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痘痘的具体方法
艾灸治痘痘的具体方法
艾灸治痘痘的具体方法,现今生活中,许多人会被自己脸上的痘痘所困扰。而消除痘痘的方法是非常多的,有些人会使用艾灸来治疗痘痘。下面介绍艾灸治痘痘的具体方法!
艾灸治痘痘的具体方法1现在不注意健康饮食的人们是越来越多,这样就让很多的青少年当中都出现了痘痘,一旦出现不光是会直接的影响到患者的脸部美观,而且还会感觉到奇痒难耐。
所以对于这种疾病的话越早治疗越好,那么在刚出来的时候使用艾灸的话就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因为痘痘就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饮食不节的增多,青少年中出现痤疮的人越来越多,痤疮已经成为严重影响青年男女脸面的疾病。
对于这种毛病,治疗时间越早越有效果,在刚出现时,使用艾灸来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引起痤疮的原因是:面鼻及胸背部属肺,本病常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过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脾胃蕴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而成;或因青春之体,血气方刚,阳热上升,与风寒相搏,郁阻肌肤所致。
利用艾灸治疗面部痤疮,所取用的穴位有:曲池、合谷、肺俞、足三里、大椎、三阴交等六个,主要是调节肝经和肺经,因为肝火易上冲发为痤疮,而肺与皮肤相关,所以艾灸以上穴位对于这种毛病会起到治疗效果。
(1)艾条悬起灸:
每次选3—4个穴位,每次每穴灸10一15分钟。隔日1次或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2)艾炷发泡灸:
将艾绒搓成麦粒大小,放在穴位上施灸,每次2—3个穴位,每穴4—5壮。隔2—3日施灸1次。
艾灸治痘痘的具体方法2导致脸上长痘痘的原因有很多,上火长痘是其中之一。尤其是下巴长痘痘会因为肝火旺盛所致。而日常作息时间不规则导致睡眠时间不足,以及日常心理和精神压力大,饮食不恰当等都会导致上火引起痘痘的滋生。
长痘痘的几种类型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长痘痘大概有三种不同的类型,他们分别是:
1、肺经风热型: 此类型的患者常伴随过敏性鼻炎,且痘痘大多数在额头,看上去除了有许多粉刺,还会有小颗红色的丘疹。
2、脾胃湿热型: 这种类型的患者常伴随便秘、口干舌燥等问题,且痘痘多长在两颊及鼻头,丘疹色红明显且易有脓肿。
3、肝肾阴虚型: 这类型患者常伴随内分泌失调或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且痘痘大多长在下巴及人中处,丘疹颜色会比较暗沉、体积比较大。
在中医看来,笼统的来说,长痘最常见的原因,与肺胃郁热有关。“郁热”即有湿又有热,相当于是夏季里的桑拿天,给人一种很不畅快人感觉。
如果肺胃内积聚太多湿气和热气,时间久了得不到外泄,湿热之气便会上蒸到我们的面部,痘痘便开始蔓延了。
脸上长痘痘的原因
第一大原因:内分泌失调
每个人身体里面都有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男人的话是雄性激素占主导地位,女人的话则是雌性激素占主导地位。
通常这种激素是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的,不过外界的因此导致这种激素紊乱的话,就很容易出现皮下的毛囊分泌的油脂过多。
进而造成毛孔堵塞,皮肤堆积大量的毒素和油脂,这个时候痘痘就容易出现了。这是大部分人长痘痘的原因。
第二大原因:不良饮食习惯
有句话说,唯时光和美食不能辜负。很多女人嘴巴比较馋,对于美食都是难以抗拒的,平时逛街、聚会啊都免不了要吃各种美食。汉堡,薯条,烧烤,麻辣烫更是家常便饭。
