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蒂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甜瓜蒂的别名 5 来源 6 原形态 7 生境分布 8 栽培 9 性状 10 化学成份 11 甜瓜蒂的药理作用 12 鉴别 13 性味 14 归经 15 功能主治 16 甜瓜蒂的用法用量 17 注意 18 各家论述 1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甜瓜蒂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甜瓜蒂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甜瓜蒂 1 拼音
tián guā dì
2 出处甜瓜蒂始载于《本经》,原名瓜蒂,列为上品。
1《别录》云:“生嵩高平泽。七月七日采。“2《本草图经》曰:“瓜蒂即甜瓜蒂也……今处处有之,亦园圃所莳。“3《纲目》谓:“甜瓜,北上、中州种莳甚多。二、三月下种;延蔓而生,叶大数寸,五、六月花开**,六、七月瓜熟。其类甚繁:有团有长,有尖有扁。大或径尺,小或一捻。其棱或有或无,其色或青或绿,或黄斑、糁斑,或白路、黄
3 拼音名Tián Guā Dì
4 甜瓜蒂的别名瓜蒂、瓜丁、苦丁香、甜瓜把
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果柄。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cumis melo 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成熟果实,在食用时将切下的果柄收集,阴干或晒干。
6 原形态一年匍匐或攀援草本。茎、枝黄褐色或白色的糙毛和突起。卷须单一,被微柔毛。叶互生;叶柄长812cm,具槽沟及短刚柔毛;叶片厚纸质,近圆形或肾形,长缘不分裂或37浅裂,裂片先端圆钝,有锯齿。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数朵,簇生于叶腋;花梗纤细,长052cm,被柔毛;花萼筒狭钟形,密被白色长柔毛,裂片近鉆形,花冠**,长约2cm,裂片卵状长圆形,急尖;雄蕊3,花丝极短,药室折曲,药隔顶端引长;雌花单生,花梗被柔毛;子房长椭圆形,密被长柔毛和硬毛,花柱长12mm,柱头靠合。果实形状、颜色变异较大,一般为球形或长椭圆形,果皮平滑,有纵汉或斑纹,果肉白色、**或绿色。种子污白色或黄折色,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夏季。
7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气候。耐热、不耐寒、喜光、耐旱而又较湿润。宜选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冲积砂壤土栽培。
2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
21直播法:春播于34月,将经浸种、催芽的种子,按行株距2m×04m开穴点播。每穴下种23颗,覆土23cm。当瓜苗长出23片真叶时间苗、定苗,每穴留壮苗1株。
22育苗移栽法:春播于23月,在保温苗床上用营养土块或营养袋点播,每块(袋)播种子2粒,当瓜苗长23片真叶时,去弱苗留壮苗1株,长出34片真叶时按上法移植进大田。
3田间管理:苗期注意松土、除草,追提苗肥1次,分蔓期追肥2次,结果期追肥2次。1hm2用原粪液30000kg,草木灰1500kg。为防果实接触地面造成腐烂或肉质变硬,在瓜蔓下铺草1层。甜瓜整枝采用6蔓式,当主蔓有56叶时,留4叶摘心,当子蔓发生后,留2条强壮的子蔓,其余子蔓均摘除。当子蔓有56叶时,留4叶摘心,以后在每条子蔓上各留3条孙蔓,即成6蔓式。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8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湿暖气候。耐热、不耐寒、喜光、耐旱而又较湿润。宜选取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冲积砂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直播法:春播于34月,将经浸种、催芽的种子,按行株距2m×04m开穴点播。每穴下种23颗,覆土23cm。当瓜苗长出23片具叶时间苗、定苗,每穴留壮苗1析。育苗移栽法:帮播于23月,在保温苗床上用营养土块或营养袋点播每块(袋)播种子2粒,当瓜苗长23片真叶时,去弱苗留壮苗1株,长出34片真叶时按上法移植进大田。
田间管理 苗期注意松土、除草。追提苗肥1次,分蔓期追肥2次,结果期追肥2次。1hm2用原粪液30 000kg,草木灰1500kg。为防果实接触地面造成腐烂或肉质硬,在瓜蔓下铺草1层。甜瓜整枝采用6蔓式,当主蔓有56叶时,留4叶摘心,当子蔓发生后,留2条强壮的子蔓,其余子蔓均摘除。当子蔓有56叶时,留4叶摘心,以后在每条子蔓上各留3条孙蔓,即成6蔓式。
9 性状性状鉴别 果柄细圆柱形,常扭曲,长36cm,直径0204cm,连接瓜的一端略膨大,直径约8mm,有纵沟纹;外表面灰**,有稀疏短毛茸。带果皮的果柄较短,长326cm,略弯曲或扭曲,有纵沟纹,果皮部分近圆盘形,直径约2cm,外表面暗**至棕**,皱缩,边缘薄而内卷,内表面黄白色至棕色。果柄质较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中空。气微,味苦。
以色棕黄、味苦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柄横切面:表皮外被角质层。皮层有一圈由数列厚壁细胞组成的环,细胞多角形,腔大。维管束双韧型,木质部外侧的导管较大。髓部细胸常破碎成洞状。
10 化学成份甜瓜蒂含杂醇,皂甙,氨基酸,葫芦苦素(cucurbitacin)B、D、E,异葫芦苦素(isocucurbitacin)B,葫芦苦素B2OβD吡喃葡萄糖甙(cucurbitacin B2OβDglucopyranoside)[1,3]。还含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2]。
