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的国际地位如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李约瑟的国际地位如何?,第1张

对李约瑟的评价:

我们讨论一个问题,即李约瑟在科学技术史上中国文化的地位。只有研究了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制度,才能理解为什么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的理论科学和应用科有惊人的发展,而在17世纪初期利略时代之后,现代科学在中国却没有发展,或者,可以说,完全没有发展呢。从广义说,我们可以说,在纪元前3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比欧洲的科学技术(除了希腊光辉灿烂的理论建设高潮之外)要进步得多,但是从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科学就开始占领先地位了。确实,到了伽利略时代,可以说科学发明技术本身被发现了,其结果就产生了现代科学的统一世界,科学为全人类所公有,从而消除了中古世纪标志各种科学技术形式的种族烙樱我以前已经说过,文艺复兴后欧洲产生的并不是“欧洲的科学”,而是全世界普遍适用的现代科学,所有各文化的男男女女都可以自由。

虽然这一突破是在欧洲发生,而且只是在欧洲发生的,但这并不能证明欧洲人具德国的神秘主义者常常标榜的所谓“浮士德灵魂”的特殊品质,也不能以此为理由而像某些作家那样坚持要把欧洲文化列为最高级的“世界性文化”。因为欧洲有许多特殊的因素必须考虑进去:欧洲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欧洲封建制度的形式,欧洲的重商主义和工业化建设日益增长的需要,希腊人从先苏格底时期以后对欧洲文化历史一贯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所有这一切及其他类似的因素都足以充分解释那个“伽利略奇迹”之谜: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把现代科学在欧洲的产生和成长归之于什么欧洲精神的神秘命运或者欧洲的天赋才智。同时,看到其他民族对于现代科学的建立所作出的伟大贡献,我们更觉得不应该这样说。对于中国本身,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仍然是:为什么在公元8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世纪后却阻止了科学的发展呢?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所发生的情况:如,伽利略时代以后现代科学的蓬勃发展,数学证明推理方法的臻于完善,等等;这一些对于东方和西方人民的关系有深的影响。它所产生的后果我们都很清楚。我们知道,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西方的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我们也知道近二三百年来由于西方人在军事上取得统治地位,轻而易举地慑服了其他的文化,造成了这多么恶劣的影响。但是,如果全世界能够防止由于现代学所产生的无穷力量而自行毁灭,那么,我们从现代科学所能获得的利益也是无穷无尽的。(虽然中国过去在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中已经取得了那么多的大成就)为什么现代科学的勃兴发生在欧洲而不发生在东亚的文明中?在这个问题后面,牵涉到有关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我们以前已经提出一些意见,说明为什么中国历史从来没有发生过类似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中国,古希腊城邦的概念是完全不存在的。在西方,商人的利益对于现代科学的勃兴起重大的作用;而在中国,商人的利益是一贯受仰制的。此外,还有思想意识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神圣化的宗族祖先体系;另一方面是人格化的上帝造物主,上帝的理性训示人们认为可以用自己的数学语言勉强地演绎出来。一方面是一切事物内在的“道”使他们自然地达到和谐;而另一方面则是原子作用和机械推动的理论。现代方式的自然科学的产生似乎需要有一种启发性的自然淳朴的因素,而这种素恰恰是中国天赋的智能中所缺少的。

就是这个问题首先促使我下决心今后要以比重的力量编纂一部关于中国的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发展的全面和系统的作。后来,我认识到,在这问题后面,还有一个至少是同样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在文艺复兴以前,从纪元前200年到大约公元1400或1450年这一段时期内,中国比欧洲总是要进步得多?还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官僚封建主义能够更好地把科学(可以说,常常是一种客观上似乎并不存在的理论科学)应用于人生事务上,在这方面比希腊的国主义,或者中古世纪的西方封建主义,要高明得多呢?这种情况似乎不大好解释;但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不一定都是在技术的范围之内。我们且不谈那著名的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过去由于弗兰西斯·培根的誉扬已经脍炙人口了。我以前还谈到铸铁技术的发明,把铁熔化而浇铸的方法——在欧洲一直到公元1380年才知道,可是在中国早在纪元前2世纪人们已经习惯用浇铸法制造农具了。当然,我不能在这里详细说明如何浇铸,我想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是一个特殊的例,说明在很早的年代里中国的技术已经远远超过西方。同样令人惊奇的是,虽然在中国没有欧几里特和阿波罗尼所创立的演绎法几何学,可是早在文艺复兴以前就发明了望远镜上的赤道仪装置和机械钟的却是中国而不是欧洲。机械钟的发尤其使人惊奇,因为中国一向被说成是一个“没有时间观念”的农业社会。

在这方面,可能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中古世纪的发明有一些是和中国文化的官僚性质密切联系的。我们可举出地震仪、量雨计和量雪计为例子。在结构严密的官僚体系,那些有高度组织性和远见性的上层知识分子集团,即使是封建性的,也感到有必要及时了解任何地方发生了地震,以便立即给予赈济或者,对于严重的受灾区,还要派遣军队前去。显然,在公元2世纪就是由于这种情况促使张衡制造和使用最早的地震仪。由于同样的原因,量雨计和量雪计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任何地方可能发生水灾,统治集团必须要得到预报。在11和12世纪的一些数学书籍中列示关于量雨计开头的习题,从中我了解这种量雨计使用极为广泛,可能设立在西藏高原附近的西部山麓下,为了了解雨量和雪量是如何形成的。还有一个例子,我和我的合作者最近写了一篇详细的文章,那是关于一次惊人的大地测量:公元723年派遣的一个远征考察队进行了2~3年的实观测,综合观测结果确定了子午线。这一伟大的工作是在皇家天文学家南宫说和杰出的僧人数学家一行的领导下完成的。毫无疑问,这是整个中古世纪中最惊人的一次有组织的大地测量;起自蒙古边境直到印度支那,沿着全长达约2500公里的路线上,设立了9主要的观测站,系统地观测了夏至和冬至的日影长度和极地高度。我不相信在任何其他的中古世纪的文明中有可能设想和进行这样大规模的人组织的大地测量。这确实是值得纪念的,而这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特性也是分不开的。

