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的传说读后感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4收藏

后稷的传说读后感是什么,第1张

五谷之神——后稷》是《中国神话故事》中很有名的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后稷,被后人尊奉为“五谷之神”,在他的身上有着神奇的传说和一种奉献的精神。后稷,原来叫弃。他的妈妈因为踩上了一个巨人的大脚印,生下了他。这就让我们感受到在弃的身上有着神秘的色彩。这也是神话故事的一个特点。弃,长大后非常喜欢农艺,总是喜欢吧野生的麦子、稻子、高粱、大豆等农作物的种子收集起来,亲自播种、培育、收获,这样就积累了很多经验。他还发明了几样简单的农具,然后把种植的方法教给家乡的人,这样,大家就有了更多的粮食,能够吃得饱一点。国君尧聘请他为全国的总农艺师,舜给他了一块封地作为农业试验场。后稷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尊为“五谷之神”。读了后稷的故事,我想起了科学家袁隆平爷爷,作为中国杂交水稻第一人,他热爱生活,有自己的追求。时刻把解决中国更多人的吃饭问题当成他伟大的追求。他已经83岁了,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天南海北。他就是当代的“后稷”。后稷的传说、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家喻户晓,我要学习他们的钻研和奉献精神,长大后,也做一个对家乡、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1条追问追答

编辑于 2015-08-14

查看全部2个回答

淘宝6年级上语文书课文千万商品,品类齐全,千万别错过!

淘宝超值6年级上语文书课文,优享品质,惊喜价格,商品齐全,淘你满意!上淘宝,惊喜随处可淘!

mtaobaocom广告

教你小学语文课本_如何练好小学语文课本基本功_下载快手极速版

小学相关信息推荐

零基础学小学语文课本,看完这个书法视频,你就会突然明白了!

kuaishoucom广告

更多专家

后稷的传说读后感是什么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0条评论

热心网友赞

安居乐业

查看全部10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学习培训_高效学习,免费试听

学习培训专注学习培训,0基础/简单易学,等你来选择!随到随学结合实际情况定制辅导方案,学习培训拥有多年授课经验!

广告2021-07-21

关于后稷的故事

农业始祖后稷的故事 一、稻从枫来 鄂东南的农民每年到了吃新米的时候,第一顿饭总要祭神。他们祭的是哪一位神呢是农业始祖后稷。大冶南边有座神农山,传说后稷在这儿住了很长一段时间,试种了谷子、麦子和豆类等农作物。 在后稷之前,人类过着群居的生活,春天吃草根,夏天吃野菜,秋天吃野果,冬天猎取野兽。到后来,人类不断增加,野兽被猎取得所剩无几。到了冬天,人们整天打不到野兽,只好去找没有被雪埋住的野果吃。那时候,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大部分植物都被冰雪盖住了。寒风吹来,枫树上的枫球被吹落在雪地上。人们发现,枫树球内的小籽子和松子的味道差不多,又甜又鲜。 后来到了后稷生活的时代,后稷发现,从枫树球里掉出来的小籽子,随着雨水往低洼处流,一到春天,这些小籽子发了芽,慢慢地长成了一棵棵野草,这些野草结的果实有点像枫树球,剥开后,里面也有一粒很甜的小籽子。 过了几年,这些长在沟洼里的野草又有了变化,果实不成球状,变成了刁子,样子和现在田里的稗差不多。后来,经过后稷的不断观察和无数次栽培,才成为现在的稻子。稻子是百谷之首,农民非常感谢后稷,每当新谷割下来,农民会多做几个好菜,先祭后稷,后尝新米。 二、豆从槐出 俗话说,豆有三十六变,麦有七十二翻。豆的祖先是哪个呢《神异记》里说:“豆出于槐。” 人们发现,槐树的叶、荚和豌豆的叶、荚相差不大。据传,使槐变成豆,也是我们的农业始祖后稷的功劳。 秋天,槐树荚成熟了,槐豆悄悄地掉落到地上。第二年大槐树 下长出了一片槐树秧,这些树秧到秋天结了荚,里面有几粒油亮的小槐豆。 “能不能使槐豆变大点儿,使树变小呢”后稷这样想,就把槐树种移到自己的住房附近,即后稷坳。以后每月移一个地方,一年移了十二次,槐树变成像现在田野里的野绿豆一样,豆荚很小很小,里面也有小颗粒。 第二年,后稷再把这些像野绿豆的槐树移栽十二次,豆荚变大了一些,就成了现在山上那种野豌豆。 第三年,野豌豆经过后稷十二个月的移栽,就变成了豌豆。豌豆前后经过三十六次移栽,产量高,营养也丰富。后稷又想,仅仅只种一种豆子还是太少了。 传说,后稷有很多徒弟,大徒弟叫油丘。有一次,油丘在山上发现一种树,结了很多野皂角,他把野皂角秧和豌豆秧栽在一起,让它们开花后进行杂交,这些杂交后的豌豆变成不圆不扁的豆子。又经过四十八次移栽,才培育成了蚕豆。油丘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师傅,后稷非常高兴。 后来,油丘又看到一种树,树荚里也有像豆一样的小颗粒,他把树旁边的小草锄掉,把豌豆栽在旁边与树进行杂交。经过十二次移栽,就培育出了黄豆。 有了豌豆、蚕豆、黄豆之后,后稷和油丘发现:吃了豌豆和蚕豆比吃黄豆的感觉好。后稷和油丘告诉人们:把黄豆作为配料。 油丘还不满足,想把黄豆种变一变。他经常跋山涉水进行调查研究。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农人背了一大捆红豆藤,藤上有很多毛茸茸的小豆荚,里面的颗粒是深红色的。油丘问农人:“这是从那里弄来的?”农人告诉他说,某座山上满山都是。油丘摘些豆荚回去煮熟了尝一尝,觉得味道还不错。于是他又把黄豆和野红豆进行杂交,经过十二次移栽,又培育出红豆。红豆不仅可以食用,还是中药材。 三、麦从杏来 传说麦子是从杏树发展来的。 杏树的栽培人是哪个呢是后稷。后稷山下有许多野生杏树,长得矮墩墩的。杏子熟了的时候,紫红紫红的,想要吃,伸手就能摘到,吃起来又酸又甜。人们吃完杏,杏核随手扔。有杏核的地方,第二年就长出一棵棵杏树秧。 据传,一次,后稷无意中把一枚杏核扔进了烧茶的陶罐里,随后那枚杏核又被倒在外面的垃圾堆里。到第二年,垃圾堆里长出一棵杏秧。后稷很惊奇:陶罐里的水滚烫,它怎么能发出芽来呢后稷觉得这棵杏秧有些特别,就对它注意观察。过了很久,这棵杏树结杏子了,比野生的杏子又大又多,并且好吃多了。后稷又惊又喜,他收集了许多杏核,用热水浸泡后,在山坡上一片片地栽种。后稷把这个巧妙的方法告诉附近的农民。从此以后,人们种杏子,先用开水浸泡杏核后,再种下去,就能获得更多的果实。 又有一次,后稷发现,杏子树下有一种野生的燕麦,以前它是没有子实的,现在长出了小颗粒。后稷看在眼里,又产生了试种的念头。他种几行燕麦就栽一行杏树。从此以后,杏子比从前甜,燕麦比从前饱满。再把燕麦和其它麦子杂交,又变成了一种植物,它就是现在的大麦。后稷看到大麦的壳太厚,又把大麦和野生麦杂交,就长成了现在的小麦。

5赞·2,245浏览

读了农师后稷这篇短文,后稷是个什么样的人

吃苦耐劳的人

31赞·938浏览

伏羲的传说读后感是什么?

