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的功效与作用与主治
花生的功效与作用与主治
花生的功效与作用与主治,花生具有预防肿瘤等疾病的功效。临床表明花生中含有的植物化学物质是肿瘤疾病的天然化学预防剂,下面仍让们一起来了解花生的功效与作用与主治。
花生的功效与作用与主治1一、降低胆固醇
花生中含有一种重要成分——亚油酸,能够促进体内胆固醇的分解与排泄,以此来降低人体的胆固醇含量。而且,花生中还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不饱和脂肪酸只能从外界获取,无法由人体合成,因此,多吃花生可以有效预防胆固醇较高所导致的脂肪肝、冠心病和脑血栓等。
二、增强记忆力
花生中含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和矿物质,其中锌元素和维生素E是提高人们记忆力,增强大脑功能的有力助手,有利于预防小脑萎缩。数据显示,每100克的花生里就含有1294毫克维生素E和203毫克锌,十分适合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以及记忆力有所下降的中老年人食用。
三、有助于减肥
很多人会觉得花生脂肪含量太高,减肥人群应该敬而远之。其实恰恰相反,这些脂肪尚且达不到增加体重的程度,其中富含的叶酸还可以帮助促进人体热量的消耗,清除体内无用的胆固醇。
除此之外,花生中的纤维素不仅有助于清理肠道垃圾,排出积存的毒素,而且还能够增强饱腹感,避免人们摄入其他的高热量食物,起到减肥瘦身的作用。
四、保护心血管
花生最外层覆盖的紫红色的花生衣具有促进血小板生成并防止斑块堵塞血管,缩短伤口凝血时间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人体的造血功能,防治多种出血型疾病。花生中还含有一种名为“白藜芦醇”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对预防各种心血管疾病,保护人体健康的功效显著。
五、延缓衰老速度
花生中含有的锌元素和儿茶素有助于增强大脑皮层细胞的活性,是降低人体衰老速度的有益成分,而且生花生的花生衣还具有补血益气的功效,有利于改善皮肤状态,缓解女性经期的各种不适症状。花生还有一个别名叫做“长生果”,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其延缓衰老的重要作用。
花生物美价廉,是老少皆宜的保养盛品,每日煮粥或者炒菜时放一些花生,长期坚持身体便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肠胃功能较弱者、糖尿病患者、中风患者以及高脂蛋白血症患者不宜过量食用花生,否则可能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花生的功效与作用与主治2功效一:促进生长
花生中含有的微量元素钙特别高,而钙元素是人体骨骼最重要的成分,所以常吃花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和发育。
功效二:增强记忆力
花生含有很多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尤其是花生中的维生素E和锌,这两种成分主要能提高人体的记忆力,对儿童和老年人来说尤其重要。
功效三:养颜抗衰老
花生被叫做“长生果”,这是因为其中含有一种抗老化的成分“儿茶素”,经常吃可以起到抗衰老的效果,能有效的减缓人体老化的速度。
功效四:凝血止血
花生皮中含有的油脂和维生素成分能够起到凝血的作用,而且能有效的对抗纤维素的溶解,另外还能促进骨髓中血小板的制造,对于很多血液型疾病来说花生有很明显的止血作用。
功效五:降低胆固醇
花生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成分,这些成分最明显的作用就是降低身体中胆固醇的含量,从而防止了很多高胆固醇诱发的疾病。
其实花生虽好,但却不是人人都能通过它来补充营养,最起码以下这七种人群是不适合吃的。
第一:痛风患者。 通常痛风患者的尿酸含量都比较高,而花生营养成分过高很容易导致尿酸无法排出体外,所以通风的患者最好不要吃花生。
第二:胃病患者。 胃肠不好的'人经常会有腹痛或者腹泻的症状,饮食上应坚持清淡少油的标准,花生的含油量和脂肪量都比较高,胃病患者很难吸收其营养,反而会造成胃肠道的负荷。
第三:胆囊切除患者。 人体胆囊分泌的胆汁可以很好的吸收脂肪,而没有胆囊则无法吸收花生这样高脂肪的食物。
