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历史、文学的选择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求关于历史、文学的选择题,第1张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1.关于神话的产生,一向比较通行的解释是宗教说和( )

A.游戏说 B.宣泄说

C.模仿说 D.劳动说

2.《诗经静女》是( )

A.情爱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汉代经师伏生所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的《尚书》是( )

A.今文《尚书》 B.古文《尚书》

C.伪古文《尚书》 D.《逸周书》

4.《荀子》散文属于( )

A.寓言体 B.叙事体

C.语录体 D.论述体

5.下列关于水的文句出自《老子》的是( )

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B.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6.《墨子》的文风特点是( )

A.语录体裁,辞约义丰 B.篇幅简短,韵散结合

C.质朴无华,逻辑性强 D.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7.下列寓言出自《庄子》的是( )

A.舐痔结驷 B.自相矛盾

C.五十步笑百步 D.狡兔三窟

8.下列关于旗帜的诗句中,属于宋玉所作的是( )

A.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B.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C.载云旗之委蛇兮,扈屯骑之容容

D.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9.除分析秦亡的原因外,贾山《至言》着重讨论的另一问题是( )

A.经济发展问题 B.礼仪制度问题

C.君臣关系问题 D.统一思想问题

10.王充在文章写作上的重要主张是( )

A.反对通俗浅白,提倡典重艰深 B.反对文辞华美,提倡质实无华

C.反对以情为文,提倡冷峻沉着 D.反对虚妄不实,提倡真诚实用

11.《史记》的核心部分、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

A.本纪、表、书 B.本纪、表、世家

C.本纪、书、列传 D.本纪、世家、列传

12.以下有关《吴越春秋》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越春秋》的作者是东汉人袁康

B.《吴越春秋》的结构是各篇相对独立

C.《吴越春秋》除记叙吴越争霸,还有记载地理、占气等专篇

D.《吴越春秋》前五卷记叙吴国历史,后五卷记叙越国历史

13.下列辞赋中表达怀人主题的是( )

A.《自悼赋》 B.《李夫人赋》

C.《哀秦二世赋》 D.《非有先生论》

14.被后人誉为汉大赋之绝响的作品是( )

A.司马相如《长门赋》 B.扬雄《甘泉赋》

C.班固《两都赋》 D.张衡《二京赋》

15.汉乐府民歌中反映妇女婚姻生活不幸的诗篇是( )

A.《悲歌》 B.《上邪》

C.《孔雀东南飞》 D.《长歌行》

16.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诗歌是( )

A.汉乐府民歌 B.《古诗十九首》

C.秦嘉《赠妇诗》 D.张衡《同声歌》

17.魏晋时期,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全盛局面的是( )

A.蔡琰 B.曹操

C.曹丕 D.曹植

18.第一个将庄子诗化,诗中具有清远境界的是( )

A.阮籍 B.嵇康

C.陆机 D.潘岳

19.“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出自陶渊明的( )

A.《归园田居》 B.《饮酒》

C.《杂诗》 D.《咏贫士》

20.左思诗歌的特点为( )

A.辞藻温丽 B.弘丽妍赡

C.烂若舒锦 D.文典以怨

21.现存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中成就最高的是( )

A.《世说新语》 B.《语林》

C.《笑林》 D.《西京杂记》

22.钟嵘《诗品》中尤为重视( )

A.文气 B.灵感

C.怨与兴 D.文与质

23.隋代诗人卢思道的名作《从军行》的艺术特点是( )

A.重词采 B.重音律

C.重气质 D.重思理

24.下列诗句属于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是( )

A.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B.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C.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D.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5.孟浩然的诗风可概括为( )

A.质朴刚健 B.绮丽华艳

C.平淡自然 D.凝炼精深

26.下列诗歌属于刘禹锡咏史诗的是( )

A.《石头城》、《乌衣巷》 B.《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

C.《赤壁》、《过华清宫绝句》 D.《金陵怀古》、《咸阳城东楼》

27.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是( )

A.冷艳怪丽 B.清奇僻苦

C.深情绵邈 D.绮丽精工

28.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著名诗论是( )

