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里常用的有虫子的是哪些药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中药里常用的有虫子的是哪些药啊?,第1张

中药里常用的虫子药有很多,常见的有水蛭、地龙、白僵蚕等。

1水蛭:

水蛭属于活血化瘀的药物,是中药中的虫类药,药性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它的功效主要是破血通经、阻淤消炎、消肿的作用,主治血瘀经闭、症瘕积聚、中风偏瘫、跌打损伤等症。

2地龙:

地龙药性咸、寒,归于肝、脾、膀胱经,具有清热熄风、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高热神昏、惊痫、抽搐、热痹、中风、肺热咳喘,以及水肿、尿闭的症状。

3白僵蚕:

白僵蚕就是僵蚕,是一种虫类药,来源于家蚕,性平,无毒性。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的效果。可以治疗中风喑哑、惊痫、喉痹、风疹、瘾疹、乳腺炎症等疾病。

若有不适请及时就医,切忌自行用药,严格遵医嘱治疗,避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性寒、有小毒;味咸;归肝经。

功效破瘀血,续筋骨。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症瘕痞块。

禁忌孕妇禁用。

地鳖虫类中药使用历史悠久,几乎所有著名药典对其都有明确的记载,如汉代的我国第一部药物著作《神农本草经》、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其功能主治也得到了研究应用及发展,具有逐瘀、破积、通络、理伤等功能,主治瘕[即包块、肿块、肿瘤之意]积聚、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等。

土元,又叫地鳖虫、土鳖虫等,是传统的名贵中药,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理血伤科中药。药用价值高,应用广泛,常用于跌打损伤,消肿止痛,通络理伤,接筋续骨有明显疗效。目前市场上的跌打丸、治伤散、消肿膏、云香精、黑鬼油等百余种中成药,其中土元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许多高级宾馆、饭店还常用土元做高级菜肴,接待贵宾,食之可口,营养价值更是身价百倍,其用量逐年增长,供不应求。

土鳖虫的功效

(一)土鳖虫的功效

性味 咸,寒;有小毒。

归经 归肝经。

功能主治 破瘀血,续筋骨。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症瘕痞块。

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

《本草纲目》:"行产后血积,折伤瘀血,重舌,木舌,小儿腹痛夜啼。"

《本草经疏》:"治跌打扑损,续筋骨有奇效。乃厥阴经药也。咸能入血,故主心腹血积症瘕血闭诸证,和血而营已通畅,寒热自除,经脉调匀,……又治疟母为必用之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谷氨酸等17种氨基酸和砷等28种多种微量元素以及甾醇和直链脂肪族化合物。

2、药理作用:提取液及水提醇沉液分别有抗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的作用;提取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率,减少聚集数;总生物碱可提高心肌和脑对缺血的耐受力,并降低心、脑组织的耗氧量;水煎液具有调脂作用,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取物可抑制D-半乳糖所致的肝损害而有保肝作用。

3、临床研究:用土鳖虫、水蛭等量研末装胶囊,每粒含生药025g,每次服4粒,一日3次,治疗高血压,结果有效率为906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38)。此外,临床上单用土鳖虫或土鳖虫为主的复方用于治疗冠心病、骨折、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劳伤性胸痛以及晚期肿瘤等。

土鳖虫的作用

对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瘀肿疼痛的作用。

本品咸寒入血,主入肝经,性善走窜,能活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疗伤,为伤科常用药,尤多用于骨折筋伤,瘀血肿痛。可单用研末调敷,或研末黄酒冲服;临床常与自然铜、骨碎补、乳香等同用,如接骨紫金丹(《杂病源流犀烛》);骨折筋伤后期,筋骨软弱,常配续断、杜仲等药用,如壮筋续骨丸(《伤科大成》)。

对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积聚痞块的作用。

本品入肝经血分,能破血逐瘀而消积通经,常用于经产瘀滞之证及积聚痞块。治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常与大黄、桃仁等同用,如下瘀血汤;治干血成劳,经闭腹满,肌肤甲错者,则配伍大黄、水蛭、 虫等,如大黄庶虫虫丸(《金匮要略》);治 积痞块,常配伍柴胡、桃仁、鳖甲等以化瘀消症,如鳖甲煎丸(《金匮要略》)。

