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角茶的古籍参考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槐角茶的古籍参考,第1张

古籍考证《本经》

主五内邪气热,止涎唾,补绝伤,五痔,火疮,妇人乳瘕,子藏急痛。

《别录》

堕胎。

《本草拾遗》

杀虫去风,明目除热泪,头脑心胸间热风烦闷,风眩欲倒,心头吐涎如醉,漾漾如船车上者。

《日华子本草》

治丈夫女人阴疮湿痒。

李杲

治口齿风,凉大肠,润肝燥。

《滇南本草》

止血散疽。治五痔肠风下血,赤白热泻痢疾。

《会约医镜》

清心、肺、脾、肝、大肠之火。治心腹热痛。

《本草求原》

槐角润肝养血。治疳,疔,血痢,崩血;其角中核子,补脑,杀虫。

大黄大黄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ojfl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大黄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l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大黄饮片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纹理,微显朱砂点,习称“锦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酒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偶有焦斑,折断面呈浅棕色,质坚实,略有酒香气。酒熟大黄表面黑褐色,质坚实,有特异芳香气,味微苦。大黄炭表面焦黑色,断面焦褐色,质轻而脆,有焦香气,味微苦。醋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断面浅棕色,略有醋香气。清宁片为圆形厚片,表面乌黑色。有香气,味微苦甘。

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大黄 [ 最后修订于2018/3/13 1:43:57 共2030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泻痢宁片 1 拼音

xiè lì níng pià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Xielining Pian

22 处方

黄芩 175g 地锦草 350g 秦皮 175g 地榆 175g

23 制法

以上四味,黄芩提取黄芩素,地锦草、秦皮、地榆加水煎煮二次,合并水煎液,滤过, 滤液浓缩成膏。将浓缩膏与黄芩素及辅料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褐色;味苦。

25 鉴别

取本品20片,除去糖衣,研细,加水50ml,热浸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用乙醚提 取2次,每次25ml,提取液浓缩至2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对照药材 2g;加水40mI,同法 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 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用1%草 酸溶液制备的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 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谈棕色的斑点。

26 检查

应符合片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Ⅰ D)。

27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止泻止痢。用于大肠湿热,血热毒盛,泻泄腹痛,下痢后 重,肠炎菌痢见上述证候者。

28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儿童酌减。

29 贮藏

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同天津市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泻痢宁片 《杨氏家藏方》:[卷第六脾胃方六十一道]姜魏丸

温胃进食,止腹痛泻痢,消食。生姜(一斤,去皮,切作片子,盐三两,拌淹一宿,焙干)阿魏(一分,同面一两

《本草择要纲目》:[温性药品]阿芙蓉

(俗作鸦片。)气味酸涩温微毒。主治泻痢脱肛不止。能涩丈夫精气。今人房中术用之。京师售一粒金丹

《奇效良方》:[卷之十三痢门(附论)]痢疾通治方

生姜三个枣,一个乌梅三寸草。更加**与陈皮,赤白泻痢一齐扫。《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

《医方集宜》:[卷之八小儿门]食惊泻痢候

泄泻多时使转青脏腑不调成痢病热红冷白症分明此是惊泻痢之候腹痛赤白如冻作渴烦热不食者不治《医方集宜》明

《活幼心书》:[卷下·信效方汤散门]散类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休息痢的定义 5 休息痢的病因 6 休息痢的症状 7 证候分析 8 休息痢的发展阶段 81 休息痢·发作期 82 休息痢·缓解期 9 休息痢的辨证分型 91 休息痢·脾气虚证 92 休息痢·脾阳虚证 93 休息痢·寒热错杂证 94 休息痢·瘀血内阻证 10 休息痢的治疗 101 治法 102 休息痢的方药治疗 103 休息痢的针灸治疗 1031 方一 1032 方二 1033 方三 1034 关于痢疾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休息痢的方剂 2 治疗休息痢的中成药 3 休息痢相关药物 4 治疗休息痢的穴位 5 古籍中的休息痢 1 拼音

xiū xī lì

2 英文参考

recurrent dysenter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termittent dysenter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recurrent dysenter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休息痢(recurrent dysentery[1]、intermittent dysentery[2])为病名[3][4]。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症因脉治》卷四有外感休息痢,内伤休息痢之别[3]。本病可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3]。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阿米巴痢疾及局限性肠炎等疾患[3]。

4 休息痢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休息痢为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痢疾[1]。