A.“不平则鸣”说 B.“象外之象”说

C.风雅说 D.风骨说

29.下列有关唐传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唐传奇标志着小说文体的完全独立

B.《任氏传》是人神相恋的爱情故事

C.“黄粱梦”的典故出自《南柯太守传》

D.《游仙窟》有鲜明的骈体小说特征

30.李煜早期词作表现的是( )

A.人生际遇 B.享乐生活

C.离愁别绪 D.亡国悲痛

1保留原始歌谣风貌的作品《弹歌》的歌词是( )

A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B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C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D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2《诗大序》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是( )

A“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B“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C“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D“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诗经大雅生民》是( )

A史诗 B情爱诗 C农事诗 D社会政治诗

4下列寓言出自《孟子》的是( )

A庖丁解牛 B买椟还珠 C揠苗助长 D唇亡齿寒

5《天问》的诗歌体式是( )

A四言体 B五言体 C七言体 D杂言体

6汉代“四家诗”中属于古文经学的是( )

A齐诗 B鲁诗 C韩诗 D毛诗

7贾谊《服鸟 鸟赋》所表现的主要情感倾向是( )

A齐同生死的豁达B知难而进的执着

C随波逐流的混世D挑战命运的抗争

8在《史记》的五种编写体例中,“本纪”这种体例是( )

A记述王侯各国的兴衰始末 B记述古今著名人物的事迹

C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更替 D记述重要人物的家族变迁

9从思想倾向看,桓谭是( )

A反对君权至上的代表 B讥刺儒家经典的代表

C反对图谶虚妄的代表 D抨击恶风鄙俗的代表

10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 )

A《归田赋》B《刺世疾邪赋》C《穷鸟赋》D《鹦鹉赋》

11最早收录《孔雀东南飞》的诗歌总集是( )

A《乐府诗集》 B《文选》C《玉台新咏》 D《古诗纪》

12王充在文章写作上的重要主张是( )

A反对通俗浅白,提倡典重艰深B反对文辞华美,提倡质实无华

C反对以情为文,提倡冷峻沉着D反对虚浮不实,提倡真诚适用

1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文论观点之一是( )

A灵感说 B文气说 C宗经说 D滋味说

14王粲的诗被誉为( )

A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B怀文抱质,语气低婉

C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D文多兼善,辞少瑕累

15潘岳诗的特点是( )

A过为峻切,讦直露才 B辞藻绝丽,婉转侧折

C天才秀逸,清峻自然 D情伤一时,心存百代

16东晋诗坛主流诗风的特点是( )

A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B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C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D嵇志清峻,阮旨遥深

17南朝诗人徐陵最擅长的诗体是( )

A宫体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乐府诗

18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的是( )

A地理 B寺庙 C怪 异 D轶事

19“初唐四杰”的审美追求是( )

A提倡纤巧绮靡 B提倡刚健骨气

C主张体物精巧 D主张竞为雕琢

20陈子昂提出的诗美理想是( )

A研练精切,稳顺声势 B兴象玲珑,无迹可寻

C骨气端翔,音情顿挫 D点缀升平,彩丽竞繁

21王维出塞前后的诗作往往具有( )

A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B清纯情思和明净之美

C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 D明朗的情思和飞动的气势

22孟浩然山水诗创作的特色是( )

A善于写空山的宁静之美 B善于表现慷慨的情怀

C善于写水乡的纯净之美 D善于抒发失意的悲哀

23下列诗句出自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B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C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D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4姚合《极玄集》将李端、卢纶等人称为“大历十才子”的主要原因是( )

A从事诗歌创作活动的年代相近

B都是长期在江南任职的地方官

C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D诗歌作品都存有盛唐余韵

25在李白诗歌中,具有境界清新、风神飘逸潇洒艺术特色的诗体是( )

A乐府 B绝句 C歌行 D七律

26“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指的是( )

A杜甫七律的创作特色 B杜甫五律的创作特色

C杜甫七绝的创作特色 D杜甫新乐府的创作特色

27具有鲜明的士大夫之词特征的词是( )

