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碧雪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0收藏

古籍中的碧雪简介,第1张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碧雪处方芒硝、青黛、石膏(煅过研飞)、寒水石(研飞)、朴硝、硝石、甘草、马牙硝,各等分。炮制上将甘草煎汤二升去滓,却入诸药再煎,用柳木篦不住手搅,令消熔得所,却入青黛和匀,倾入砂盆内,候泠,结凝成霜,研为细末。功能主治治一切积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心中烦躁咽物妨闷,或喉闭壅塞,水浆不下,天行时疫,发狂昏愦,并皆治之。用法用量每用少许,含化咽津,不拘时候。如喉闭壅塞不能咽物者,即用小竹筒吹药入喉中,频用神效。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明医彀》卷五:碧雪处方蒲黄1钱,青黛(画家用者)1钱,软石膏(煅)1钱,硼砂(明亮者)1钱,甘草1钱,冰片2分,玄明粉或焰消(淡者)1钱。制法各研极细末,入冰片和匀。功能主治心脾有火,一切热壅,舌疮,舌根紧强,腮颊肿痛,咽肿;及一切积热,喉闭口疮,发热烦闷。用法用量频掺咽下;如喉闭,芦管吹入。或蜜和为丸。噙化。摘录《简明医彀》卷五《圣惠》卷九十五:碧雪别名碧雪散处方川升麻2两,黄芩5两,钩藤5两,犀角屑5两,大青5两,青黛2两,虎睛1对,天竹黄半两,麝香1分,龙脑1分,川朴消1斤,竹沥3合。制法虎睛、天竹黄、麝香,龙脑、青黛别研细入,余药并细锉,用水1斗,煎至3升,滤去滓,澄清,下朴消,微火更煎,以柳木篦搅,勿住手,候消散,下竹沥并研了药,更搅令匀,候稍凝,即于新瓦盆中盛,经宿即凝,捣罗为散。功能主治心热惊狂,诸痫热病。用法用量碧雪散(《普济方》卷三七八)。摘录《圣惠》卷九十五《局方》卷六(续添诸局经验秘方):碧雪别名碧雪膏、碧雪散处方芒消、青黛、石膏(煅过,研飞)、寒水石(研飞)、朴消、消石、甘草、马牙消各等分。制法将甘草煎汤2升去滓,却入诸药再煎,用柳木篦不住手搅,令消溶得所,却入青黛和匀,倾入砂盆内,候冷,结凝成霜,研为细末。功能主治一切积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心中烦躁,咽物妨闷,或

详见百科词条:碧雪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2:36:44 共136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落在每年公历的11月22日或11月23日,也就是太阳到达经度240度的时候。小雪是反映降水和温度的节气。是寒潮频率高,冷空气强的节气。小雪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会逐渐增多。[9]

这个节气被称为小雪,因为“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这个节气期间气候不深,降水也不重,所以用“小雪”来比喻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小雪”是一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寒流活跃,降水增多,而不是这个节气下的小雪。[10-11]

小雪季节,东亚地区已经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地区经常出现低压或槽。东移时会有大范围冷空气南下,东南地区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

第一位:青女(霜雪女神)

青女是青霄玉女的简称。最早记载《淮南子·天文训》中,又被称作霜娥。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天神。

青女白发罗衣,仪态端庄。每到农历九月,她就会出来施霜洒雪。除了青女化峰之外,有关青女的神话传说,并没有太多。但是,有关赞美她的诗词却是数不胜数。

相传,青女本是广寒宫中司掌霜雪的仙子,名叫吴洁。是月宫大仙吴刚的妹妹。后来应武罗女神所请,于九月十四日这天来到人间,手抚七弦古琴,琴弦颤动,霜粉雪花随琴音而降,冰封掩盖了人间的污秽和不洁,控制了人间瘟疫蔓延,人们得以安居乐业。

自此后,青女每到这个时节都会按时前来,成了佑护世人最早的霜雪之神。

第二位:雪神滕六

滕六在唐代才出现,记载在唐代传奇小说集《玄怪录》里。这位男雪神滕六与霜雪之神青女相比,要晚了很多年。也有相传滕六在《孟子外书》中就有记载,原型是滕文公。

根据《玄怪录》里记载:唐代中书令萧至忠准备进山打猎。山神玄冥使者就提前召集群兽,通知他们明天将会被猎杀。群兽非常恐慌,于是就去请教智者皇冠。皇冠指点群兽,告诉他们祈祷滕六降雪,巽二起风。只有这样,萧至忠才会因为天气恶劣,大雪封山而放弃打猎。

那这个时候,正好滕六丧妻。皇冠就想了一个办法,找来一个美女,把她献给了滕六做妻子。滕六非常高兴,马上就降雪了。看看这故事倒是与祭拜河伯类似。这里面的滕六不仅能娶妻,而且还可以毫无原则地降雪!