《中医药学名词》(2010):休息痢是指时止时发,久久不愈的慢性痢疾[3][2]。

5 休息痢的病因

休息痢多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3]。

6 休息痢的症状

特征为时止时发,久久不愈[3]。饮食减少,倦怠怯冷,嗜卧,临厕腹痛里急,发时大便赤白粘冻或呈果酱样,腹痛后重,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5]。

7 证候分析

下痢日久,正虚邪恋,寒热夹杂,肠胃传导失司,故缠绵难愈,时发时止。脾胃虚弱,中阳健运失常,故纳减嗜卧,倦怠怯冷。湿热留连不去,病根未除,故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发则腹痛里急,大便夹粘液或见赤色。苔腻不化,脉濡软虚数,乃湿热未尽正气虚弱之征。本证以时发时止,经年不愈为辨证重点。并宜详问是否有痢疾史。[5]

8 休息痢的发展阶段 81 休息痢·发作期

休息痢·发作期(attacking stage of intermittent dysentery[2])是指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夹有脓血,兼倦怠怕冷,嗜卧,食少,舌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等为常见症的休息痢[6]。

82 休息痢·缓解期

休息痢·缓解期(remittent stage of intermittent dysentery[2])是指缓解期的休息痢,常见脾气虚弱证、脾阳虚衰证、寒热错杂证、瘀血内阻证等[6]。

9 休息痢的辨证分型 91 休息痢·脾气虚证

休息痢·脾气虚证(intermittent dysentery with syndrome of spleen qi deficiency[2])是指痢疾日久,脾气虚弱,以腹胀食少,大便溏薄或夹少量黏液,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脱肛,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等为常见症的休息痢缓解期证候[6]。

92 休息痢·脾阳虚证

休息痢·脾阳虚证(intermittent dysentery with syndrome of exhaustion of spleen yang[2])是指痢疾日久,脾阳虚衰,以腹痛绵绵,喜按喜温,大便稀溏,夹有少许黏液白冻,形寒气怯,四肢不温,纳少,面白不华,口淡不渴,或肢体浮肿,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休息痢缓解期证候[6]。

93 休息痢·寒热错杂证

休息痢·寒热错杂证(intermittent dysentery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ed heat and cold[2])是指痢疾日久,寒热错杂,以胃脘灼热,烦渴,腹痛绵绵,下痢稀溏,时夹少量黏冻,饥而不欲食,强食则吐,四肢不温,舌红,苔黄厚腻,脉沉缓等为常见症的休息痢缓解期证候[6]。

94 休息痢·瘀血内阻证

休息痢·瘀血内阻证(intermittent dysentery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blockade of static blood[2])是指痢疾日久,瘀血内阻,以腹部刺痛,拒按,下痢色黑,兼腹部刺痛固定不移,常在夜间加重,面色晦暗,或腹部结块,推之不移,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休息痢缓解期证候[6]。

10 休息痢的治疗 101 治法

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5]。

102 休息痢的方药治疗

休息痢发作时,治宜清热化湿为主[3]。或兼补气血,或兼补脾肾,可选用香连丸、驻车丸、倪氏补理煎方等[3]。

缓解期,可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四肢不温等症,治宜健运脾胃,补益气血为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八珍汤等方;属肾亏者,四神丸[3]。《类证治裁》以屡发屡止,经久不愈,用诃黎勒散,因固涩太早,积滞未清,用香连丸加茯苓,枳实;因饮食失节,用香连丸加楂肉、神曲;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因脏寒虚滑,用大断下丸[3]。《医贯》载有一种休息痢,系寒积大肠,独用一味巴豆炒研,蜡丸吞服[3]。

连理汤[备注]连理汤(《张氏医通》):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茯苓加味。方中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温中健脾;黄连清除肠中湿热余邪。可加槟榔、木香、枳实等以调气行滞。[5]

如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可用《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备注]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附子、人参、大黄、甘草、干姜以温中散寒,消积导滞。此方为脾胃阳气不足,而积滞未尽之证而设,如单纯温补脾阳,则积滞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更伤中阳,法宜兼顾两全,故于温补之中,佐以导下去积,实属扶正与驱邪兼顾的方法。但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若久痢不愈,势必累及于肾,如下痢兼见肾虚证候者,宜于补脾化滞中加入补肾之品。或久痢顽固不愈,证见寒热错杂者,可服《伤寒论》之乌梅丸[备注]乌梅丸(《伤寒论》):乌梅、黄连、黄柏、人参、当归、附子、桂枝、蜀椒、干姜、细辛。[5]