下瘀血,消症瘕,疗折伤。

土鳖虫用于血瘀经闭、跌打损伤及症瘕肿块。

散瘀止痛。

用于血瘀引起的肝脾肿痛及腰肌劳损、扭伤。

镇痛。

土鳖虫破血逐瘀力强,可促进骨生成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增加,使破骨细胞出现时间、数量、功能活性明显增加,所以能促进骨折后骨组织的愈合。酒制土鳖虫具有很好的抗凝溶栓镇痛作用,炮制品水煎液对血小板聚集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又具有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特点和较好的镇痛作用。

调节血脂的作用。

土鳖虫能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3-C和T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2-C),显著升高血浆(HDL-C\TC),显著增加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并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保护肾脏。

研究表明土鳖虫可能具有延缓多囊肾病发生与发展的治疗作用。 多囊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气滞血瘀是其发生的重要病机特点,祖国医学根据其病机特点,临床多以扶正活血、消症导瘀法治之,对改善症状有其独到之处。

中药虫子药材,常见有全蝎、蜈蚣、地龙、僵蚕、蝉衣、地鳖虫等。

1全蝎:

性味:味辛,性平,有毒。功效:祛风止痉、通络止痛。药理作用:蝎毒素-Ⅲ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2蜈蚣:

性味:味辛,性微温。功效:祛风定痉,开瘀通利。药理作用:抗惊厥作用。临床应用:治疗癫痫、面肌痉挛、血管相关性偏头痛等病症。

3地龙:

性味:味咸,性寒。功效:祛风通络,镇肝平喘。药理作用:现代药理证实地龙提取注射液,可明显延长纤维蛋白血栓形成时间、抑制血小板凝聚作用。临床应用:主治中风后遗症、哮喘、偏头痛、面神经炎等。

4僵蚕:

性味:味辛,咸,性平。功效:散风泄热、祛风止痉。药理作用:抗惊厥、抗凝抗癌、抗过敏作用。临床应用:咽痛发热、中风失音、癫痫、偏头痛、面瘫、荨麻疹等症。

5蝉衣:

性味:味咸,甘,性微寒。功效:疏散风热,定痉解痉。药理作用:镇静解热、抗过敏作用。临床应用:主治小儿发热惊风、过敏性皮炎、面肌痉挛等症。

6地鳖虫:

性味:味咸,性寒。功效:破血散瘀,续筋接骨。临床应用:用于治疗腰腿痛、痹症;闭经通经;脑震荡后遗症、卒中后遗症。《本草纲目》中记载:“行产后血积,折伤瘀血。

虫类药物有的具有一定毒性,异性蛋白有时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故应使用符合炮制规范的虫类药材,并宜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慎重合理选择应用,以尽量减少其毒副反应。

廑虫是土鳖虫 虫类药药性峻烈、起效迅速、疗效显著,备受历代医家推崇,是临床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的良药,其最早之应用始于张仲景之大黄廑虫丸、鳖甲煎丸。清代叶天士谓:“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驱,邪非着里;补正祛邪,正邪并树无益:故圣人另辟手眼,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藉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虫类药性偏辛咸,辛能通络、咸能软坚,因而具有攻坚破积、活血化瘀、熄风定痉、通阳散结等功效。张琪老师在临床运用虫类药治疗各种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以疗效显著闻名于杏林

祛瘀生新清热通便;廑虫通络逐瘀,配伍杏仁理气 润燥助血运行;黄芩清瘀血中伏热;干漆助大黄攻 除瘀血;虻虫,水蛭,蛴螬助廑虫通络行瘀为辅药, 配芍药,地黄,桃仁增血行瘀,佐以甘草,白蜜缓和 药性,以防伤正,合为攻逐瘀血之剂

同仁堂可以买到

虫子入药,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惊奇。我们平时都视蟑螂、苍蝇等昆虫为卫生隐患,很难想象它们竟然也能被用于医药治疗。但事实上,虫子入药在中医领域已经存在了很久,特别是植物和动物中药中,有许多虫子都被广泛应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蟑螂。在中医中,蟑螂主要是用来治疗胃病、消化不良等症状。蟑螂体内有多种物质,如生长因子、类黄酮等,对胃肠道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蟑螂中富含钙、蛋白质、糖、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能够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增强免疫力。此外,蟑螂还有独特的刺激作用,使得蟑螂药可以加速胃肠道的蠕动,从而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状。

除了蟑螂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昆虫入药也比较常见,在此简单介绍一下:

1 蚕蛾:蚕蛾在中医中是一种很有用的虫药。它可以用来制作中药材,对肝炎、黄疸、失眠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 蝎子:蝎子入药已经在中医中广泛应用了近千年。它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多肽类物质、磷酸酰胺等,能够起到镇痛、消肿、解毒等作用。蝎子除了可以直接入药外,还可以制成蝎酒、蝎丸等口服药。

3 蜜蜂:蜜蜂也有很多用途。它的蜂蜜可以用来治疗胃炎、便秘等症状,而蜂胶则有抗菌、抗炎、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此外,蜜蜂还可以制成蜂王浆、蜂蜜酒等食品。

4 蚂蚁:中国古代就有蚂蚁入药的记载。蚂蚁能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等,具有很好的提神解毒作用。目前,市面上也有不少蚂蚁药用品,如蚂蚁酊、蚂蚁丹等。

5 知了:知了是一种很有味道的虫子,有着清热解毒、止痛等作用。知了干燥后可以入药,能够用来治疗咳嗽、口干舌燥等症状。

总的来说,虽然虫子入药在我们看来可能有些奇怪,但它确实具有不少的医疗价值。当然,在进行虫药治疗时,我们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过敏等情况。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红娘子的别名 6 红娘子的处方用名 7 红娘子的来源 8 红娘子的产地 9 红娘子的产地 10 红娘子的原形态 11 红娘子的采收与初加工 12 红娘子生药性状 13 红娘子的炮制 131 红娘子的炮制方法 1311 红娘子 1312 米炒红娘子 132 成品性状 133 炮制作用 134 贮存方法 14 红娘子的性味归经 15 红娘子的功效与主治 16 红娘子的用法用量 17 红娘子的使用禁忌 18 红娘子的化学成分 19 红娘子的药理作用 20 各家论述 21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红娘虫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红娘虫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红娘虫 1 拼音

hóng niáng chóng

2 英文参考

huechy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红娘虫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为《本草图经》记载的红娘子之别名[1]。

红娘子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1]。红娘子为蝉科动物黑翅红娘子Huechys sanguinea De Geer、短翅红娘子Huechys thoracica Distant、褐翅红娘子Huechys philaemata Fabricius的全体。黑翅红娘子虫体呈长圆形,尾部较狭,似蝉而形较小,长15~285cm,宽5~7mm。头黑,嘴红。复眼大而突出。颈部棕黑色,两肩红色。背部有2对黑棕色有膜质翅,内翅较薄而透明,均有明显的细纹。胸部棕黑色,有足3对,多已脱落。腹部红色,具8个环节,尾部尖,质松而轻,部开体内呈淡**。气微臭,味微辛,极毒。短翅红娘子,前胸中央有一凸形,中胸中央及两侧各有一斑纹,朱红色,前翅暗褐色,不透明,后翅稍淡,翅脉深褐色。褐翅红娘子,前翅灰褐色,后翅淡褐色。米炒红娘子表面老**,臭气轻微[2]。

红娘子味苦、辛,性平,归心、肝、胆经。具有活血化瘀、通瘀破积、解毒散结、攻毒的功效,用于血瘀经闭,腰痛,不孕瘰疬,淋巴结结核,狂犬咬伤;外用治疥癣疮疡。生红娘子毒性较大,有腥臭味,多作外用,可解毒蚀疮[2]。用于瘰疬结核,疥癣恶疮[2]。米炒红娘子毒性降低,除去了腥臭气味,可供内服,以破瘀通经为主[2]。用于月经闭塞,狂犬咬伤[2]。

红娘子在《药品管理法》中收载为二类毒性中药,故要用米制降低毒性,一般不生用[2]。

4 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

1陶弘景:樗鸡,形似寒螀而小,今出梁州。方用至稀,惟合大麝香丸用之。樗树似漆而臭,今以此树上为好,亦如芫青、亭长,必以芫葛上为良矣。

2《唐本草》:樗鸡有二种,以五色具者为雄,良。青黑质白斑者是雌,不入药用。今出岐州,河内无此物也。

3《本草衍义》:樗鸡,京东西京界尤多。形类蚕蛾,但头足微黑,翅两重,外一重灰色,下一重深红,五色皆具,腹大,此即樗鸡也。

5 红娘子的别名

樗鸡、红娘虫[1]。

红娘、红女、红姑娘、么姑虫、灰花蛾、花大鸡、山鸡腰、红盖虫(《全国中草药汇编》)

红娘虫、么姑虫、红女、红姑娘、红蝉(《中华本草》)