今天中国正在发掘这些代的科学成就,科学史的编纂也在进行之中。对于科学事业现在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因为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使亚洲民的生活水平赶上世界其他先进国家。但是中国人也开始意识到他们的祖先在科学的发现、观察和发明方面也作出了伟大的成就。他们迫切想知道几个世纪以来被历史的尘土所掩埋了的许多事迹,而这些事迹现代西方的历史家们却是不大愿意揭露出来的。举例说,西方关于幻日现象(大气上层冰结昌体所形成的虚幻的日光、日晕和弧光)是在公元17世纪发现的,而中国的天文学家整整1000之前就已经观察到这种复杂现象,并对每一个组成部分加以描述,给予定名。亚洲的那些失去了历史遗的思想家和技术家们如果知道了这样的事实,那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啊!又如,自从瓦特以后所有的蒸汽机以及内烯机中奇妙的连接杆和活塞杆的结构,首先发明的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工程师,也不是里昂纳多·达·芬奇,更不是亚历山大港人,而是公元1300年中国的王祯,在他的冶炼水力鼓风炉中首先使用。如果亚洲的思想家和技术家们知道了这一事实,他们能不感到自豪吗?现在甚至在中国儿童的图画书中也有张衡制造地震仪,蔡伦在公元一纪发明造纸,毕升在11世纪发明活字版等的和说明。中国的“万向接头”吊架追溯到公元180年的丁缓,“帕斯卡”三角形创始于公元1303年的朱世杰。所有这些成就都已经汉学家们研究证实。所以,西方人必须认识,在中国人看来,科学不是出于基督教传教士的慷慨恩赐,并不是在中国自己的文化里毫无根基的。相反地,科学在中国文化中有光辉灿烂而深厚的根基。这一些中国人现在愈来愈清楚地认识了。如果中国中古世纪的社会当真像有些人宣传的那样一个绝对专制、毫无自由的社会,我们就无法解释几千年来怎么会产生那么多的创造和明,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在那样漫长的岁月里国总是处于比欧洲领先的地位。也许是由于社会稳定吧,但是某些大学者们却说成是中古世纪中国文化中典型的“社会性停滞”。这是从何说起呢?

我没有任何意图想贬低现在的中国政府在***的领导下对于改善中国“老百性”的命运所取得的惊人成就。同时,任何一个西方人要想真正理解现代中国政府所做的工作,他也必须要懂得悠久的中中文化传统的某些特征;而恰恰在一方面,西方人的知识却贫乏得可怜。确实,中国自己的学者有时为了论证新生的中国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往往会贬低了自己过去的历史,低估了几千年来哲学和艺术方面的伟大成就。这种情况只能说是自暴自弃吧!事实上,世界上其他各国都需要满怀虚心地向中国学习,不向现代的中国学习,也要向历史上的中国学习,因为从中国人智慧和经验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医治现代病症的良药,以及推进今后全人类哲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编辑本段]李约瑟与中国科技史研究

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1900-1995)是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名专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文学院院士,英中友谊协会会长。李约瑟博士主编的七卷本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从1954年开始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被认为是是二十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是欧洲人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

李约瑟博士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而又系统地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展示了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科技方面的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

李约瑟博士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巨大成就享誉国际学术界,1968年在巴黎第12届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上被授予乔治·萨顿奖章,1974-1977年当选为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的科学史分会主席。

李约瑟博士的治学方法可概括为六个方面:兼收并蓄古文献、与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中西比较研究,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国际大协作。

一 兼收并蓄古文献、与考古资料

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搜集有关资料,做卡片索引,建立庞大的资料存储和检索系统,兼收并蓄古文献、与考古资料。

李约瑟在37岁以前对中国一无所知。他自己说:“我和中国或东亚之间,并无家庭方面的联系,也无传教活动的联系。”当时,他是英国剑桥大学一位有前途的生物化学家兼胚胎学家,在冈维尔—凯厄斯学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 )德里克·高兰·霍普金斯爵士(Sir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的生物化学实验室工作。

1936年,三位年轻的中国学生鲁桂珍、王应睐和沈诗章来到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李约瑟与他们朝夕相处,开始从身边的中国同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科学文化背景、中国语言文字传统。这些成绩优异、聪明机智的中国学生使他发现在地球的另一边,中国的古代文明有些与西方相似,中国人不象某些西方人所说的属于“不开发人”之列。李约瑟开始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从37岁起决定学习中文,以便阅读中国原著。他每周抽出时间,单独跟著名汉学家夏伦教授(Gustave Haloun)学习汉语。他读的第一部中国原著是《管子》。扎实的古汉语知识,为李约瑟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约瑟着手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时,现代计算机尚未开始利用,因此,他特别重视编排卡片索引。他根据学科范围,编辑资料文件夹、照片资料夹、附属文件夹,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资料存储和检索系统。由于这是第一次用西方语言写成的多卷本著作,因此每卷必须列出庞大的各种参考书目,他还特意编排了参考书目卡片索引,以备长期查证。此外,还编有其它专门卡片索引,如中国技术术语卡片索引,还有一个包括古代数千名中国科学家、工程师和医生的人名索引。这些资料,后来构成了李约瑟研究所东亚科学史图书馆的馆藏。

李约瑟博士重视对中国古文献资料的全面搜集和考证。他除了参考各个学科历代相传的重要图书外,还从有关词典学文献中发现许多重要资料,从历朝历代的正史中搜集天文、历法和声学方面的资料,并参考数以千记在科学、技术和医学方面有成就的人物传记资料。他非常重视对古文献资料的考证。李约瑟说:“我们总有这样一个经验,每当开始写新的一章时,我们就面临术语混乱的局面。过去存在这么多的曲解和误译,这么多以假乱真的传说,这么多写错的日期和误解。再则,还有表示某一专门学科或技术术语方面的困难,即所谓必要的行话。在现代科学的西方语言中有,在古代及中世纪科学的汉语中也有。在某些情况下,技术术语是相当难办的,例如在中国医学方面,翻译问题几乎是无法解决的。”

李约瑟博士善于利用第二手资料,即从已经出版的各个专门学科史的著作中寻找利用文献资料的捷径,如参考已经出版的数学史、天文学史、昆虫学史和医学史著作。

李约瑟博士还强调参考非中文文献,主张在做出结论前,还应该考虑非中文文献。这些文献不仅包括日文、朝鲜文、越南文及东亚其他文字的文献,而且包括梵文、乌尔都文、波斯文以及阿拉伯文、希腊文、拉丁文和欧洲后起语言的文献。为了掌握全部上述文字,常常需要参考译本。