伏羲的传说在中国源远流长,有关伏羲的记载在先秦典籍及以后历代的古籍中累见不鲜。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综合各类古籍作补《史记》之《三皇本纪》,比较完整地勾划了伏羲事迹、功绩。 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供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记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 以此为基础,再参阅其他古籍,可得出如下结论:伏羲是我们的第一代祖宗。名号写法繁杂,诸如包羲、□羲、宓羲、庖羲、包牺、伏戏、虑戏等,又称羲皇、戏皇、皇羲等,还有太昊、泰昊、大皞、大皓等。风姓,人首蛇身。生于古成纪(今天水市境),因德而王,建都陈(今河南淮阳)。始画八卦,发明渔猎工具,规范嫁娶礼义,制作琴瑟,多有发明创造,被誉为“人文始祖”。 伏羲的传说看似神乎其神,互相抵牾,难以圆通,但绝不是凭空编造。在其传说的背后折射着古史的影子,包含着历史的真象。通过对传说史料的研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伏羲:伏羲众多的名号都是同音通假,并无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同一语音的记录而已。闻一多先生《伏羲考》根据神话情节和古音相转,认定伏羲即“匏瓠”也就是葫芦的意思,寓意先民的葫芦崇拜习俗和人类出自葫芦的传说。伏羲的形象当是中国原始社会西方部落一位伟大首领形象的放大。人首蛇身是图腾主义的痕迹,“蛇身”也就是“龙身”。伏羲不仅代表个体,也代表群体,更代表一个时代。伏羲时代的历史背景和考古学上的前仰韶文化大体相当,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距今约7000~5000年。在伏羲时代,原始畜牧业大发展,原始农业起步,农牧并举。其发明创造当时仰韶文化时期原始文明的曲折反应。伏羲是一个历史时期文化的象征,是一个文化符号,伏羲的传说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

27赞·1,116浏览2019-10-22

后稷的传说读后感是什么 — 找答案,就来「问一问」

546位专家解答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辛追传奇》的读后感是什么?

《辛追传奇》的读后感 说来也挺有渊源,我曾多次到省博物馆观察过马王堆干尸辛追,对其人其事及当年的长沙国,也颇有些小兴趣。据说某电视台还拍了一部关于辛追的电视剧,可惜无缘观看。本京剧演出的故事情节,顺便介绍一下:在英雄天子汉刘邦立国后不久,朝中委派利苍任长沙国丞相,偶遇织锦的辛追一家,辛追一见倾心,见其穿着破旧,赠锦缯。后辛追一家去江西访亲,路遇英布造反被捉,幸得利苍相救,重逢后经人撮合,相亲相爱,辛追在夫家支持下研发纺织锦绣,发展民生。利苍部下越,一直暗里喜欢辛追,却不得芳心相顾,经年累月,因爱生恨,屡屡设陷其一家,因在吕后乱政期间夺得利苍丞相之位,利苍也被刺身亡。辛追携家仆避难于正在前线攻打南越国的儿子利希,吕后驾崩后,越也被革职,利稀因战功接任长沙国国王,辛追也荣归临湘(长沙)城,因其特殊的地位,死后厚获厚葬,才有了后来的马王堆干尸。

1赞·113浏览2019-08-28

传说的读后感 50字

1、今天,我读了《鹿和狼的故事》,讲的是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兆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有四千多只鹿在生存,狼是鹿的天敌。罗斯福想把狼消灭,让鹿得到保护,让他们繁衍得更多一些。森林里的鹿增长到了十万只。结果,不仅鹿没得到保护,因为饥饿和疾病,减少到了八千多只鹿在苟延残喘,还把凯巴伯森林糟蹋得面目全非。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罗斯福目光太短浅了。不管什么东西,有好的一面,但也有坏的一面。狼常被人认为是“恶人”,鹿则是“善人”。但狼却也在保护鹿,保护森林。狼吃鹿,鹿吃森林,狼吃的大多数是病鹿,把鹿控制在范围内,森林就不会被糟蹋得面目全非。动物,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所有动物是维护生态平衡的使者,它们将会保护的井然有序。 比如说,苍蝇,都让人厌恶,但它们也有好的一面。苍蝇可以分解大便,可以使它分解成肥料。如果没有了苍蝇,全世界就会臭死了。苍蝇可以说是最光荣的“清洁工”了。前苏联在空间站用一种家蝇来分解自己的大便,使大便有处理,还有许多有用的资源。 这件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自然的规律,生态平衡,才能做好事。 2、读过这遍课文后,我感到有些吃惊。因为在我平常读的故事中,狼,在我们记忆中是十恶不赦的。恨不得早日将它们杀掉。但读过这篇课文后,我的想法变了…… 人们为了保护鹿,就叫猎人把狼杀死。猎人们就把森林里的狼全部消灭掉了。但没想到的是,鹿不但没有更好的繁殖、生活,反而把森林的植物全部吃光,自己也没有了食物而死亡…… 我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动物,没有好坏之分的。或许你看过一些童话、传说,那里的狼都是罪恶的象征,那些食草动物都是善良的化身……但是你错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所有的动物都是维护生态均衡的必要环节,不是万事万物都是唯一的,俗话说: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但是必定会给你开一扇窗。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不能所有的事都追求绝对的好与坏,我们应该在看到它的坏的同时也考虑到客观好的一面。这样我们才能客观理智的去面对任何人和事,才能冷静的去决策自己的将来道路。

你自己截选吧

马王堆汉墓 :位于东郊东屯渡,离市中心约四公里。 此墓为西汉初长沙国相轪侯利苍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初,先后对其中三冢开掘,编为一、二、三号。一号墓是轪侯利苍其妻墓,二号墓是轪侯利苍墓,三号墓是轪侯利苍其子墓,其中一号、三号墓保存完好。墓葬结构十分严谨,规模宏伟。三座墓葬共出土珍贵文物三千多件,其中最轰动中外的是一号墓中出土的西汉女尸,历时二千一百多年,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毛发尚存,指趾纹清晰,软组织尚有弹性,手足关节还可以活动,是世界防腐学上的奇迹。一号目棺椁由70块杉木板组成,重约1500千克,结构坚固,平正方直。棺中置四层套棺,四边塞满了随葬品。其中一件素沙禅衣,轻若烟雾,薄儒蝉翼,衣长128米,袖长19米,重量仅49克。二号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是现存最早的按比例的大地图。三号墓出土帛书28种,12万多字。这些帛书具有极高的古籍研究价值。还有一幅覆盖内棺的彩绘帛画,是古代帛画的空前杰作。 现在,一、二号墓已封闭,三号墓坑仍保持原貌,建顶棚,供人参观。马王堆全部出土文物,陈列在湖南省博物馆。

一九七二年,马王堆考古发现震惊世界,专家发掘西汉辛追遗尸时,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骨质比现在六十岁的正常人还好。这马王堆女尸为什么能两千年不腐?在马王堆女尸出土的时候,棺材里注满了一种红色的棺液。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液体是使辛追2000多年来不腐的“神液”。

