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语里有那么多汉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为什么日语里有那么多汉字?,第1张

日语里有中文字是因为日语来源于汉字。

在古代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到我国隋唐时代,汉字大量传入日本,日本才开始系统地利用汉字记载自己 的语言。最初是把汉字作为表音的符号使用的,即日语有几个音节,就用几个汉字。这些汉字后来逐渐演 变成假名。

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义的汉字叫真名。这样,一篇文章中并用真名、假名,显得非常混乱。而且假名要借用的同音汉字很多,加上汉字笔划多,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后来就把假名逐渐简化而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日语基本信息

一、日语与汉语的联系很密切,在古代(唐朝)的时候,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大量的古代汉语词汇随着汉字由中国东北的渤海国和朝鲜等地被传入日本。

近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其近代化及工业化进程,大量的欧美词汇随着工业革命成果及启蒙运动思想一同引入日本(主要是英文,此外亦有德文和法文)。

又由日本人重新组合成大量现代日语词汇并被传到邻近的中韩两国,因此被汉语采用,如电话、干部、***、社会主义、机器、生产、经济、教育、军事、列强、物理、数学、化学、生物、英语、航空母舰等等。

二、日语极富变化,不单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还有简体和敬体、普通和郑重、男与女、老与少的区别,不同行业和职务的人说话也不同,这体现出日本社会森严的等级和团队思维。

日语中的敬语发达,敬语的使用使得公众场合下的日语十分典雅,但过于繁复的语法使得学习敬语异常困难,即使土生土长的日本人也不能完全熟练掌握。

2019年4月1日,邻国日本将公布新的年号,这个在历史文化上与我国息息相关的国家,过去从“大化”到“平成”,有出处可考的247个年号,全部引用自我国的古典著作,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东亚地区深厚的文化影响力。那么就让民族文化为你介绍,2019日本新的年号是什么,平成之后的年号是什么。

2019日本新的年号是什么出自我国经典吗

2019年4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新年号为“令和”,将从2019年5月1日起正式使用。现在的“平成”年号(1989年1月8日启用)将于4月30日停止使用。

新年号“令和”是首次出自日本古籍《万叶集》的年号,字面意思有“美好而和平”的意思,出自《万叶集》卷五《梅花歌序》:“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薰佩后之香。”

自645年日本启用首个年号“大化”以来,过去247个年号中辨明出处的均出自中国古籍,多数是《四书五经》等唐代之前的古典文献。比如“昭和”出自《尚书》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平成”出自《史记》的“内平外成”和《书经》的“地平天成”。因为此前负责选择年号的专家多由通晓中国古典文化的学者担任。

日本过去247个年号出自中国古籍

日本年号选定过程中非常重视汉字的出典。在日本从“大化”到“平成”的247个年号中,能够确认到出处的年号全部引用自中国的古典著作,共出自77部中国古代文献,这些文献半数以上是唐代之前的作品。

其中,有36个年号出自《尚书》,27个出自《易经》,25个出自《文选》,24个出自《后汉书》,21个出自《汉书》,出自《晋书》和《旧唐书》的年号各有16个之多。

比如,日本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明治天皇的年号“明治”,就出自《易经·说卦传》中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而日本现用的“平成”年号,典出《史记》和《尚书》,一为《史记·五帝本纪》中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二为《尚书·虞书·大禹谟》之中的“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是取其“内外、天地能够和平”的意思。

截至目前的“平成”,日本从7世纪“大化”年号以来总计使用过247个年号,而这些年号中使用的汉字只有72个。

在这72个汉字中,使用频率最多的是“永”字,共使用过29次;其次是“天”和“元”,各使用过27次;接下来是“治”,21次;第五位是“应”,20次。而由这前5位汉字组成的年号共计115个,占全部年号的约466%。排名第6-10位的汉字是“正、文、和、长、安”。

