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医书有哪些?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鉴别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规格 210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小儿镇惊丸 1 拼音
xiǎo ér zhèn jīng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Xiao'er Zhenjing Wan
22 标准编号WS3B002889
23 处方甘草 399g 胆南星 159 7g 枳壳 339g 朱砂 339g 天竺黄 558 7g 茯苓 399g 全蝎(制)159 7g 蝉蜕 399g 僵蚕(制) 339g 琥珀 399g 硝石 9 7g 白附子(制)159 7g
24 制法以上十二味,除硝石、朱砂、琥珀外,其余甘草等九味粉碎成细粉,过 筛;硝石研细,朱砂、琥珀分别水飞成极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 100g 粉末加炼蜜 130~ 140g,制成大蜜丸,即得。
25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 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 4~ 6μm。纤维束浅**,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 成晶纤维。不规则细小颗粒暗棕红色,有光泽,边缘暗黑色。不规则碎块淡黄绿色或黄 棕色,透明或半透明。体壁碎片无色,表面有极细的菌丝体。
26 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2页)。
27 功能与主治镇惊解热。用于小儿急热惊风,痰涎壅盛。
28 用法与用量口服, 1~ 2岁,一次 1丸, 1岁以下小儿一次半丸。
29 规格每丸重2 5g
210 贮藏密封。
古籍中的小儿镇惊丸 《保婴撮要》:[卷三]急惊也。当用利惊丸、导赤散、泻青丸等药,搐止与安神镇惊丸。娄全善亦曰∶急惊属木火土实。木实则搐而有力,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二·肝脏部惊]通治急慢惊大黑龙丸治小儿急慢惊风,神效。(方见急惊条。)镇惊丸琥珀辰砂真珠母青皮甘草(各二钱半)青黛芦荟柴胡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三·心脏部一汗]盗汗冷汗微出,发根如贯珠,面额上然,此为惊肝证,宜镇惊丸或琥珀抱龙丸,及茯神汤加麻黄根,水煎服,取效。
《幼科心法要诀》:[卷二痫证门]惊痫乍白,悚惕不安,如人将捕之状。先服大青膏,次服镇惊丸,则痫自定矣。大青膏天麻(三钱)白附子(二钱)
《麻疹阐注》:[卷三]麻后发搐
大健脾丸为方剂名,出自《古今医统大全》卷二十三方。
别名百谷丸
处方人参、陈皮、茯苓各二两,枳实、青皮、炒半夏曲、山楂各一两,白术(土炒)三两,炒白豆蔻、木香各五钱,炒谷芽、黄连(同吴茱萸五钱浸炒赤色,去吴茱萸)各一两六钱。
人参(清河者)2两(饭上蒸),白术(无油者)3两(土炒),枳实1两(饭上蒸),广陈皮2两(米泔洗),广青皮1两(米醋炒),白茯苓2两(饭上蒸),半夏曲1两(炒),谷芽1两6钱(炒),山楂肉1两(饭上蒸),川黄连1两6钱(用吴茱萸半两浸,炒赤色,去萸),广木香半两(不见火),白蔻仁半两(炒)。
人参(清河者)60克(饭上蒸)白术(无油者)90克(土炒)枳实30克(饭上蒸)广陈皮60克(米泔洗)青皮30克(米醋炒)白茯苓60克(饭上蒸)半夏曲30克(炒)谷芽48克(炒)山楂肉30克(饭上蒸)川黄连48克(用吴茱萸15克浸,炒赤色,去萸),广木香15克(不见火)白豆蔻仁15克(炒)
制法上药为细末,水煮荷叶,老米粥和丸,绿豆大。
为末,用长流水煮老米荷叶汤,滴丸绿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一百丸,食前温开水送下。
功能主治功能健脾养胃,利湿消食。治脾虚气亏,饮食不化,胸膈痞满,面黄肌瘦。
健脾养胃,滋谷气,除湿热,宽胸隔,去痞满,久服强中益气,百病不生,无精炯炯,长寿之基。主脾胃虚弱,食停气滞,湿热内阻,胸膈痞满,食欲不振,体倦乏力,大便溏薄或不畅,苔腻微黄。小儿脾胃脆弱,饱则易伤者。饮食不节,停湿伤脾,食物不化,体倦神疲。
附注方中半夏曲,《墨宝斋集验方》作“神曲”,有当归身,无山楂肉。
