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籍中的典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中药古籍中的典故,第1张

你是否已经初中毕业了还是还没有上初中呢?初中毕业的你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古诗文吧?你还记得多少呢?在你的脑海中是否还记得《神仙传董奉》《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孟子梁惠王上》《左传定公三十年》这一系列的文言文呢?你还记得这些文言文里面所讲的一些内容吗?如果你忘记了,那么我们就再来温习一遍吧!而那些还没有上初中的朋友们,你也来先预习一遍吧!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典故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专》: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医学典故常常困扰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医书常有典故命名者,现将常见的典故收录如下: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

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后遂将青囊喻医书。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

《孟子梁惠王上》云:无伤也,是乃仁术。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汉书董仲舒传》: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

折肱:喻指良医。《左传定公三十年》曰: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九章》曰: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朱熹集注: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左传》曰:三折肱为良医。亦此意也。后遂以三折肱、九折臂以喻良医。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吴承昊《折肱漫录》。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常谨遇之,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后遂以上池、窥垣以喻医术高明。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马时可的《上池杂说》,清代陈养晦的《伤寒五法》附《伤寒论》,康熙六年刊本又名《窥垣秘术》。

通过温习以上的这些文言文,你是否想起来了呢?内容一定有所充实吧?好了,如果还没有记住的,快来再和我们一起来复习一遍吧!争取把这些古籍典故全记住哦!

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夏代(约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进入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温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唐代(618—907),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清代(1644—1911),叶天士的《温热论》,提出了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温疫(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扩展资料:

中药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响应传统医学决议的要求,已将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服务相结合共同纳入卫生系统中,促进了传统医学服务的全民覆盖。为了更好地向世界各国分享“传统医药纳入国家卫生系统”的中国经验,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委托南京中医药大学承担“传统医药纳入国家卫生系统的中国实践及其法律政策保障”项目,通过江苏、湖北、甘肃、黑龙江、广东五地的调研,历时两年,基本厘清了中国在“传统医药纳入国家卫生系统”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其法规政策保障的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的中医药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中药材里有太多有趣的故事。其中徐长卿和杜仲比较特别,二者是中药材里少有的以人名命名的。

杜仲之名,早已有之。据《事物记原》载:尹轨,杜仲,有道之士也,周穆王招之,居终南山尹真人草楼。若此记载为实,杜仲为周朝人,距今有近三千年了。

药材杜仲,实际上使用的是这种树木的干燥树皮。按照中医理论,这种药材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至于为何将这种药材称之为杜仲,也有不少传说。

在医书等中也有杜仲名称来源的记载。如《本草纲目》说“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另外,《事物绀珠》也说:杜仲本为民间大夫,因为常用一种植物为病人治疗腰痛,疗效极佳,病人出于感激,所以习惯称这种药材为杜仲,又叫做思仲,思仙。最后一种说法较为符合常理。

由于杜仲是上品的滋补药材,至今也常用来作为食材的配料,如杜仲腰花汤,杜仲排骨汤等等。

徐长卿与之类似,但杜仲是一种乔木,而徐长卿是一种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也和杜仲一样,其实有非常多的名称,比如又叫千云竹,也叫别仙踪,又有称呼它为鬼督邮或者老君须的。

总体而言,徐长卿这种植物比较讨喜,长得比较好看,因此大部分的名称都特别好听,很有仙风道骨的韵味。即使还被称为“鬼督邮”或者“九头狮”,这些名称也别具风格。

关于徐长卿这一名称的由来,多为传说。一说为民间医生徐长卿用此药治好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病,因此得名徐长卿。另一说,民医徐长卿治好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不管如何,徐长卿历史淹没不闻,而他有幸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一种药物,定然是非常熟悉这一药物的特性,并以此给人们带来了福利。

但杜仲和徐长卿并非用人名字命名中药的唯二例子,除此之外,至少还有十分霸气的“刘寄奴”。

刘寄奴,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据说在刘裕还没有参军的时候,遇到大蛇,刘裕捥弓射箭,正中蛇头,大蛇负伤逃入山中。第二天刘寄奴再次上山,遇到童子捣药,童子说他家大王被寄奴射伤,捣此药可以医治。寄奴大声呵斥,说他就是刘寄奴,因此吓跑妖怪,并取得此药。后来寄奴参军,带此药医治创伤十分有效,军士皆称此药“刘寄奴”,因此得名。

和杜仲,徐长卿二者相比,刘寄奴可以算得上是唯一用皇帝名字命名的中药了。

中药”名称的来源。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传统药物多以“药”“毒”或“毒药”称谓表述。“中药”一词,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将药物按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此处“中药”是一种药物分类术语,是相对“上药”和“下药”而言的,专指无毒或有毒,既能补虚又能祛邪的中品药物。