李约瑟博士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不仅仅限于文字证据。他认为,无论是刻在墓石上和庙宇里的各种图象和,还是绘在墙壁上的壁画,或插在书中的木版画插图或其他复制品等,都是重要的研究资料。考古学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图象。他曾经与王铃根据图象实物提出一个论点:船尾舵一定是三国时期(公元三世纪)或更早时期的一项发明。后来,他与鲁桂珍在广州发现了一只从汉墓出土的装有船尾舵的明器船,从而纠正了原先的论点。另一个例子是:敦煌石窟中有一幅画,现在保藏在法国巴黎基迈博物馆(Musee Guimet A Paris)。画中,佛在打坐,群魔正在打扰他,有的全副武装。其中一个魔鬼头上饰有3条蛇,手中握着一个火焰发射筒,火焰向前直喷。这是喷火枪的最早。他据此得出结论,喷火枪不比投射炸药包的火炮早,但肯定早于火箭。

二 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

李约瑟博士研究中国科技史的第二个方法是:注重实地考察,实际感受传统工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理解中国古籍中描述的科学技术,而且与中国学者广泛交流,获得启发。

李约瑟博士作为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和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于重庆,1943年

他说:“为了研究生活传统问题,很有必要在中国长大,或在中国居住一段时间;否则,就难以真正懂得书中的许多东西。一个人必须受过专门训练才能自己去搞真空蒸馏,或是去完成滴定。一个人必须乘坐中国船去航行,才能真正了解头篷帆。同样必须熟悉中国小小的豆腐厂和酱油厂,才能知道如何制作豆腐和酱油。”

1942年,李约瑟接受英国政府派遣,作为皇家科学院代表,前往中国援助受日军封锁的中国科学家。李约瑟最初任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后负责筹建“中英科学合作馆”(Sino-British Science Cooperation Office),为中国科学家、工程师和医生提供援助,包括提供科学文献、仪器、化学试剂,传递科学信息和沟通中国与外国(尤其英美)之间的科学交流。在中国工作期间,李约瑟实地考察了大半个中国,东到福建,西至敦煌的千佛洞,并结识了中国各行各业的学者,开阔了眼界。这些学者有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工程学家、医学家、天文学家、史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经济学家、思想史家、社会学家。他们同他讨论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科学发展和社会经济等一系列学术问题。他们告诉他读什么书、买什么书和每门学科史中的关键问题。李约瑟逐渐积累了足够数量的中国典籍。

李约瑟考察了中国的科学现状,并对中国古代科学文明有所了解。他认为,中国人一点也不亚于希腊、罗马时代的欧洲人,在许多领域甚至远在欧洲人之上。有些成就是从中国传到西方,中国古代科学是世界科学的一部分。他后来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中阐述的各种基本思想差不多在这时已经形成。四年援华任务结束后,他想到今后唯一要做的紧迫工作是,撰写一部西方从未有过的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历史著作。

三 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

李约瑟博士研究中国科技史的第三个方法是:注重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最典型的例子是在英国皇家军备研制局配制了一些火药,以检验中国古文献中记载的火药配方。

李约瑟通过对整个火药史的研究,得出结论:火药中硝的成分是逐渐增加的,很可能最初硝、硫、炭的比例相等,或硝的比例还少一些,越到后来,火药的威力越强,燃烧速度越来越快,最后硝的成分逐渐上升到百分之七十五或八十。这是理论上的最佳数量。为了论证这一点,他与他的合作者说服英国皇家军备研制局专门配制了一些火药,含硝量由百分之二十到九十不等。有一天,他们去研制局所在地肯特郡的海思戴德堡(Fort Healthstead of Kent),把这些火药逐个点燃来进行观察。

李约瑟设法把历史文献记载中的火药不同成分整理出来,用图表进行比较观察。从《武经总要》、《火龙经》及十四、十五世纪以前中国更早的古籍记载中发现,硝、硫、炭的成分平衡点散在表上各处,表明当时还在进行各种不同配方的试验,后来的配方也围绕在硝的成分为百分之七十五左右。从早期阿拉伯及欧洲记载中,发现这种平衡点一律集中在硝的成分为百分之七十五的中心附近,似乎阿拉伯人和欧洲人一开始就知道该怎样配制最佳的火药了。火药是由中国传入西方的,在火药知识传入欧洲的同时,基本配方的知识也同时传入了欧洲。

四 中西比较研究科技成就

李约瑟博士研究中国科技史的第四个方法是:站在世界科学史、比较科学史和中外科学交流史的高度,把中国科学文明置于世界史中应有的地位,从而纠正了西方过去对中国科学文化的各种错误看法、误解和严重低估。他所做的中西对比重要发现如下:

[1] 解高次方程的霍纳法是法国数学家霍纳(WG Horner,1786-1837)于1819年建立的,但是宋代数学家秦九韶在1247年提出的方法实际上与霍纳法一致,却早于霍纳572年。

[2] 当西方人争论谁在1615年左右最先发现太阳黑子时,中国早在公元前18年以来便系统记录了太阳黑子,比欧洲早了1500年。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1600年间,中国有90项超新星记录,其中1054超新星是近代射电天文学家感兴趣的蟹状星云的残迹,而西方过去对此闻所未闻。中国早在公元前1361年就有日食记录,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1600年间有581项彗星记载,公元前467年记到哈雷慧星。

[3] 近代科学革命的关键仪器就是时钟,而其灵魂是擒纵装置,过去认为是十四世纪欧洲人的发明。中国在723年僧一行已制出这种装置,1090年苏颂在开封研制的水运仪象台构造中便有机械钟。这种中国时钟由英国人坎布里奇(John Cambridge)复原后,每小时误差仅在20秒以内。

[4] 当西方人对磁极性一无所知时,中国人已在关心磁偏角及磁感应性了。在英国人尼坎姆(Alexander Neckam,1157-1217)于1190年在欧洲首次提到磁极性和磁感应之前,沈括(1031-1217)已于1080年对磁针作了描述并指出磁偏角。欧洲人知道磁偏角是在十五世纪。指南针知识是在十二世纪通过西辽经陆路传到西方的。