A敦煌曲子词 B早期文人词 C花间词 D南唐词

28后人称为“吴中三高”的是( )

A范蠡、张翰、陆龟蒙 B范蠡、张翰、司空图

C范蠡、张翰、柳宗元 D张翰、陆龟蒙、司空图

29据民间说唱故事“一枝花话”加工创作而成的传奇作品是:( )

A《任氏传》 B《李娃传》C《莺莺传》 D《霍小玉传》

30晚唐游侠小说中被后世誉为“风尘三侠”的是:( )

A李靖、红拂女和虬髯客 B 李靖、红拂女和黄衫豪客

C 李靖、虬髯客和黄衫豪客 D 红拂女、虬髯客和黄衫豪客

小题1:⑴用  ⑵指“板印书籍”这件事或这种事  ⑶靠近    完成

小题2: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

小题3:每字为一印    每一字皆有数印   制版    不用木头刻字的原因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以 ”字在这里是用的意思,虚词“以”的用法,一定要记住。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句“讫”“熔”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能够大致翻译本文,然后根据要求写出相关语句即可。

1.D 

2.B 

3.(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4. (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不盲从。(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理解文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日本之行,文章在第二段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解说,而ABC三项表述在这段中都可以找到,只有D项属于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而不是“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2.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舆地学研究,文章主要的有效信息在第三四段,而ACD项的说法都可以找到,只有B项表述和原文不一样,原文说的是:“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而选项改为了“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3.本题考查内容要点的归纳总结,能力层级为c级。从文中看,概括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事情,第一段是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第二段中有两点,分别是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第三段开头是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成功的原因,主要通读全文,从作者的行文中可以找寻到三方面,分别是良好的精神品质,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有交友这一方面。

1 一篇文言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子,是教之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儿子一边跟在后面一边哭泣着。曾子的妻子(对他)说;‘你(快)回去,(你)如果回去了就为你杀猪。’曾子妻恰好从集市回来(的时候),曾子(已)准备抓猪杀它。曾子妻阻止曾子说;‘只不过是和孩子的戏言罢了。’曾子(对妻子)说;‘孩子(是)不能和他说戏言的啊。孩子还不明白事理,(他在年少时)是看父母的言行并且向(他们)学习,(他)听从父母的教诲。你现在欺骗他,(行使的)是(一种)欺凌的教育手法。母亲欺骗孩子,孩子(从今后)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如此,)教育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曾子)就把猪(宰杀)烹食了。

用简洁的语句说出故事的寓意。

答:教育孩子要从自身抓起,身为人之父母自身的言行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所谓“言教身传”既指此。

'曾子之妻之市' 第一个“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译为‘的’ 第二个“之”表动作方向,可译为‘到。。去’、‘往。。去’

形容病危,或借喻事情不可挽回是什么成语

答:岌岌可危。

译文中( )的部分是文言文中省略,但译成现代文为表达通顺须补上的句子成分。

2 小古文第一篇

古文观止第一篇为《郑伯克段于鄢》,出自《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3 一篇文言文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

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

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很。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曰:说 (3)对题目的理解 杨氏之子 杨氏:姓杨的 之:助词,相当于“的” 子:儿子 把它连接起来,意思为:姓杨的儿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

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举例如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

要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学生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2)在读通课文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教师加以点拨,如:“为设果”是说谁为谁摆放水果?“家禽”是现在说的“家禽”吗?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在读中体会九岁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一样,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机智。

4 关于一篇文言文

原文

捕蛇者说: 唐·柳宗元 选自《柳河东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luán wǎn)、瘘(lòu )、疠(lì),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sì)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lì)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sì)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sì)夫(fú)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