还有很多人,晚上肚子一饿,动不动就吃去宵夜。有句话说,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膏。虽然没有这么可怕,但是过多的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痘痘迟早是要找你的。
第三大原因:护肤品的因素
爱美是人的天性,很多女人为了给皮肤最好的清洁和养分,总是不惜花下大把银子购买昂贵化妆品。
但是如果你青春期不长痘, 在使用护肤品化妆品后, 开始长痘了, 那么, 护肤化妆品致痘的嫌疑就很大了。
很多人会问, 既然这些护肤品能在市场上销售, 就应该都是安全的啊, 怎么会导致长痘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 护肤化妆品里的化学成分会进入皮肤, 如果无法代谢掉, 就很有可能影响正常的细胞组织, 从而产生刺激痘痘的产生。
护肤品导致的痘痘, 在医学上叫做接触性皮炎, 只要停用一切护肤品化妆品, 一段时间后, 皮肤会自动修复好(至少得一个月)。
第四大原因:作息习惯不好
很多人工作忙碌,往往要很晚才睡觉,当然也有很多人本身的生活习惯就不好,每天一定要到很晚才睡觉,是典型的“夜猫子”。
这样的人,多半会出现“肾阴虚”的问题,“阴虚则火旺”,火热瘀积于面,加上气象干燥,影响了皮脂腺的渗出,油脂不能即时渗出,毛孔堵塞,就会长出很多痘痘来。
祛痘三步法
第一步:艾灸中脘、足三里、丰隆、胃俞、脾俞穴、天枢。
为什么取这几个穴位呢?
首先是艾灸中脘穴提高脾胃功能,在中医古籍《甲乙经》中,就曾记载“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之语。
体内毒素排清了,自然皮肤水灵灵。其次,艾灸足三里也是艾灸中的传统疗法,不仅能够“百病皆治”,还可以补益气血,扶正培元,凡胃肠道疾病,不论虚实寒热之证,都可针灸足三里调治。
而艾灸丰隆、胃俞、脾俞穴则是为了帮助脾胃祛湿、化热。因为我们吃进来的所有东西,要想转化成能量,都要经过脾胃这一关。
如果脾胃阳气不足,就不能做好本职工作,它们最怕的就是湿热,湿热过重,脾胃压力骤增。这时候最需要艾灸这三个穴位来振奋脾胃阳气,化解纠缠的湿热。
最后艾灸的天枢穴是大肠之募穴,可以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对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
第二步,加灸患处“阿是穴”(中医穴位名,它没有固定的位置,也没有具体名称。
指位于痛处局部,按这有快、痛、敏感等特殊反应的点)。
艾灸时可用艾条对准面部痤疮疼痛部位,或者有痘印部位施灸,距离皮肤1~2厘米,灸至局部皮肤微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艾灸时随时吹灰,保持火旺。
中医讲究“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艾灸患处阿是穴直接对病灶刺激,对祛除痘印效果极佳。
也有患者提问说:“颜面五官不是禁灸吗?”这个不要担心,面部不可以操作的是直接灸法,而普通的温灸则没有关系。
艾灸最简单的操作准则就是“ 哪儿痛灸哪儿”,很多患者一自己艾灸就紧张,害怕找错穴位,很胆战心惊。
其实没有必要,如果不是皮肤溃烂或者孕妇等特殊人群,可以放松心态去艾灸,哪怕找不准穴位,只要在痛处施灸,都是有效果的。
第三步,生活中的辅助治疗。
平时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减少熬夜次数,不要长时间对着电脑,少吃辛辣、酒精等快餐食品,多喝水,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每天起床后喝杯淡盐水,早餐再喝杯牛奶,可以促使大肠菌产生乳酸,促进肠蠕动,达到排出体内毒素的目的,这一步要长期坚持。
灸完一次后,当即她就觉得身体轻松了不少。当治疗到第三周,脸上的痘痘就开始消了,整个皮肤也在慢慢恢复,比没熏之前的状态好多了。
