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何为三元五腊?
道教节日 -------------------------------------------------------------------------------- 道教以与自己信仰关系重大的日子和所奉神灵、祖师之诞辰日为节日。某些重大节 日,将举行盛大斋醮,以示庆祝。 由于各个节日庆祝的对象不同,其始年并不一样。据现存资料看,三会日、三元日、 五腊日等是较早的节日,其余皆后起。由于各派在信仰上的差异,所崇奉的神灵和祖师 即有同有异。一般说来,各派共尊的最高神三清、最高天神玉皇,及历史悠久的三官、 社会影响很大的西王母、东岳大帝、文昌帝君、真武大帝等之“诞辰”日,是各派共奉 的节日。各派所奉的祖师,如正一派的张陵、三茅真君、许真君,全真道的吕洞宾、王 重阳、邱处机等之诞辰日,则是分奉的节日。 由于道教派别的纷繁和地域世俗信仰的影响,各个地区众多小派所崇拜的神灵、祖 师更为繁多,节日也相应增多。现仅就节日之重要者简述如下: 三会日 据陆修静《道门科略》等载,三会日为农历(下同)正月七日,七月七日, 十月五日。①据称,此三日为“三官考核(道民)功过”的日子,也是早期正一道(即 五斗米道和天师道时期)道民聚会的三个日子。在此三日里,道民须赴本师治所,申报 家口录籍,听道官宣讲科戒,接受三官考核功过,以定受箓之等次。此制盛行于张鲁统 治汉中时期,此后由于条件的变化,制度逐渐废弛。南朝宋陆修静改革、整顿天师道时, 曾经重申科戒,意欲使三会日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但收效甚微,此后,即不再实行。 三元日 一称三元节。三元指天、地、水三官,是五斗米道初创时信奉的主要神灵。 三张时的“三官手书”,即上章给此三神。魏晋南北朝时,此信仰盛行不衰,出现了所 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②认为三官掌握人之生死命籍,它们将于一年 的特定三天中分别下降人间,考校人之功过,以定人之寿命。南北朝所出的《三元玉京 玄都大献经》云:“一切众生生死命籍、善恶簿录,谱皆系在三元九府。 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毫分无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天官检勾;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地官检勾;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检勾。”③以后,此三个考 校世人功过的日子又演变而为三官的生日,此见明代所出的《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目 录》之《圣诞令节日期》,谓: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圣诞;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圣 诞;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圣诞。④从此,三元日作为道教节日,一直留传至今。 五腊日 道教据古代“腊日”祭先祖、百神之制,⑤创五腊日。称正月一日为天腊, 是“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之日;五月五日为地腊,是“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 肉衰盛”之日;七月七日为道德腊,是“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之日;十月一日为民 岁腊,是“五帝校定生人禄科官爵”之日;十二月(缺日——引者注)为王侯腊,是 “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之日。⑥此节日兴起既早(南北朝成书的《赤松子章 历》已载此),至今亦为道教所奉行。特别是正月一日的天腊之辰,仍为今日道教之重 要节日,届时要按传统设醮祭天,祭先祖,以求福寿。 三清圣诞 三清作为道教最高神,在唐初已经确立。其中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本 为“道”之化身,是无始无先的,本无所谓生日,但后世道教经过解释,仍给它们定了 生日。据称,元始天尊象征混沌,为阴阳初判的第一个大世纪,因此以阳生阴降、夜短 昼长的冬至日为其诞辰;灵宝天尊象征混沌始清,为阴阳开始分明的第二个大世纪,因 此以阴生阳消、昼短夜长的夏至日为其诞辰。⑦第三位道德天尊,即老子,历史上实有 其人。但因留下的记载太少,仅能推知其为春秋时人,无从知晓他的生年月日。在两晋 南北朝佛、道斗争中,道教为推崇其教,不断将老子生年提前,南北朝时,已将其提至 周初。唐王悬河《三洞珠囊》卷九《老子为帝师品》曰: “太平部卷第八《老子传授经戒仪注诀》云:老子者,得道之大圣,……近出世化, 生乎周初。……文王之时,仕为守藏史。”⑧其《老子化西胡品》曰:“生殷周之际。” ⑨其时尚无具体出生年月日。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再将老子生活年代推至殷 商,并认定了年月日。其卷二《释老君事迹氏族降生年代》云:“老君降生年代,即殷 武丁九年庚辰岁二月十五日也。”AB此老子生日,为后世老子传记著作如北宋贾善翔 《犹龙传》、南宋谢守灏《混元圣纪》《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元陈致虚《金丹大要仙 派》等所沿袭,成为老子生日的定论。三清中之老子生日虽定于唐,但其余二位之生日 定于何时,现难论断。 玉皇圣诞 玉皇大帝信仰在宋代很盛,《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已称其“于丙午岁正 月九日午时诞于王宫”。AC此经未著撰人,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五上已见著录, 曰:“《玉皇本行集经》三卷,右嘉熙四年临安府承天灵应观所刻蜀本也。”AD按宋无 嘉熙,晁公武于乾道(1165~1173)中任临安府少尹,所云嘉熙或为嘉佑或淳熙(1174 ~1189)之误。如然,玉皇生日在宋代已被认定。此后,源出于元、成书于明的《搜神 记》卷一所载与此同,明中叶成书的《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目录·圣诞令节日期》亦 云玉皇生于正月初九。 王母圣诞 西王母神话起源很古,但直至唐末杜光庭《墉城集仙录》杂糅诸记为之 作传时,尚谓其为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并无生年月日之说。再至明《搜神记》和《三 教搜神大全》(源出元代),始称其为“七月十八日生”。AE《圣诞令节日期》亦云: “七月十八日,王母娘娘圣诞。”AF可知此诞日也为明代所认定。 东岳圣诞 东岳信仰起源也很早,至唐宋屡封为王、为帝,信仰更为普遍。但至元 代成书的《东岳大生宝忏》,尚称其“应乎造化,生于混沌之初”。AG而无生日之说。 源出于元而成书于明的《搜神记》卷一,始谓其于“三月二十八日生”。AH明中叶成书 的《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目录·圣诞令节日期》和明田汝成《熙朝乐事》、明沈榜 《宛署杂记》等作了同样记载。可知东岳圣诞亦在明代始被认定。 文昌圣诞 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或称元皇天帝。是合文昌星与梓潼神二者为一 体的复合神。其信仰在宋代已很盛行。