包括排名前十汉字的年号共有176个,占全部的713%。而仅由前十名汉字组成的年号就有41个,其中包括“天应”、“文永”和“元治”等。

首先,日语在表达时分假名和汉字,日语里的汉字叫当用汉字,当用汉字是日语的一部分,汉字和汉字所对应的假名具有相同的含义。在日本的《当用汉字表》公布的1850个汉字,为现代日本国语中日常使用的汉字书写范围。

1假名汉字混用书写在语言中成语的构成,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会有部份的汉字不在『当用汉字』当中。因此,这些成语就必须参杂汉字与假名一起来表示。 

2脱离传统与汉字使用国当用汉字中因为包含许多日本独有的简化汉字,对于阅读古典的古籍原着便有了困难。同时,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地方中,中国大陆通过汉字简化而改用简体字。因此,汉字在各地不再统一。目前仍使用传统汉字的地方则有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一些海外华人社区。

简单的说就是常用汉字。

当用汉字,日本的国语实施措施之一。规定《当用汉字表》公布的1850个汉字,为现代日本国语中日常使用的汉字书写范围。政府采用国语审议会回复文部大臣的方案,与昭和二十一年(1946)11月以内阁告示公布。二十四年(1949)公布《当用汉字字体表》,规定字体。昭和二十三年(1948)2月及四十八年(1973)6月改定公布《当用汉字音训表》,规定音训。上述各表于昭和五十六年(1981) 10月全部废除改为《常用汉字表》。

简介

  『当用汉字』主要是由汉字中使用率高的字所构成,作为公文和媒体等等文字的表示范围之用。同时,部分笔划复杂的传统汉字,也尝试由一般文献记载使用、笔划简化的「略字」所取代。 从战前开始,表音主义者认为汉字数目太多,不利学习,因此强硬地主张应该完全废除。因此实际以文部省为中心,尝试限制汉字的使用。但是由民间与文字和语言学者的反对声浪,相当的强烈,改革无法进行。然而因为同盟国占领下,国语、国字的改革议题和社会的混乱,形成了改革的共识。于是由表音主义者主导,以将来废止汉字使用为前提,而制定了这个『当用汉字』的政策。 然而,《当用汉字》本身,对于汉字存续的两派也有相当的疑虑,可以说是一个妥协性的内容。因此,对于表音主义者与表意主义者来说,既没有积极的拥护,也没有积极的反对。表音化与表意化的议题仍然持续着,如此实行了35年而未曾修定。 1981年,内阁公告了仅仅作为目标而非强制的《常用汉字》,废止了《当用汉字》简化与限用汉字的政策。

限制对象

  以下就『当用汉字』于1946年公告的具体范围,以及其意图作简单的说明。 『当用汉字』的限用对象为法令、公文、报纸、杂志、以及一般社会上使用等的文字记述为对象。 使用上要注意的,在『当用汉字』以外的汉字,要使用要假名来记载。 关于专有名词方面,最好能够就『当用汉字』的基准来进行整理。不过这并不是强制要求即刻中止汉字的使用,以平假名来表示。这个是尊重「专家」的意见。但是,在同时专门的工作或研究应该也可以在『当用汉字』的范围内进行。 在专有名词的考量之外,例如地名或人名等,很多没有包含在『当用汉字』内的情况之外,并不会有问题。但是,住居表示、出生地与新地名、人名的场合,可以使用『当用汉字』或人名用汉字。 其他方面,动物名或是中国、朝鲜以外的外国地名,使用片假名来表记。 同时,关于字体和读音,正在调查中。关于这些,公告在『当用汉字』的汉字音读和训读表(当用汉字音训表)(1948年),汉字字体表(当用汉字字体表)(1949年)。另外,代用字和代用语依据同音的汉字的代用根据(同音の汉字による书きかえ)(昭和31年7月5日「国语审议会」报告)。