永州的野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御蛇毒的办法。然而得到它后,把它晾干用来做为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风病、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肿脖子病和恶疮;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腐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凭借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这种蛇的人,(准许用蛇来)抵他的税收。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有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有好几次险些死掉。”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忧伤。 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政事的人,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 蒋氏(听了),十分悲伤,眼泪汪汪夺眶而出的说:“您是想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比不上恢复我的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当初我不做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算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东西全拿尽了,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被苛税所迫)哭喊着辗转迁移,又饥又渴的(劳累的)跌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毒气,死去的人互相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家中一家都不剩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家中剩下不到两三家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家中只有不到四五家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逃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单独活了下来。凶暴的小吏来到我的家乡,到处吵嚷叫喊,四处骚扰,(悍吏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间的气势,即使是鸡狗也不能安宁啊。这时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缸,我的蛇却还在,就放心的躺下了。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献蛇的)时候,把它献上去。(献蛇)回来就可以有滋有味的吃着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一年里冒死亡的威胁只有两次;其余时间,我都是快乐地过日子。哪里像我的乡邻们天天有这样的事(指冒死亡的威胁)!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们的死就已经(死)在后了,又怎么敢怨恨它(捕蛇这件事)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更加悲伤了。孔子说:“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才相信。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所以我(为此)写了这篇“说”(文体),以期待那些(朝廷派遣的)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5 高中(必修一)语文学的第一篇古文是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晋军函陵④,秦军泛南⑤。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⑦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⑧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⑨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⑽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⑾,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⑿。吾其还也。”亦去之。

6 如何写一篇文言文

要写好文言文,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从而提高文言水平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7 文言文一篇

这是《颜氏家训》里的一段。

中心是要教育自己家里的孩子们怎样做才能有才有德,才能成就大事。

原文: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禀,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 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独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 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梁朝皇孙以下,总之年 ,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己后,便从文吏,略无卒业者。冠冕,而为上者,则有何胤、刘献、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绥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间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那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俗间儒士,不涉群书,经纬之外,义疏而已。吾初八邺,与博陵崔文彦交游,尝说《王粲集》中难郑玄《尚书》事,崔转为诸儒道之。始将发口,悬见排蹙,云:“文集只有诗赋、铭、诔,岂当论经书事乎?且先儒之中,未闻有王粲也。”崔笑而退,竟不以《粲集》示之。魏收之在议曹,与诸博士议宗庙事,引据《汉似》,博士笑曰:“未闻《汉书》得证经术。”收便忿怒,都不复言,取《韦玄成传》,掷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寻之,达明,乃来谢曰:“不谓玄成如此学也。”

邺平之后,见徒入关。思鲁尝谓吾曰:“朝无禄位,家无积财,当肆筋力,以申供养。每被课笃,勤劳经史,未知为子,可得安乎?”吾命之曰:“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使汝弃学徇财,丰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安得暖?若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藜羹褐,我自欲之。”

校订书籍,亦何容易,自扬雄、刘向,方称此职耳。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

译文

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毛诗》和《论语》。到了加冠成婚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著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为庸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於从事工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来终尽夭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

小题1:(1)盛:盛大,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2)以: 用(共2分。每个词1分)

小题2:)翻译:在铁板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的东西盖上   (2)翻译: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

小题3:①用胶泥刻字②字印③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④方便、快捷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盛:盛大,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 “以”是用,课下要对“以”的用法加以总结。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以”“ 之”的意思,,2句中“素”“旋”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从中提取关键信息词语或用自己的话回答即可。注意要求:①③空用原文回答,②④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1 如何写一篇文言文

要写好文言文,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从而提高文言水平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高考用文言文写作文怎么样

既然题主擅长文言写作,那只要写作不跑题就没多大问题的~

不过还是有运气成分~意思是阅卷者的文言文底子可能不太好,对你的大作理解有误;抄也有可能阅卷者文言文底子太好了,对一般的文言作品都看不上。

实际上,我认识的很多大学教授,都对近人文言写作很不满,乍一看是文言文的句子,很可能不符合古代语法,也缺少古典风韵。

在我看来,真正精湛的文言写作,需要在精读《史记》,诵读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品之后才可以勉强上岸(真的要诵读!因声求气!因声求气!文言文写作要有一股气啊!)。

文言文写作和白话文写作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就好比写现代诗,有一颗敏感的心和会动的笔就差不多,但是写旧体诗,不熟读唐诗宋词三百首谁敢下笔?