艾灸就是这样神奇,虽然很多人都把它视为保健方式的一种,其实,艾灸在治病、养生、养颜方面都有独到之功。
艾灸祛痘取穴
1、肺经蕴热型
取穴: 太溪,肺俞,大椎,曲池
主要症状: 在粉刺刚刚出现的时候,在粉刺周围就会有红肿疼痛的情况,同时还会造成大面积的面部瘙痒,这是湿毒郁结在肺部,进一步表现在皮肤上造成的。
除此之外,肺经蕴热证还会伴随着经常性的口干舌燥、小便发黄、大便干燥等症状,在脉象上则表现为脉象浮数。
2、血瘀痰凝型
取穴: 气海,胆俞,关元,中脘,血海,三阴交,肝俞
血瘀痰凝证的表现形式相对严重,面部的痤疮因为时间长久,质地变得坚硬难以消除,用手按压的时候还会伴有痛感。
同时还会有痛经,月经量少,经期痤疮加重等状况,出现这种症状的女性朋友舌苔暗薄,这是长期慢性的患者常特有的表现。
除了上面两种情况,这里还有一种相对通用的艾灸方法,可以帮助那些 不能够明确判断自己属于是哪种情况的朋友有效地治疗面部痤疮问题。
取穴: 子宫、关元、气海、神阙、足三里、中极、三阴交
在艾灸的时候要注意,腰腹部穴位进行艾灸的时间不能够少于30 分钟,而在足三里,三阴交等位置进行艾灸的时间则要控制在15 ~20 分钟左右,艾灸的时间不能够太长。
当我们感觉到一处穴位有炙热的感觉之后就可以交换到下一个穴位,彼此循环,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
艾灸开始时最好一天一次或二次,连续1~2周,感觉症状减轻后,可以改为二天一次,或三天一次,直到后面一周一次,一个月一次。
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心急。尤其初次接触艾灸的人会出现“返病”现象,这个时候也不要怕,坚持艾灸,就会看到效果了。而且艾灸在无意之中,还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
以前也有朋友谈到过,在治疗妇科疾病的时候,无意中治愈了自己的黄褐斑,正是在调整内分泌的时候,无形之中改善了自己的皮肤状况。
脸上长痘痘吃什么调理
1、黑木耳
对于脸上总是反复长痘痘的情况,日常饮食方面一定要更加注重起来。平日可多吃黑木耳,黑木耳蕴含大量的植物胶。
此类物质很有吸附能力,能将体内残留的毒素吸附,清洁血液。经常食用效果最佳,有助于缓解脸部有痘痘的情况。
2、梨子
梨子富含维生素C,具有护理美白、清洁和解毒等作用,经常吃梨子能清热解毒、滋补养阴、降血压以及润肺祛痰和解毒等功效。对滋润保湿和修复皮肤问题很有作用,很适合敏感肌肤和痘痘肌肤的人群。
3、蘑菇
蘑菇富含粗纤维和木质素等营养成分,此类物质在肠道内易于消化,有助于维持肠内水分,从而吸附多余胆固醇以及糖分,将多余的毒素和杂物排出体外。对防治皮肤干燥,减少痘痘很有帮助。
4、海藻
海藻所含碘、蛋氨酸以及胱氨酸等营养成分,对降低血压和胆固醇等很有帮助,同时也能维持皮肤所需的营养成分,令皮肤健康有光泽。
此外,还可改善皮肤水油失衡状态,其中所含的维生素有助于维持上皮组织健康,进而减少痘痘和色素等问题肌肤的引发。
数千年以来,天花到处肆虐逞凶,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和不幸,中国人也深受其害。唐宋以来,中国的天花发病人数逐渐增多。15世纪之后,由于交通的便利,人员来往更加频繁,天花开始在中国广泛流行。因此,关于天花的记载,史书上也就逐渐多了起来。
在关于天花是从哪里传入中国的问题上,医史界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种瘟疫是从西域传来。也有人认为,它是来自中国的邻邦——古代的印度。在古籍的记载中,从马援“击虏”那时候起,来自交趾的天花开始在中原传播开来。有人推测,当时,有一支敌军入侵南阳,守城的士兵奋勇抗击,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终于把敌军击退,并抓获了大批俘虏。可是没多久,俘虏中的一种疾病就开始流行开来,这就是天花。到了唐朝和五代时期,被人们称为“豌豆疮”的天花,开始出现在文人墨客的文章和诗篇中。
