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搜集和整理哪些文化典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孔子搜集和整理哪些文化典籍?,第1张

孔子是生活在春秋后期的文化名人,史载孔子创立私学,“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了编写教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对当时已有的文化典籍进行了一番搜集和整理。以“六经”中的《诗》《书》《易》《春秋》来说,《诗》作为一部诗歌总集,在孔子之前就出现了,其中的“周颂”“大雅”“小雅”等篇多作于西周,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生活状况。墨子见过《诗》,他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论语》中,孔子也常提到“《诗》三百”,认为《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生》)。《尚书》的大部分内容也都形成于孔子之前,孔子对《尚书》的整理是“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史记·孔子世家》)。《易》的内容也很古老,相传经的部分是春秋以前产生,传的部分为孔子所作。《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录、系彖、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春秋》经,则是周室和诸侯国史书的汇编,它虽按鲁国的历史年代编年记事,但却涉及当时周王室与许多诸侯国的历史。孔子之前,周室和各诸侯国都有史书,这些史书常称为《春秋》,与孔子同时的墨子曾见到百国《春秋》,如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墨子·明鬼》)。晋国的大夫韩起到鲁国见到了《鲁春秋》(《左传·昭公二年》)。《国语·晋语七》曰:“羊舌肿习《春秋》。”《国语·楚语上》记申叔时提议对太子要“教之以《春秋》”。至于“礼”“乐”,也是在孔子前就已有所记载的。《论语·为政》记载孔子比较了夏、商、周三代之礼,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八佾》记载孔子比较了舜的《韶》乐和周的《武》乐,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武》乐尽美而未尽善。

五经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

《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

《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

《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

扩展资料: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

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著”,最有名的《论语》,也是由弟子编纂而成,可以说,孔子没有什么作品。

孔子是一位“儒”,是“儒家”创建人。刘歆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六经就是《易》、《诗》、《书》、《礼》、《乐》(今佚)、《春秋》(鲁国编年史,起自公元前722年,讫于公元前479年即孔子卒年)。这些经的性质由书名就可以知道,唯有《易》是例外。《易》被后来儒家的人解释成形上学著作,其实本来是一部卜筮之书。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如何。传统学术界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的著作。另一派则认为,孔子是《春秋》的著者,《易》的注者,《礼》、《乐》的修订者,《诗》、《书》的编者。

可是事实上,无论哪一经,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连编者也不是。可以肯定,在许多方面他都是维护传统的保守派。他的确想修订礼乐,那也是要纠正一切偏离传统的标准和做法,这样的例子在《论语》中屡见不鲜。再从《论语》中关于孔子的传说来看,他从来没有任何打算,要亲自为后代著作什么东西。还没有听说当时有私人著作的事。私人著作是孔子时代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在他以前只有官方著作。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而不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著作家

六经。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这六部古藉并非孔子所做,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孔子的著作有:

《六经》,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部儒家经典。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以及《易传》、《春秋》、《孝经》、《论语》这四部作品,是了解孔子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

孔子的影响: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

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孔子学说在中国周边地区,如:朝鲜半岛(汉代传入)、日本(唐代定型)、越南(宋明传承)等地,都有及于深远的精神影响,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

孔子的著作为《春秋》,《诗》《书》《礼》《乐》《易》。

孔子是一位儒生,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时期编著了6本著作,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秋》,但是后人对于孔子与六经的说法却各不相同。

有说法称六经是孔子著作的,另外一种说法则称孔子只著作了《春秋》,却只是《易》的注者,修订了《礼》和《乐》,编写了《诗》和《书》。

孔子的教育思想

1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在人性论上,孔子还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是中人这部分,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它们谈高深的学问。

2“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都可以入学。

3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孔子主张德政,对君子强调三方面额修养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