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时期著名宰相王旦之父的名讳,王祐?王祜?
王旦(957~1017) 北宋名相。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王旦自幼好学,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淳化二年(991年),任右正言、知制诰,并被封为礼部郎中、兵部郎中。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4年之中连续晋升,初为中书舍人,后为参知政事。景德二年(1005年),加封为尚书左丞。次年,升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王旦为相10余年,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朝中大部分官员都是他推荐提拔的,但从未推荐自己的亲属做官。景德三年(1006年),除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天禧元年(1017年)九月,王旦病逝,册封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仁宗即位后,为其立碑,并亲笔御书“全德元老之碑”。其后,欧阳修奉旨为其撰写碑文,苏轼为王氏宗祠撰写了《三槐堂铭》。有文集20卷,已佚。《宋史》卷二八二有传。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王旦。幼沉默好学。父祐曰。此儿当至公相。初知平江县。其廨传有物怪。居多不宁。旦将至。前一夕。守吏闻群鬼啸呼云。相君至矣。当避去。自是遂绝。及为相。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曰。卿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阙失必多。准无所隐。益见忠直。此臣 王旦半身立像
[1]所以重准也。准罢枢密。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准深憾之。已而除节度使同平章事。准入见。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荐。准愧叹。以为不可及。薛奎为江淮运使。辞旦。旦无他言。但云。东南民力竭矣。奎退曰。真宰相之言也。张士逊为江西运使。辞旦求教。旦曰。朝廷榷利至矣。士逊思旦之言。未尝求利。卒赠太师。魏国公。谥文正。家人未尝见其怒。试以少埃墨投羹中。旦惟啖饭。问。何不啜羹。曰。偶不喜肉。后又墨其饭。则曰。今日不喜饭。可别具粥。不置田宅。曰。子孙当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遗令削发披缁以殓。(王旦传) 王旦宋朝人,字子明,自幼沉静好学,其父王祐曾说:“此子将来必定官至三公宰相。”宋太宗时中举进士,起初任平江知县,当时县府内传说常闹怪物,不得安宁,王旦将到任前一夜,看守官听到群鬼在大声呼叫说:“宰相公要来了,我们应该避开离去了。”于是怪物从此绝迹。 宋真宗时王旦累升知枢密院,又任宰相,进封太保。受朝廷重用,居相位最久,凡事不固执己见,受人毁谤不与计较,军国大事都参与决策,常为国家荐引贤才,却不让其人知道。 当王旦任宰相时,寇准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然而王旦却极力称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真宗笑着对王旦说:“卿虽然常称赞寇准的长处,但是准却专说卿的短处呢!”王旦回答说:“臣居相位参与国政年久,必然难免有许多缺失,准事奉陛下无所隐瞒,由此更见准的忠直,臣所以一再保荐…:.。”真宗由此更赏识王旦。当寇准任枢密院直学士时,王旦在中书有事送枢密院,偶尔不合诏令格式,准便上奏皇帝,王旦因而受到责问,但是王旦并不介意,只是再拜谢过而已。不到一个月,枢密院有事送中书,也不合诏令格式,堂吏发现很高兴地呈给王旦,认为这下逮到机会了,可是王旦却命送回枢密院更正,并不上奏。寇准大为惭愧,见王旦说:“同年怎么有这样大度量呢?”