11 药理作用1保肝作用甜瓜蒂注射液36mg/kg、26mg/kg皮下注射,连续6天,对大鼠由四氯化碳中毒引起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均有明显的降酶作用。甜瓜蒂中有效成分葫芦苦素B 02mg/kg,皮下注射,连续6天能有效地控制实验性肝损伤引起的大鼠肝细胞变性、坏死的发展,使ALT明显下降,肝小叶中央坏死区大部分修复,肝细胞浆疏松,空泡变性和脂肪变性明显减少,肝糖原蓄积增多,肝组织炎症反应较对照组减轻。相同剂量的葫芦苦素E亦有效。给实验性肝硬变大鼠长疗程(6星期)皮下注射上述剂量的葫芦苦素B能明显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防治肝脂肪变性以及肝硬变的形成和发展。葫芦苦素E按02mg/kg给家兔静注后, 血浆cAMP水平升高,cGMP水平无明显变化,cAMP/cGMP比值增加。实验结果发现葫芦苦素E在降低四氯化碳所致大鼠ALT升高的同时也能使血浆或肝脏的cAMP/cGMP的比值恢复正常水平,从而促使损伤的肝细胞修复,肝功能恢复正常。体外实验证明小剂量葫芦苦素B就能抑制苯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抑制终致癌物质形成的作用。
2细胞毒与抗癌作用:体外实验证实葫芦苦素B、D、E与I对KB细胞(人鼻咽癌)和HeLa细胞(人宫颈癌)均有强效细胞毒作用,半数有效量 0005001μg/ml;对肉瘤S180与艾氏腹水癌小鼠采用葫芦苦素D治疗,所得肿瘤生长抑制效果与体外实验相仿。采用体外与体内方法研究证明葫芦苦素D、E、二氢与四氢葫芦苦素D以及葫芦苦素E甲醚(EME)均有抗癌效果,其中以EME作用较强,两种葫芦苦素氢化物效力较弱。葫芦苦素B与BE(均05mg/kg,腹腔注射,连续10天:葫芦苦素BE:含B599%,E186%,总葫芦苦素870%)对带瘤小鼠肉瘤S37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葫芦苦素E02mg/kg,腹腔注射,连续7天还可使肝癌小鼠肝内DNA明显增加,核酸代谢改善。葫芦苦素B对大鼠Walker癌和小鼠Lewis肺癌也有疗效。葫芦苦素D对体外培养的慢性淋巴白血病和淋巴肉瘤病人的淋巴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其效力是正常淋巴细胞的5倍。葫芦苦素与3H氢化可的松竞争HeLa细胞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止3H氢化可的松与受体结合。葫芦苦素与该受体结合是产生细胞毒作用的必需步骤;其受体结合亲和力的大小与细胞毒活性的强弱有关。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甜瓜蒂粉(含葫芦苦素)喷鼻给药或瓜蒂素(即甜瓜蒂22号,含葫芦苦素B133%,E275%,总葫芦苦素648%)片、葫芦苦素B、E片口服治疗慢性肝炎,除肝功能改善外还可使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OT反应阳性率、淋巴细胞转化率及玫瑰花环结合率等明显增加,表明葫芦苦素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给小鼠肌注葫芦苦素B,连续5天, 08mg/kg可使碳廓清率和巨噬细胞吞噬率均显著提高;04mg/kg则明显增加溶血素的含量,而02mg/kg即可使空斑形成数量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及T细胞数量(01mg/kg)显著增加。由此表明,葫芦苦素B对小鼠免疫反应有明显增强作用,但主要作用于细胞免疫,对体液免疫也有较强作用。
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葫芦苦素D能增加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作用强度与组胺相仿,但其作用不是通过组胺或5羟色胺释放机制。葫芦苦素对小鼠也能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麻醉猫、狗、猴静注较大剂量葫芦苦素D后血压缓降伴心动缓慢。降压可能是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血容量减少所致,心脏抑制居次要地位。
5其他作用:初步实验表明葫芦苦素B 59mg/kg灌胃对小鼠有抗炎作用。早期有人自甜瓜蒂中分离出甜瓜毒(melotoxin),含葫芦苦素B、E等成分,以大于20mg/kg剂量给犬口服可引起剧烈呕吐,终至呼吸麻痹而死亡,如皮下注射或静注则无催吐作用,表明药物是通过 胃感觉神经反射地兴奋呕吐中枢而致吐。葫芦苦素D静注可使清醒猫和狗发生腹泻,对麻醉狗也有明显 肠蠕动效果,但对离体豚鼠回肠蠕动无影响。二氢葫芦苦素D可抑制小鼠排钾、受精和黄体形成,有避孕作用。
6体内过程:小鼠口服3H葫芦苦素B后15分钟即可吸收入血,4小时达峰值,血药浓度变化属二室模型,t1/2α为23小时,t1/2β为106小时。肝、胆、肾、肺、胃及脾含量较高,脑组织较低。其血浆蛋白结合率可达887%。胆汁中含量较高,有肝肠循环。服药后96小时,尿、粪排泄量分别为给药量的583%与358%。
7毒性:71急性毒性:小鼠的半数致死量(mg/kg)如下:甜瓜蒂注射液687±02(尾静脉);葫芦苦素B 140±30(灌胃);10±007(皮下注射);葫芦苦素C 63(灌胃),46(皮下注射),15(腹腔注射),096(静注)。
72亚急性毒性:大鼠每日口服葫芦苦素BE(2mg/kg),连续2个月,无明显毒性反应。如剂量加大至5mg/kg或更大则可使部分大鼠死亡。狗连服葫芦苦素BE3个月,每日012mg/kg、03mg/kg或09mg/kg,在剂量较大时部分动物未到期即死亡,主要症状为贫血与肝损害,其余脏器未见明显病变。
12 鉴别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5g,加已醇10ml,回流30min,滤过。取滤液置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5%磷钼酸已醇液12滴,烘烤后显深蓝色。(检查葫芦素类)
13 性味味苦;性寒;有毒
14 归经归脾;胃;肝经
15 功能主治涌吐痰食;除湿退黄。主中风;癫痫;喉痹;痰涎壅盛;呼吸不利;宿食不化;胸脘胀痛;湿热黄疸
