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
626年7月2日 玄武门之变
唐朝建立不久,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之间,就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本来,唐朝的建立,李世民出力最多,功劳最大,他又网罗了尉迟敬德、秦叔宝、李靖等这些著名将领,广泛结交知名人士。所以,他的势力无人能比。李建成在太原起兵之后,也统领一支军队,打过一些胜仗,虽然没有李世民那样雄厚的实力,但是,他有太子这个合法的身份,使得一大批皇亲国戚聚集在他的周围;他长期留守在关中,在京城长安一带有坚固的基础,甚至宫廷的守军(玄武门的卫队),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他还把齐王李元吉拉拢过去。总的来说,李建成和李世民是旗鼓相当。
唐高祖武德九年的一天,李世民上朝去控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揭发他们在后宫胡作非为。高祖大吃一惊,说:“竟有这样的事”?李世民说:“不但如此,他们还几次想谋害我。如果他们得逞,儿就永远见不到父皇了!”高祖说:“你讲的事情,关系重大,明天我要亲自审问!”当天夜里,李世民调兵遣将。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亲自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门附近。守卫玄武门的将领叫常何,原来是李建成的心腹,但已经被李世民收买过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临湖殿,发现情况异常,立即掉转马头往东宫跑,只听有人喊:“太子、齐王,为什么不去上朝?”李元吉回头一看,正是对头李世民,他急忙取弓搭箭,一连向李世民发了三箭,都没射中。李世民对准李建成回射一箭,李建成从马上摔下来,断了气,李元吉急忙向西逃去,被尉迟敬德一箭射死了。
三弟兄火并的时候,唐高祖正带着大臣、妃子在海池中乘船游玩。忽然看见尉迟敬德匆匆赶来,高祖就问:“你来这里干什么?”尉迟敬德说:“太子、齐王叛乱,秦王恐怕惊动陛下,特派臣来护驾”。高祖大吃一惊,忙问:“太子、齐王现在何处?”尉迟敬德说:“已经被秦王杀死了”。高祖十分难过,吩咐游船靠岸,回头对裴寂等人说:“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事发生,你们看怎么办?”萧和陈说:“建成、元吉本来就没有大功,秦王功德盖世,深得人心,理该立为太子”。高祖说:“我本来也是这样想的”。尉迟敬德忙说:“外面还没有完全平静,请陛下降旨,要各路军队都接受秦王指挥。”高祖立即派人传旨结束了这场政变。
三天之后,唐高祖宣布立秦王为太子,国家大事,一律由太子处理。这年八月,唐高祖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当了皇帝,就是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历史上把这次政变,叫做“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
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
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
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
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
喜。李世民就没有这样做。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
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
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
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
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赶快请医服
药,总算慢慢好了。
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将多,真的动起手来,占不到便宜,就想
先把这些勇将收买过来。
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勇将尉迟敬德,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
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
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
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说着,他把一车金银原
封不动地退了。
建成受到尉迟敬德的拒绝,气得要命。当天夜里,元吉派了个刺客到尉迟敬德家去行
刺。尉迟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他们不会放过他。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门打开。刺客溜进院子,
隔着窗户偷看,只见尉迟敬德斜靠在床上,身边放着长矛。刺客本来知道他的名气,怕他早
有防备,没敢动手,偷偷地溜回去了。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
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
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们打算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
世民。
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他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
敬德商量。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还
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
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世民再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
死。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吉怎么谋害他。唐高祖答应等
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
只等建成、元吉进宫。
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
常,心里犯了疑。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
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别走!”
