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名人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云南的名人有哪些,第1张

 明朝时期

开疆功臣

傅友德——颖川侯

蓝玉——永昌侯

沐英——西平侯、镇国公

沐春——黔国公

政治人物

杨一清——兵部、户部、吏部尚书,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云南安宁人。

朱家民——贵州左布政使,云南曲靖人。

杨绳武——兵部尚书,云南弥勒人。

包见捷——吏部右侍郎,云南建水人。

陈表——浙江道监察御史,云南玉溪人。

胡平表——贵州布政使,云南建水人。

傅宗龙——贵州巡抚、顺天巡抚、陕西总督、兵部尚书,云南昆明人。

雷跃龙——礼部尚书兼育英殿大学士,云南玉溪人。

王锡衮——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云南禄丰人。

朱化孚——湖广按察使,云南安宁人。

龚彝——户部尚书,云南凤庆人。

萧崇业——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云南建水人。

医学家

兰 茂——医学家,著有《滇南本草》,云南嵩明人龙云、聂耳、卓琳、唐继尧、王炽、熊庆来、艾思奇、卢汉、李根源、顾品珍、胡静、方力申、张丰毅、刘祖武、郑和、周保中、李鸿祥、谢汝翼、张开儒、楚图南、杨增新、杨杰、张冲、曾泽生、王九龄、张耀曾、褚时健、周钟岳、和志强、张亚平、张丽珠、罗炳辉、侯松容、普朝柱、徐洪刚、缪云台、姜亮夫、杨丽萍、庾澄庆、宋文骢、王希季等。 云南历史名人-南诏第四代王皮逻阁

云南历史名人-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

云南历史名人-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

云南历史名人-大理总管段功

云南历史名人-大理南诏太和城遗址

云南历史名人-边陲伟男德宏刀安仁

云南历史名人-德宏傣家的金孔雀毛相

云南历史名人-亚运金牌获得者李宝莲

云南历史名人-景颇族民族英雄早乐东

云南历史名人-红河儒将陆应谷

云南历史名人-抗法将领吴永安

云南历史名人-理财专家陈钧

云南历史名人-建水紫陶工匠向逢春

云南历史名人-云南讲武堂区队长万保邦

云南历史名人-元阳农民起义领袖卢梅贝

云南历史名人-红河第一任州长李和才

云南历史名人-云南第二路军指挥官张冲

云南历史名人-昆明的人文光辉

云南历史名人-建宁两郡太守爨龙颜

云南历史名人-翰林院庶吉士钱沣

云南历史名人-石淙流韵纪文襄

云南历史名人-丽江流官杨香和管学宣

云南历史名人-清代丽江纳西族诗人

云南历史名人-丽江名人高玉柱

云南历史名人-丽江奇人-宣科

云南历史名人-约瑟夫.洛克在丽江

云南历史名人-临沧民兵英雄王老丁

云南历史名人-中庚辰科进士杨国翰

云南历史名人-副都尉罕华基

云南历史名人-顺宁府医官杨辑五

云南历史名人-常胜将军蔡发春

云南历史名人-楚顷襄王

云南历史名人-南诏第五代王阁逻凤

云南历史名人-明成化进士杨一清

云南历史名人-授翰林院编杨慎

云南历史名人-云南僧人担当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人死了,要找个归宿,要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找一个妥当的安置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悬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然而,凝神屏息想想:一口沉甸甸的尸棺,一具冷冰冰的尸骨,怎么会“飞”到那高高的悬崖上?尸棺的主人是谁?我们有限的智慧还难以解读这用千年的沉默写下的寓言,梦魇中便无法逃避悬棺的阴影。有这样一侧铁闻:1933年,一位姓陈的地方官为了探究僰人悬棺的奥秘,雇用两名樵夫,从豆沙关的绝壁上掀下两具悬棺,其中一具运到昭通省立第二中学供考察、展览。未久,两名樵夫均意外惨死。翌年,一位大号熊廷权的赈灾的官员,公务之余,到省立二中参观,看了悬棺及棺木中遗骸,又询悉惨死的樵夫的故事,便有些坐不住了,对校长再三进言:“文王泽及枯骨,古人遗骸何当玩弄?请以礼瘗之”。校长只得将悬棺遗骸归葬。这位熊大人仍难以心安,又颤颤惊惊地写了一篇诔文:“霜凄凄兮露氵襄氵襄,风雨剥蚀兮日月迎将。翳何人兮骨骸坚强,胡不速朽兮恋此高岗。恶有报兮善有庆,毁棺露骸兮吾意凄惶。山之广大兮地厚无疆,以为宅兆兮永此潜藏。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敬鬼神而远之。

