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钱学森、屠呦呦、于敏和袁隆平相比,谁的贡献更大?为什么?
这些科学家贡献都很大。非要比较贡献的大小,小民我斗胆从对人类的贡献和对祖国的贡献来试比一下高低。
从对人类的贡献来比,我略说以下几个浅见:
第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民以食为天”,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准则便是“衣食住行”。水稻作为世界1/3以上人类的主食,它能提供最基础的能量来源,是最廉价的有机作物。如果没有了充足的食物,人类只能忍饥挨饿,甚至大量人因缺食物而饿死。袁隆平发明的“三系法”和“二系法”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国内十几亿人的温饱,也为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二、屠呦呦。 人类在饱腹下,还要 健康 的体魄才能维持生命。英国著名的BBC在14日公布了“20世纪最伟大人物”里,屠呦呦与爱因斯坦、图灵、居里夫人四位科学家同入名单。BBC对她的评论是:“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她因古籍启发,提炼了青蒿素,并以身试药。现今她的发现让世界约一半病人摆脱了疟疾的痛苦,她的成果不能低估”。
如从祖国的贡献来比,应该是钱学森、于敏:
第三、“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对祖国的贡献实在巨大!我们知道,只有国家强大了,国人才能富强。1956年,钱学森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在他的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成为了新中国成长的老一辈科学团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卓越的人民科学家,为国家国防建设做出杰出贡献!
第四、“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资料上显示,于敏在突破氢弹原理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的一系列基础难关,提出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在国内开创性地独立研究出了原子核理论。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玻儿称赞于敏为“中国的氢弹之父”和“出类拔萃的人”!
当然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很多,他们的研究成果很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也快速提高了人们 科技 力量!
我的粗见就到这里,你有什么独到的看法呢?
这四个人贡献的方向是不一样的,钱学森、于敏的贡献在于中国,屠呦呦、袁隆平的贡献在于世界。如果你是个博爱的人,爱世界和平,美好,那肯定屠呦呦、袁隆平贡献要大,钱学森、于敏的贡献在于导弹,原子弹,氢弹,这可都是大杀器,但没有这些大杀器,中国就没有和平,所以对中国来说钱学森,于敏的贡献更大。
如果是对世界的贡献那么解决吃饭问题的袁隆平排第一,解决 健康 问题的屠呦呦排第二,钱学森跟于敏都是负分。
但我是中国人,世界的和平前提是我中国和平,所以对中国来说贡献排行就要重新排一下。
第一当之无愧钱老,美国人说过,钱学森一个人抵5个师,他的回国让中国的导弹、原子弹技术提前20年,反推之,没有钱学森,中国的原子弹没有发射能力,无法面对西方列强的核威慑,苏联成兵边境生死在别人手上,无谓和平可言。
第二于老,于敏构型让我们氢弹技术领先于世界,从此中国有底气跟大国平起平坐,我们才有本钱放心的去搞经济。
第三是屠呦呦,虽然说吃饭重要性大于治病,但一方面粮食的增产不仅是育种的问题,还有施肥、农药、除害等多方共同作用,而屠呦呦的贡献却有两方面:一方面为世界疟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挽救了许多生命;另一方面作为第一个大陆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类得主(其他华人要么有海外求学背景,要么是外国国籍),提升了中国人对本国 科技 实力的肯定,提升了中国民族的自豪感,在此事的映衬下,中国复兴之路势不可挡。
第四是袁隆平,吃饭问题是头等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瑟罗纳先生曾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钱学森,于敏,屠呦呦,袁隆平不在一个门类,没办法比,硬要比就成了关公战秦琼。钱学森是搞空气动力学,是火箭专家,他的工程控制论对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集国家之力搞大工程,搞尖端研究非常有用。是不可多得的领导型科学家。其它三个科学家当领导就不门内行了。现在的科研基本都是团队进行。需大量的资金人才,甚至是举国之力,这就需要组织领导者院懂技术,又有组织协调能力。而科学家有相当一部分如陈景润,爱因斯坦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搞管理。相比较钱学森,爱迪生,乔布斯这种科学家就显得凤毛麟角了。美国海军部长说钱学森能顶五个师,那是对美国而言,在中国五十个师都换不来。中国不缺能扛枪的人,能搞火箭,能管理现代大型科研项目的当时除了钱学森,好象没有第二个人选。可以说钱学森回国使中国的核武器,火箭卫星提前了十到十五年。于敏也是搞核武器的,他独树一帜搞成耐储存型氢弹。使中国花少量资金便可保持核威慑。表隆平开剑水稻远缘杂交育种技术,把中国水稻产量不断提高,把粮食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给了当时园际上盛行一时的二十一世纪谁来养活十五亿中国人的言论一记响亮的耳光。屠呦呦把传统中药用现代医药理论研究出青蒿素并大规模生产,为世界人民的 健康 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古老的中医中药又重新唤发生机。得诺贝尔奖是实至名归。要是之论这四个科学家对中国的贡献我个人认为钱学森应排第一,袁隆平第二,于敏第三,屠呦呦第四。
要我评价,我有一肚子话说!