南宋理宗时成书的《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 已谓其生于二月初三日。AI元末成书的《清河内传》谓其自云“生于周初,后七十三化”,于“西晋末降生于越之西、雟之南两郡之间,是时丁未年甲子辛亥二月三日诞”。AJ此 后,《搜神记》卷二,《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目录·圣诞令节日期》所载同。 真武圣诞 宋以后,人们对真武神的信仰愈加普遍,其神格愈来愈高,被称为真武 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上述《搜神记》卷二,谓玄天上帝“三月初三日生”。AK明初朱 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亦谓三月初三日,北方镇天真武诞生。LB元末明初之《玄天上 帝启圣录》及明中叶《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目录》所载同。此日即成为道教重要节日 之一。 张天师诞辰 张陵被称为祖天师,为正一派道士所尊奉。 早出的张陵传记无生日记载,最早记其生日的是元道士赵道一所编《历世真仙体道 通鉴》,其卷十八《张天师传》谓其“于东汉光武建武十年甲午正月望日(十五日), 生于吴地天目山”。LC明初朱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一《道教源流章》《诸神圣诞 日玉匣记等集目录》所载同。此后即为正一道重要节日之一。 三茅君诞辰 《茅山志》卷二十所录梁碑《九锡真人三茅君碑文》和卷五《三神纪》,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六《茅盈传》皆云茅盈“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丙申岁”。 LD皆未言月日。《搜神记》卷二始称:“三茅真君,三月十八日生。”LE此后即为正一 道重要节日之一。 许真君诞辰 唐宋间,江南盛传许逊神异事,但至南宋白玉蟾作《旌阳许真君传》、 南宋施岑编《西山许真君八十五化录》,皆仅云:“吴赤乌二年己未,母夫人梦金凤衔 珠坠于掌上,玩而吞之,……有娠而生真君焉。”LF《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六 《许太史传》所记同,皆未言月日。元代成书的《许真君仙传》和《许太史真君图传》 始记生日,谓其生于“吴赤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LG明朱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所 记同。此后即为正一道重要节日之一。 吕祖诞辰 最早记吕洞宾诞日的为元初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其卷一《吕纯阳真 人传》谓其于“唐德宗兴元十四年丙子四月十四日生于林禽树下”。LH苗善时于元至大 (1308~1311)间作《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谓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 时”。LI元泰定(1324~1327)间成书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则谓“生于唐德宗贞元 丙子(十二年)四月十四日”。LJ元末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又谓“生于 (唐)天宝十四年乙未(755)四月十四巳时;一云生唐德宗贞元丙子。”LK所云生年有 四:兴元十四年(按兴元仅一年,无十四年——引者注),贞元十四年,贞元十二年, 天宝十四年;而月日则一(四月十四日)。此日即定为吕洞宾诞日,为全真道重要节日 之一。 重阳祖师诞辰 元初秦志安《金莲正宗记》、至元(1264~1294)间李道谦编《甘 水仙源录》所收王嚞早期传记,无生年月日记载,至元间李道谦作《七真年谱》,始谓 其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十二月二十二日。MB泰定间成书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所 载与此同,从此即定为王嚞诞辰日,是为全真道重要节日之一。 邱祖诞辰 《金莲正宗记》《甘水仙源录》所收邱处机早期传记,无生年月日记载, 李道谦作《七真年谱》始谓其于金熙宗皇统八年正月十九日生于登州栖霞县。MC泰定间 成书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所记同。从此即作为邱处机诞辰,而为全真道重要节日之 一。 由上可见,除三会日、三元日、五腊日出现较早,老子诞辰、玉皇诞辰分别于唐末 和宋代才被认定外,其余无论神灵或祖师诞辰之确认,皆在元、明。由此似可推断,早 期道教,节日尚少,其多数节日皆为元明时(主要为明代)所定。 其原因或许与当时道教处于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有关。因入明以后,道教逐渐失去 上层统治者的支持,不得不转向民间寻求发展,使道教世俗化,大量增加斋醮节日,以 适应民间的需要。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仅次于佛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法术仪式,功德成神,常见的后天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
教理和教义
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三清尊神则是“道”最初的人格化显现,也代表了宇宙创生的三个重要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诸神,这些称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与道体合一,而道法无远弗届充斥无边宇宙,故道教徒祝颂语常曰“无量天尊”,人类通过某些方式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些人称为后天神仙,最高修为者也可以达到天尊。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历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最后,演变成三位一体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学理论。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道教神学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后的宗教学说,未必完全切合,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尊崇《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等众多道家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儒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响。