[5] 西方人在十三世纪以前还不知道硝石为何物,而中国早在850年的《真元妙道要略》就记载以硝石、硫黄和木炭制成火药混合物,1044年的《武经总要》更给出最早的军用火药配方。

[6] 1380年前,欧洲人还无法制造出一小块铸铁,而中国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已在工业规模上生产铸铁了,到公元一世纪中国人已是铸铁大师,欧洲人相比之下落后了1500年。他还根据考古资料,将中国古代的冶炼炉与后来西方的冶炼炉作了对比,得出结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长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7] 在植物学方面,明代朱橚于1406年刊行的《救荒本草》列举可供救荒食用的野生植物414种,对其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处理方法都作了说明,并附有精美的植物插图。欧洲直到十八世纪布雷安特(Charles Bryant)才开始注意到野生植物的食用价值,比中国晚400年。西方第一部印刷的植物图出现于1475年德国人康拉德(Conrad)的《自然志》中,但比《救荒本草》晚了69年。

[8] 中世纪中国从人尿中提制性激素,是一项最大的生物化学成就。西方认为尿为污秽之物,直到1927年阿什海姆(S Aschheim)和宗德克(B Zondek)才从尿中获得性激素。在中国,叶梦得(1077-1148)在《云水录》中已描述了从尿液中提制性激素的方法。

[9] 近代医学科学中最伟大、最有益于人类的一个学科——免疫学,产生于人类为预防天花而进行的种痘实践中。葛洪于300年最早记载了这种疾病,在1000年已经发明天花预防接种,1500年中医已公开著书介绍这种疗法。这时欧洲人对此一无所知,许多患者因此失去生命。中国种痘法西传后,1700年经土耳其传到英国(1722年,英国驻土耳其伊斯兰堡朝廷大使夫人沃尔斯莱·蒙塔古夫人-Madam Mary Wolseley Montagu-让自己的孩子们全种上痘,并把种痘术带回英国,在欧洲广为宣传)。十九世纪初,爱德华·真纳(Edward Jenner,1749-1823)发现了牛痘苗可安全预防天花。

[10] 中国至迟在公元前200年的汉初,就有了有效的胸带挽具,公元六世纪有了更进步的颈圈挽具。这两种有效的挽具直到公元1000年欧洲才开始出现。西方过去用颈肚带挽具,拉力来自颈部,极易使牲畜窒息。

五 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

李约瑟博士研究中国科技史的第五个方法是: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既注重科学发展的内因,又强调社会、经济因素的外在影响,论证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源。

李约瑟博士是一位有科学哲学头脑的科学史家。早在三十年代,他不仅是剑桥大学一位有前途的的一流生物化学家,而且对哲学、宗教和伦理学感兴趣,并开始涉足科学技术史。剑桥大学的化学史家帕廷顿(James Riddick Partington,1886-1965)教授对李约瑟博士产生了影响。帕廷顿教授的名著有《应用化学的产生和发展》(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Applied Chemistry)、《希腊火和火药史》(History of Greek Fire and Gunpower)和四卷本《化学史》(A History of Chemistry)。他通过帕廷顿认识了伦敦著名科学史家桑格尔教授(Charles Singer, 1876-1960),经常与其讨论科学史问题。他还读过福斯特(Michael Foster)的《生理学史》(History of Physiology)和丹皮尔-怀特海姆爵士(Sir William Danpier-Whitham)的《科学史》。他还喜欢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1931年在伦敦举行第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苏联学者提早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前,他就已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史研究方法。1931年在伦敦举行第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苏联学者提出关于科学发展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李约瑟第一次听到有关科学与生产实践、社会经济背景及其他意识形态关系的论点。他开始发表一些科学史方面的文章,并结合自己的专业,于1932年发表《胚胎学史》(History of Embryology),成为这门学科历史的奠基之作。

在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过程中,他提出了几个基本问题:

为什么与系统的实验和自然假说的数学化相联系的近代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西方迅速兴起?

为什么在公元1-15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比西方更为有效并遥遥领先?

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一直处于原始的经验主义阶段,而没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李约瑟通观全局地研究中西科技史,理清其发展脉络,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和异同点;从科学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中西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思想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考察中西商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在内史与外史结合研究时,既注重科学发展的内因,又强调社会、经济因素的外在影响。

他认为,中国与西方在科技方面的差距,主要是由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西方所经历过的封建主义和中国、印度的封建主义,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经历过的是军事和贵族统治的封建主义,中国所经历过的却是官僚封建主义。西方的军事封建主义貌似强大,事实上中国的官僚封建主义却更强大,更能防止资产阶级夺取政权。西方现代科学的崛起是和两件事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件是改革运动,第二件是资本主义的兴起。资产阶级取得国家领导权,近代科学也就同时崛起。资产阶级在十六、七世纪确实是一股进步的力量,他们确实在发动科学革命方面起到了作用。

他说:“我们不接受任何先人之见,然而我们承认: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坚持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的重要性。这种方法已经普遍为西方史学家所接受。即使他们发誓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中欧科学

随着经院哲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古希腊的科学传统遭到了毁坏。公元390年提奥多西皇帝信奉基督教,并宣布取消其他异教,希腊神庙被拆。同在390年,狄奥菲多斯主教下令烧了三十万希腊手稿。未被烧的希腊古籍,也被刷掉或刮掉字迹,重新改写上圣经。公元415年,亚里山大里亚的最后一名著名数学家希帕亚被西里耳教长指使的狂热教徒捉住,当作异教徒被当场被杀。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大帝下令关闭了包括柏拉图学院在内的所有希腊学校,以免它们与基督教学校竞争。许多学者不得不离开了罗马。在这样的环境下,科学已失去了无畏的探索精神,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由土壤,只能象哲学那样,充当神学的奴仆。这时被推崇的古希腊罗马科学成就,只有托勒密的天文体系。当这个体系刚刚提出时,曾遭到过基督教的反驳。后来,托马斯阿奎拉创造性的将托勒密的地心说和上帝造人并使人的居住地成为宇宙中心的神话结合起来,使它披上神的外衣,于是它一跃成为被教会大力推广的经典天文学