6 红娘子的处方用名

红娘子、红娘、红娘虫、炒红娘、米炒红娘[2]。

7 红娘子的来源

红娘子为蝉科昆虫黑翅红娘Huechys sanguinea De Geer的干燥虫体[2]。

红娘子为蝉科动物红娘子Huechys sanguinea De Geer的干燥全虫[1]。

红娘子为蝉科昆虫黑翅红娘子 Huechys sanguinea De Geer 或褐翅红娘子 H philaemata Fabricius 的干燥虫体。(《全国中草药汇编》)

红娘子为蝉科动物黑翅红娘子Huechys sanguinea De Geer、短翅红娘子Huechys thoracica Distant、褐翅红娘子Huechys philaemata Fabricius的全体。(《中华本草》)

8 红娘子的产地

分布华东、华南及四川、云南等地[1]。

9 红娘子的产地

红娘子成虫最早于3月上旬出现(《中华本草》)。

1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中华本草》)。

2分布于云南南部(《中华本草》)。

3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中华本草》)。

10 红娘子的原形态

黑翅红娘子,体较大,体长15~25mm,宽5~7mm。头黑色,复眼褐色,突起,成半球形,单眼3个,淡红色,基部全被黟以长毛。胸部黑色,中胸背两侧有一个较大的朱红色斑块,前翅黑色,翅脉黑褐色;后翅淡褐色,透明,翅脉黑褐色,腹部朱红色。

短翅红娘子,本种与黑翅红娘子相似。特征是前胸中央有一凸形,中胸中央及两侧各有一朱红色斑纹,前翅暗褐色,不透明,后翅稍淡,翅脉深灰褐色。

褐翅红娘子,形状与习性与黑翅红娘子相同,其特点为前翅褐色,后翅淡褐色,半透明。

11 红娘子的采收与初加工

夏季,早起露水未干时,带好手套及口罩,进行捕捉[2]。捉后投入沸水中烫死,捞出,干燥[2]。

7~8月捕捉,一般在清早露水未干前,红娘子翅湿不能飞起,用手捕捉。因活的红娘子能发出一钟类似巴豆粉的气味,故在捕捉时最好戴上手套及口罩,以免 皮肤及粘膜,还要防止 眼睛。或用蝇拍打落,用竹筷夹入布袋内。连布袋放入沸水中烫死,取出晒干。(《全国中草药汇编》)

夏、秋季捕捉,晒干或烘干。(《中华本草》)

注意:红娘子能分泌毒液, 皮肤发泡,故在捕捉或炮制时宜带防护用品[2]。

12 红娘子生药性状

黑翅红娘子,虫体呈长圆形,尾部较狭,似蝉而形较小,长15~285cm,宽5~7mm。头黑,嘴红。复眼大而突出。颈部棕黑色,两肩红色。背部有2对黑棕色有膜质翅,内翅较薄而透明,均有明显的细纹。胸部棕黑色,有足3对,多已脱落。腹部红色,具8个环节,尾部尖,质松而轻,部开体内呈淡**。气微臭,味微辛,极毒。

短翅红娘子,前胸中央有一凸形,中胸中央及两侧各有一斑纹,朱红色,前翅暗褐色,不透明,后翅稍淡,翅脉深褐色。

褐翅红娘子,前翅灰褐色,后翅淡褐色。

13 红娘子的炮制

宋代有糯米炒(《圣济总录》)[2]。

元代有去头、足、翅(《世医得效方》)制法[2]。

明代有粳米炒(《普济方》);面炒(《本草原始》);去头足,水略润,同糯米微火炒透熟,去米另研(《仁术便览》)等炮制方法[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米炒等[2]。

131 红娘子的炮制方法 1311 红娘子

取原药材,除去头、足、翅等杂质[2]。

1312 米炒红娘子

将米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冒烟时,投入净红娘子拌炒,至米呈焦**为度,取出,筛去米,摊晾[2]。每100kg红娘子,用米20kg[2]。

拣净杂质,除去头、足及翅,用米同炒至老**,取出,筛去米粒即成(《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注意事项:红娘子能分泌毒液, 皮肤发泡,炮制后的米宜妥善处理,避免人畜中毒[2]。

132 成品性状

生红娘子为去除头、足、翅的干燥躯体,形似蝉而较小[2]。前胸背板前狭后宽,黑色;中胸背板黑色,左右两侧有2个大形斑块,呈朱红色;可见鞘翅残痕[2]。体轻,质脆,有特殊臭气[2]。味辛[2]。