摘录《古今医统大全》卷二十三
详见百科词条:大健脾丸 [ 最后修订于2015/8/18 17:49:10 共66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石淋·小儿诸淋 4 气淋·小儿诸淋 5 血淋·小儿诸淋 6 热淋·小儿诸淋 7 寒淋·小儿诸淋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小儿诸淋的方剂 2 治疗小儿诸淋的穴位 3 治疗小儿诸淋的中成药 4 小儿诸淋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小儿诸淋 1 拼音
xiǎo ér zhū lín
2 概述小儿诸淋为病证名,指小儿肾与膀胱有热而致小便淋沥的证候。《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小儿诸淋者,肾与膀胱热也。膀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小便也。肾气下通于阴。阴,水液之通路,膀胱津液之府,膀胱热,津液内溢,而流于泽,水道不通,水不上不下,停积于胞,肾气不通于阴,肾热其气则涩,故令水道不利,小便淋沥,故谓为淋。其状小便出少起数,小腹急痛引脐是也。”临床分石淋、气淋、血淋、热淋、寒淋五种。一般治疗以清热通淋为主,用海金砂散、木通散之类。
3 石淋·小儿诸淋石淋为病名,诸淋之一,指淋证见有小便涩痛,尿出砂石者[1]。又称砂淋、沙石淋[1]。《诸病源候论·石淋候》:“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其病之状,小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从小便道出,甚者塞痛令闷绝。”多因下焦积热、煎熬水液所致[1]。《张氏医通·淋》:“石淋者,脐腹隐痛,小便难,痛不可忍,溲如砂石,或黄赤或浑浊,色泽不定,正如汤瓶久受煎熬,底结白堿,宜清其积热,涤其砂石。”可选用神效琥珀散、二神散、石韦散、独圣散及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石首鱼脑骨等[1]。本症即为尿路结石病[1]。
4 气淋·小儿诸淋气淋为病证名,诸淋之一,又名气癃[2]。为尿有余沥结涩不通的证候[2]。《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气淋者,肾虚膀胱受肺之热气。”《圣济总录》:“肾虚则不能制小便,膀胱夹热则水道涩。肾虚膀胱热,则胞内气胀,小腹坚满,而生淋涩之病也。其候出少喜数,尿有余沥是也。”治宜清热利气,用沉香散(《金匮翼》:沉香、石韦、滑石、当归、橘皮、白芍、冬葵子、甘草、王不留行)加减[2]。
5 血淋·小儿诸淋血淋为病名,指淋证而见小便夹血者[3]。《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血淋者,是热淋之甚者,则尿血,谓之血淋。”《圣济总录·血淋》:“下焦受热,则气不宣通,故溲便癃闭而成淋也。热甚则搏于血脉,血得热则流行入于胞中,与溲便俱下,故为血淋也。”《医宗必读·淋证》论血淋有血热、血冷、血虚、血瘀之不同[3]。主症为小便涩痛有血[3]。血热者,尿出灼热刺痛,血色鲜红,脉有力[3]。治宜凉血清热[3]。选用小蓟饮子、导赤散、琥珀散等方[3]。血冷者,尿出血色晦暗,面色枯白,脉沉迟[3]。宜温下元[3]。用金匮肾气丸、生料鹿茸丸、汉椒根煎服,或地髓汤送服附子八味丸[3]。血虚者,尿出时涩痛不甚,尿色淡红,脉虚数[3]。治宜滋阴补血为主[3]。用八珍汤合益元散,或六味地黄丸加减[3]。血虚有热,则宜知柏八味丸[3]。血瘀者,尿出阴中痛如刀割,血色紫暗有块,小腹硬满,脉沉弦或数[3]。治宜活血通淋[3]。选用一味牛膝膏、桃红四物汤、代抵当丸等方[3]。本症可见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精囊炎、尿路结石、结核、肿瘤等疾病[3]。
6 热淋·小儿诸淋
热淋为病名[4]。出《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因湿热蕴结下焦而成[4]。主症为小便短、数、热、赤、涩、痛,并可伴有寒热,腰痛,小腹拘急胀痛,烦渴等,甚者尿出有血[4]。治宜清热利湿为主[4]。常用瞿麦汤、八正散、导赤散、五淋散等方[4]。本病常见于急性泌尿系感染[4]。又诸淋多属于热,故有将热淋视为诸淋总称者(见《医学心悟·热淋》)[4]。
7 寒淋·小儿诸淋寒淋为病证名,小儿诸淋之一[5]。因风寒之邪入侵膀胱,致下焦受冷,失去正常的气化功能而成[5]。症见小便闭塞,胀痛难忍,并牵引少腹作痛,或小便淋沥不畅[5]。治宜温阳散寒,止痛利水[5]。用五苓散加肉桂、小茴香[5]。