古代科学残存在这个时代的西方的唯一痕迹,只有博埃修斯和他的著作了。他身上确实体现了古代学术的真正精神。他对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哲学都做了纲要和注释,他还根据希腊人的著作,写成关于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四个方面的专著。这些书籍在中世纪曾被采用做学校课本。中世纪初期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全靠他的注释才得以流传

拜占庭帝国在保存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尽管拜占庭帝国的国教也是基督教,但在这个国家,教会的势力始终没有超过世俗权利,所以在思想和文化上还是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许多古希腊原稿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虽然在科学的黑暗时代,这点星星之火并没能形成燎原之势,但它却为后来欧洲的文艺复兴留下了不灭的火种

中国古代科技主要特点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中国古代社会主要科技成果

1、天文历法

(1)相传夏朝就有了历法, 夏历的产生, 开创以天象定农时取代以物候定农时的局面。商沿用夏历,知道闰月,并认识许多星座,商甲骨文中就有世界最早日食和月食的记录。春秋战国时, 随社会的巨大变革和生产力发展,天文历法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2)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发明了用于观察天象的浑天仪和用于测报地震的地动仪

(3)唐朝僧一行首次测量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4)北宋的沈括创制的 “十二气历 ”, 有利于安排农事

(5)元朝郭守敬制造了十多种天文仪器 , 并测出一年为 3652425 天, 同地球公转同期相差无几, 所编《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日期相同, 而比现行公历早 300 年, 他还主持元朝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工作

2、农业手工业专著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北宋沈括反映技术革新成就的巨著《梦溪笔谈》有重要价值;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l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医学

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就有很高成就;扁鹊提出了四诊法;《内经》提出了病理学说。秦汉时期医学有重大发展,“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华佗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麻”法。唐朝分科较细的医学校刊《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著名的医学专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古代医学之大成,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实的药物学著作, 被译成多种文字

4、数学

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九九乘法表。《周髀算经》记载了西周初年就已经对勾股定理特例的认识,汉代《九章算术》记录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成就。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早有推算,南朝宋、齐间的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其数学专著《辍术》后来成为朝鲜 日笨的教材

5、四大发明

造纸术发明于西汉,改进于东汉。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起始远在宋代以前,但其完成和发展却在宋代。它代表着宋代自然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四大发明是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其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巨大作用为世人所共识

6、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的成就 

比西方早1700年的,张衡,地动仪

1100年,南朝,祖冲之,圆周率,比阿啦伯人早近1000年

800年,北宋,沈括,《十二气历》

800年,《唐本草》

400年,活字印刷

300年,《授时历》

200年,分科较细的医学校

  中国科学技术史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

  中国

  文化中文 - 文学 - 哲学 - 教育

  艺术 - 国画 - 戏曲 - 音乐

  神话 - 宗教 - 术数 - 建筑

  文物 - ** - 服饰 - 饮食

  武术 - 书法 - 节日 - 姓名

  ------------------------------------------------------------------------------地理疆域 - 区划 - 城市 - 首都

  人口 - 民族 - 交通 - 时区

  地图 - 旅游 - 环境 - 生物

  --------------------------------------------------------------------------------

  显示▼隐藏▲历史年表 - 传说时代 - 朝代

  民国史 - 共和国史

  文化史 - 科技史 - 教育史

  人口史 - 经济史 - 政治史

  --------------------------------------------------------------------------------

  显示▼隐藏▲政治宪法 - 外交 - 军事 - 国旗

  民国政治

  宪法 - 法律 - 政府 - 政党

  共和国政治

  宪法 - 法律 - 政府 - 政党

  两岸问题 - 两岸关系

  一个中国 - 两个中国 - 中国统一

  --------------------------------------------------------------------------------

  显示▼隐藏▲经济金融 - 农业 - 工业 - 商业

  中国各省经济 - 五年计划

  --------------------------------------------------------------------------------

  显示▼隐藏▲其他列表 - 体育 - 人权 - 媒体

  查 · 论 · 编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都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中国历史上的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科学技术交流。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成就最大的是农学、天文学、数学和汉医学。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相对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科学技术来说比较独立,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更注重实用性和经验性,缺乏西方科学的思辨性,因此有些人对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否自成体系而表示怀疑。

  目录 [隐藏]

  1 科学技术萌芽时期

  2 先秦时期

  3 秦汉时期

  4 魏晋南北朝时期

  5 隋唐、两宋时期

  6 元朝时期

  7 明朝时期

  71 概述

  72 数学

  73 天文学

  74 地理学

  75 建筑学

  76 医学

  77 农学

  78 军事学

  79 兵器科技

  710 物理学

  8 清朝时期

  9 近代的科学技术

  10 资料来源

  11 参考文献

  12 扩展阅读

  [编辑] 科学技术萌芽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

  开始利用蚕丝制作丝绸。

  [编辑] 先秦时期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同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

  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

  《夏小正》成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

  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郑国渠等。

  创造十进位制。

  发明筹算,能进行四则运算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作出表示与计算。有学者认为,筹算促成了印度-阿拉伯数字体系[1]。

  创造九因歌,为世界上最简便的乘法表,直到今日还在使用。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

  测定了比较精确的回归年长度。

  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编辑]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农业上的轮作制已经确立。

  中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面世。

  《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

  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

  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

  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已有牵星导航技术(过洋牵星术)。

  发明抽水马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抽水马桶的国家[2]。

  [编辑]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徽、祖冲之、张子信等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

  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

  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中国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

  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

  解飞、魏猛变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车磨。

  [编辑] 隋唐、两宋时期隋唐时经济文化发达,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

  《通志‧天文略第二》中《步天歌‧太微垣》书影隋朝继承北朝与南朝的科学知识,其科技成就表现在天文历法、数学、博物学、建筑学与医学上[3]。隋朝数学发达,当时士人皆须学习简易九数,在国子监(大学)设有算学(数学系)[4],专门数学人才的培养也在隋代才正式成立。

  隋朝历法比前朝更加精密。600年刘焯借由北朝张子信的数据,测定岁差为76年差一度,已接近准确值。604年刘焯制定出《皇极历》,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多少及所在所起,都比以前诸历精密,而且提出“等间距二次内插法”的公式。《皇极历》比过去的历法准确,虽然被排斥不得施行,但对后世历学提供了新标准[5]。定朔法、定气法也是刘焯的创见。