米炒红娘子表面老**,臭气轻微[2]。

133 炮制作用

生红娘子毒性较大,有腥臭味,多作外用,可解毒蚀疮[2]。用于瘰疬结核,疥癣恶疮[2]。

米炒后毒性降低,除去了腥臭气味,可供内服,以破瘀通经为主[2]。用于月经闭塞,狂犬咬伤[2]。红娘子在《药品管理法》中收载为二类毒性中药,故要用米制降低毒性,一般不生用[2]。

134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2]。防蛀[2]。按毒剧药管理[2]。

14 红娘子的性味归经

红娘子味苦、辛,性平;有毒[2]。归肝经[2]。

味苦、辛,平[1]。有毒[1]。归心、肝、胆经[1]。

味苦,性平,有毒。(《全国中草药汇编》)

味苦、辛,性平,归心、肝、胆经(《中华本草》)。

15 红娘子的功效与主治

红娘子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的功效,用于血瘀经闭,淋巴结结核,狂犬咬伤;外用治疥癣疮疡。(《全国中草药汇编》)

红娘子具有破瘀、散结、攻毒的功效,主血瘀经闭;腰痛;不孕瘰疬;癣疮;狂犬咬伤(《中华本草》)

红娘子功在活血破瘀,攻毒散结[1]。

1治血瘀经闭,不孕,腰痛,及淋巴结结核,炒、炙后研末入丸、散,1~3g[1]。

2治瘰疬,癣疮研末作饼敷贴[1]。

红娘子具有攻毒,通瘀破积的功能[2]。

生红娘子毒性较大,有腥臭味,多作外用,可解毒蚀疮[2]。用于瘰疬结核,疥癣恶疮[2]。

米炒红娘子毒性降低,除去了腥臭气味,可供内服,以破瘀通经为主[2]。用于月经闭塞,狂犬咬伤[2]。红娘子在《药品管理法》中收载为二类毒性中药,故要用米制降低毒性,一般不生用[2]。

16 红娘子的用法用量

05~1分。外用适量。(《全国中草药汇编》)

内服:研末入丸、散,1~3g。外用:适量,研末作饼敷贴。(《中华本草》)

17 红娘子的使用禁忌

体弱者及孕妇忌服[1]。

体虚及孕妇禁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体弱、无瘀者及孕妇禁服(《中华本草》)。

18 红娘子的化学成分

红娘子含斑蝥素(cantharidin)等[1]。

红娘子含斑蝥素(Cantharidin)等,又含蜡、脂肪油及红、黑2种色素。樗鸡含酸性粘多糖、粘蛋白、脂蛋白(《中华本草》)。

19 红娘子的药理作用

斑蝥素对多种移植性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延长实验动物存活时间;对皮肤、黏膜有发赤、发泡作用[1]。中毒主要伤害肾小管[1]。

20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阴痿。

2《名医别录》:疗腰痛,下气。

3《本草衍义》:行瘀血、月闭。

4《本草纲目》:主瘰疬,散目中结翳,疗猘犬伤。

5《药材资料汇编》:效用与斑蝥同。

6《山西中药志》:外用治疮癣。

7《本草纲目》:红娘子,盖厥阴。

8经药,能行血活血。《普济方》治目翳,拔云膏中与芫青、斑蝥同用,亦是活血散结之义也。《本草汇言》:红娘子,通血闭,行瘀血,破胎孕之药也。陶隐居曰,此药性味猛厉,为虫类之最酷者,方药稀用。

世界上第一部药物典籍是《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是由唐·苏敬等23人奉敕撰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计有正文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目录1卷;《图经》7卷。正文实际载药850种,较《本草经集注》新增114种。此书以《本草经集注》为基础,增补注文与新药。

又将原草木、虫兽2类,析为草、木、禽兽、虫鱼4类,序例亦一分为二。新增注文冠以“谨案”二字,小字书于陶弘景注文之后。新增用药用黑大字书写,末注“新附”。

扩展资料

7世纪中叶,由于国家的统一,唐朝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更由于在这以前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初唐交通和贸易的发达,西域和印度文化不断输入,使唐代的药品数目和种类不断增加,丰富了我国药物学的内容。

而当时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由于陶氏编著时存在的种种不足以及梁后一百多年来传抄改移所出现的错误,己不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把药物知识加以总结和整理,唐朝政府遂下令修撰新的本草著作。

-新修本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