首推钱学森,其次于敏,再到袁老。至于屠,我不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钱学森,是在祖国最艰苦的时候,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抛弃了外国的优厚的待遇,决然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中国挺起了脊梁,他的功劳可以说是无人能比的。对中国的崛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就现在、将来,两弹,一星,同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于敏老师,仅次于钱老。
袁老,在杂交稻方面,可以说贡献也是巨大的,但就成就而论,略低于钱老,于老,这是有目共睹的。
至于屠,呵呵,我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不好评价,而且,不知道他是怎么得了诺奖的。读过他的作品的人说,乱七八糟。所以,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贡献――
不知从何谈起。
简单地说了几句,希望大家也发表一下高论。谢谢。
题主所说的这几位科学家都非常伟大,都是国之脊梁。主导研究导弹的钱学森、主导研究氢弹的于敏、主导提取青蒿素的屠呦呦、主导研究杂交水稻的袁隆平,每一位都做出了极为巨大的贡献,他们都会被世人所铭记。由于这几位科学家的研究领域有所差别(钱老和于老可以说是同领域的,他们都是两弹一星的元勋),没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谁的贡献更大,所以做对比没有太大的意义。
不久前,BBC新闻网评选20世纪最伟大人物,屠呦呦成为了科学界的候选人,并且她是唯一还在世的科学家,也是亚洲唯一入选的科学家,这足以看出屠先生对世界的贡献。屠老以黄花蒿为基础,提取出了青蒿素,随后又以此为基础合成出双氢青蒿素,这成为了抗疟疾的特效药,挽救了全球几百万人的生命。
袁老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高产量的杂交水稻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粮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他也因此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钱老被誉为我国的“导弹之父”,这足以看出他在导弹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没有钱老,我国的导弹发射可能要推迟二十年。于老的贡献则是在氢弹原理方面,他的关键性作用让我国在最短时间内成功引爆氢弹,所以他被誉为我国的“氢弹之父”。得益于钱老和于老的巨大贡献,我国才能在国际上挺直腰板,我国的国防才有了底气。
这是不能比的,也没有必要比。他们都是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为国家做出了当时最需要做的事。钱学森回来时国家最需要什么?当然是两弹一星。而当时这项工作,是一张白纸。他作为两弹一星这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筹划与组织者,带头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钱学森,这支庞大 科技 队伍的组建,计划的制定,执行的安排,不会有那么迅速有效得力。
于敏号称中国氢弹之父,但他拒绝了这个称号。因为这项工程同样是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但是于敏的作用与功绩是极为关键的,他的研究创新,使得中国的氢弹,能够以极为低廉的成本长期保存,从而使得后来的世界,只有中国有实际保存着氢弹。而美苏,都因为保存成本太高而不得不放弃保存。
屠呦呦的成果是找到能够有效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并且能够用可靠而低廉的成本提取出来。在这项发明中,灵感出自她的大脑,所以大家都承认让她得奖,那是名至实归。产生灵感,那是任何别的人不能代替的。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他带领着团队,付出极为艰辛的努力,解决的是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常听到一些酸唧唧的声音,说什么功劳不是袁隆平一个人的。说得是对!袁隆平也没说功劳都是自己的!但你得承认袁隆平是领头羊吧!国家表彰的就是领头羊!其他许多人当然也有功劳,但是发奖时你不能把所有的参加者都放到台上吧!
所有的英雄模范身后都是一支庞大的队伍。表彰队伍的领头羊,就是表彰整个队伍。这一点也就是在我们国家会有微词,西方国家把它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没有人会有微词。
而英雄模范之间的比较,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他们的作用与功绩,都是不可替代的!
诚然,题主所问及的钱学森、屠呦呦、于敏和袁隆平这四位科学家虽然研究领域和方向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对 社会 有着巨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也绝非用123就能草草评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4位科学家的相关贡献吧!
1、钱学森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由于他在导弹、原子弹、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卓越贡献,有“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多项称谓。我们都知道,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实现如《战狼》里护照背面所描述的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2、屠呦呦
屠呦呦是著名的药学家,由于她在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研究领域有着突出贡献,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也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和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3、于敏
于敏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 科技 奖获得者,提到他人们往往会将他与“构造”相结合,即为于敏构造。于敏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而于敏构造被外媒称为是与美国提出的“泰勒·乌拉姆”构型各自独立发展的氢弹构型。这种构型至今仍是世界上保密程度最高的机密之一。
4、袁隆平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由于他在水稻育种和研究领域有着卓越贡献,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是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长期以来人地矛盾就特别突出,穿衣吃饭和粮食安全等问题长期困扰国民经济的发展,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也就解决了世界约五分之一人口的粮食问题,这个贡献小吗?
答,对人类最大贡献的科学家礼应归予水稻者——袁隆平!
你吃的米饭,你喝的酒你吃的中箹里,何不都有它的身影? “杂交水稻之父”荣誉称号当之无愧!他养育了近14亿人的吃饭问题,贡献之伟大!
