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疟邪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疟邪简介,第1张

疟邪是指能引起疟疾的邪气 。疟疾为病名,俗称打摆子,指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 。系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古人观察到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及山林多蚊地带。《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多因风寒暑湿之邪,客于营卫所致。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疟疾的诊断要点:①有蚊季节曾在流行区旅居。②周期性的寒颤——高热——大汗发作,间日或3日1次,发作间歇期无症状。③可作血象、血涂片及免疫学检查。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病情控制后,注意预防复发。针灸治疗:以大椎、间使、陶道、后溪等穴为主。应在发作前1~2小时内针刺,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亦可单针疟门穴,针刺时间及手法同上。注意对恶性疟疾和有并发症的重病人,应采用综合治疗。

详见百科词条:疟邪 [ 最后修订于2015/12/18 10:44:57 共52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医统》卷五十处方巴戟天(去心)半两,石菖蒲1两,地骨皮1两,白茯苓(为末作糊)1两,远志(制)1两,白茯神1两,人参3钱。制法上为末,粘米粉同茯苓末作糊,以菖蒲汤调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令人聪明善记。主健忘。用法用量每服30丸,酒、白汤任下,1日3次。《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八七处方巴戟天(去心)2两,熟干地黄(焙)1两半,枸杞子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甘菊花(择)2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1两。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益真气,长肌肉,悦颜色,美食明目。主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巴戟丸”。《圣济总录》卷一八五处方巴戟天(去心)1两,沉香(锉)半两,山芋1两,菟丝子(酒浸1宿,别捣)1两半,茴香子(炒)1两,茯神(去木)1两,五味子1两,海桐皮(锉)1两,牛膝(洒浸,切,焙)1两半。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补虚损,益正气。主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空心、食前盐汤或温酒送下。《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别名巴黄丸处方巴戟天1分(粳米同炒微黄,去心),川大黄1两(锉碎,微妙)。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肾脏实热,风毒上攻,头面虚肿,下注脚膝沉重,行履艰难;脚气由于酒毒危甚者。用法用量巴黄丸(《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九)。《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处方巴戟天半两(穿心者),破故纸半两(炒),舶上茴香半两(炒),黑附子1两(去皮脐,锉,盐炒)。制法上为末,用好酒熬一半成膏,留一半搜拌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肾脏虚久冷,脐腹疼痛,饮食无味,及腰膝疼痛,少力,精虚梦泄,耳内蝉鸣。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荆芥盐汤送下。《圣济总录》卷五十二处方巴戟天(去心)半两,补骨脂(炒)半两,茴香子(舶上者,炒)半两,木香半两,桂(去粗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盐炒)1两。制法上为末。用酒煮面糊

详见百科词条:巴戟天丸 [ 最后修订于2009/8/10 14:25:11 共104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生活中有许多人的手脚容易出汗,严重的情况下跟人握手或者肢体接触时。整个手都是湿润的状态,难免会觉得尴尬。实际上,手脚多汗跟许多因素有关,如果是身体出现了问题,需要及时调理,否则长期出汗对身体健康危害极大。

手脚都出汗是怎么一回事?

1、手脚都出汗可能是天气炎热引起的,这种情况在夏天比较常见。因为部分人汗腺发达,炎热的夏天身体需要进行体温调节,通过汗液的排泄,汗液蒸发等方式可以降低体温,维持身体的正常状态,因此才会出现多汗症状。如果是正常的生理流汗,需要注意手脚部位的清洁卫生,多穿通风透气的鞋子,同时多使用洗手液和沐浴露清洗手脚。

2、手脚部位都出汗可能是脾胃失调引起的,生活中许多人因为工作压力大,常常无暇顾及早餐,或者每餐进食的时间都不规律。长期下去,势必会损伤肠胃。脾胃失调的人大便,消化等均出现异常症状,需要服用调理肠胃的中药才能缓解。同时,多进食补脾健胃的食物,改善脾胃虚弱,手脚多汗症状也会慢慢减轻。

3、个人情绪也会影响手脚部位出汗情况,许多人容易在陌生环境或者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手脚心大量冒汗,这类人一般比较腼腆。内向性格的人到了陌生的场合,或者与陌生人交谈的时候,总会面红耳赤,手脚不停出汗。这类人需要学会与人沟通,同时多接触陌生场合以及陌生人,习惯之后就比较大胆,手脚出汗也会改善。

手脚多汗应该怎么办?

