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庄子的无为思想
。“无为”是“自然”的延伸,一
切人为的东西都不自然,要“自然”就必须“无为”。
为人处事也应该顺应自然,办任何事情都不可凭主观
欲望胡做非为。
“无为”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不是坐以待毙,
而是顺应自然的更大程度更高境界的有为。有的人把
“无为”理解为消极等待,这是完全不懂老子的“无
为”的。譬如说大江泛滥,在急流之中硬要建坝堵水,
这种“有为”是徒劳无益,逆自然而行的。在江水正
大时暂时逃避,在江水逐渐平静以后再聚力筑坝,以
防水患更大或再次泛滥,这就是称为“无为”。顺自然
而为,即为“无为 ”,即循道而为。
“自然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他的致虚、贵
柔、守静、不争、取活等思想,都是围绕“自然无为”
展开的。
然而,真正做到“自然无为”也并非很容易的事。
首先我们在崇尚有为的环境中成长,思想已被打上了
世俗的烙印,其次,我们对“道”的理解还不够,“自
然无为”是建立在“明道”的基础上,否则是根本无
法做到的;再次,世俗的环境会对“自然无为”做出
种种刁难,因为他们认为“与众不同”是颓废的、不
应该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追求完美生命价值的基础上,
进一步把“ 道 ”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在现实中用
“道”。
隐居世外顺道而生也是我们所不提倡的。老子隐
居关外修道是为了追求更纯更精的道,况且据说到了
关外,他也在人群中生活,与周邻形成了非常好的关
系。如果一提到“ 道 ”就想到隐居,是不正确的。
“道”无处不在,即使在世俗社会中,“道”也是无处
不在的。所不同的是,在世俗社会中的“道”更难把
握而已。
以“道”为人生指导,在自然无为中生活,可谓
明道而又行道,达到了“无为”境界。
以自然的人生态度处世,就不难达到最高的人生
境界。然而不以自然的人生态度处事,后果却是可悲
的。
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心智日渐进化和完
整,自然本性也随之远走高飞了,于是猜忌、陷害、
诽谤、中伤、冷酷、自私、虚伪一个接一个地来到人
类。再也不能从一个人的脸上看到他的内心,再也没
有那种不带功利的友情了。
人们的举止日益优美,行为也有礼貌,谈吐讲究
风雅,衣着注重华贵,然而,这些东西事实上成了一
套套的假面具,把每一个人的真性情包裹了起来。
一个人在幼年的时候十分纯真,高兴就大笑,不
高兴就大哭,爱就表示亲热,恨就流露厌恶,自己的
天性没有任何扭曲、压抑和摧残。
然而长大成人以后,见惯了世事的不公,经历了
人事的打击,成熟了因而也世故了。失去了早年的幼
稚,也失去了早年的那种天真。
当今的人际交往中,敷衍和说谎成了主要手段,
而且成为某种涵养的主要标志。说真话的被认为幼稚,
甚至被认为傻,而所谓的修养,就是把自己真实的思
想隐瞒起来的技能。
于是,虚伪就可以招摇过市,直率反而畏畏缩缩
地不敢出门。大家都彼此礼貌周全地欺骗,都温文尔
雅地敷衍。
人们为此而痛苦,许多人为此而走向自由化的极
端。人性被压抑的痛苦,是人一生的痛苦。
归回原始状态,归回儿童状态,这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可取的。原始的状态,毕竟有太多的愚昧;儿
童的天真,是无知的天真,而非自然而然超然的天真。
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而然处世的人生。唯
有循道而行,才能达到这种最高境界,如果逆道而行,
只能使人类堕入永久的痛苦。
什么样的人才是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呢?