不过,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滕六确实是一个能控制雪的雪神!除此之外,在《幼学琼林》天文篇里也有“滕六是雪神”的记载。在唐宋以后的文学作品中,雪神滕六与霜雪女神青女的认可度,几乎可以并驾齐驱了。

那么,滕六来自哪里?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据说是根据《孟子外书》里面记载的滕文公控制降雪的故事。

相传,滕文公是一个小国的国王,去世之后,突然间天降大雪,无法按时安葬。这时有一名大臣(惠子)提议,说这是滕文公还不想离开世间,所以啊,才会降下大雪,来延迟下葬。也因此,世人也就认为滕文公能控制降雪。好吧,这个解释虽然牵强,但是没办法,古人就是这么写的啊!

滕是滕文公,那滕六的“六”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是因为雪花是六瓣的,所以名为滕六。虽简单粗暴,但也合情合理。

毕竟,对于雪花是六瓣的认知,在汉代就已被发现,在唐宋时代早已被人们熟知了!

第三位:姑射(ye)女神(司雪之神)

姑射女神最早记载在《庄子·逍遥游》中。是上古七大美神之首,司雪之神。她不仅貌美丽质,仪态端庄,而且具有冰清玉洁的品性。姑射女神吸风饮露,脚踏云气,御飞龙游四海,心静如渊,不生妄念涟漪。根据《黄帝篇》记载,姑射女神之静美高洁,令仙圣敬慕,臣服!

在《喻世明言》里曾写道:雪像三件物事(盐、柳絮、梨花),而掌管雪的神人也有三位,其中一位就是姑射真人。而姑射真人是直接控制雪的执行者。只要她的黄金箸轻轻敲一下琉璃玉瓶,即可飘落一尺厚的瑞雪。还有民间传说,姑射女神踏云御龙而行,只要轻轻一抖,就可化作漫天雪花!

第四位:西池仙女董双成

董双成最早记载于《汉武帝内传》。相传是西王母的侍女(或为弟子),精通音律,善于吹奏玉笙。

有关董双成的传说很多,比如董双成为民请愿,向雨师求雨,以及后来董双成督促雨师降雨。从这些记录来看,董双成真的与降雨有些联系,但却没明确记录过她是司掌雪的神仙。

说董双成是掌管雪的神,是根据《喻世明言》中描述而来。在掌管雪的三个神仙中,董双成是掌管储藏雪的琉璃玉瓶。至于下不下雪,其实还得姑射女神说了算。所以啊,说董双成是雪神,还是有些牵强的。

第五位:芙蓉仙子周琼姬

有关周琼姬是雪神的记载,来自《喻世明言》第三十三卷,原文中提到掌管雪的三位神仙是:姑射真人、董双成、周琼姬。而周琼姬负责掌管芙蓉城,具体芙蓉城与司掌雪有什么关系,书中并没有交代。

但既然书中提到周琼姬是掌管雪之神,那么,或许在那个时代、或是在作者冯梦龙的听闻中,真的有周琼姬与雪的民间传说。只是没有被广为流传而已!