16 甜瓜蒂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0315g。外用:适量,研末吹鼻。
17 注意体虚、失血及上部无实邪者禁服。本品有毒,不宜大量服用,过量则易出现头晕眼花,脘腹不适,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因脱水,造成电解质紊乱终致循环衰竭及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1《伤寒论》:“诸亡血、虚家,不可与。”2《本草衍义补遗》:“胃弱者勿用,病后、产后,宜深戒之。”3《本草经疏》:“能损胃伤血,耗气伤神,凡胸中无寒,胃家无食,皮中无水,头面无湿,及胃虚气弱,诸亡血诸产后似中风倒仆,心虚有热,癫痫,女劳谷疸,元气尫赢,脾虚浮肿,切勿误用。”4《本草备要》:“中上部无实邪者禁用。”5《本经逢原》:“膈上无热痰邪热者切禁。”6《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忌服大量,以免中毒。”7《全国中草药汇编》:“心脏病者忌用。”
18 各家论述1《本草经集注》:“瓜蒂多用早青蒂,此云七月采,便是甜瓜蒂也。人亦有用熟瓜蒂者,取吐乃无异。”12《本草图经》:“瓜蒂即甜瓜蒂也。生嵩高平泽,今处处有之,亦园圃所莳。旧说,瓜有青白二种,入药当用青瓜蒂,七月采,阴干。”太阴、足阳明、足太阴经。其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黄疸者、皆脾胃虚,水气湿热乘虚而客之也。苦以涌泄,使水湿之气外散,故能主之。
13经曰:“在高者因而越之,病在胸中,则气不得归元而为咳逆上气,吐出胸中之邪,则气自顺,咳逆止矣。杀蛊毒者,亦取吐出之义。去鼻中息肉者,以其苦寒能除肺家之热也。”(《本草经疏》)14张景岳:“甜瓜蒂,能升能降,其升则吐,善涌湿热顽痰积饮,去风热头痛、癫痫、喉痹、头目眩晕、胸膈胀满,并诸恶毒在上焦者,皆可除之。其降则泻,善逐水湿痰饮,消浮肿水臌,杀蛊毒、虫毒,凡积聚在下焦者,皆能下之,盖其性峻而急,不从上出,即从下出也。”(《本草正》)2论甜瓜蒂之燥湿下水之功:王剑宾:“甜瓜蒂性味苦寒。《本经》主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大水,大蓄水证也。水积不化,则身面四肢皆浮肿,故以燥湿清热主治也。燥湿清热可以化水而消肿,其不化者自能下达,故曰下水也。肠中生虫曰蛊,以蛊生于湿,故燥湿下水可以杀蛊毒。胸中有水湿则气阻而咳逆上气,故燥湿下水可以治咳逆上气。食诸果不消则积而为病,以胸腹中有积水也。燥湿则胸膈之水受 ,积水上涌则吐,下达则泻,或由小便泄出,故曰吐下之也。或以甜瓜蒂为吐药,于此可知不仅能吐,亦能使下也。“(《国药诠证》)
19 摘录《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甜瓜蒂的方剂 吹喉祛风散
、脑子一字,碧雪、白僵蚕(炒去丝)、苦丁香(即甜瓜蒂,不用多)、灯草(米糊浆炒)。制法:上为细末。
挽狂汤拼音:wǎnkuángtāng处方:甜瓜蒂6克,淡豆豉9克,赤小豆9克,党参芦头6克,明矾3克,急
活圣散拼音:huóshèngsǎn处方:甜瓜蒂。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痰迷心窍,癫狂昏迷,惊痫。用法用
瓜蒂二陈汤拼音:guādìèrchéntāng处方:甜瓜蒂20粒,姜半夏钱半,广橘红钱半。功能主治:涌吐痰涎
独效苦丁香散okǔdīngxiāngsǎn处方:苦丁香(即甜瓜蒂)半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惊忧之极,痰犯
更多用到中药甜瓜蒂的方剂用到中药甜瓜蒂的中成药 瓜蒂
概述:瓜蒂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名:甜瓜蒂、瓜丁、瓜丁香。来源及产地:葫芦科植物甜瓜Cu
葫芦素片ucumi eloL.)瓜蒂的提取物。制法取甜瓜蒂用乙醇提取,提取液浓缩至适量,分离,精制,干燥
镇坎散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性状本品为黑的粉末;气甜,味微辛、凉。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内
木瓜丸法:上将木瓜先切下蒂盖,去心瓤,入2药末安内,用瓜蒂盖之,麻皮缠定,用面固济,慢火烧面熟为度,去面用
保和丸棕色至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香,味微酸、涩、甜。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
更多用到中药甜瓜蒂的中成药古籍中的甜瓜蒂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七]瓜蒂
。陶隐居云∶瓜蒂,多用早青蒂,此云七月采,便是甜瓜蒂也。人亦有用熟瓜蒂者,取吐乃无异,此只于论其蒂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三卷果之五]瓜蒂落在蔓上。采得,系屋东有风处,吹干用。宗曰∶此甜瓜蒂也。去瓜皮用蒂,约半寸许,曝极干,临时研用。时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二节·夹痰伤寒痰与邪结在胸中。当用瓜蒂散加生萝卜汁涌吐之。(甜瓜蒂二十粒、杜赤豆三十粒、淡香豉三钱、用开水一碗煎
《证治准绳·伤寒》:[卷八药性]风升生血之帅也气通则血活矣故金疮等用之皆有殊效瓜蒂(甜瓜蒂也)气寒味苦有毒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
《类证治裁》:[卷之一中风论治]附方目录 1 拼音 2 三子散药典标准 21 品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7 含量测定 2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2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74 测定法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贮藏 211 版本 3 《医学正印》卷上之三子散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三子散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三子散 三子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sān zǐ sàn
