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文言文凡治国之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5收藏

管子文言文凡治国之道,第1张

1 管子文言文《治国之道》翻译

原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翻译 大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

百姓富裕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难以统治。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家的产业就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统治。

百姓贫穷就不安心生活在家乡,并且轻视自家的产业,就敢于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就难以统治了。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动乱多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贫穷。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

2 文言文《管子治国》

(第一段原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 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 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第一段翻译)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

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

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

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

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第二段原文)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 倍贷以给上之征矣。

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 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

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

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 治。

富而治,此王之道也。(第二段翻译)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

然而,官府征税却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民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应付上面征课。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农民又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

商人秋天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因为关市的租税、府库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粮和各种劳役放在一起。

—年四季加起来,也等于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了。—个农民要养四个债主,所以对于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从高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

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

一个劳力可以耕百亩收二百石。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

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

这样,农民专—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

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巧之事人民又会安定。

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第三段原文)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

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

3 求《管子》中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翻译快

原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这样说?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诗文翻译 大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难以统治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家的产业就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不安心生活在家乡,并且轻视自家的产业,就敢于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就难以统治了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动乱多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贫穷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图示导读 这篇短文为了讲清“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道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讲“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紧接着从另一方面讲“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从这两个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治国常富,乱国常贫”进而得出“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的道理。

4 晏子解左骖赎之译文

后面的是文言文版本,带翻译的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簟⒘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索隐颍,水名地理志颍水出阳城汉有颍阳、临颍二县,今亦有颍上县□正义韦昭云:“夷吾,姬姓之后,管严之子敬仲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索隐吕氏春秋:“管仲与鲍叔同贾南阳,及分财利,而管仲尝欺鲍叔,多自取鲍叔知其有母而贫,不以为贪也”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正义齐世家云:“鲍叔牙曰:‘君将治齐,则高傒与叔牙足矣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於是桓公从之”韦昭云:“鲍叔,齐大夫,姒姓之后,鲍叔之子叔牙也”管仲既用,任政於齐,□正义管子云:“相齐以九惠之教,一曰老,二曰慈,三曰孤,四曰疾,五曰独,六曰病,七曰通,八曰赈,九曰绝也”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知 苤僭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正义音古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古 冉?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索隐按:系本云“庄仲山产敬仲夷吾,夷吾产武子鸣,鸣产桓子启方,启方产成子孺,孺产庄子卢,卢产悼子其夷,其夷产襄子武,武产景子耐涉,耐涉产微,凡十代”系谱同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古 □管仲既任政相齐,□正义国语云:“齐桓公使鲍叔为相,辞曰:‘臣之不若夷吾者五:宽和惠民,不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不若也;忠惠可结於百姓,不若也;制礼义可法於四方,不若也;执枹鼓立於军门,使百姓皆加勇,不若也’”以区区之齐在海滨,□正义齐国东滨海也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索隐是夷吾著书所称管子者,其书有此言,故略举其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正义上之服御物有制度,则六亲坚固也六亲谓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从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王弼云“父、母、兄、弟、妻、子也”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集解管子曰:“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正义言为政令卑下鲜少,而百姓易作行也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知 ?芏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索隐轻重谓钱也今管子有轻重篇慎权衡□正义轻重谓耻辱也,权衡谓得失也有耻辱甚贵重之,有得失甚戒慎之桓公实怒少姬,○索隐按:谓怒荡舟之姬,归而未绝,蔡人嫁之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会,□正义今齐州东阿也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索隐沫音昧,亦音末左传作“曹刿”□正义沫,莫葛反管仲因而信之,□正义以劫许之,归鲁侵地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索隐老子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知此为政之所宝也[/color]古 □正管仲富拟於公室,有三归、反坫,□正义三归,三姓女也妇人谓嫁曰归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正义括地志云:“管仲冢在青州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之阿说苑云‘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巿租,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近”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而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称伯’”齐国遵其政,常强於诸侯后百馀年而有晏子焉知 录曰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集解刘向别录曰:“莱者,今东莱地也”○索隐名婴,平谥,仲字父桓子名弱也□正义晏氏齐记云齐城三百里有夷安,即晏平仲之邑汉为夷安县,属高密国应劭云故莱夷维邑事齐灵公、庄公、景公,○索隐按:系家及系本灵公名环,庄公名光,景公名杵臼也以节俭力行重於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正义谓己谦让,非云功能语不及之,即危行□正义行,下孟反谓君不知己,增修业行,畏责及也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正义衡,秤也谓国无道制秤量之,可行即行以此三世显名於诸侯知 病g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正义缧音力追反缧,黑索也绁,系也晏子春秋云:“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薪,息於途侧晏子问曰:‘何者?’对曰:‘我石父也苟免饥冻,为人臣仆’晏子解左骖赎之,载与俱归”按:与此文小异也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正义戄,床缚反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於戹,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索隐信读曰申,古周礼皆然也申於知己谓。