1、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通过对朔方雪的赞颂表现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像江南雪那种平和恬静,固然让人欢喜,但更高尚的美应该像朔方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生活,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灵魂的升华。 2、理解句意: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了雪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青春”“处子”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之江南雪孕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朔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朔方雪的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抒发了鲁迅向死而生的志向,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民族魂”。 3、朔方雪与江南雪的特点。 答:江南雪的特点是生机盎然,孕育着生命,富有情趣,是“滋润美艳之至”。朔方雪的特点是孤独不妥协,张扬,洒脱,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是一个斗士,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矗立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接壤天地之间的喜玛拉雅山,不仅以其世界之颠的高耸吸引无数国内外的登山勇士,而且,近百年来,它又以越传越盛的雪人之谜,燃起众多考察者的揭谜热情。

“雪人”是人们对传说中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坡的高山悬崖间的奇异动物的称谓,当地的舍巴人又称之为“耶提”。

对“雪人”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在一张描绘着西藏高原野生物的中国古画中,就出现了“雪人”的形象。1832年,欧洲学者霍得格逊在《阿尔泰·喜马拉雅》一书中,在科学上对“雪人”做了正式报道。

20世纪50年代,由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成功,雪人的传闻迅速传到了世界各地,世界上很快形成了一股“雪人热”。很多国家纷纷派遣探险队深入到喜马拉雅山人迹罕至的雪岭冰峰进行考察。在中国国家体委组织的攀登珠穆朗玛的活动中,就曾有调查“雪人”的项目。目前,雪人之谜已成为引人注目的国际学术界探索的课题。

1951年,英国登山队员锡普顿等在喜马拉雅山地拍摄到了雪人的脚印。脚印相当大,长31厘米,宽175厘米,缺乏足弓,大足趾最粗,第二趾瘦长,其余三趾则较短,后部还连在一起,大足趾和第二足趾是分开的。

1959年5—7月,由中国科学院有关人员和北京大学生物学教师参加的考察队,在喜玛拉雅发现一根毛发,长156厘米,经过显微镜检定,认为它与猩猩、棕熊和牝牛的毛发在结构上均不相同,但是当时也无法证明它就是“雪人”的毛发。

1954年,英国探险队在喜玛拉雅山的寺庙里找到了两个据说是从雪人头上取下来的带发的头皮。这头皮曾被送往巴黎、伦敦、芝加哥的博物馆请专家鉴定。结果,认为“雪人头皮”是用野羚羊头皮伪造的。但是英国著名的研究灵长类的专家奥斯曼·希尔不同意它是伪造的,他认为这个头皮的毛虽与羚羊毛有相似之处,但带有猿的特征,他将这种毛的色素粒与羚羊相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排列方式并不相同。此外,头皮上的寄生虫也与羚羊的不同。这样一来,这两张头皮的真伪又成了一个有争议的悬案了。

1959年,在海拔6000米的雪地上又发现了“雪人”的脚印,大小与登山鞋的印相似。

1972年12月17日,美国著名的动物学家克罗宁和考察队的医生及两名尼泊尔助手,来到了喜马拉雅山荒僻的阿安谷中。他们宿营在与康格玛山相连的山脊上。这个山脊地形险峻,地上覆盖着白雪,雪地上完全没有兽迹。次日拂晓,医生首先钻出帐篷,发现雪地上有十多个清晰的脚印。这些脚印一左一右,排列得特别清楚,甚至显示出脚趾和脚掌的细节。每个脚印长275厘米,宽152厘米,两个脚印间距非常短,经常小于30厘米,似乎雪人在缓慢、谨慎地步行。脚印的形状与1951年锡普顿发现的颇为相似。

但是,对上述种种脚印,学术界的看法不一。有人对其持否定态度,认为它可能是大型哺乳动物留下的,还有人认为它是经风吹日晒扩大和变形的结果。但克罗宁则根据自己亲眼所见的脚印,认为这些脚印是新鲜的,不可能是风吹日晒变形的结果。人类学家切尔涅茨基在将雪人脚印与大猿以及旧石器时代中的尼安德特人的脚印比较之后,发现雪人兼有人和猿的特点,与尼安德特人更相似。

因此,现在发现的脚印是否真是雪人的足迹还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和验证。

通过许多考察队的考察,得到的雪人印象是:身高17~18米,身体健壮,满身是棕红带黑色的毛,头发很长,散披肩上;面部无毛,较为平坦,下颏粗壮,牙齿很大,口也很宽;头呈圆锥形,顶部尖;两臂几乎长达膝部;没有尾巴;样子像猿,但又带有人的特点,平时像人似的两足行走;能发出刺耳的大叫声;受惊时或在多石、雪深的地方则用四肢行走。