这种人不欺侮弱者,不欺侮少数,不自恃成功,
不筹划坏事。如果这样,错过了时机不后悔,抓住了
机会也不得意,一切都听从自然的安排。因而,登高
不发抖,下水不怕湿,入火不觉热。只有精神达到与
自然之道相合的人才能这样。
这样的人不发愁,饮食不讲求精美,呼吸来得深
沉均匀。以自然之道处世的人呼吸直通脚跟,而普通
的人呼吸只用咽喉。凡是对世俗的欲望太高的人,自
然的本能就退化了。
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出
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不知恐惧痛苦,无拘无
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与死也
看成自然的事情。
真的人内心无忧无虑,他的样子安详平静。严厉
起来就像秋天一样萧杀,温和起来又像春天的来临,
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转一样自然,顺应万物的
变化随遇而安,他的胸襟非常之广大。
这种人与大家合得来却不结党营私,个性坚定沉
着却不固执,志向远大却不浮夸,神情欢畅却不轻率,
一举一动都合乎自然之道。
这种人内心充实而又面色可亲,为人宽厚而使人
乐于归附,精神像宇宙一样高远,潇洒超脱不拘礼俗,
沉默不语时好像失去了知觉,说话时又毫不用心机
们创造了许多制度、礼仪、行为规范,本来是
为人类自身服务的,后来人反而成为这些东西的奴隶,
成了自己创造物的牺牲品。
为了尊重父母而提倡孝道,目的是鼓励人们孝敬
长辈,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后来孝子受尊重,汉代孝
子还可被推荐做官。于是,为了功利,不知多少人成
了假孝子。在父母生前忤逆不孝,在父母死后却几年
蓬头垢面,伴坟过上几年。在守孝期里明里酒肉不沾,
暗中酒肉不断。
历史上曾有不拘礼节追求自然人生的名士,为后
人所称道,当然也免不了受伪“君子”的谩骂。
晋代名士阮籍,主张做人应该诚实自然,也就是
主张“返本归真”。阮籍是一个孝子,在他母亲刚死时
悲伤得昏了几次,但是悲伤之后,他照样酒肉不误。
这并非是无情,而是看清了生死纯属自然,哭只是为
失去母亲而伤心罢了。稍加冷静,便不以之为悲了。
古代礼节叔嫂之间不能太亲近,《曲礼》说:“叔
嫂不通问 。”阮籍才不理这一套。他真实地表露自己
的情感。他尊重他嫂子,同时对她也很亲热。每次嫂
子回娘家,阮籍总要帮她提包袱送很远。那些礼义之
士讥笑他说 :“你嫂子回娘家,你送得这么亲热干什
么 ?”阮籍说 :“让那些虚假的礼节见鬼去吧!这
些东西不是为我而设的 。”
魏晋许多文人厌恶正经的礼仪君子,要求抛弃一
切压抑人性的礼节,让每一个人能真实地表现自我,
高兴时就放声大笑,痛苦时就嚎啕大哭。为了反抗礼
法嘲弄传统,他们的行为的确惊世骇俗。
阮籍邻居的一个**美艳惊人,是一家酒馆的女
管家,常在酒炉旁卖酒。阮籍与其友王安丰一有空就
上她那儿饮酒,喝醉了就睡在**身边。**的丈夫
开始怀疑阮籍有什么歪心思,仔细观察一段时间后,
见阮籍没有恶意,也就放心了。
魏晋还有不少的人如刘伶、稽康等,就是用这种
狂放的行为,使自己能够袒露自己的真实面目。
到了现代,我们所面临的束缚并不见少,人们的
虚伪更加冠冕堂皇,并得到世人由衷的公认。
见到势利小人很少有人公开表示轻蔑,大多数情
况下还得面带微笑地和他应付敷衍;许多公事实在是
讨厌极了,但谁也不会拂袖而去,还得耐着性子把它
干完;自己平时的沮丧失望情绪,很少在脸上表现出
来,在人前人后总要装出一副自信抖擞的样子;成功
不能露出得意的神气,否则必然招来“翘尾巴”的指
责;即使是夫妻之间,也免不了要说违心的话、表违
心的态、干违心的事。这个世界上很难见到真实的面
孔了,人们露出来的都是伪装后的脸。
这是文明的糟粕,这是人性扭曲的表现,这是非
人世界的成果。
谁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大家不仅默认了伪装
和说谎,而且还不断地鼓励它。
压抑自己的本性就叫“克制能力强 ”,善于伪装
就叫有“涵养 ”,世界失去了平衡,人类失去了血肉
本色。
这是贪婪的结果,是人们为功名利禄所挟迫,是
为世俗的生活目标所挟迫。处于这种境况下的人是悲
哀的。
人们活着感到难受极了,累极了,所以人类自从
文明诞生之日起就离不开狂欢节,酒也是伴随人类文
明一起诞生的。
法国、巴西、西班牙以及西方其他的一些国家盛
行狂欢节。这一天人们完全打乱日常机械的生活秩序,
把长期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撕下一本正经的假面孔,
使大家各自暂时恢复各自的本来面目。这时人们说话
可以不讲礼貌,行为也允许有失体统,尽情尽兴地狂
欢,像发了疯似地放纵。巴西等国家每年狂欢节总要
死几百人,但政府和人民宁可死几百人也要保留这个
节日。如果一年到头不狂欢一下,那可能大家都要憋
