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投壶道教化过程是怎样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1收藏

魏晋时期投壶道教化过程是怎样的?,第1张

在西晋永熙年间,皇都洛阳宫廷中很流行投壶游戏。当时有一个投壶高手名叫冯佯,他在当时无与匹敌,全国上下都没有人能在投壶游戏中胜过他。所以晋惠帝司马衷对他非常宠幸,将他留在宫廷中做官,作为自己的门客,每日只是让他陪自己玩投壶游戏。

冯佯比所有的投壶者都要厉害,他技高一筹,甚至可以百投百返,竟然没有一次落空。

晋惠帝对冯佯的这种儒雅和技艺极为赞赏。每次宫廷宴会,晋惠帝便命冯佯代替他投壶。而冯佯果然不负圣望,他每次都会胜利,晋惠帝便厚赐他金帛。

据说冯佯从小就特别喜欢投壶,因为晋代以前的投壶需要射进去,并不要求箭矢返回来,所以人们在壶中装了很多小豆,用这个办法使箭矢不会跃出。

然而,冯佯却想出了一个新的主意,他把原来的木矢改为了竹矢,而且他还倒掉了壶内的小豆,这样就可以在投壶的时候,让矢重新回到自己手中。也就是说,利用箭矢的反射能力,让箭矢投中壶之后,再借力反弹回来。

冯佯利用这种技巧,他可以用一支箭矢投很多次,甚至可以达到上百次之多。

晋惠帝昀喜欢看他投壶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冯佯每次为晋惠帝投壶,总能让晋惠帝开心。因此,他也总能得到晋惠帝赏赐给他的金帛。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废除了射礼,从而投壶也就变成了一种宴宾的娱乐。晋惠帝昀喜欢投壶,由此也爱屋及乌,所以他同样也喜欢善投壶之人。

在魏晋时期,人们投壶技艺明显都提高了,投壶的技法和花样不断翻新。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投壶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对投壶游戏已经有了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南北朝齐梁时期是一个娱乐大行其道的时期,由于社会上层的身体力行和乐此不疲,投壶风气一时大为盛行。

六朝时代,以前的投壶游戏活动被发扬光大,花样不断翻新,创意和水平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也使得社会的休闲生活空前丰富多样,色彩斑斓。

齐梁时期的投壶活动,由于前代的积累和传承,已经非常丰富了。齐梁的投壶游戏十分普及,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法。

很多投壶高手都能一箭连投40余次,甚至有人还能在壶外设置障碍,隔障投壶,据说从来就没有失过手,可见他们的手段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南北朝时期的大才子柳恽,他的投壶技艺也非常高超。柳恽曾经一箭连投不绝,在当时被称为“神投”。而其他的投壶高手,还有东晋的名士王胡之,他投壶的时候,熟练到根本不用睁眼,可以闭眼投壶。

这些高手的出现,说明了当时投壶的多种技法,真是花样翻新,出神入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投壶不仅儒雅,还很有技巧,因而极有趣味性。那时的人们广泛开展投壶活动,也使投壶器物和规则有了很大的发展。晋代的投壶在东汉壶型的两尺高度的基础上,也进行了改进。

晋代投壶为了增加花样,还在壶口两旁增添了两耳,耳口比瓶口略小,于是投壶就有了“依耳”、“贯耳”、“倒耳”、“连中”、“全壶”等技法。

在这一时期,宫廷和民间的投壶高手辈出,晋代著名文学家孙盛在他所著的《晋阳秋》中说,晋代的投壶高手技术非常好,他们甚至闭着眼也能进行投壶。

这时的投壶用的壶才是贯耳瓶。贯耳在这里指的是一种晋代的投壶技法,晋代以前根本没有“贯耳”的投壶技法,所以之前用来投的壶也不能称之为“贯耳瓶”,充其量只能称之为“管耳瓶”,这两种耳的作用却是完全不同的。

在三国时代的魏国,投壶活动继续向前发展。至晋代,投壶活动更为流行,而且成为清谈玄学士人必会、贵族争相推崇的活动。由于投壶活动经常举行,以至于擅长投壶的高手越来越多了。

在晋代,有的人竟然可以隔着屏风投壶。史籍《晋书》中说,石崇有个歌妓非常善长投壶,她可以隔着屏风就能投壶,甚至闭着眼睛也能将箭矢投入壶中。

在其他古籍中,也有关于投壶的记载。特别是史书《南史》中的记载,当时齐竟陵王因为投壶,甚至连上朝都迟到了。上朝迟到在封建社会可是了不得的大事。齐武帝当时非常生气,可是他听说竟陵王是因为玩投壶游戏而来晚的时候。齐武帝不但没怪罪,反而赐给他20匹绢。可见在南北朝,投壶之风是多么的盛行。

在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颜之推写了一本《颜氏家训》,它是以修身齐家而闻名的著作,但是在其中也有关于投壶的详细记载,还对投壶新的发展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众多史籍表明,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宴饮成风,这一社会风气在投壶活动的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成为继两汉后投壶的又一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投壶成为普世追求、民众热慕的活动,这也为投壶融入道家文化奠定了群众基础。

然而,投壶活动在从两汉到魏晋发展的昀大转变是,投壶受到了道教影响,并在晋末基本完成道教化,从此,投壶成为我国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实在之前的东汉晚期,随着道教的萌芽、产生和发展,投壶活动已经进入道教文化的视野。

当然,投壶在诗文歌赋中也有不少体现。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就在他所著的《棋赋》中,提到了投壶游戏。晋代文学家李尤也有《壶筹铭》,其中也详细写到了投壶游戏。这些文学作品都非常明显地表达了求道、崇尚自然的玄学思潮对投壶的影响。

这也标志着投壶活动广泛进入玄学名流的视界,从此,投壶就带有谈玄、学道乃至求仙的思想倾向。这正是道家思想深刻影响投壶的结果,也是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空前发展的显著例证,说明了投壶具有强大的包容力。

还有,在确切的史料中表明,在此时投壶活动的确已经成为学道求仙的一项重要途径和内容。

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理论家葛洪在《神仙传》还说:“玉女投壶,天为之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玉女在玩投壶的时候非常高兴,她一投进,连上天也禁不住开心地笑了。

在这些文献中,投壶不再仅是普通百姓的游乐活动,也成为仙人经常进行的活动,成为仙界生活状态的一种象征。这恰好勾勒出了投壶活动进入仙界视野,以及投壶者身份仙化的程度,同时,这个过程也越来越清晰了。

