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山石窟属于哪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清华山石窟属于哪里,第1张

清华山石窟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华山石窟·唐代·西安市长安区滦镇黄峪村西北。

保护范围:卧佛窟、卧佛寺各建筑及其基址,东西297米,南北37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10米。

2003年,清华山石窟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原标题:祥云古八景之“坐卧烟云”清华洞

清华古洞,是祥云的一个自然溶洞,位于县城西南方,从县城出发往西南走约三公里,就来到了素有“滇西第一洞”之称的清华古洞。此洞清幽,为极乐胜地,故名“清华”。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考察,李元阳、郭松年等历代官宦、墨客多次游览此地,著名书法家赵朴初等人留下摩崖题刻“青华洞天”“坐卧烟云”“别有洞天”等。

祥云人都十分喜爱清华洞,因为这洞有大自然的神秘,有文人墨客的笔墨,有《西游记》传说的玄幻,还有童年时光的美好记忆。清华洞里有一个如碟子般大的圆孔——“碟大天”,有人说是孙悟空和青海湖的鲤鱼精大战时用金箍棒戳通的;有人说,一直顺着洞里的小路往前走,就能走到弥渡县;有人说,洞里有很多的奇珍异宝……虽然没有人去证实这些传说,但是清华洞还是那么吸引人。如果县城周边的孩子春游,清华洞是必选之地。行走在草木茂盛、幽静的山间,聆听着林间的鸟鸣,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径,去寻觅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溶洞,令人激动而神往!

明代李元阳对清华洞有这样的描述,“清华洞山在县南八里,下有洞,洞阔可十丈,山谨培搂,洞中深缝不可测,悬崖滴乳,形之飞动如云烟。”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探访清华古洞。据《徐霞客游记 》载,公元1638年腊月,徐霞客投宿云南驿,在水目山听无住禅师说起清华古洞后很感兴趣,次日便冒雪下山,来到清华古洞,入洞探访。1639年农历八月,徐霞客在游历了鸡足山等地后,又绕道来到清华古洞,再次进行了探洞考察。

洞外古树参天,洞内幽深神秘,洞口向东北,古色斑驳。洞口深二十米,宽八十余米,高三十余米,分前后二洞,前阔后窄,深邃莫穷。前洞石宫,幽深空灵,气势恢弘,可容千人。前洞时窄时宽,时而躬身而行,时而侧身而过,脚下绿苔层叠,略显湿滑。洞内石笋、石柱、石花、石台天工自成,钟乳垂挂,悬崖滴乳,石理诘曲,突兀奋起,怪石嶙峋,观之如风卷残云,玲珑诡异。

后洞岔为二支,崎岖逶迤,深邃莫穷。洞内顶部有一处石窍通光,名“碟大天”。“碟大天”景观,相传是唐僧师徒从西天取经回来,乘船途经祥云境内的青海湖时,经书被湖中鲤鱼掀翻,怆然落水,经书尽湿。孙悟空怒不可遏,高举金箍棒痛打鲤鱼精,鲤鱼精招架不住,逃进清华洞中,孙悟空从山顶上方一棒戳下,洞顶上立即留下了一个碟子般大的圆孔,“碟大天”由此得名。

1961年,在清华洞内发现大量石器古物,出土文物有红烧土、炭屑、陶片,还有石锛、长条形石刀、新月形石刀、石斧、陶罐、陶纺轮等新石器。大量石器文物,证明约三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清华洞生存繁衍,他们用简单而又原始粗糙的生产工具寻求生存,创造了滇西人类的文明史。

1911年,时任云南县(今祥云)第一任知事的路承熙先生,曾作竹枝词《清华洞》赞曰:

怪石玲珑古洞斜,洞门村店两三家。

行人暂息风尘苦,绿树阴中坐品茶。

诗中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与怪石嶙峋的古洞彼此映照,似乎令人品味到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惬意。清华洞除了洞里的怪石神奇之外, 历史 上还有一个“清华书院”的记载,只不过时光流逝,书院的遗址已然难寻。洞外曾有近百亩的水泽之地,一到秋天,铺天盖地开满了红色白色的太阳花,仿佛一个巨大的花的海洋,天然的美景,实在是祥云人一个大大的福利!

如今,历经几千年的清华古洞依然静静隐于喧闹附近,摩崖石刻随着风雨的剥蚀更加古朴,洞口的花草树木默默生长,依旧蓬勃盎然,仰头望见洞顶各种摩崖石刻,特别是“坐卧烟云”,和洞顶飘过的朵朵白云,蓦然通透“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好不惬意!