2 三子散药典标准 21 品名三子散
Sanzi San本品系蒙古族验方。
22 处方诃子200g、川楝子200g、栀子200g
23 制法以上三味,粉碎成粗粉,过筛,混匀,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姜**至棕**的粉末;气微,味苦、涩、微酸。
25 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果皮纤维束旁的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或少数簇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厚薄不一,木化(川楝子)。种皮石细胞**或淡棕色,多破碎,完整者长多角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壁厚,有大的圆形纹孔,胞腔棕红色(栀子)。果皮纤维层淡**,斜向交错排列,壁较薄,有纹孔(诃子)。
(2)取本品1g,加乙醚10ml,振摇提取10分钟,弃去乙醚液,药渣挥去乙醚,加乙酸乙酯1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于,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诃子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栀子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丙酮—甲酸—水(10:7:2: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分别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6 检查应符合茶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T)。
27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2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8nm。理论板数按栀子苷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2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栀子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30μg的溶液,即得。
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约03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20分钟(功率200W,频率50kHz),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27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g含栀子以栀子苷(C17H24O10)计,不得少于54mg。
28 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解毒。用于温热,血热,新久热。
29 用法与用量水煎服。一次3~4 5g,一日2~3次。
210 贮藏密闭,防潮。
211 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3 《医学正印》卷上之三子散 31 方名三子散
32 组成真苏子(微焙)1两,白芥子(微焙)1两,韭菜子(微焙)1两。
33 主治《医学正印》卷上之三子散主治积痰宿滞。
34 三子散的用法用量用河水3碗,煎1碗,如稀粥样,带热服下。
35 制备方法上为末。
古籍中的三子散 《本经逢原》:[卷三菜部]菜菔子风痰,降则定痰嗽,皆利气之效。同苏子、白芥子为三子散,治痰喘胸满。其根,生升,熟降。生则克血消痰,
《医经溯洄集》:中风辨排风。八风等诸汤散治之。及近代刘河间李东垣朱彦修三子者出。所论始与昔人异矣。河间曰。中风瘫痪者。非谓
《玉机微义》:[卷一中风门]内因似中风论(续添)命西州续命排风八风等诸汤散治之及近代河间东垣丹溪三子者出所论始与昔人有异河间主于火东垣主于气丹溪主于
《古今医鉴》:[卷之二]中风以外中风邪立方处治。及近代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三子者出,始与古人异矣。河间曰∶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中风门]病机目录 1 拼音 2 《儒门事亲》卷十二:稀涎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证治准绳·类方》卷一:稀涎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痘疹仁端录》卷九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45 附注 5 《治痘全书》卷十四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附注 6 《医方类聚》卷二十引《济生续方》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65 各家论述 66 附注 7 《医统》卷四十三 71 方名 72 组成 73 功效 74 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保婴易知录》卷下 81 方名 82 组成 83 功效 84 主治 85 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86 制备方法 9 《活人方》卷一 91 方名 92 组成 93 功效 94 主治 95 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96 制备方法 10 《医学入门》卷八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准绳·类方》卷一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16 稀涎散的临床应用 117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稀涎散 1 拼音