手脚多汗的人需要注意日常饮食,多进食清淡的水果和蔬菜,少吃辛辣食物,辛辣食物容易刺激汗腺分泌汗液。建议手脚出汗多的人多进食苹果,香蕉,火龙果,猕猴桃等食物。当然,补充营养物质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排便,减轻肠胃消化负担。手脚多汗的人需要注意局部的清洁卫生,可以用洗手液清洗手脚,保持皮肤的干净卫生。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没药散处方没药(一两)独活(一两半)晚蚕沙(微炒一两半)芎藭(一两半)防风(去芦一两)蔓荆子(一两)当归(一两)赤芍药(一两)桂心(一两)虎胫骨(一两酥炙黄)炮制上捣烂为细末。功能主治治白虎风,流注筋骨疼痛。用法用量每服二钱,食前热酒调下。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博济方》卷四:没药散别名四味没药调经散(《古今医鉴》卷十一)。处方没药红花(拣净)延胡索(洗)当归(洗)各等分制法上四味,研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妇人月水将来或将尽,前后数日腹痛。用法用量每服6克,以酒75毫升,童便75毫升和匀,烧赤秤锤或小铃子淬过后调下。常服只用温酒调下亦可。摘录《博济方》卷四《杨氏家藏方》卷十六:没药散处方血竭(别研)肉桂(去粗皮)当归(洗,焙)蒲黄红花木香没药(别研)延胡索干漆(炒尽烟)赤芍药各等分制法上药研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血瘀气滞,脐腹撮痛;产后恶露不快,儿枕块痛。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时用热酒调下。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六《普济方》卷三十二引《博济》组成没药3分,甜瓜子半两(炒),自然铜2两(烧,醋淬一度,研碎),乳香1分,骨碎补半两,红芍药半两,五灵脂半两,当归半两(微炒),地龙1分。主治肾脏风攻疰,脚膝疼痛,疮肿。用法用量每服空心、临卧以温酒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没药丸”。《圣济总录》卷一四四组成没药(别研)半两,当归(切,焙)半两,芎半两,白芷半两,甘草(炙)半两,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半两,桂(去粗皮)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槟榔(生,锉)半两。主治伤折,风寒所侵,风肿不消。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散。《圣济总录》卷一四一组成没药1两(研),黄矾半两,白矾半两,溺垽(火煅)半两,麝香1钱(研)。功效消毒。主治五痔。

详见百科词条:没药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49:03 共475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杨梅的别名 3 杨梅的营养价值 4 杨梅的选购 5 杨梅适合的人群 6 杨梅的食疗功效 7 与杨梅相克的食物 8 杨梅的食用建议 9 《全国中草药汇编》:杨梅 91 拼音名 92 杨梅的别名 93 来源 94 性味 95 功能主治 96 杨梅的用法用量 97 备注 98 摘录 10 《中华本草》:杨梅 101 出处 102 拼音名 103 杨梅的别名 104 来源 105 原形态 106 生境分布 107 栽培 108 化学成份 109 性味 1010 归经 1011 功能主治 1012 杨梅的用法用量 1013 注意 1014 各家论述 101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杨梅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杨梅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杨梅 1 拼音

yáng méi

Arbutus杨梅是杨梅科杨梅属常绿乔木的果实,因其形似水杨子、味道似梅子,因而取名杨梅。杨梅是我国特产水果之一,素有“初疑一颗值千金”之美誉,在江浙一带,又有“杨梅赛荔枝”之说。杨梅果实色泽鲜艳,汁液多,甜酸适口,营养价值高。

2 杨梅的别名

龙睛、朱红、水杨梅、白蒂梅、树梅

3 杨梅的营养价值

1 杨梅含有多种机酸,维生素C的含量也十分丰富,不仅可直接参与体内糖的代谢和氧化还原过程,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而且还有降血脂,阻止癌细胞在体内生成的功效;

2 杨梅所含的果酸既能开胃生津,消食解暑,又有阻止体内的糖内脂肪转化的功能,有助于减肥;

3 杨梅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有抑制作用,能治痢疾腹痛,对下痢不止者有良效;

4 杨梅中含有维生素C、B族,对防癌抗癌有积极作用;杨梅果仁中所含的氰氨类、脂肪油等也有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4 杨梅的选购

1 食用杨梅后应及时漱口或刷牙,以免损坏牙齿;

2 杨梅对胃黏膜有一定的 作用,故溃疡病患者要慎食。

5 杨梅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能食用

溃疡病患者慎食,牙疼、胃酸过多、上火的人不要多吃,糖尿病患者忌食。

6 杨梅的食疗功效

杨梅味甘酸、性温、无毒,归肺、胃经;

具有生津止渴、涩肠止泻、和胃止呕、消食利尿的功效;

用于劳累过度引起的头晕、全身肌肉关节疼痛:杨梅酒30~60克,早晚各服1次。

7 与杨梅相克的食物

杨梅忌与生葱、鸭肉同食。

唐代孟诜:“杨梅切不可多食,甚能损齿及筋,忌与生葱同食。”