中南大学马王堆汉墓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罗学港教说,经过化验可以证实,红色棺液成分复杂,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掺加了朱砂,朱砂的化学成分对人体是有害的,其中含有砷和汞,棺液中还检测出了许多中药的成分,这些东西混在一起就成了深红色。可以肯定,这种红色液体具有杀菌作用,可以保证尸体不腐。

红色棺液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汞,也就是水银。专家推测,辛追生前可能有服用丹药的习惯。在古代中国,炼丹术是人们追求长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炼出的丹药,本身都含有汞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当时人们意识不到,但是汞对于细菌却有杀灭作用。所以,虽然辛追生前滥服丹药没能长寿,身后却阴差阳错,丹药的毒性却使得她的尸骨长久保存下来。

罗学港介绍,在红色棺液中还发现了一些中药的成分。据介绍,在陪葬品里,人们发现了大量的中草药,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古人能够配制防腐药水的观点。“这些化学物质的结合,是古尸保存的基本原因。”罗学港说。

为什么当时比辛追地位高的人没有保留下尸骨,而辛追却可以?这起码说明这种防腐药水的配方是一个偶然因素形成的。罗学港认为,辛追2000年不腐“充满了偶然性”。除采取了得当的防腐措施之外,当时的环境一定非常干燥,有利于保存,而且棺木密封很好,和外界空气隔绝避免了细菌对尸体的侵蚀,再者,马王堆墓一直没有被盗。地质条件加上人为因素,使得辛追的尸体奇迹般保存下来。

日前,在长沙马王堆“沉睡”近2200年的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奇迹般地“复活”了。

湖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通过媒体得知,中国刑警学院法医系教授赵成文,成功地为朱元璋之孙——明靖王朱奠培第四夫人吴氏进行了相貌复原,立刻与赵教授取得联系,提出对2000多年前的西汉女尸进行相貌复原,赵成文欣然应允。后来赵成文专程飞抵长沙,两天内收集了复原所需的基础材料。于是湖南省博物馆正式书面委托赵教授对去世近2200多年的辛追进行相貌复原。

“秘密武器”帮了大忙

赵成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千年遗容进行复原,关键得益一个叫“警星CCK-3型人像模拟系统”的帮助。这个“秘密武器”,凝聚了赵成文教授大半辈子的心血。

赵成文是我国刑事相貌学的奠基人。他从1973年起开始从事痕迹学研究,可以迅速根据知情人的口述,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模拟画像。“警星CCK-3型人像模拟系统”实际上是赵教授实战经验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据悉,此系统通过对数万人照片进行技术处理,可以组合90亿乘以1亿个人像而不重复。

“研究表明,人的面相关键取决于颅骨的形状。也就是说,只要颅骨存在,即使被毁容,也能按照一定步骤对其原貌复原。”赵成文解释说。

赵成文此次为辛追分别绘制了18岁、30岁和50岁三个年龄段的面相,其中还为50岁的辛追绘制了侧面相。复原主要依据辛追颅骨的X光片、出土时拍摄的面部照片,以及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在我的眼里,只要颅骨保留完整2000多年前的女尸与日常破案中遇到的尸体基本上没有区别。”赵教授一脸平静地说。

30岁的辛追首先“复活”

30岁的辛追首先在赵成文的手中“复活”。“根据人类学知识,人在30岁时骨头基本成型,选择这个年龄首先进行复原,能够尽可能保证颅骨传递信息的有效性。”赵成文解释说。

赵成文在对辛追颅骨的X光片分析中发现,尸体腐烂导致辛追在去世后嘴部张开,舌头吐出,下额脱位,头部变形:“根据以往规律,这种变形将导致五官变短。比如长脸型就变成圆脸,国字脸变成田字脸。”赵成文举例说。此外,X光片的拍摄角度也并非垂直正位,形成了一仰角,这都为复原带来难度。

据此情况,赵成文首先将X光片扫描入电脑,然后根据解剖学的解剖结构理论,在电脑中对脱位的下额进行复位。随后,赵成文根据美术学中的“三庭五眼”理论,在辛追的颅骨上画出眼内侧线、眼外侧线、鼻翼线、鼻底线、发际线、眉功线、口裂线、下额线、中心线。

据介绍,“三庭”确定脸的长度,“五眼”确定宽度。发际线是人的额头到头发之间的一个标志,眉弓线确定眉毛的位置,鼻底线指鼻下段的位置、下额线表示头像的最底线的位置。“根据这九条线,基本可以确定五官的位置长度、宽度、大小。”赵成文解释说。

辛追的眼睛首先被确定为杏核眼。赵成文认为眼睛也是辛追复原相中误差最小的部位。他说:“根据辛追颅骨中眼孔的形状,可以推断她是杏核眼,再结合出土时拍摄照片和当年的解剖依据,可以肯定辛追生前的眼睫毛很长。”与眼睛相比,辛追鼻子的形状确定相对容易。从出土的照片看,辛追的鼻子保存完好,可以直接判断是小尖鼻。

30岁的辛追为何是薄唇嘴、狐尾眉?赵成文解释说:“根据尸体的照片:发现辛追嘴唇较薄,根据口裂线则可以判断其形状为典型的薄唇嘴,狐尾眉的依据主要是X光上的眉弓形状,以及辛追遗体上的眉毛痕迹和已出现的眼睛形状。”辛追的耳朵最后被确认为肥垂耳。

误差在10%以内

“为2000多年前的古人画像,肯定有一定的误差,但根据统计资料,误差应当控制在10%以内。”赵成文说。

误差首先是因为X光片美中不足。赵成文在以往对无名尸体的复原过程中,使用的依据是颅骨,而此次只有颅骨的X光片,这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遗憾。

赵成文在辛追30岁面相的基础上,制作50岁和18岁的面相时,主要依据统计学的推理,同时辅以一定程度的猜测。

据史料记载,辛追15岁结婚。因此,赵成文在其18岁时的面相上,有意识的根据30岁面相,将其眼睛画得更大,更水灵,更流畅,脸型稍微圆润,眉毛则由狐尾眉变成了柳叶眉,嘴小一点,耳基本上变化不大,还薄一点,而且脸颊透点粉红。头稍大一点。同时在胸窝留有一定的凹陷,使其看起来略显丰满。“由于没有辛追年轻时的照片,在具体的制作中只能从人类学知识进行推理。”赵成文说。

而在绘制辛追50岁面相时,则依照人类学规律,其眼角下落,额头出现皱纹,鼻子下塌,鼻翼宽,腮部加宽,脂肪增多,肌肉变得松弛。耳朵下垂,脖子加粗。由此推断,其30岁时的椭圆脸变成长方脸。

相关新闻链接

辛追还能再“活”500年

女尸的保护,一开始就由湖南医科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提供技术支持。当初女尸出土时,就是这个教研室的曾嘉明和刘里侯一起,将福尔马林、酒精与甘油混和的固定剂,注射进尸体中,然后用福尔马林浸泡。后来在水晶棺中的浸液,是由曾嘉明副教授和全国几大医学专家联合调配的,称为“1号配方”。

马王堆女尸的保存,说明老祖宗深谙防腐之道,他们利用当时的条件,在棺内创造了一个密封的无氧、无菌的环境。除了用丝绸裹包尸身与棺内环境隔离等处理外,在棺外的六面,包围着5000多公斤的木炭,然后是白膏泥层,再加上厚厚的堆土。