xī xián sǎn
2 《儒门事亲》卷十二:稀涎散21 处方
猪牙皂角(不蛀者,去皮、弦)30克(炙用)绿矾 藜芦各15克
22 制法上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涌吐顽痰。治膈实中满,痰厥失音,牙关紧闭,如丧神守者。
24 稀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或3~6克,用浆水调下。牙关不开者,斡开牙关灌之。
25 摘录《儒门事亲》卷十二
3 《证治准绳·类方》卷一:稀涎散31 处方
江子仁6粒(每粒分作二半)牙皂9克(切片)明矾30克
32 制法上药先将矾化开,再入另二味,搅匀待矾枯为末。
33 功能主治治中风不语,牙关紧闭,单蛾双蛾。
34 稀涎散的用法用量每用09克吹入。痰涎壅盛者,用15克,灯心汤送下。
35 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一
4 《痘疹仁端录》卷九 41 方名
稀涎散
42 组成款冬花5钱,杏仁5钱,瓜蒌5钱,麦冬5钱。
43 主治痘至89日,毒存阳明,口内锁紧,疼痛难咽。
44 稀涎散的用法用量用梨汁煎膏,加乳蜜紧煎数沸。先用薄荷汤漱口,后服此药,时服几匙。
45 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稀涎膏”。
5 《治痘全书》卷十四 51 方名稀涎散
52 组成山豆根、薄荷、熊胆、茶芽。
53 主治口疮。痘至七八朝,咽喉紧锁疼痛;痘疮靥不收。
54 附注《痘疹仁端录》本方用法:先将薄荷洗口,为末吹。
6 《医方类聚》卷二十引《济生续方》 61 方名稀涎散
62 组成半夏14枚(大者,生,切片),猪牙皂角1条(炙)。
63 主治中风痰涎壅闭,或寒热结胸,或中湿肿满。
64 稀涎散的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2盏,煎1盏,去滓,加姜汁少许,温服。不能咽,徐徐灌之。
65 各家论述《医门法律》:此以半夏治痰涎,牙皂治风,比而成方。盖因其无形之风挟有形之痰,胶结不解,用此二物,俾涎散而风出也。
66 附注本方按剂型当作“稀涎汤”。
7 《医统》卷四十三 71 方名稀涎散
72 组成牙皂(炙,去皮弦)1钱,藜芦5分。
73 功效吐顽痰。
74 稀涎散的用法用量每服5分或12钱,浆水调下,牙关不开者灌之。
7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8 《保婴易知录》卷下 81 方名稀涎散
82 组成蝎尾半钱,铜青半钱,朱砂1钱,腻粉1字,麝香少许。
83 功效吐风痰。
84 主治脐风已成。
85 稀涎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字,茶清调下。
86 制备方法上为末。
9 《活人方》卷一 91 方名稀涎散
92 组成明矾1钱,枯矾1钱,牙皂(炙黄,去皮)2钱。
93 功效探吐风痰,疏通喉膈。
94 主治中风初起,痰涎潮涌,牙关紧闭,汤药难进者。
95 稀涎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2钱,白滚汤调下。探吐浮痰则已,不宜多吐。
96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0 《医学入门》卷八 101 方名稀涎散
102 组成皂角、半夏、明矾各等分。
103 主治中风,肢散涎潮,膈塞气闭不通。
104 稀涎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白汤调服,即吐。
105 制备方法上为末。
11 《准绳·类方》卷一 111 方名稀涎散
112 组成江子仁6粒(每粒分作两半),牙皂3钱(切片),明矾1两。
113 主治中风不语,牙关紧急,单蛾双蛾。
114 稀涎散的用法用量每用3分,吹入。诸病皆愈。痰涎壅盛者以5分,灯心汤下,喉中之痰逆上者即吐,膈间者即下。凡中风口噤不能开,用白盐梅揩齿即能开。
115 制备方法先将矾化开,却入2味搅匀,待矾枯为末。
116 稀涎散的临床应用痰滞胸膈:定西侯蒋公患上气喘急,其脉寸口洪滑,此痰滞胸膈也。合先服稀涎散二钱,更以热火频频饮之(用代探吐法殊妙),则溢而吐其痰如胶,内有一长条,裹韭叶一根,遂愈。
117 各家论述《丸散膏丹集成》:方用矾石之咸涩以消痰涎,牙皂之辛苦以搜风秘,俾涎散而风解。惟浊气风涌而上,清阳失位暴仆,以此先治其标,至咽喉疏通,能进汤药即止。若攻尽其痰,则液无以养筋,令人挛急筋骨,此为大戒。
古籍中的稀涎散 《明医指掌》:[卷二]真中风一大便秘,三化汤。失音舌强,大秦艽汤。痰涎盛者,稀涎散、竹沥汤、荆沥汤。加减续命汤麻黄(去节)人参(
《严氏济生方》:[诸风门]中风论治所不治。当此之时,先宜用搐鼻法,俟其喷嚏,即以稀涎散灌之,若气苏神省,却按前方施以治法。前贤方论,
《证治汇补》:[卷之一提纲门]中风。以白盐梅蘸僵蚕擦之。如风痰顽结。诸药不入者。稀涎散吐之。如风邪闭固。服药不入者。防汤熏之。脉虚自
《续名医类案》:[卷二]中风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当先用子和法涌吐之。乃以稀涎散、齑汁调灌之,涌出痰涎碗许。少顷,又以三化汤灌
《杂病广要》:[身体类]厥本草-古籍
南朝 本草经集注
唐 新修本草 食疗本草
元 汤液本草 饮膳正要 本草品汇精要
明 滇南本草 本草蒙筌 本草纲目 本草乘雅半偈 本草征要 本草纲目别名录
清 神农本草经 本草易读 本草新编 本草备要 本经逢原 本草经解 本草从新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崇原 本草求真 神农本草经读 本草述钩元 本草思辨录 本草便读 本草撮要 本草问答 本草择要纲目 得配本草 本草害利 本草分经 吴普本草 海药本草 本草图经 本草衍义 食鉴本草 神农本草经赞 证类本草
方药-古籍
西汉 五十二病方
东晋 肘后备急方
齐 刘涓子鬼遗方