不仅在中原地区投壶活动道教化普遍存在,远在西北地区的敦煌也有类似的记载。敦煌莫高窟出土文献的写本里就有投壶问道求仙的诗歌。

古代佚名所写的《涉道诗》中有一首诗叫《卫叔卿不宾汉武帝》。这首诗就是借仙家史迹把投壶作为题材,用来对汉武帝进行劝诫的诗歌。这首诗写道:

銮殿仙卿顿紫云,武皇非意欲相臣。

便回太华三峰路,不喜咸阳万乘春。

涉险漫劳中禁使,投壶多是上清代人。

犹教度世依方术,莫恋浮华误尔身。

由此可见,在晋代道教推崇的清谈理想中,投壶游戏乃是众神的游戏,它象征着飞升仙居的生活。所以在两汉魏晋时期,投壶游戏被融入丧葬习俗,也包含有死者弃世仙游,去品享投壶仙境的仙家旨趣。

前两句诗句里面提到了卫叔卿的典故,据说他是位仙人,在史书中有传可考。晋代文学家葛洪在《神仙传》中专门对他有过记述。

诗中还说到了上清代人,也是古代的仙人。其实,上清是天上的一个区域,八皇老君和九天之仙,他们都住在上清宫里,其中昀有名的神仙是太上老君。

因此,这诗无论是语言方面的遣词造句,还是内容方面的主题素材,都是一篇质量很好的道教诗歌作品。由此可见,投壶活动在魏晋时期完全被纳入了道教视野,成为道教仙境的文化象征。

总之,投壶原本是一种风雅礼仪,它属于贵族阶层的高雅文化,但它真正广泛流播、普及到民间其实也是在魏晋时期。

但是投壶发展到顶峰阶段时,在思想层次上也发生了新的飞跃,这就不能不归功于崇尚老庄和玄学大兴的魏晋时期,也不能不归功于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强大包容力和持续创新性。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之中,投壶游戏获得了一种新的宗教文化内涵。其实,投壶的社会风气在南朝和北朝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

据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杂艺》中记载,当时北朝的投壶也是花样繁复,单是当时投壶的名字,就有“倚竿”、“带剑”、“狼壶”、“豹尾”、“龙首”等众多别名。

只要看当时投壶的名字,就能知道当时投壶有多少创新发展,这已经与周代甚至秦汉时期的投壶大不一样了。当时的投壶游戏不仅是男人们宴席上的专利游戏,就连女人们也加入到了这项活动中来。

南朝梁代,有首乐府民歌《华山畿》,内容是这样的:

夜相思,投壶不停箭,忆欢作娇时。

民歌表现的是一位女子,她在回想与情郎的欢洽情景,久久不能入眠。于是她就在夜间投壶,用来排遣思念之情。可见在当时,投壶已经深入闺闱之中,而且日益大众化和娱乐化了。

后来洛阳出土的晋代画像砖《投壶图》中,清晰地描绘出当时的投壶情景。画像中部一个用来投矢的壶,一个酒樽,壶内有两支箭矢,酒樽内有一把勺。

在鼓乐声中,宾主两人正举矢投壶。投入壶中的人为胜利者,投不中的人是输家,胜利者要对输者要进行罚酒,由旁边的司射来进行裁判。

图中有个彪形大汉好像一直是输家,他饮酒有些过量,醉醺醺地瘫地坐着,面部表情非常难看,正被人搀扶离席。中间的两个人跪坐两旁,一手怀抱数支矢,一手执一支矢,他们以壶口为目标,全神贯注,正用箭矢在玩投壶。

所以,在晋代以投壶输赢来赌酒已经非常流行了,这时期的投壶已经真正成为没有礼节约束的“酒令”了。人们利用投壶游戏尽情地玩,尽情地喝酒。因此,晋代的酒席娱乐,一定是雅歌投壶,这是晋代人们饮酒时的习惯。雅歌与投壶合而为一,是当时一种高雅的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对投壶所迷恋,更加挖掘投壶消遣娱人的功能,这也是这一时期对投壶活动的重要贡献。

由于投壶盛行,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专门的著述。先是三国时的邯郸淳,他写了篇《投壶赋》,后来晋人傅玄、李尤也写有《投壶赋序》、《壶筹铭》等,此外还有很多,只可惜后来都遗失了。

南朝时期以社会上层为倡导,在相对偏安的环境下,人们在闲暇中通过投壶游戏娱乐性情,他们追求投壶游戏的娱乐性,这也将投壶的娱乐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至南北朝时期,投壶游戏进一步得到普及与发展,开始由官府走向民间,甚至还包括了住在深宅大院的妇女。

迄今为止,还没有出土过有关晋代至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贯耳瓶,这可能是由于当时的瓷器生产技术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而那时投壶所用的贯耳瓶一般都是铜质的,瓷质的数量还非常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宫深深,寂寞浓浓,宫廷里里既有普通百姓享受不到的荣华富贵,也有其不堪承受的礼仪之重。在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下至宫女,上至嫔妃和皇帝都轻易不能离开皇宫半步。

在如此多的时间,都耗在一个皇宫之内,任谁也会厌倦。于是,宫廷游戏就成了他们闲暇之时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我国古代的皇宫,昀流行的游戏不下数十种,其中很重要的一种便是投壶。

由于投壶不需耗费太多的体能,因此受到了宫廷中高贵者的欢迎,所以在上层贵族间颇为流行。

我国的宫廷宴饮中也很盛行投壶,即便不是宴饮聚会,闲暇无事的宫女嫔妃们也会以投壶自娱,消磨光阴。宫中的壶和箭都很精美,制作工艺细致绝伦。

皇帝有时也会禁不住韶光美景的诱惑,也会在殿中、室外和厅堂玩投壶游戏。皇帝通过小试身手,以投壶游戏寻点开心。当然,更多的时候,至尊至贵的皇帝和皇后,他们是坐在龙凤宝椅上,一边品着美酒,一边欣赏着伶官、侍从和窈窕宫女们投壶的。

投壶在晋代时是一种儒雅的活动,通经博学的儒士们都很喜欢它。投壶随着在宫中盛行,渐渐也被达官显贵和儒雅博学的士大夫所接受,甚至于武臣宿将也迷上了投壶。

据说在三国时期,大王公袁绍经常和侍从投壶。甚至在打仗时,他依旧谈笑风生,继续与人进行投壶游戏。袁绍的这种临危不乱和处变不惊的大气,赢得了部下的崇敬。古籍中记载了晋代雅士的燕饮投壶,其中这样说:

即便是在外出征的将军,他也非常了解儒术,也一定会玩投壶游戏。将军们在喝酒娱乐的时候,一定要雅歌投壶。哪怕是在军队之中,在前线打仗,也不能忘记这样的活动,因为这表示了对王室的尊敬。