5 求《管子》中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翻译

翻译:但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

一、原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二、译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三、出处

管仲著《管子·治国第四十八》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管子·治国》是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创作的一篇散文。管子一书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 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 ,《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法家类。

书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思想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二、作品赏析

短文为了讲清“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道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方面讲“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紧接着从另一方面讲“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从这两个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富国常治,乱国常贫(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进而得出“必先富民,然后治之(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的道理。

三、作者介绍

管仲(前719一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华夏族,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改革家。

管仲的著作今称《管子》,内容涵盖各种学术,是后世道家、儒家、名家、法家、农家、兵家、阴阳家等等多家学术思想的源头。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6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译文是什么

翻译为: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

出自春秋管仲《管子·治国》,原文节选: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管子·治国》是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创作的一篇散文,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

主旨赏析:

这篇短文为了讲清“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道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讲“民富”,紧接着从另一方面讲“民贫”。从这两个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要使国家富强,则要使人民富有,就要发展农业,重农抑商。

作者简介:

管仲(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华夏族,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 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1 选自《管子》的《富民》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

原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2 求《管子》原文

诠叙管子成书

十五卷(内府藏本)

明梅士享编。士享字伯献,宣城人。《管子》原目三十卷已不可考。明代旧本皆二十四卷。士享此本合为十五卷,而以己意诠叙之。如牧民、形势、立政、九败、版法、明法诸解,皆移附本篇之后,巳乱其次第。又谓其文繁冗不伦,乃於一篇之中分上、下二格,其定为《管子》本文者,列之上格;疑为后人搀杂及义有未安者,列之下格;其自为发明者,别称梅生曰以别之。如牧民篇国之四维一段,则云朱晦翁解繇不仁故不智,不智故不知礼义所在,斯为一贯之旨。若此节维绝则倾,及倾可正也等语,於理有乖,恐非《管子》之言,故列下层。又权修篇天下者国之本一段,则云与《大学》、《孟子》之旨相悖,故列下层。读诸子之书而必以经义绳之,何异阅晋、唐行草之迹而纠以《说文》之偏傍耶?

管子

二十四卷(大理寺卿陆锡熊家藏本)

旧本题管仲撰。刘恕《通鉴外纪》引傅子曰管仲之书,过半便是后之好事所加,乃说管仲死后事,轻重篇尤复鄙俗。叶适《水心集》亦曰,《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以其言毛嫱、西施、吴王好剑推之,当是春秋末年。今考其文,大抵后人附会多於仲之本书。其他姑无论,即仲卒於桓公之前,而篇中处处称桓公,其不出仲手,已无疑义矣。书中称经言者九篇,称外言者八篇,称内言者九篇,称短语者十九篇,称区言者五篇,称杂篇者十一篇。称管子解者五篇,称管子轻重者十九篇。意其中孰为手撰,孰为记其绪言如语录之类,孰为述其逸事如家传之类,孰为推其义旨如笺疏之类,当时必有分别。观其五篇明题管子解者,可以类推,必由后人混而一之,致滋疑窦耳。晁公武《读书志》曰,刘向所校本八十六篇,今亡十篇。考李善注陆机《猛虎行》曰,江邃《文释》引《管子》云,夫士怀耿介之心,不荫恶木之枝,恶木尚能耻之,况与恶人同处?今检《管子》,近亡数篇,恐是亡篇之内而邃见之。则唐初已非完本矣。明梅士享所刊,又复颠倒其篇次。如以牧民解附牧民篇下,形势解附形势篇下之类,不一而足,弥为窜乱失真。此本为万历壬午赵用贤所刊,称由宋本翻雕。前有绍兴己未张嵲后跋云,舛脱甚众,颇为是正。用贤序又云,正其脱误者逾三万言。则屡经点窜,已非刘向所校之旧,然终逾於他氏所妄更者,在近代犹善本也。旧有房元龄注,晁公武以为尹知章所托,然考《唐书·艺文志》,元龄注《管子》不著录,而所载有尹知章注《管子》三十卷。则知章本未托名,殆后人以知章人微,玄龄名重,改题之以炫俗耳。案《旧唐书》,知章,綘州翼城人。神龙初,官太常博士。睿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转国子博士。有《孝经注》、《老子注》,今并不传,惟此注藉元龄之名以存。其文浅陋,颇不足采。然蔡条《铁围山丛谈》,载苏轼、苏辙同入省试,有一题轼不得其出处,辙以笔一卓而以口吹之,轼因悟出《管子注》。则宋时亦采以命题试士矣。且古来无他注本,明刘绩所补注,亦仅小有纠正,未足相代。故仍旧本录之焉。