  隋文帝平定南朝陈后将南朝的浑仪、浑天象及天文图籍都集中于长安,并且命庾季才与南朝周坟参照各家星官,绘成星图。周坟与袁充等人还在太史局教授星象知识[6]。隋朝丹元子,按照东晋陈卓所定的星宫,把天上星星的步位,编成一篇七字长歌,叫做《步天歌》,文句浅显,便于传诵[7]。隋末唐初,李播写成《天文大象赋》,用诗赋描述全天星官。隋朝的星官体系十分发达,然而还有两个弱点:当时过分强调三家星的区分,使星空划分成为二元体系;在拱极区与黄道间,还有一些区域比较空白,命名的星星仍不够多。

  隋廷提倡博物学,在当时出现大量地方志(或称图志、图经)。隋廷明令全国各地推行方志编写[8],最后著有《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与《诸州图经集》。隋炀帝又诏天下诸郡上风俗物产地图,据以编成《物产土俗记》及《区宇图志》,开中国编撰一统志之先河。朗蔚之采各地所上图经而纂成《隋诸州图经集》二百卷[9]。裴矩于大业时期在张掖掌管互市,从书传及西域商人的言论中,搜集西域山川、姓氏、风土、服章、物产等资料而写成《西域图记》。这本书还记载自敦煌通中亚诸国直至地中海的三条丝路。

  安济桥。建筑学方面,有名的有李春、宇文恺与何稠。610年李春于现今河北省宁晋县洨河建造安济桥[10],安济桥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现存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圆弧拱的跨度大,圆弧拱仍然够高,水上船只来往通过非常方便。安济桥桥拱不是使用半圆拱,而是使用跨度大、扁平率低的单孔1/4圆拱桥梁结构,是中国建筑史的重大成就之一[11]。另外四个小桥洞节约石料二百多立方米,又减少桥身五分之一的重量,让桥基部分的负担大大减轻。同时可以起分洪缓冲的作用,减轻洪流对桥身的冲击力量。宇文恺曾为隋炀帝造观风行殿,殿下置轮轴,离合便利,可以分开行动,也可以合成一个容纳数百人的大殿。何稠为隋炀帝造六合城。在攻城时,一夜间可以合成一座周围八里、高十仞的大城,城上能列甲士,立旗仗。另外何稠能用绿瓷制玻璃,与真玻璃无异[12]。

  隋朝医学相当发达,设有大医署。临床医学出现分科的趋势,大医署分为医学、药学两部分教受学生;而医学又分为医、针、按摩、咒禁四科;其中医科又分成体疗(内科)、少小(小儿科)、疮肿(外科)、耳目口齿与角法(拔罐)等五个专业[13]。由于南朝医学进步,隋朝时南北医师交往,医书流通,有利于医学的描进。《隋书‧经籍志‧子部‧医方类》中不少是南朝人的著作。南方名医许智藏有为隋炀帝治病过。隋朝也译出十余种天竺和西域的医方书,知识十分丰富。[5]。隋朝医学家以巢元方最为著名,他撰有《诸病源候论》[14]。这是中国第一部详细论述疾病分类和病因、病理的著作。书中记有用肠吻合手术治疗外伤断肠,是中国外科手术史上的重大成就。但《诸病源候论》也有不少错误,例如在〈九虫候〉中称:“蛲虫在人肠内,变化多端,发动亦能为癣,而癣内实有虫也。”事实上蛲虫跟癣没有关系。隋炀帝于大业时期敕编《四海类聚方》,全书共2600卷,专述理论,与《诸病源候论》相辅相成[13]。

  一张唐代的星图唐朝科技相对于前代有明显进步。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他还与梁令瓒合作,制成水运浑天铜仪。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

  唐朝首都长安城与东都洛阳规划严整,盛唐年间极盛时人口达到80—10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为后世留下了城市规划的样板。当时周边国家的首都,如当时的:日本平安京、新罗金城、高句丽平壤和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是仿照长安建造。

  唐朝的木结构建筑规模雄浑,气魄豪迈。佛塔形式也融合了中国与印度的造型,显得千变万化,多种多样。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在751年的怛罗斯战役之中传入阿拉伯帝国,之后在12世纪传入西班牙,到13世纪传入意大利,到14世纪初叶传遍整个欧洲646年,甘蔗熬糖法也从摩揭陀传入唐朝[15]。

  主条目:宋朝科技

  到两宋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达到了高峰。

  [编辑] 元朝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来源请求]

  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征招“回回为星学者”。他们翻译及带来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又译作尤尼)的《哈基姆星表》(又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1260年,元朝承金国旧制,设立司天台,1271年正式设立回回司天台,1312年设立回回司天监。后来还任用了一大批以札马剌丁(又译作扎马鲁丁、扎马剌丁)为代表的天文学家管理此类工作。

  中国人在此时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来源请求]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王恂与郭守敬等完成编制《授时历》。《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有26秒的差距。

  制订《授时历》时,列出了三次内插公式(招差法),还使用“垛垒、招差、勾股、弧矢之法”进行缜密计算,其中将穆斯林发明的弧三角法应用于割圆术获得“弧矢割圆术”(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

  1303年,朱世杰著成《四元玉鉴》,将“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四元高次联立方程),并提出“消元”的解法。朱世杰亦研究各有限项级数求和问题,而且在此基础上得到高次差的内插公式。

  一般认为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前六卷是明代的徐光启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帮助下翻译并引进中国的,但有学者认为早在元代,此书已经被来华的穆斯林带到中国。[16]

  中医学有很大发展,出现了金元四大学派。医药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兼收并蓄、互通有无”的局面,大大丰富了医药学知识的内容。《回回药方》是中国的大型综合性回回医药学典籍,作者不详,原有36卷,少数残本现可见于北京图书馆。该书多以汉语书写,同时夹杂许多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医药术语及汉语音译。从残本目录可以看出,《回回药方》是一部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和皮肤病等科,具有中西特色的医学典籍。研究中国医药史的学者根据残存部分推断,《回回药方》约有药方6000-7000首之多,其价值与中医古籍《外台秘要》相当。[来源请求]