王旦不答。 当寇准免去枢密职位后,曾私下求王旦提拔他为相,王旦惊异地回答说:“国家将相重任,怎可用求来的呢?”准心中很不愉快。其后皇上果然授予寇准节度使同平章事。准入朝拜谢说:“臣若不是承蒙陛下知遇提拔,那有今日?”皇上便将王旦一再推荐之事告知,寇准非常惭愧感叹,自觉德量远不及王旦。后来寇准终于不负王旦,成为宋朝贤相。 当时有位卢某,深夜送黄金百两来求王旦提拔为江淮盐运使,王旦正色推辞说:“你的才能,不可担当这个职务,我那敢私受贿赂而废弃公道呢?”卢某惭愧而退,便整天焚香咒诅王旦快死,有一天晚上,卢某梦见神明呵叱他说:“王公尽心于国家,你竟然心存恶念,要他快死,上天将要惩罚你了。”卢某惊醒,汗流全身,经过几天就去世了。 薛奎 王旦半身像
[2]初任江淮运使,将赴任前,来向王旦辞行,王旦不谈其他,只说:“东南地方,民生非常困苦啊…”奎退出后说:“听宰相的话,可见他时刻都在关怀百姓啊!” 王旦居家,未曾发过脾气,家人要试验他,在他食用的肉羹内,投入尘灰,王旦只吃饭而已,家人问他何以不吃肉羹,旦说:“偶尔不想吃肉。”其后连饭也将它弄脏,王旦也不责问只说:“今天不想吃饭,可以另外弄些稀饭来。”家中不购置田宅,说:“子孙应当自立,何必田宅,田宅会让子孙因争财而作出不义之事呢!”临终时召集子弟到跟前咐嘱说:“我们家世清白,不要遗忘往日槐庭阴德,今后大家应当守持勤俭朴素的美德,共同保持我王家的门楣。我死后,可为我削发,披穿缁衣,依照僧道例殓葬即可。”说完便瞑目而逝。真宗临丧哀恸。追赠为尚书令魏国公,赐谥号文正。 按;王公当国,公忠体国,正直无私,举荐贤能,不使其人自知,容人所不能容之度,行人所不能行之事。至于居家,尘灰污其羹饭,也不动嗔心,当其临终犹不忘教诲子弟俭素持家,勤修阴德。观此数事,非圣贤胸怀,何能如此。宜其一生恩宠无比,人民钦敬,鬼神护持,生荣死哀。所谓世间大福德之人,必有过人之德量,由此可以证实。 后周显德四年(957年)
王旦出生
因其生于凌晨,故取名旦,字子明。王旦先天相貌较丑,脸、鼻皆偏,喉部有突 起,华山老道预言其有异人相,“日后必大贵”。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
王旦19岁
其父王祜卒,享年64岁。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莘县古塔,习称“燕塔”,始建成于金天眷二年(公元1138年)。旧志“莘县八景”之中,“古塔摩天”恒居首位。战争年代燕塔是绝好的瞭望台和避难所。日寇飞机多次轰炸扫射,塔自岿然不动。1968年,文革动乱中,千年古塔惜遭拆毁。2005年我县成立了莘县燕塔文化研究会,负责燕塔修复工作。项目于2006年5月19日奠基。新塔总建筑面积为430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十三层。塔基高12米,塔身高699米,塔刹高18 9米,总高90米。塔的南北轴线为正南正北方向,底层的北门为正门。塔的地下室高72米;地上第一层高75米;第二至十二层为标准层,每层高48米;顶层高96米。塔体直径,第一层为30米,第二层为24米,往上每层递减03米。整座塔造型美观,结构合理,登塔层层有风景。另外,新塔安装一部电梯,登塔俯瞰莘县,绮丽风光尽收眼底。
塔内藏有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莲花经》,一部写本《陀罗尼经》,一个精致的小银塔和一具石函(棺)。小银塔用银质薄片砸合而成,造型优美,玲珑剔透。石函内有水,水上漂浮着银质薄片船,水内有舍利子。巍峨雄伟的雁塔,历史上多被用作军事瞭望台。
1968年被毁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现在正在重建主体工程完工,正在装修。
古塔遗址:莘县境内有古塔遗址三处。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小屯村属于齐国领土。隋朝时期,这里曾经建有一个村落,名为“屯田”,属于邢州开发区管辖。唐朝时期,小屯村完全形成,归属于兖州莘县。此后,小屯村历经多次政区划分,先后隶属于青州、济南、德州、菏泽等地。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屯村成为莘县大张家镇的一个行政村。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屯村发展迅速,农业生产不断提高,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2005年,小屯村被评为全国科技兴村示范村,并在此后获得了多项荣誉,如全国文明村、全国示范村、全国林业乡村建设示范点等。