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心里一慌张,连弓弦都拉不开
来。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七十名骑兵一
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马来。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
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
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
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
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宰相萧瑀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现在秦王
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
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
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让位给秦王,自己做太上皇。李世民即
位,就是唐太宗。
首先,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以其亲信重臣房玄龄为代表的一批文史馆官员奉命删略〈国史〉,编纂〈高祖实录〉、〈太宗实录〉,其字里行间对建成、元吉多有贬低之词。所谓‘语多微文’(宋代史学家评〈国史〉等书时原话)。而新旧〈唐书〉都是在〈国史〉的基础上增添、删减而成。所以,新旧〈唐书〉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可信度和真实性实在值得我们斟酌。
其次,李建成真的如大家所想的那样无能吗?通过新旧〈唐书〉和以后的〈资政通鉴〉我们可以了解到李建成虽然没有其弟李世民那样战功赫赫、声名远播,但其本身也算是一位有才干的政治人物,加之在‘良禽择木而息、豪杰择主而侍’的动乱年代,李建成可以使如魏征、王圭等当时豪杰在其麾下效命,其本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也必须到达一定的高度才行。因此,我认为李建成决不会像历朝历代所说的那样无能昏庸。
在李建成、李元吉的罪状当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李建成、李元吉*乱后宫。武德九年,李世民向李渊‘密奏建成、元吉*乱后宫’。在建成太子之位非常巩固的时期,李世民没有确实的证据,焉敢在李渊面前打建成的小报告?退一步说,如果李世民所言属实,李渊在这等有关国家继承人道德有亏的大问题上又怎可能不大查特查?连宋代主编〈资政通鉴〉的司马光都说‘宫禁深秘,莫能明也’。小弟认为这很可能是后来的史臣恶意中伤建成,因为自古在中国‘以蒸父姬’这种罪名最容易搞臭失败者。
另外,很多史书都记载李渊在晋阳起兵时曾提出立李世民为太子:“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乃止。”(〈资〉卷190,武德五年十一日)这段史实小弟认为伪造痕迹很浓,小弟查遍了旧〈唐书〉都没看见当时有人请立李世民为太子。要是真的有这事,那这些人就是忠臣义士,有拥立明君的大功。怎么可能不在史书上大书特书?
SAS兄认为是刘仁静,我却认为刘仁静未必有这个胆子,况且真是刘仁静,李世民登基后为何不大肆表彰刘仁静这一“历史功绩”?李世民也未必会“固辞”,而至于先“尚书令”而后“太子”更像是李渊对李世民做出的补偿。正因为李渊决定立李建成为太子为了弥补李世民在李渊起兵前后的功绩而做出这一决定。
毕竟李渊是亲眼目睹了隋朝因废长立幼二世而忘的,李渊作为一个比较有政治头脑的领袖不大可能重复隋文帝的错误。
其实,李世民早在很久以前就有夺嫡称帝的野心。武德四年平定王世充时,李世民就和亲信房玄龄拜访了一名叫远知的道士。远知对李世民说,你将作太平天子,愿自惜。李世民“眷言风范,无忘寤寐”。攻下洛阳以后,李世民又设天策府,广招天下豪杰猛将;创建文史馆,招揽天下文人贤士;空余时间便和这些文臣武将商论古籍、纵论前朝得失,俨然一副小朝廷的样子。要是李世民没有野心,他何必搞这么多事来招太子和皇帝的忌讳?他难道不知道,这样搞会引起建成的反感?在中国历朝历代如果没有野心哪个皇子敢招皇帝、太子的忌?
后世史学家往往说建成、元吉二人先下手谋害李世民在先,李世民不过为求自保才发动政变。我认为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在建成二人谋害李世民的诸多证据中,最有名的应该是‘毒酒、劣马’两件了。小弟认为就这两件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毒酒事件:武德九年六月,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招李世民到东宫喝酒,准备用毒酒暗害李世民。结果:‘秦王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李神通扶秦王归西宫’。这件事从唐朝以来,一直是建成谋害李世民的主要证据。但请大家仔细想想:1、这件事发生在武德九年六月,而‘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同年同月的初四。如果李世民中毒吐血,按常理来说,血都吐了几升了,至少要卧床休息一个月吧,就算不休息也该全身无力好几天。可是时隔2、3天后的‘玄武门之变’中为什么李世民能力挽强弓,弑兄杀弟?2、当时建成与世民势如水火,李世民又怎敢到东宫和建成喝酒?3、建成既然要毒杀李世民,又岂有毒不死的道理;即使没毒死李世民,又怎能让李世民安然回去?
其次,劣马:有一次李世民与建成打猎,建成将一匹劣马拿给李世民骑。结果劣马将李世民撅下马背三次,最后,李世民察觉了建成不怀好意,马上换了坐骑,这才幸免于难。这件事,我敢肯定纯属捏造。1、李世民东征西讨,转战天下,怎么可能连马的优劣都看不出?2、即或是当时没看出来,劣马将李世民第一次撅下马背后,李世民就应该换马,何必等三次?他不像脑筋有问题的呀。3、李世民既然和建成不和,又怎可能骑建成所赐的马?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但是道教却不完全等同于道家,所以自然创始人也不一样。
道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而道教则是将哲学神化,到汉朝后期有了教团产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那么我们都知道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道教的又是谁呢?