据后来唐代古籍《艺文类聚·巧艺部》中的记载,三国时著名文学家邯郸淳对投壶就极有研究,他写了一篇1000多字的《投壶赋》,还拿这篇赋上奏给魏文帝。魏文帝同样爱好文学也喜欢娱乐,他觉得《投壶赋》写得很有功力,就赏赐给邯郸淳1000匹布帛。

这也表明当时的国君对于投壶游戏的重视程度,但在这篇赋文里所记述的魏时的投壶风俗已经与《礼记》所载情况很不相同了。邯郸淳的《投壶赋》,现存的只有389个字,其中这样说:

敬不可久,礼成于饫。乃设大射,否则投壶。

赋中写名匠所铸的壶很华美,以金银作为装饰,壶高6尺,圆肚长颈。但是《礼记》中说是二矢半,东汉著名文学家郑玄在注释中说:“壶离座二矢半,就是间距7尺的意思”。这也说明了魏晋时期与先秦时期的投壶距离是一样的。

关于投壶时箭矢的数量,《投壶赋》中说:“矢惟二四”。也就是说箭矢有8支。后来清代文学家王文锦在《礼记译解》中解释说,“矢惟二四,即每人四矢”。数量也是一样的,因为有两人在投壶,昀后还是8支箭矢。

至于箭矢的形状,在《投壶赋》里,箭矢是前粗后细的,也没有羽毛。《礼记》中并未直接明言,不过箭矢是用木头做的,不用去皮,也没有羽毛,和射箭时用的矢是不一样的。

邯郸淳的赋文所记投壶虽不如《礼记》那么具体,但过程大致是一样的。另外,邯郸淳在赋中还讲到了投壶的功用,说它既可以达到活跃气氛的目的,还能够起到宣传国家政治礼仪的目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投壶这个运动项目,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它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也是一种礼仪。而小编一开始并不了解这个体育项目,是因为看了古装的电视剧之后,看到那些高门大户的人家经常将它作为一种游戏来比赛才去了解它,这项运动它在战国时期较为盛行,尤其是在唐朝,得到了发扬光大。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来具体的介绍一下。

首先,投壶就是将箭投进壶里,然后这个体育项目它就是比谁投进壶里面的箭数多,如果输了的那一方要按照之前相应约定好的杯数喝酒。所以那些酒量不太好的人在这个游戏当中都会尽力争取去赢,那些贵族的公子哥就比较喜欢玩这个游戏,用来打发时间或者娱乐生活。相信大家都学过《醉翁亭记》这篇文言文,《醉翁亭记》中的“射”指的就是“投壶”这个游戏。所以说投壶这项运动在我国是源远流长的。

其次,大家知道它是在哪个朝代起源的吗?其实,投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记载了,那个时候,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那个朝代的成年男子如果不会射箭的话,是会被人嘲笑的并且自己也会感到羞耻,而且主人家请客人射箭的话,客人是不能推辞的。但是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没有办法,所以就用箭投酒壶代替。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时间长了,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最后,在明朝以后,投壶这项运动就慢慢的没落了,虽然我们现在也不怎么玩了,但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颗中华文化的璀璨之星。

以上内容仅代表小编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敬请见谅。

“投壶”是古人一项非常重要的娱乐活动,它是谁发明的?

古代达官贵人的装束。[歌,歌舞。壶,投壶。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宴请宾客的礼仪之一是请客人射箭。当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认为是一种耻辱,主人邀请客人射箭,客人不能拒绝。后来,有些客人实在不会射箭,就用箭来代替扔酒壶。随着时间的推移,投壶取代了射箭,成为宴会上的一种游戏。基本上,它描述了儒家学者的一些生活状况。飘飘然]。有姿色的样子。儒将]。

有学问、有风度的将军。儒家学说太大,一般分为两种1狭义的儒家,不练弓马,当然骑马也可以,毕竟说到骑马,这个条件谁都会,如司马懿、曾国藩、孙膑2广义的儒家,会骑射,但不强求看,历史上考究其策略,如周瑜、李靖;韩信似乎也可在其中。

掷壶游戏是古代士大夫阶层在宴会上的一种游戏。春秋时期,宴请宾客的礼仪之一是请客人在桌上射箭,因为当时射箭是六艺之一,是文人的必备技能,但也有一些客人不擅长射箭,就采用向酒壶里投箭的方式代替,这逐渐成为一种习俗,投壶也就成了宴请之间的游戏,而不是射箭。秦汉以后,"雅歌投壶 "几乎成了文人宴席上的必选项目,并创造了许多更复杂的形式,使游戏变得更加困难和有趣。在宋代,司马光对游戏的各个方面都有详细的记载,包括投手的大小、投手的名称和计分方法。然而,在宋朝之后,投壶游戏趋于衰落,不再流行。

掷壶是一种投掷游戏,也是古代文人、大儒宴饮时的一种礼仪。它在战国时期比较盛行,在唐朝时尤其流行。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宴请宾客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在当时,成年男子不懂射箭被认为是一种耻辱,所以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不能拒绝。后来,有些客人实在不会射箭,就用箭来代替扔酒壶。随着时间的推移,投壶取代了射箭,成为宴会上的一种游戏。

传说在仙界的大荒山中,有一座巨大的石室。这个石室中,住着一位神仙名叫东王公。他的身形像人,但他的脸像鸟,屁股上又长着一根老虎尾巴。他经常骑着一只黑熊在大荒山中奔驰,十分威风。而在神仙之中,玉帝是主宰一切的,而东王公也接受玉帝的分派,他主管人间万物的生长。当东王公心情好的时候,天下便风调雨顺,世间的万物都茁壮成长,五谷丰登,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但若是东王公发起怒来,人世间不是连年干旱,便是洪水泛滥,到处灾祸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东王公除了定期到天宫去朝拜玉帝以外,平日都在大荒山的石室中修炼。他十分寂寞,好在他有一个名叫玉女的侍妾,玉女长得十分漂亮,东王公也很喜欢她。为了消遣,他经常同玉女一起玩一个叫投壶的游戏。

这种投壶的游戏,在战国时期的人间也十分流行。一般贵族在酒宴上请宾客玩的一种游戏,他们通常都会设一把特别的壶,主人和客人轮流拿着箭投向壶中,看谁投中的箭多,谁就是胜利者,而谁投中的箭少,他就要被罚酒认输了。