医学界普遍认为:葛洪对天花疾病症状和治疗药方的记述,迄今为止,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根据葛洪《肘后救卒方》中记载,天花是“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乎为虏疮”。葛洪大约生于晋代太康四年,也就是公元283年。因为他著有《肘后救卒方》三卷和《玉函方》百卷,而成为中国著名的医学家。
因为天花是由战场上的俘虏带来,所以称它为“虏疮”。据史书记载,征侧、征贰一呼百应,先后攻下“六十余座城池”,然后自立为王,南疆动荡的告急的文书,很快就送到了汉光武帝刘秀的手中。刘秀不仅勃然大怒。于是,以骁勇善战著称的马援,被朝廷拜为“伏波将军”,负责率领大军挥师南疆讨平叛乱。
当时,南方被许多人视为“不毛之地”,那里气候炎热潮湿多雨,遍地都是毒雾瘴气。行军作战异常艰苦。建武十八年,马援率领大军在崇山峻岭中行军上千里,终于赶到了目的地,并迅速地平定了叛乱,第二年就将征侧、征贰抓获斩首。从此,伏波将军的大名,从此在南方流传下来。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马援班师凯旋。回朝之后,在清查军队人数时,才发现几乎有近一半的官兵因为瘴疫而死亡。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当时的“瘴疫”,主要是指天花。
根据《五代史补》记载,五代时期,有一个神童名字叫陈黯,陈黯才思敏捷,聪明过人。不幸的是在他十三岁的时候,染上了天花,痊愈之后,脸上留下了点点瘢痕。有人认为:陈黯诗中的后两句:“天嫌未端正,敷(fu一声)面与装花。”即隐含着“天花”之名。
到了北宋之初,天花开始以“痘疮”为名。从这时开始,中医把“痘疮”归属到“小儿科病类”。有人推测,在宋代,天花主要侵袭的对象是儿童,而成人已经具备了免疫力。
明代医学家万全也认为:痘疮,是马援南征交趾时带回中原。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明确提到“虏疮”是汉军在“南阳”的战斗中,从俘虏中传染。而交趾的地理位置,远在在中国的南方,为此,有的学者作了认真的考证后指出:葛洪《肘后救卒方》中的“南阳”是笔误。它实际上所指的应该是中国南疆的交趾。因此,在中国古代的一些著述中,在谈到天花的源流时,都认为马援南征交趾,把天花最早带入中原的说法可信。
明代医学家万全在《痘疹世医心法》中记载:“嘉靖甲午年(1534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什之八、九。”
艾灸可以灸背部肺腧和心腧以及相关的魄门和膏肓等穴,不过只能起到缓解作用,我就是艾灸和药食配合,六七年的痘痘现在已经好了,下面这文章帮助蛮大的
痤疮的辨证施治与研究
中医药研究概述
在传统肺热、风热、血热、湿热等痤疮发病理论的基础上,部分医家提出冲任不调、肾阴不足、血瘀痰结等观点。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中医面疱可以归类为一种多发性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痤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性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因素复杂,主要与雄激素水平升高、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腺管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及炎症等有关,相当于中医的“粉刺”、“肺风粉刺”、“痤痱”、“酒刺”、“面疱”等。因有碍面容,使患病者心身健康受到影响,为损容性皮肤病。