休息痢还可用鸦胆子仁治疗,成人每天服3次,每次15粒,胶囊分装,饭后服用,连服7~10天,可单独服用或配合上述方药使用。[5]

103 休息痢的针灸治疗 1031 方一

以天枢、上巨虚等穴为主[7]。休息痢加灸脾俞、胃俞、关元、肾俞[7]。呕恶加内关;里急后重加中膂俞、长强;发热加曲池;脱肛灸百会、长强[7]。

1032 方二

治则:清热利湿,通肠导滞,久痢则兼补益脾肾

处方:天枢 上巨虚 三阴交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是大肠腑气汇聚之处,调理胃肠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三阴交乃是足三阴经脉交会,可健脾化湿。诸穴相合,可以调肠胃气血,气调则湿化滞行,血调则血行痢除。

随证配穴:休息痢加脾俞、肾俞、关元,久痢脱肛加百会。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对寒湿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1033 方三

[8]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穴、背俞穴为主。取合谷、天枢、上巨虚、脾俞、胃俞、肾俞、关元穴。

随证配穴:大便粘滞带血、午后低热、心烦口干者,加照海、血海。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加灸。

方义:合谷、天枢、上巨虚三穴为治痢的基本方。加脾俞、胃俞,调补中气,以资化源。肾俞、关元培补肾气,以扶正祛邪。针后加灸,可温中祛邪。

1034 关于痢疾

痢疾(dysentery[2][1])为病名[9]。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9]。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5]。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8]。多发于夏秋季节[7]。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9]。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9]。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9]。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9]。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9]。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8]。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8]。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8]。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9]。

详见痢疾条。

11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注意 211 规格 212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清热治痢丸 1 拼音

qīng rè zhì lì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Qingre Zhili Wan

22 标准编号

WS3B084191

23 处方

马齿苋 260g 三颗针 173g

24 制法

以上二味,马齿苋 43 5g与三颗针粉碎成细粉,剩余马齿苋加水煎煮二 次,第一次 2小时,第二次 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50 ℃ )的清膏,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打光,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黄褐色的浓缩水丸;味苦。

26 鉴别

取本品 2g,研细,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2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 品溶液。另取盐酸小壁堿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 1ml含 05mg的溶液,作为 对照品溶 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57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 5m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 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7:1:2)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 (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 点。

2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8页)。

28 功能与主治

清热止痢。用于湿热痢(菌痢),热泻。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6g,一日 3次。

210 注意

久痢虚寒,脾虚泻、脾寒泻者忌用。

211 规格

每 100粒重 12g

212 贮藏

密闭,防潮。

古籍中的清热治痢丸 《是斋百一选方》:[卷之六第八门]独神丸

治痢独神丸,沈太虚侍郎方,沈仁父传。**壳去穣蒂,不以多少,用米醋一碗蘸炙,以醋多为妙,候焦黄为细

《回生集》:[卷上内症门]治痢疾神验方

钱)食盐(一钱)煎服。不拘赤白即愈。小香连丸此方治痢疾全活者甚多。蕲艾(八两捣如绵以黄米煮成薄浆拌透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论一首方三十二首)论曰∶旧治痢于贵胜用建脾丸,多效,今治积久冷痢,先以温脾汤下讫,后以建脾丸补之,

《仁术便览》:[卷二痢疾]人参败毒散

仓米、莲肉七枚。见伤寒门。一方治痢劫剂。用生锻石、枯白矾各等分,面糊丸黄豆大,空心三丸。白痢烧酒送下

《仁术便览》:[卷二痢疾]胜金丹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列为“上品”

《本草纲目·兽部》阿胶

[兽部第五十卷 兽之一] 阿胶

(《本经》上品)

释名傅致胶(《本经》)。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时珍曰∶阿井,在今山东·兖州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有官舍禁之。郦道元《水经注》云∶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者,即此也。其井乃济水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