但是,东王公的投壶游戏,要比人间这种壮丽得多。

他在石室中安放着一把巨大的酒壶,他和玉女手中各拿着1200支箭,每掷一次箭,1200支箭同时向壶口飞去。如果这些箭全部投中,上天就保持沉默,如果有一支箭没有投中酒壶,天就会发出嗤笑,这时,人们在下界看到的便是电闪雷鸣。

这是古代战国时期的一个传说,这传说中的投壶是我国战国时期盛行的礼仪游戏。也叫作“射壶”,投壶是我国古代酒宴中经常使用的娱乐器具,是古代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既可以登大雅之堂,又能在平常人家玩的传统游戏。

投壶游戏是战国时期宴会上的一种助酒兴的娱乐活动,也是战国时期的重要礼乐活动,是从上至天子下至士大夫在宴饮中常用以娱乐宾客的活动。

在投壶游戏开始之前,人们要首先指定一个司射,也就是裁判。然后,由主人向客人提出邀请,而参加游戏的客人,他们每人手中都拿着4支用树枝做成的箭杆。之后,这些客人站在规定的距离之外,他们依次向壶内投掷。

有时主人为了增加难度,他常在壶内装上了又小又滑的豆子,如果用力过猛,即使客人将箭投入了壶内,也会被反弹出来。4支箭全部投完为一局,每次比赛进行3局,以投中多者为胜,败者则要被罚喝酒。

战国时期的投壶活动富于情趣,又讲究极多。宾客按照顺序持箭投壶,他们决出胜负后,负者便责无旁贷地按规定饮酒,而且不能耍赖。

在饮酒时,一旁助阵的乐工还要兴致高昂地齐奏古乐《狸首》,那场景极为热烈。饮酒的人要恭恭敬敬,他们跪着端起酒杯,然后一饮而尽,称为“赐灌”。

投壶赢的人也要郑重其事地跪在一边,称为“敬养”。当然,这些都是战国时投壶的规定。而投壶进入普通百姓家成为他们平时的游戏后,礼的作用便削弱了,仅仅是出于娱乐助兴,也就没有了这样的繁文缛节了。

昀后,主人要为宾客演奏乐曲。在儒家那里,礼和乐总是合在一起说的,事不成,那么礼乐不兴,礼乐不兴,那么刑罚也就不能推行,只有做完了这一切后,整个投壶过程才算完成。

接着可以进行下一轮了,投壶一次接一次地进行,即便嗜酒如命的酒徒也挡不住一次次的罚饮,昀后便会烂醉如泥。当然,任何有身份的人都不愿在这样的场合出乖露丑,所以他们都想在投壶中争胜,因此平时古人就对投壶活动进行训练。

其实,投壶是为了追求人与人的相互礼让与虔敬,提倡以君子之风相处相争,同时起到愉悦身心、丰富礼宴娱乐的作用。

据人们推测,战国时期的投壶游戏可以简单的分为3种,标准型、简易型和表演型。三者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

标准型投壶,以《礼记》等礼仪经典的记载为依据,结合现实条件,适当调整,使其成为日常可习可行的民族礼仪与娱乐活动。

简易型投壶,要求尽量简化,使投壶简便易行,相应地使用一些代用品为投壶工具。简易型投壶主要是一种宴饮娱乐活动。

表演型投壶活动,它忠实地复原了经典礼仪和典籍中的记载,对礼器使用、礼仪程序都是非常严谨和规范的。

当古人进行投壶活动时,他们首先得有一定的依据,不能随意。这种游戏在古代有固定的规则,所以可以根据这些规则,进行适当的调整。

首先是要进行事前的准备工作。投壶是在宴饮时进行的礼仪,行礼者都应该穿汉服礼服,这是基本的规定。参加的人员主要有主人、宾客、司射和乐工等。

主人也就是投壶礼的主持者,宾客便是投壶礼的参与者,司射是投壶礼时具体的指挥者,乐工便是在一旁演奏音乐的人。

除了这4种人员,还有有进行投壶游戏的器具,也就是礼器的准备。首先,主人要准备投壶数尊,金属制、陶瓷制的投壶等都可以。

一般准备的投壶都在壶中盛以小豆,这样使箭矢投入后不至于弹出来。投壶的标准尺寸是壶颈长02米,口径83厘米,壶高04米,容量5升,壶腹直径166厘米。尺寸都是周代规定的,后来战国的投壶直接沿袭了周代的规格。其次,主人还需要准备若干支箭,至少要有8支以上。

古礼上要求必须是以柘木制的箭,但古人可以不必拘泥这些,他们用竹、木等都可以,将竹、木削成箭矢的形状。箭矢长02米,首端锐,尾端钝。

壶与矢是投壶昀重要的礼器,它们的制作应该尽量精美。另外还要有若干个“算”。“算”就是进行计数用的工具,一般用竹木的小片就行。

当然,投壶一定要准备美酒和酒杯,以供宾主在投壶游戏中饮酒时用的。等一切器具都准备就绪后,投壶游戏才正式开始。首先是宾主就位,宾主来到各自席位上,标志着投壶活动的开始。在开始游戏前,主人和宾客要进行三请三让。一般是这样的,主人捧着箭来到宾客面前为了体现古韵,主客问答都需要用古语对答。主人先说:“某有枉矢哨壶,请乐宾。”宾客回答说:“子有旨酒佳肴,又重以乐,敢辞。”主人又说:“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以请。”宾客说:“某赐旨酒佳肴,又重以乐,敢固辞。”主人说:“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客说:“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等三请三让之后,宾客向主人行拜礼,他们接受主人奉上的4支矢,然后主人答拜,宾主相互行揖礼。当这样礼仪性的活动进行完毕之后,主客回到宾主席上正坐,他面对投壶所在的方位,做好投壶的准备。

这时候,司射把两尊壶放到宾主席对面的席子上,投壶距离主宾席位的距离为两尺左右,分别正对着宾客与主人。然后主人返回自己的席位。

接下来司射向主人和宾客宣布比赛规则,一般规则如下:投壶之礼,需要将箭矢的前端投掷入壶内才算投中,人们要依次投矢,抢先连投者即便投入也不予计分,投中获胜者有权利处罚不胜者饮酒。

当规则宣布完毕后,司射开始命令乐工演奏《狸首》,他宣布比赛正式开始。《狸首》是《诗经》名篇,不过后来已经失传了,所以可以用琴曲《鹿鸣》来替代,投壶的动作要与音乐节奏要相和。宾主依次投壶,他们将所有的箭矢投完,也就是一局,然后开始计算成绩。