-

---出《四库总目提要》

上面都太麻烦了,有原文和翻译

3 《富民》 选自《管子》

格言警句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作者(原出处) : ——《管子·治国》

这是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畏罪,所以比较好治理。民 贫则危乡轻家,犯上作乱,所以难于治理。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总是首先想方设法地让人民富裕起来。

这就是富民政策。

《管子》表达的思想正是孔子在这里所表达的思想。

其实,奔小康也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好,也都是这种思想。

这种思想并不是不要精神文明建设,不讲政治,而是首先抓经济基础建设,在此基础上“教之”,建设精神文明的大厦。所以, 这又叫做“先富后教”。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这样截然分明的先后顺序,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句话,就是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罢了。

4 古文 《四维》 出自于《管子》 求原文和翻译 在线等,谢谢各位了

《四维》。管子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决则覆,四维绝则灭。

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为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 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立国要有四维,就好像系住车棚要有四根绳子一样。假如一维断绝,国家就会倾斜,二维断绝,国家就会危险,三维断绝,国家就得倾覆,四维断绝,那麽国家就要灭亡了。

倾斜的,还可以扶正,危险的,还可以使他安定,倾覆的,仍能复兴起来。只有灭亡了,那就没有办法安置了。什麽是立国的四维呢?第一叫礼第二叫义,第三叫廉,第四叫耻。所谓礼,就是不超越法度;义就是不苟且钻营;廉就是不隐蔽恶事;耻就是不附从不正直的人。所以一个国家没有超越法度的人,居於上位的人,就可以安稳;没有苟且钻营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有欺诈的行为;不隐蔽恶事,品格就可以完美无缺;不附从不正直的人,坏事就不会发生了。

5 管子·权修·译文

译文: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树木;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材。

种谷,是一种一收;种树,是一种十收;培育人材,则是一种百收的事情。如果我们注重培养人材,其效用将是神奇的;而如此举事收得神效的,只有王者之门才能够做到。

原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出自《权修》,选自《管子》第三篇,《管子》相传为春秋管仲所作。

扩展资料《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汉初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内容庞杂,包括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其中的法家思想是道家影响下的法家思维。

本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法家类。管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 、军事家、道法家,集中体现于《管子》一书。

是书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思想丰富。如《牧民》、《形势》等篇讲霸政法术;《侈靡》、《治国》等篇论经济生产,此亦为《管子》精华,可谓齐国称霸的经济政策;《七法》、《兵法》等篇言兵法;《宙合》、《枢言》等篇谈哲学及阴阳五行等。

《管子》是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权修。

6 文言文《管子治国》

(第一段原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 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 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第一段翻译)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

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

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

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

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第二段原文)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 倍贷以给上之征矣。

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 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

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

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 治。

富而治,此王之道也。(第二段翻译)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

然而,官府征税却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民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应付上面征课。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农民又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

商人秋天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因为关市的租税、府库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粮和各种劳役放在一起。

—年四季加起来,也等于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了。—个农民要养四个债主,所以对于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从高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

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

一个劳力可以耕百亩收二百石。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

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

这样,农民专—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

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巧之事人民又会安定。

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第三段原文)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

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

7 高考语文言文都选自什么文章

1、从体裁说。人物传记居多,新课标卷近十年来无一例外全是人物传记,个别省份也有游记(如2012年福建卷《游龙名山记》)、议论文(如2012年湖南卷《自戒》)、随笔(如2009年浙江卷《宝绘堂记》、小说(如2012年重庆卷《战马记》)等。

2、从时代说。既有先秦的作品,如2011年山东卷《管子》节选;,又有两汉三国以下的作品,2010年安徽卷出自《周书》;2006年山东卷出自《史记》;2011年湖北卷出自《汉书》;2011年辽宁卷出自《旧唐书》;2011年全国课标卷出自《宋史》;2012年广东卷出自《清史稿》。

《四维》管子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决则覆,四维绝则灭。

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为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立国要有四维,就好像系住车棚要有四根绳子一样。假如一维断绝,国家就会倾斜,二维断绝,国家就会危险,三维断绝,国家就得倾覆,四维断绝,那麼国家就要灭亡了。

倾斜的,还可以扶正,危险的,还可以使他安定,倾覆的,仍能复兴起来。只有灭亡了,那就没有办法安置了。什麼是立国的四维呢?第一叫礼第二叫义,第三叫廉,第四叫耻。所谓礼,就是不超越法度;义就是不苟且钻营;廉就是不隐蔽恶事;耻就是不附从不正直的人。所以一个国家没有超越法度的人,居於上位的人,就可以安稳;没有苟且钻营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有欺诈的行为;不隐蔽恶事,品格就可以完美无缺;不附从不正直的人,坏事就不会发生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