第四:糖尿病患者。 对于糖尿病而言每天摄入的食物有严格控制,尤其是油的摄入,花生含有的油脂成分太多。
第五:减肥人群。 如果正处于减肥阶段,那么是不建议吃花生这样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不然永远达不到减肥的效果。
第六:跌打淤肿患者。 花生中含有促进凝血的成分,通常跌打后会有外在的淤血及肿胀,如果吃花生的话很容易影响淤血的消散时间,另外还可能使肿胀情况更严重。
第七:高脂蛋白血症患者。 饮食不合理是导致此类疾病最大的原因,所以饮食上要控制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
处于生长期的小朋友多吃花生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发育,而且对记忆力也有明显提高作用,再有就是爱美的人士不能错过,因为长生果并不是浪得虚名,经常吃会发现皮肤明显的变化,而且还有抗早衰的效果。只不过肠胃不好、糖尿病患者和减肥的人群一定不能吃它。
花生的功效与作用与主治3降低胆固醇: 花生油中含有大量的亚油酸,这种物质可使人体内胆固醇分解为胆汁酸排出体外,避免胆固醇在体内沉积,减少因胆固醇在人体中超过正常值而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延缓人体衰老: 花生中的锌元素含量普遍高于其他油料作物。锌能促进儿童大脑发育,有增强大脑的记忆功能,可激活中老年人脑细胞,有效地延缓人体过早衰老,具有抗老化作用。
促进儿童骨骼发育: 花生含钙量丰富,可以促进儿童骨骼发育。
预防肿瘤: 花生、花生油中含有一种生物活性很强的天然多酚类物质——白藜芦醇。而富含白藜芦醇的花生、花生油等相关花生制品将会对饮食与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凝血止血花生衣中含有油脂和多种维生素,并含有使凝血时间缩短的物质,能对抗纤维蛋白的溶解,有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的功能,对多种出血性疾病,不但有止血的作用,而且对原发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人体造血功能有益。
吃生花生的好处
吃花生对身体有无好处是要因人而异的。因为花生被人们称为长寿果,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比如说蛋白质、氨基酸等,所以有些人吃了之后不但能补充体力,同时还可以提高记忆力;但是花生又含有大量的脂肪和油脂,所以消化能力差的朋友吃了会引起肠胃不适,同时过多油脂的摄入还容易引起上火,导致面部痤疮的出现,不利于外在的美观。
生花生可以将低人体中胆固醇的含量,这是因为生花生中还有一种能够分解胆固醇的元素,它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亚油酸,亚油酸可以把胆固醇分解为胆汁酸排出体外;其次对于小孩子来说,花生中含有的锌元素,还能够促进他们大脑发育,提高记忆力,含有的钙元素类促进骨骼发育;而老年人吃生花生,能够延缓衰老;除此之外,生花生还能预防肿瘤、预防癌症。
如果食用的方法正确,生花生米不会导致肥胖的出现。虽然花生中含有大量的脂肪,但是这些脂肪属于不饱和状态,不会导致人们发胖。其实每天吃少于五十克的生花生米对身体还是有好处的,比如说老年人吃了能够预防骨质疏松的出现,这是因为花生富含钙元素,其次,生花生中脂肪还不含有胆固醇,所以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还能保护心脏。
生花生米可以养胃,但是不能过多食用,一般一次吃十粒就足够了。生花生米之所以能够养胃,是因为它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胃肠消化,预防消化不良的出现,同时它含有的胆固醇比较少;其次,在吃生花生的时候最好能把花生皮一起吃了,因为对于女性来说花生皮还有补血、养血的功效,除此之外,生花生米不爱的那养胃,还能美容养颜。
吃熟花生的好处
花生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和血脂的功效,再加上丰富的膳食纤维,使花生名副其实地成为减肥食物。
吃熟花生减肥同样是花生也是有区别的,生花生的营养成分高于熟花生,但生花生并不如熟花生的减肥效果好。带红皮的花生对肠胃保健很有帮助,并对女性来说可调节经期不适,补血、补气,还能滋养秀发。熟花生在变熟的过程中会流失一些油脂,所以减肥期间更适宜吃熟花生,而清水煮过的花生也是十分有利的。