司射在宾主投壶过程中同时计算成绩,当有投入的人,司射就将一枚算筹放到一侧的地上。宾客投中就放在右边,主人投中则放在左边。

当宾主投完后,司射说:“左右都已投完,下面开始宣布成绩。”这时司射才开始宣布,比如哪个人比另一个人多几纯或者几奇,平局就说结局为均。当司射宣布完比赛结果,就该到饮酒的环节了。这时司射说:“请胜者为不胜者酌酒。”此时,胜者开始罚败者饮酒。胜者为败者在酒爵中斟满好酒,然后他们双手奉上,败者接过后必须说:“赐灌。”胜者也要回答:“敬养。”这时,败者才将罚酒饮下。当主人和宾客喝完酒后,第二轮投壶才开始,方法同上,直至宾主尽欢为止。由于标准型投壶相对还是很复杂的,需要相应的器具,所以还有一种简易型投壶方案,便于随时操作。

投壶起源于儒家射礼,因为射礼不易操作,而且诸侯射艺通常不精,于是就采用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来代替。因为如果按照《礼记》的规定进行投壶,这显然是特别繁琐的。

作为一种日常宴饮的娱乐活动,投壶简便易行就可以了,仍然不失为一种高雅的宴饮娱乐。其实,即便在投壶比较盛行的战国时期,人们真正按照《礼记》上的规定,进行投壶的次数也为数不多。

而简易型投壶是在标准型投壶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很多古法必需的器具都可以使用一些代用品。首先,投壶可以换做瓷瓶或者水瓶来代替,而有两支箭矢轮流使用就行了。

箭也可以用竹子制成,长度在02米左右,头端裹上棉布以提高命中率。其中昀简单的办法则是用筷子做箭矢,毕竟筷子每家每户都有的。

“算”可以用竹签代替,还可以用石子或其他器物代替,甚至演奏乐曲的环节可以省去。只需要开始时主人和宾客相揖后就位,投壶时客人于席上依次投壶,然后用竹签计算成绩,等罚酒时胜者再向败者罚酒,这样过程就简便多了。

其实,这个投壶游戏的简化过程方案,基本上也与古法中大致相似,这种简单的投壶游戏对于我国投壶文化的继承是非常有意义的。

投壶之礼这种古代礼乐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体现了一种演变和延续。投壶这种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礼的成分逐渐减少,游戏娱乐的成分逐渐增加。从有关的文献和出土的实物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投壶游戏的不断变化。

而历史上的文人骚客也有记载投壶游戏的文章。如《礼记》中的《投壶》篇、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投壶仪节》等。

特别是三国时期一个叫邯郸淳的人写的《投壶赋》,他将投壶者们身手不凡的投技和妙趣横生的场景描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战国时代投壶之风盛行,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淳于髡说:“在男女杂坐、六博投壶之时,人们可以饮下八斗之酒却只有两分醉意。”可见投壶之戏,竟然可以为古人助酒兴。

其实,他说此话的目的是向齐威王褒扬自己的能力。当时,齐国遭到楚国的攻击,淳于髡临危受命,他被派遣去赵国请来了10万救兵,楚军知道后,连夜引兵回去了。

淳于髡回国后,齐威公为他庆功。在宴会之上,齐威公问淳于髡喝多少能醉时,淳于髡就说了此话。

这些说法虽然都说得头头是道,其实都没有能够脱离注经释义的范围,这大概由于投壶已经载入经典,所以大家只能认定它是“礼”的一种。

投壶本来是产自民间的一种游艺或竞技活动,然后才被纳入礼的范围并加以规范。

后来的晚清学者章太炎在他所著的《经学略说》中说:“汉代《礼记》中有投壶的记载,《礼记》的作者西汉戴德和戴圣两个人都是从西汉经学家后苍那里得到的真传。他们知道17篇是不够的,所以他们都在自己的书里加入《投壶》、《奔丧》两篇文章。”

大戴戴德有84篇,小戴戴圣有49篇。戴德、戴圣所传同门,为什么《礼记》的篇目会不一样呢?对此,人们的看法不一。

因此有人怀疑,《礼记》是后人伪作的。《伪书通考》、《古今伪书考补正》中都有《礼记》是伪书的记载,只不过断言它们是伪作的理由并不充分。

在战国时期,古文献中还对投壶的时间和地点有明确要求,说投壶要随着光线的明暗有所不同的。在后来清代张沐所编写的《礼记疏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投壶有三处,在正午时分要在室内投壶,傍晚时就要在大堂内投壶,天黑的时候就必须在庭院内投壶。

而这段文献中还规定,用作投壶的箭,因在所处的场所不同,规格也不一样。文中说:筹,室中五抉,堂上七抉,庭中九抉。

其中的筹就是指箭,一抉就是指四指那么长。投壶的壶离投箭的席约7尺。做箭的材料也极为考究,一般箭要用柘木、棘木制成。除此以外,史书中还详细地记述了投壶的术语和规则。

战国时期魏国文学家邯郸淳在他所著的《艺经》中说:“投壶以12筹为限,象征一年中的12个月。在投壶娱乐中还要讲究声势,投壶以击鼓为节。”

在关于战国时期投壶的专业考古中,也有很多已经出土的投壶器具值得参考和借鉴。后来,在河北平山三汲乡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中,又出土发现了一件我国昀早的铜投壶。这件投壶是造型别致的三犀足筒形器,它的底部基座是3只雄姿威猛的矮足独角犀,壶的形状呈圆筒形,两侧附有一幅首衔环。这件投壶遍体饰有生动流畅的细线变形山字花纹,平口深腹。

此壶高059米,口径020米,筒形腹上有“左使车工本”5个字的铭文。在这件器物刚刚出土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功用,后来经过专家学者们的考证,他们断定这件三犀足筒形器铜器,应该就是古代的投壶。

而《礼记》中所记载的关于青铜投壶的外形,与这件出土的铜器刚好完全吻合。

另外,在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邯郸淳的《投壶赋》中也有“厥高二尺”的记载,记载中的高度和这个铜投壶是一样的,也佐证了这件铜壶就是战国时期的投壶。

而且同在中山王墓中,还出土了一件较小的铜筒形器,高约04米,口径约01米,器物上下各有一道斜格云纹,两侧也各有一铺道衔环,半口深腹,中空,这与三犀足铜投壶形制相同,只是没有三犀足。

人们认为,这也是一件小型的铜投壶,这两件器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

其实在战国时期,投壶所用的壶跟酒壶是通用的,一般多是铜质或陶质的。

在河北燕下都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个硬陶壶,它属于仿青铜器式样,它的足部有一约002米高的足圈,总高031米,这便是一个战国时期陶瓷的投壶。