一、在中医古籍中早有相关记载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诸病源候论·面皰候》中记载:“面皰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皰,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中记载:“肺风、粉刺、酒齄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外科启玄》中记载:“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热血凝结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中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由此可见,先人对该病已从病因病机、临证表现上有所认识。
二、近代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研究
在传统肺热、风热、血热、湿热等发病理论的基础上,部分医家先后提出冲任不调、肾阴不足、血瘀痰结等观点,进一步补充、完善了痤疮的发病机理。
先天不足,肾阳亏损,同源之肝脏疏泄失于条达,致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则血海满盈不得时,月经前后见虚火上炎之象,痤疮加重。
肾为先天之本,主司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功,若原本肾阴不足,其阴阳平衡失调,会导致女子二七、男子二八相火亢盛,天癸过旺,早期发育,面生粉刺。
素体阳盛,易热易火,灼伤津液;肾阴不足,阴液失于濡养,日久炼液为痰,痰凝气结,血瘀不通,发为结节、囊肿。
三、痤疮的分型
各医家以己对该病的认识,或从肺经风热、脾胃湿热以两型辨证;或从肺经风热、脾胃湿热、气滞血瘀以三型辨证;或从肺经风热、脾胃湿热、肝郁化热、冲任不调以四型辨证;或从肺热、心火、肝郁、脾湿、血瘀以五型辨证;或从肺热、胃热、血热、毒热、痰凝、冲任不调以六型辨证;或从肺经风热、脾胃湿热、肝郁气结、瘀血阻滞、痰湿凝结、热毒蕴结、冲任不调以七型辨证。此外,还有从肺胃、从脾胃、从肝脾、从肝胆、从肝肾、从血、从痰湿、从瘟病等单一证型以分辨者。
四、痤疮的治疗方法
(一)内治法
1辨证治疗
依据所分证型,从肺胃、脾胃、肝郁、痰湿、血瘀、冲任不调、毒热等以清热、凉血、解表、散结、祛湿、益气、活血、解毒、补益、泻下、通调、养阴等治则选用经方加减,或经验方进行治疗。常用药:生地、丹皮、赤芍、枇杷叶、桑白皮、黄芩、知母、生石膏、大黄、金银花、连翘、公英、地丁、虎杖、夏枯草、浙贝、陈皮、红花、莪术、海藻、桃仁、苡米仁、茵陈、黄连、土茯苓、苦参、茯苓、扁豆、白术、益母草、旱连草、当归、女贞子、香附、柴胡等。
2单方化裁
依所辨证型,守一方据临证而加减用药。多以经方或经验方或合方论治。
3中成药
根据其药性、药效、功能主治分选对证的成药进行治疗。常用黄连上清丸、栀子金花丸、连翘败毒丸、防风通圣丸、清热暗疮片、丹参酮、新癀片、散结灵、清开灵等。
(二)外治法
1外用药
单味或组方制成溶液,用于湿敷、薰洗、涂擦等。也可鲜品直接外用。常用药:芦荟、马齿苋、姜黄、金银花、野菊花、枇杷叶、苦参、龙胆草、丹皮、大青叶、地肤子、公英、菟丝子、丹参等。
单味或组方制成搽剂,直接涂擦患处,多为内部制剂,据各家经验而制。常选药:黄连、大黄、姜黄、丹参、虎杖、芦荟、苦参、鱼腥草、白芨、白芷、僵蚕、茯苓等。
2中药倒膜面膜
中药倒膜面膜在痤疮的治疗中应用较早、较普遍。此方法是集中药、按摩、理疗于一体的外治法,具有清洁、消炎的作用,且经透皮促进药物的吸收。常用单味或组方药物:石膏、黄连、黄芩、黄柏、白芷、僵蚕、苦参、当归、侧柏、公英、白芨、丹参、浮萍、珍珠层粉等单味或组方而用。
3针灸治疗
在痤疮治疗中应用广泛:针法、灸法、耳穴、穴位注射、挑治、放血、埋药等,可一种方法也可内服、外治联合使用。常用穴位中体穴有:足三里、曲池、合谷、迎香、印堂、三阴交、血海、肺俞、胃俞;大椎、委中、夹脊等;耳穴有: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神门、肺、肾、脾、大肠。
此外,还可应用推拿按摩手法等进行治疗。