从今天的保护来说,假如没有意外发生的话,只要能保证水晶棺内的环境不变,她同样可以不朽。保存200年是肯定没问题的,500年或者更久,都是可以期待的。

湖南省博物馆负责人称,这次建新馆,博物馆花200多万美金,特意从美国进口了最好的空调。

辛追是吃甜瓜吃死的

年近七旬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彭隆祥教授,是马王堆女尸解剖的主刀人。据他透露,1972年12月14日上午8时,在当时湖南省博物馆二楼靠东南的一个展厅(现在的历史馆)里,解剖开始。他从尸体的胸骨上缘入刀,沿中线直至下腹,感觉古尸比一般的新鲜尸体硬一些,胸腔打开后,器官都有完整的形状。

根据解剖和组织切片病理分析,彭教授当时就基本清楚了这位贵夫人的死因——人们吃饭后,一般4小时之内胃肠都会排空,而她的胃里,还残留着不少尚未消化的食物。病理分析表明,夫人生前患有冠心病、胆结石、肺结核等八九种疾病,还感染过血吸虫、蛲虫、鞭虫等。而且,她的胃内还残存有138粒半甜瓜籽。彭教授因此认为,她是在2000多年前的那个瓜熟了的夏天,吃了甜瓜后,由胆绞痛引起放射性冠状动脉痉挛,以至心率紊乱而猝然死亡。

辛追是施工时发现的

“北有兵马俑,南有马王堆”。马王堆,长沙市东郊长浏公路北侧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山包,因史料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而得名,因形似马鞍,又名马鞍堆。经考证,马王墓其实是西汉时期车大侯家族墓地。

1972年,湖南省某军区医院在施工时,出现了严重塌方,并发现有白膏泥,一小洞中冒出呛人气体。当有人划火柴点烟时,小洞中发出爆响并伴有蓝色火苗。一位有经验的老军人推断此处肯定有“宝”。情况被迅速反映到有关部门。3天后,湖南省博物馆在上报国务院后,携专家进行了详细勘察,着手挖掘。

当墓被打开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具沉睡了2000多年却显得十分“新鲜”的女尸:外形完整无缺,全身柔软而有弹性,在往她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她的血管还能鼓起来。除眼球突出,舌头外吐等体表变形外,其他特征完全像刚死去的人。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历史悠久的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此后发现的类似古尸均被考古界归为“马王堆尸型”。

马王堆汉墓 :位于东郊东屯渡,离市中心约四公里。 此墓为西汉初长沙国相轪侯利苍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初,先后对其中三冢开掘,编为一、二、三号。一号墓是轪侯利苍其妻墓,二号墓是轪侯利苍墓,三号墓是轪侯利苍其子墓,其中一号、三号墓保存完好。墓葬结构十分严谨,规模宏伟。三座墓葬共出土珍贵文物三千多件,其中最轰动中外的是一号墓中出土的西汉女尸,历时二千一百多年,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毛发尚存,指趾纹清晰,软组织尚有弹性,手足关节还可以活动,是世界防腐学上的奇迹。一号目棺椁由70块杉木板组成,重约1500千克,结构坚固,平正方直。棺中置四层套棺,四边塞满了随葬品。其中一件素沙禅衣,轻若烟雾,薄儒蝉翼,衣长128米,袖长19米,重量仅49克。二号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是现存最早的按比例的大地图。三号墓出土帛书28种,12万多字。这些帛书具有极高的古籍研究价值。还有一幅覆盖内棺的彩绘帛画,是古代帛画的空前杰作。 现在,一、二号墓已封闭,三号墓坑仍保持原貌,建顶棚,供人参观。马王堆全部出土文物,陈列在湖南省博物馆。

一九七二年,马王堆考古发现震惊世界,专家发掘西汉辛追遗尸时,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骨质比现在六十岁的正常人还好。这马王堆女尸为什么能两千年不腐?在马王堆女尸出土的时候,棺材里注满了一种红色的棺液。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液体是使辛追2000多年来不腐的“神液”。

中南大学马王堆汉墓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罗学港教说,经过化验可以证实,红色棺液成分复杂,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掺加了朱砂,朱砂的化学成分对人体是有害的,其中含有砷和汞,棺液中还检测出了许多中药的成分,这些东西混在一起就成了深红色。可以肯定,这种红色液体具有杀菌作用,可以保证尸体不腐。

红色棺液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汞,也就是水银。专家推测,辛追生前可能有服用丹药的习惯。在古代中国,炼丹术是人们追求长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炼出的丹药,本身都含有汞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当时人们意识不到,但是汞对于细菌却有杀灭作用。所以,虽然辛追生前滥服丹药没能长寿,身后却阴差阳错,丹药的毒性却使得她的尸骨长久保存下来。

罗学港介绍,在红色棺液中还发现了一些中药的成分。据介绍,在陪葬品里,人们发现了大量的中草药,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古人能够配制防腐药水的观点。“这些化学物质的结合,是古尸保存的基本原因。”罗学港说。

为什么当时比辛追地位高的人没有保留下尸骨,而辛追却可以?这起码说明这种防腐药水的配方是一个偶然因素形成的。罗学港认为,辛追2000年不腐“充满了偶然性”。除采取了得当的防腐措施之外,当时的环境一定非常干燥,有利于保存,而且棺木密封很好,和外界空气隔绝避免了细菌对尸体的侵蚀,再者,马王堆墓一直没有被盗。地质条件加上人为因素,使得辛追的尸体奇迹般保存下来。

日前,在长沙马王堆“沉睡”近2200年的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奇迹般地“复活”了。

湖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通过媒体得知,中国刑警学院法医系教授赵成文,成功地为朱元璋之孙——明靖王朱奠培第四夫人吴氏进行了相貌复原,立刻与赵教授取得联系,提出对2000多年前的西汉女尸进行相貌复原,赵成文欣然应允。后来赵成文专程飞抵长沙,两天内收集了复原所需的基础材料。于是湖南省博物馆正式书面委托赵教授对去世近2200多年的辛追进行相貌复原。

“秘密武器”帮了大忙

赵成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千年遗容进行复原,关键得益一个叫“警星CCK-3型人像模拟系统”的帮助。这个“秘密武器”,凝聚了赵成文教授大半辈子的心血。

赵成文是我国刑事相貌学的奠基人。他从1973年起开始从事痕迹学研究,可以迅速根据知情人的口述,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模拟画像。“警星CCK-3型人像模拟系统”实际上是赵教授实战经验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据悉,此系统通过对数万人照片进行技术处理,可以组合90亿乘以1亿个人像而不重复。

“研究表明,人的面相关键取决于颅骨的形状。也就是说,只要颅骨存在,即使被毁容,也能按照一定步骤对其原貌复原。”赵成文解释说。

赵成文此次为辛追分别绘制了18岁、30岁和50岁三个年龄段的面相,其中还为50岁的辛追绘制了侧面相。复原主要依据辛追颅骨的X光片、出土时拍摄的面部照片,以及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在我的眼里,只要颅骨保留完整2000多年前的女尸与日常破案中遇到的尸体基本上没有区别。”赵教授一脸平静地说。

30岁的辛追首先“复活”