许多中国人都认为道教起于张道陵,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道教的根本实际上还是道家思想,而道家思想在汉朝之前被成为黄老之学,既黄帝和老子的学说。
所以道教有三祖之说,据《崆峒问答》中说道教的始祖是轩辕黄帝,道祖是老子,教祖是张天师。
所以实际上来说,无论是张道陵还是老子,都不是完全的道教之祖。那么许多人或许还有疑惑,老子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是天师,黄帝和道教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可以看一下,如《云笈七羲》言:“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少典之次子也。”称西王母遣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及兵符、图策等而战蚩尤,“黄帝以天下既理,物用俱备,乃寻真访隐,冀获长生久视。”
《阴符经》是道教经典,传说为轩辕黄帝所传,故称《黄帝阴符经》,这是一层联系,而且不单单如此,像是《黄帝内经》也是托名黄帝的道教经典,托名是许多道教典籍的一个重要的传承方式,也就是说所托之名,大抵皆为道教地位崇高之人,所以黄帝必然是被道教承认的祖师之一。
而更关键的一层,就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都知道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既是道教经典,也是道家经典。那么这本经典思从何来?
实际上老子曾多阅古籍,而这些古籍不少都是黄帝所做,直到他渐渐得出大道,也被人认为是继承了黄帝的一些思想,故而才有黄老之说。
简单来说,道教该是先有思想有想修行成仙的人,后来才有了教团组织,道教承载了古代的文化与思想,而这样的文化与思想很大一部分源于轩辕黄帝,所以道教始祖才合我们的人文始祖都是那一人。
而反过来说,其实张道陵本是正一盟威道,即正一道的创始人,被后人认为是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正一真人”。其实继承者,组织者。
所以准确的来说,道教三祖的关系应该是道以始源於黄帝,乃尊黄帝为始祖,以阐扬道学精义的老子为道祖;以组成道教的张道陵为教祖,是谓道教三祖。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太白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道教的发祥圣地,位于陕西省境内。周代把终南山、太白山统称为:太乙山。总面积107485平方千米,西起宝鸡市眉县、东至西安市蓝田县,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
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据传楚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
于是楼观成了“天下道林张本之地”。对终南山的雄伟,张衡的《西京赋》有一段描写:“终南山,脉起昆仑,尾衔嵩岳,钟灵毓秀,宏丽瑰奇,作都邑之南屏,为雍梁之巨障。其中盘行目远,深严邃谷不可探究,关中有事,终南其必争?
终南山有两条古道:一是子午道,是西安通往汉中、四川的要道。唐代,四川涪州(今涪陵市)进贡杨贵妃的荔枝,取道西乡驿,不三日即到长安,因此这条道也名荔子路。二是武关道,是西安经商洛通楚、豫的大道。秦始皇二十八年“自南郡由武关归”,走的即是此道。唐代韩愈去广东潮州.途经蓝关时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名句。
终南隐士
正是因为终南山的这些特点,使得终南山历代多有隐士,据统计现有隐士五千余人。知名隐士有:
道教天神教祖——太上老君(老子李耳)
文始真人——尹喜
西周元勋——姜子牙
正财神——赵公明
赵公明,又称赵玄坛,赵公元帅。出生于陕西西安周至县赵大村,隐居得道于终南山。为道教四大元帅之一,同时为阴间雷部将帅和五方瘟神之一,司掌世间财源。
赵公明是在汉族民间传说中是主管财源的神明,财神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道教赐封,二是汉族民间信仰。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汉族民间信仰为天官天仙。赵公明
古文献和古诗中所说得赵公明在终南山得道,佐证了赵公明出生在道教祖庭楼观台东北处赵大村并在楼观和田峪道观中隐修的史实。
商山四皓——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
汉初三杰之一——张良
仙家——汉钟离
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昙摩流支、那崛多
麻衣子——李和
药王——孙思邈
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陕西西安市周至县终南镇)
钟馗,姓钟名馗字正南,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除邪祟的神。旧时中国民间常挂钟馗的像辟邪除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唐·赐福镇宅圣君”。古书记载他系唐初长安终南人,(据古籍记载及专家学者考证,钟馗为今陕西省西安秦岭中段终南山下周至县终南镇终南村人,现存终南钟馗故里庙),生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