8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3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小儿夏季热的方剂 2 古籍中的小儿夏季热 3 治疗小儿夏季热的穴位 4 治疗小儿夏季热的中成药 5 小儿夏季热相关药物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暑热证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暑热证 已经自动替换为 小儿夏季热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xiǎo ér xià jì rè
2 注解
小儿夏季热为病证名[1]。出叶天士《幼科要略》。指感受暑热之邪,以恶热壮热,汗出,口渴多饮,心烦头晕,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干,脉洪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2]。小儿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疾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少汗等为主要症状[1]。因其发病都在夏季,又无一般常见暑温病的发病规律,病程中无其他合并症发生,至秋凉后,发热及其他症状随之消退,故又名暑热证[1]。主要是由患儿平素体质较弱,不能适应外界酷热的气候环境,从而冒受暑气,熏蒸肺胃之经所致[1]。肺受暑气,失其正常生理,故见发热,汗闭;暑气在内,耗伤胃之津液,所以口渴而喜多饮;暑必伤气,气虚下陷,不能化水为津液,遂致水液下趋,而为小便清长而多;汗与尿液,同属于阴,异物而同源,故汗闭则尿液多,尿多则津液伤,津伤则必多饮以解渴,此为暑渴症汗闭、发热、多饮、多尿的一般病机[1]。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为主,用人参白虎汤,或王氏清暑清气汤;久病阴虚者,用六味地黄汤合生脉散[1]。
3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小儿金丹 31 组成 32 制备方法 33 功效主治 34 小儿金丹的用法用量 4 中药部颁标准 41 拼音名 42 标准编号 43 处方 44 制法 45 性状 46 检查 47 功能与主治 48 用法与用量 49 规格 410 贮藏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小儿金丹 1 拼音
xiǎo ér jīn dān
2 概述小儿金丹为方剂名,出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
3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小儿金丹 31 组成川贝母、橘红各12g,羌活、生地黄、木通、大青叶、荆芥穗、桔梗、前胡、西河柳、赤芍药、天南星(制)、玄参各9g,钩藤、半夏(制)、枳壳(麸炒)各9g,薄荷、葛根、天麻、防风、甘草、炒牛蒡子各6g[1]。
川贝4钱,橘红4钱,羌活3钱,生地3钱,木通3钱,大青叶3钱,芥穗3钱,桔梗3钱,前胡3钱,山川柳3钱,赤芍3钱,制南星3钱,玄参(去芦)3钱,薄荷2钱,钩藤3钱,制半夏3钱,枳壳(麸炒)3钱,葛根2钱,天麻2钱,防风2钱,甘草2钱,炒牛蒡子2钱。
32 制备方法为细末,每细粉186g兑:羚羊粉、犀角粉各15g,朱砂面24g,冰片3g,研匀,炼蜜为丸,每丸重15g[2]。
上为细末,每细末6两2钱兑:羚羊粉5分、犀角粉5分,朱砂面8钱,冰片1钱,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5分,蜡皮或蜡纸筒封固。
33 功效主治《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小儿金丹功能疏风化痰,清热镇惊,止嗽透疹。治伤风感冒,发烧头痛,鼻流清涕,咳嗽气促,咽腮肿痛,惊悸心烦,疹出迟缓。[2]
34 小儿金丹的用法用量周岁以上每服一丸,周岁以下酌减,白开水送下[2]。
4 中药部颁标准 41 拼音名Xiao'er Jindan
42 标准编号WS3B128093