历史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此阶段不仅中国内部道教有所发展,更藉由迁徙与文化交流发扬至亚洲其他各处。比方东晋末,五斗米道在中国南方发动起义失败后,卢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自尽。这是道教传入越南最早的记载。另外,诸如韩国融入坛君神话的天道教或日本结合日照天神、崇仰天皇思想、祭祀神灵的神道教。不过,除越南道教尚存其道教本质外,韩国天道教或日本神道教就其宗教内容等,与道教已大相迳庭。
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近现代的道教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惟信仰道教人口,并不普遍。
道教神仙
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道教按照人间的秩序发展出了天庭及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的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为天庭的附属,也发展出了阎罗殿和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八仙等作为天庭秩序之外的“散仙”。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妈祖、关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但一般宫观只供奉三清神像,其他的神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
此外,道教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
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等。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节律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和儒家三纲五常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内容。道教的清规戒律也是随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与政权的法律相冲突时,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道术
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蹻、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风水堪舆、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外丹是指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丹丸。现代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后来道教也认识到由于外丹服食和配制的方法较难掌握分寸,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后世转向较为保险的内丹修炼。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
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过理论上还是具有相通性。古时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
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静、存思、辟谷等多种。这些现代多归为气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许多都习武术。中医理论亦源自道教。
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 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静洁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荤,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名目繁多。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道术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箓。符是用朱砂画在黄纸上的一些符号,道教认为可以用来治病,而箓则被认为可以驱使天神。另外道教认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驱使鬼神,赶走野兽。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术。
主要典籍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经创制了道藏,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现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传,其它版本已失传,现存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於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
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出现了《悟真经》、《金丹四百字》等经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敦厚朴素”。
教派
泰山上的一位道士(此图非道士正统服饰表现,正统道士服不是排扣旗装样式,而是交领汉装式样)
从修行方式上来说道教主要分为两个派别——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5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净明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太一道:金朝时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衰微
明朝以后,道教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共有86家,实际上只有80家。
正一道:正一道即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正一道。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全真道:全真道兴盛於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代表人物王重阳,丘处机。全真道讲求清修,其道士必须出家、吃素。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十方丛林”。
道教文化
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它对于华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 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教徒。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只、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
