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翻译
明史 -- 列传第一百四十 杨嗣昌 吴甡
杨嗣昌,字文弱,武陵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改除杭州府教授。迁南京国子监博士,累进户部郎中。天启初,引疾归。 中国古籍全录
崇祯元年,起河南副使,加右参政,移霸州。四年,移山海关饬兵备。父鹤,总督陕西被逮,嗣昌三疏请代,得减死。五年夏,擢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诸处。嗣昌父子不附奄,无嫌于东林。侍郎迁安郭巩以逆案谪戍广西,其乡人为讼冤。嗣昌以部民故,闻于朝,给事中姚思孝驳之,自是与东林郄。
七年秋,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时中原饥,群盗蜂起,嗣昌请开金银铜锡矿,以解散其党。又六疏陈边事,多所规画。帝异其才。以父忧去,复遭继母丧。
九年秋,兵部尚书张凤翼卒,帝顾廷臣无可任者,即家起嗣昌。三疏辞,不许。明年三月抵京,召对。嗣昌通籍后,积岁林居,博涉文籍,多识先朝故事,工笔札,有口辨。帝与语,大信爱之。凤翼故柔靡,兵事无所区画。嗣昌锐意振刷,帝益以为能。每对必移时,所奏请无不听,曰:“恨用卿晚。”嗣昌乃议大举平贼。请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是谓十面之网。而总督、总理二臣,随贼所向,专征讨。福建巡抚熊文灿者,讨海贼有功,大言自诡足办贼。嗣昌闻而善之。会总督洪承畴、王家桢分驻陕西、河南。家桢故庸材,不足任,嗣昌乃荐文灿代之。因议增兵十二万,增饷二百八十万。其措饷之策有四,曰因粮,曰溢地,曰事例,曰驿递。因粮者,因旧额之粮,量为加派,亩输粮六合,石折银八钱,伤地不与,岁得银百九十二万九千有奇;溢地者,民间土田溢原额者,核实输赋,岁得银四十万六千有奇;事例者,富民输资为监生,一岁而止;驿递者,前此邮驿裁省之银,以二十万充饷。议上,帝乃传谕:“流寇延蔓,生民涂炭,不集兵无以平寇,不增赋无以饷兵。勉从廷议,暂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其改因粮为均输,布告天下,使知为民去害之意。”寻议诸州县练壮丁捍本土,诏抚按饬行。
贼攻淅川,左良玉不救,城陷。山西总兵王忠援河南,称疾不进,兵噪而归。嗣昌请逮戮失事诸帅,以肃军令,遂逮忠及故总兵张全昌。良玉以六安功,落职戴罪自赎。
嗣昌既建“四正六隅”之说,欲专委重文灿,文灿顾主抚议,与前策牴牾。帝谯让文灿,嗣昌亦心望。既已任之,则曲为之解,乃上疏曰:“网张十面,必以河南、陕西为杀贼之地。然陕有李自成、惠登相等,大部未能剿绝,法当驱关东贼不使合,而使陕抚断商、雒,郧抚断郧、襄,安抚断英、六,凤抚断亳、颍,而应抚之军出灵、陕,保抚之军渡延津。然后总理提边兵,监臣提禁旅,豫抚提陈永福诸军,并力合剿。若关中大贼逸出关东,则秦督提曹变蛟等出关协击。期三月尽诸剧寇。巡抚不用命,立解其兵柄,简一监司代之;总兵不用命,立夺其帅印,简一副将代之;监司、副将以下,悉以尚方剑从事。则人人效力,何贼不平。”乃克今年十二月至明年二月为灭贼之期。帝可其奏。
是时,贼大入四川,朝士尤洪承畴纵贼。嗣昌因言于帝曰:“熊文灿在事三月,承畴七年不效。论者绳文灿急,而承畴纵寇莫为言。”帝知嗣昌有意左右之,变色曰:“督、理二臣但责成及时平贼,奈何以久近藉之口!”嗣昌乃不敢言。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至明年三月,嗣昌以灭贼逾期,疏引罪,荐人自代。帝不许,而命察行间功罪,乃上疏曰:“洪承畴专办秦贼,贼往来秦、蜀自如,剿抚俱无功,不免于罪。熊文灿兼办江北、河南、湖广贼,抚刘国能、张献忠,战舞阳、光山,剿抚俱有功,应免罪。诸巡抚则河南常道立、湖广余应桂有功,陕西孙传庭、山西宋贤、山东颜继祖、保定张其平、江南张国维、江西解学龙、浙江喻思恂有劳,郧阳戴东旻无功过,凤阳朱大典、安庆史可法宜策励图功。总兵则河南左良玉有功,陕西曹变蛟、左光先无功,山西虎大威、山东倪宠、江北牟文绶、保定钱中选有劳无功,河南张任学、宁夏祖大弼无功过。承畴宜遣逮,因军民爱戴,请削宫保、尚书,以侍郎行事。变蛟、光先贬五秩,与大弼期五月平贼,逾期并承畴逮治。大典贬三秩,可法戴罪自赎。”议上,帝悉从之。
嗣昌既终右文灿,而文灿实不知兵。既降国能、献忠,谓抚必可恃。嗣昌亦阴主之,所请无不曲徇,自是不复言“十面张网”之策矣。是月,帝御经筵毕,嗣昌奏对有“善战服上刑”等语,帝怫然,诘之曰:“今天下一统,非战国兵争比。小丑跳梁,不能伸大司马九伐之法,奈何为是言?”嗣昌惭。
当是时,流贼既大炽,朝廷又有东顾忧,嗣昌复阴主互市策。适太阴掩荧惑,帝减膳修省,嗣昌则历引汉永平、唐元和、宋太平兴国事,盖为互市地云。给事中何楷疏驳之,给事中钱增、御史林兰友相继论列,帝不问。
六月,改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仍掌兵部事。嗣昌既以夺情入政府,又夺情起陈新甲总督,于是楷、兰友及少詹事黄道周抗疏诋斥,修撰刘同升、编修越士春继之。帝怒,并镌三级,留翰林。刑部主事张若麒上疏丑诋道周,遂镌道周六级,并同升、士春皆谪外。已而南京御史成勇、兵部尚书范景文等言之,亦获谴。嗣昌自是益不理于人口。
我大清兵入墙子岭、青口山,蓟辽保定总督吴阿衡方醉,不能军,败死。京城戒严,召卢象升帅师入卫。象升主战,嗣昌与监督中官高起潜主款,议不合,交恶。编修杨廷麟劾嗣昌误国,嗣昌怒,改廷麟职方主事监象升军,而戒诸将毋轻战。诸将本恇怯,率藉口持重观望,所在列城多破。嗣昌据军中报,请旨授方略。比下军前,则机宜已变,进止乖违,疆事益坏云。象升既阵亡,嗣昌亦贬三秩,戴罪视事。
十二年正月,济南告陷,德王被执,游骑北抵兖州。二月,大清兵北旋,给事中李希沆言:“圣明御极以来,北兵三至。己巳之罪未正,致有丙子;丙子之罪未正,致有今日。”语侵嗣昌。御史王志举亦劾嗣昌误国四大罪,请用丁汝夔、袁崇焕故事。帝怒,希沆贬秩,志举夺官。初,帝以嗣昌才而用之,非廷臣意,知其必有言,言者辄斥。嗣昌既有罪,帝又数逐言官,中外益不平。嗣昌亦不自安,屡疏引罪,乃落职冠带视事。未几,以叙功复之。