达到了解决了全民的温饱一大课题。才有了其他的各项辉煌业绩!他的贡献供养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们,解决了人的温饱问题,就赢得了国家的各种建设飞速发展。
医药的发明也是在他的基础上才可以有根基的,
国防基石也是离不开梁食做后盾的!涂悠悠是解决了人们的疾病难题,获得了世界宏大声誉。使得大众摆脱掉杂病的困扰,使民众 健康 幸福。 对一位独创的科学家,世界上又很多科学家受到赞扬记念的如:蒸汽机的发明人瓦特,沿续到今天的电力机车再到高速动车,已经成为了举世注目的亮点。科学家亦来自民众,又返回于民众。贡献给民族。他们将拥有的科学知识造福于人民,给本民族创造了无价财富,是时代传说的无价之宝。
答:钱学森、屠呦呦、于敏和袁隆平,都对我国有着十分杰出的贡献,他们功劳是不分大小的,都值得后人敬仰。
中国航天之父,早些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拜著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冯·卡门为师,在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毅然决定回到祖国,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后于1955年回国。
当时中国航天事业一篇空白,钱学森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手建立了我国国防航空的蓝图,为我国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开辟了道路。
于敏的贡献主要在于核弹研究,上世纪美国和苏联首先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当时全世界都处于苏美两国的核威胁之下。
甚至在朝鲜战争中,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还多次威胁说要使用核武器,足以看出核武器对一个大国的重要性。
我国原子弹与氢弹的研究是同时开始的,于敏最初在原子弹研究小组,后来安排为氢弹研制小组负责人,氢弹中流传的“于敏结构”就得益于于老的贡献。
加上钱学森研制的火箭,三位一体(陆基洲际导弹、潜射洲际导弹、远程战略轰炸机)的核威慑,才能有效让敌人顾忌,为国内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袁老的贡献是尽人皆知的,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让中国人彻底摆脱了粮食困境,对全世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是我国国宝级的科学家之一。
屠呦呦在获得诺奖之前,很少被人知晓,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人们才知道她的贡献非常伟大。
她创制的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人类奉献了极为宝贵的财富。
钱学森、屠呦呦、于敏和袁隆平,都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贡献是不分大小的。
我觉得吧,这四个人,对于国家的贡献都是很大的,但是如果真的要说到对于世界的贡献的话,屠呦呦的贡献更大。只不过我相信在国人的眼中,这四个人贡献没有高低之分吧。
首先来说一说钱学森吧,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钱老。他可谓是中国的航天之父、导弹之父以及火箭之王,钱老对于中国人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了,在国家困难的时候,钱老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祖国做贡献,没有钱老,中国的航天事业不知道要落后多少年,对于中国人而言,钱学森的地位无可替代。
于敏则是中国“氢弹之父”,1961年,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 探索 任务,在氢弹突破中,于敏组织攻克实现氢弹自持热的关键,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并定型为中国第一代核武器。在于敏的推动下,中国从引爆第一颗原子弹到引爆第一颗氢弹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刷新了世界纪录。
袁隆平我们就更不陌生了,没有袁隆平,中国很多人都会有吃不饱饭的问题。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最后来说一说屠呦呦,最近英国BBC发起了“20世纪最具有标志性人物”票选活动,屠呦呦成为和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以及图灵一起上榜的科学领域人物,她也是唯一上榜的亚洲人。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诺贝尔科学类奖得主,她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累计拯救了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可是说是功不可没。
能产700左右的大米。
水稻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约12米,叶长而扁,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 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水稻所结稻粒去壳后称大米或米。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稻壳、稻秆也有很多用处。水稻属于禾本科稻属,是一个极其古老的作物。据考古发现,水稻在我国的种植历史至少有7000年左右。世界上的栽培稻有2个种即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其中亚洲栽培稻种植面积大,遍布全球各稻区,所以称之为普通栽培稻。大量事实证明,我国南方至少是普通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 水稻经长期进化和不同生态条件的再塑造便发生了分化,我国学者丁颖(1957)根据对中国栽培稻(属亚洲栽培稻)的起源、演变和有关古籍的研究认定,中国栽培稻可分成籼、粳两个亚种,并根据品种的温光反应,需水量及胚乳淀粉特性等在籼、粳亚种下又分为早、晚,水、陆,粘(非糯)、糯等不同类型。所以严格地说,把籼、粳和糯稻并列在分类上是不确切的,实际上籼、粳亚种都有粘与糯之分,如下所示: 糯性——长粒糯(小糯)籼稻非糯性——釉稻稻谷糯性——团粒糯(大糯)粳稻非糯性——粳稻 籼稻的性状比较接近于其祖先野生稻,所以有学者认为籼稻未基本型,粳稻未变异型。籼稻适宜于在低纬度、 低海拔湿热地区种植。
水稻种植
折叠概述
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国发明的。传说中是神农氏教导人们如何种稻。
目前稻的耕种除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亦有高度机械化的耕种方式。但仍不失下列步骤:
折叠整地
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这个过程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个期间。过去使用兽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来整地犁田,但现在多用机器整地了。
折叠育苗
农民先在某块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会被称为秧田,在撒下稻种后,农人多半会在土上洒一层稻壳灰;现代则多由专门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来使稻苗成长,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关键。在秧苗长高约八公分时,就可以进行插秧了。
折叠插秧
将秧苗仔细的插进稻田中,间格有序。传统的插秧法会使用秧绳、秧标或插秧轮,来在稻田中做记号。手工插秧时,会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帮助农人将秧苗分出,并插进土里。插秧的气候相当重要,如大雨则会将秧苗打坏。现代多有插秧机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状不是方型的稻田中,还是需要人工插秧。秧苗一般会呈南北走向。还有更为便利的抛秧。
折叠除草除虫
秧苗成长的时候,得时时照顾,并拔除杂草、有时也需用农药来除掉害虫(如福寿螺)。
折叠施肥
秧苗在抽高,长出第一节稻茎的时候称为分蘗期,这段期间往往需要施肥,让稻苗健壮的成长,并促进日后结穗米质的饱满和数量。
折叠灌排水
水稻比较倚赖这个程序,旱稻的话是旱田,灌排水的过程较不一样,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后,幼穗形成时,还有抽穗开花期加强水份灌溉。
折叠收成
当稻穗垂下,金黄饱满时,就可以开始收成,过去是农民一束一束,用镰刀割下,再扎起,利用打谷机使稻穗分离,现代则有收割机,将稻穗卷入后,直接将稻穗与稻茎分离出来,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为稻谷。
两个书法家,一个在学习前人中僵化,一个在自我独创中漂泊。其实,真正的艺术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了依据。正如没有土地,草木就没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叶茂,春华秋实便无从谈起。在继承中,中国文化贯穿着历朝历代的缩影,从唐诗的意境到宋词的音韵,从曲剧的情节到小说的丰盈,沿袭下来的一部《红楼梦》震撼了多少心灵?如果没有继承,“集大成”的“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将会成为一部揭露黑暗封建统治的论文,毫无意趣,看得见明清,却看不见历史。
没有创新,继承就没有了动力。正如没有浪花,大海便没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进,劈波斩浪都会茫然失措在一丝风也没有的平静里。在创新中,杂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风暴雨里,试想若只是顺其自然生长,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产或是易摧折而高产。是创新,让杂交稻以绝对的优势解决了十亿人口的粮食问题。这只是创新的一个阶段,我们看得到的阶段。而人类农耕文明从刀耕火种,从牛耕;从自然取种,从自西域引进新品种到今日机械化作业,人工优化作物品种。这期间,不知要经历多少次的创新!