问题点

  假名汉字混用书写 在语言中成语的构成,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会有部份的汉字不在『当用汉字』当中。因此,这些成语就必须参杂汉字与假名一起来表示。只是,这样的表记法,不脱破坏传统文化的占领政策而遭到批评。 脱离传统与汉字使用国 当用汉字中因为包含许多日本独有的简化汉字,对于阅读古典的古籍原着便有了困难。同时,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地方中,中国大陆通过汉字简化而改用简体字。因此,汉字在各地不再统一。目前仍使用传统汉字的地方则有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一些海外华人社区。

  高岛俊男说,日语是一种畸形的语言。

西方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是声音,而文字只是标记语言的符号系统。然而这一理论不足以说明汉字与日语的关系。初学日语时,面对日语汉字,还以为只识其字不知其音只是中国日语学习者的特性,逐渐才发觉,连日本人也未必搞得清日语汉字繁杂的读音,但更神奇的是,许多词汇,日本人也跟我们一样,要靠汉字才明白是什么意思。

「私立」和「市立」同音,「工业」和「鉱业」同音,「制纸」跟「制糸」也同音。汉语里当然有不少同音词,但日语由于语音系统简单,能组成的音节少,同音汉字词的数量远超于汉语。在会话中,日本人面对数量庞大的同音词,大脑系统是如何运作的,高岛俊男如此解释道: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大量使用汉字来创造新词,翻译西洋词汇,但侧重考虑的是一个个汉字的意义和在古籍中的用例,却从来不会在意,「电灯」和「传统」同音, 「电线」和「传染 」也同音。背后是一种潜在的认识:词汇的意义在于文字,文字不同,就是不同词汇。

这并不正常,因为汉字本是一种异邦的文字,而如果说声音才是一种语言的本质,那么这种语言的声音竟要依存于异邦的文字下才能具有意义,不得不说是一种怪异的现象。

这也是高岛俊男说日语畸形的原因:语音无法承载意义,文字反客为主。

高岛俊男说,汉字本来是用来书写汉语的文字,和汉语当然是天作之合,汉语语音的多样性也使得同音词汇造成混淆的概率比在日语中小得多。可这种文字和日语的体质本不合,只是当日语这种语言尚在幼稚阶段的时候,汉字对当时的日本人来说是世上唯一的文字,引进来使用也是很正常的事。可对文字乃至词汇不加分析的拿来,不顾两国风土民情不同对异国的「圣人之书」的尊崇,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使日语失去了自行发展成熟,并自然产生出最适合自身的文字的可能性。在一种语言尚幼稚的阶段,只有表示实物的词,而缺少表达抽象概念的词,此时汉字进来了,关于抽象概念的词汇也进来了,男人开始使用汉文写文章,于是原始日语在这方面发展停滞了。时至今日,使用纯粹的日语词汇无法写出具有逻辑性的文章,仍是其致命的弱点。「这是历经千年,一次都不曾试图去构筑日语文章的日本男人们的罪过。」

所以作者的观点是:日语是一种畸形的语言,而且是一直伴随畸形成熟起来的,所以要回到健全的道路上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也只能一直背负着汉字前进。这是针对日本的文字改革,包括限制汉字,以及音标化的观点所言。

近代以来日本也经历了漫长的文字改革过程,一度有废除汉字的运动,最终以简化汉字,并限制数量的半途而废的形态遗留下来,在此不一一叙述。但这本书中关于汉字简化的观点,也可作他山之石。

其中很重要一点,是谈到印刷体和手写体之性质的不同。印刷体,是为看得清楚,横平竖直,一字一字要区分得清楚;手写体,是为写得方便,整体笔画本来就容易连在一起。「火」在手写时左右两点容易连在一起,但不能因此就把印刷体的「火」的两点也连起来成为「大」;同样,「灬」手写时自然容易连在一起,但因此就把「灬」的印刷体都统一成「一」没必要。

日本在制定新字体时把「每」中「母」字部分的两点连在一起成为「毎」,「海」「毒」等字也一样,但唯独「母」字似乎两点连在一起就有些奇怪,所以「母」仍是「母」。这种无视系统性的文字简化,对某简化字大国的人来说也有种无法置身事外的无奈。