先是,京师被兵,枢臣皆坐罪。二年,王洽下狱死,复论大辟。九年,张凤翼出督师,服毒死,犹削籍。及是,亡七十余城,而帝眷嗣昌不衰。嗣昌乃荐四川巡抚傅宗龙自代。帝命嗣昌议文武诸臣失事罪,分五等:曰守边失机,曰残破城邑,曰失陷籓封,曰失亡主帅,曰纵敌出塞。于是中官则蓟镇总监邓希诏、分监孙茂霖,巡抚则顺天陈祖苞、保定张其平、山东颜继祖,总兵则蓟镇吴国俊、陈国威,山东倪宠,援剿祖宽、李重镇及他副将以下,至州县有司,凡三十六人,同日弃市。而嗣昌贬削不及,物议益哗。
当戒严时,廷臣多请练边兵。嗣昌因定议: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兵十七万八千八百有奇,三总兵各练万,总督练三万,以二万驻怀来,一万驻阳和,东西策应。余授镇监、巡抚以下分练。延绥、宁夏、甘肃、固原、临兆五镇兵十五万五千七百有奇,五总兵各练万,总督练三万,以二万驻固原,一万驻延安,东西策应。余授巡抚、副将以下分练。辽东、蓟镇兵二十四万有奇,五总兵各练万,总督练五万,外自锦州,内抵居庸,东西策应。余授镇监、巡抚以下分练。汰通州、昌平督治二侍郎,设保定一总督,合畿辅、山东、河北兵,得十五万七千有奇,四总兵各练二万,总督练三万,北自昌平,南抵河北,闻警策应。余授巡抚以下分练。又以畿辅重地,议增监司四人。于是大名、广平、顺德增一人,真定、保定、河间各一人。蓟辽总督下增监军三人。议上,帝悉从之。嗣昌所议兵凡七十三万有奇,然民流饷绌,未尝有实也。
帝又采副将杨德政议,府汰通判,设练备,秩次守备,州汰判官,县汰主簿,设练总,秩次把总,并受辖于正官,专练民兵。府千,州七百,县五百,捍乡土,不他调。嗣昌以势有缓急,请先行畿辅、山东、河南、山西,从之。于是有练饷之议。初,嗣昌增剿饷,期一年而止。后饷尽而贼未平,诏征其半。至是,督饷侍郎张伯鲸请全征。帝虑失信,嗣昌曰:“无伤也,加赋出于土田,土田尽归有力家,百亩增银三四钱,稍抑兼并耳。”大学士薛国观、程国祥皆赞之。于是剿饷外复增练饷七百三十万。论者谓:“九边自有额饷,概予新饷,则旧者安归?边兵多虚额,今指为实数,饷尽虚糜,而练数仍不足。且兵以分防不能常聚,故有抽练之议,抽练而其余遂不问。且抽练仍虚文,边防愈益弱。至州县民兵益无实,徒糜厚饷。”以嗣昌主之,事钜莫敢难也。神宗末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初再增百四十万,总名辽饷。至是,复增剿饷、练饷,额溢之。先后增赋千六百七十万,民不聊生,益起为盗矣。
五月,熊文灿所抚贼张献忠反谷城,罗汝才等九营皆反。八月,傅宗龙抵京,嗣昌解部务,还内阁。未几,罗犭英山败书闻。帝大惊,诏逮文灿。特旨命嗣昌督师,赐尚方剑,以便宜诛赏。九月朔,召见平台。嗣昌曰:“君言不宿于家,臣朝受命,夕启行,军资甲仗望敕所司遄发。”帝悦,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翊日,赐白金百、大红絺丝四表里、斗牛衣一、赏功银四万、银牌千五百、币帛千。嗣昌条七事以献,悉报可。四日召见赐宴,手觞三爵,御制赠行诗一章。嗣昌跪诵,拜且泣。越二日,陛辞,赐膳。二十九日抵襄阳,入文灿军。文灿就逮,嗣昌犹为疏辩云。
十月朔,嗣昌大誓三军,督理中官刘元斌,湖广巡抚方孔炤,总兵官左良玉、陈洪范等毕会。贼贺一龙等掠叶,围沈丘,焚项城之郛,寇光山。副将张琮、刁明忠率京军逾山行九十里,及其巢。先驱射贼,殪绛袍而驰者二人,追奔四十里,斩首千七百五十。嗣昌称诏颁赐。十一月,兴世王王国宁以众千人来归,受之于襄阳,处其妻子樊城。表良玉平贼将军。诸将积骄玩,无斗志。献忠、罗汝才、惠登相等八营遁郧阳、兴安山间,掠南漳、谷城、房、竹山、竹溪。嗣昌鞭刁明忠,斩监军佥事殷大白以徇。檄巡抚方孔炤遣杨世恩、罗万邦剿汝才、登相,全军覆于香油坪。嗣昌劾逮孔炤,奏辟永州推官万元吉为军前监纪,从之。
当是时,李自成潜伏陕右,贺一龙、左金王等四营跳梁汉东,嗣昌专剿献忠。献忠屡败于兴安,求抚,不许。其党托天王常国安、金翅鹏刘希原来降,献忠走入川,良玉追之。嗣昌牒令还,良玉不从。十三年二月七日,与陕西副将贺人龙、李国奇夹击献忠于玛瑙山,大破之,斩馘三千六百二十,坠岩谷死者无算。其党扫地王曹威等授首,十反王杨友贤率众降。是月也,帝念嗣昌,发银万两犒师,赐斗牛衣、良马、金鞍各二。使者甫出国门,而玛瑙山之捷至,大悦,再发银五万,币帛千犒师。论功,加太子少保。而湖广将张应元、汪之凤败贼水石坝,获其军师。四川将张令、方国安败之千江河。李国奇、贺人龙等败之寒溪寺、盐井。川、陕、湖广诸将毕集,复连败之黄墩、木瓜溪,军声大振。汝才、登相求抚,献忠持之,敛兵南漳、远安间,杀安抚官姚宗中,走大宁、大昌,犯巫山,为川中患。献忠遁兴安、平利山中,良玉围而不攻,贼得收散亡,由兴安、房县走白羊山而西,与汝才等合。嗣昌以群贼合,其势复张,乃由襄阳赴夷陵,扼其要害。帝念嗣昌行间劳苦,赐敕发赏功银万,赐鞍马二。罢郧阳抚治王鰲永,诏废将猛如虎军前立功。黄得功、宋纪大破贼商城,贺一龙五大部降而复叛。郑嘉栋、贺人龙大破汝才、登相开县。汝才偕小秦王东奔,登相越开县而西,自是二贼始分。
当是时,诸部士马居山谷,罹炎暑瘴毒,物故十二三。京兵之在荆门、云南兵之在简坪、湖广兵之在马蝗坡者,久屯思归,夜亡多。关河大旱,人相食,土寇蜂起,陕西窦开远、河南李际遇为之魁,饥民从之,所在告警。嗣昌以闻。帝发帑金五万,营医药,责诸将进兵。而陕之长武,川之新宁、大竹,湖广之罗田又相继报陷。嗣昌乃下招抚令,为谕帖万纸,散之贼中。七月,监军孔贞会等大破汝才丰邑坪。其党混世王、小秦王率其下降,贼魁整十万及登相、王光恩亦相继降,于是群贼尽萃于蜀中。嗣昌遂入川,以八月泛舟上,谓川地厄塞,诸军合而蹙之,可尽殄。而人龙以秦师自开县噪而西归,应元等败绩于夔之土地岭,献忠势复张,汝才与之合。闻督师西,遂急趋大昌,犯观音岩,守将邵仲光不能御,遂突净壁,陷大昌。嗣昌斩仲光,劾逮四川巡抚邵捷春。贼遂渡河至通江,嗣昌至万县。贼攻巴州不下,嗣昌至梁山,檄诸将分击。贼已陷剑州,趋保宁,将由间道入汉中。赵光远、贺人龙拒之,贼乃转掠,陷梓潼、昭化,抵绵州,将趋成都。十一月,嗣昌至重庆。贼攻罗江,不克,走绵竹。嗣昌至顺庆,诸将不会师。贼转掠至汉州,去中江百里,守将方国安避之去,贼遂纵掠什邡、绵竹、安县、德阳、金堂间,所至空城而遁,全蜀大震。贼遂由水道下简州、资阳。嗣昌征诸将合击,皆退缩。屡征良玉兵,又不至。贼遂陷荣昌、永川。十二月,陷泸州。