43 处方朱砂 160g 橘红 80g 平贝母 80g 胆南星 60g 前胡 60g 玄参 60g 清半夏 60g 大青叶 60g 关木通 60g 桔梗 60g 荆芥穗 60g 羌活 60g 西河柳 60g 地黄 60g 枳壳(麸炒) 60g 赤芍 60g 钩藤 60g 葛根 40g 牛蒡子(炒) 40g 天麻 40g 甘草 40g 防风 40g 冰片 20g 水牛角浓缩粉 10g 羚羊角 10g 薄荷 40g
44 制法以上二十六味,羚羊角锉研成细粉,水牛角浓缩粉、冰片研成细粉,朱砂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其余川贝母二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将羚羊角粉、水牛角浓缩粉、冰片、朱砂细粉与川贝母等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加炼蜜 120 ~ 140g制成大蜜丸,即得。
45 性状本品为棕色的大蜜;味微苦、辛凉。
46 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8页)
47 功能与主治祛风化痰,清热惊。用于小儿感冒发烧,鼻塞流涕,咳嗽气促 咽喉肿痛,高热惊风。
48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 1丸;一日 2次,周岁以内酌减。
49 规格每丸重1 5g
410 贮藏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小儿止嗽金丹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制备方法 34 功效主治 35 小儿止嗽金丹的用法用量 4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小儿止嗽金丹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主治 44 小儿止嗽金丹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中药部颁标准 51 别名/通用名 52 拼音名 53 标准编号 54 处方 55 制法 56 性状 57 鉴别 58 检查 59 功能与主治 510 用法与有量 511 规格 512 贮藏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小儿止嗽金丹 1 拼音
xiǎo ér zhǐ sòu jīn dān
2 概述小儿止嗽金丹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
3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小儿止嗽金丹 31 方名小儿止嗽金丹
32 组成玄参、麦门冬、杏仁(去皮,炒)、胆南星各120g,焦槟榔、桔梗、竹茹、桑白皮、川贝母、天花粉、瓜萎仁、甘草各90g,炒苏子、知母、苏叶各60g[1]。
玄参4两(去芦),麦冬4两,杏仁4两(去皮,炒),炒苏子2两,焦槟榔3两,胆星4两,知母2两,苏叶2两,桔梗3两,竹茹粉3两,生桑皮3两,川贝3两,花粉3两,生蒌仁3两,甘草3两。
33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g重[1]。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1钱重,蜡皮或蜡纸筒封固。
34 功效主治《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小儿止嗽金丹功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嗽。治伤风发烧,咳吐黄痰,口干舌燥,腹满便秘,久嗽痰盛[1]。
35 小儿止嗽金丹的用法用量周岁以上每服一丸,周岁以内酌减,白开水送下[1]。
4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小儿止嗽金丹 41 方名小儿止嗽金丹
42 组成胆星2两,明天麻2两,白附子(炙)1两,全蝎1两,乳香(炙)2两,赭石(煅)1两,僵蚕(炒)1两。
43 功效主治《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小儿止嗽金丹功在止嗽化痰,清热散风。主治内热痰盛,咳嗽喘急,口吐涎沫,呕吐乳食。
44 小儿止嗽金丹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1岁以下者减半,温开水送下。