得真的发狂。
从人性角度说,每个人都愿意露出自己的真面目,
就像每个人都喜欢阳光一样。谁都知道饮酒对健康不
利,但人类离不开酒。酒后容易见真情。酒后大脑所
受的束缚就会减少,敢说平时不敢说的话,敢做平时
不敢做的事。陶渊明曾说:酒使人“渐近自然”。
“道大,天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 。”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是人类的
天性,是人类的发展方向。
总有一天人类会抛弃身上的伪装,重新恢复那种
真纯质朴的本性。人生的出路,便是抛弃伪装,寻归
大道。
忌日是指先人的卒日。
每逢忌日设筵席祭祀称为做忌日。“忌日”过去也叫“忌辰”。忌日就是人死的那天的日子。出自《礼记·祭义》:“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
除了清明节之类的日子外,家属、亲友也会在那一天扫墓、烧钱、祭拜死者。
“忌日”和“祭日”的区别:
一、“忌日”
指先辈去世的日子。按照传统习俗,这一天禁忌宴会、饮酒及各种娱乐活动,因此称“忌日”。
例如:《后汉书·申屠蟠传》中说:“九岁丧父每忌日,辄三日不食。”又如:鲁迅在《准风月谈·礼》中说:“事亲当然要尽孝,但殁后的办法,则已归入祭礼中,各有仪,就是现在的拜忌日,做阴寿之类。”
二、“祭日”
清明节时人们说的“祭日”是指“祭祀或祭奠的日子”。而我国古籍中说的“祭日”与此不同。“祭日”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祭礼之一。天子于每年春分设大坛祭祀太阳神。
例如:《管子·轻重己》中说:“冬尽而春始,天子东出其国四十六里而坛,服青而_青,_玉_,带玉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日。”又如:《礼记·祭法》中说:“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
清明节时人们说的“祭日”是偏正结构,其中的“祭”是定语;古代祭祀太阳神时说的“祭日”是动宾结构,其中的“祭”是支配性的动词。
古代很多书籍都有关于嫦娥的记载,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嫦娥就是人们虚构出来的神话人物,并无历史原型,因此也谈不上真实存在过。相传嫦娥住在月球上面,广寒宫便是嫦娥的宫殿,嫦娥在人间的时候还有个丈夫叫后羿,嫦娥奔月后便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夫君后羿,从此以后,一直是以玉兔为伴,这就是如今人们心中最为经典的嫦娥的形象和生活了。
古籍《易书》之一《归藏》中就有关于嫦娥的故事,这也是古代的古籍中最早出现嫦娥的。后来,人们又将嫦娥的形象单独拿出来,编造了很多其他的神话传说,如今也是广为流传,比如家喻户晓的《嫦娥与后羿》、《嫦娥奔月》等。
西汉时期的文学著作《淮南子》中也有对嫦娥的描写。传说是后羿找到西王母并且要了长生不死药,结果被嫦娥偷偷吃掉了,于是嫦娥便飞上了月亮,成为月宫中日日夜夜捣药的蟾蜍,因此,有人也认为嫦娥是蟾蜍变的。
到了东晋时期,有一本小说《拾遗记》中也有一段神仙爱恋,相传是关于嫦娥的。不过小说中的主角名字叫皇娥,而且由于皇娥也曾吃过可以长生不老的桑椹,因此被人们误以为皇娥就是嫦娥,但事实上这完全是两个人物。
总而言之,嫦娥的来历其实至今都是个谜。她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个古代神话里的美丽仙女,她的出现则是源于古人对日月及星辰的崇拜,因此她也代表了一种美好的向往和期待。那么,后人其实也没有必要去深究她的身世和来历,因为,她原本就是从人们的美好向往而来的。
经历了57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战争摧残,古城外城现已荡然无存,内城经历代维修,基本保留了原貌,城内的主要建筑有魁星楼、祖氏牌坊、周家住宅、文庙、郜家住宅和蓟辽督师府等。
其中,古城东南角是一座魁星楼。古城的魁星楼因其地理位置而被誉为“关外第一魁星楼”。此楼共有两层,八面八角,建筑精良,内有魁星像一尊,头部像鬼,青脸红发,一脚向后翘起,一手捧斗,一手执笔,犹如用笔点中应试人的姓名,就是古书中说的“魁星点状”。魁星楼始建年代无考证,后来经1782年、1818年两次维修。1847年发生一场大火,魁星楼“无寸椽片瓦存,碑证已遭烧毁”。经宁远知州强上林进行维修,重修时“废者举之,缺者完之,倾者植之,卑鄙者宏壮之”。后来此楼历经六次修葺,存留至今。
本文2023-08-08 04:20: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7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