自贼再入川,诸将无一邀击者。嗣昌虽屡檄,令不行。其在重庆也,下令赦汝才罪,降则授官,惟献忠不赦,擒斩者赉万金,爵侯。翌日,自堂皇至庖湢,遍题“有斩督师献者,赉白金三钱”,嗣昌骇愕,疑左右皆贼,勒三日进兵。会雨雪道断,复戒期。三檄人龙,不奉令。初,嗣昌表良玉平贼将军,良玉浸骄,欲贵人龙以抗之。既以玛瑙山功不果,人龙愠,反以情告良玉,良玉亦愠,语载良玉、人龙传。
嗣昌虽有才,然好自用,躬亲簿书,过于繁碎。军行必自裁进止,千里待报,坐失机会。王鰲永尝谏之,不纳。及鰲永罢官,上书于朝曰:“嗣昌用师一年,荡平未奏,此非谋虑之不长,正由操心之太苦也。天下事,总挈大纲则易,独周万目则难。况贼情瞬息更变,今举数千里征伐机宜,尽出嗣昌一人,文牒往返,动逾旬月,坐失事机,无怪乎经年之不战也。其间能自出奇者,惟玛瑙山一役。若必遵督辅号令,良玉当退守兴安,无此捷矣。臣以为陛下之任嗣昌,不必令其与诸将同功罪,但责其提衡诸将之功罪。嗣昌之驭诸将,不必人人授以机宜,但核其机宜之当否,则嗣昌心有余闲,自能决奇制胜。何至久延岁月,老师糜饷为哉?”先是,嗣昌以诸将进止不一,纳幕下评事元吉言,用猛如虎为总统,张应元副之。比贼入泸州,如虎及贺人龙、赵光远军至,贼复渡南溪,越成都,走汉州、德阳、绵州、剑州、昭化至广元,又走巴州、达州。诸军疲极,惟如虎军蹑其后。十四年正月,嗣昌知贼必出川,遂统舟师下云阳,檄诸军陆行追贼。人龙军既噪而西,顿兵广元不进,所恃惟如虎。比与贼战开县、黄陵城,大败,将士死亡过半。如虎突围免,马骡关防尽为贼有。
初,贼窜南溪,元吉欲从间道出梓潼,扼归路以待贼。嗣昌檄诸军蹑贼疾追,不得拒贼远,令他逸。诸将乃尽从泸州逐后尘。贼折而东返,归路尽空,不可复遏,嗣昌始悔不用元吉言。贼遂下夔门,抵兴山,攻当阳,犯荆门。嗣昌至夷陵,檄良玉兵,使十九返。良玉撤兴、房兵趋汉中,若相避然。贼所至,烧驿舍,杀塘卒,东西消息中断。郧阳抚治袁继咸闻贼至当阳,急谋发兵。献忠令汝才与相持,而自以轻骑一日夜驰三百里,杀督师使者于道,取军符。以二月十一日抵襄阳近郊,用二十八骑持军符先驰呼城门督师调兵,守者合符而信,入之。夜半从中起,城遂陷。
献忠缚襄王置堂下,属之酒,曰:“吾欲断杨嗣昌头,嗣昌在远。今借王头,俾嗣昌以陷籓伏法。王努力尽此酒。”遂害之。未几,渡汉水,走河南,与贺一龙、左金王诸贼合。嗣昌初以襄阳重镇,仞深沟方洫而三环之,造飞梁,设横互,陈利兵而讥诃,非符要合者不得渡。江、汉间列城数十,倚襄阳为天险,贼乃出不意而破之。嗣昌在夷陵,惊悸,上疏请死,下至荆州之沙市,闻洛阳已于正月被陷,福王遇害,益忧惧,遂不食。以三月朔日卒,年五十四。
廷臣闻襄阳之变,交章论列,而嗣昌已死矣。继咸及河南巡按高名衡以自裁闻,其子则以病卒报,莫能明也。帝甚伤悼之,命丁启睿代督师。传谕廷臣:“辅臣二载辛劳,一朝毕命,然功不掩过,其议罪以闻。”定国公徐允祯等请以失陷城寨律议斩。上传制曰;“故辅嗣昌奉命督剿,无城守专责,乃诈城夜袭之檄,严饬再三,地方若罔闻知。及违制陷城,专罪督辅,非通论。且临戎二载,屡著捷功,尽瘁殒身,勤劳难泯。”乃昭雪嗣昌罪,赐祭,归其丧于武陵。嗣昌先以剿贼功进太子少傅,既死,论临、蓝平盗功,进太子太傅。廷臣犹追论不已,帝终念之。后献忠陷武陵,心恨嗣昌,发其七世祖墓,焚嗣昌夫妇柩,断其尸见血,其子孙获半体改葬焉。 中国古籍全录
吴甡,字鹿友,扬州兴化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历知邵武、晋江、潍县。天启二年征授御史。初入台,赵南星拟以年例出之,甡乃荐方震孺等,而追论崔文升、李可灼罪,遂得留。后又谏内操宜罢,请召还邹元标、冯从吾、文震孟,乃积与魏忠贤忤。七年二月削其籍。 中国古籍全录
崇祯改元,起故官。温体仁讦钱谦益,周延儒助之。甡恐帝即用二人,言枚卜大典当就廷推中简用,事乃止。时大治忠贤党,又值京察,甡言此辈罪恶非考功法所能尽,宜先定其罪,毋混察典。御史任赞化以劾体仁谪,甡论救,而力诋王永光媚珰,请罢黜。皆不纳。出按河南。妖人聚徒劫村落,甡遍捕贼魁诛之。奉命振延绥饥,因谕散贼党。帝闻,即命按陕西。劾大将杜文焕冒功,置之法。数为民请命,奏无不允。迁大理寺丞,进左通政。
七年九月,超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甡历陈防御、边寇、练兵、恤民四难,及议兵、议将、议饷、议用人四事。每岁暮扼河防秦、豫贼,连三岁,无一贼潜渡,以闲修筑边墙。八年四月上疏言:“晋民有三苦:一苦凶荒,无计糊口;一苦追呼,无力输租;一苦杀掠,无策保全。由此悉为盗,请蠲最残破地十州县租。”帝即敕议行。户部请税间架,甡力争,弗听。其秋,我大清平察哈尔国,旋师略朔州,直抵忻、代,守将屡败。总督杨嗣昌遣副将自代州往侦,亦败走。甡镌五级,嗣昌及大同巡抚叶廷桂镌三级,俱戴罪视事。先是,定襄县地震者再,甡曰:“此必有东师也。”饬有司缮守具,已而果入。定襄以有备,独不被兵。山西大盗贺宗汉、刘浩然、高加计皆前巡抚戴君恩所抚,拥众自恣。甡阳为抚慰,而密令参将虎大威、刘光祚等图之,以次皆被歼。甡行军树二白旗,胁从及老弱妇女跪其下,即免死,全活甚众。在晋四年,军民戴若慈母。谢病归。
十一年二月,起兵部左侍郎。其冬,尚书杨嗣昌言边关戒严,甡及添注侍郎惠世杨久不至,请改推。帝怒,落职闲住。十三年冬起故官,明年命协理戎政。帝尝问京营军何以使练者尽精,汰者不哗,甡对曰:“京营边勇营万二千专练骑射,壮丁二万专练火器,廪给厚而技与散兵无异。宜行分练法,技精者,散兵拔为边勇,否则边勇降为散兵,壮丁亦然。老弱者汰补,革弊当以渐,不可使知有汰兵意。”帝然之。又问别立战营,能得堪战者五万否,甡对:“京营兵合堪战。承平日久,发兵剿贼,辄沿途雇充。将领利月饷,游民利剽敚,归营则本军复充伍。今练兵法要在选将,有战将自有战兵,五万非难。但法忌纷更,不必别立战营也。”帝顾兵部尚书陈新甲,令速选将,而谕甡具疏以闻。赐果饵,拜谢出。