一、伊尹,商朝早期大臣,姓易,字殷,官名,现属莘县。传说他为了拜见唐,与沈的女人结为朝臣,称唐为“小臣”。之后被重用为汤。他被任命为恒,掌管国家政治,帮助唐灭夏。他为商朝效力了60多年。他治理国家很好,权力感很强,被世人称为圣人。他是三代老兵。伊尹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神权服务的理想主义,但他更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追求“尽一德”以求得神的保佑,人回归一德的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
2姜子牙,姓姜,名陆,名子牙,名飞熊,又名或。商朝末年,思月始祖伯夷因治水有功被封于鲁国,得鲁国之名。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王的主谋和最高军事统帅,齐国文化的奠基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军事家、政治家。他的历史地位得到了古籍的认可,儒、道、法、军、纵、横诸子都把他列为自己的家人,尊称他为“百家”。
3管仲,汉族,又名仲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几经周折去了齐国。由鲍推荐,称为“春秋第一相”,有助于成为春秋第一霸主,故称“士”。孔子曾称赞管仲:“管仲未,我是左派。”含义:管仲协助齐桓公作为诸侯王。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头散发,敞开衣襟,成为蛮族统治下的普通人。
第四,伍子胥吴博士是春秋末期的一位军事家。员,字子旭。春秋时期的楚人。他是监利县人,县车站外有一尊雕像。还有一种说法是襄樊古城寒聚区的神湾被封在一个神圣的地方,所以也叫徐神。伍子胥的父亲是吴陀,吴元的哥哥是吴尚。lt云:伍子胥是姑苏城的创建者。他爷爷的名字叫吴菊。他的后代在楚国很有名,因为他们诚实坦率地为楚庄王服务。
5范蠡,又名邵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楚人一生成就斐然,但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们无法和历史名人一起载入史册。公元前496年入越,辅佐勾践二十余年,最终于公元前473年使勾践灭吴。范蠡认为很难在他的大名下长期生活,所以他穿越了大海。辞去公职,定居陶,积累了庞大的商业资本,被称为“陶朱公”。范蠡是先秦时期少有的知识分子。他不仅可以治理国家,使用军队,还可以和家人一起自卫。史书将他的一生概括为“与时俱进,不怨天尤人”。
6李斯,古名,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朝政治家。他说服秦王灭太子称帝,使他的历史源远流长。秦采纳了他的策略,派谋士拿着金牌游说关东六国,疏远各国王公大臣,让他们做自己的大臣。在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秦国统一全国后,同意王万、冯捷为郑皇帝,制定相应的礼仪制度,任命为丞相。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卓识,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协助秦王制定吞并六国、实现统一的战略和部署,努力组织
七。肖恩方,汉族,安徽亳州东南人,汉初三杰之一。在秦末的农民起义中,他率军投奔刘邦,并很快游说朝鲜贵族项梁成为朝鲜和司徒的国王。被程相玉杀死后,他回到刘邦身边,成为他的重要顾问。楚汉战争时,有人建议不要建立六国后裔,统一英布和彭越,重用韩信。也有人主张追杀项羽,消灭楚军。刘邦喜入武关后,用战术克敌制胜;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险;“请汉中为汉王”;楚汉战争时,刘邦采纳了“制定长远计划以征服天下”的思想。汉朝建立,留侯被封。
