他认为蛮夷被迫归属,不应和中原人同样对待,恐怕劳师远征,收益不能抵偿损失。结果正如他所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说令揭大榜以侈其宠,坚见,遽命撤之,曰:“君子乌取多尚人!”(5分)

译:

(2)坚于典故多所谙识,凡七当撰次高选。(5分)

答案:

1、D 2、C

3、B

4、(1)张说命令张挂大榜用来炫耀集贤院所受的恩宠,徐坚见了,立即命令撤除大榜,说:“君子怎么能做这么多凌驾于人的事!”(“侈” “乌” “尚” 各1分,句意通顺2分)(5分)

(2) 徐坚对于典故多有了解、熟悉,共有七次因编纂有功而提升。((“谙” “凡” “高选” 各1分,句意通顺2分)(5分)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汉中程文矩妻者,同郡李法之姊也,字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A:解释正确;B:或:有的人故此项解释不正确;C:解释正确;D:解释正确故选:B(2)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实词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或相似都可以A:前句:为:做后句:为:做意义用法相同;B:前句:以:认为后句:以:把;C:前句: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后句:而,连词,表并列;D:前句:虽:虽然后句:虽:即使故选:A(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句中重点词有:“甚”表程度,很;“别居”,别处居住句意为:四个孩子不孝得很,为什么不叫他们另外居住来疏远他们一些?②句中重点词有:“恩养”,孝顺句意为:我们兄弟不知道孝顺,是禽兽心肠(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①丈夫死后,照顾关心前妻之子胜过亲生;②程兴被继母感动,携弟自求刑罚,致郡守表彰其继母;③继母临终戒子答案:(1)B(2)A(3)①四个孩子不孝得很,为什么不叫他们另外居住来疏远他们一些?②我们兄弟不知道孝顺,是禽兽心肠(4)①丈夫死后,照顾关心前妻之子胜过亲生;②程兴被继母感动,携弟自求刑罚,致郡守表彰其继母;③继母临终戒子。

4 《勤训》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勤训《恒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译文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阅读训练

1 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2 与“且惜寸阴”中的“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 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答:

答案;

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2B

D 3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舞读者,使读者警醒。

5 慈圣皇太后资料

呵呵,对不起啊!慈圣皇太后也就是明史中的孝定李太后,明朝万历皇帝的生母,她原本是隆庆皇帝朱载垕还是裕王时王府中的一位宫女,偶然得到裕王的宠幸怀孕生下了儿子,遂母以子贵在隆庆元年被封为贵妃,隆庆皇帝死后由於皇后陈氏无子,因此由年仅10岁的朱翊钧即位为万历皇帝,这位李太后跟慈禧太后一样除了在后宫掌权外还喜欢插手国家大事,因此万历朝早年内外大事都由李太后掌握,相传她也搞过"垂帘听政"o

李氏虽然贵为皇太后但由於出身贫贱因而处处遭到歧视与限制,据史载万历皇帝在与另一位仁圣皇太后(即隆庆正宫陈氏)用膳时她还要站在身后不能平起平坐,(万历皇帝虽是李氏所生但一样势利眼很看重出身据明史记载光宗皇帝就是因为是宫女所生一直不被立为太子,李太后问万历皇帝不立光宗的原因,万历说:因为他(光宗)乃都人(宫人女的称呼)所出,这位被歧视已久的李太后听到自己儿子这样说深感被刺伤,大骂:你(万历)也是都人所出,光宗才因此得以立为太子这是题外话)

正是由於这些不平等的待遇,让李太后有了假藉宗教的名义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的想法,万历四年李太后为了给死去的丈夫隆庆皇帝求冥福以及替万历求子嗣及长寿而下旨建慈寿寺,在建寺期间忽然发生奇事,就是在李太后所住慈宁宫突然瑞莲盛开,两天后皇宫也瑞莲盛开,李太后认为这是吉兆因此命人写下"瑞莲赋",此事过没多久李太后又声称自己数次梦见一位骑著金凤身有九首的菩萨向她传授九莲经,李太后在梦醒之后居然能将九莲经一字不露背诵出来,还煞有其事的命人在大藏经跟天下寺庙中寻找这个子虚乌有的九莲菩萨跟九莲经,结果当然是找不到但是,李太后却硬要将所谓的"九莲经"收入大藏经,并自称自己乃是"九莲菩萨"的转世,更进一步在修建中的慈寿寺的后殿以自己的样子来塑造九莲菩萨的金身来供奉,最后当慈寿寺建好后寺中的僧侣有一天对人说:他夜间梦见菩萨显灵,说慈圣太后乃是"九莲菩萨"转世的后身,於是大家真的就把李太后当成菩萨转世的,从此谁还敢瞧不起菩萨转世的李太后呢?而李太后假藉菩萨来巩固自己地位的计谋也成功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A小题1:C小题1:C小题1:(1)(3分)朋友曾巩带着他(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