道教与道家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於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麼,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要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演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演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而且所说的仙境,大多数也是处于现实当中,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中很多就是中国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
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
。
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自然是“连中三元”了。据统计,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实行的1300年中,连中三元的只有17人。清代长洲人钱柴,在乾隆年间连获乡、会、殿试第一名,乾隆爱才,亲赋“三元诗”纪瑞致贺。
“连中三元”一语由此而来。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钦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 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龠禾。他一生两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 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 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 、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历代科举考试中, 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广羊、杨真宀 、冯京、王岩叟等6人。
○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 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 人。
○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 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兆页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 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二年(949 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 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状元杨慎。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 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状元吴其氵睿。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见,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19 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历代状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 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 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状元张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状元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
○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状元郑颢。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
○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 状元陈安阝。因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明太祖朱元璋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阝等人一并处死。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状元傅善祥。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 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他参加科举考试是用女真文字。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 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余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 年间,共产生状元49 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 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历史上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张式(兄) 、张正甫(弟) 等兄弟状元19 人。
○历史上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张去华(父) 、张师德(子) 等父子状元6 人。
○历代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 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状元孔纟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状元(弟)孔缄。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历代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 是北宋开宝二年(969 年) 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开宝五年(972 年) 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状元张謇。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 年) 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中状元。