继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的两岸,有了岸,历史才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无论缺了哪一边,都会使历史干涸。我们需要继承,我们只有继承;我们呼唤创新,我们学会创新。历史的变迁与沿革中,对于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的人来说,继承是一种指导,一种启蒙。继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而这是没有必要从新探索的。当路已到尽头,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荒漠草原时,你已熟谙行路的技巧。
这时,创新便是你的指南针,在人生这块未知的土地上将道路延伸。学会继承,我们是幸运的,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我们是幸福的,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那两个书法家,学习前人是他博采众长,总结出构书造字的一般规律,因而理智;自我独创,是他意识到个体的存在,独立人格使他清醒。我们与其批判他们是两个极端,应该中和,不如将他们看成两个阶段,认识由继承向创新的过程。这样,继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1吊钱=1000个铜钱,也就是一千文。
银子和铜钱的换算随着时期的不同不一定。
以下:
唐太宗贞观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
唐玄宗开元1两银子=2065元
在宋代的时候一两银相当于1000块
明朝1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清朝1两银子=RMB155元
1、水稻是哪个朝代引进到我国2、水稻历史3、中国水稻亩产最高多少斤,主产区在哪里水稻是哪个朝代引进到我国
水稻原产中国,宋朝从越南引进优质品种的占城稻之后,水稻真正担当起了承载中华文明的重任。从北宋开始,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重心便正式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与小麦农业一同衰落的中华文明也在水稻农业中重获生机。
水稻是一种喜爱水热性气候、需要大量水资源的作物,非常适合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种植。这种作物产量非常高,农民撒下去的种子通常可以收获20倍左右的稻谷。这与小麦4倍于种子的产量相比显然是非常可观的。
再加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可以种植两季甚至三季,这意味着同样面积的土地,可以种植的水稻要比小麦多出好几倍。这对于因为粮食危机不断陷入动乱的古代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福音。
更重要的是。种植水稻的土地不需要休耕,只需要每年适当补充养料就可以持续不断地耕种,比起种一季就得休耕一两年的小麦来说,大大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再加上水稻常年浸泡在几十厘米深的水中生长,避免了麦田反复灌溉使水分大量蒸发造成的盐碱化问题。
扩展资料
我国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史前栽培稻遗存的出土地点已达一百六、七十处。时间在万年以上的就有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其中在江西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12000年的稻作遗存。
而且在其不远的东乡县至今仍有栽培稻的祖先普通野生稻的分布;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中还出土了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水稻实物标本。
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在江苏、湖南等地距今6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水稻田与灌溉的水沟,这些都为中国为亚洲栽培稻起源地的说法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稻米一直就是中国南方人民的主食。公元1000年前后,稻米已养活了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种植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由最初落后的象耕鸟耘、火耕水耨,逐渐发展成以耕、耙、耖为主体的水田整地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主体的播种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田间管理技术。
中国的水稻栽培直接影响到周边其他国家稻作的发展。2000余年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吴越人把水稻栽培带到今日本九州一带,这是日本有稻作栽培之始。
东汉时,九真(今越南北部)太守任延将内地的耕犁技术传到他所辖的地区,影响到邻近的交土(同交趾)、象林(越南中部)等地的水田耕作技术。
-水稻
水稻历史1水稻的历史有多久了
水稻历史资料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陕西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6世纪30年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能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中国稻种资源丰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书》中所录16个省223个府州县的水稻品种数达3400多个。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继承和发展过去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稻作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至1984年全国水稻栽插面积达33178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3700千克,稻谷总产量达到178255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约29%、170%和266%。
2我国水稻种植有多少年的历史