总之,无论是作为一个日语学习者,还是同样使用汉字的人群的一员,这本书都绝对值得一读。

(关于本文集:这是最近产生的构想,以后陆续用中文来介绍一些读日文书时觉得有意思、有价值的内容。)

远古之时,日本人虽有自身的语言,却没有记录的方法,利用口耳相传来传述古事。

汉字演化为片假名(3张)

汉字传入之后,日本以汉字为用,兴起了“文言二途”之制。(即口语使用本民族语言,书写时则只能使用汉文)“然上古之时,言意并朴,敷文构句,于字即难。已因训述者,词不逮心。”“是以今或一句之中,交用音训”,以补足用汉文纪录日语之不足。

万叶假名者,是将汉字视作单纯表音符号的一种表记法。例如“与”→“よ、ヨ(yo)”、“乃” →“の、ノ(no)”之类。众人抄写万叶假名之时,因作为万叶假名之表音汉字并不需要如表意汉字般严谨,各种简化方法遂渐渐出现。如“与”→“よ、ヨ”之俦。在约定成俗的简化之后,渐渐成为现代所见之假名。不过,一直到近代统一假名之前,假名仍有多种体系,正是上述假名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的佐证。

日本属于汉字文化圈,其古籍或古代(甚或近代)公文,皆以汉字写成。但由于古代汉文经典的文言文极为难解,汉字笔画又多,对当时的日本人来说,非常难学,便间接造成只限一小部分耐得住十载寒窗的书生,或有钱有势、能雇家庭教师让子女进修的贵族阶层,得以识字书写外,其余大部分民众均是汉文文盲的结果。此外,更衍生“精通汉文的文人”掌握政治的弊害。于是,“脱汉”风潮也就油然而生。

日本“脱汉”成果是“假名”(かな,kana),分为“平假名”(ひらがな,hiragana)与“片假名”。二者的造字目的不同。

“平假名”是为了书写和歌、物语而诞生;“片假名”则为了解读汉文而出世。前者的创始人是女性,后者的主要书写者是男性。

由于宫廷女人长年抄写《万叶集》,而“万叶假名”的汉字,都有固定字音,写着写着,无形中便简略了汉字,变成类似草书的字体,积年累月,就成为“平假名”。

另一方,要学汉文的宫廷子弟或考上大学的精英,为了将汉文念成日本固有语音,只好在汉文旁加上种种拆解汉字而成的助词与记号,这些助词与记号,正是“片假名”。例如,“百闻不如一见”,日语念法是“百闻见如''。有趣的是,当时的精英“作弊”方式跟现代学生学外语时的“作弊”方式大同小异。现代学生有铅笔,可以在“Good morning”旁暗自写下“古的毛宁”,事后再用橡皮毁灭证据。而古代日本学生,虽然没有铅笔,却懂得用竹签在汉文旁加上补助记号,算是一种“隐形文字”,不仔细看的话,还真看不出“作弊”痕迹。

因此,九世纪中旬以后的日本,有“平假名”文。《竹取物语》、《古今和歌集》、《伊势物语》、《土佐日记》、《蜻蛉日记》、《枕草子》、《源氏物语》等,均是无标点符号亦无汉字的“平假名”文。而这个时期,也是男、女文字势不两立的时期。

《伊势物语》中,和歌非常多,可以说是用和歌编纂成的故事,全篇以“平假名”书写也是理所当然。然而,《土佐日记》却是和歌名人纪贯之假冒女人身份所写的游记。可是,游记、日记、随笔等,是一种随意自由抒发日常生活、个人内心感情的散文体裁,用汉文来写,未免太碍手碍脚了。因此,纪贯之只好假冒女人身份用当时的口语文字(平假名)纪录下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没想到,正因为纪贯之首开纪录写下了《土佐日记》,宫廷女人们才创下王朝女流文学。