目前,学术界对“雪人之谜”的看法颇不一致,有人根据此地险恶的地理环境以及没有找到“雪人”存在的直接证据而否定它的存在,说可能是熊一类的大型动物;也有人认为“雪人”可能是大型灵长类动物;也有人认为“雪人”可能是介于人和猿之间,即比猿高等些、比人低等些,是至今科学界尚未知晓的一种高等灵长目。

到目前为止,有关“雪人”的线索仍停留在脚印、头皮、传闻和目击者的报告上,还拿不出真凭实据。但是,据研究,雪人不仅仅是一种猿的活化石,而且是活生生的可供我们进行现实的人类进化史研究的活标本。因此,如果能揭开“雪人之谜”或捉住它,可能将成为本世纪内动物学和人类学的最重大的发现。

(鲁迅)之所以要呼唤自然本性的野性与爱,正是为了给人间的现实战斗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他一再地表示,他所强调的是“用自力克服一切困难,并非真劝人都到山里去”;他自己更是绝不愿意躲到“鹤唳一声,白云郁然而起”的田园诗中去,他要“活在人间”,即使是遭到人们的孤立,排挤,也仍然不离开“人海”,让生命的“沉钟”永远“深深地在人海的底里寂寞地鸣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宣称,他“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却念念不忘记载着人间奋斗历史的“遗迹”。鲁迅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赞赏自然和自然美,完全着眼于从中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

从这样的审美观点出发,鲁迅喜爱的自然美是“人们和天然苦斗而成的景物”,即从中可以发现社会和人生斗争精神的深沉雄大、壮阔古拙的力的美。在《野草》里,鲁迅也曾描绘过江南明丽的风光,如《好的故事》,他所着重的依然是从“永是生动,永是展开”的“美的人和美的事”中去捕捉“飞动”的美,从而感到一种生命力的存在。但总的说来,他对秀丽的江南风景,“并无敏感”,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我不爱江南。秀气是秀气的,但小气”。他批评杭州的风景“显得小家子气,气派不大”,以为“北方风景,是伟大的,倘不至于日见其荒凉,实较适于居住”。在《野草·雪》里,“与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相比较,他显然更醉心于“朔方的雪花”——

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这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也是人的精魂,鲁迅的精魂——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

鲁迅终于在博大的、运动着的“自然”中,发现与肯定了人与自己。

中国雪指的是硝石,是阿拉伯人对硝石的称呼。硝石(主要成分为硝酸钾)是制造火药的主要原料。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就已发现了硝酸钾。我国汉代药典《神农本草经》里将硝石列为重要的药材,并用于炼丹术。大约在唐代,硝石就随同医药和炼丹术流传了出去。

中国雪、中国盐并不是指中国的雪和盐。这里是指一种叫“硝酸钾”的化合物。硝酸钾是制造火药的主要原料。

早在唐朝,我国与阿拉伯、波斯等国家通过海上贸易,往来频繁,硝石随同医药及炼丹由我国传到国外。当时埃及人把硝石叫做“中国雪”,波斯人把硝石称为“中国盐”。

我国早在公元前6世纪时,就发现了硝酸钾。那时,人们称硝酸钾为硝石,古书里有“硝石出陇道”的记载,可见硝酸钾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唐朝时,硝石传到了伊朗,阿拉伯人看到硝石外表像雪,又是从中国传来的,就给它取名“巴鲁得”,意思就是“中国雪”。而波斯人看到它外表像食盐,则取名为“中国盐”。

开始的时候,他们用硝石炼金、治病和制造玻璃,后来学会了用它制造火药。不久,硝石和火药又由阿拉伯传到欧洲。从此,我国的硝石和火药便成为举世公认的发明。也有人说,当初印度人见到中国火药烧起来,白花花的火舌,很耀眼很神奇,仿佛将黑夜变成白昼,不知道拿什么语言描述这个白光,于是称呼中国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落在每年公历的11月22日或11月23日,也就是太阳到达经度240度的时候。小雪是反映降水和温度的节气。是寒潮频率高,冷空气强的节气。小雪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会逐渐增多。[9]

这个节气被称为小雪,因为“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这个节气期间气候不深,降水也不重,所以用“小雪”来比喻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小雪”是一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寒流活跃,降水增多,而不是这个节气下的小雪。[10-11]

小雪季节,东亚地区已经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地区经常出现低压或槽。东移时会有大范围冷空气南下,东南地区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