在云南,今昭通地区沿金沙江、白水江、关河流域的悬棺不说是绝无仅有,肯定是分布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就已知情况,盐津县的豆沙关、底坪、棺木岩、灵官岩,威信县的瓦石、石洞、永善县地黄华,不下10余处;岩桩、岩墩、岩龛、岩沟、岩洞等各种悬棺葬的形式一应俱全。尤其是豆沙关悬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势最险峻,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悬棺博物馆”。

豆沙关悬棺在盐津县豆沙乡石门村关河南岸的绝壁上,紧傍213国道。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造偏梁桥阁、唐开石门道,都无一例外地选择豆沙关作为人滇的门户。“关津枢纽”,“南滇锁钥”,名不虚传。关河北岸,“五尺道”贵迹、石门关古城堡、唐贞元十年御史中丞袁滋册南诏题名摩崖,昭示着这里曾有过人文蔚起的繁荣。关河南岸,削壁腾立,参天而起,高达四五百米,悬棺就存放于绝壁半腰一工方形岩坎内。20世纪30年代调查有棺40多具,此后,或堕落入关河,或被好奇者、居心叵测者破坏,今仍存有10余具。远眺,在清淡得近乎透明的天穹下,在沉重得势将倾倒的绝壁的阴影中,尸棺累累,凌空悬置,确实会让人生出许多难以言喻的思绪,臆想出许多神魔怪异的故事,难怪熊大人要苦苦祈告“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

悬棺的主人,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以前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人,故称“僰人悬棺”。可靠吗?1932年,几位昭通籍的学人曾对豆沙关悬棺进行考察,据当时留下的考察文字,棺内尸骸的头颅骨较今人硕大,手足骨亦较粗壮,也较长,推测身高在18-19米间。棺木用整根原木凿空成形,长约2米,高约50厘米,宽约41厘米,棺盖厚约41厘米。按木质纹理,似为杉木,形制古朴。参加考察的周梦云等认为“此物出自上古,绝非数百年前物。何以言之?史称,大禹死后,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见诸《孟子》矣。孟子又云:盖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委之壑。今查置棺处所,河流下陷,足证当时河水必高,又且两岸多系水造成屋,知为上古大壑,毫无疑问”。同样在1932年前后,一位美国学者对威信长安的悬棺进行考察,也得出与周梦云大致相同的认识。如此说来,“僰人人悬棺”应该成为结论了。不然,著名的自然科学家陈一得又对周梦云和美国学者的判断提出质疑:首先,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自春秋以来,或向滇西迁徙,或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过早地结束了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的历史。也就是说,僰人生活的时代,在公元前250年以前。其次,如果豆沙关悬棺所在是因河流下陷而成数百米高悬崖,这个过程没有几千年恐怕不能完成。陈一得反诘:历二三千年之长久。“任何坚硬木质,日射水浸,鲜不化为齑粉?”更何言骨骼完整,棺木纹理清晰。不得不承认,陈一得的反诘是有道理的。事实上,查考史籍,较僰人晚近一千多年生活在这一带的白僚、仡佬等民族也有悬棺葬习俗。“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于岩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元代李京《云南治略》、明代周汝成《炎檄纪略》于此均有记述。谁能说悬棺就不会是白僚、仡佬人的作品呢?

悬棺之所以让人有神秘、魔幻的感觉,成为所谓“千古之谜”,最根本的原因是:悬棺到底是怎样“悬”上去的?在一本叫做《朝野佥载》的书中,提出了一种假设:尸棺先抬到悬崖绝顶,再悬索缘桩往下放。证之于悬棺现场所见,此说难以成立。试想,悬棺多在悬崖的半腰,距顶甚远,且多置放于崖部面的凹陷处,怎么“往下放”?在另一本《岭表纪蛮》的书中,又提出了另一种设想:“筑土为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标岩际。”说的有些道理,同样以悬棺现场情况参证,其不可操作性就暴露了。还有一说,即前面提到的周梦云的论证,其可以质疑处已由陈一得先生提出来了。“千古之谜”,有些费解,但费解与神魔不是一回事。