  1291年,郭守敬指挥修建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当中有七座水闸,这七座水闸彼此相距约半公里的地方,又设计有斗门。郭守敬的设计是通过水闸和斗门的关闭与开放,调节运河各段的水位高低,引导船舶顺畅通过。工程竣工后,元世祖亲自将这段164里长的运河命名为 “通惠河”。通惠河是中国工程建设史上的杰作,其运用的巧妙方法与现在国外一些运河采用的技术是基本相同的。

  元世祖在位时即开始重视农业,制定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治措施,使得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来源请求]王祯编著的《农书》有37卷,现存36卷,是中国古代一部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著作。《农书》全书约有十三余万字与300多幅图画,全文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农桑通诀》包括对农、林、牧、副、渔及水利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论述,提出“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的农耕思想。《百谷谱》对各种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种植、收获、贮藏和利用等知识加以介绍,将农作物分为谷、蔬、果、杂等六大类,为中国农作物分类学奠基;而对于植物性状的描述,也是此前书籍不曾有过的。《农器图谱》则是《农书》的重点部分,该部分就田制、仓廪、舟车、灌溉、蚕桑、织纤、麻芒等分为20门类,详细介绍了257种农业机械,而且配绘图谱306幅并加以文字说明,其价值超过以往所有农业机械书籍。

  在活字印刷术方面,王祯设计出木活字及转轮排字架,并于1298年用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其《造活字印书法》(附于《农书》书末)是最早的系统性介绍活字排版印刷术的科技文献。

  [编辑] 明朝时期[编辑] 概述明朝科技成就灿若繁星,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涌现了许多名家巨作,号称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明前期,由于朝廷鼓励垦荒,所以在水利以及农业的技术上有大为的进步,手工业的繁荣,造就了像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这类研究手工业的百科全书式书籍,在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实用以及科学价值,明熹宗就经常亲自参与木工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但因为明代实施文字狱以及八股文,使得中国读书人思想僵化,失去了宋代自由活跃的思想,使得这些科学家们多半都很难考上科举,也很难被朝廷重用。由于科举大兴八股文模式并删减数学内容,以及珠算盛行,因此建立在筹算基础上的中国古代数学便衰落了。

  明太宗时由于有郑和下西洋的海上活动,使得绘制海图以及罗盘运用的技术大为进步,其他民间的科学作品,像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地理著作徐霞客游记都是流传至今的科学名作,这也使得中国的建筑技术更上一层楼。16世纪西方逐渐脱离黑暗时代,文艺复兴开始,西洋科学突飞猛进,大量的西学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像是徐光启以及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的几何原本。

  可惜后来殖民统治中国的满洲国盛行文字狱,扼杀国人思想,使得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

  [编辑] 数学数学方面,王文素著《算学宝鉴》,程大位写成集珠算理论之大成的著作《直指算法统宗》,徐光启翻译了《几何原本》,李之藻著《同文算指》。

  [编辑] 天文学天文学方面,出版名著《白猿献三光图》(作者不详)载有一百三十二幅云图,赵友钦著《革象新书》,徐光启吸收西洋历法成果编成《崇祯历书》,李之藻著《浑盖通宪图说》,王锡阐著《晓庵新法》。安装中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筒"(yong) 。

  [编辑] 地理学地理学方面,编成《郑和航海图》,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记》,出现最早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顾炎武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编辑] 建筑学建筑学方面,明初大兴土木工程,兴建紫禁城以及修建万里长城,计成写成园林学名著《园冶》。

  [编辑] 医学医学方面,明成祖组织编成《普济方》,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杨继洲著《针灸大成》,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吴有性著《瘟疫论》,张景岳著《类经》,明朝还在世界上最早种痘预防天花。

  [编辑] 农学农学方面,俞宗本著《种树书》,朱橚著《救荒本草》,马一龙著《农说》,屠本畯著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闽中海错疏》,喻仁、喻杰合著兽医学著作《元亨疗马集》,徐光启著《农政全书》,玉米、地瓜、土豆、花生、烟草、西红柿、向日葵、南瓜、辣椒从美洲传入。

  [编辑] 军事学军事学方面,茅元仪著《武备志》,出版名著《火龙经》,赵士祯著《神器谱》,孙元化著《西法神机》,焦勖著《火攻挚要》,王钲编成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机械工程专著《新制诸器图说》,戚继光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编辑] 兵器科技兵器科技方面,1372年造碗口铳,1377年造手铳(小口径管形),14世纪末发明“神火飞鸦”,1453年造铜火铳(滑膛式),1524年在北京铸造佛朗机炮,16世纪中叶发明“火龙出水”,1558年造出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1580年戚继光发明"自犯钢轮火"(其效类似地雷),1642年南京出现遂发火枪。

  [编辑] 物理学物理学方面,朱载堉著音律学著作《律吕精义》,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方以智著《物理小识》,万户进行世界最早的火箭升空试验,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

  [编辑] 清朝时期康熙对西洋科技方面纯属个人兴趣,且窒塞民智以防范汉人接触科技[17],以及雍正禁教,再加上后来的闭关自守,使先进的西方科学无法传入中国,失去了中西互相学习的机会。而清廷的文字狱以及延续了明朝科举的八股文,使中国科学已经逐渐失去了领先世界的地位。

  康熙时,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工作,制成了《皇舆全览图》。这部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18]。乾隆时,又派明安图等人两次到新疆等地进行测绘,最后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根据测绘的新资料,制成了《乾隆内府皇舆全图》。这两份地图,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乾隆时官修《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汉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

  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

  王锡阐著《晓庵新法》、《五星行度解》等十几种天文学方面的著作,肯定了西洋历法先进的地方,也指出了其中的许多缺点和错误,对日食月食的算法、天文数据的应用、以及回归年的长度、岁差常数等问题,都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促进了中国历算学的发展。

  梅文鼎整理和阐发中国古代的历算学,同时也研究和介绍西洋科学,著有天文、历法、数学方面的书籍达86种。其著作《中西数学通》,几乎总括了当时世界数学的全部知识,达到当时中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该书的《方程论》部分,阐明了中国古代方程的独创性,指出这种算法是西洋所没有的;在《勾股测量》、《九数存古》等部分,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算法的成就;在《堑堵测量》、《几何补偏》部分,介绍了西洋的球面三角学,并对西洋立体几何作出论述和发展;而在《筹算》、《度算》、《比例数解》等部分中,则解释和介绍了西洋的对数、伽利略的比例规等方法。