花生炒熟或油炸后,性质热燥,炒着吃就得去皮,油炸花生米预防乳腺患癌,但不宜多食。
在花生的诸多吃法中以炖吃为最佳。这样既避免了招牌营养素的破坏,又具有了不温不火、口感潮润、入口好烂、易于消化的特点,老少皆宜。
花生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肌肤润泽、细腻、使头发丰厚,有光泽。
水煮花生营养高: 有些人习惯吃炒花生仁或用油炸后吃,这样会使花生红衣中所含甘油酯和塞醇酯成分被大量破坏,因此花生仁连红衣一起煮着吃营养价值更高。另外,花生容易感染黄曲霉菌毒素,水煮后,花生所污染的黄曲霉菌毒素基本上能溶到水里去,这样吃更安全。
总而言之,适当吃一些熟花生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对女性来说,可以调节经期当中的一些不适,起到补血补气的作用,另外熟花生营养价值比较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但需要注意的是,炒熟的花生,如果真的太多的话容易上火,花生当中最好的吃法就是清水煮的花生。
结语: 通过以上我的介绍,大家是否对花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了呢吃花生可以降低胆固醇、延缓人体衰老、促进儿童骨骼发育、预防肿瘤等好处。所以经常吃花生对身体是很好的。
花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吃到的一种食物,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吃花生这种食物的时候,不仅吃起来非常的美味,而且我们也同样知道花生中的营养价值是比较高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花生可以帮助我们身体达到哪些的功效与作用呢
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吃的花生有很多的营养价值,而这些营养价值就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相应的功效与作用,比如我们多吃一些花生,补充一些维生素,c就可以帮助我们达到一个美容养颜,提高抵抗力,防癌抗癌的目的,而在吃花生的过程中,多补充一些维生素a, 则可以帮助我们的眼睛达到一个比较健康的水平,还可以帮助我们治疗眼干眼涩的现象,花生中还含有非常多的矿质元素这些矿质元素也可以帮助我们的身体,更具有活力,而且帮助我们预防或治疗贫血的现象。
2花生除了使用价值,当然还有一些药用价值,那么我国的许多艺术上也都对花生这种食物有记载,花生的药用价值也是比较高的,比如他可以帮助我们达到一个润肺的效果,而且一些人可能会经常出现干呕以及反胃的现象,那么吃一些花生也可以帮助很好的治疗,一些有脚气的人吃花生也可以达到一个治疗的功效。
3花生还有很多的药用价值,比如用盐水煮花生来吃可以帮助达到一个滋燥润火的现象。
以上就是给大家介绍的花生的功效与作用,但是花生的功效与作用还不仅于此,花生的营养价值帮助花生具有很多的食用功效,而一些医学的办法,制作花生还可以帮助花生达到许多的医疗功效,所以花生的功效与作用是非常的多的。
扩展阅读: 花生 花生的营养价值
(1)段成式,唐朝人,所著《酉阳杂俎》成书于公元1000年之前,其中有“又有一种,形如番芋,蔓生,艺者架小棚使蔓之,花开亦落土,结子如香芋,亦名花生”的描述。
(2)贾铭(1279—1368),元朝人,在《饮食须知》中有“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香芋,小儿多食,滞气难消……”的记述。《饮食须知》中的内容均来自诸家本草,成书年代应在14世纪中期,而所摘引材料的来源则应更早于成书年代。
(3)蓝茂(1397—1476),明朝人,所著《滇南本草》中有关于花生的记载,其成书年代约在15世纪中期。
(4)《常熟县志》(1503年)中有花生条目称“花生三月栽,引蔓不甚长,俗云花落在地,亦生子土中,故名,露后食之,其味才美”。
(5)《上海县志》(1504年)、《姑苏县志》(1506年)均有关于花生的描写。
(6)赵学敏,清朝人,1765年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对落花生有较详尽的考证,书中引用过唐朝《酉阳杂俎》中有关花生的叙述,认为唐朝时已有花生栽培。