相传神农氏教会农民种稻的技术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国家,而稻在3000多年前,就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时代约在商朝,当时稻这个字,只有类似“臼”字的字形,后来周朝种稻较为普及了,就加上了如稻穗挺立般的“禾”字在金文当中,臼的上面加上了“爪”,形如迎风打稻,用手舂米至於「米」字在甲骨文中,原先只有六直点,上下三点,代表著米粒后来将中间的点连起来,用以表示放米的架子隔板,就成了「米」字而东汉许慎在其著作一本关于汉字的解说书《说文解字》中说到「米,_粟实也像禾实之形」,后在汉字中也有将「粟米」称为「小米」,「稻米」为「大米」透过文字可以看出中国种稻的历史相当悠久是无容至疑的,但有不少学者依然希望找出最早的水稻或旱稻品种,亚洲有很多考古地点曾陆续发现了一些早期的稻谷如1995年在中国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里,发现了四粒**的稻谷,测定年代为公元前一万年前,据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谷此外在长江下游河姆渡也曾出土有约7000年前的稻种残留物;广东英德出土的约一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质体中国的古稻有些甚至被科学家拿来重新种植,并加入杂交稻的品种当中。
3稻米的历史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对于许多人来说,稻米是每天都会食用的主食。在近代科学改良小麦品种之前,水稻一直都是世界上最高效的农作物。目前的考古资料显示,我国稻的栽培和驯化可以追溯到万年以前,是最早开始人工栽培稻的国家之一。
多年来,经过科学家不断选种培育,我国稻米的产量和品质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市场上的稻米品种繁多,近来又出现不少功能性大米,包括有色大米、营养强化米等。这些稻米与我们平时食用的普通大米有什么区别?它们对我们的健康有哪些益处?就此我们采访了多年从事水稻育种研究的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董彦君教授。
董彦君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遗传研究所所长
稻米中的蛋白质易于消化吸收
董教授介绍,我们平时食用稻米主要为了利用其中的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而淀粉是稻米中最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淀粉可分为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两种,它们在结构、性质以及化学反应活性方面有很大差异。支链淀粉具有支链结构,分子量比较大,在水中加热时会形成高黏度的溶液,被广泛用作增稠剂和凝固剂。直链淀粉常用作脱水水果或蜜饯的保护层,以防止它们黏在一起。稻米中直链淀粉的含量差异是区分稻米品种的重要指标之一,下文会做详细介绍。
前面提到,稻米一般依照其中的淀粉成分来分类,即直链淀
4我国水稻栽培的历史如何
水稻是世界上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的重要作物。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2年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为146029万公顷,平均单产为3968吨/公顷,总产579443千吨。我国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古老的国家。
据对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碳化稻谷进行的同位素示踪分析,我国水稻栽培距今大约已有6700多年的历史。早在汉代,就盛行用辕犁耕田,文献中已开始记载插秧。
古农书《齐民要术》中已提到排水晒田技术,《沈氏农书》中已论述了看苗施肥技术。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9%,而产量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2%左右,在商品粮中占50%以上。
我国约有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5水稻和小麦的历史
水稻历史资料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我国及世界上一些国家认为中国是水稻起源国,有五千多年的种植史,但印度、泰国有异议。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
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为生产基地,京能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造田、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中国稻种资源丰富,传说顺治皇帝对水稻种植有大的推广,将水稻推广到长城附近,并且产量提高,到明末清初《直省志书》中所录16个省223个府州县的水稻品种数达3400多个。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继承和发展过去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运用
科学技术,使稻作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至1984年全国水稻栽插面积达33178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3700千克,总产量达到178255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约29%、170%和266%。 大跃进时,全国各地每个乡村都开始试验种植水稻,虽都有成功,奈何水利限制,难以大面积推广。 目前国际公认小麦原产地是在西亚,大约四千多年前通过新疆引入我国。中国小麦发现最早遗址是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我们长说的楼兰,就是在楼兰的小河墓地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麦。 内地发现出土的小麦,最早在三千多年,也就是商中期和晚期左右,但是不是很普遍。小麦普及还是汉代以后事情了,关键一点就是战国时期发明石转盘在汉代得到推广(材料来源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得以使小麦可以磨成面粉。小麦主要在北方种植,在南方种植发展还是得于南宋时期北方人大量南迁,对南方麦需求大量增加而造成的。到明代小麦种植已经遍布全国,但分布很不平衡,《天工开物》记载北方“齐、鲁、燕、秦、晋 ,民粒食小麦居半,而南方闽、浙、吴、楚之地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