八。诸葛亮,名卧龙,郎邪,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宰相,人称忠武侯。人们称之为卧龙。民国国父孙中山在《民权论》《伍子胥——神奇兵》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能力在西蜀建立一个好政府,可以六下北伐到庐山,离武威三尺。”。清朝康熙皇帝:“诸葛梁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是大臣,诸葛亮却听得见。"
9号毛,曾任大魔国、十八国联、西魏、后唐瓦岗寨军师,长期担任军师。徐茂公是文职将官,与魏徵略有不同。徐茂公是指挥军队的战略家,而不是纯粹的文官政府。徐茂公很有远见,认为瓦岗山是最好的地方,所以他说瓦岗村和恶霸翟让一起建立了魔鬼王国。
X刘伯温,名刘基,字,有一行字。他潜心研究天文、地理、孙子兵法、数字运算等等,获得了很多经验。1360年,起义军总司令明太祖两次邀请住在青田的刘伯温。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出去帮忙,希望能帮助朱实现他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目标。他不仅是一位战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著作颇丰的学者。
雁塔。位于城中西北隅今文化馆院内。建于金天眷二年(1139年),一说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拆于1968年春。据旧志载,塔东西阔十四步,南北长十三步,高十三级,顶上有铜笼容二十余人,可望七十里,曾为“拒寇护城”起过重要任用。“望气者谓宜发科名”。明清代曾数次维修,邑人亦“迭赋鹿鸣”,将塔视为莘县的骄傲和莘城的象征。1944年解放莘城时,塔作为全城的最高点被我军首先占领。据老教师赵仙如测记,塔底面积533平方米,高486米,每级有四门,至顶可望数十里,并有“手可摘星辰”之感。塔下有古庙,庙里有石雕女神像,传为南海大士,俗称“石奶奶”。莘城一带百姓旧有正月十六登塔,十月十八日赶庙会之俗。1928年破除迷信,拆庙拉神,古庙不复存。1968年塔被以“不安全”为由拆毁,拆出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莲花经》、一部写本《陀罗尼经》、一座小银塔和一具石函。函内有舍利子,上漂浮着银质薄片船。银塔属板金工艺,玲珑剔透、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走近科学》曾经连续三期讲述了一个故事:《谁在背我飞行》。主人公黄延秋,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北省肥乡县农民,却于1977年经历了前后三次神秘飞行,几乎在全国打了个转。
据他讲述,每次飞行都是在他睡着后,有人背着他飞行。前两次都是一觉醒来,人已在上海,最后都由村里人从上海接他回去;第三次醒来躺在兰州一家宾馆里,这时他看见身边站着两个年轻人,然后又背着他瞬间到了北京、天津、沈阳等地,等他再醒过来,发现已经回到了家中。
每次动辄千里往返都是在一夜之间,听来犹如妄想症患者的梦呓。栏目组最后也只能用“梦游”之说来解释。而翻阅古人笔记,类似黄延秋这种经历却并非孤例。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载了山东莱州发生的一起“飞行事件”:
故事的讲述者是当时的莱州知府,姓林,曾经当过纪晓岚的启蒙老师。林知府跟纪晓岚说过一桩他爷爷亲历的奇事。
老爷子八十多了,犯了老年痴呆,腿脚也不能行动,只能一天到晚闷在屋里。于是家人经常把他连人带着躺椅搬到外面,晒晒太阳、看看风景希望老头能开心点。
有一天早上,刚出门估计风大,家人就回去取件毯子什么的,留老头在门口稍等。结果拿完毯子回来,老头连人跟躺椅都不见了!一家人顿时慌了手脚,立马全体出动,四处找人都没找着。眼瞅着天色已黑,当时也在找爷爷的年轻的林知府,急得都要哭了,只能跟个没头苍蝇一样乱转。