既然如此,男人所发明的“片假名”呢?难道“片假名”只能屈就于“隐形文字”的地位?当然不是。只是,“片假名”堂皇正大出现在书中的时期,比“平假名”晚了二百年左右。首先出现于《今昔物语集》,再过百年后,才又在鸭长明的《方丈记》中露脸。

现如今,“平假名”用于日语汉字的标音和标准日语中,“片假名”大多用在外来语的音译和专门用途中(如广告、公共标志等)。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日本公布了新的年号——“令和”,随着日本天皇5月1日的退位,“平成”这个年号也完成了自己31年的使命,随着明仁天皇一起成为了历史。

要知道现在汉文化圈中唯一还使用年号的国家就是日本,年号制度的起源国中国也在清朝灭亡后废止了两千多年来的年号制度。

“令和”作为日本自公元645年以来使用的第248个年号,这次却和之前的年号大不一样,因为这是日本头一回使用和中国典故无关的年号。

按照惯例,日本年号一定是取自中国典故,原因呢很简单,就是年号制度是日本在唐朝时期向中国学来的制度,据统计日本的年号大约都出自中国106部传统文化典籍中。其中年号出处最多的就是《尚书》,达到了37次,其次是《周易》,达到了27次,再其次是《诗经》,达到了15次。

由于中国长期领先于日本,向日本输出大量先进的文化,甚至很多时候,日本的年号都是直接照抄中国的年号。

最明显的是唐代,当时日本非常积极的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包括像是年号也都直接拿来就用,比如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日本清和天皇也就直接把年号定为了“贞观”,唐德宗的年号是“贞元”,日本圆融天皇也就直接把年号定为了“贞元”。

日本天皇退位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了,日本这一千多年来也用汉字,难道就没有诞生自己的典故的年号吗?

还真没有,原因很简单,日本最古老的传统和歌集《万叶集》中虽然有各种日本传统典故,但是日本的年号必须为两个有实际意义的汉字,《万叶集》里面的汉字只是表示日语发音的片假名,不满足两个汉字必须有实际意义的要求。

其他的日本古籍中的典故则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中国。比如日本二战中用的年号“昭和”就来自《尚书》中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退位的明仁天皇用的年号“平成”则是出自《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

一直用中国典故来作为日本的年号对于日本国民来说也是很难接受的,一直以来年号“去中国化”成为了日本政府的大难题。

日本天皇访华时特别提出要去西安碑林看看自己的年号出处

最终在年号的选择中,“令和”作为两个出自日本古籍中的汉字,当选成为了日本新的年号,这也是1374年以来,第一次日本年号没有出自中国典籍。

按照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解释,“令和”代表了希望,蕴含了在人们美丽心灵相互靠近之中,文化诞生并成长的意思。

在中国外交部记者会上,也有日本记者提问道:日本年号第一次没有出自中国典籍,中方如何看待这次变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回答也很干脆:这属于日本内政,我们不做评论。

日本天皇访华

那这次日本年号真的就完全出自日本典籍而和中国无关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次的年号“令和”出自前面所说的日本古籍《万叶集》,虽然《万叶集》源自日本传统文化,但是却无法抹去中国文化对其的影响,在诗歌的题材、形式以及表现方法上都借鉴了中国的诗歌。

更为关键的是,在《万叶集》成书的时候,日本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能用汉字来作为注音符号记录下来。由此可见,如果日本年号推根溯源的话,其还是来源于中国文化。

日本文字中现在还夹杂着汉字,还有他们胡乱改造的汉字。但日本从古到今,因为海洋的关系,逃脱了被汉族统治的命运。从没有从属过中国。

朝鲜文现在已经没有汉字了,只有少数法律,古籍中全部用汉字,因为法律书籍需要严谨,古籍深奥,朝鲜文字无法表达准确,^_^。

朝鲜半岛从秦朝到清朝整个中国封建时代,都藩属于中国,直到小日本入侵!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