五、痤疮的调养
痤疮多是青春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诊疗时在注意心理辅导与用药并举的同时,日常维护也很重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清洁:
患处皮肤的清洁要保持,注意掌握正确的洁面方法。温水洗涤,用含有硫黄、石碳酸等成分的药皂较好,保留数分钟后冲洗,每日洗脸不要超过3次。
(二)减少人为刺激:
对所生包块儿切勿自行压挤、抓抠,容易继发感染或落疤。
(三)精神状态:
调整好心理负担过重的状态。有部分女性患者但见面部长一小包儿,均不能忍受,用手抠抓,从而在颞、颊、下颏、口鼻周围部位发生炎性丘疹、表皮剥失等损害,这种表现称为人工痤疮或表皮剥脱性痤疮。另有部分患者工作时间精力高度集中,紧张而繁忙,在特定部位亦可出现破后溢乳酪色分泌物的小脓肿,故注意精神状态的调整,对缓解压力,减少患病及减轻患病程度有很重要的相关性。
(四)起居:
对于工作强度较大的人来说,规律的生活尤为重要。劳逸结合,定时起居、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心身健康,对疾病的抵抗力就会增强。
(五)环境:
湿度、温度高的地区和季节,大量、剧烈的运动往往促进皮脂腺功能活跃,已患痤疮的患者,皮疹炎症更趋严重。要注意到环境对本病的影响因素,对可避免的情况,尽量不使其发生。
(六)化妆品:
进入青少年以后,部分女性开始注重外在的美,护肤是其中当然一项。但选择了不恰当的化妆品使用后,有人会因肤质与品质不匹配,粉质、油性强的护肤品堵塞毛囊,影响皮脂腺的正常代谢而生痤疮,即化妆品性痤疮。为消除由此带来的痛苦,要了解自己的肤质适合用何种类型的化妆品,再作打算。
(七)饮食:
重视食膳,营养配餐,一直被中医界推崇。痤疮患者的复发或病情加重均与饮食得当是否具有相关性。一般来讲,油炸的、甜腻的、动物脂肪类、辛辣刺激类,冷食饮料类,例如各种煎炸物、糖果、巧克力、冰淇淋、羊肉、肥肉、蟹、乳酪、牛油、咖喱、辣椒、酒、部分坚果都会不同程度刺激皮脂腺的分泌,如嗜食无度,必加重病情。
提倡平时注意蔬菜、水果的摄入,如芹菜、菠菜、白菜、黄瓜、冬瓜、丝瓜、西红柿、胡萝卜、菜花、绿豆芽、黄豆芽、柿子椒、菜心、苦瓜等,水果如苹果、葡萄、梨、草莓、柑、橙、香蕉、西瓜、山楂、柠檬及适量的坚果,补充身体必须的营养及维生素甲、乙、丙等,是预防痤疮的重要环节。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倒靥的方剂 2 治疗倒靥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倒靥 1 拼音
dǎo yè
2 注解
倒靥 病证名。指痘疮不能结痂。《证治准绳·幼科》:“痘疮遍身溃烂,不结痂者,倒靥也。”痘疮初见一二日细小,四、五日渐大顶平,至六七日即脚渐润,顶愈平陷,其色全白,形如豆壳;若脓清不满,已成痂而只是嫩皮,未成痂。由气血虚弱所致。治宜补益为主,用人参归耆汤,去桂加芍药、连翘、白芷、香附。若痘浆未充忽然收靥,或痘浆虽充而齐、结痂干紫的为气虚血热。治宜清热补气,用犀角地黄汤加紫草、黄芪。
治疗倒靥的方剂 香佛手散许,麝香少许(各研匀)。主治:耳出血诸症。及痘疮倒靥。用法用量:吹耳内。若痘疮倒靥者服之即出。制备方
大造保童丸酥炙)、猫子(猫胎骨,炙过)。功能主治:痘疮黑陷倒靥,干枯不起。用法用量:上加脐香下。摘录:《准绳·
橄榄饮
gǎnlǎnyǐn处方:橄榄。功能主治:小儿痘疹倒靥。用法用量:从中截断,取汁少许,口服。摘录:《准
稀痘万金丹治:婴儿未出痘时,胎毒在脏腑,因时气而发,或黑陷倒靥。用法用量:临时用猪心血或兔血调匀,热酒调下,温
倍金散果子(和核)1两。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小儿疮疹倒靥黑色。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8分,入荆芥7穗,紫草
更多治疗倒靥的方剂治疗倒靥的中成药 化毒散
《幼幼新书》卷十八引《疹痘论》方之化毒散主治疮疹倒靥。小儿疮痘始出,才有百疱,忽陷入肉,渐渐作紫色无