十五年六月,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周延儒再相,冯铨力为多,延儒许复其冠带。铨果以捐资振饥属抚按题叙,延儒拟优旨下户部。公议大沸,延儒患之。冯元飙为甡谋,说延儒引甡共为铨地,延儒默援之,甡遂得柄用。及延儒语铨事,甡唯唯,退召户部尚书傅淑训,告以逆案不可翻,寝其疏不覆。延儒始悟为甡绐。延儒欲起张捷为南京右都御史,甡力尼之。甡居江北,延儒居江南,各树党。延儒引用锦衣都督骆养性,甡持不可。后帝论诸司弊窦,甡言锦衣尤甚,延儒亦言缇骑之害,帝并纳之。
十六年三月,帝以襄阳、荆州、承天连陷,召对廷臣,陨涕谓甡曰:“卿向历岩疆,可往督湖广师。”甡具疏请得精兵三万,自金陵趋武昌,扼贼南下。帝方念湖北,览疏不悦,留中。甡请面对,帝御昭文阁,谕以所需兵多,猝难集。南京隔远,不必退守。甡奏:“左良玉跋扈甚,督师嗣昌九檄征兵,一旅不发。臣不如嗣昌,而良玉踞江、汉甚于曩时,臣节制不行,徒损威重。南京从襄阳顺流下,窥伺甚易,宜兼顾,非退守。”大学士陈演言:“督师出,则督、抚兵皆其兵。”甡言:“臣请兵,正为督、抚无兵耳。使臣束手待贼,事机一失,有不忍言者。”帝乃令兵部速议发兵。尚书张国维请以总兵唐通、马科及京营兵共一万畀甡,又言此兵方北征,俟敌退始可调。帝命姑俟之。甡屡请,帝曰:“徐之,敌退兵自集,卿独往何益?”逾月,延儒出督师,朝受命,夕启行。蒋德璟谓倪元璐曰:“上欲吴公速行,缓言相慰者,试之耳,观首辅疾趋可见。”甡卒迟回不肯行。部所拨唐通兵,演又请留,云关门不可无备。甡不得已,以五月辞朝。先一日出劳从骑,帝犹命中官赐银牌给赏,越宿忽下诏责其逗遛,命辍行入直。甡惶恐,两疏引罪,遂许致仕。既行,演及骆养性交构之,帝益怒。至七月,亲鞫吴昌时,作色曰:“两辅臣负朕,朕待延儒厚,乃纳贿行私,罔知国法。命甡督师,百方延缓,为委卸地。延儒被纠,甡何独无?”既而曰:“朕虽言,终必无纠者,锦衣卫可宣甡候旨。”甡入都,敕法司议罪。十一月,遣戍金齿。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驰疏救,不从。
明年,行次南康,闻都城变。未几,福王立于南京,赦还,复故秩。吏部尚书张慎言议召用甡,为勋臣刘孔昭等所阻。国变后,久之,卒于家。
赞曰:明季士大夫问钱谷不知,问甲兵不知,于是嗣昌得以才显。然迄无成功者,得非功罪淆于爱憎,机宜失于遥制故耶?吴甡按山右有声,及为相,遂不能有为。进不以正,其能正邦乎?抑时势实难,非命世材,固罔知攸济也
班
佚名
历史来源
渊源(1)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若敖的后代斗班,属于以传说为氏。若敖的儿子名叫斗伯比,斗伯比的儿子名叫令尹子文。
令尹子文,是春秋时期楚国名相,他为楚国的强大和北上争霸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令尹,是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令尹子文姓斗,名豰於菟(gōu wú tù),字子文。他是楚国贵族若敖氏斗伯比和表妹邙子之女偷情所生,生下后弃在云梦泽北(今湖北天门),被母虎抚养,当时楚国称老虎为“於菟”,把喂乳叫“豰”,因此豰於菟的意思就是“虎乳育的”。当时,楚国的附庸国祁国国君祁子出猎时见到豰於菟被老虎喂养,觉得很惊奇,遂抱回鞠养。
豰於菟当上楚国令尹,改名令尹子文。为了楚国的强大,令尹子文主动地献出自家的私财来缓解国家的财政困难,而不惜自己“有饥色,妻子冻馁”,他在政治上侵削诸大夫的封邑,交还给楚成王芈頵(熊恽),以壮大楚国王室的财富和力量,强化楚成王的王权。这就是子文“毁家纾难”的故事。
据史籍《左传》中记载,子文于周惠王姬阆十四年(楚成王九年,公元前663年)开始做令尹,到(楚成王三十六年,公元前636年)让位给子玉,在这二十八年中,他曾数次被罢免而又被重新任命为令尹。
由于令尹子文小时候是吃虎乳长大的,因虎身有斑纹,后代就用“斑”为姓氏。古代,“班”和“斑”两字通用,其后裔子孙后有改称班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2)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耏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左传·文公十一年》中记载:“宋公于是以门赏耏班,使食其征,谓之耏门。”
周顷王姬壬臣四年(宋昭公子杵臼五年,公元前615年),宋昭公将城门的税收赏赐给大夫耏班,后世遂用“耏门”来作为食税、征税之典实。
在耏班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班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3)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阙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风俗通》的记载:“班姓为楚令尹阙班(斗班)的后代。得姓始祖斗班。”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令尹叫阙班。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芈旅(熊侣)执政时期,楚国有个大夫叫斗越椒,字伯梦,是子良之子,令尹子文之侄,更是楚国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曾指挥楚军击败过郑国。
斗越椒常埋怨楚庄王不升自己的官职,因此心怀不满,谋欲作反。于是,他乘楚庄王率大军于周定王姬瑜二年(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出征陆浑戎时,找到族弟斗班商议谋反。斗班不从,反对道:“夫我斗氏,世受楚国爵禄,此乃乔木老臣,焉可背反哉?”