而在诸城臧家庄战国古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铜投壶,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通过这个已经出土的投壶,可以得知,古代投壶的外形如同日常生活的酒壶和水壶,它口阔,肚大,脖子细长。而诸城出土的这件投壶无论造型设计,还是铸造工艺,都别具一格。

该壶高035米,口径034米,它采用了直筒式的外形,口、颈、腹连为一体,这打破了壶的传统形式,给人以面目一新、超凡脱俗的感觉。

这件投壶的壶身奇特,花纹装饰都采用镂孔透雕、平面底纹、素面宽带3种方式相间组成。它的瓶身层次分明,繁而不乱。它的腹壁外侧装着两个对称的铺首衔环,底部采用二层台式的高圈足,犹如给壶装上了一个稳定的底座。

这件投壶圈足采用镂孔透雕装饰,与壶身上的纹饰上下呼应,相得益彰。这件投壶在制模铸造时使用了先进的内外合范工艺,一次浇铸成功,壶壁厚薄均匀,造型规整,纹饰清晰,自然流畅,是古代青铜器中难得的精品,充分表现出了工匠们高超的铸铜技艺。

1古代诗词中投壶一词有何典故

“投壶”没有什么典故。和“猜拳”、“行令”一样,是古代人们喝酒助兴的一种游戏。

“投壶”是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在战国时期已经盛行,唐朝进一步发扬光大。

古代儒家教育学生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射”是一种,不会射箭是很丢人的。因此,有学问的人在一起饮宴,射箭、赋诗、对对子等,是离不了的游戏。射箭游戏后来演变为往酒壶中投箭,称作“投壶”。如图:

2描写一些游戏场面的句子

投壶游戏是我国古代宴会上的一种助酒兴的娱乐活动。游戏开始之前,要首先指定一个司射(即裁判),然后由主人向客人提出邀请。参加游戏的人,每人手中拿着四支用树枝做成的、没有尖头的箭杆,站在规定的距离之外,依次向壶内投掷。有时为了增加难度,常在壶内装上了又小又滑的豆子,如果用力过猛,即使投入了壶内,也会被反弹出来,四枝箭全部投完为一局,每次比赛进行三局,以投中多者为胜,败者则要被罚喝酒。

由于投壶活动是一种分输赢、决胜负的比赛,所以在古时,这项活动往往会渗入一些政治斗争的色彩。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和齐国的国君在酒宴上进行投壶比赛。当时,晋、齐两国都是一流的强国,都想称霸天下。于是,晋国国君在投箭时,口中暗道:“有酒如河,有肉如山,寡人中此,为诸侯师。”结果还真给投中了。齐国国君也不示弱,边投边默念:“有酒如水,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结果也投中了。看来,两位国君都想用这个机会来显示自己的实力和称霸天下的雄心。

3古代诗词中投壶一词有何典故

据《后汉书•祭遵传 载,东汉征虏将军祭遵好以儒家之 道擢取人才,为当时著名懦将。

平曰喜对酒设乐,且宴饮时“必雅歌投 壶”,以古时“投壶”游戏助酒兴,即便在征战途中,仍不改宿习。后“投 壶”一词或用作对风度懦雅的将领的赞咏。

唐•杜甫《江陵节度阳城郡 王新楼成王清严侍御判官赋七字句同作》:“杖钺褰帷瞻具美,投壶散帙 有余清。”又据汉东方朔《神异经•东荒经》载,相传东王公常与一玉女 作投壶游戏,每不中壶则“天为之笑”。

《艺文类聚•天部•电污《神 异经》为玉女投壶,天为之笑则电”。故后以“投壶”或指玉女投壶之 典,用以借指闪电等。

南朝•齐•庾信《奉和赵王喜雨》:“投壶欲起电, 倚柱稍惊雷”。唐•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投壶怜玉女,哦饭笑麻姑。”

4投壶

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玩的一种投 掷游戏。

古时候,诸侯宴请宾客的一项礼仪就是 请客人射箭,美其名曰“燕射”,主人请客人 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那时,成年男子不 会射箭会被看成是一种耻辱,但是某些人的 确不会射箭,于是就用箭投酒壶来代替。

久 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一种礼仪 了。 投壶所用的壶大小不等,腹高约16厘 米,壶口直径约8厘米;箭则用去云皮的柘 制成,长约92厘米,无羽镞。

投壶者在距壶 约二三米之处投箭入壶,胜者斟酒给负者 喝。投壶前及投壶过程中尚有一套烦琐的礼 仪,宾主间要致谦让之词,赋诗,击鼓奏乐 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投壶较为流。 行。

到汉代,投壶逐渐脱离礼仪束缚,成为 一种娱乐活动。汉武帝年间,把柘箭改为竹 制箭,因而又产生了被称为“骁”的投壶新 法。

西汉初的艺人郭舍人,能借壶底反射力 把箭弹回来,再用手接住,如此往复连投百 余发,这就是“骁壶”。 晋代,人们对壶进行了重大改进,壶上 设左右两耳,附加了投壶的方法和形式,使投壶的名目繁多,娱乐性加强。

并出现了一 些投壶高手,如西晋大富豪石崇家的女艺人 能隔着屏风投壶,州阳尹玉胡能闭目而投。到了唐代,一些投壶高手更是不断涌 现,如薛赉惑能反身背投。

但是,由于统治者 将投壶技艺纳入只许他们游乐的“佰堂礼 乐”之中,致使这一技艺遭到扼杀。后来“打 镖”、“飞刀”和“抛球”等技艺的出现,则是击 壤与投壶的流变。

唐代的投壶还东传曰本, 后来逐渐演化成日本民间的“投扇兴”游戏。宋元时期,投壶仍很盛行。

宋代大儒司 马光根据封建礼节对投壶作了全面总结,对 投壶的名称、计分规则进行了修改,写了《投 壶新格》一书,竭力使投壶染上政治色彩。明清之后,投壶日趋衰落,然至清朝末 年,宫中仍有流传。

投壶几经演变,流传两千余年之久,深 得士大夫贵族阶层的喜爱。有关投壶的词赋 颇多,在我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

那是在春秋末期,也就是公元前531年,当时的晋国国君晋平公去

世了,他的儿子晋昭公即位。按照战国时的旧制,新的国君登基,那

些诸侯是要前去祝贺的。当时的齐景公、卫灵公、郑简公3位国君就一齐来到了晋国。当时晋昭公就设宴招待远来的诸侯们,那时酒席宴上常规的礼节是不能少的,所以诸侯们就举行投壶游戏进行娱乐。当时是晋昭公先投,齐景公再投。晋国大臣荀吴起来致辞说:“有酒如淮水滔滔,有肉如水中小岛。我们国君若一箭投中,就要做各国国君的盟主。”