四圣散:《阎氏小儿方论》方之四圣散主治小儿疮疹出不快及倒靥。《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之四圣散:组成
更多治疗倒靥的中成药古籍中的倒靥 《医学入门》:[外集·卷五小儿门]附∶小儿病机
,必里实甚也,表虚难出者,必里亦虚也。里实顺靥虚倒靥,证以便秘能食为里实,吐泻少食为里虚。里实则正气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二十]小儿疮疹下十八条七日方长。贯脓成痂。然后愈。其日未满而干者。谓之倒靥也。水生数日。圆满水出则愈。麸疮随出则焦。他处再
《奇效良方》:[疮诊论卷之六十五疮疹论药方]毒瓦斯壅瘀倒靥黑色第十自然出快者,不须服也。八十九、独味麻黄汤。治斑疮倒靥。上用麻黄三十寸,去节,蜜拌炒令香,紫色为度,水
《奇效良方》:[疮诊论卷之六十五论疮痘初出证第一]论疮痘已出后复生他疾第三疮疹陷伏倒靥,方书称倒靥而已,殊不知内虚不能尽出者为陷伏,外被风寒所迫,或被恶气冲触,而不得出者名倒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六·心脏部四痘疮(下)]陷伏倒靥目录 1 拼音 2 《寿世保元》卷八引益藩方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神仙救苦丹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万氏家妙方》卷四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神仙救苦丹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36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神仙救苦丹 1 拼音
shén xiān jiù kǔ dān
2 《寿世保元》卷八引益藩方 21 方名神仙救苦丹
22 组成白附子5钱(山东者佳),天竺黄2钱,全蝎2钱,胆星1两,僵蚕(炒)1两,肉豆蔻5钱,诃子(面包煨,去核)5钱,麝香1分,射干5钱,蒲公英5钱,朱砂1钱,雄黄2钱,川黄连2钱。
23 主治痘初起,35日热不出,又泻又嗽,喉咙痛,腰痛,或痘或惊,惊风泄泻,咳嗽痰喘。
24 神仙救苦丹的用法用量滚水化下;如痘初出,葱白汤送下。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煎膏为丸,如龙眼大,金箔为衣。
3 《万氏家妙方》卷四 31 方名神仙救苦丹
32 组成川椒2斤半(拣去枝目闭口者)。
33 主治五劳七伤,诸虚百损及虫积。
34 神仙救苦丹的用法用量每服15丸,半年加至20丸,1年后加至25丸,清晨温酒送下。
35 制备方法先将釜一口覆于地上,四围用刀划记,取去釜,用炭火烧红其地,将米醋泼地,用纸摊椒在上,以釜盖之,良久取出,用炼蜜1斤4两,调椒末成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36 用药禁忌忌五辛。
古籍中的神仙救苦丹 《医方集宜》:[卷之十外科]治方药甘草黄芩枳壳连翘金银花水二钟煎八分不拘时服神仙救苦丹治疮疡初起《医方集宜》明丁毅公元13681
《寿世保元》:[卷八痘疮]补遗酵打米糊为丸。如龙眼大。每一丸酒化下。立起。神仙救苦丹(益藩传)治痘初起三五日。热不出。又泻又嗽。
《医方集宜》:[卷之十外科]治方黄金银花生姜甘草(各一两)水二钟酒半盏煎温服神仙救苦丹治疔初起作痒蟾酥(五分)巴豆(七个)麝香(二
《医方集宜》:[卷之十外科]治法疮初起作痒急须隔蒜灸之以拔毒瓦斯此良法也宜用神仙救苦丹五圣散一疔疮烦躁发狂者宜用护心散一疔疮发热烦
《医方集宜》:[卷之十外科]治法本文2023-08-08 03:58: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7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