  “中药”一词的广泛应用,与外来药物(尤其是西方药学)的输入直接相关。早期传入的外来药物对我国传统药学的影响并不大,而且很快被收入历代本草之中,并赋予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有内涵,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传统药学。如《新修本草》8至少收载有27种药材不是中国出产;《海药本草》9收录药物所注的产地大都是外国地名。

  随着17—18世纪我国西学东渐速度的加快,西方医药输入日益增多。由于中西药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为便于区分,人们逐渐把中国传统药物称为“中药”。如,在清代末期“医士”考试试卷中出现过“中药”称谓;近代名医张锡纯10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提出了“中药”与“西药”的概念及其二者差异。云:“盖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兼顾,若遇难治之证,以西药治其标,以中药治其本,则奏效必捷,而临证亦确有把握矣”。

  中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认识和应用的增多,在《中药大辞典》中收载者,已有5767种。中药品种虽繁多,来源较广泛,但其命名都有一定的来历和意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因功用而命名

  某些药物根据其功用的特点而命名:如防风能防治外感风邪,益母草可治妇产科病,大风子治疗大麻风,*羊藿可治阳萎,石决明、决明子能明目,续断能续筋接骨等。

  2、因气味而命名

  某些药物有特殊的气味,则按气味特点命名,具有芒香气味者如木香、藿香、丁香、茴香、乳香、沉香等。臭气难闻的有臭梧桐、臭牡丹、臭阿魏等。有甜味的如甘草、甘松;苦味的如苦参、苦楝子;辣味者细辛、辣椒;酸味者酸枣仁;咸味者咸秋石;淡味者淡竹叶;五味俱备者如五味子。

  3、因形态而得名者

  很多中药具有各种天然颜色,故其颜色亦可作命名之源。如红色者有红花、赤芍、丹参、朱砂;白色的有白芨、白芷、白术、白薇等;黑色的玄参、乌梅;**的有黄连、黄芩、黄柏;青色的有青黛、青蒿、大青叶等。

  5、因生长特性而命名

  夏枯草夏至后花叶枯萎,半夏成熟于仲夏,夏天无入夏后枯萎,忍冬之叶凌冬不凋,冬青之叶严寒尤青等都是以其生长特性作为命名之依据。

  6、因入药部分而命名(药材命名中最广者)

  植物药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之别,动物也有皮肉骨内脏之异,故其入药部分可作命名之依据,如麻黄根、葛根药用其根,苏叶、桑叶、荷叶、侧柏叶均用其叶,苏梗、荷梗、藿梗均用其茎梗,莱菔子、白芥子、牛蒡子用子而名,金银花、旋夏花、菊花、玫瑰花用其花而名之,枳实、芡实均用其果实;动物药中有刺猬皮、虎骨、熊胆、獭肝、犀角、羚羊角等名称,均以其入药部分而命名之。

  7、因秉性而命名

  按药物原有的性质来命名,如急性子,其性急猛异常;苁蓉补而不峻,有从容和缓之性;王不留行,走而不守;沉香性沉重,小麦性轻浮者称浮小麦等。

  8、因产地而命名

  如蜀椒、川芎、川贝、川楝子、川连产四川;浙江产而于杭州集散者有杭白芷、杭菊花;阿胶为山东东阿县阿井之水熬驴皮而制成;怀牛膝以河南怀庆产者佳,川贝母以四川松潘者为胜等。

  9、人名命名

  以人名命名大多带有传奇色彩;如使君子的命名,相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疳虫,常投此药获效;何首乌相传何姓老人常采食此药,年至130岁发犹乌黑,故名之;其他尚有牵牛子、预知子、杜仲、徐长卿、刘寄奴等。

  10、外来药物及译音命名

  国外或少数民族地区输入之药材,常加“番”、“胡”,如番泻叶、胡黄连、胡椒;更有译名如诃黎勒、曼陀罗、阿芙蓉等。

  此外,尚有以大;小命名,如大枣、大蓟、大戟、大茴香、小茴香、小蓟;因贮久而命名如陈皮、陈仓米;药材珍贵难得或高效者,其命名常加宝,如马宝、狗宝;高效者如千年健、威灵仙等。

  中药称谓按其来历的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以产地命名

  如川连、川芎、川贝母等,皆因主产于四川而得名。广藿香、广皮、广木香产于广东,建曲、建泽泻产于福建,云茯苓产于云南,关防风、关黄柏产于东北地区,因而得名。阿胶,因出产于山东省东阿县,故得其名。信石出信州,故名。苏合香,因产于古苏合国而得其名。