古代先民为什么对悬棺这种葬式兴致盎然,莫不真有什么玄机?说白了让人扫兴。《云南志略》云:“人死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堕者为吉”。……不遗余力地爬上去只是为了堕下来,为了尽快地堕下来。

http://wwwcctvcom/science/20050221/100780shtml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 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朱提郡:夏、商时期属梁州地。周王朝时期时称窦地甸、大雄甸。春秋时期称靡莫部。秦超时期为蜀郡地。西汉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在今四川省南部和云南省东北部置犍为郡,领十二县,其中今云南昭通地区境内有朱提、南广、堂琅三县。当时的朱提县辖今昭通、鲁甸、大关、盐津、绥江、水城范围;南广县境域包括今彝、镇、威及四川高县、珙县、筠连、兴文等县;堂琅县辖今巧家及会泽、东川。汉元封二年(壬申,公元前109年),在犍为郡南部设都尉,称犍为南部都尉,辖五县:朱提、南广、堂琅、汉阳(今贵州威宁、水城、云南宣威一带)。东汉安帝永初元年(甲戌,公元前107年),分犍为南部设犍为属国都尉,领朱提、汉阳两县。原堂琅县并入朱提县,县并入汉阳县。南广县仍属犍为郡。犍为属国境域为今昭通、鲁甸、巧家、永善、彝良、大关以及东川市、曲靖市会泽、宣威,贵州省威宁、赫章及水城北部一带。汉献帝建安二十年(乙未,公元215年),改犍为属国为朱提郡。辖朱提、汉阳、南广(今盐津)、堂琅、南昌县(今云南镇雄、威信、赫章一带)。三国蜀汉延熙元年(戊午,公元238年),从朱提郡中划出部分境域,即今镇雄、盐津、威信、四川省珙县、兴文、贵州省赫章、水城一带设立南广郡。西晋建武元年(甲子,公元304年),改南广郡为县。晋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农历5月复置南广郡。辖南广、南昌县。晋太宁二年(甲申,公元324年)撤销了南广郡。西晋时期,朱提郡辖朱提(今昭通、鲁甸、永善)、堂琅(今巧家、会泽、东川区)、临利(彝良)、汉阳(贵州威宁、赫章)、南秦(今云南镇雄、威信、贵州省毕节)。东晋咸和八年(癸巳,公元333年),复置南广郡,辖南广(盐津、镇雄、威信)、常迁、晋昌、新兴(后三县在今大关、盐津、绥江、四川、筠连一带)。南北朝南齐时期,分置南、北、东朱提三郡。南朱提辖朱提、汉阳、堂琅、南秦;北朱提辖河阳(今永善、绥江)、义城;东朱提辖今贵州省水城、毕节、赫章、威宁。北周武帝保定二年(丙午,公元526年),在南宁州东北部分置恭州,辖今昭通市东川区和曲靖市会泽县。隋朝文帝开皇四年(甲辰,公元584年),设恭州、协州。恭州辖今永善、昭通、鲁甸、巧家、会泽、东川;协州辖今云南镇雄、彝良及贵州威宁。隋开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在戎州(今四川宜宾)置开边县、治地包括今水城、绥江、盐津。隋炀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废恭州、协州,复置朱提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复设恭州、协州,设靖州,其时辖地包括今云南的大关、彝良、贵州省的威宁、毕节。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改恭州为曲州,辖朱提、唐兴二县。朱提县辖今昭通、鲁甸;唐兴县辖今巧家、会泽、东川区。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立乌撒路、乌蒙路。元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改称军民总管府。元至元二十五年(戊子,公元1288年)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兼军万户,领乌撒路、乌蒙路。东川路、芒部部,隶四川行省。明朝洪武十四年(辛酉,公元1381年)改隶云南、明洪武十六年(癸亥,公元1383年)乌蒙、东川、芒部府升力军民府,明嘉靖五年(丙戌,公元1526年)改芒部军民府为镇雄军民府。清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改土归流,降镇雄州为镇雄直隶州,乌蒙府、东川府仍旧;从四川划隶云南。清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改乌蒙府为昭通府,置恩安县附郭。民国初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府存县。民国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设昭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昭通、巧家、鲁甸、永善、绥江、盐律、大夫、彝良、威信十县。民国三十四~三十五年(公元1945~1946年),曾在鲁甸县龙头山地段设立朱提乡、乐马乡、龙溪镇。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会泽县划入。民国三十七年农历8月6日(戊子,公元1948年9月11日),当地政府曾立碑一块,铭曰:“朱提乡购买中心小学校舍碑记。”1950年昭通解放,设专员公署,后改昭通地区行政公署。1958年会泽县划出。1981年新设水富县。