8 杨梅的食用建议

每次约40克左右

食用时蘸少许盐则更加鲜美可口。

9 《全国中草药汇编》:杨梅

91 拼音名

Yánɡ Méi

92 杨梅的别名

树梅、珠红

93 来源

为杨梅科杨梅属植物杨梅Myrica rubra (Lour)Sieb et Zucc,以根、树皮及果实入药。根及茎皮全年可采,去粗皮切片晒干备用。果夏季成熟时采,鲜用,干用或盐渍备用。

94 性味

根、树皮:苦,温。

果:酸、甘,平。

95 功能主治

根、树皮:散瘀止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痢疾,胃、十二指肠溃疡,牙痛;外用治创伤出血,烧烫伤。

果:生津止渴。用于口干,食欲不振。

96 杨梅的用法用量

根、树皮、果05~1两;根皮外用适量,研粉撒敷或食油调敷患处。

97 备注

(1)下列两种同属植物,在云南也同作杨梅入药。大树杨梅(毛杨梅)Myrica esculenta BuchHam;滇杨梅Myrica nana Cheval。

9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10 《中华本草》:杨梅

101 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本草纲目》:杨梅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颗大而核细,盐藏、蜜渍、糖收皆佳。

102 拼音名

Yánɡ Méi

103 杨梅的别名

机子、圣生梅、白蒂梅、椴梅、山杨梅

104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杨梅科植物杨梅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yrica rubra (Lour) Siebet Zucc[Mosella rubra Lour]

采收和储藏:栽培810年结果,6月待果实成熟后,分批采摘,鲜用或烘干。

105 原形态

常绿乔木,高可达12m,树冠球形。单叶互生;叶片长椭圆或倒披针形,革质,长813cm,上部狭窄,先端稍钝,基部狭楔形,全缘,或先端有少数钝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色稍淡,平滑无毛,有金**腺体。花雌雄异株;雄花序常数条丛生于叶腋,圆柱形,长约3cm,黄红色;雄花具1苞,卵形,先端尖锐,小苞24片,卵形,雄蕊56枚;雌花序为卵状长椭圆形,长约15cm,常单生于叶腋;雌花基部有苞及小苞,子房卵形,花柱极短。有2枚细长柱头。核果球形,径约18cm,外果皮暗红色,由多数囊状体密生而成,内果皮坚硬,径约9mm,内含无胚乳的种子1枚。花期4月。果期67月。

10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丘陵向阳山坡或山谷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107 栽培

1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多云雾气候。不耐强光,不耐寒。以山地北向或东向,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黄壤栽种为宜。

2栽培技术 栽培品种繁多,按果实色泽可分为白种、红种、粉红种、乌种。繁殖方法用种子、分株、嫁接繁殖。种子繁殖:选成熟果实,剥去果肉,阴干,用湿沙层积贮藏法。春播,出苗后至第2年可作实生苗用。分株繁殖;挖取老株蔸部二年生的分檗栽种。嫁接繁殖:选二年生的实生苗作砧木,清明前后皮接或切接,再培育2年移栽,按行株距5m×5m开穴,每穴1株,覆土压实,浇水。1hm约栽450株,适当栽种少量雄株,以供授粉用。

田间管理 6月、12月各松土、除草1次。夏季施粪肥、腐熟饼肥,冬季追施厩肥、堆肥,可用开沟环施法。

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杨梅毛虫、蚜虫、天牛等。

108 化学成份

种子含类脂,包括中性类脂、糖脂和鳞脂,其中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t)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

109 性味

酸;甘;性温

1010 归经

脾;胃;肝经

1011 功能主治

生津解烦;和中消食;解酒;涩肠;止血。主烦渴;呕吐;呃逆;胃痛;食欲不振;食积腹痛;饮酒过度;腹泻;痢疾;衄血;头痛;跌打损伤;骨折;烫火伤

1012 杨梅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烧灰;或盐藏。外用:适量,烧灰涂敷。

1013 注意

1孟诜:切不可多食,甚能损齿及筋。

2《日华子本草》:忌生葱。

3《开宝本草》:多食令人发热。

4《本经逢原》:血热火旺人,不宜多食。

5《本草从新》:多食发疮致痰。

1014 各家论述

1孟诜:和五藏,能涤肠胃,除烦愤恶气,亦能治痢。

2《本草拾遗》:止渴。

3《日华子本草》:疗呕逆吐酒。

4《开宝本草》:主去痰,止呕哕,消食下酒。

5《玉楸药解》:酸涩降敛,治心肺烦郁,疗痢疾损伤,止血衄。

6《现代实用中药》:治口腔咽喉炎症。

7《中国药植图鉴》:对心胃气痛及霍乱有效。

8《本经逢原》:杨梅,能止渴除烦,烧灰则断痢,盐藏则止呕喙消酒。但血热火旺人不宜多食,恐动经络之血而致衄也。其性虽热,而能从治热郁,解毒。

9《本草求真》:杨梅,能治心烦口渴,消热解毒。若或多食,则有损伤动血致衄之虞。缘人阴虚热浮,气血不归,清之固属不能,表之更属不得,惟借此为酸收,则于浮热可除,烦渴可解,并或因其过食,而致见有损伤动血之变矣。设使热从实致,则食此味必不能效。