唐 千金翼方 孙真人海上方 外台秘要 千金宝要 备急千金要方
北宋 医心方 苏沈良方
南宋 普济本事方
元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瑞竹堂经验方 世医得效方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明 炮炙大法 雷公炮制药性解 药鉴 卫生易简方 奇效良方 医方集宜 医方考 普济方 仁术便览 祖剂 文堂集验方 证治准绳·类方
清 古今名医方论 种福堂公选良方 汤头歌诀 奇方类编 医方集解 绛雪园古方选注 医方论 串雅内外编 成方切用 时方妙用 时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 金匮方歌括 医方证治汇编歌诀 验方新编 经验丹方汇编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大小诸证方论 惠直堂经验方 绛囊撮要 古方汇精 外治寿世方 回生集 增订医方歌诀 济世神验良方 医方歌括 医方简义 急救广生集 疯门全书 删补名医方论 雷公炮炙论 炮炙全书 濒湖炮炙法 要药分剂 药征 名医别录 太平圣惠方 博济方 史载之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圣济总录 鸡峰普济方 洪氏集验方 杨氏家藏方
全生指迷方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严氏济生方 药征续编 急救便方 十剂表 药性切用 华佗神方 集验方 奇效简便良方 神仙济世良方 是斋百一选方 小品方 经验奇方 本草简要方 急救良方 增订十药神书 食疗方
妇幼-古籍
东汉 颅囟经
唐 产宝
南宋 女科百问 妇人大全良方
元 活幼心书 活幼口议
明 婴童百问 女科证治准绳 幼科证治准绳 女科撮要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幼科折衷 幼科发挥 幼科类萃 保婴撮要 妇人规 慈幼新书 济阴纲目 邯郸遗稿 证治准绳·幼科 证治准绳·女科
清 女科切要 傅青主女科歌括 沈氏女科辑要 济生集 幼科切要 婴儿论 小儿推拿广意 女科旨要 女科折衷纂要 女科要旨 女科秘旨 女科经纶 幼幼集成 幼科推拿秘书 幼科铁镜 儿科醒 胎产心法 胎产指南 妇科心法要诀 麻科活人全书 麻疹备要方论 麻疹阐注 痘疹心法要诀 盘珠集胎产症治 原要论 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民国 儿科萃精 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 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要略 痧疹辑要 女科指要
女科指掌 女科秘要 女科精要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幼幼新书 幼科心法要诀
幼科指南 幼科概论 竹泉生女科集要 保幼新编 胎产秘书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妇科秘方 妇科秘书 妇科问答 专治麻痧初编 张氏妇科 产鉴 陈氏幼科秘诀 评注产科心法 慈幼便览 毓麟验方 经验麻科 达生编 竹林女科证治 产后十八论 脚气治法总要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鬻婴提要说 婴童类萃
医论-古籍
东汉 华氏中藏经
齐 褚氏遗书
隋 诸病源候论
唐 千金食治
南宋 医说
金 内外伤辨 儒门事亲 医学启源 兰室秘藏 脾胃论
元 症因脉治 饮食须知 此事难知 金匮钩玄 卫生宝鉴 医垒元戎 丹溪手镜 医述
明 内科摘要 温疫论 寿世保元 广瘟疫论 养生导引法 养生导引秘籍 养生类要 瘴疟指南 明医指掌 明医杂着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丹溪心法 古今医鉴 医学入门 医学纲目 韩氏医通 医学正传 轩岐救正论 丹台玉案 古今医统大全 推求师意 医旨绪余 景岳全书 证治准绳·杂病 万病回春 续医说
清 医林改错 金匮翼 医门法律 笔花医镜 血证论 中风论 脉确 医学从众录 医门补要 痰疠法门 证治汇补 理瀹骈文 温热暑疫全书 疫疹一得 温病条辨 温热逢源时病论 温病指南 女丹合编选注 运气要诀 心医集 性命要旨 松峰说疫 寿世传真 陆地仙经 温热经纬 温热论 养生秘旨 重订广温热论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寿世青编 脉因证治 医宗金鉴 医学衷中参西录 石室秘录 古今名医汇粹 痧胀玉衡 医学三字经 辨证录 医学指归 医学实在易 冯氏锦囊秘录 医学心悟 类证治裁 医碥 医学真传 张氏医通 伤寒论纲目 幼科释谜 妇科玉尺 古今医彻 药症忌宜 医宗己任编 医学妙谛 顾松园医镜 医医小草 医学传灯 宜麟策 养老奉亲书 何氏虚劳心传 周慎斋遗书 订正太素脉秘诀 脉症治方 脉诀乳海 脉诀考证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推拿抉微 脉理求真 脉诀刊误 脉诀汇辨 西池集 宁坤秘笈 温病正宗 达摩洗髓易筋经 修昆仑证验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扁鹊心书 玉机微义 校注医醇剩义 杂病治例 医经国小 卫济宝书 三消论 医学摘粹 简明医彀 辨症玉函 中国医籍考 脉象统类 洗冤集录 格致余论 诸病主病诗 医学见能
伤科-古籍
唐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元 外科精义 阴证略例
明 立斋外科发挥 外科枢要 跌损妙方 外科集验方 外科正宗 外科启玄 外科理例 正体类要 理虚元鉴 慎柔五书 痰火点雪 解围元薮 疠疡机要 仙传外科集验方 证治准绳·疡医
清 杂病心法要诀 杂病广要 伤科大成 跌打损伤回生集 疡医大全 疡科心得集 外科大成 外科心法要诀 外科全生集 外科传薪集 外科选要 外科医镜 正骨心法要旨 伤科方书 伤科汇纂 伤科补要 外科十法