对于高考作文,我最大的感受还是,切题切题切题!zhidao切题是第一步,体裁之类的花样也可以玩玩,但是一定要切题哦。祝题主高考顺利呀!

3 怎样做好高考文言文题

从选文特点上看,2004年到2006年浙江高考卷中的文言文选段有很大变化,2004年选的是北宋欧阳修的《司封员外郎许公行状》,属人物传记;2005年选的是唐代孙樵的《书褒城驿壁》,属晚唐散文中的针砭时弊的杂文;今年选的则是明代方孝孺的《蚊对》,也属杂文。

从题型设置来看,对文言实词、虚词、典型句式、词类活用和句子翻译等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是基本稳定的,变化最大的是文言文选择题中的第四题,由“概括和分析”题变成了“赏析”题,难度也有所增加,解题思路方法需要做一定调整。 2006年高考语文卷第14题(原文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

本文借用“对”的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

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

分析:解答此题需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推测文章主旨。《蚊对》先记叙夏夜为蚊所苦,难以入眠,写到蚊子聚集的可怕场景,写到斥令童子驱蚊、灭蚊,然后由第二段天台生感慨老天为什么造出这种东西来害人,既揭示人的自私心理,又自然引出童子应答,由记叙巧妙过渡到议论。

第三段借童子之口生发三层议论,分别以童子语中的三个反问句“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今子一为蚊所?k,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k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作结。这正是作者观点的流露:人与异类只是形状不同,哪有贵贱之分?蚊子要害人,人要向老天控诉,而那么多的异类被人吃掉,老天又该如何惩罚人呢?人被蚊子咬不舒服,但对同类之间的相残却无动于衷,难道可以吗?人类不仅自以为尊,残杀异类,更有欺凌残杀同类的可憎。

由叙入议,由此及彼,含蓄地批判了统治者残酷剥削百姓,以强欺弱的黑暗的社会现实,人类其实还不如异类。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就不难把握文章的主旨了。

2005年的赏析题也属此种类型。第14题如下(原文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他人之口,揭示出褒城驿由宏丽变为破败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 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

B文中“举今州县皆驿也”承上启下,是连接二、三两段的关键,表明天下凋敝与驿站破败事异而理同。 C文章借题发挥,以一驿之兴废推及天下之盛衰,寓议于叙,切中时弊,有小中见大之妙。

D因官制不善而吏治败坏,因吏治败坏而生民困顿,文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朝廷。 分析:显然,这些选项设置是疏通文意后的提炼。

A项和D项是对文章写作主旨的理解。这篇杂文借褒城驿的由雄大宏丽而变为荒芜残破的现实,抒发了对当时吏治败坏的感慨。

又将褒城驿由兴到废的原因推及天下由兴到衰的原因在于朝廷任用非人和官制不善,揭露了地方官吏怠惰贪婪,不理政务,视州县为驿站,因而造成百姓困顿。所以,作者批判的矛头是官场不是民风,A是错误的。

B项和C项是对文章写法的赏析。文章先用人们对褒城驿的赞美和自己亲眼所见形成对比,产生疑问,自然引出驿吏的述说。

破败原因是宾客不会对途中匆匆经过之地产生爱惜之意,更由于“官大者,其下”更加凶暴蛮横,难以禁止。接着作者巧妙地用老农的话“举今州县皆驿也”,进行类比表明天下凋敝与驿站破败事异而理同,以小见大。

由此我们知道,做赏析题仅仅读懂文章内容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思考文章的写作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等。 而记传文中的“概括和分析”题,侧重于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同学们只要将选项和文中信息对应,进行比较,答案不难得出。

例如2004年14题(原文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为相时,独对许逖赞赏有加,因为他们的见解经常不谋而合。 B因为许逖在海陵监任上政绩考核优秀,被升迁为大理寺丞。

C真宗打破旧例,委派并非朝廷重臣的许逖担任荆南知府。 D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分析:A项出处是首段末句“是时赵普为相,……独称君为能,曰‘其言与我多合’”。B项对应的是第二段开头“……知海陵监。