占城国:印度支那古国,即占婆补罗(补罗,梵语意为城),汉译为占婆、占波。古占城国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南沿海地带,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王都为因陀罗补罗(今越南茶荞)。中国古籍称其为象林邑,简称林邑,从公元八世纪下半叶至唐朝末期,改称为环王国。五代时期又称占城。据当地发现的国碑铭,其始终自号占婆。占城国为占国人所建。占城国人的语言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占城深受印度文化影响,使用南天竺文字,从印度传入婆罗门教和佛教(后改信奉伊斯兰教),崇拜湿婆和毗湿奴等神,采用种姓制度。后从中国传入筑城、制造武器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占国出产象牙、犀角、乌木等珍奇异物,其地在当时为中国连接东南亚、西亚等地的海路要冲,主要从事中国与东南亚、印度、西亚的海上中转贸易,获利甚大。占国人多为剽悍的航海者。占国故地原是中国汉朝时期所置日南郡的象林县。东汉初平三年(壬申,公元192年),象林县功曹区连之子区逵(一作区达,自称释利摩罗)杀了县令,自号为王,始建占城国。占城国王自己独揽大权,区逵及其后历代君主一直力图向北扩张,因此经常与当时统治越南北部的中国封建王朝发生频繁的战争,但也向中国朝廷朝贡,以进行贸易。公元十~十三世纪,占城国成为越南封建统治者扩张的主要对象。明洪武三十五年(明建文四年,壬午,公元1402年)安南国(越南)夺取了占城国的占洞、古垒两州,把越南领土推进到今广南、广义地区。明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安南国后黎一朝的黎圣宗黎思诚亲率大军征伐占城国,攻陷首都,生擒占城国国王区茶全,并设置交南州(广南道),使越南领土扩张到今归仁一带。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公元1693年),南阮政权的元帅阮有镜领兵大举入侵黎朝,擒占国国王及皇亲大臣,清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公元1697年),占城国灭亡。 西河堂:以望立堂。

河东堂:以望立堂。

占城堂:以望立堂。

盐津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在东经103˚59´18˝~104˚27´50˝、北纬27˚49´11˝~28˚24´38˝之间。东西经差28´32˝,南北纬差35´27˝。

地处滇东北云川交界处,居昭通、宜宾两市之中部,东北与四川筠连、高县、宜宾三县接壤,南连云南彝良,西与云南大关、永善、绥江三县毗邻,北与水富市接界,县境南北狭长,东西略窄,最大纵距625公里,最大横距46公里。总面积2091平方公里。

盐津属中亚热带与温带共存的季风立体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偏暖,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干雨季分明,无霜期长、云雾多、日照少。县城极端最高气温418℃,最低气温-25℃;多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328天,多年平均日照966小时,日照率22%。

盐津县经济

盐津县实现生产总值31810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1098万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156064万元,增长324%;第三产业增加值90944万元,增长7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24%,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1%,比上年上升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85%,比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

以上内容参考 -盐津县

悬棺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看见,其中尤以西南地区较为集中,比如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都曾发现了数批颇有规模的悬棺葬。但是不同民族,地区和年代的悬棺葬虽然在本质上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可普通人却很难发现。比如就有很多人曾把云南昭通盐津县豆沙关石壁上的九具悬棺,错认成了是僰人悬棺,其实他们应该是都掌蛮族的悬棺,而且不止九具,有十多具呢。

在云南的昭通一带,之前被发现过有很大规模的一批悬棺葬,并且在当地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神奇故事,当地人都说这种悬棺是一种叫“白人子”的种族葬在那里的。在他们的印象中,这些“白人子”能跑会跳,喜欢独居,还特别擅长爬行,当地人都认为这些悬棺就是这些人抬上去的。在考古学家的走访推断中,都认为所谓的“白人子”应该就是叫“僰人族“的少数民族,而这些悬棺,也应该是僰人棺了。因为僰人族也有将棺材悬挂在石壁上的入葬习俗。

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家都认为这就是僰人棺无疑了。人们对这个答案并不怀疑,只是遗憾这些可能存在长达数千年的悬棺没有被他们保护好。曾在1951年的时候被一个军队出于好奇,爬到悬崖上将三十多具棺材拆开并破坏了二十多具,不仅把棺材打开了,还将棺木拆开和里面的遗骨和陪葬品一起胡乱丢弃。这直接导致我们失去了非常珍贵的一批文物,也为后面的考古研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不过,幸运的是,就是靠着剩下的九具悬棺,考古家们才解开了这悬棺之迷,弄清楚了这到底是哪个民族的人留下的棺材。

2015年6月,昭通市的文物管理局与云南省的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云南大学三个机构一起合作,对昭通市盐津县豆沙关石壁上所遗留的九具悬棺进行了勘探和研究,通过种种细节的对比,才最终确定这不是僰人族的悬棺,而应该是都掌蛮族的悬棺。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原来,考古人员首先对这一批悬棺的棺木进行了碳14的测定,测定显示棺木的时间应该是在600年左右。而僰人族在其他地方的悬棺,少说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如此巨大的差距,就证明这应该是两个文明的悬棺,而不是同一个民族的。