(2)(3分) 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天上就会下雨了。 小题1:属:写小题1:①所说的是王安石具有远大的志向。

③非王安石所为。④所说的是王安石俭朴的品质。

小题1: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苏洵就认为王安石很可能是个奸诈的人。小题1:(1)主要赋分点:补出以“之”,示,之(2)主要赋分点:致,去,雨文言文参考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王安石从小就喜欢读书,一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动笔如飞。

起初好像不是很留意,等到写完以后,读者都叹服他文章的精妙。朋友曾巩带着他(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

王安石的议论文章高深奇丽,能用许多文辞来证明他的观点,对自己的信仰很坚定,慷慨有改变世俗风气的志向。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

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法等相继出台,称为新法,在全国颁布推行。欧阳修请求辞官回乡,冯京奏请让欧阳修留任,王安石说:“欧阳修依附韩琦,把韩琦当作国家的支柱。

像这样的人,在一个地方就会败坏一个地方,在朝廷就会败坏朝廷,留他有什么用?”皇帝于是听从了王安石的看法。在这个时候,吕公著、韩维,是王安石依靠他们来树立声誉的人,欧阳修、文彦博,是推荐他的人,富弼、韩琦,是他曾经跟随的人,司马光、范镇,是所交朋友中关系比较好的人,王安石都不遗余力地排斥他们。

熙宁七年春天,天下已经干旱很久了,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上嗟叹不已,想废除所有不好的法令。

王安石说:“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

神宗回答说:“这哪里是小事呢,我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事情啊!从士大夫到后宫,没有不议论它的危害性的。两位太后向我哭诉,担心京城发生混乱,认为干旱虽可怕,更怕失去民心。”

王安石回答说:“说这个话的大臣不知道是谁,如果说两位太后说这些话,那是向经、曹佾进的谗言。”冯京说:“臣也听说了。”

王安石说:“士大夫不满的意见,都集合到冯京处,所以冯京才听到这些议论,臣就没有听说。”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将自己的奏疏,以及画着他所见的灾民扶老携幼、困苦挣扎惨状的长卷,向神宗上呈。

郑侠在奏折里说:“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天上就会下雨了。”于是郑侠被判罪流放到岭南。

慈圣、宣仁二太后流着眼泪对皇帝说:“王安石乱了天下!”神宗也开始犹豫怀疑了,于是免掉了王安石的宰相,改任他为观文殿大学士、管理江宁府。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追赠太傅的封号。

当初,王安石给《诗》、《书》、《周礼》三本书作注解,写完之后,在学校里颁布发行,天下人把王安石所写的这些注解称为“新义”。晚年他在金陵居住的时候,又写了《字说》一书,其中的内容多为穿凿附会。

当时求学的人,没有人敢于不学习王安石的书的。官府只用这作为录取读书人的标准,因此没有一个读书人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先儒解释经典的文字,全部被废弃不用。

废黜《春秋》之类的书,不让这类书在学校里出现,以至于《春秋》被戏称为“断烂朝报”。王安石还未做高官时,名声就震动京城。

他的本性不喜好浮华,对待自己十分俭朴,有时衣服脏了也不洗,脸脏了也不洗,大多数人都称许他为贤者。只有四川人苏洵说:“这样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会成为奸人的。”

写了一篇《辨奸论》来讽刺他。王安石性格刚愎自用,遇到事情不考虑是否可行,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等到王安石商议变法时,在朝廷上与反对者争执不下,王安石引经据典,抒发自己的观点辩论时滔滔不绝,众人无言以对。他甚至有言论说:“自然界的灾变不必畏惧,祖宗的法令制度也不足以效法,他人的流言蜚语不足以顾虑。”

以前宋神宗想任命宰相,问韩琦说;“王安石当宰相如何?”韩琦回答说:“王安石当翰林学士是游刃有余的,但让他处于辅佐天子的位置上却不行。”神宗没有听韩琦的话,于是任命王安石为宰相。