  ◆以药物的生长形态命名

  如牛膝,因其茎有节,形状膨大似牛膝而得名。人参,入药用其根,其形状如人形,故名。佛手,其形状似人手有指,故呼佛手。猪苓,其根块黑如猪屎,故有其名。金毛狗脊,其根形似狗脊,毛如狗毛,故得其名。其他如车前草、沉香、木通、公丁香、马兜铃、连翘、两面针、七叶一枝花、八角莲、木蝴蝶、白头翁等皆以形态而得名。

  ◆以药物生长特点命名

  如半夏,农历五月间成熟,恰巧是夏季过了一半,故得其名。夏枯草因每到夏至便枯黄萎谢而得名,忍冬藤因经冬不凋而得名,万年青因四季常青而得名。冬虫夏草,因其冬为虫,夏为草,成虫体与菌座相连而得名。冬青子,因冬季采摘其成熟果实而得名。

  ◆以药物特有气味命名

  酸味的酸枣仁、甜味的甘草、苦味的苦参、辣味的细辛,皆以味而得名。五味子,其因“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五味俱全故而得名。鱼腥草因其叶具有鱼腥味而得名,黄花败酱草,因其具有陈败酱的特异气味而得名。麝香、丁香、茄香、藿香、降香均以香味而得名,臭灵丹、臭茉莉、臭梧桐则均以臭味而得名。

  ◆以药物的颜色命名

  许多中药具有各种天然的颜色,因此,药物的颜色也成了药名的来源之一。如红色的有红花、赤芍、丹参等;**的有黄柏、黄连、黄芩、大黄等;青色的有大青叶、青皮、青蒿、青黛等;白色的有白芷、白术、白芍、白薇、白芨等;黑色的有黑豆、黑丑、黑芝麻等;紫色的有紫草、紫花地丁等。

  ◆以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命名

  植物以花入药的有菊花、洋金花、旋覆花等;以子入药的有莲子、莱菔子、菟丝子、枸杞子等;以叶入药的有艾叶、苏叶、淡竹叶、侧柏叶等;以藤入药的有海风藤、夜交藤、鸡血藤等;以根入药的有葛根、芦根、山豆根等;以皮入药的有丹皮、泰皮、五加皮、地骨皮等;以木质部分入药的有苏木、竹茄等。以动物药用部分入药而命名的有蝉蜕、牛黄、鳖甲、龟板、鹿茸等。矿石入药的则有朱砂,赭石,滑石等。

  ◆以药物功效命名

  防风能治诸风头痛,泽泻能泽利水湿,益母草能治妇科病,千年健能“祛风延年”,远志能益智安神强志,骨碎补为治疗打损伤补骨碎之要药,因此而得名。威灵仙则因“威言其性猛,灵仙言其功效”而得名。王不留行为催奶之要药,“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而得名”。

  ◆以药物发现人的名字命名

  如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因发现刀枪箭药,一敷即愈,人们便将此药唤“刘寄奴”。俗传潘州郎中郭使君,治疗小儿疾病多采“留求子”,后医家便称此药为“使君子”。何首乌,因顺州何田儿老来无子,服用此药后须发皆黑,老来得子,寿绵百余岁,故将此药取名“何首乌”。

  ◆以民间传说故事命名

  如牵牛子,传说是田野人服此药后病愈,牵牛酬谢而得名。*羊藿,陶弘景说:“西川北部有*羊,一日百遍合,盖食此藿所致”,故名*羊藿。禹余粮,

  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将余粮抛弃在江边和山岗上,后来变成一种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的良药,所以人们称为“禹余粮”。石榴,别名安石榴,传说为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从安石国带回,故取其名。

中成药的名字,五花八门,构思别致。

以主药的名字命名:一个中药方剂。以主药、辅药、佐药、引药共同配伍组成,其中主药起主导作用,根据配伍特点,于是有的中成药便以主药的名字命名:如山楂丸、首乌片、板蓝根糖浆等等均属此类。

以该成药的主要功效命名:如安神补心丸、补中益气丸、降压丸、开胸顺气丸等等。

以主药和主要功效命名,如牛黄清心丸、附子理中丸、银翘解毒丸、止咳枇杷露等等。

以药味的数目命名:如十全大补丸、五味子补肾丸、六味地黄丸等等。

以服用对象命名:如妇女通经丸、妇科再造丸、孕妇金花片等,老人用的国公百寿酒、益寿补脑汁、延年益寿等等。小儿则用小儿凉寒丸、小儿至宝丸、娃娃宝、肥儿糖浆等等。

以治疗部位命名:如牙痛水、胃痛片、骨痛酒等等。

以药品适应症命名:如痔疮膏、喉炎片、风湿关节炎丸、白带丸、感冒片等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