30岁的辛追首先在赵成文的手中“复活”。“根据人类学知识,人在30岁时骨头基本成型,选择这个年龄首先进行复原,能够尽可能保证颅骨传递信息的有效性。”赵成文解释说。

赵成文在对辛追颅骨的X光片分析中发现,尸体腐烂导致辛追在去世后嘴部张开,舌头吐出,下额脱位,头部变形:“根据以往规律,这种变形将导致五官变短。比如长脸型就变成圆脸,国字脸变成田字脸。”赵成文举例说。此外,X光片的拍摄角度也并非垂直正位,形成了一仰角,这都为复原带来难度。

据此情况,赵成文首先将X光片扫描入电脑,然后根据解剖学的解剖结构理论,在电脑中对脱位的下额进行复位。随后,赵成文根据美术学中的“三庭五眼”理论,在辛追的颅骨上画出眼内侧线、眼外侧线、鼻翼线、鼻底线、发际线、眉功线、口裂线、下额线、中心线。

据介绍,“三庭”确定脸的长度,“五眼”确定宽度。发际线是人的额头到头发之间的一个标志,眉弓线确定眉毛的位置,鼻底线指鼻下段的位置、下额线表示头像的最底线的位置。“根据这九条线,基本可以确定五官的位置长度、宽度、大小。”赵成文解释说。

辛追的眼睛首先被确定为杏核眼。赵成文认为眼睛也是辛追复原相中误差最小的部位。他说:“根据辛追颅骨中眼孔的形状,可以推断她是杏核眼,再结合出土时拍摄照片和当年的解剖依据,可以肯定辛追生前的眼睫毛很长。”与眼睛相比,辛追鼻子的形状确定相对容易。从出土的照片看,辛追的鼻子保存完好,可以直接判断是小尖鼻。

30岁的辛追为何是薄唇嘴、狐尾眉?赵成文解释说:“根据尸体的照片:发现辛追嘴唇较薄,根据口裂线则可以判断其形状为典型的薄唇嘴,狐尾眉的依据主要是X光上的眉弓形状,以及辛追遗体上的眉毛痕迹和已出现的眼睛形状。”辛追的耳朵最后被确认为肥垂耳。

误差在10%以内

“为2000多年前的古人画像,肯定有一定的误差,但根据统计资料,误差应当控制在10%以内。”赵成文说。

误差首先是因为X光片美中不足。赵成文在以往对无名尸体的复原过程中,使用的依据是颅骨,而此次只有颅骨的X光片,这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遗憾。

赵成文在辛追30岁面相的基础上,制作50岁和18岁的面相时,主要依据统计学的推理,同时辅以一定程度的猜测。

据史料记载,辛追15岁结婚。因此,赵成文在其18岁时的面相上,有意识的根据30岁面相,将其眼睛画得更大,更水灵,更流畅,脸型稍微圆润,眉毛则由狐尾眉变成了柳叶眉,嘴小一点,耳基本上变化不大,还薄一点,而且脸颊透点粉红。头稍大一点。同时在胸窝留有一定的凹陷,使其看起来略显丰满。“由于没有辛追年轻时的照片,在具体的制作中只能从人类学知识进行推理。”赵成文说。

而在绘制辛追50岁面相时,则依照人类学规律,其眼角下落,额头出现皱纹,鼻子下塌,鼻翼宽,腮部加宽,脂肪增多,肌肉变得松弛。耳朵下垂,脖子加粗。由此推断,其30岁时的椭圆脸变成长方脸。

相关新闻链接

辛追还能再“活”500年

女尸的保护,一开始就由湖南医科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提供技术支持。当初女尸出土时,就是这个教研室的曾嘉明和刘里侯一起,将福尔马林、酒精与甘油混和的固定剂,注射进尸体中,然后用福尔马林浸泡。后来在水晶棺中的浸液,是由曾嘉明副教授和全国几大医学专家联合调配的,称为“1号配方”。

马王堆女尸的保存,说明老祖宗深谙防腐之道,他们利用当时的条件,在棺内创造了一个密封的无氧、无菌的环境。除了用丝绸裹包尸身与棺内环境隔离等处理外,在棺外的六面,包围着5000多公斤的木炭,然后是白膏泥层,再加上厚厚的堆土。

从今天的保护来说,假如没有意外发生的话,只要能保证水晶棺内的环境不变,她同样可以不朽。保存200年是肯定没问题的,500年或者更久,都是可以期待的。

湖南省博物馆负责人称,这次建新馆,博物馆花200多万美金,特意从美国进口了最好的空调。

辛追是吃甜瓜吃死的

年近七旬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彭隆祥教授,是马王堆女尸解剖的主刀人。据他透露,1972年12月14日上午8时,在当时湖南省博物馆二楼靠东南的一个展厅(现在的历史馆)里,解剖开始。他从尸体的胸骨上缘入刀,沿中线直至下腹,感觉古尸比一般的新鲜尸体硬一些,胸腔打开后,器官都有完整的形状。

根据解剖和组织切片病理分析,彭教授当时就基本清楚了这位贵夫人的死因——人们吃饭后,一般4小时之内胃肠都会排空,而她的胃里,还残留着不少尚未消化的食物。病理分析表明,夫人生前患有冠心病、胆结石、肺结核等八九种疾病,还感染过血吸虫、蛲虫、鞭虫等。而且,她的胃内还残存有138粒半甜瓜籽。彭教授因此认为,她是在2000多年前的那个瓜熟了的夏天,吃了甜瓜后,由胆绞痛引起放射性冠状动脉痉挛,以至心率紊乱而猝然死亡。

辛追是施工时发现的

“北有兵马俑,南有马王堆”。马王堆,长沙市东郊长浏公路北侧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山包,因史料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而得名,因形似马鞍,又名马鞍堆。经考证,马王墓其实是西汉时期车大侯家族墓地。

1972年,湖南省某军区医院在施工时,出现了严重塌方,并发现有白膏泥,一小洞中冒出呛人气体。当有人划火柴点烟时,小洞中发出爆响并伴有蓝色火苗。一位有经验的老军人推断此处肯定有“宝”。情况被迅速反映到有关部门。3天后,湖南省博物馆在上报国务院后,携专家进行了详细勘察,着手挖掘。

当墓被打开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具沉睡了2000多年却显得十分“新鲜”的女尸:外形完整无缺,全身柔软而有弹性,在往她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她的血管还能鼓起来。除眼球突出,舌头外吐等体表变形外,其他特征完全像刚死去的人。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历史悠久的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此后发现的类似古尸均被考古界归为“马王堆尸型”。

马王堆汉墓 :位于东郊东屯渡,离市中心约四公里。此墓为西汉初长沙国相轪侯利苍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初,先后对其中三冢开掘,编为一、二、三号。一号墓是轪侯利苍其妻墓,二号墓是轪侯利苍墓,三号墓是轪侯利苍其子墓,其中一号、三号墓保存完好。墓葬结构十分严谨,规模宏伟。三座墓葬共出土珍贵文物三千多件,其中最轰动中外的是一号墓中出土的西汉女尸,历时二千一百多年,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毛发尚存,指趾纹清晰,软组织尚有弹性,手足关节还可以活动,是世界防腐学上的奇迹。一号目棺椁由 70块杉木板组成,重约1500千克,结构坚固,平正方直。棺中置四层套棺,四边塞满了随葬品。其中一件素沙禅衣,轻若烟雾,薄儒蝉翼,衣长128米,袖长19米,重量仅49克。二号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是现存最早的按比例的大地图。三号墓出土帛书28种,12万多字。这些帛书具有极高的古籍研究价值。还有一幅覆盖内棺的彩绘帛画,是古代帛画的空前杰作。现在,一、二号墓已封闭,三号墓坑仍保持原貌,建顶棚,供人参观。马王堆全部出土文物,陈列在湖南省博物馆。

