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小篆还是隶书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础?有什么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到底是小篆还是隶书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础?有什么记载?,第1张

我们现在知道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它的形态是长方形。甲骨文单字4500个左右,得到确认的大约两个,至今尚有一半多的字没有破解。我们今天的话题不是讨论甲骨文的破译。而是讨论汉字的方形是从哪里开始的。

汉字的起源,上观天文,下取诸形,以造六书。什么是六书?造字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在最早的甲骨文字中,虽然不能算严格的方形,但已大体具有了方形的雏形。这是最原始的基调。由于甲骨文在可考的文献中,除了卜筮外,还没有发现其他方面的应用。但它却是文字发展史中的第一道线索。从它大部分的字形来看,偏向于长方体。

除了甲骨文,就要算钟鼎石鼓金文,这些文字统称为大篆。大篆的体态,更趋向于长方。虽然,它的笔画尚还弯曲,但整体的方形形态已经形成。其后的小篆,对大篆进行了简化,方形基本确立。小篆的形成使用时间非常短暂,是所有文字中使用时间最短的。但其进步意义却是最大的。它的出现,改变了先秦时期诸侯各国家的文字形态。对国家政令的准确实施,国家大一统的体现,对后世的教育、经济、军事各个方面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隶书的出现,方形已经完全形成。笔画已经不再是大小篆一样的弯曲,形体由小篆的长方转变为正方或偏方。

在汉字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基本形态是以方为主。最大的改变,是由原始的图形弯曲的笔画,笔画渐渐变直。形态由长方,变成了今天印刷体的正方。要说是什么字体奠定了汉字方块的形态,我认为甲骨文就已经是方形的了。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汉字方形基础。

《中国书法史笔记-(魏晋南北朝卷)》(八)

公元304年至439年间,与偏安江左的东晋并立的还有北方和四川地区的数个各族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

十六国时期地图↓

其中有汉族建立的西凉、北燕、前凉、冉魏等政权,也有匈奴、羯、鲜卑、氐、羌这“五胡”建立的少民政权。

这期间,北方地区混乱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无论士族还是平民百姓,无不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而不幸中的万幸是,少民统治者为了在汉族地区巩固政权,不得不与北方士族和地方势力合作。这客观的保存和传播了汉晋的文化传统,也加快了上层统治者的汉化过程。

书法史上,十六国的文字书法鲜受关注,几乎是一片空白。除了被同期的东晋“二王”光芒所掩盖,更主要的原因是十六国书迹非常罕见。一直到20世纪以来,一些文书、写经、碑刻、墓志才得以出土发现。

十六国时期的墨迹文书、写经多是行书、楷书书写,而碑刻、墓志则采用隶书。

1、十六国隶书特点

十六国时期的隶书碑刻一种是正体隶书。这类隶书传承了魏晋隶书的“折刀头”形态,翻挑明确,结体平整。如邓太尉祠碑↓

还有一类正体隶书,字形方扁,翻挑分明,如西凉写经《律藏初分第三卷》的标题和署款。

第三类方笔隶书如《镇军梁府君之墓表》题额,笔画厚重,字形方整,但较之东晋隶书,结体并不如其平整峻厚,且波挑分明。

另一类隶书属于变体隶书,主要特点是以楷法写隶书。如《广武将军碑》↓。

2、楷书墨迹

十六国时期的楷书主要见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古文书和甘肃敦煌的佛经写本。

古时敦煌历来为书法名镇,张芝、索靖都是敦煌人,此二人也被当地人尊为师。可以说,西北地区发现的十六国时期书写墨迹可视为汉晋书法的余绪。

首先一类是古籍写本。楷书书写时,仍有隶书遗意。这类的代表有《毛诗关雎序》↓、《秀才对策文》等。

第二类是佛经写本。这类楷书的特征是 横画长,纵画短;横画收笔重,捺画肥厚;横画左低右高;左右结构字头平齐。代表有《优婆塞戒经残卷》↓。

第三类楷书是日常往来文书。这类楷书往往并不那么工整,且有行书笔意。长横多平直,尖头钝尾,按锋收笔,纵向笔画长,结体紧敛。

3、行书墨迹

建国前出土的行书墨迹多流失海外,建国后出土的墨迹也多见于西北地区。这些行书的特点总结来说是当时楷书的俗写体或连笔体。具体来说,可分为纵长、横方、长横相间三类,这些行书已经接近当时江南欹侧妍美的字迹。如《王念买驼券》↓。

另外一件比较有名的十六国行书代表是《李柏文书》↓(完整的共两篇)。

两篇《李柏文书》随书体有异,笔画一肥一瘦,却是同一人手笔。这件文书的难得之处在于,一个远在西北地区的无名书吏,其书法已呈现出与江南二王相近的遒媚姿态,却比王羲之写兰亭还早几年。

十六国时期的北方书家,以清河崔氏、范阳卢氏为代表。他们在北方文化建设大大落后于南方的战乱时期,坚守了汉魏书法传统,延续了西晋书风。他们的书法很文化在“胡族”政权夹缝中,维持了高贵门第的标志,更是广大北人“故国神游”的精神寄托。

下一篇:北魏书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