春节时钟馗是门神(道教中最出名的神仙之一),端午时钟馗是斩五毒的天师,钟馗是中国传统道教诸神中唯一的万应之神,要福得福,要财得财,有求必应。
仙家——吕洞宾
华严宗师——杜顺
诗佛——王维
仙家——刘海蟾
文财神——刘海
全真圣祖——王重阳
王重阳(1113年— 1170年),字知明,道号“重阳子”,京兆咸阳人。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开宗者,被尊为道教的重阳开化辅极帝君与北五祖之一。
金正隆四年(1159),王重阳弃家外游,于甘河镇遇异人(考证为纯阳真人——吕洞宾)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大定元年(1161年),在终南山下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三年,功成丹圆,建立全真道。
他有七位著名的弟子,在道教历史上称为北七真。王重阳主张三教平等。指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认为“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著作有传道诗词约千余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明代的大型道教典籍《正统道藏》。
天子之师——王九思
王九思(1468~1551),明代文学家。字敬夫,号渼陂。汉族,陕西鄠县(今户县)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授检讨。其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人陆续来北京,相聚讲论,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史称“前七子”。正德四年(1509年)调为吏部文选主事,年内由员外郎再升郎中。
国医大师——谢士元(太乙山膏药研发人)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高僧——僧肇、道生、道融、僧睿、慧观、昙(僧)影、慧严、道恒、僧丰刀石、慧睿、僧弼、昙鉴、慧安,昙无成、僧导、僧因、僧苞、僧业、僧周、僧亮等。南朝梁代以后的僧人有:昙相、法藏(北周隋唐间之法藏,葬云际寺),僧照,静藏、道删、法应,静霭、普济、普安、青彡(静)渊、法诚、慧超、善慧、法琳、智藏、法喜、智正、净业(悟真寺主)、慧远、灵润、会通、觉朗、智洗、弘智、法顺、智俨、善导、道判、慧贒、法藏(唐贤首国师)、道宣、澄观、宗密、净业(香积寺主)、怀辉、玄奘、虚云、飞锡、惟政等等隐居修炼于终南。
其它隐士——新罗人金可记,卢藏(唐)、王嘉(晋)、江本实(明)、岐晖、张志坚、高鹤年、娄圭(三国魏)
虽多次科普道教祖师是轩辕黄帝,但还是有不少人不相信道教发源于三皇五帝之时,这里详细和大家聊聊。
为什么大家觉得道教源于汉末?是因为今天道教全真正一两派最兴旺,正一一派始于东汉末年的张道陵天师,发扬于北魏的寇谦之天师,我们全真一派始于宋末的王重阳祖师。长久以来我们接触到的信息道教产生于汉末之时。
但正一派不过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全真派也不过六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先秦古籍《庄子·在宥篇》中就有"黄帝问道广成子"之事,当时黄帝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崆峒山上是有道之士,就去请教广成子大道,广成子教育了皇帝修身治国之法,自此始有道家。
《史记》中也有:“黄帝且战且学仙。”在西汉时有大儒刘向做《列仙传》中有修道之人七十二,最晚形成于战国之时的经典《黄帝内经》是道教修行文化的基础,《庄子》之中也有无数修行之言。
正因黄帝和道家的不解之缘,早期道家学说不叫老庄之学,叫黄老之学。魏晋时期道家彻底脱离朝堂后才有老庄之学的说法。
(道家八宝图)
长久以来我们把道教和道家生生割裂,不承认道教形成教团以前的文化,但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一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兴扬这样概况道教历史:兴起于三皇五帝,扬传于文王老子,集萃于诸子百家,成教于正一天师,道蕴于魏晋风骨,德覆于盛唐之世,立规于重阳祖师,宣扬于邱祖西行,落魄于明清之际,闻达于今时今日。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道教相关的玄学、文化、神秘故事,请关注全真道士梁兴扬的头条号!
据我所知在东汉魏伯阳的《参同契》中隐约可以找到类似的术语,《参同契》被称为万古丹经,魏伯阳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丹经修炼方法,系统总结了关于炼丹的所有东西,是后世金丹大道的起始点,后世基本的修炼方法与此无异。在这之前,有文字可考的,老子的《道德经》中也隐晦提出了精、气、神的看法,其实在《庄子》一书中也有这样的说法,只是古语大用隐晦之词,或谐音通假很难分辨原意。到了唐代,这些语句基本上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包括《吕组》一书,是吕洞宾的个人修炼体会,而在后来宋代王重阳的《五篇灵文》明显可以看到这样的说法。
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找找,
本文2023-08-08 03:12: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7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