一九七二年,马王堆考古发现震惊世界,专家发掘西汉辛追遗尸时,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骨质比现在六十岁的正常人还好。这马王堆女尸为什么能两千年不腐?在马王堆女尸出土的时候,棺材里注满了一种红色的棺液。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液体是使辛追2000多年来不腐的 “神液”。

中南大学马王堆汉墓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罗学港教说,经过化验可以证实,红色棺液成分复杂,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掺加了朱砂,朱砂的化学成分对人体是有害的,其中含有砷和汞,棺液中还检测出了许多中药的成分,这些东西混在一起就成了深红色。可以肯定,这种红色液体具有杀菌作用,可以保证尸体不腐。

红色棺液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汞,也就是水银。专家推测,辛追生前可能有服用丹药的习惯。在古代中国,炼丹术是人们追求长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炼出的丹药,本身都含有汞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当时人们意识不到,但是汞对于细菌却有杀灭作用。所以,虽然辛追生前滥服丹药没能长寿,身后却阴差阳错,丹药的毒性却使得她的尸骨长久保存下来。

罗学港介绍,在红色棺液中还发现了一些中药的成分。据介绍,在陪葬品里,人们发现了大量的中草药,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古人能够配制防腐药水的观点。“这些化学物质的结合,是古尸保存的基本原因。”罗学港说。

为什么当时比辛追地位高的人没有保留下尸骨,而辛追却可以?这起码说明这种防腐药水的配方是一个偶然因素形成的。罗学港认为,辛追2000年不腐 “充满了偶然性”。除采取了得当的防腐措施之外,当时的环境一定非常干燥,有利于保存,而且棺木密封很好,和外界空气隔绝避免了细菌对尸体的侵蚀,再者,马王堆墓一直没有被盗。地质条件加上人为因素,使得辛追的尸体奇迹般保存下来。

日前,在长沙马王堆“沉睡”近2200年的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奇迹般地“复活”了。

湖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通过媒体得知,中国刑警学院法医系教授赵成文,成功地为朱元璋之孙——明靖王朱奠培第四夫人吴氏进行了相貌复原,立刻与赵教授取得联系,提出对2000多年前的西汉女尸进行相貌复原,赵成文欣然应允。后来赵成文专程飞抵长沙,两天内收集了复原所需的基础材料。于是湖南省博物馆正式书面委托赵教授对去世近2200多年的辛追进行相貌复原。

“秘密武器”帮了大忙

赵成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千年遗容进行复原,关键得益一个叫“警星CCK-3型人像模拟系统”的帮助。这个“秘密武器”,凝聚了赵成文教授大半辈子的心血。

赵成文是我国刑事相貌学的奠基人。他从1973年起开始从事痕迹学研究,可以迅速根据知情人的口述,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模拟画像。“警星CCK-3 型人像模拟系统”实际上是赵教授实战经验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据悉,此系统通过对数万人照片进行技术处理,可以组合90亿乘以1亿个人像而不重复。

“研究表明,人的面相关键取决于颅骨的形状。也就是说,只要颅骨存在,即使被毁容,也能按照一定步骤对其原貌复原。”赵成文解释说。

赵成文此次为辛追分别绘制了18岁、30岁和50岁三个年龄段的面相,其中还为50岁的辛追绘制了侧面相。复原主要依据辛追颅骨的X光片、出土时拍摄的面部照片,以及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在我的眼里,只要颅骨保留完整2000多年前的女尸与日常破案中遇到的尸体基本上没有区别。”赵教授一脸平静地说。

30岁的辛追首先“复活”

30岁的辛追首先在赵成文的手中“复活”。“根据人类学知识,人在30岁时骨头基本成型,选择这个年龄首先进行复原,能够尽可能保证颅骨传递信息的有效性。”赵成文解释说。

赵成文在对辛追颅骨的X光片分析中发现,尸体腐烂导致辛追在去世后嘴部张开,舌头吐出,下额脱位,头部变形:“根据以往规律,这种变形将导致五官变短。比如长脸型就变成圆脸,国字脸变成田字脸。”赵成文举例说。此外,X光片的拍摄角度也并非垂直正位,形成了一仰角,这都为复原带来难度。

据此情况,赵成文首先将X光片扫描入电脑,然后根据解剖学的解剖结构理论,在电脑中对脱位的下额进行复位。随后,赵成文根据美术学中的“三庭五眼”理论,在辛追的颅骨上画出眼内侧线、眼外侧线、鼻翼线、鼻底线、发际线、眉功线、口裂线、下额线、中心线。

据介绍,“三庭”确定脸的长度,“五眼”确定宽度。发际线是人的额头到头发之间的一个标志,眉弓线确定眉毛的位置,鼻底线指鼻下段的位置、下额线表示头像的最底线的位置。“根据这九条线,基本可以确定五官的位置长度、宽度、大小。”赵成文解释说。

辛追的眼睛首先被确定为杏核眼。赵成文认为眼睛也是辛追复原相中误差最小的部位。他说:“根据辛追颅骨中眼孔的形状,可以推断她是杏核眼,再结合出土时拍摄照片和当年的解剖依据,可以肯定辛追生前的眼睫毛很长。”与眼睛相比,辛追鼻子的形状确定相对容易。从出土的照片看,辛追的鼻子保存完好,可以直接判断是小尖鼻。

30岁的辛追为何是薄唇嘴、狐尾眉?赵成文解释说:“根据尸体的照片:发现辛追嘴唇较薄,根据口裂线则可以判断其形状为典型的薄唇嘴,狐尾眉的依据主要是X光上的眉弓形状,以及辛追遗体上的眉毛痕迹和已出现的眼睛形状。”辛追的耳朵最后被确认为肥垂耳。

误差在10%以内

“为2000多年前的古人画像,肯定有一定的误差,但根据统计资料,误差应当控制在10%以内。”赵成文说。

误差首先是因为X光片美中不足。赵成文在以往对无名尸体的复原过程中,使用的依据是颅骨,而此次只有颅骨的X光片,这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遗憾。

赵成文在辛追30岁面相的基础上,制作50岁和18岁的面相时,主要依据统计学的推理,同时辅以一定程度的猜测。

据史料记载,辛追15岁结婚。因此,赵成文在其18岁时的面相上,有意识的根据30岁面相,将其眼睛画得更大,更水灵,更流畅,脸型稍微圆润,眉毛则由狐尾眉变成了柳叶眉,嘴小一点,耳基本上变化不大,还薄一点,而且脸颊透点粉红。头稍大一点。同时在胸窝留有一定的凹陷,使其看起来略显丰满。“由于没有辛追年轻时的照片,在具体的制作中只能从人类学知识进行推理。”赵成文说。