麦我们长说就是小麦,当然还有其他麦类,比如说大麦。燕麦,古代欧洲人吃麦主要还是吃大麦,只到16世纪后被小麦代替。现在大麦在世界上主要做啤酒,这种世界级别饮料。世界大麦80%产量被化为啤酒,灌进人们肚子里。1斤大麦大概可以做4到5斤啤酒。
真正小麦高产是有电、柴油机普及后,再加上农药、化肥、育种等技术提高使产量猛增。
6我国水稻种植有多少年的历史
相传神农氏教会农民种稻的技术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国家,而稻在3000多年前,就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时代约在商朝,当时稻这个字,只有类似“臼”字的字形,后来周朝种稻较为普及了,就加上了如稻穗挺立般的“禾”字。在金文当中,臼的上面加上了“爪”,形如迎风打稻,用手舂米。
至於「米」字在甲骨文中,原先只有六直点,上下三点,代表著米粒。后来将中间的点连起来,用以表示放米的架子隔板,就成了「米」字。而东汉许慎在其著作一本关于汉字的解说书《说文解字》中说到「米,_粟实也。像禾实之形。」,后在汉字中也有将「粟米」称为「小米」,「稻米」为「大米」。
透过文字可以看出中国种稻的历史相当悠久是无容至疑的,但有不少学者依然希望找出最早的水稻或旱稻品种,亚洲有很多考古地点曾陆续发现了一些早期的稻谷。如1995年在中国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里,发现了四粒**的稻谷,测定年代为公元前一万年前,据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谷。此外在长江下游河姆渡也曾出土有约7000年前的稻种残留物;广东英德出土的约一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质体。中国的古稻有些甚至被科学家拿来重新种植,并加入杂交稻的品种当中
7水稻的历史有多久了
水稻历史资料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陕西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6世纪30年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能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中国稻种资源丰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书》中所录16个省223个府州县的水稻品种数达3400多个。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继承和发展过去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稻作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至1984年全国水稻栽插面积达33178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3700千克,稻谷总产量达到178255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约29%、170%和266%。
中国水稻亩产最高多少斤,主产区在哪里;
回答
目前中国水稻亩产最高达到中国稻米了10267公斤。在2013年时中国稻米,试验田产量已达每亩9881公斤,离1000公斤只差一点。水稻亩产量会因为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和不同气候条件而产生差异,南方地区一般是种植杂交稻。水稻作为人类主要的粮食作物,它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品类包括:籼稻、粳稻、早稻、中稻、晚稻等。
一、中国水稻亩产最高多少斤
1、目前中国水稻亩产量最高是10267公斤。在2013年时,试验田的产量已经达到每亩9881公斤,离1000公斤这个大目标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虽然中国水稻的产量已经很高,但是理水稻产量还有很大上升空间,最高每亩可达1500公斤左右。
2、水稻亩产量会产生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和不同气候条件等因素导致。一般南方地区主要种植杂交稻,亩产量有800公斤以上,但有时同一品种在不同地方种植产量差异也较大。
3、水稻作为人类主要的粮食作物,它的品种有很多,比较常见的品种有:籼稻、粳稻、早稻、中稻、晚稻、非糯稻、糯稻、旱稻水稻、人工稻、懒人稻、巨型稻、海水稻等,种植户可以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条件选择比较适宜的品种。
二、中国水稻主产区在哪里
1、东北地区的水稻主产区是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 华北地区的水稻主产区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以及低洼地区; 西北地区的水稻主产区是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
2、水稻属于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它原产于中国和印度。目前在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非洲部分地区都有种植,除了南极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水稻分布。
3、水稻的产量会因为产区、品种、环境、气候和种植方法而产生一定的差异,但是一般情况下高产田的水稻亩产量在500-600公斤左右,低产田水稻亩产量在300-350公斤左右。
栽培技术
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国发明的。传说中是神农氏教导人们如何种稻。
稻的耕种除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亦有高度机械化的耕种方式。但仍不失下列步骤:
整地
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这个过程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个期间。过去使用兽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来整地犁田,但当今多用机器整地了。
育苗
农民先在某块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会被称为秧田,在撒下稻种后,农人多半会在土上洒一层稻壳灰;现代则多由专门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来使稻苗成长,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关键。在秧苗长高约八公分时,就可以进行插秧了。
插秧