民国 疡科纲要 江氏伤科学 跌打秘方 跌打损伤方 傅青主男科重编考释 发背对口治诀论 集验背疽方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 外科十三方考 外科方外奇方 外科精要 金疮秘传禁方 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 青囊秘诀 秘传外科方 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 接骨手法 救伤秘旨 虚损启微 诊脉三十二辨 杨成博先生遗留穴道秘书 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外科证治全书
经络-古籍
唐 黄帝明堂灸经
元 西方子明堂灸经
明 奇经八脉考 经络全书 经络考 经络汇编 灵枢经脉翼
清 包氏喉证家宝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厘正按摩要术 -- 经穴汇解 炙膏肓腧穴法 广嗣语
五官-古籍
唐 银海精微
元 原机启微
明 口齿类要 神应经
清 审视瑶函 目经大成 尤氏喉科秘书 白喉全生集 白喉条辨 重楼玉钥 重楼玉钥续编 神灸经纶 眼科心法要诀 喉舌备要秘旨 喉科指掌 喉科集腋 眼科秘诀 尤氏喉症指南 重订囊秘喉书 秘传眼科龙木论 异授眼科 眼科阐微 喉科秘诀 焦氏喉科枕秘
针灸-古籍
南宋 针灸资生经
金 子午流注针经
元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针经节要 针经指南
明 针灸大全 针灸聚英 杨敬斋针灸全书 普济方·针灸 针灸素难要旨 针灸问对
清 针灸易学 针灸逢源 刺灸心法要诀 一草亭目科全书 银海指南 针灸集成 针灸大成 针灸甲乙经 宋本备急灸法 子午流注说难 灸法秘传 走马急疳真方 明目至宝 金针秘传 针灸神书
医案-古籍
元 丹溪治法心要
明 医贯 肯堂医论
清 友渔斋医话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吴鞠通医案 冷庐医话 柳洲医话 古今医案按 侣山堂类辩 临证指南医案 存存斋医话稿 医经溯洄集 三家医案合刻 客尘医话 王氏医案绎注 市隐庐医学杂着 未刻本叶氏医案 回春录 吴医汇讲 奇症汇 知医必辨 花韵楼医案 眉寿堂方案选存 凌临灵方 孙文垣医案 马培之医案 张聿青医案 张畹香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寓意草 程杏轩医案 慎疾刍言 对山医话 质疑录 丛桂草堂医案 归砚录 医学读书记 续名医类案 读医随笔 医学源流论 王旭高临证医案 邵兰荪医案
-- 叶天士医案精华 一得集 丁甘仁医案 上池杂说 也是山人医案 先哲医话 何澹安医案 证治心传 研经言 重订灵兰要览 重庆堂随笔 塘医话 叶选医衡 医原 医暇卮言 医学课儿策
医经-古籍
西汉 八十一难经
东汉 伤寒论
唐 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太素
金 素问玄机原病式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素问要旨论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注解伤寒论 伤寒直格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河间伤寒心要
元 读素问钞 敖氏伤寒金镜录 刘河间伤寒医鉴
明 类经 类经图翼 难经集注 伤寒六书 伤寒论条辨 伤寒证治准绳 伤寒括要 证治准绳·伤寒
清 内经博议 医经读 医经原旨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六因条辨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黄帝素问直解 素问经注节解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内经评文 内经药瀹 医效秘传 古本难经阐注 难经正义 难经经释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伤寒捷诀 伤寒寻源 张卿子伤寒论 伤寒论注 重订通俗伤寒论 伤寒溯源集 伤寒缵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大白 伤寒悬解 伤寒论类方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审证表 伤寒补例 伤寒舌鉴 伤寒论翼 伤寒附翼 伤寒指掌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高注金匮要略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伤寒心法要诀
-- 内经知要 灵素节注类编 素问识 灵枢识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难经古义 伤寒总病论 类证活人书 伤寒九十论 伤寒百证歌 伤寒发微论 伤寒明理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 伤寒法祖 伤寒论辩证广注 伤寒论辑义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中寒论辩证广注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四诊-古籍
西晋 脉经
元 诊家枢要
明 濒湖脉学 诊家正眼
清 三指禅 形色外诊简摩 临症验舌法 望诊遵经 诊宗三昧 医灯续焰 察舌辨症新法
-- 脉诀 察病指南
目录 1 拼音 2 黄文东方:加味玉屏风散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加味玉屏风散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金鉴》卷四十二:加味玉屏风散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摘录 4 《外科真诠》卷上:加味玉屏风散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摘录 5 《衷中参西》上册 51 组成 52 主治 53 加味玉屏风散的用法用量 54 加减 55 各家论述 6 《千家妙方》下册引黄文东方 61 组成 62 功效 63 主治 64 加味玉屏风散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加味玉屏风散 1 拼音