正好这时,有个刚从崂山回来的朋友,路上遇见林知府,立即喊道:老林,是不是在找你爷爷?早上从崂山走的时候,我还在某寺庙中见过他呢,当时还纳闷老爷子怎么一个人跑这来了,别担心老爷子没啥事。
林知府立即跟家人骑快马奔赴崂山,果然在那寺庙中找到了老爷子。
莱州距离崂山有一百多公里,快马也得跑一天。老爷子早上刚在莱州家门口失踪,那位朋友就在崂山寺庙里见到了他,这事也忒古怪了点,问寺庙里的僧人,僧人也一头雾水,问老爷子,老爷子含糊不清地说,他是躺在椅子上,被两个人抬着凌空飞来的,至于那两个人他也不知道是谁。
纪晓岚听了这事也只能猜测,可能是山魈狐仙之类的跟老人家开个玩笑,这和黄延秋的经历非常相似,甚至就连“空中交警”的数量都是两个人。而时间再往前推,金末元初时的元好问在他的《续夷坚志》中,也有一段类似的记载:
河北省鸡泽县,有五个村民一同出去砍柴。快到山脚下,西边突然刮起狂风,而且不知道从哪冒出个老头,让他们回去。其中四人心里有点犯嘀咕,就都回去了。只有一个村民估计家里就等柴火做饭,仍然硬着头皮继续进山。
果然,一进去风势陡然更盛,瞬间飞沙走石,就连大树似乎也要被卷起。此人看得胆战心惊,急忙就近钻进一条沟里避风。还没等他趴下来,就被一个人猛地拽起,提着他在狂风中飞行。左右还有数位“鬼神”般的人跟他们一起,此人吓得跟头鹌鹑似的不敢再偷看。
不一会就飞过一座城市,提着他的人对他说,这是朝城(今山东山东省莘县朝城镇)。又一直往东飞,路上遇见一个长胡子飞来,邀请这行“鬼神”下去喝酒,于是这群“鬼神”就降落在一座庙宇中,把他丢在门外,自顾聚会痛饮起来。期间还把他也喊进来喝了一杯,喝完后,这些“鬼神”也不知道是不是喝多了,又是一阵大风乍起,喊了个“滴滴”就各回各家了,就这么把他孤零零地仍在那里。
这个村民待风停了许久,才敢走出庙宇,走到外面一打听,才知道已经到了山东省东平县,而那座庙正是泰山东岳庙。这人身无分文,只能沿路乞讨,走了好几天才回到河北鸡泽家中,回去之后,仍然恍恍惚惚,好像得了失心疯一样。
有一点挺有意思,这个村民的鸡泽县,和黄延秋所在的肥乡县同属河北省邯郸市,两地相距非常近。一个地方,相隔数百年,发生了两起相似的“飞行事件”。只不过鸡泽的村民身处古代,是以认为自己遭遇的都是“鬼神”;而黄延秋作为现代人,将带自己飞行的人看作“交警”。还有一起飞行事件,原文记载在湖北荆州的《松滋县志》里面,这次不是有人带着飞,而是自己乘坐“飞行器”:
这个事发生在公元1880年,清朝光绪六年农历五月初八。
湖北荆州松滋县西岩嘴村的一个农民,姓覃,早上起来去屋后山林散步,突然看见灌木丛中有一样东西,“光彩异常,五色鲜艳” ,以为是个宝贝,立马扑了上去就怕宝贝跑了。
宝贝不能跑,可宝贝能飞!这宝贝似乎感觉到有人,竟然自己腾空而起,倏忽之间已经飞出云端。老覃吓得死死趴在上面,一动不敢动。只觉耳边风声飒飒作响,这宝贝一路风驰电掣也不知道要飞去哪里。
突然好像飞机没油了,宝贝开始翻滚着往下坠去,老覃这下再也趴不住了,一阵天旋地转就从这宝贝身上掉了下去。幸好此时距地面不高,地下又是厚厚的草甸,人倒是毫发无伤。
落地后的老覃四面环顾,但见崇山峻岭,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鬼地方。四处找了找,也不知道那能飞行的宝贝是后面自己又飞走了,还是掉在哪个旮沓地方了,反正没见了踪影。
转了许久才遇见一个樵夫,自述是湖北松滋来的,问大哥这是哪里。樵夫张大嘴巴道,哥们你不是开玩笑吧?这里可是贵州,一个人怎么跑这来了?离你那几千里路呢。老覃跟着樵夫出了山,跟前面鸡泽的哥们一样,一路乞讨,一直走了足足十八天才回到湖北松滋家里。
回到家中,老覃逢人就问那闪闪发光的宝贝究竟是何物,可临了也没人给出答案。不过这件事当时闹得人尽皆知,还被记录在当地的县志中。
究竟是这些人是得了“梦游症”、“妄想症”,还是故意耸人听闻,以博眼球呢?若果有其事,那些能飞行的人究竟是传说中的鬼神,亦或是地外文明?那能飞行的宝贝是传说中的飞行法器,还是超越时代认知的科技?真相暂时是不得而知了,也许随着人类的探索和发展,终有一天我们最终能真正理解这些故事,而不仅仅当是做奇谈怪论吧。
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唐·吕洞宾
如果你喜欢看一些没用,却有意思的段子,敬请关注:野狐奇谈
明朝没有高唐府,只是一个州。
高唐州,属东昌府。元代直属中书省。洪武初年,将州治高唐县撤销并入,划入高唐州。西边有漯河,水患干旱经常发生。又有马颊河,一名旧黄河。西南距离府120里。统领恩、夏津、武城三个县。