三元节日是 : 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节 , 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节 , 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节。五腊节日是 : 正月初一日天腊 , 五月初五日地腊 , 七月初七日道德腊 , 十月初一日民岁 , 十二月初八日王侯腊
天津弘易堂 赵燕
传统的风水也叫“堪舆”,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广义上的风水是指人类通过对自己的居住环境和死人葬地的选择,从峦头形式与方位理气两方面结合,以求使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趋吉避凶的学问和技术。风水发展到今天的时代,由于人们的住宅环境的变化而受到严峻挑战,其含义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现代风水学实质上是把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等自然条件与人文景观综合起来考虑的一门严谨的建筑学问,是工程建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风水有其科学的内涵,也有其迷信的成分,我们所学习的三元玄空学,正是采取了扬弃结合的态度,将传统的风水学的合理内核与现代住宅,特别是现代城市住宅相结合,提出了比较系统的选址、布局、设计、建造、装修等可操作性的理念和方法。
风水是时间和空间配合的学问,并无任何神秘。人人都可以学,人人都可以学会。三元玄空风水,是传承最隐秘、断验最准确的一门学问。它是将五行代入九星,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生克制化的关系,就是风水运用的法则,人人都可以学懂,人人都可以运用。下面就三元玄空学谈几点认识。
一、三元玄空风水的由来
玄空飞星风水学其源流已经很久远,是目前风水学的一个重要学科,但是和其他风水学一样,其创始及传承并没有清晰的文字记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由于历史上获得各门术数真谛的学者,均以秘传的方式传承,所以,玄空风水学的每一代能够获得真传的人寥寥可数,掌握此术的人轻易不言传人,致使玄空风水的传承有诸多神秘的传说。
尽管如此,我们透过现时可考的玄空飞星风水学的古籍,仍能寻觅到其传承和发展的过程。
玄空飞星风水学起源于晋朝,其代表人物郭璞所著《青囊经》,是玄空学的经典著作,但是其内容深奥难懂,没有精于此道的老师指导是难以把握其中含义的。到了唐代,玄空学已发展到多达一百二十家支派,各有其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于说法太多,以至使人感到不知谁对谁错之惑,各派也以自家为正宗而菲薄其它派的学说。
唐朝是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化事业繁荣发达的重要时期,著名的风水大师杨均松就是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青囊奥语》、《天玉经》便是他的杰作,这两部古籍是当今深造玄空风水者的必读之作。
除了《青囊经》、《青囊奥语》、《天玉经》外,还有一本玄空飞星学的重要著作《青囊序》,据说此书的作者名叫曾求己。另外,还有一部《都天宝照经》也是玄空风水的重要著作,其作者也无可靠的史料记载。
至北宋年间,有道家吴景鸾,撰写了一篇《玄空赋》。至明朝又有一部名《玄空秘旨》的重要著作面世。但其作者说法不一。
明清期间是玄空飞星风水学发展的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玄空风水的重要人物蒋大鸿,得有地仙之名,他把以往的玄空典籍进行了整理、研究、注译,著述了《地理辨证》一书,前述诸书皆收录在《地理辨证》之内,成为玄空学经典集大成者。但是,由于蒋氏《地理辨证》文中的注释常有含混不清的地方,以至后来的学者以各种假定试图解释该书的注释,致使玄空飞星风水在理论和内容上十分混乱。为了明辩是非,蒋大鸿的真传弟子姜尧和章仲山二人便合作撰写了一部《地理辨证直解》,试图澄清蒋氏的学说。
对于现代风水学影响最大的一部书是《沈氏玄空学》。继蒋大鸿之后,出现了一位无师自通的玄空学专家沈竹祁。他是在深入研习《地理辨证》的基础上通过集其精华、改造制作而写成。此书一度为玄空风水界权威性著作,为研习玄空风水的学者高度重视。
以上诸书是现代玄空飞星风水学赖以继往开来的典籍,是中华民族先人智慧的结晶。
二、玄空学的实用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玄空风水理论应用于实践到底灵不灵?它的实用价值到底如何?这是每个想要学习的学员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说判定一门风水学是否科学,是否有其实用价值?不能以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应以客观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然而,检验风水是否灵验,不能仅用一两个事例来证明,也不能用一两年的时间来证明,而是需要上百件的事例,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证明其科学性和实效性。况且,今天的易学界说假话、骗人的事时有发生,人们怀疑风水的科学性也在情理之中。所以,用今人的典型事例来证明玄空风水的实效性,令人难以信服。我们还是回到几百年前明未清初时期,探讨玄空风水的集成者蒋大鸿研究应用玄空飞星风水的过程,以期获得玄空风水的真理性的认识。
蒋大鸿是江苏省松江县人,生长在明未崇祯年间。他少年时死了母亲,壮年丧父。他父亲安溪公早年就教他学习形家之书,孜孜不倦地学了十年,才知道学易之难,用他的话说:“死穷径绝”,就是无路可走了。但是上天不负有心人,竟遇到了无极子传给他三元玄空的学问,又学习了十年,并遍访大江南北的名墓,始了解了其精义。从此,他又专心学习研究了十年才穷其变,这时他已经老了。他先后经过了三十年的学习探讨,才肯定了三元玄空风水的真理性,证明了飞星风水的实用价值。
蒋大鸿把三元玄空学用于实践的结果如何?我们只能从他的学生姜如皋的“从师随笔”中得到一点资料,现摘录两则如下:
一、沈孝子东关人,亲死下葬,地师为之立辰戌兼乙辛山向,夫子舆余过此,孝子扶棺大哭,其状甚惨,师询观者,知其孝行,为之立乾巽向(旺山旺向),葬后十年,孝子起家,积资十余万,生子数人,皆容貌魁伟,聪明过人。葬时为上元甲午春(注:时在清康熙五十三年七一四年,为二运)。
二、乙酉(二运)春,先生为商姓葬一地,用艮山坤向,余等私议,以为上山下水,且犯反伏吟,不知何故用此失时之山向,窃问师,师微笑,但言日后君辈看其如何也,未数年,商家丁财贵三者皆备。是年冬,又为王姓扦一地,也用此山向,而王姓家道亦日见兴盛,余再三问之师,师但笑而不答,未知其何术也(注:二运艮山坤向,全局合成三般卦故吉)。
三、姻戚某氏,其家广延地师,十余年得一地,堂局极美。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甲子时,在一运,系壬山丙向,葬后不一年,全家患疫死,子姓争产,讼事未息,杜陵夫子来登山观之,笑曰:地固美,惜犯反吟伏吟,葬之祸至无日矣!