集解《别录》曰∶阿胶出东平郡·东阿县,煮牛皮作之。弘景曰∶今东都亦能作之。用皮有老少,胶有清浊。熬时须用一片鹿角即成胶,不尔不成也。胶有三种∶清而薄者画家用;清而浓者名覆盆胶,入药用;浊而黑者不入药,但可胶物尔。颂曰∶今郓州亦能作之,以阿县城北井水作煮者为真。其井官禁,真胶极难得,货者多伪。其胶以乌驴皮得阿井水煎成乃佳尔。今时方家用黄明胶,多是牛皮;《本经》阿胶,亦用牛皮,是二皮可通用。但今牛皮胶制作不甚精,只可胶物,故不堪入药也。陈藏器言诸胶皆能疗风止泄补虚,而驴皮胶主风为最,此阿胶所以胜诸胶也。时珍曰∶凡造诸胶,自十月至二三月间,用牛、水牛、驴皮者为上,猪、马、骡、驼皮者次之,其旧皮、鞋、履等物者为下。俱取生皮,水浸四五日,洗刮极净。熬煮,时时搅之,恒添水。至烂,滤汁再熬成胶,倾盆内待凝,近盆底者名坌胶,煎胶水以咸苦者为妙。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后世乃贵驴皮。若伪者皆杂以马皮、旧革、鞍、靴之类,其气浊臭,不堪入药。当以黄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漆者为真。真者不

修治弘景曰∶凡用皆火炙之。曰∶凡用,先以猪脂浸一夜,取出,柳木火上炙燥研用。时珍曰∶今方法或炒成珠,或以面炒,或以酥炙,或以蛤粉炒,或以草灰炒,或酒化成膏,或水化膏,当各从本方。

气味甘,平,无毒。《别录》曰∶微温。张元素曰∶性平味淡,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入手太阴、足少阴、厥阴经。得火良。薯蓣为之使。畏大黄。

主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音藓)。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本经》)。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别录》)。坚筋骨,益气止痢(《药性》。颂曰∶止泄痢,得黄连、蜡尤佳)。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及痈疽肿毒。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圣药也(时珍)。

发明藏器曰∶诸胶皆主风、止泄、补虚,而驴皮主风为最。宗曰∶驴皮煎胶,取其发散皮肤之外也。用乌者,取乌色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义,如乌蛇、乌鸦、乌鸡之类皆然。时珍曰∶阿胶大要只是补血与液,故能清肺益阴而治诸证。按陈自明云∶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成无己云∶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之甘以补阴血。,不论肺虚肺实,可下可温,须用阿胶以安肺润肺。其性和平,为肺经要药。小儿惊风后瞳仁不正者,以阿胶倍人参煎服最良。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又痢疾多因伤暑伏热而成,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数说足以发明阿胶之蕴矣。

附方旧五,新十四。瘫缓偏风∶治瘫缓风及诸风,手脚不遂,腰脚无力者。驴皮胶微炙熟。先煮葱豉粥一升,别贮。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滓入胶,更煮七沸,胶烊如饧,顿服之。及暖,吃葱豉粥。如此三四剂即止。若冷吃粥,令人呕逆。(《广济方》)肺风喘促∶涎潮眼窜。用透明阿胶切炒,以紫苏、乌梅肉(焙研)等分,水煎服之。(《直指》)老人虚秘∶阿胶(炒)二钱,葱白三根。水煎化,入蜜二匙,温服。胞转淋∶阿胶三两,水二升,煮七合,温服。(《千金方》)赤白痢疾∶黄连阿胶丸∶治肠胃气虚,冷热不调,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口渴,小便不利。用阿胶(炒过,水化成膏)一两,黄连三两,茯苓二两。为末,捣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粟米汤下,日三。(《和剂局方》)吐血不止∶《千金翼》∶用阿胶(炒)二两,蒲黄六合,生地黄三升,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经验》∶ 治大人、小儿吐血。用阿胶(肺损呕血并开胃∶用阿胶(炒)三钱,木香一钱,糯米一合半,为末。每服一钱,百沸汤点服一盏,入生地黄汁一合,煎至六分,温服。急以帛系两乳。(《圣惠》)月水不调∶阿胶一钱,蛤粉炒成珠,研末,热酒服即安。一方入辰砂末半钱。月水不止∶阿胶炒焦为末,酒服二钱。(《秘韫》)妊娠尿血∶阿胶炒黄为末,食前粥饮下二钱。(《圣惠》)妊娠血痢∶阿胶二两,酒一升半,煮一升,顿服。(《杨氏产乳》)妊娠下血不止∶阿胶三两炙为末,酒一升半煎化,一服即愈。又方∶用阿胶末二两,生地黄半斤捣汁,入清酒三升,绞汁分三服。(《梅师方》)妊娠胎动∶《删繁》∶用阿胶(炙研)二两,香豉一升,葱一升,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入胶化服。《产宝》胶艾汤∶用阿胶(炒)二两,熟艾叶二两,葱白一升。水四升,煮一升半,分温两服。产后虚∶阿胶(炒)、枳壳(炒)各一两,滑石二钱半。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未通,再服。(《和剂局方》)久嗽经年∶阿胶(炒)、人参各二两,为末。每用三钱,豉汤一盏,葱白少许,煎服,日三次。(《圣济总录》)