而在绘制辛追50岁面相时,则依照人类学规律,其眼角下落,额头出现皱纹,鼻子下塌,鼻翼宽,腮部加宽,脂肪增多,肌肉变得松弛。耳朵下垂,脖子加粗。由此推断,其30岁时的椭圆脸变成长方脸。

相关新闻链接

辛追还能再“活”500年

女尸的保护,一开始就由湖南医科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提供技术支持。当初女尸出土时,就是这个教研室的曾嘉明和刘里侯一起,将福尔马林、酒精与甘油混和的固定剂,注射进尸体中,然后用福尔马林浸泡。后来在水晶棺中的浸液,是由曾嘉明副教授和全国几大医学专家联合调配的,称为“1号配方”。

马王堆女尸的保存,说明老祖宗深谙防腐之道,他们利用当时的条件,在棺内创造了一个密封的无氧、无菌的环境。除了用丝绸裹包尸身与棺内环境隔离等处理外,在棺外的六面,包围着5000多公斤的木炭,然后是白膏泥层,再加上厚厚的堆土。

从今天的保护来说,假如没有意外发生的话,只要能保证水晶棺内的环境不变,她同样可以不朽。保存200年是肯定没问题的,500年或者更久,都是可以期待的。

湖南省博物馆负责人称,这次建新馆,博物馆花200多万美金,特意从美国进口了最好的空调。

辛追是吃甜瓜吃死的

年近七旬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彭隆祥教授,是马王堆女尸解剖的主刀人。据他透露,1972年12月14日上午8时,在当时湖南省博物馆二楼靠东南的一个展厅(现在的历史馆)里,解剖开始。他从尸体的胸骨上缘入刀,沿中线直至下腹,感觉古尸比一般的新鲜尸体硬一些,胸腔打开后,器官都有完整的形状。

根据解剖和组织切片病理分析,彭教授当时就基本清楚了这位贵夫人的死因——人们吃饭后,一般4小时之内胃肠都会排空,而她的胃里,还残留着不少尚未消化的食物。病理分析表明,夫人生前患有冠心病、胆结石、肺结核等八九种疾病,还感染过血吸虫、蛲虫、鞭虫等。而且,她的胃内还残存有138粒半甜瓜籽。彭教授因此认为,她是在2000多年前的那个瓜熟了的夏天,吃了甜瓜后,由胆绞痛引起放射性冠状动脉痉挛,以至心率紊乱而猝然死亡。

辛追是施工时发现的

“北有兵马俑,南有马王堆”。马王堆,长沙市东郊长浏公路北侧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山包,因史料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而得名,因形似马鞍,又名马鞍堆。经考证,马王墓其实是西汉时期车大侯家族墓地。

1972年,湖南省某军区医院在施工时,出现了严重塌方,并发现有白膏泥,一小洞中冒出呛人气体。当有人划火柴点烟时,小洞中发出爆响并伴有蓝色火苗。一位有经验的老军人推断此处肯定有“宝”。情况被迅速反映到有关部门。3天后,湖南省博物馆在上报国务院后,携专家进行了详细勘察,着手挖掘。

当墓被打开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具沉睡了2000多年却显得十分“新鲜”的女尸:外形完整无缺,全身柔软而有弹性,在往她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她的血管还能鼓起来。除眼球突出,舌头外吐等体表变形外,其他特征完全像刚死去的人。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历史悠久的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此后发现的类似古尸均被考古界归为“马王堆尸型”。

马王堆汉墓 :位于东郊东屯渡,离市中心约四公里。 此墓为西汉初长沙国相轪侯利苍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初,先后对其中三冢开掘,编为一、二、三号。一号墓是轪侯利苍其妻墓,二号墓是轪侯利苍墓,三号墓是轪侯利苍其子墓,其中一号、三号墓保存完好。墓葬结构十分严谨,规模宏伟。三座墓葬共出土珍贵文物三千多件,其中最轰动中外的是一号墓中出土的西汉女尸,历时二千一百多年,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毛发尚存,指趾纹清晰,软组织尚有弹性,手足关节还可以活动,是世界防腐学上的奇迹。一号目棺椁由70块杉木板组成,重约1500千克,结构坚固,平正方直。棺中置四层套棺,四边塞满了随葬品。其中一件素沙禅衣,轻若烟雾,薄儒蝉翼,衣长128米,袖长19米,重量仅49克。二号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是现存最早的按比例的大地图。三号墓出土帛书28种,12万多字。这些帛书具有极高的古籍研究价值。还有一幅覆盖内棺的彩绘帛画,是古代帛画的空前杰作。 现在,一、二号墓已封闭,三号墓坑仍保持原貌,建顶棚,供人参观。马王堆全部出土文物,陈列在湖南省博物馆。

一九七二年,马王堆考古发现震惊世界,专家发掘西汉辛追遗尸时,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骨质比现在六十岁的正常人还好。这马王堆女尸为什么能两千年不腐?在马王堆女尸出土的时候,棺材里注满了一种红色的棺液。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液体是使辛追2000多年来不腐的“神液”。

中南大学马王堆汉墓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罗学港教说,经过化验可以证实,红色棺液成分复杂,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掺加了朱砂,朱砂的化学成分对人体是有害的,其中含有砷和汞,棺液中还检测出了许多中药的成分,这些东西混在一起就成了深红色。可以肯定,这种红色液体具有杀菌作用,可以保证尸体不腐。

红色棺液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汞,也就是水银。专家推测,辛追生前可能有服用丹药的习惯。在古代中国,炼丹术是人们追求长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炼出的丹药,本身都含有汞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当时人们意识不到,但是汞对于细菌却有杀灭作用。所以,虽然辛追生前滥服丹药没能长寿,身后却阴差阳错,丹药的毒性却使得她的尸骨长久保存下来。

罗学港介绍,在红色棺液中还发现了一些中药的成分。据介绍,在陪葬品里,人们发现了大量的中草药,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古人能够配制防腐药水的观点。“这些化学物质的结合,是古尸保存的基本原因。”罗学港说。

为什么当时比辛追地位高的人没有保留下尸骨,而辛追却可以?这起码说明这种防腐药水的配方是一个偶然因素形成的。罗学港认为,辛追2000年不腐“充满了偶然性”。除采取了得当的防腐措施之外,当时的环境一定非常干燥,有利于保存,而且棺木密封很好,和外界空气隔绝避免了细菌对尸体的侵蚀,再者,马王堆墓一直没有被盗。地质条件加上人为因素,使得辛追的尸体奇迹般保存下来。

日前,在长沙马王堆“沉睡”近2200年的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奇迹般地“复活”了。

湖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通过媒体得知,中国刑警学院法医系教授赵成文,成功地为朱元璋之孙——明靖王朱奠培第四夫人吴氏进行了相貌复原,立刻与赵教授取得联系,提出对2000多年前的西汉女尸进行相貌复原,赵成文欣然应允。后来赵成文专程飞抵长沙,两天内收集了复原所需的基础材料。于是湖南省博物馆正式书面委托赵教授对去世近2200多年的辛追进行相貌复原。

“秘密武器”帮了大忙

赵成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千年遗容进行复原,关键得益一个叫“警星CCK-3型人像模拟系统”的帮助。这个“秘密武器”,凝聚了赵成文教授大半辈子的心血。