其次,考古人员在悬棺内尸体的头骨上发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这些头骨的口腔中都缺失了门牙。而僰人族的悬棺里面的头骨却没有这种特征。这就又证明了这些悬棺不是僰人族的了。

而考古学家们经过对历史上其他有记载,并且考证过的悬棺进行对比,发现都掌蛮族的悬棺特点,与豆沙关这里的十多具悬棺的特征是最吻合的。他们距今约六百多年前,而且他们的族人都有在十岁左右就将门牙敲落的习俗。

时间和特征都对上了,一直困惑人们的秘密也终于有了正确的答案。而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古老学家们还得出一个很有趣的结论,这都掌蛮族极有可能就是以前僰人族的后代,只不过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有了自己的改变罢了。不过这还需要证据去证实,现在也只是猜测罢了。

不知道您说的是哪一方面的名人呢

政治人物

杨一清——华盖殿大学士,云南安宁人。

朱家民——贵州左布政使,云南曲靖人。

杨绳武——兵部尚书,云南弥勒人。

包见捷——吏部右侍郎,云南建水人。

陈表——浙江监察御史,云南玉溪人。

胡平表——贵州布政使,云南建水人。

傅宗龙——兵部尚书,云南昆明人。

雷跃龙——礼部尚书兼育英殿大学士,云南玉溪人。

王锡衮——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云南禄丰人。

医学家

兰 茂——医学家,著有《滇南本草》,云南嵩明人。

军事人物(只列上将级别)

李根源——陆军上将,云南腾冲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顾品珍——陆军上将,云南昆明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刘祖武——陆军上将,云南昆明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李鸿祥——陆军上将,云南玉溪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谢汝翼——陆军上将,云南玉溪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罗佩金——陆军上将,云南澄江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唐继尧——陆军上将,云南会泽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张开儒——陆军上将,云南巧家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赵复祥——陆军上将,云南凤庆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叶荃——陆军上将,云南云县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庾恩旸——陆军上将,云南墨江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黄毓成——陆军上将,云南镇沅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朱培德——陆军上将,云南禄丰人,云南讲武堂毕业。

金汉鼎——陆军上将,云南江川人,云南讲武堂毕br>

唐淮源——陆军上将,云南江川人,云南讲武堂毕业。

王 钧—— 陆军上将,云南呈贡人,云南讲武堂毕业。

范石生——陆军上将,云南河西人,云南讲武堂毕业。

胡瑛——陆军上将,云南云县人,云南讲武堂毕业。

龙云——陆军上将,云南昭通人,云南讲武堂毕业。

卢 汉——陆军上将,云南昭通人,云南讲武堂毕业。

杨 杰——陆军上将,云南大理人,陆军大学毕业。

杨增新——陆军上将,云南蒙自人,清朝进士出身。

丁 槐——陆军上将,云南鹤庆人。

谭庆林——陆军上将,云南建水人。

气象专家

陈一得——云南近代气象、天文、地震科学的先驱,云南盐津人。

教育家

熊庆来——教育家,云南弥勒人。

数学家

熊庆来——数学家,云南弥勒人。

历史学家

姜亮夫——历史学家,云南昭通人。

哲学家

艾思奇——哲学家,著有《大众哲学》,云南腾冲人。

音乐家

聂耳——音乐家,云南玉溪人。

建筑设计专家

张邦翰——建筑设计专家,云南镇雄人。

民主人物

楚图南——中国民盟主要***之一,云南文山人。

报人

杨振鸿——曾经创办《光华日报》,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云南昆明人。

现在的歌手的话 庾澄庆祖籍云南的 还有

曹方 版纳人

朱婧

熊汝霖

方力申也是云南的

胡静

张丰毅(出生在湖南 但是未满周岁便扎根云南了)

段林希 (快乐女生总冠军)

还有舞蹈家 杨丽萍老师

盐津豆沙关省级风景名胜区距县城20公里。盐津是秦汉以来中原通往云南的通道之一。壁立千仞的石岩,被关河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锁住了古代滇川要道。古人由蜀道入滇,此是进云南的第一道关。关上有个唐碑亭,亭内岩壁上是著名的唐袁滋摩岩。袁滋是唐朝御使中丞、著名的书法家。这块摩岩,是袁滋于公元794年(唐贞元10年)出使云南,路过石门关时刻下的,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与摩岩对峙的东岩石壁上可以观看神秘的古代“人悬棺”葬。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