三岁,用监最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C项的依据是第四段末“荆南辖北路兵马,于荆湖为大府,故常用重人,至君特选以材,用员外郎自君而始”。

D项源自第五段中“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原文是说那些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甚至有。

4 历史选择题怎么写

历史选择题主要有这么几种做法(凭个人经验,我初中历史一直都是我们班第一)

1,概念性的一定要记住,一眼就得把答案看出来,不能扣分

2,多选项的要用排除法,把不对的排除掉

3,根本原因直接原因要从自身找,一半是的腐败,生产力不适应发展

4,性质类的要从其矛盾性找起

5,材料类的要既联系课本,又要联系材料

6,切不可凭自己的感觉走,要顺应历史潮流,要讲史实,不可脱离课本,要深入背景

王玄 陵 《寻根华夏五千年系列》 第  7  篇

关于女娲造人的传说,从很早开始就有了平行的两种说法,一种是“抟土造人”说,另一种是“伏羲女娲”说,而这两种说法出现的最早时间也不可详考。

就文献记载来说,女娲和伏羲的名字都是在战国时期才出现的,伏羲最早见于《易·系辞下传》、《管子》、《庄子》、《尸子·君治篇》、《荀子·成相篇》、《楚辞·大招》、《战国策·赵策二》,而女娲的名字始见于《楚辞·天问》、《礼记·名堂位篇》、《山海经·大荒西经》,伏羲、女娲并称始见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览冥训》。[1]

从古籍的记载来看,女娲和伏羲变成了夫妻似乎是汉代才有的事情,这也是很多学者所得出的结论。不过我认为,这只能是伏羲、女娲并称的下限而已,不排除在汉代以前也有二者为夫妻的传说,只不过没有被记载下来,后者是被记载下来但是后来丢失了。

1942年出土的《楚帛书》中的创世记载中,似乎就有伏羲和女娲(女皇氏)生四子分管天地星辰的说法[2],所以,我们不好断然的认为女娲伏羲为夫妻就是汉代人的杜撰。

女娲“抟土造人”说的最早证据在屈原的《天问》之中,“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这似乎是在问:创世神女娲创造了人类,而传说女娲是有身体的,那么又是谁创造了女娲呢?

这似乎说明,在战国末期的楚国,已经流传着女娲独自造人的传说。

而到了东汉末年的《风俗通义》中,女娲造人的传说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传说中,开天辟地的时候并没有人,而女娲抟黄土作人,后来捏人捏累了,就用绳子蘸着泥渍往地上甩,甩到地上也变成了人。

很多学者把这段记载当做历史来解读,但其实《风俗通义》本来就是一本对汉末以前流传的民族做注解的一本书,其资料的来源非常混杂,有的是民族传说,有的是神话记载,只是为了搜集民族资料,并不保证其资料的真实性。

所以,作者在女娲抟土造人的后面紧跟着一句评语,说:达官显贵都是女娲用黄土捏的,而贫贱平民都是女娲用绳子甩的。这显然是一种对古代宿命论的附会解释,并不是可靠的历史记载。很有可能是先有了女娲造人的记载,然后又有了“黄土人”和“引绠人”的附会,这种附会或许来自于达官贵人,他们试图用这种“宿命论”让贫民甘于贫贱;也有可能是来自贫民,借此来表达他们对于造化的感叹,和对宿命的无奈。民俗传说一般是起于民间,所以后一种可能性会更大一些。[3]

到了宋代人写的《太平御览》中,造人的神话变得更加的具体:女娲造人的时候,正月初一创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造人,所以初七是人日。

这显然又是根据“六畜”和风俗节日对女娲造人更进一步的加工附会,这种加工也许不是某一个或几个人创造的,也许是在神话的流传过程中慢慢的演变而来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基本上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定型了,而其情节的演变经历了上面我们说的这三个过程。

这显然不是真实的历史记载,这种传说离最初的“女娲造人”故事已经相去甚远,试想一下,在天地初开、女娲造人之时,怎么会有日历?就算有,也不应该跟现在相符吧。再有,远古时期有广泛的动物崇拜,比如鱼、青蛙、蛇、龙、玄鸟等,为什么宋代时的女娲造人却只造了后来才有的“六畜”概念?