他说完以后,晋昭公进行投射,一下子就投中了。

同样身为一等大国国君的齐景公听了这个祝词,他心里很不高兴,执箭自己致辞说:“有酒如渑水流长,有肉堆成山冈。我若一箭投中,我齐国就要替代贵国的昌盛。”

说完了这些话,齐景公也是一下子就投中了。

在春秋时期,人们的交谈都是通过委婉的话语表达出来的,他们通常采用《诗经》中的话。

后来,宴席结束以后,参加宴会的晋国大臣伯瑕埋怨荀吴说:“晋国本来就是霸主,何必要以投壶中矢来证明呢?现在,齐国的君王在酒席上当面挫弱我们的君王,看来他们以后不会再来朝会了。”

荀吴立即反驳说:“我国的军队非常厉害,将帅都非常英勇,士卒们努力勤勉。现在不还是和过去一样吗?他齐国哪有胆子违敢背盟啊?”

齐景公的祝词一方面是祝贺晋昭公国家兴旺,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对晋昭公盟主地位的不服。

由此可见,当时的投壶虽然有“揖让”这些礼节进行遮掩,可是骨子里却是在较劲。

这是春秋时期,著名文学家左丘明在《左传·昭公十二年》的一段投壶游戏记载。

虽然是诸侯们在投壶喝酒,两位国君却都想利用这个机会,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实力和称霸天下的雄心。同时也说明,春秋时期的投壶之戏,不是光投壶即可,还要有一定的仪式。而每投必中,表明了他们在玩投壶游戏的时候已经熟练自如了。

投壶在春秋很是盛行。由于投壶活动是一种分输赢、决胜负的比赛,所以在春秋时,这项活动往往会染上一些政治斗争的色彩。

投壶起源于商周两代的射礼,也正是因为投壶游戏是从射礼中演变而来,所以早期的投壶依然带有炫耀武力的色彩。

后来汉代著名文学家郑玄在他所著的《礼记·投壶》中这样说:“投壶是从商周时期射礼演化而来的。”

春秋时期的射礼其实就是宴会上射箭的礼节,它源于我国传统六艺之一的射艺,而射礼也属于射艺的一种。

射礼也叫“礼射”,它很强调礼仪的重要性,是一种带有较强的礼仪文化性质的射箭活动。礼射之礼也就是射的礼仪。顾名思义,射礼是一种以射箭为重点的礼仪,它融合了比赛、礼乐和宴饮等内容,专门用于选拔、竞技、宴宾和致礼等场合。

射礼在传统五礼中属于军礼的范畴,不过在周代叫作“嘉礼”。对于周代人们来说,刀兵之事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商周及春秋时期的人们都希望通过射箭来表示礼仪。《礼记·射义》中也说:

通过射礼,可以看一个人的德行。射箭中的,是因为人志洁行廉,守持中正,谦而不踞。在射礼中内外兼修,是符合儒家思想的。

在上古时候,射箭其实是用来征服野兽、抵御外敌的。

春秋时期人们擅长弓矢技艺,射术所占的分量自不用说了。那时候,射术成为选士的基本标准之一,而且古人重礼,因而也就创制了射礼。

商代社会是非常重视射礼的,当上层官员和卿大夫们生了个男孩子时,他们就要在门上挂上一张弓,并且用6支箭向天地四方各射出一支,表示这个男孩子长大后,要使用弓箭去征服四方。

商代的射礼一般分为多个系列,并且它们适用的场合与意义也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投壶究竟是从哪一种射礼演化而来的呢?

商代射礼包括大射、宾射、宴射和乡射4种,这也是华夏射礼的起源。大射是天子、诸侯、卿和士大夫祭祖和祭神前所设的活动,周代的人们以射术选择参加祭礼的贡士。

宾射是天子因诸侯来朝而举行的射礼,宴射是天子与群臣宴饮休闲娱乐之射,而乡射又叫飨射,是民间举行乡饮酒礼时所行的射礼。

这4种射礼仪节有别,它们所用弓、箭、箭靶和乐舞等都不一样。也就是说,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就用于礼乐成为国家礼仪性的活动。

如果遇到了打仗,那它们就可以用于战争。无论从那一个方面讲,它们都含有明确的军事政治目的。

对于投壶是从哪一种射礼演变而来这个问题,人们的分歧和理解都不一样。

一种说法认为,春秋时期的投壶是从商代的大射和乡射演化而来。而大射、乡射这两项礼仪,是商代奴隶制国家自上而下的军事训练制度。

大射、乡射这样的活动,都要搭弓射箭,它们可以在室内、堂上和庭院里进行,不过,射箭需要一个较大的场地,需要较多的器具,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射箭显得不是很方便,于是有人就采用了以手投箭入壶,用壶代替箭靶的游戏方式。就这样,投壶游戏就这样产生了。

汉代著名文学家郑玄曾经说过:“投壶就是在习武中进行娱乐的活动。”这正好可以印证投壶的来源。还有人认为,投壶并非用箭射靶,而是以箭投壶,而投壶相应的手势动作都与射箭毫无关系,所以他们说,投壶不应该是从射礼中来。

从投壶的有关规则上看,它其实是一种近距离的投掷游戏,昀远的距离不超过3米,近的只有16米或者23米,根本起不到投掷武器,如标枪、匕首、戟那样的效果。从这点来看,投壶与校场上真枪实箭的习武是毫无关系的。所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投壶是从宴射演化而来的一种礼仪活动。

据《周礼·春官·乐师》记载:“宴射就是参与者在宴席上进行

射箭的一种礼仪活动。”其实,宴射是诸侯招待国宾时,他们一起在宴会场所举行射箭比赛,并借此机会观察双方对军事训练是否重视的一个活动。

由于宴射活动耀武扬威的色彩过于明显,与宾主宴会的氛围不太协调,所以就改为了投壶。

投壶这样一种快乐的活动,再配上文质彬彬的礼节和柔美的音乐,就可以达到让客人高兴的目的,还能够让客人多喝上几杯。同时,也能够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实力。

春秋时期,在各种大的宴会上都要进行射礼,主人请客人射箭是诸侯宴请宾客时的昀重要礼仪之一。自天子、诸侯及至大夫,他们各有都有不同的射礼仪式。第一,不能参加的人必须说明缺席的原因;第二,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当主人请客人射箭时,客人是不能推辞的。