以上几例看得出蒋大鸿的风水之术出神入化,难怪当时的堪舆界争相效法。但是,他打着天机不可泄露的幌子,不言传人,他最宝贵的十三个挨星诀,就连他的好学生姜如皋也没有通通快快地得到。直到他需要两千两银子到浙江去买一块地时,才依依不舍的拿了一张小纸条,写了二十八个字的秘诀,差人送给他有钱的学生,作为交换的条件,可谓一字千斤。
蒋大鸿之学不仅自己不泄露一字,而且严禁他的学生也要绝对保密,致使三元学说弄得伪法百出,到了清朝未年,竟分了六大宗派:即泸州派、无常派、苏州派、上虞派、湘楚派、广东派,而蒋大鸿的学说竟没有真正的传承下来。
对于当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沈氏玄空学》,其作者沈竹祁(一八四九一九O六年)出生于清朝未年,是浙江省钱塘人士。他十六岁就读地理方面的书籍,二十二岁时为其父相得一块风水墓地,世所罕见。于是网罗了八十多名地师相地,都说是风水宝地。可是一位富翁也听到此地吉祥的信息,于是便捷足先登,用高价抢购,使沈氏错过了购买的机会。后来,富翁开穴,把地掘开,所掘出的泥块呈太极图案,便认为是大吉之象。但是富翁去世并下葬后不到一年,该家宅彻底破败,死的死,离的离,撤职的撤职,充军的充军,令沈氏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又召集了三十多名地师讨教,大家都说不出原由来。后来他看了蒋大鸿的学生的“随师从笔”,才知道一运中的壬山丙向犯了反吟伏吟,葬之祸必立至,也就是宝照经中所讲的:反吟伏吟祸难当,自缢离乡蛇虎伤,作贼充军上法场。自此,他开始阅读蒋氏之书,特别是他有幸获得了蒋大鸿真传弟子章仲山的秘抄,冥思苦想其中的奥理,后来又买了一千七百多种易理方面的书籍研读,到了民国十四五年间,把玄空飞星学的精华编写出著名的《沈氏玄空学》公布于世。从此,三元玄空学大白于天下。
沈氏之后沈祖孙也深通三元玄空之学,因此很多人跟他学习。其中有位名叫袁香溪的地师,年已六十岁,是祖孙的前辈,他在四十年间曾为人做了四十多座墓地,自悟玄空入门之后,就终日跋山涉水,用玄空法去检验这四十多处墓地,结果合元运者四处,合城门诀者四处,这八户人家的家业都还很兴盛,其余三十多座,不是零正失宜,就是阴阳差错,或出卦、或犯反吟伏吟,这些人家不是家业凋零,就是子孙残疾,或破财、或损丁,无一完美者。昔日总以为是龙真穴地,现在竟沦落到这种地步,令他后悔不已。因此,他到家家户户的坟上改正山向,实在无法补救的就自己拿钱,帮助主家迁葬,以安良心。
上述资料非常宝贵,就是说要经过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四十年后才能检验出它的真理性。同时,也充分证明了三元理气法的真实价值。
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时代,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们的住宅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住宅千姿百态,利用形法调整风水的余地越来越小,而以理气为主要特征的玄空风水正是适应了住宅环境的变化的需要,其内在的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因此,大力地推进玄空风水的普及和提高,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对于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对于传承先人的智慧、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但是,应该看到玄空风水学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目前这一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在实践上的应验率也只有十之八九。因此,加强玄空学的研究和探讨,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三元玄空学应有的价值任重而道远。我们愿与专业人员及广大风水爱好者一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努力把三元玄空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本文2023-08-04 00:57: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