将秧苗仔细的插进稻田中,间格有序。传统的插秧法会使用秧绳、秧标或插秧轮,来在稻田中做记号。手工插秧时,会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帮助农人将秧苗分出,并插进土里。插秧的气候相当重要,如大雨则会将秧苗打坏。现代多有插秧机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状不是方型的稻田中,还是需要人工插秧。秧苗一般会呈南北走向。还有更为便利的抛秧。
除草除虫
秧苗成长的时候,得时时照顾,并拔除杂草、有时也需用农药来除掉害虫(如福寿螺)。
施肥
秧苗在抽高,长出第一节稻茎的时候称为分蘗期,这段期间往往需要施肥,让稻苗健壮的成长,并促进日后结穗米质的饱满和数量。
灌排水
水稻比较依赖这个程序,旱稻的话是旱田,灌排水的过程较不一样,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后,幼穗形成时,还有抽穗开花期加强水分灌溉。
收成
当稻穗垂下,金黄饱满时,就可以开始收成,过去是农民一束一束,用镰刀割下,再扎起,利用打谷机使稻穗分离,现代则有收割机,将稻穗卷入后,直接将稻穗与稻茎分离出来,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为稻谷。
干燥、筛选
收成的稻谷需要干燥,过去多在三合院的前院晒谷,需时时翻动,让稻谷干燥。筛选则是将瘪谷等杂质删掉,用电动分谷机、风车或手工抖动分谷,利用风力将饱满有重量的稻谷自动筛选出来。
病害
水稻病害
水稻三大主要病害是: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其它重要病害有稻曲病、恶苗病、霜霉病等。病害流行暴发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感病品种比重增大,病菌生理小种增多,耕作栽培制度变化等向着有利于病害发生和危害的方向发展。
1.防治对象要明确
针对田间病虫害种类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农药防治。农药进行混配时,其农药的含量要搞清楚,特别是穗颈瘟防治,三环唑有2种剂型,切不得搞错。
2.不要随意加大农药的用量
盲目加大药剂用量,则加大了病虫防治的成本,又易使作物发生药害。另外农药一定要注意现配现用,防止农药间发生化学反应而降低药效。夏秋时节雷雨天多,在农药中添加助剂既可以增进药液的效果,又可延缓雨水的冲刷,较好地保证了防效。
稻瘟病
水稻病害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是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地上部分。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寄主范围是水稻、小麦、马唐等多种禾本科植物。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2年从病稻草上传入稻田中侵染为害。病菌传播主要靠风传播,雨、水流、昆虫也可传播。天气转暖,又有雨淋的情况下,越冬病菌会大量复苏、增殖,从堆在田边的病稻草上转移到水稻上为害。
恶苗病
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
穗颈瘟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三是科学用水,防止深水漫灌,保持田间干燥,连阴雨天注意清沟排水;四是应用药剂防治,在破口前2~3天,每亩用40%富士1号乳油75~100毫升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50~75千克喷雾,7~10天后根据天气情况再喷药一次。
害虫
外源性害虫即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如褐稻虱、白背稻虱、稻纵卷叶螟、粘虫等。本世纪迁飞性稻飞虱发生相对偏轻,但不能麻痹,加强监控,防止回升;稻纵卷叶螟持续猖獗,特别是第4代(8月下旬~9月上旬)大发生,对粳稻穗期造成严重为害。内源性害虫即本地虫源、本地繁殖、本地为害,如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灰飞虱、稻蓟马等。本世纪螟虫兴风作浪,灰飞虱小虫闹大灾。
灰飞虱
水稻白叶枯病症状
灰飞虱暴发因素有8个:
⑴粳稻面积扩增,感虫感病品种覆盖面积大,带毒虫增加。
⑵少免耕、麦套稻、稻套稻有利于灰飞虱增殖。
⑶麦田杂草防治放松,三边(田边、沟边、路边)杂草较少有人问津。
⑷秋季代数量猛增,越冬基数增加。
⑸全球气候变暖,暖冬频率增加。
⑹对路农药不多,农药质量不高,施药技术不佳。
⑺吡虫啉防效降低,可能已发生抗药性。
⑻治螟用药频率高,有机磷农药为主,农田天敌减少。
防治策略: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抗虫品种为先导,实施以防治灰飞虱为中心的化学防治与生态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
农业防治具体措施是:大力推广旋耕、深耕,压缩麦套稻、稻套麦;适当调整水稻品种布局;淘汰感病品种,选育与推广抗虫抗病品种,强化春后对麦田杂草清除措施(特别是禾本科杂草),力求做到面面光。秧田选择远离虫源田,建立无毒秧田。适度推迟水稻播期,推广抛秧、机插秧等栽培方式。
稻纵卷叶螟
本世纪江淮稻区稻纵卷叶螟迁入代数和迁入数量增加。第4代(8月下旬~9月上中旬)本地虫源滞
水稻纹枯病症状
留本地,水稻正处穗期,功能叶受害,产量损失大。
不迁出的原因是:
⑴栽培制度变革,营养条件有利于第4代激增。粳稻叶片营养条件有利于生存与繁殖。
⑵秋季持续高温,有利于增加第4代滞留量。稻纵卷叶螟是喜温喜湿性昆虫,温度是影响发育与繁殖的主要关键因素,25~28℃为最适温度。
⑶无节制施用高毒农药影响了生物多样化,天敌作用降低。
控制稻纵卷叶螟最有效的天敌是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赤扁胶小蜂、拟环纹狼蛛、草间小黑蛛。这些天敌对农药很敏感。稻纵卷叶螟的防治策略是:治前压后,压3控4;治早治小,重点打2龄高峰。农药品种有锐劲特、毒死蜱、阿维菌素、乙酰甲胺磷、杀虫单、三唑磷、Bt复配剂等。原则是狠、准。防治指标是:分蘖100~120头/百穴,穗期60~80头/百穴。
施肥要点
民谚说:“秧好一半禾”,这说明水稻秧苗健壮是增产的基础,另一半禾是指秧苗移栽后的管理。水稻秧苗在本田的生长期比秧苗长的多,早。中、晚稻都在100天以上。此期水稻要经过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到成熟期几个时期。这段时间水稻营养的及时供应更为重要。
一般本田施肥铵水稻的生育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是指从移栽至分孽终止,也就是水稻的营养生长阶段,此时以促进有效分粟和争取多穗为目标;中期是指水稻生育已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花粉形成时期),此时以壮秆攻大穗为目标,但施肥不能过多;后期是指水稻进人抽穗到成熟的时期,此时以攻粒多、粒饱为主,既要保住不脱肥,又不能贪青晚熟。
以上水稻三个时期的施肥方法,实际上是指施肥的原则、理论和目标,真正实践起来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也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土壤和不同的水稻品种来确定施肥量的多少,也就是要做到因地制宜,灵活掌握。具体说就是看土壤是肥还是瘦,土壤质地是沙还是勃。如果土壤又肥又沙,则施肥量要减少,土质是勃而瘦,施肥量就要加大,这就叫看土施肥。此外,还要注意看苗施肥,苗壮少施,苗瘦多施,这就是下面施肥量中,为什么要有一个幅度的缘故。