视频来自:北京时间 5月31日,清华大学校园内施工现场发现一片古墓,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此次考古发掘是按计划进行的,除了骸骨外还有铜钱等物品被发现。由于没有暂未发现陪葬品,具体考古价值大小还有待确认。这并不是清华园中第一次发现古墓。 此消息一出,马上荣登热搜第一名。 网友评论也亮了: 这也有点太酷了吧,考古学概论与实践课安排一下~~[鼓掌][鼓掌] 清华原来是古墓派 我们坐在高高的骨堆上面,听老师讲那从前的故事…… 考古系的可以直接进场子实践了 上课心情如上坟果然是有科学依据的 果然是名牌大学,连古墓都选择这里 历史系同学实践速度安排上 北大的考古系可以和清华的历史系联手啊 这是顶级学区坟 西安的学校默默看看不说话 清华发现了古墓,就不得不提西安;说起西安就不得不提西北政法;说起西北政法,就不得不提张汤;你们见过大学把自己祖师爷给挖出来的吗? 排排座,这是我见过阵仗最大的墓也是排列最整齐的 同天,@清华大学微博发布消息确认此消息: 清华大学在建设新土木馆大楼工程项目时发现古墓群。 据了解,学校拟在第六教室楼北侧建设新土木馆大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北京市实施办法》及《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新建项目需进行考古勘探工作。应清华大学申请,2019年4月2日至14日,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市文物研究所对清华大学新土木馆项目占地范围内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发现古代墓葬95座。 5月27日起,市文物研究所开始对前期勘探发现的古代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发掘完成墓葬16座,初步判断为明清时期平民墓葬。目前,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 同时,在学校后勤官网上,也发现基建规划处发布的关于这一考古发现的相关信息。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接受采访时说,明清时期清华大学所处的位置正处于皇家园林区,整个海淀区西北部有「 ”三山五园”都是皇家园林。但具体墓主人的身份和所属的社会阶层还要结合古墓的方位和出土物品来看,现在尚不清楚。 事实上,这并不是清华园中第一次发现古墓。从一篇土木系老系主任的文章中,可知过去也曾有过几次施工中发现古墓的事件。 这次的古墓,发掘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大楼东侧。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于2008年9月,当前中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清华大学抢救入藏的战国竹简进行保护、整理与研究,同时开展其他出土文献(如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相信随着这次的考古发现,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又会有新的研究工作要开展啦。 那么 还有哪些高校 拥有学区坟待遇? 西北大学 2004年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建设时,发掘了唐总章二年(699年)司宰寺丞刘智与夫人尹氏合葬墓。该墓形制完整,纪年明确,出土有组玉佩、金铜装班剑等珍贵文物124件(组),为研究唐代舆服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西北大学不但有墓,还有寺院。实际寺是唐长安城中最著名的寺院之一,位于唐长安城太平坊西南隅,即今西北大学校园内图书馆附近。 西北大学于1993年组成学校园考古队,对实际寺遗址进行了钻探与发掘,通过发掘与文献相印证,大体上搞清了实际寺的范围:即东到学生食堂,西至教学八楼, 南到大学南路,北到大礼堂前大片地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年,在该校园内一建筑工地里发现了一座古墓,虽然这座古墓除了砖头,还没有出土任何有价值的文物,但学生们还是表示很激动!因为这代表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顺利成为高校古墓协会的新会员。 陕师大新校区 2016年11月,新校区博士楼旁施工工地就挖掘出了一座古墓,而墓的主人初步断定是唐朝宰相贾耽。 除此之外,陕师大长安校区还出了四座汉代墓。昆明湖向西直线距离不超过一千米是李建成墓,东北大约三千米是郭子仪家族墓,而上面提到的张汤墓,就在校园向东约二千米的地方。 西安理工大学 2001年,在西理工发现的唐代贵族李倕墓足以秒杀一众高校,可称为高校最美墓葬。墓内几无盗掘痕迹,遗物随葬品保存相当完整,这在唐墓中是非常罕见的。由于地表的渗水作用,墓葬清理时,大多数的随葬品都已漂离了本来的位置。随葬品中包括陶瓷器、金银器、铜器、玉器、漆器,以及少量的铁器、铅器等。 西安邮电大学 2001年,西安邮电学院在长安区茅坡征地1000亩,建设新校区。建设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区域发现了战国、秦、汉、唐代古墓葬600多座,其中80%以上都是秦墓。 