中脘的别名·胃管胃管为经穴别名,即胃脘,是中脘的别名。见《备急千金要方》、《脉经》。《备急千金要方》载:“积聚坚大如盘,冷胀,灸胃管二百壮,三报之,穴在巨阙下二寸。”《圣济总录》:“胃脘穴,主中恶,《针灸甲乙经》云:一名太仓。在上脘下一寸。”“脘”,《脉经》作“管”;《经穴汇解》作“腕”。中脘为经穴名(ZhōngwǎnCV12,RN12)。出《脉经》。《脉经》名中管。别名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中管(《备急千金要方》《脉经》)、胃募(《千金翼方》)。属任脉。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的交会穴。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胃痛,呕吐,吞酸,呃逆,癫狂,纳呆,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便血,肠痈,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疳疾,水肿,胁下坚痛,喘息不止,胃炎,胃溃疡,子宫脱垂,食物中毒等。中脘穴的别名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中管(《备急千金要方》《脉经》)胃募(《千金翼方》)出处《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针灸甲乙经》:中脘,在上脘下一寸

详见百科词条:胃管 [ 最后修订于2017/2/20 10:52:58 共705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血痢的病因 5 血痢分类及治疗 6 关于痢疾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血痢的方剂 2 治疗血痢的穴位 3 治疗血痢的中成药 4 血痢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血痢 1 拼音

xuè lì

2 英文参考

hemntodiarrhoea [朗道汉英字典]

bloody flux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血痢为病证名[1]。亦称赤痢[1]。指痢下多血或下纯血者[1]。《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热乘于血,则流渗入肠,与痢相杂下,故为赤痢。”本病可见于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细菌性痢疾等疾患[1]。

4 血痢的病因

血痢多由热毒乘血所致[1]。《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血痢者,热毒折于血,入大肠故也。”

5 血痢分类及治疗

临床上有血鲜、血黯,属热属寒之分[1]。《秘传证治要诀·痢》以血鲜者,此属热痢,宜藿香正气散加黑豆,五苓散加木香、粟米,下黄连丸,或黄连阿胶丸、茶梅丸、白头翁汤;若血色黯如瘀,服冷药所下愈多,次数愈频者,当作冷痢,宜理中汤,或四君子汤加肉豆蔻、木香[1]。

《张氏医通·大小府门》:“血色如猪肝,如紫草,如苋菜汁者,非炮姜不治,理中汤去参,加肉桂、木香、肉果、乌梅。”

《时方妙用·痢》:“下奔鲜血,口渴便短,里急后重,脉盛者,为火证,宜白头翁汤。一日二服。虚人及产后加阿胶、甘草。亦有下鲜血而非火证者。若血带黯而成块者,属热者少,属寒者多,俱宜从脉证细辨之。若口中和,脉细,小便长,手足冷者属虚寒无疑,宜以理中汤加灶心土八钱主之,下血多者,宜间服黄土汤。”

《医门法律·痢疾门》:“下血者,宜凉血活血,当归、黄芩、桃仁之类。风邪下陷者,宜升提之。湿热伤血者,宜行湿清热。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且痛甚者,此为死血,用桃仁、滑石行之。血痢久不愈者,属阳虚阴脱,用八珍汤加升举之药。甚有阵阵自下,手足厥冷,脉渐微缩,此为元气欲绝,急灸气海穴,用附子理中汤。……久痢血,脉沉弱,诸药不效,以十全大补汤。”

《医学传灯》卷下:“血痢者,纯红散血,不与粪杂,故为血痢。……此因饮食伤脾,中州郁结,不能摄血,所以血从大孔而下,亦用芩芍调中汤。若脉来细数,胸中如故者,宜用柴胡四物汤加地榆、乌梅之类。”

6 关于痢疾

痢疾(dysentery[2][3])为病名[4]。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4]。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5]。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6]。多发于夏秋季节[7]。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4]。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4]。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4]。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4]。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4]。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6]。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6]。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6]。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4]。

详见痢疾条。

7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