赵成文是我国刑事相貌学的奠基人。他从1973年起开始从事痕迹学研究,可以迅速根据知情人的口述,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模拟画像。“警星CCK-3型人像模拟系统”实际上是赵教授实战经验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据悉,此系统通过对数万人照片进行技术处理,可以组合90亿乘以1亿个人像而不重复。

“研究表明,人的面相关键取决于颅骨的形状。也就是说,只要颅骨存在,即使被毁容,也能按照一定步骤对其原貌复原。”赵成文解释说。

赵成文此次为辛追分别绘制了18岁、30岁和50岁三个年龄段的面相,其中还为50岁的辛追绘制了侧面相。复原主要依据辛追颅骨的X光片、出土时拍摄的面部照片,以及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在我的眼里,只要颅骨保留完整2000多年前的女尸与日常破案中遇到的尸体基本上没有区别。”赵教授一脸平静地说。

30岁的辛追首先“复活”

30岁的辛追首先在赵成文的手中“复活”。“根据人类学知识,人在30岁时骨头基本成型,选择这个年龄首先进行复原,能够尽可能保证颅骨传递信息的有效性。”赵成文解释说。

赵成文在对辛追颅骨的X光片分析中发现,尸体腐烂导致辛追在去世后嘴部张开,舌头吐出,下额脱位,头部变形:“根据以往规律,这种变形将导致五官变短。比如长脸型就变成圆脸,国字脸变成田字脸。”赵成文举例说。此外,X光片的拍摄角度也并非垂直正位,形成了一仰角,这都为复原带来难度。

据此情况,赵成文首先将X光片扫描入电脑,然后根据解剖学的解剖结构理论,在电脑中对脱位的下额进行复位。随后,赵成文根据美术学中的“三庭五眼”理论,在辛追的颅骨上画出眼内侧线、眼外侧线、鼻翼线、鼻底线、发际线、眉功线、口裂线、下额线、中心线。

据介绍,“三庭”确定脸的长度,“五眼”确定宽度。发际线是人的额头到头发之间的一个标志,眉弓线确定眉毛的位置,鼻底线指鼻下段的位置、下额线表示头像的最底线的位置。“根据这九条线,基本可以确定五官的位置长度、宽度、大小。”赵成文解释说。

辛追的眼睛首先被确定为杏核眼。赵成文认为眼睛也是辛追复原相中误差最小的部位。他说:“根据辛追颅骨中眼孔的形状,可以推断她是杏核眼,再结合出土时拍摄照片和当年的解剖依据,可以肯定辛追生前的眼睫毛很长。”与眼睛相比,辛追鼻子的形状确定相对容易。从出土的照片看,辛追的鼻子保存完好,可以直接判断是小尖鼻。

30岁的辛追为何是薄唇嘴、狐尾眉?赵成文解释说:“根据尸体的照片:发现辛追嘴唇较薄,根据口裂线则可以判断其形状为典型的薄唇嘴,狐尾眉的依据主要是X光上的眉弓形状,以及辛追遗体上的眉毛痕迹和已出现的眼睛形状。”辛追的耳朵最后被确认为肥垂耳。

误差在10%以内

“为2000多年前的古人画像,肯定有一定的误差,但根据统计资料,误差应当控制在10%以内。”赵成文说。

误差首先是因为X光片美中不足。赵成文在以往对无名尸体的复原过程中,使用的依据是颅骨,而此次只有颅骨的X光片,这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遗憾。

赵成文在辛追30岁面相的基础上,制作50岁和18岁的面相时,主要依据统计学的推理,同时辅以一定程度的猜测。

据史料记载,辛追15岁结婚。因此,赵成文在其18岁时的面相上,有意识的根据30岁面相,将其眼睛画得更大,更水灵,更流畅,脸型稍微圆润,眉毛则由狐尾眉变成了柳叶眉,嘴小一点,耳基本上变化不大,还薄一点,而且脸颊透点粉红。头稍大一点。同时在胸窝留有一定的凹陷,使其看起来略显丰满。“由于没有辛追年轻时的照片,在具体的制作中只能从人类学知识进行推理。”赵成文说。

而在绘制辛追50岁面相时,则依照人类学规律,其眼角下落,额头出现皱纹,鼻子下塌,鼻翼宽,腮部加宽,脂肪增多,肌肉变得松弛。耳朵下垂,脖子加粗。由此推断,其30岁时的椭圆脸变成长方脸。

相关新闻链接

辛追还能再“活”500年

女尸的保护,一开始就由湖南医科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提供技术支持。当初女尸出土时,就是这个教研室的曾嘉明和刘里侯一起,将福尔马林、酒精与甘油混和的固定剂,注射进尸体中,然后用福尔马林浸泡。后来在水晶棺中的浸液,是由曾嘉明副教授和全国几大医学专家联合调配的,称为“1号配方”。

马王堆女尸的保存,说明老祖宗深谙防腐之道,他们利用当时的条件,在棺内创造了一个密封的无氧、无菌的环境。除了用丝绸裹包尸身与棺内环境隔离等处理外,在棺外的六面,包围着5000多公斤的木炭,然后是白膏泥层,再加上厚厚的堆土。

从今天的保护来说,假如没有意外发生的话,只要能保证水晶棺内的环境不变,她同样可以不朽。保存200年是肯定没问题的,500年或者更久,都是可以期待的。

湖南省博物馆负责人称,这次建新馆,博物馆花200多万美金,特意从美国进口了最好的空调。

辛追是吃甜瓜吃死的

年近七旬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彭隆祥教授,是马王堆女尸解剖的主刀人。据他透露,1972年12月14日上午8时,在当时湖南省博物馆二楼靠东南的一个展厅(现在的历史馆)里,解剖开始。他从尸体的胸骨上缘入刀,沿中线直至下腹,感觉古尸比一般的新鲜尸体硬一些,胸腔打开后,器官都有完整的形状。

根据解剖和组织切片病理分析,彭教授当时就基本清楚了这位贵夫人的死因——人们吃饭后,一般4小时之内胃肠都会排空,而她的胃里,还残留着不少尚未消化的食物。病理分析表明,夫人生前患有冠心病、胆结石、肺结核等八九种疾病,还感染过血吸虫、蛲虫、鞭虫等。而且,她的胃内还残存有138粒半甜瓜籽。彭教授因此认为,她是在2000多年前的那个瓜熟了的夏天,吃了甜瓜后,由胆绞痛引起放射性冠状动脉痉挛,以至心率紊乱而猝然死亡。

辛追是施工时发现的

“北有兵马俑,南有马王堆”。马王堆,长沙市东郊长浏公路北侧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山包,因史料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而得名,因形似马鞍,又名马鞍堆。经考证,马王墓其实是西汉时期车大侯家族墓地。

1972年,湖南省某军区医院在施工时,出现了严重塌方,并发现有白膏泥,一小洞中冒出呛人气体。当有人划火柴点烟时,小洞中发出爆响并伴有蓝色火苗。一位有经验的老军人推断此处肯定有“宝”。情况被迅速反映到有关部门。3天后,湖南省博物馆在上报国务院后,携专家进行了详细勘察,着手挖掘。

当墓被打开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具沉睡了2000多年却显得十分“新鲜”的女尸:外形完整无缺,全身柔软而有弹性,在往她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她的血管还能鼓起来。除眼球突出,舌头外吐等体表变形外,其他特征完全像刚死去的人。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历史悠久的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此后发现的类似古尸均被考古界归为“马王堆尸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