恩在州北,元朝时直属中书省。洪武二年降为县,划入高唐州。西边有古城。洪武七年七月迁到许官店。西边有卫河。东南有马颊河,但是已经干涸了。在县西北有高鸡泊。
夏津在州西,洪武三年三月撤销。不久又设置。西南有卫河。东边有马颊旧河。西边有裴家圈巡检司。
武城在州西北,西边有卫河,东南有沙河。东北有甲马营巡检司。
明史 卷041 志第十七 地理二
高唐州元直隶中书省。洪武初,以州治高唐县省入,来属。西有漯河,溢涸无常。又有马颊河, 一名旧黄河。西南距府百二十里。领县三:
恩州北。元恩州,直隶中书省。洪武二年降为县,来属。西有故城。今治本许官店,洪武七年七月徙於此。西北有卫河。东南有马颊枯河。又高鸡泊亦在县西北。
夏津州西。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西南有卫河。又东有马颊故河。又西有裴家圈巡检司。
武城州西北。西有卫河。东南有沙河。东北有甲马营巡检司。
清朝沿袭明朝设置,高唐州仍归东昌府。
1912年,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治聊城),1914年改为东临道。1928年废道,境内各县直属山东省。1936年,全省下设12个行政区,区设行督察专员公署。鲁西北为第六区,辖聊城、茌平、博平、东阿、阳谷、寿张、范县、莘县、冠县、朝城、观城、堂邑、濮县等13个县;临清、高唐时属第四区。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至1938年,除濮县、范县、观城3个县外,均为沦陷区。抗日战争爆发,***领导下的县、专区抗日民主政权逐步建立。1939年10月,鲁西北行政委员会成立。1940年4月,成立鲁西北行政主任公署,下设泰西、运西、鲁西北、运东4个专署。是时,聊城、东阿、阳谷、博平、清平、茌平等县属运东专署,冠县、馆陶、临清、邱县、堂邑、莘县、朝城、朝北等县属鲁西北专属,濮县、范县、观城、寿张等县属运西专属。
1941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鲁西行署和冀鲁豫行署合并,成立新的冀鲁豫行署,辖7个专署,原鲁西行署的泰西、运西、鲁西北、运东为第一、二、三、四专署,原冀鲁豫行署的辖区为第五、六、七专署。是时,濮县、范县、寿张等县属第二专署;观城、朝城、莘县、朝北、聊堂、冠县等县属第三专署,筑先、阳谷、东阿、茌平、博平、清平等县属第四专署,馆陶属冀南行署第三专署,临清属冀南行署第四专署,高唐属冀南行属第六专署。同年12月,原属冀鲁豫行署第四专属的张秋、第二专属的寿张和黄河以东的昆山、东平等县组成第八专署。
1942年12月,冀鲁豫行署第一、四专署合并为第一专署,辖筑先、阳谷、东阿、茌平、博平、清平、平阿等县。
1943年,原冀鲁豫行署第三专署与冀南行署第七专署合并为冀鲁豫行署第七专署。是时,临清、冠县、卫东、馆陶、宏毅、莘县、堂邑、清平、朝北属之。
1944年5月,冀南行署、冀鲁豫行署合并为新的冀鲁豫行署。
1945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北方局,建立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中央分局,同时恢复冀鲁豫、冀南两区行署,冀鲁豫行署辖8个专署,冀南行署辖5个专署。是时,筑先、阳谷、东阿、茌平、博平、清平、平阿县属冀鲁豫行署第一专署,后改为第六专署,濮县、范县、寿张、张秋、观城属冀鲁豫行署第二专署;后改为第九专署,临清、馆陶、冠县、武训、永智、莘县及临清镇属冀南行署第一专署,高唐属冀南行署第二专属。
1947-1948年8月,筑先、东阿、聊阳、徐翼、茌平、博平、河西属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寿张、阳谷、范县、濮县、观城属冀鲁豫行署第九专署,临清、馆陶、冠县、武训、永智、莘县、临清镇属冀南行署第一专属,高唐属冀南行署第二专属。
1949年8月20日,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属平原省。聊城、阳谷、东阿、茌平、博平、堂邑、清平、冠县、莘县、高唐、寿张及聊城城关区(县级)隶属该区,濮县、范县、观城、朝城属平原省濮阳专区,馆陶、临清镇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妹冢镇传说