西安财经学院 2004年,为配合西安财经学院新校区建设,陕西的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大型秦墓。虽然墓葬被盗严重,但一件「 ”六马鞍车”的出现,还是让考古专家兴奋不已。 西北政法大学 2002年4月至10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北政法大学南校区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张汤墓。这里现在成为了校园各种传说的发源地,更是很多学生在司法考试前都必须来拜一拜的「 ”福地”。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 西安目前发现了三座汉代壁画墓,其中两座位于高校中,一座1987年发现于西安交通大学,另一座2004年发现于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因为有壁画,可以推断这两座汉墓的主人,地位一定非常的高。 由于汉代没有墓志铭,所以西理工大汉墓的主人,至今无法确定。至于西安交大汉墓的主人,根据各种史料相互佐证,极有可能是汉宣帝时期的御史大夫萧望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88年和1990年,西北农学院和西北农业大学校园里一共发现了12座墓葬。不过1999年,这两所大学都被并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在两校区发现的12座墓葬,年代从秦汉持续到宋元时期,其中秦代墓葬5座,汉代墓葬4座,这些墓葬无论从形制还是从出土的陪葬品来看,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征。 南京大学 1972年4月,在南大北大楼后面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代墓葬, 考古发掘清理出陶案、耳杯、卧龙座、卧虎座、卧羊座、金叶片、玛瑙珠等各种陪葬文物。 根据随葬品专家判断,此墓墓主的身份极高,肯定比王谢等「 ”高门大族”还要高贵。 东晋大墓的墓主是谁,争论纷纷。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发现于南大北大楼后面的这座大墓应该是帝陵。 如今南京大学北园,其实就是东晋时期的一个皇家陵墓区,至少有四座帝陵。 南京师范大学 1998年建设仙林校区时,南京师范大学发现了两处东晋家族墓葬群。这两处位于仙林校区竹园餐厅西侧和图书馆的小山上的墓葬群,分别是东晋名臣高崧家族墓和李氏家族墓。高菘家族墓葬,不仅随葬品丰富、墓志保存完好,而且还成功入选1998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南京理工大学 2001年,南京理工大学在校园改造时,发现了一座南朝双室并列砖筑券顶墓。墓葬中众多青瓷,这批瓷器器型高大,釉色晶莹,花形优美,线条流畅,体现了南朝时期民间娴熟的绘画技艺。考古队甚至还发现了一件在南朝墓中极少见过的高足杯,极具价值。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南大山陆续发现了很多重要的墓葬,包括六朝、宋朝、明朝、清朝的墓葬,古墓中出土了金器、银器、铜器、陶瓷等各种随葬品百余件。 南京农业大学 1991年,南农校园内主楼北部发现一座东晋砖室墓,在出土物中发现了龙首帷帐座。这样的文物一般只现于大中型墓葬,是皇室成员的随葬品,由此显示墓主地位较高。 这已经不是南农大第一次发现墓葬了,南农大在建设过程中多次发现西晋、东晋墓葬,有专家据此推定,六朝前期的卫岗地区,可能是一处高等级的贵族墓葬集中地。 郑大西亚斯国际学院 2014年,河南新郑市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校园内发现大型墓葬区,该墓群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已发掘出古墓120余座,除汉代和宋代砖墓各一座外,其余均为春秋战国墓葬,这些墓葬主要分为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土坑空心砖墓两种。 自1998年建校以来,随着校园的不断改造与扩张,到2009年,已经累计发掘各类墓葬1000多座,被我们称为西亚斯墓地。与整个西亚斯考古发掘相比,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再发掘出更多古迹也不足为奇。 中原工学院 中原工学院新校区在建设时,就发现了一批金元时期的古墓群。此次发掘共清理古墓葬9座和古代陶窑1座,其中由7座金元时期墓葬组成的一处墓地尤为重要。这为研究中原地区金元时期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埋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山东大学 1999年山东大学新校区发现一座东汉墓葬,此墓位于山东大学新校区内学生宿舍5号楼南面的空地上(又是宿舍楼,5号楼的,你们有啥感想啊),此墓葬的随葬品数量不多, 但时代比较清楚尤其是琉璃饰件的发现,对认识琉璃器的起源,特别是研究山东古代琉璃制造业,提供了重要资料。 西藏民族大学 西藏民族大学秦汉校区在建设时,发现了30座墓葬,除一座是明代墓葬外,其余29座墓葬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这次发现洞室墓随葬品较多,以陶器为主。规模较大的墓葬呈两座一组分布,外侧以围沟环绕,墓主应当为中下层官吏和富庶的平民。 你还知道哪些学校有学区坟? 订阅2019年中国博物馆杂志,