jiā wèi yù píng fēng sǎn
2 黄文东方:加味玉屏风散21 处方
生黄芪15克,白术12克,玉竹12克,连翘12克,防风6克,生地9克,地肤子9克,豨莶草9克,金银花9克,红枣5枚。
22 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滋阴清热,兼以化湿。主平素体虚,正气不足,腠理不密,玄府失固,易受风邪。
23 加味玉屏风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24 摘录
黄文东方
3 《金鉴》卷四十二:加味玉屏风散31 处方
石膏、茵陈、黄耆、白术、防风。
32 功能主治黄汗,汗出染衣者。
33 摘录《金鉴》卷四十二
4 《外科真诠》卷上:加味玉屏风散41 处方
黄耆、白术、防风、当归、苡仁、茯苓、牛膝、卑代、桂心、甘草。
42 功能主治膝眼风,寒湿偏胜者。
43 摘录《外科真诠》卷上
5 《衷中参西》上册 51 组成
生箭耆1两,白术8钱,当归6钱,桂枝尖1钱半,防风1钱半,黄蜡3钱,生白矾1钱。
52 主治破伤后,预防中风,或已中风而瘛疭,或因伤后房事不戒以致中风。
53 加味玉屏风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54 加减若已中风抽掣者,宜加全蜈蚣两条;若更因房事不戒以致中风抽风者,宜再加真鹿角胶3钱(另煎兑服),独活1钱半;若脉象有热者,用此汤时,知母、天冬皆可酌加。
55 各家论述此方原为预防中风之药,故用黄耆以固皮毛,白术以实肌肉,黄蜡。白矾以护膜原。犹恐破伤时微有感冒,故又用当归、防风、桂枝以活血散风。其防风、桂枝之分量特轻者,诚以此方原为预防中风而设,故不欲重用发汗之药以开腠理也。
6 《千家妙方》下册引黄文东方 61 组成生黄耆15g,生白术12g,防风6g,生地9g,玉竹12g,地肤子9g,豨莶草9g,连翘壳12g,银花9g,红枣5枚。
62 功效益气固表,滋阴清热,佐以化湿。
63 主治荨麻疹,属血虚生风,表卫不固者。
64 加味玉屏风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古籍中的加味玉屏风散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疸病死证根,秦艽也茵陈解酲汤 栀子大黄汤 蔓菁散 加味玉屏风散5酒疸虚茵解酲汤,实用栀鼓枳大黄,黄汗一味
《杂病心法要诀》:[卷四]疸病死证己、葛根、秦艽也。茵陈解酲汤栀子大黄汤蔓菁散加味玉屏风散酒疸虚茵解酲汤,实用栀豉枳大黄,黄汗一味蔓菁
《顾松园医镜》:[卷十二·书集]汗,同地、冬、白芍、五味、圆肉、竹叶大剂多服自效。加味生脉散生脉数加黄甘草〔用参、补气实表。纳五味,甘
《张氏医通》:[卷十六祖方]保元汤者。保元汤去人参、甘草。用黄六钱。加当归二钱。玉屏风散治卫虚自汗。易感风邪。用此补脾实卫。保元汤去人
《类证治裁》:[卷之一]中风论治目录 1 拼音 2 《证治宝鉴》卷九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附: 1 古籍中的秦艽白术汤 1 拼音
qín jiāo bái zhú tāng
2 《证治宝鉴》卷九 21 方名秦艽白术汤
22 组成秦艽、白术、甘草、防风、升麻、黄柏、陈皮、泽泻、煨大黄、当归、枳壳、红花、柴胡、芍药。
23 主治痔疮或 痛。
古籍中的秦艽白术汤 《类证治裁》:[卷之七痔漏论治]附方卷中风。〔清火〕滋燥养营汤见一卷燥。〔通治〕秦艽白术汤见本卷便血。〔凉血〕四物汤见一卷中风。再加黄
《类证治裁》:[卷之七]痔漏论治
加麻仁、白蜜等。溃脓者,热胜血也,凉以和之。秦艽白术汤去术,加生地、槐角等。痛兼血者,阴虚有火也,
《本草简要方》:[卷之二草部一]秦艽温服避风。得微汗良。治中风口眼斜。四肢拘急。秦艽白术汤。秦艽一两。白术五钱。桃仁(去皮尖另研)皂角
《妇科秘书》:中恶中暑中湿中风论姜五片)水煎服。搜风安胎饮归身黄(蜜炙)羌活黄芩秦艽防风炙草(各一钱)姜、枣煎,服至以平为期。《妇科
《胎产心法》:[卷之上]中恶中暑中湿中风论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目录 1 拼音 2 《百一》卷三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麝香煎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圣惠》卷八十七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麝香煎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麝香煎 1 拼音
shè xiāng jiān
2 《百一》卷三 21 方名麝香煎
22 组成真好麝香肉3钱。
23 主治卒暴中风。
24 麝香煎的用法用量以真清麻油,不拘多少,调令稀薄,可饮为度。即令患人1服顿尽。
25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
3 《圣惠》卷八十七 31 方名麝香煎
32 组成麝香1分,定粉半两,黄柏末半两。
33 主治小儿疳蚀齿龈,兼颊腮内疮烂。
34 麝香煎的用法用量以好蜜1两。放瓷器内,先煎57沸,即入药末相和,更煎23沸,放冷,于患处贴之,每日45次。
35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古籍中的麝香煎 《杂病广要》:[身体类]臂痛而细者,宜以小续命汤,或以异功五积散,加全蝎、麝香煎,甚者以柏子仁丸(出《妇人良方》引《指迷方》,
《是斋百一选方》:[卷之三第四门]麝香煎、五积散治卒暴中风,未可服它药,先以麝香煎、五积散灌之,甚妙,候醒,随证治之。苏训直、李新武义唐丞季润名灌
《太平圣惠方》:[卷第八十七]治小儿口齿疳诸方裹槐枝头。点猪脂治小儿疳蚀齿龈。兼颊腮内疮烂。麝香煎方。麝香(一分)定粉(半两)黄柏末(半两)上件
《普济方》:[卷八十九诸风门]治中风论汁收其痰。或服真清油调麝香。以疏通其气。又或用麝香煎五积散。为之兼行要药。倘或不然。殆至风气日增。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卷下]方本文2023-08-08 04:39: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7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