周庄王元年(前696年),在莘野发生了一起谋杀案,而妹冢便在这场谋杀案中获得了自己的名字。
事情还要从几千年前说起,当时的莘邑属于卫国,国君是卫宣公。宣公还是世子是,与庶母夷姜私通,生子急,宣公即位后立为太子,史称太子急。太子急温雅恭谨,风度翩翩,在诸国中很有声誉。在盛行政治联姻的春秋时代,是许多侯国公主心目中的如意郎君,而齐卫两国世代联姻,太子急十六岁那年卫宣公为他聘下了同样以美貌享誉列国的齐国公主宣姜。这样的婚姻看起来是天作之合,太子急和宣姜也开始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可没过多久,事情发生了变故。卫宣公得知儿媳貌若天仙后,竟然想霸占她。他把太子急支到宋国办事,又专门在黄河之滨修建了一所豪华的宫殿——新台,并逼迫宣姜与他成婚。宣姜只是大国之间交易的一枚棋子,如何反抗的了,没办法她接受了这个老头子。憧憬了好久的梦,碎了。
卫国人用歌谣记下了这段荒唐的事,《诗经·新台》中这样说: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
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
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渔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当可怜的太子急完成任务从宋国赶回来准备成亲时,却发现自己的新娘已经成了他的庶母,他的心情如何可想而知。但太子急毕竟是个孝敬的孩子,他对父亲依然恭敬如故,对宣姜也以母子的礼节相待。他只想牺牲自己,换来王室的安稳,卫国的安稳。
可宣公不这么想,凡是伤害过别人的人,都坚定的认为对方一定会报复自己,他反倒理直气壮的仇恨对方,必欲除之而后快。宣姜也不这么想,有些人因为对不起别人,怕受到良心的谴责,那份羞愧反而会化成怨恨。于是太子急成了这对老夫少妻共同的敌人。
后来宣姜生了两男一女,公子寿,公子朔,那位女儿没有留下名字,我们不妨称之为小公主。
公子寿小公主和太子急性格相近,三人关系非常好,而公子朔则像他恶毒的父亲,时时刻刻都想除掉太子急这个王位竞争的最大对手,于是他一有机会就在宣王面前诋毁太子急,宣姜也天天吹枕边风。于是宣公大怒,派人斥责夷姜教子无方,夷姜已经失宠,无法辩解,只好自杀。
宣公还不满足,他派太子急乘船出访齐国,暗地里又命令刺客在齐卫交接的莘野杀死太子急,但刺客们并不认识太子急,宣公就叫他们见到有手持白旄者就杀死,凭白旄领赏,而手持白旄正是使者的标志。
公子寿发现了这个秘密,他知道他无法劝阻父母,就恳求太子急逃走。但太子急太孝顺了,他说:"为人子者,以从命为孝。弃父之命,即为逆子”,上了东去的船。公子寿假称要为太子急饯行,两人在舟中饮酒告别,太子急自知此行必死无疑,开怀畅饮,公子寿也有心要灌醉他,没多久,太子急醉倒了。
公子寿把他送上岸,带上他的白旄上了船。
太子急醒来后,明白过来公子寿是要替他去死,连忙坐上一条船追赶,可他终究还是晚了一步,当他到达莘野时,他看到了一群刺客围着公子寿还在喷血的尸体。太子急悲痛的指责着眼前的刺客,说自己才是真正的太子,于是他也被杀死了。卫国人痛心于两位王子冤死,对宣公和宣姜极为痛恨,专门写了一首诗来彰显太子急和公子寿的事迹:《诗经·二子同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同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暇有害。
小公主也得知了这个恶毒的计划,匆匆的赶来阻止两位哥哥,可当她到达莘野时,急,寿二人都已经死去了。小公主哭天跄地,她再也无法忍受这个充满血腥的王室家庭,她取出了簪子自杀身亡,用这种无可奈何的方式控诉着人间的不公。莘野的人们目睹了这场兄妹争死的悲壮场面,自发的将三人的尸体分别安葬在莘野。埋葬小公主的地方称之为妹冢,即现在的妹冢政府驻地。太子急埋葬的地点是现在的十八里镇太子张庄,公子寿埋葬地点是现在的龙卧村。
本文2023-08-08 04:32: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7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