1015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杨梅的方剂 杨梅鲜根

拼音:yángméixiāngēn英文:概述:杨梅鲜根以杨梅鲜根、茶油为主要原料,用于治烫伤、烧伤。

护从丸

。烧酒打飞罗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预防杨梅疮传染。主用法用量:杨梅疮发疮时,令侍从人服之。

洗杨梅疮方

地骨皮5钱,荆芥5钱,苦参5钱,细辛5钱。主治:杨梅疮。用法用量:煎汤,先蒸,后洗。遍身出汗为效。如

金蟾脱甲酒

酒、捷验酒处方:好酒5斤,大虾蟆1只。功能主治:杨梅疮,不拘新久轻重;杨梅结毒,筋骨疼痛,诸药不效者

奇良甘草汤

:奇良甘草汤组成:土茯苓30钱,甘草1钱。主治:杨梅疮。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5合,再入水1升2合

更多用到中药杨梅的方剂

用到中药杨梅的中成药 水杨梅片

an标准编号:WS3B151993本品为水杨梅(花果)制成的片剂。制法:取水杨梅(花果)100

千紫红胶囊

00g大红袍200g鉆地风200g紫地榆200g杨梅根200g制法:以上五味,加水浸渍30分钟后,煎

千紫红颗粒

处方:大红袍200g紫地榆200g千里光200g杨梅根200g鉆地风200g制法:以上五味,加水浸渍

止泻利颗粒

eli标准编号:WS3B209596处方:杨梅根400g鉆地风400g山楂400g金银花200

川贝枇杷露

甲酸8钱8分,尼泊金6分,杏仁香精175ml,杨梅香精125ml。功效:清热宣肺,止咳化痰。主治

更多用到中药杨梅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杨梅 《疡医大全》:[卷三十四诸疮部(上)]杨梅疮门主方

一宿,空心吃三枚,冷茶送下。胰子汤(《说约》)。杨梅人虚气弱,不能汗下,用此解毒托散,方能送毒外出。

《古今医鉴》:[卷之十五]杨梅疮

他乡之人,适感其气,亦即相染。其状红肥凸出,酷似杨梅,故又名曰杨梅疮。有因横、下疳而成者,有因宿娼感

《疡医大全》:[卷三十四诸疮部(上)]结毒门主方

五宝丹治杨梅结毒,筋骨疼痛,口鼻腐烂,诸药不效。血珀珍珠(新白者佳)冰片朱砂(水飞)滴乳石(如 下

《疡医大全》:[卷三十四诸疮部(上)]杨梅疮门主论

杨梅疮\p04a41a215bmp陈实功曰∶杨梅疮者,又名时疮,俗名歹疮,因其形类杨梅耳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杨梅

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CōnɡYè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葱的叶。化学成份叶含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及多种低果聚糖,又含少量淀粉、半纤维素、α纤维素和木质素。药理作用100%的葱煎剂,试管内(环杯法试验)对志贺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25%葱的滤液,在试管内接触时间大于60分钟者,能杀灭 滴虫。性味《千金·食治》:"温,辛。"功能主治祛风发汗,解毒消肿。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身热无汗;中风,面目浮肿;疮痈肿痛;跌打创伤。①《千金·食治》:"青叶归目。除肝中邪气,安中补五脏,益目精(’精’,《政和本草》引作’睛’),杀百药毒。②《食疗本草》:"主伤寒壮热,出汗中风,面目浮肿,骨节头疼。"③《日华子本草》:"茎叶用盐研罨蛇虫伤并金疮。水入皲肿,煨研罯敷。"④《本草图经》:"煨葱治打扑损。"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热罨或煎水洗。附方①治疮中有风水肿痛:葱叶、干姜、黄柏。相和煎作汤,浸洗之。(《食疗本草》)②治水病两足肿者:锉葱叶及茎,煮令烂渍之,日三五作。(《独行方》)③治代指:萎黄葱叶,煮沸渍之。(《千金方》)摘录《辞典》

详见百科词条:葱叶 [ 最后修订于2009/12/7 23:56:09 共55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