1、清华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1912年改建为清华学校,建立清华学校图书室;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1949年,更名为清华大学图书馆;1991年9月,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和国家教委拨款兴建的新馆落成,后被命名为“逸夫馆”。

2、古月堂

古月堂,北京清华园的古建庭院,建于清道光二年前后,清华大学的名胜之一,与工字厅一巷相隔。古月堂最有特色的部分是垂花门,至今完好无损。古月堂最初用作清华园园主的书房,总建筑面积约670平方米,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这里居住。

3、未名湖

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位于校园中北部。从石狮守卫的北京大学西门进入,不远处便能看到一对秀丽的华表矗立在办公楼和庑殿围合的那半敞开的空间中。继续漫步向东,无论从哪条路进入以未名湖为主体的园林空间,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扩展资料:

未名湖特点

湖南部有翻尾石鱼雕塑,中央有湖心岛,由桥与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有一个石舫。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轩、花神庙和埃德加·斯诺墓,东岸有博雅塔。

在整个的燕园中,未名湖更如烟波浩淼的海洋,在光的作用下,湖面似停泊着万千星辰,发出瞬息万变的光芒,在未名湖畔,东可观湖光塔影;西可看钟亭落霞;南可望湖山林木;北可览层楼幢影,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我国的很多地方其实都会发现古墓,尤其是在古代作为首都存在的一些城市,更容易发现古墓,网络上也经常有一些段子。而最近,在我国非常有名的清华大学里面,竟然也发现了一座古墓。其实学校里面发现古墓也不是第一次了,之前也有很多学校挖出了古墓,那么,清华大学的这座古墓的墓主人又是谁呢

5月31日,澎湃新闻从清华大学校方获悉,日前,清华大学在建设新土木馆大楼工程项目时发现古墓群。当晚,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科研人员彭林告诉澎湃新闻,因为人在国外,没有第一时间看到古墓,但已通过各方消息获知清华大学校内发现古墓一事。

“这是我所知道的清华大学发现的第一片古墓了。”彭林说,几年前清华西北门跟圆明园之间曾挖出过墓葬,“后来发觉价值不是特别高,就没有太多关注”。

此次古墓的发掘,让彭林最期待和兴奋的是,有消息称发现了几处汉墓。

“我了解到这次清华大学发现的大多是明清墓,有消息说还有几处汉墓。一般来说,年代越早,价值越高,如果年代比较晚,就要看它是贫民墓还是贵族墓。贵族一般随葬品比较多,葬制也比较有研究价值。如果是一般的平民墓,葬制不是很独特,研究价值很一般。”彭林说,自己回国就会到古墓现场看看。

清华历史系硕士二年级学生蒋梦玉告诉澎湃新闻,因为没在校内,很遗憾没能第一时间到古墓现场。

“不过,在群里看到这个消息时也是很震惊、很激动,清华这块地挖掘出了新的历史!”她说,之前还没听说过哪些学校挖出过古墓,所以“第一反应是,真的假的什么年代的为什么之前施工时没发现”

待证实过之后,她就产生一连串历史系学生的好奇心,想了解具体情况,比如:墓址有多大几个墓出土了哪些东西大概哪个朝代对于了解那个时代的典章制度、文化社会有哪些启示等等。

虽然蒋梦玉很希望学校给学生机会参与发掘古墓,但她也表示“一切为了更专业地挖掘、研究、保护。”

此前稍早时候,清华大学对外发布消息称,学校拟在第六教室楼北侧建设新土木馆大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及《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新建项目需进行考古勘探工作。应清华大学申请,2019年4 月2日至14日,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市文物研究所对清华大学新土木馆项目占地范围内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发现古代墓葬95座。

5月27日起,市文物研究所开始对前期勘探发现的古代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发掘完成墓葬16座,初步判断为明清时期平民墓葬。目前,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

5月31日晚,有消息称清华大学内施工现场发现一片古墓。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了该消息。

记者当晚看到,发现古墓的地点位于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北侧。

值得一提的是,周边围挡显示,发掘古墓处正位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大楼工程附近。

由于发掘现场并未对公众开放,不少同学聚集在附近的教学楼上对古墓发掘处拍照。

清华大学通过官方微博表示,学校拟在第六教室楼北侧建设新土木馆大楼。应清华大学申请,2019年4月2日至14日,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市文物研究所对清华大学新土木馆项目占地范围内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发现古代墓葬95座。