斗越椒见斗班不从,恐其泄露己谋,即拔剑来斩之。斗班当场大叫:“伯梦欲谋反耶?吾恐斗氏之鬼绝祀矣!”言未讫,头已落地。
斗越椒杀了斗班之后,率若敖氏之族杀了司马蒍贾,遂居烝野,之后率本部将卒埋伏在皋浒(今湖北襄樊西部),准备待楚庄王班师回国之时突袭杀之。
到了农历7月,楚军得胜归至皋浒,斗越椒横枪勒马,振甲披袍突然杀出,截住王驾。楚庄王认得是越椒,不知其由,乃问道:“伯梦欲何为耶?”斗越椒大骂:“无道昏君!我欲诛汝守国。”楚军大将潘尪从楚庄王身旁抢出,来斩斗越椒,斗越椒更不恋战,抽一劲箭,直望楚庄王车幔射之,楚庄王躲过,其箭贯于车盖。越椒又抽一矢,望楚庄王心胸射之,楚庄王又躲其箭,直透重铠。
随后,大将孙叔敖以王旗麾进诸军,神箭手养由基则拍马来取斗越椒,二马战上十合,一旁的潘尪夹攻,斗越椒措手不及,被由基斩于马下。楚庄王下令不要降卒,尽斩于皋浒。
其后,楚庄王大屠若敖氏家族,只有斗班、斗克黄二家族不但不杀,还予以赏赐。
在斗班的后裔子孙中,与令尹子文的后裔子孙一样,皆以先祖名字中的“班”为姓氏,称班氏,后有改为半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4)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巧匠公输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输班,公元前507~前444年待考,曹姓,公孙氏,出生于鲁国的附庸国小邾国,为没落贵族后裔,世人因称其为鲁班。
公输班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著名的发明家,长期以来受到人民的尊敬,被尊奉为“匠师之祖”。作为杰出的神工巧匠,也成为人们歌颂创造、发明的神话人物。
在公输班的后裔子孙和弟子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位姓氏者,称班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5)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明朝时期古里国回回舍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舍班,古里国回回,后随父亲经商至中国,入附明朝,被授予南京锦衣卫镇抚使。
古里国,即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第三大城市科泽科德(马拉雅拉姆语为Kozhikode),又称卡利卡特(英文为Calicut),在中国古籍中称为古里国,是昔日的马拉巴尔地区的一部分。科泽科德以为公元1406年明朝的郑和、公元1498年葡萄牙的瓦斯科·达·伽马这两位东西方航海家的共同登入的地点和共同去世的地点而著名。特别有意思的是,英文单词“calico”(印花布、花斑动物、妙龄女学生)就来源于这个城市的名称。
古里国出现于公元十三世纪。阿拉伯语中的名字为Kalikut。在宋朝典籍中被称为南毗国(婆罗门姓Namburi),元朝古籍中称为“古里佛”,明朝古籍称为“古里”。伊本·白图泰游纪中称为为Kalicut(卡里卡特)。
古里国还被称为公鸡堡垒(Cock Fort)。
古里国有着古老的历史。在桑伽姆(Sangam)时期(公元前三~公元三世纪),古里国就是以泰米尔语Kallikkottai作为名字的港口了。阿拉伯人和中国人在该地长期从事香料贸易,使得这座港口城市逐渐开始繁荣起来。古里国在后桑伽姆时期的历史没有被记载下来,那属于南部印度的黑暗时期。
公元九世纪时,古里国成为第二朱罗王朝(Chera)的一部分。朱罗王国又称Perumals王国。宋徽宗赵佶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这个王国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地区,称为Nadus,其中包括Ernad和Polanad。古里国开始时是处于Polanad的统治者Porlarthris的管辖之下。
公元十三世纪时,古里国是Polanad和Ernad的争夺的一个重要的城市。Ernad的总部在Nediyiruppu,它的统治者Udaiyavar想要得到一个出海口。经过四十八年的争斗,Ernad赢得了胜利,在Velapuram建立了城堡。
在Ernad占据了科泽科德后,统治者Udaiyavar的势力得到了增强,他被人们称为Swami Nambiyathiri Thirumulpad,后来又改称Samuri或Samuthiri,欧洲人称他为“扎莫林”(Zamorin,来源于马拉雅拉姆语Samuthri Raja,意思是统治大海和山川的人)。被城堡环绕的地带被称为Koyil(宫殿)和 Kodu(筑堡垒于)。据史学家KVKrishnan Iyer的研究,就是今“科泽科德”名字的来源。
古里国以其在马拉巴尔海岸上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扎莫林将古里国辟为一个自由港,任何船只都可以在古里国停泊,补充淡水和食物。这一举措使古里国成为马拉巴尔海岸最富庶的国家。胡椒和生姜是当时古里国主要的出口货物。穆斯林占据着这个国家的统治地位,通过给予马拉巴尔海岸的阿拉伯人特殊照顾,确保了古里国在海上贸易的优势地位。很久以来,古里国就以它迷人的特征和繁荣的景象吸引著游客。公元十四世纪时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多次访问古里国。直到今天,古里国曾经拥有的荣耀仍未退色。
元朝时期航海家汪大渊曾访问过古里国,在所著《岛夷志略》一书有专篇纪述。从明朝洪武~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中国多次派遣使者访问古里国。根据随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马欢所著《瀛涯胜览》记载,古里国人分五等:回回、南毗、哲地、革令、木瓜;国人多数信回教,国王南毗人(Namburi),信释教,掌管国事的大头目信回教。
古里国国王曾在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派遣使者去中国朝贡,贡献宝石、金腰带、珊瑚珠、胡椒、木香等;其中的金腰带是国王令匠人用五十两黄金抽细丝编成片,镶嵌多色宝石、珍珠造成的一条宝带。其时明朝与古里国两国关系十分密切。
郑和率领商船队七次下西洋,首次下西洋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冬到达古里,在之后每次都会访问古里。郑和的船队带来去瓷器和丝绸,古里国国王派掌管国家事务的大头目带领二头目、算手、中介人和明朝官员面对面议价,平等交易,击掌定价,书写两份契约,各收一份,此后无论货物价格升降,双方都信守契约无悔。古里国以六成金币“法南”(fanam)或银币“答儿”(tar)支付货款。随后古里国的富商带来宝石、珍珠、珊瑚等货物来议价,为期一到三个月。郑和的船队还把古里国作为补充淡水和食物以及向西进入阿拉伯海和非洲海岸的基地。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到达古里国后,古里国国王接受了明成祖朱棣诏封古里王的敕书和诰命银印,各头目接受升赏品级冠服;郑和还在古里立石碑亭纪念:“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根据史料记载郑下西洋队伍中还有两名古里国人沙班和沙孝祖,二人都是原南京锦衣卫副千户。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农历4月,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途中,就在古里国去世。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耶稣教传教士Godiho de Eredia曾看见郑和在古里所立的石碑,并予以记载。