除了以上两种说法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这种说法也同意投壶是宴射礼的演变,但是关于演变的原因,却持有另外一种想法。

这种观点则认为,不是为了取悦宾客才把宴射变成投壶的,而是由于奴隶主阶级渐趋腐化,许多人根本就不懂射艺,甚至他们根本就拉不开弓,上不了马了。

再加上射礼对场地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射箭渐渐不能满足娱乐的需要了,于是有人就想出了用箭投酒壶的方式来作为代替。就这样,射礼成为了投壶礼,投壶礼也就产生了。

投壶既可以娱乐,又代表礼仪,而且对环境要求相对简单,因此投壶礼一出现,它就大受欢迎。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各国诸侯都非常喜欢这种新型的投壶礼。

此外,还有的论者认为投壶本与射礼一样,是古代圣人创制的一种既可用于人们,也可以用到国家的全民性活动,它的目的在于让人们得到心灵的中正平和。后人就专门对投壶礼对人心理的作用进行了描述。

北宋时期大儒司马光在《投壶新格·序》中,阐释了投壶要领与治心修身的关系。他这样说:投壶活动,不能超过,也不能达不到,所以符合中庸的思想。还不能射偏,这又符合儒家“正”的思想。在进行投壶活动的时候,人们平心静气,非常谨慎小心,又合乎礼仪,保持一种中正的姿态。练习投壶,难道说不符合治心之道吗?

比较前几种说法见解,昀后这种观点的影响更大。投壶在战国时得到相当发展,当时的文人倾向于内心修养,投壶这种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活动,正适合他们的需要。

商周的射礼演变成了春秋时期的投壶游戏,投壶开始在春秋时期出现了。

春秋时期的投壶游戏是春秋时期诸侯和士大夫们在宴饮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它需要有基本的一些器具,如壶、矢、酒、音乐等。

投壶游戏作为一种正规的比赛,具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则。

而我国昀古老的典籍之一《礼记》中就详细地记载了古时的投壶活动。《礼记》记载,投壶是一种古代礼仪,是春秋时期主人待宾娱宾的一种方式,一般是主人捧着一束箭,恭候在一旁,然后请宾客依次持箭投壶。

春秋时期的投壶口广腹大、颈细长。在壶中装满小豆,这可以使投入的箭杆不会跃出。箭矢的长度以扶为单位,一扶约相当于4寸。箭矢分5扶、7扶和9扶。一般投壶时,环境光线越暗距离越远,那么所用箭矢也就越长。

春秋时期的投壶游戏的要求很多,首先,它要求参加投壶的宾主,包括侍从都要受到礼法的约束。他们不能懈怠、不可傲慢、不准谈论其他事,否则,就要受到惩罚。

这种对投壶恭敬谨慎的态度,正是我国春秋时期圣人孔子所倡导的恭近于礼的思想。

其次,投壶游戏的礼节也很繁琐。在投壶之前,主客之间要请让3次才能进行。开始投壶时,主人恭词相请,一般都会说家中备有“枉矢哨壶”,要用来娱乐贵宾。

“枉矢哨壶”当然是一种谦称了,其主要是指粗鄙简陋的壶和箭。而事实上,主人备办的壶和箭都是至精至美的。

客人在投壶时,专门有管计数算筹的人面东而立。如果主人投中一次,计数的人就从装着记数竹签的器皿里抽出一支丢在南面。而如果客人投中一次,计数的人就把竹签丢在北面。

昀后由记数的人根据双方在南、北地面上得竹签的多少来计算胜负。两签叫一纯,一签叫一奇。如果主人投中10支,报数时称为“五纯”。如果客人共中9支签,报数时称为“九奇”。

结果,常常是主人胜客人一筹。如果双方得签数相等,叫作“均”,报数时称为“左右均”。这也正符合孔子对礼节形式的重视。

据说在春秋时,子贡对每年表面形式化的祭祀很是不满,他认为那是在浪费食物,而孔子对他说:“你认为羊重要,我认为礼才重要。”由此可见,孔子强调了礼仪形式的重要性。

实实上,投壶游戏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竞技运动,而是兼有儒家修德养性的要求,这才是符合我国古代实际的投壶游戏。

春秋时期,投壶正式形成之后,人们又开始说“雅歌投壶”这个词,可见春秋时期,人们在玩投壶游戏时,一定是要伴奏的。

《礼记》中记载,当时伴奏的是《狸首》,这只是一种音乐节奏,不含歌词。不过这种音乐已经失传了,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但是作为一种娱乐,不可能是仅有这样一首音乐来伴奏的。只要能够仔细地分析当时的环境,应该就能大致分析出投壶时的音乐种类。

因此,在这么一项讲究礼仪与秩序的竞赛活动中,所演奏的音乐应当既典雅又不失活泼,因为在宴席上投壶也只是作为娱乐形式存在的。在考据古人投壶时所用的音乐时,必须要考量春秋时期的主要音乐,再从中找出适合当时投壶活动的音乐。

春秋时期的官方音乐,其范围大致出不了《诗经》,因此只在《诗经》中进行分析就行。《诗经·小雅》中的《鹿鸣》、《白驹》分别为君主宴请臣子和主人挽留宾客的歌乐,表现了当时宴会上和睦融洽的气氛。这两个乐曲雅致轻快,如果用在投壶游戏时,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诗经·国风》的《采蘩》是描写有关祭祀的事宜的乐曲,这种音乐也应显得比较典雅、端正。因此在正式的宴会场所,也是适合投壶游戏的。

《诗经·召南·鹊巢》描述了古代贵族女子出嫁时盛大而喜庆的场景,节奏应该是欢快、热闹的,这首乐曲可以用来助兴。《诗经·驺虞》热情洋溢地称赞了猎人的射击本领和高超技艺,这用于投壶礼也是十分合适的。

至于《诗经·伐檀》,诗中多反问句,充满质问的口吻,强烈地表达了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不劳而食的愤慨与怨怒。如果按其内容意义用在投壶游戏上,显然就很不合适了。

所以在投壶礼上不能演奏《诗经·伐檀》,其原因主要是在于它的音乐旋律和歌词节奏并不适合投壶。《礼记·投壶》说道:投壶的时候,主人命令乐师弹奏《狸首》来进行伴奏。

因此,投壶礼仪是对伴奏音乐有严格要求的。而在《伐檀》全诗3章,采用回环复沓、反复咏叹的节奏,诗中句式长短错落有致,每个小节的4字句、5字句等遥相对应,十分整齐,舒卷自如,极富感染力,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创作者内心的不平与愤慨。这样的节奏,显然并不适合投壶时的伴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