5月27日起,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开始对前期勘探发现的古代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发掘完成墓葬16座,初步判断为明清时期平民墓葬。目前,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

另有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此次发掘几乎未发现陪葬品,推测墓主或为平民。

1911年建立清华学堂。1912年清华学堂改建为清华学校,正式建立了小规模的图书室,称清华学校图书室。

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建筑面积2114平方米,迁入新馆舍的同时,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

1928年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后,图书经费骤增,馆藏逐年大量增加,馆舍不敷使用,乃于1930年3月开工扩建馆舍(即今老馆之中部和西部),于1931年11月竣工,馆舍面积增至7700平方米,可容书30万册,阅览座位700余席。大学成立后,建立了图书馆委员会作为学校的常设委员会之一。同时,各院、系也大都建立了自己的图书室。

1935年10月至1936年9月,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教授任图书馆委员会主席兼代图书馆主任。至抗战前夕,馆藏书刊已极为丰富,计36万余册。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南迁。

1938年4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建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图书馆运抵昆明书刊23000余册。在运抵过程中,暂存重庆北碚的1万余册图书遭日军轰炸,损失惨重,仅烬余3千余册。

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北京清华园。1946年复校时,图书馆已面目全非。抗战期间,日军以图书馆为外科病房,书库为手术室及药库。这期间馆藏损失达17万5千余册。到解放前夕,馆藏仅有41万余册。

1948年12月15日,随着清华大学的解放,图书馆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1952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清华大学由一所综合性大学调整为工科大学,所有文、理科及一部分工程技术院、系被调整到其他院校,相关图书资料也被调拨出去,至1958年共向外校调拨图书18万余册。但所幸的是馆藏的30万册珍贵古籍善本及甲骨文、青铜器等一批珍贵文物,在时任校长的蒋南翔指示下被保留了下来。为适应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程大学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图书馆对馆藏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重点采集工科类图书。同时积极采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以及进步文艺作品。1966年馆藏已发展到135万余册。

十年文革中,图书经费大大压缩,许多珍贵书刊停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万幸的是,由于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尽力保护,使既有馆藏没有受到大的损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迅速发展。清华大学自7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学科调整,逐渐恢复理科、文科等院系,重新扩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随着学校学科布局的调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馆藏的种类和数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至1990年已达250万册(件)。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清华大学图书馆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1991年9月,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和国家教委拨款兴建的新馆落成,后被命名为逸夫馆。新馆由清华大学关肇业院士设计,与老馆浑然一体,曾多次获国家各类优秀建筑奖。新馆建成后图书馆馆舍总面积达27820平方米,阅览座位2800余席。进入九十年代,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逐步建立起比较先进、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先后引进了ILIS、INNOPAC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提供馆藏中外文图书和期刊目录的公共查询、馆内业务工作如采购、编目、期刊管理以及流通等业务均在INNOPAC管理下进行;还建立了光盘网络查询系统,通过校园网为全校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检索服务。自1998年以来,图书馆在继续增加印刷型馆藏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资源,已形成了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文献,包括中外文图书、期刊和报纸合订本、音像制品以及计算机文档等在内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至2003年底,馆藏总量已经超过300万册(件),文摘索引类二次文献已基本覆盖学校现有学科,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逾25000种。

图书馆有宽敞明亮的阅览室16个,设置阅览座位2000余个,每周开放时间84小时,实行开放式借阅一体化服务,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和学习环境。图书馆为学校校园网的三个核心交换结点之一,有良好的网络应用环境。普通阅览室配备了大量的网络端口和计算机终端,大部分公共区域都可以无线上网。读者在这里可以很方便地查询馆藏信息、使用各类专业数据库等。图书馆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学校师生可以在校园网上的任意客户端自由访问各种数据库资源或自行预约和续借图书。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参考咨询工作日益活跃,图书馆开设了多种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为学校师生提供各种电子资源和其他类型的培训。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密切与各院系的联系,针对师生教学、科研的需求主动开展服务工作。设立信息服务中心,承办课题查新、论文咨询、代检代查等服务。师生还可以通过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从国内、外图书馆获得本馆没有的信息资源。自1999年以来,学校又相继建立了人文学院分馆、经管学院分馆、法学院分馆、建筑学院分馆、美术学院分馆等专业分馆。这些分馆的馆藏均实现了与学校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对接,在统一的平台上为读者提供服务。图书馆还开展了多项数字图书馆课题研究。

紧随着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清华大学图书馆正向着建设研究型、数字化和开放文明的现代化图书馆的目标不断前进。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