古里国的政治历史也是西方大国策划的诡谲和怀有敌意的阴谋故事。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5月,瓦斯科·达·伽马带领一个葡萄牙贸易代表团在卡里卡特北部十八公里处的Kappad登入。卡里卡特当地的统治者和达·伽马谈判从阿拉伯过来的贸易路线时,起了剧烈的冲突。扎莫林派出了一支由八十艘战船和一千五百人组成的舰队。最后达·伽马让步,以一封模拟两可的海路权信件为协谈条件,并拒绝留下他船上的物品做为抵押。达·伽马在卡里卡特留下了几位葡萄牙水手,做为日后贸易的联络人,但是这些葡萄牙籍联络人后来都被谋杀了。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2月12日,达·伽马率领二十艘军舰再度从葡萄牙出发,准备用葡萄牙的军事力量来巩固新开的航线。当达·伽马抵达卡里卡特时,他的船队已扩编到二十九艘,很快征服了该地,并掠夺了大量的贵重商品。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达·伽马在印度已有“武力至上的问题调停者”的称呼,他派遣了更多军舰到东非和西印度,年底的12月24日达·伽马在当地过逝,被火化后埋在印度柯钦的圣法兰西斯教堂,直到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才被运回葡萄牙,重葬在维第格拉(Vidiqueira)。
明嘉靖七~十七年(公元1528~1538年),古里国的统治者在同葡萄牙人争夺香料贸易主导权的战争中连续两次战败,葡萄牙人在科泽科德修筑了堡垒。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葡萄牙人对香料贸易的独占权得到最后承认。和平只持续了一阵子,在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当地国王破坏了葡萄牙人的堡垒。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葡萄牙人再次赢得了战争,重新获得了在科泽科德驻扎的权利。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葡萄牙人和国王的军队一起镇压了当地海军将领Kunjali的叛乱。
公元十七世纪的初期,荷兰人也开始在科泽科德发展贸易,葡萄牙力量和影响开始退色。古里国联合荷兰人在清康熙二~三年(公元1663~1664年)取得了对葡萄牙人的最后的胜利,从而摆脱了葡萄牙人的控制。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英国人在科泽科德开设了一个商业据点,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法国人也开了一个。
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印度迈索尔的穆斯林统治者海德尔·阿里率领军队攻占并破坏了科泽科德,古里国最后一代统治者在自己的宫殿内自杀。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英国人赶走了迈索尔的统治者,从此开始直接统治科泽科德。
公元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独立,科泽科德成为马德拉斯的第一个成员。1956年,印度 将行政区划按照语言界限重新组织,科泽科德从此属于喀拉拉邦。
在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舍班受命出使西域,招抚回回归附明朝,以功迁到千户,被明宣宗赐汉姓“沙”,名“班”,史称沙班。明宣宗当时给舍班赐姓为沙氏,其主要原因即“舍”和“沙”谐音。此后,沙氏成为“回族十三姓”之一。今回族沙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江浙地区。
在沙班的后裔子孙中,分衍有一支班氏,属于因故以先祖名字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家族名人
西汉末年,班姓的子孙就进入了朝廷。班壹、班况,虽然官位不算太高,但4个儿女却有上乘表现:老大班伯,是一位精通《诗》、《书》、《论语》的学者,曾数次聘书使匈奴,为定襄大守。他精选取掾吏,收捕盗贼,郡中称为神明;老二班施,官拜谏大夫,以博学有俊才深受皇帝器重;老三班稚,也就是班固、班超、班昭三兄妹的祖父,以方直自守见称,终官延陵郎;其女儿就是著名的才女班捷妤。根据《汉书·所妃传》的记载,班婕妤贤才通辩,深受成帝的宠幸。有一次,皇帝偕之游 ,甚至要她同辇,被以礼制不合而婉辞。后成帝移情于赵飞燕,将其冷落于长信宫。于是,他作赋自伤,文辞哀楚凄丽,千百年来被传诵不绝。《汉书》,是中国的不朽史籍,作者为班固、班昭。事产上,第一个动笔撰写《汉书》的人,并不是班固,而是班固的父亲班彪。史书记载说,班彪也是一位才气横溢的才子,东汉初,任徐县令,因病免官,便专力从事史学。因感于《史记》所记史实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乃收集史料,采录前史遗事异文,作《后传》60余篇,不幸去世。其子班固继续修成《汉书》,其女班昭(曹大家)等又补充班固所未完成的《八表》、《天文志》部分。西汉有越骑校尉班况、西域名将班超(班彪少子)、班勇、明代有直隶饶阳丞班言等,都有是值得敬仰的人物。
班彪
字叔皮,后汉扶风安陵人。性格慎重,好古。20余岁的时候,因为避难跟从隗嚣,写了《王命论》想感化他,但是隗嚣始终不为所动。班彪于是转而躲避到河西,为窦融出谋划策,帮助汉王朝的兴起。汉光武帝初的时候举茂才,拜许令,后来因为疾病而辞去了官职。他因为才华很高,于是专心研究史籍。他才前史遗事,旁贯异文,后来作传数十篇。用来补充史记太初以后的缺节。后来又担任瞭望都长。卒于官,终年51岁。
班固
字孟坚,为后汉班彪的儿子。他的父亲班彪写《汉书》,没有完成就死去了,班固于是回到家里,继续他父亲的事业,被人告发他在私自修改国史,被捕入狱。他的弟弟班超为他上书辩白,他才得以获释。明帝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后来被迁为郎,典校秘书,终于写成了《汉书》。从永平到章帝建国中,前后经历20余年,只有八表及天文志没有写完。建初四年章帝让儒生博士讨论《五经》的异同,班固应昭写成《白虎通德论》。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四年,帝与宦官合谋杀死了宪,班固也被洛阳令捕入狱,永元四年死于监狱之中。终年60岁。
班超
字仲升。班彪的儿子,班固的弟弟。班彪死后,家境贫困,班超为了养活母亲只好为官府抄书。曾投笔叹息道:“大丈夫无他志略,当校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侯封。安能久侍笔墨乎?”明帝永平十六年,他率领着三十六人出使西域,使得西域五十余城获得安宁。班超在西域呆了31年。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封为定远侯。实现了他的愿望。年老后,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同年病逝,终年70岁。
班昭
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北)人,出生于一个“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的显贵人家。其父班彪,很有学问;长兄班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次兄班超,乃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将。家庭的薰陶,父兄的影响,加上自身的聪颖努力,使班昭成为一个博学广识的学者。她对祖国文化事业的突出贡献,是整理并续成重要的史学巨著《汉书》。她去世时,当朝的皇太后亲自素服举哀,为她行国葬之礼。这个女子,就是中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班昭。
班言
明朝名士(生辰不详)。