(7)檀萃,清朝人,1799年所著《滇海虞衡志》中有“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宋元间,棉花、番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棉花、番瓜、番芋、落花生同时传入中国”的记载。这说明中国在宋、元年间(即公元1000年左右)已有花生栽培,而且是与甘薯等作物同时从南洋诸岛国得来的。客观上,我国古代在自然科学方面尤其与农业有关的著述并完整保留下来的不是很多。明朝后期李时珍作著《本草纲目》(1578)和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1628)均未见关于花生的记述,其原因可能是到明朝末年在中国花生还不是一种广泛种植利用的农作物。唐朝《酉阳杂俎》对花生的描述是现存最早而明确的文字记载,但该书若干不同版本中又没有关于花生的文字表述,因此该书关于花生的记述是否出自唐朝原始版本尚有待考证。更早的文献如西晋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304)中有关于“千岁子”的描述,性状均与花生相同,清朝广东编撰的《大埔县志》中则称千岁子即是花生,而千岁子这一植物名称最早见于汉朝文献《三辅黄图》。从上述有限的文字记载中,暂且不考虑若干不确定的部分,也可以说明在14世纪中期之前中国已有花生的栽培和文字资料。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1492年,欧洲文献中直到1535年才有关于花生的记述。
花生果实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A、维生素B6、维生素E、维生素K,以及矿物质钙、磷、铁等营养成分,含有8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含卵磷脂、胆碱、胡萝卜素、粗纤维等物质。
脂肪含量为44%-45%,蛋白质含量为24-36%,含糖量为20%左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PP、A、D、E,钙和铁等。并含有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多种维生素。有促进人的脑细胞发育,增强记忆的作用。
扩展资料
花生的功效
1、控制食欲:花生是“高饱腹感”食物,能让你感觉更饱,或者饱的时间更长。
2、有助减盐:咸味花生不但能满足你吃咸的爱好,还不容易导致摄入过量食盐。
3、稳定血糖:研究发现,如果把饮食中的一份红肉换成花生,患糖尿病的风险会降低21%。花生会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如果早上吃点花生,那么你一天的血糖都不会过高。
4、保持心脏健康:吃花生最多的人,患冠心病的风险能减少35%。花生含有的某些成分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的含量,让心脏更加健康。
5、减少患癌风险:研究发现,每周至少吃两次花生的女性,患结肠癌的风险能降低58%;而每周至少吃两次花生的男性,能降低27%的风险。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谷田梦(天然谷物食品倡导者)解答:花生又名长生果、落花生,和黄豆一起被誉为“植物肉“、“素中之荤”。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内含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有促进脑细胞发育,增强记忆的功能。
生花生中的蛋白质成分相较于熟花生的蛋白质更难消化,需要更多的胆汁等消化液,会加重各个消化腺的负担,需要控制食用量,不能多吃,有消化道问题的人群更不宜食用。
花生在泥土中生长的时候,可能会被寄生虫卵污染,生吃有可能引起寄生虫病,需要注意生花生是否被虫害。
花生生长过程中常被鼠类啃食,所以看见花生上有鼠类爪印或齿印就不要再食用了,以免感染鼠疫。
生花生皮有凝血止血的作用,跌打淤肿的人群不要食用,血脉瘀滞者吃花生会出现血淤难散,加重瘀肿的情况。
花生皮的作用很多,生吃花生的时候不要将花生皮去除,造成营养的浪费。
以上内容由谷田梦(天然谷物食品倡导者)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2023-08-08 04:42: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7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