但是这一系列的变迁中,唯一不变的似乎只有女娲的神性,在最早的关于女娲的记载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她神性的一面,由此我们推测她一开始可能就是以创世神的形象而存在的。关于女娲创世造人传说的来源,或许是源于某种母性的生殖崇拜,比如青蛙,当然这也只能是猜测,目前我们很难下定论。

而关于女娲、伏羲之间的关系的传说,最早的记载大概是在唐宋时期。大概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 女娲,伏希(羲)之妹 ”,另一种说“ 女娲本是伏羲妇 ”,说女娲和伏羲本是一对夫妻。[4]

既然是兄妹,又怎么能是夫妻呢?而近世的考古发现的很多汉代壁刻、绢画中,伏羲和女娲分明是“人首蛇身”相互缠绕的交尾状,可见伏羲和女娲确实又是夫妻,而且这种传说的流传还很早。伏羲、女娲壁刻是在汉人的墓穴里发现的,可见伏羲、女娲为夫妻的说法,在他们那个年代不仅仅是传说而已,而是一种虔诚的信仰。

那么还是那个问题,他们既然是夫妻,怎么又会是兄妹呢?有人替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一个是唐人《独异志》中的记载:说宇宙初开之时,只有伏羲和女娲兄妹两人,为了人类能够繁衍下去,两个人就商量结为夫妻。但是耽于伦理之羞,于是二人就上昆仑山问天,每人点燃一堆草,如果上天同意让他们两个人在一起就让烟合为一处,结果果然合为一处,两个人就在一起了。

这个故事解决了伏羲和女娲既是兄妹又是夫妻的伦理问题,后来又出现了很多相似的版本,可见也是出于后人的符合。

另一个证据是南方苗民中流传的洪水故事[5],说伏羲、女娲本是一对兄妹,后来他们的父亲老伏羲得罪了雷神,雷神在人间降下一场大洪水,将整个人类几乎毁灭,只有伏羲和女娲躲在葫芦里才得以幸免。最后世界上只剩下了他们兄妹二人,为了能够让人类得以繁衍,才不得不结为夫妻。

这正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学者推测,伏羲和女娲本是南方苗族的祖先,后来其神话传说才流传到北方的中原地区。

那么,回到我们本篇文章的题目,女娲到底是“抟土造人”,还是和伏羲结为夫妻繁衍后代呢?我们综合来看女娲造人流传的两个版本,“抟土造人”的女娲神性大于人性,可以说是天神。而与伏羲结为夫妇的那个女娲,尤其是苗民之中流传的那个女娲传说,更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到底是神变人,还是人变神的问题,最早的神话传说是由人变来的,还是从一开始就是神话传说。我们翻遍古籍,最早的记载中女娲和伏羲,人格似乎都是神性大于人性的,后来才渐渐地多了一些烟火气,所以女娲“抟土造人” 的说法似乎更可靠一些。

在有神论的信仰环境中,我国的先民在追寻“人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时,很容易把这个问题联想当神的身上,女娲就是这样一个生命之神。而女娲成为生命之神或有其现实原因,也许是源自对“蛙”的女性生殖崇拜,也许是其他的什么原因。

而“女娲造人”这个传说,到战国时期或许更早的时期开始分流成两派,一派坚持是“女娲造人”,不过可能渐渐地有了更多的细节,另一派变成了伏羲和女娲共同造人的说法,后一种因为带有很大的人性,所以可能会被某些民族当成自己的祖先。

而从自然规律上来说,人类显然不可能是有某两个人创造出来的,如果把女娲造人当成神话传说还可以,但是把伏羲和女娲结合认定为人类的真实起源就有些荒诞了。

当然,这些结论,也仅仅是推测而已。

参考资料:

[1]闻一多《伏羲考》

[2]何新《宇宙的起源——<楚帛书>与<夏小正>新考》

[3]钱杭、叶舒宪、田兆元《中国创世神话六讲》

[4]闻一多《伏羲考》

[5]袁珂《中国神话故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