班第
清朝内阁大学士(生辰不详)。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1张衡传
原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他)总是不慌不忙,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注评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字:表字。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礼,据本名涵义另立别名,叫做字。南阳:东汉时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鄂:东汉时县名(今河南省淅川县),属南阳郡。也:表判断语气。〇介绍传主的姓、名、字和籍贯。开头写这几方面的内容,是我国《史记》等史书记传体裁的通例。 衡少(shào)善属(zhǔ)文, 少:年轻时。善:擅长。属:表连缀;文:写文章。〇第一个“善”字,突出张衡的文学才能。 游于三辅, 游;游历,游学,指考察,学习。于:到。三辅:汉代以京兆尹、左冯(píng)翊(yì)郡、右扶风郡为三辅,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县西至凤翔一带。于三辅,介宾短语后置,译时提前。 因入京师,观太学, 因:连词,表顺承关系,可译为“于是”。京师:指东汉首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观:观摩,这里是学习的意思。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开始设立。太学,不是“观”的宾语,它前面省介词“于”(在),“于太学”作“观”的状语,译时提前。 遂通五经,贯六艺。 遂:于是。通:通晓,全面透彻地理解。贯:贯通,与“通,为近义词。五经:汉武帝时将《诗》、《书》、《礼》、《易》、《春秋》定名为“五经”。汉代太学设五经博士分别教授。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〇介绍游历、学习处所和收获,突出张衡学识的渊博。 虽才高于世, 高于世:比世上的人高明。于:比。于世:介宾短语后置,译时提到谓语前。〇突出张衡的才。 而无骄尚之情。 骄尚之情:骄傲自大的情绪。尚:矜夸自大。虽……而……:相当于“虽然……但是……”。 常从(cóng)容淡静,不好(hào)交接俗人。 从容:从容稳重,不急躁。淡静:恬淡宁静,不追慕名利。好:喜欢。交接;结交。俗人:庸俗的人。〇介绍张衡谦虚和不慕名利的品德。以上从文、学、才、德四方面简介张衡的为人,是全文的纲。下文写实际例证。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永元:东汉和帝刘肇的年号(公元89年~~105年)。举孝廉:被荐举为孝廉。举,用于被动。孝廉,汉朝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的名称:孝,指孝子;廉,指廉洁的人,合称孝廉。不行:没有去应荐。〇例证一。 连辟公府不就。 连:屡次。辟:(被)召请(去做官)。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公府”前省介词“于”(被)。“(于)公府”,译时提前作状语。不就:不去就职。以上几句的主语“衡”,承前省略。〇例证二。以上二例,是“从容淡静”的具体表现。 时天下承平日久, 时:当时。承平:太平,指国家持续地太平安定。日久:时间长。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王侯:封王封侯的大官贵族。莫:无指代词,表示“没有谁”的意思。逾侈:过度奢侈。〇点明张衡作《二京赋》的背景。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乃:于是,就。拟:模仿。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两都》:指《两都赋》,分《西都赋》、《东都赋》。《二京赋》:指《西京赋》、《东京赋》。西都、西京,指西汉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都、东京,指东汉首都洛阳。因:介词,通过。后省宾语“之”。以:连词。讽谏:用委婉的语言进行规劝而不直言其事。〇点明作此赋的目的,突出它的政治意义。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精思傅会:精心创作的意思。傅会,亦作“附会”,指文章的命意、材料取舍、布局谋篇、修饰等方面。乃:才。〇极言创作此赋的艰难与创作态度之严肃。例证三,印证“善属文”,结合写了才德。 大将军邓骘(zhì)奇其才,累召,不应。 邓骘(zhi):东汉和帝邓皇后的哥哥,立安帝,以大将军的身份辅佐安帝管理政事。奇其才: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奇,认为……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奇:奇特,少有的。累召:多次召请。应:接受。“累召”句省主语“邓骘”、宾语“衡”。“不应”句省主语“衡”(即前句的宾语)、宾语“召”。省去的宾语“召”,是动词的名物化用法,与前一句作动词的“召”不同。〇例证四。不行,不就,不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动词。三个“不”,充分表现张衡的“从容淡静”。 简介张衡的学识、才能、品德和文学成就。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机巧:设计制造机械的技艺。巧,技巧、技艺。致思:极力钻研。致,极,尽。阴阳:指日月运行规律。历算:指推算年月日和节气。于:对于。于……:介宾短语后置,译时提前作状语。〇第二个“善”字,突出张衡的科学才能。“尤”字突出他科学研究方面的特长。这一句总叙,下文将分别介绍他科学方面的成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闻:常听说。雅,副词,素来,常。术学:关于术数方面的学问,指天文、历算等。〇三用“善”字,从侧面突出张衡在科学方面的成就。 公车特征,拜郎中, 公车:汉代官署名称,设公车令。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特征:对有特出才德的人指名征召,为的与平常的乡举里选相区别,故称特征。拜:任命,授给官职。郎中:官名。“公车特征”句,承前省主语“安帝”、宾语“衡”,“安帝”后还省了谓语“命”。“公车”是兼语。拜:授给官职。郎中:官名。 再迁为太史令。 再:第二次,两次。迁:调动官职。再迁:经过两次调动。太史令:东汉时掌管天文、历数的官,与西汉以前掌管天象历法兼有修史之责的太史令职责不完全相同。〇这是根据张衡的特长授予官职,又有利于发挥他的特长。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xuánjī)之正, 遂乃:于是就。研核:研究考验。阴阳:哲学名词,指两种对立的事物,如日月,寒暑等,这里指天象、历算。妙尽:精妙地研究透了。璇玑:玉饰的测天仪器。正:道理。 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wǎng)论》,言甚详明。 浑天仪:一种用来表示天象的仪器,类似现在的天球仪。《灵宪》:一部历法书。《算罔》:一部算术书。详明:详悉明确。 记张衡在第一次任太史令期中科技方面的成就。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再转:两次调动官职。第一次由太史令调任公车司马令,第二次由公车司马令又调任太史令。复:又。〇复,与上文“为太史令”相应。 衡不慕当世,不趋附权贵。 当世,指权臣大官。〇遥应“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又是下句说的“积年不徙”的原因。 