  明安图著有《割圆密率捷法》四卷。因当时从欧洲传进的割圆三法(圆径求周、孤背求正弦、弦背求正矢)只有公式,而没有公式的证明方法,于是创用“割圆连比例法”证明了三条公式,而且进一步创造了“弧背求通弦”、“通弦求弧背”、“正矢求弧背”等一系列的新公式,是中国用解析方法对圆周率进行研究的第一人。

  龚振麟于1841年首创铁模铸炮法,并著有《铸炮铁模图说》,是世界上最早论述铁模铸造法的科技文献之一。

  李善兰独立发明对数微积分,并在组合恒等式方面提出李善兰恒等式。1872年发表了《考数根法》,是中国质数论方面最早的著作。

  [编辑] 近代的科学技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科学大量传入中国,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直到辛亥革命,中国都在吸收西方科学成果。民国初年中国科学社等民间学术社团创立以后,中国科学技术开始和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系统地融合在一起。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194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都获得政府的财力支持。

  1963年世界上首次成功获得人工合成胰岛素。

  1964年10月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1967年6月又成功爆炸第一枚氢弹。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神舟一号,进行试验航天飞行,次日15时41分神舟一号飞船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3年10月15日发射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以及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1世界上保存历史资料最丰富的国家是我国中华民族有着重视记载历史的优良传统从汉武帝时代到清朝乾隆年间止,经过历史学家们编著积累而成的<<二十四史>>,记叙了我国4000多年的历史

  2世界上最早形成系统的农业耕作理论的是我国公元6世纪,我国古代著名农业科学家贾思勰写的科学典籍<<齐民要术>>,是世界上被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书

  3世界上最早生产丝织品和茶叶的过家是我国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的祖先就在江苏,河北,河南一带从事养蚕和生产工具丝绸;秦汉时期,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开始种植茶树,生产茶叶唐代的陆羽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茶经>>

  4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我国至迟在东汉时已发明了瓷器三国以后,瓷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而欧洲18世纪初才造出真正的瓷器

  5世界上路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是我国隋代开凿的大运河,其西起长安,北达北京,南至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元代改修为京杭大运河,它纵贯了京津二市和冀,鲁,苏,浙四省,全长1794公里

  6世界上最早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的国家是我国早在战国时代,我国就用磁石制成"司南";北宋科学家沈括利用指南针,最早发现了磁偏南而欧洲在公元1200年才有关于指南针的记载西汉时我国已用麻造纸,东汉蔡伦进一步发明了用树皮等植物纤维造纸的方法,开拓了广阔的造纸原料领域;而在12世纪后造纸术才传到欧洲大约在七世纪初我国创造了雕版印刷术,比德国人谷登堡在1450年用活字印刷<<圣经>>要早400年我国1000多年前发明了褐色火药,宋真宗以后,火药逐渐传到西方

  7世界上最伟大的古军事防御工程是我国的长城,它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8世界中世纪造船业最发达的国家是我国我国古船在船体构造和动力方面,在世界造船,航运史上创造了不少辉煌记录早在宋代,我国造船已普遍运用水密隔舱,欧洲18世纪才出现同类船舶;唐代我国已发明了浆轮船,先于西方七八百年;我国宋代海船已使用指南针,比西方早两个世纪

  9世界上最早进行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国家是我国明初三宝太监郑和曾率领当时最大的船队7次下西洋,比世界著名航海家哥仑布,达`伽马等的航行,早半个世纪

  10世界上最早发明铸铁(生铁)冶炼技术的国家是我国我国春秋时期已炼出生铁,而欧洲是公元14世纪我国战国早期已有可锻铸铁制造的铁器,欧洲17世纪才炼出可锻铸铁我国战国时期发明炼钢技术,并创造了多种炼钢方法我国6世纪发明的灌钢法是古代世界中最先进的炼钢方法,直到18世纪欧洲发明了坩埚炼钢法才超过了它

  世界上最古老的,保存最完善的石拱桥,是我国河北省的赵州桥,建于隋朝,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赵州桥是世界上首创大型敞肩石拱桥,是我国古代建筑工程中最接触的成就之一,欧洲直到19实世纪中叶才出现同类桥梁古代世界最长的石梁桥是福建晋江的安平桥(建于1138--1151)全长达2700公尺

  2世界上第一个事先规划,然后兴建的城市是我国隋朝兴建的长安城

  3世界上最早的对合金规律的认识记载于我国古籍<<周礼'考工记>>书中有世界冶金史上著名的冶炼青铜的配方"六齐"它第一次向人满为患指明了合金性能和合金配方成分之间的关系我国还首创了胆水炼铜法,是世界上水法冶金的起源

  4世界上最早用水法炼锌的国家是我国我过至迟在宋代已冶制锌合金---黄铜;欧洲在16世纪才知道锌是一种金属18世纪前半叶,我国炼锌法传入欧洲,欧洲才开始了冶锌的历史

  5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是我国宋代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它是1088年在苏颂领导下制造的高约12米,既能演示天象,观测天象,又能计时,报时

  6世界上第一架测天仪器是我们祖先在公元前四世纪发明制造的浑仪后来东汉张衡和唐代李淳反等对原始浑仪进行了大的改进在一个时期内,我国的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浑天仪器元代的郭守敬又对浑仪作了进一步改革,简化,于1276年制造了简仪,而欧洲在300多年后才有了类似的赤道仪

  7世界上最早使用10进位制来计算和进行计算的国家是我国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就已使用10进位制,而印度到了6世纪才来势使用10进位制,欧洲直到10实际才出现"印度数码"比我国晚2000多年

  8世界上最早关于剩余定理的记载出自我国公元四世纪的数学专著<<孙子算经>>宋代秦九韵提出了"大衍求一术"是研究剩余定理的卓越成就,500多年后的18世纪,欧洲的欧拉和高司才得到和秦九韵相同的成果

  9世界上最早进行光学实验的人是我国公元前五世纪的墨子他的光学实验得出了光通过小孔成倒影及类似现代球面镜的焦点,球心的概念他关于圆,线,面等的定义,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定义一样,但早100多年

  10世界化学史上最早人工合成化合物的方法,是我国公元2世纪<<周易参同契>>一书中记载的炼丹术把红色硫化汞加热分解成水银,将水银的硫磺掺合加热,升华变成红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