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中医说的“血”,“气”,“精”如何理解?三者有什么关系?
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气概念,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精气、气范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哲学上的精、精气、气范畴是标示世界本原的物质存在,是抽象的概念:而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精气、气则是医学科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但中医学属于自然哲学,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认识能力,在阐述主命、健康和疾病时.也必然会发生哲学与医学、抽象与具体的物质概念混称。
在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气、血、津液等虽然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属于生命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但是.我们理解其内涵时。必须按中国传统的有体有用,体用如——的思维模式来认识,把精、气、血、津液理解为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辩证统一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贡:精,乏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贡;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戎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津液。是人体内的正常水液的总称::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规律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精:气:血、津液的生戎和代谢,有赖于驻腑经络受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功,又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等作用.精、血、津液的滋养和濡润,因此,精、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病理有着密切关系。
气与精、血、、津液分阴阳.则气为阳。阳气动,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宣运行不息而;宜郁滞;精、血、津液为阴,阴主静,具有滋养、濡润作用,宜宁谧、秘藏而不宜妄泄。
生命物质虽有精、气、血、津液之分,怛皆本源于气:故曰:“人有精、气、津、液,立、脉.余意以为—气耳”,《灵枢·决气》:气聚而成形,散而无形—气与精,血液.津液相对而言.则气无形。而精、血、津液有贡:气与精、血、津液的相互化生与转化,体现了在生命活动中,形化为气。气化为形,形气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精血同源、津血同源,精、津液化而为血,血涵蕴精与津液:故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常以气血既称,强调“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妇人良方·调经门》“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医宗必读·古今元气不同论》)。
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贡,气之与血,异名同类.两相维附,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但“气为主,血为辅气为重,血为轻”《医学真传·气血》):“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庄滋阴之上”《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为用,无所不生,一有不凋,则无所不病、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故治病以气为首务:所谓“行医不识气,治病何从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景岳全书·诸气》引王应震语)。
精,气、血、津液学说,以气血为要。而气血之中,尤以气为最。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症状 5 证候分析 6 视瞻昏渺·气血两虚证的治疗 61 治法 62 方药 7 关于视瞻昏渺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视瞻昏渺·气血两虚证的穴位 2 治疗视瞻昏渺·气血两虚证的方剂 3 治疗视瞻昏渺·气血两虚证的中成药 4 视瞻昏渺·气血两虚证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视瞻昏渺·气血两虚证 1 拼音
shì zhān hūn miǎo ·qì xuè liǎng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obscured vision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视瞻昏渺·气血两虚证(obscured vision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气血两虚,以视物昏蒙,目涩难睁,眼底视神经 色淡,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心悸怔忡,纳食不馨,舌质淡,脉细为常见症的视瞻昏渺证候[1]。
4 症状视瞻昏渺·气血两虚证患者视物昏蒙,目涩难睁,眼底视神经 色淡,全身症见面色无华,头晕心悸,食少神疲,舌质淡,脉细弱[2][1]。
5 证候分析
久病过劳,或产后哺乳,致心脾亏虚,气血不足,目失濡养,神光衰微,且血不荣脉,血流滞缓,眼底之渗出物及沉着之色素难以消除,所以视物不清。血不上荣,则面色无华丽头晕;血不养心,故心悸。脾虚失于健运,气血不足以养神,则食少神疲。血不充舌脉,故致舌淡脉弱。[2]
6 视瞻昏渺·气血两虚证的治疗 61 治法视瞻昏渺·气血两虚证治宜养心益脾,补血行血[2]。
62 方药视瞻昏渺·气血两虚证可用人参养荣汤[备注]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当归、白芍、熟地黄、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肉桂、五味子、远志、陈皮、生姜、大枣、黄芪。加减治疗:原方是以八珍汤去川芎作益气补血之基础,加五味子、远志养心宁神,陈皮理气健脾,使之补而不滞。若再加川芎、丹参,则更增祛瘀生新之效。[2]
产后哺乳而患本病者,宜断奶,否则更耗气血,于治疗不利[2]。
7 关于视瞻昏渺视瞻昏渺(blurred vision[3])为病证名。见《证治准绳·七窍门》。是指以眼外观无异常,而视力逐渐减退,至视物模糊不清为主要表现的眼病[3]。
视瞻昏渺症状类似西医学的脉络膜、视网膜炎,以及慢性球后视神经炎[2]。
详见视瞻昏渺条。
8五行理论和气血津液理论都是中医重要的理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若一定说的话,可能是配属五行的五脏与气血有一定的关系。五脏包括肝、心、脾、肺、肾。肝主疏泄,包括对气机的条畅。肝还主藏血,可以调节血量。心主血脉主行血。脾主统血,又是气血生化之源。肺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肾藏精,精血互化。
一、气对血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
气为血之帅包含着三方面的意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1气能生血 一是指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从摄入的饮食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没一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化,而气化又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的。则脏腑的功能活动旺盛,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化能力减弱,则脏腑功能活动衰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弱。二是指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主要指营气。所以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故在临床治疗血虚疾患时,常常配合补气药,就是补气以生血之意。
2气能行血 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另一方面有可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气之正常运动,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总之,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所以临床上治疗血行失常,常以调气为上,调血次之。如气虚不能行血则面色白,补气行血则面色华;气滞则血瘀,妇女月经闭止,行气活血则经通。
3气能摄血 即气对血的统摄作用,使其正常循环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气摄血,实际上是脾统血的作用。若脾虚不能统血,则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气不摄血则可见出血之候,故治疗时,必须用补气摄血之法,方能达到止血的目的。如临床上每见血脱之危候,用大剂独参汤补气摄血而气充血止,即是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
二、血对气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血为气之母”。
血对气的关系,即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是指气在生成和运行中始终离不开血。
其一,血能生气。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各脏腑和经络之气的声称和维持起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水谷精微又赖血以运之,借以为脏腑的功能活动不断地供给营养,使气的生成与运行正常地进行。所以血盛则气旺,血衰则气少。
其二血能载气。气存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否则,血不载气,则气将易于流散,无以所归,因为人身之血即以载气,故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说:“守气者,即是血”,《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营行脉中”,即指营气存在于血脉之中。所以在临床上,每见大出血之时,气亦随之而涣散,形成气随血脱之候。
本文2023-08-08 03:06: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7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