唉,这虽然是宋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7 王复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1442)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也先侵犯京师,邀约大臣出去迎接上皇。众人不敢前去,王复请求出行。于是升迁为右通政,代理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偕同前往。敌人露出刀刃夹道威胁他们,王复等人不为此而恐惧。返回后仍担任通政事务,再升迁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毛里孩侵扰边境,皇帝命令王复出京巡视陕西的边疆守备。从延绥到甘肃,观察地势,进言说:“延绥东起黄河岸边,西至定边营,萦绕二千多里。险要关口全在内地,而境外并无屏障,只凭墩堡来防守。军队反而驻扎在里面,老百姓却居住在外面。敌人一旦入境,官军还没有行动,老百姓已经被掠夺完了。再加上西南抵达庆阳,相隔五百多里,烽火不能连接,寇贼到了,老百姓还不知道。请迁移府谷、响水等十九个堡垒,置于接近边疆的重要之地。而从安边营至庆阳,从定边营至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个,共计三十四个。随着地势修建壕沟和城墙,以求声息相闻,易于防守抵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法俯瘁谎诓荷搭捅但拉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割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塔,还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死后,被赠予太子太保,谧号庄简。

8 慈圣皇太后资料

孝定太后(-1614年),李氏,明穆宗朱载垕之贵妃,明神宗朱翊钧之生母,漷县人。

穆宗为裕王时,李氏为gongnv,在王府里侍候他,后来因姿容美丽,被纳为妾,生下两子三女。隆庆元年三月(1567年),封贵妃。

神宗即位,上尊号曰慈圣皇太后。生平 本来旧时的制度,天子立,尊皇后为皇太后,如果先皇后不是新任皇帝的生母,则同时尊生母为太后,而给先皇后加上徽号以示区别。

而在这时,太监冯保欲讨贵妃的欢心,跟大学士张居正说起并尊,张居正上议,尊陈皇后为仁圣皇太后,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从此嫡庶无区别矣。陈太后住在慈庆宫,李太后则住在慈宁宫。

张居正又请李太后视皇帝起居,因而太后徙居乾清宫。 李太后教神宗颇为严格。

小huangdi犯错,太后召他长跪,历数其过,有一次甚至几乎要将神宗废位,万历六年(1578年),神宗大婚,太后逐返回慈宁宫。六年三月,加尊号曰慈圣宣文皇太后。

万历十年,加尊号曰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万历十二年,与陈太后一同谒山陵。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加尊号曰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皇太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加尊号曰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恭熹皇太后。

万历四十二年二月崩(1614年),上尊谥曰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合葬昭陵,别祀崇先殿。由于神宗即位时年纪尚幼,由母亲李太后代为处理朝政,而李太后堪称有识人之明,万历初期,重用张居正与冯保,综核名实,几于富强,太后之力居多。

太后父李伟封武清伯。李太后也从不会纵容自己亲属胡作非为,家人尝有过,命中使出数之,而抵其家人于法。

李太后出身小商之家,有贪财好利的习性,万历日后怠于朝政而勇于敛财,可能是受其母的影响。万历帝对李太后表示:“年来 臣僚,尽货以献张、冯二家。”

李太后不置可否,也让皇帝有十足的把握去抄张居正的家。

一、典的释义:

1、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籍。字~。

2、标准,法则:~章。~制。

3、指典礼:盛~。大~。

二、拼音:diǎn

三、部首:八

四、笔画:竖、横折、横、竖、竖、横、撇、点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宝典

[bǎo diǎn] 

指非常有价值的典籍。

2、庆典

[qìng diǎn] 

隆重的庆祝典礼:建校十周年~。长江大桥落成~。

3、用典

[yòng diǎn] 

引用典故;运用典故:引诗~。

4、盛典

[shèng diǎn] 

盛大的典礼:开国~。

5、典籍

[diǎn jí] 

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文献~。

6、出典

[chū diǎn] 

典故的来源。

1 王复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1442)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也先侵犯京师,邀约大臣出去迎接上皇。众人不敢前去,王复请求出行。于是升迁为右通政,代理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偕同前往。敌人露出刀刃夹道威胁他们,王复等人不为此而恐惧。返回后仍担任通政事务,再升迁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毛里孩侵扰边境,皇帝命令王复出京巡视陕西的边疆守备。从延绥到甘肃,观察地势,进言说:“延绥东起黄河岸边,西至定边营,萦绕二千多里。险要关口全在内地,而境外并无屏障,只凭墩堡来防守。军队反而驻扎在里面,老百姓却居住在外面。敌人一旦入境,官军还没有行动,老百姓已经被掠夺完了。再加上西南抵达庆阳,相隔五百多里,烽火不能连接,寇贼到了,老百姓还不知道。请迁移府谷、响水等十九个堡垒,置于接近边疆的重要之地。而从安边营至庆阳,从定边营至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个,共计三十四个。随着地势修建壕沟和城墙,以求声息相闻,易于防守抵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割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塔,还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死后,被赠予太子太保,谧号庄简。

2 文言文扩展阅读《曳尾涂中》的答案

原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 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3 陈仲举礼贤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世间的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