4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过罗;每16两细末,兑入麝香2分5厘6;混合均匀,炼蜜为丸,重3分,金衣48开,蜡皮封固。
5 中药部颁标准 51 别名/通用名散
52 拼音名Xiao'er Zhisou Jindan
53 标准编号WS3B018690
54 处方玄参 120g 知母 60g 麦冬 120g 杏仁(炒) 120g 竹茹 90g 紫苏子(炒) 60g 槟榔(炒) 90g 桔梗 90g 胆南星(酒蒸) 120g 桑白皮 90g 川贝母 90g 天花粉 90g 瓜蒌子 90g 甘草 90g 紫苏叶 60g
55 制法以上十五味,取紫苏叶、胆南星、川贝母及桔梗和天花粉的三分之二的粉碎成细粉;其余玄参等十味及桔梗和天花粉的剩余部分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滤过,浓缩成稠膏;将上述药粉与稠膏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分装,即得。
56 性状本品为黄褐色的粉末;气微,味苦。
57 鉴别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叶肉组织中有细小草酸钙簇晶,直径 4~8 μm,具缘纹孔导管大,多破碎,有的具缘纹孔六角形或斜方形,排列紧密。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长20~90μm。联结乳管直径14~25μm,含淡**颗粒状物。淀粉粒广卵形或贝壳形,直径40~64μm,脐点短缝状、人字状或马蹄状,层纹可察见
58 检查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4页)。
59 功能与主治解热润肺,化痰止嗽。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咳嗽痰盛,口干舌燥,腹满便秘。
510 用法与有量口服,一次0g,一日 2次。
511 规格每瓶装0 6g
512 贮藏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注意 210 规格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小儿清肺丸 小儿清肺丸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xiǎo ér qīng fèi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Xiao' er Qingfei Wan
22 标准编号WS3B354198
23 处方前胡 天花粉 薄荷 桑白皮 苦杏仁(炒) 紫苏子 桔梗 紫苏 甘草 旋复花 枳壳 化橘红 莱菔子 黄芩 浮海石(煅)
24 制法以上十五味,粉碎成细粉,混匀,过筛。每 100g粉末加炼蜜110~ 130g,制成大蜜 丸,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深褐色的大蜜丸;味微苦。
26 检查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A)。
27 功能与主治宣肺解表,止咳化痰。用于急性气管炎、风热感冒、咳嗽、吐白粘痰或黄稠 痰。
28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日2次。一次服用量为:一岁服半丸,二岁服1丸,三岁服1丸半,三 岁以上酌增。
29 注意风寒感冒忌用。
210 规格每丸重 3g
211 贮藏密封。 天津市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小儿清肺丸 《普济方》:[卷一百五十九咳嗽门]热嗽(附论)制各三钱)知母贝母(去心炒)脑荷赤茯三钱。姜三清肺丸治心肺伏热。咳嗽烦闷。时有痰涎。喉仲介介。咽嗌
《脉症治方》:[卷之四]医案皮、四剂而痰喘定。再用保和汤。加减十余剂。后以清肺丸。并真白丸子三药空心并临卧时服。各半料。竟除根
《幼幼新书》:[卷第十六]热嗽第十《吉氏家传》治小儿上焦壅热及心肺虚热,嗽不止。清肺丸好连翘(一两)脑子(少许,研)上末,炼蜜丸弹子
《幼科切要》:疳积门,手足枯细,口中腥臭,或作喘嗽,此肺疳也。集圣清肺丸芦荟灵砂夜明砂广皮使君子(各二钱)当归沙参(各
《幼幼新书》:[卷第八]惊热第三本文2023-08-08 02:49: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7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