所居之官辄(zhé)积年不徒。 辄:常常,总是。积年:多年。徙:指调动官职。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自:自从,表时间。去:解除官职。史职:指太史令。复:又。还:指恢复原任官职。〇称颂张衡“不慕当世”的品质,表达对他怀才不被重用的同情。上文出现的拜、迁、转、徙、去、还,都是与任命、调动官职有关的动词,无一重复。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阳嘉:东汉顺帝刘保的年号(公元132~~135)。候风地动仪:测验地震的仪器。据竺可桢考证,这是两种仪器,一是测验风向的候风仪,一是测验地震的地动仪。〇发明创造之二。先总提一句,介绍名称和创制时间,下文分几个方面具体进行介绍。“复造”二字与上文“作浑天仪”相应。 以精铜铸成, 以:用。〇一、材料。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员径:圆的直径。员,通“圆”。合盖隆起: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隆,高。尊:同“樽”,古代盛酒器。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饰:装饰。“饰”后省宾语“之”,“之”代候风地动仪。以:用。据有人研究,候风地动仪外部八方书写不同的篆文以表明方位,脚部装饰山形,东南西北分别绘画代表四方的龙、朱雀、虎、玄武(龟蛇)。“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介宾短语后置,译时提前作状语。山龟鸟兽,作“形”的定语。之:的。〇二、外形及装饰。 中有都柱,傍(páng)行八道, 都柱:大铜柱。都,大。“都柱”就是地动仪中心的震摆,它是一根上大下小的柱子,哪个方向发生地震,柱子便倒向哪边。傍,同“旁”,旁边。傍行八道:大意是在都柱周围排列八组杠杆机械,分别指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八个龙头相衔接。 施关发机, 设置关键(用来)拔动机件。意思是每组杠杆都装上关键,关键可以拨动机件(指下句所说的“龙”)。外有八龙,首衔铜丸,龙:指龙形的机件。首:头。 下有蟾蜍(chánchú),张口承之。 下:指龙首下面。蟾蜍:蛤蟆形的机件。承:承接。之:它,代“铜丸”。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牙机巧制:互相咬合制作精巧的部件。尊中:酒樽形的仪器里面。覆盖周密无际。指仪器盖子与樽形仪器相接处没有缝隙。际:交接处。〇三、内外机械装置。中、傍、外、下等字,准确地写出了各种机件的位置及其联系。以上为第一层,介绍候风地动仪的构造。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 地动:地震。则:就。振:振动。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机发:机件拨动。而:顺承连词,不必译出。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激扬:这里指声音响亮。伺者:守候观察候风地动仪的人。〇由铜丸响声知道发生地震。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发机:拨动了机件。七首:指其余七龙之首。龙、首,互文,都指龙首。其:它,代拨动了机件的那个龙首。方面:方向。乃:就。震之所在:地震发生的地方。〇由拨动机件的那条龙的方向得知地震发生在什么地方。 验之以事,即以事验之。 验:检验,验证。以:用。事:实际情况,事实。合契若神。合契:(实际情况与侯风地动仪所显示的)完全符合。若神:象神那么灵验。〇总括以上两句所说的情况。四、介绍候风地动仪的功能、作用。以上四个方面,均为客观记述。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自:在,可译为“在……中”。书典:书籍、文献,泛指书籍。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词宾语“之”前置。“之”代上文“如有地动,……合契若神”几句的内容,即用候风地动仪准确地测报地震的事。〇赞颂创制候风地动仪的历史意义,小结上文。以上记一般情况。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尝:曾经,曾有一次。而:可是。地不觉动:(人们)没有觉察到发生地震。咸:都。怪其无征:因为它没有得到证明而感到奇怪。怪:认为是怪事,感到奇怪。其:代上两句所说的内容。无征:没有证据。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驿:驿使,古时驿站上传递文书的人。至:指来到京师。果:果然。陇西:汉朝郡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陇西县一带。“陇西”前省介词“于”(在)。于是皆服其妙。其:它,代候风地动仪。妙:巧妙,神奇。〇五、用突出事例,进一步说明候风地动仪的科学价值。“皆服其妙”,与“合契若神”相呼应,与“咸怪其无征”相映成趣。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乃:便。地动:地震。所从方起:从哪个方位发生。〇六、记候风地动仪的正式使用,肯定它的实用价值。 介绍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的构造和科学价值。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永和:也是东汉顺帝的年号(公元136~~141)。出:指离开京师去外地做官。河间:汉代一个王国的名称,辖今河北省东南部献县附近诸县。这里指河间王刘政。相:官名,由汉朝皇帝派出管理王国的行政,职权与郡太守相当。〇担任新的官职。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时:当时。国王:即河间王刘政。典宪:制度法令。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豪右:豪族大户,指权势盛大的家族。不轨:指行动越出常轨的事,即违反法纪的事。〇介绍河间政治情况的恶劣,为下文写张衡的政绩作反衬。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下车:官员初到任。治威严:树立威信。治,整治。整法度:整顿法纪制度。〇记为相的主要措施。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阴知:暗中察知。奸党:指上文所说“共为不轨”的人。一时:即时。收禽:逮捕拘押。禽:同“擒”。“收禽”的宾语“之”(奸党),承前省略。〇严惩奸党,突出张衡雷厉风行敢与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肃然:这里是敬畏恭顺不敢为非做歹的意思。称:称颂,赞扬。为:是。政理:政治清明。政理,不是一个词,是主谓短语充当“为”的宾语。〇取得卓越的政绩,是张衡才德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以上写了几个方面的情况及其变化,用语简练而明确。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hái)骨, 视事:这里指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封建时代因年老自请辞职的习惯用语,意思是担任官职,即以身许君,身非己有,因而称请求辞职为乞骸骨。以上两句,主语“衡”承前省略。征拜尚书。
本文2023-08-08 02:52:0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7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