现将水稻本田的肥料施用量分绍如下:第一是底肥,也叫基肥,包括有机肥和各种化肥。有机肥用量为每667平方米2000~3000千克,化肥用量为硫酸铵30千克或碳酸氢铵50千克,过磷酸钙30~50千克,硫酸钾10~15千克。以上这些肥料均在耙田前一次施入,耙田后可使肥、土、水相融,以减少肥料流失。第二是追肥,追肥以氮素化肥为主,如果总的追肥量每667平方米不超过30千克硫酸铵,其大致的肥料分配如下:①面肥。插秧前耙田时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3~5千克。②分蘖肥。插秧后10~15天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5~10千克。③穗肥。在拔节初期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8~10千克。④粒肥。抽穗前7天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3~5千克。
主要品类
由于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据知世界上可能超过有14万种的稻,而且科学家还在不停的研发新稻种,因此稻的品种究竟有多少,是很难估算的。有以非洲米和亚洲米作分类,不过较简明的分类是依稻谷的淀粉成份来粗分。稻米的淀粉分为直链及支链两种。支链淀粉越多,煮熟後会黏性越高。
籼稻和粳稻
籼稻(Indica rice):有20%左右为直链淀粉。属中黏性。籼
种植
稻起源于亚热带,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期短,在无霜期长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去壳成为籼米后,外观细长、透明度低。有的品种表皮发红,如中国江西出产的红米,煮熟后米饭较干、松。通常用于萝卜糕、米粉、炒饭。
粳稻(Japonica rice):粳稻的直链淀粉较少,低于15%。种植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生长期长,一般一年只能成熟一次。去壳成为粳米后,外观圆短、透明(部分品种米粒有局部白粉质)。煮食特性介于糯米与籼米之间。用途为一般食米。
籼稻和粳稻是长期适应不同生态条件,尤其是温度条件而形成的两种气候生态型,两者在形态生理特性方面部有明显差异。在世界产稻国中,只有中国是籼粳稻并存,而且面积都很大,地理分布明显。籼稻主要集中于中国华南热带和淮河以南亚热带的低地,分布范围较粳稻窄。籼稻具有耐热,耐强光的习性,它的植物学特性为粒形细长,米质粘性差,叶片粗糙多毛,颗壳上茸毛稀而短以及较易落粒等,都与野生稻类似,因此,籼稻是由野生稻演变成的栽培稻,是基本型。粳稻分布范围广泛,从南方的高寒山区,云贵高原到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均有栽培。粳稻具有耐寒,耐弱光的习性,粒形短圆,米质粘性较强,叶面少毛或无毛,颖毛长密,不易落粒等特性,与野生稻有较大差异。因此,可以说粳稻是人类将籼稻由南向北,由低向高引种后,逐渐适应低温的变异型。
早、中、晚稻
早、中、晚稻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光照反应的不同。早、中稻对光照反应不敏感,在全年各个季节种植都能正常成熟,晚稻对短日照很敏感,严格要求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通过光照阶段,抽穗结实。晚稻和野生稻很相似,是由野生稻直接演变形成的基本型,早、中稻是由晚稻在不同温光条件下分化形成的变异型。北方稻区的水稻属早稻或中稻。
陆稻
水稻种在水田,陆稻种在旱地。水陆稻形态上差异较小,生理上差异较大。水、陆稻均有通气组织,但陆稻种子发芽时需水较少,吸水力强,发芽较快;陆稻的茎叶保护组织发达,抗热性强;根系发达,根毛多,对水分减少的适应性强。陆稻可以旱种,也可水种,有些品种既可作陆稻也可作水稻栽培,但陆稻产量一般较低,陆稻逐渐为水稻所代替,北方稻区只仑有少量陆稻栽培。
非糯稻和糯稻
糯稻:中支链淀粉含量接近100%,黏性最高,又分粳糯及籼糯。粳糯外观圆短,籼糯外观细长,颜色均为白色不透明,煮熟后米饭较软、黏。通常粳糯用于酿酒、米糕,籼糯用于八宝粥、粽子。
中国做主食的为非糯米,做糕点或酿酒用为糯米,两者主要区别在米粒粘性的强弱,糯稻粘性强,非糯稻粘性弱。粘性强弱主要决定于淀粉结构,糯米的淀粉结构以支链淀粉为主,非糯稻则含直链淀粉多。当淀粉溶解在碘酒溶液中,出于非糯稻吸碘性大,淀粉变成蓝色,而糯稻吸碘性小,淀粉呈棕红色。一般糯稻的耐冷和耐旱性都比非糯稻强。
此外,在水稻分类学上,根据稻作栽培方式和生长期内需水量的多少,有水稻和旱稻之分。旱稻,也称陆稻,是种植于旱地靠雨养或只辅以少量灌溉的的稻作,一生灌水量仅为水稻的1/4~1/10,适于低洼易涝旱地、雨水较多的山地及水源不足或能源紧缺的稻区种植。
旱稻和水稻
要了解稻,最基本的分法,往往先根据稻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也就是水份灌溉来区分,因此稻又可分为水稻和旱稻。但多数研究稻作的机构,都针对于水稻,旱稻的比例较少。
旱稻又可称陆稻,它与水稻的主要品种其实大同小异,一样有籼、粳两个亚种。有些水稻可在旱地直接栽种(但产量较少),也能在水田中栽种。旱稻则具有很强的抗旱性,就算缺少水份灌溉,也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结出穗来。旱稻多种在降雨稀少的山区,也因地域不同,演化出许多特别的山地稻种。旱稻已成为人工杂交稻米的重要研究方向,可帮助农民节省灌溉用水。
有一说最早的旱稻可能是占城稻。中国古籍宋史《食货志》就曾经记载,“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盖旱稻也……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但仍有争议,原因就在于学者怀疑以地区气候来论,占城稻有可能是水稻旱种,而非最早的旱稻。
人工稻
提到人工水稻,1973年,袁隆平成功用科学方法产出世界上首例的杂交水稻,因此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经过四年的研究,带领团队从世界上几百个稻种中探索,并在稻种的自花授粉上有了自己的心得。袁隆平认为野稻并不一定全为自花授粉,他在海南岛找寻到一种野稻称为“野败”,并成功的与现有水稻配种出一些组合稻种。这些组合稻种无法自体授粉,而需仰赖旁株稻种的雄蕊授粉,但产量比原水稻多上一倍。不过最初的几年,培育出的新稻虽然稻量增加,而且多数没有花粉,符合新品种的需求,但其中有的却有花粉,能产出下一代,而且稻量不丰;但袁隆平并没有放弃,一直到了第九年,上万株的新稻都没有花粉,达成了新品种的要求,也就是袁隆平的三系法杂交水稻。
参见: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
本文2023-08-08 04:38: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7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