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籍记载的文字中 春盘的主菜是“菜菔”也就是萝卜 ,这是为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2收藏

在古籍记载的文字中 春盘的主菜是“菜菔”也就是萝卜 ,这是为什么?,第1张

吃萝卜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立春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之阳气步步升发,讲究食补的中国人,此时选定了具有辛甘发散之特质的食物,以让身体顺应天时。

萝卜古代时称芦菔,旧时药典认为,萝卜根叶皆可生、熟、当菜当饭而食,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常食萝卜不但可解春困,还可有助于软化血管,降血脂稳血压,可解酒、理气等,具有营养、健身、祛病之功。

扩展资料

立春之日吃春饼这一习俗在晋时就有,每到立春这一天,人们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关于春盘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

唐宋时,春盘之俗已很盛行。至明清,史上均有皇帝在立春日向百官赏赐春盘春饼的记载。明代以后“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饼。

源于汉代,与六朝元旦之五辛盘也有一定联系。故春盘或亦称辛盘。明、清之时,于春饼、生菜外,兼食水红萝卜,谓能去春困,因而整个尝新活动称为“咬春”,表示迎接春天之意。

--春盘

中国网--2月4日立春 “咬春”咬的究竟是什么?

很多人对于湖北的印象大都来源于“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句俗谚。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用“九头鸟”来形容湖北人的精明,这是为何呢?这其中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九头鸟?

可以肯定的是,九头鸟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鸟类,其出处最早可追溯至《山海经》中。《山海经》是我国有名的志怪古籍,一般被认为战国中后期到汉初的楚国人所作。在神话体系里,关于九头鸟,一般有两层意思。

其一,九头鸟是不祥怪鸟。九头鸟原本长有十个脖子、十个头,据说它的第十个头是被周公旦命令猎师射掉的,但也有说法是被狗给咬掉的。被咬掉头的一个,只剩下脖子,不住的喷血。传说九头鸟所到之处,就会吸走小孩的魂魄。正因为此,九头鸟也有鬼鸟之称。

其二,九头鸟其实就是楚地的九凤神鸟。作为神鸟,九头鸟人首鸟身,颜色赤红,给人一种涅槃凤凰的感觉。我们知道,历史上楚人以凤凰为图腾,而九又是古人比较崇尚的一个数字。因此,人们也常常将九头鸟作为古代图腾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次,人们为何习惯将九头鸟和湖北人联系在一起呢?

从九头鸟的产生来看,有两种可能:一是最早记录九头鸟的《山海经》出自楚国人。二是九头鸟的形象来源于楚国的图腾神鸟。古代的楚国地域范围很广,主要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的全部,但湖北是楚国的政治中心。用九头鸟代指湖北似乎再合适不过了。

从九头鸟的历史联系来看,大约明代时与湖北人联系在一起,也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九头鸟乃指张居正时期的九个御史。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曾位及宰辅,大权在握。这九个御史原本参奏张居正,后来又反被张居正逐一整肃。二是说,张居正在整顿吏治时,保荐了九位湖北籍御史,极力打压贪官污吏,反对者因而咒骂其为“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在这两种解释里,九头鸟无疑是智慧的化身,不惧权贵,敢于叫板反对势力。湖北人精明的形象呼之欲出。

楚国封地不是湖北吗?为什么湖北的简称不是“楚”?

湖北省简称鄂,这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事实。但也有人认为湖北省简称楚更恰当,原因是湖北自古属于楚国核心地界,集中代表了楚文化。湖北为何简称为鄂而不叫楚呢?楚鄂之争为何最终选择了鄂?这其实与湖北的历史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一、鄂字的来源及含义

首先从鄂字的词源上来看,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鄂”字来源于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古代的鄂字写法为“噩”,秦汉以后“噩”逐渐写成了“鄂”。“噩”和“鄂”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呢?按照古籍记载的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鳄鱼大张着嘴吼叫,鳄鱼的两只眼睛在上,头上又有角状皮质凸起,因此鳄鱼吼叫时如同四口同开,而鳄鱼吼叫之声也发“鳄”,所以鳄的原本意思就是吼叫的鳄鱼。以湖北为中心的扬子江一带,自古是扬子鳄的栖息地,古人以鳄命名这是第一个原因。

此外,湖北以鄂为名,还以西周诸侯国有关。大约在西周早期至周成王时代,湖北有一诸侯国名为鄂国。据《史记·殷本纪》记载,鄂国国君曾担任殷商“三公”之一(鄂候、姬昌、九侯)的大官。商纣王时期,纣王杀死鄂侯,鄂国灭亡。2007年,湖北随州出土了三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分别为“噩侯驭方鼎”、“噩侯罄”、“噩侯盘”三件青铜器的出土,证明了“鄂侯国”真实存在。随州鄂侯国与周王朝有着姻亲关系,周王朝衰落之后,鄂候国趁机东扩,成为一方大诸侯国。鄂侯国及其建立的鄂王城便是湖北简称为“鄂”的又一个历史来源。

二、鄂候国名声大振得益于屈原

东周时期,有两首诗让“鄂”字声名大显,为后世所知。一首是《鄂君歌》又称之为《越子歌》,此诗为鄂君子皙所写,全诗为:

今夕何夕兮 ,搴舟中流 ,今日何曰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 ,不訾诟耻。心 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君兮君不知。

这首诗的意思大体是鄂君子皙泛舟而上,遇见楚地之女,并且爱上楚女的经过。另外一首诗则是屈原的《九章·涉江》,屈原在这首诗里写道: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 乘鄂渚而反顾兮 ,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如果说鄂君子皙的《鄂君歌》,主要是诗的名字体现了鄂字,那屈原的《九章·涉江》里则直接出现了“鄂渚”两个字,屈原的涉江流传甚广,鄂国(鄂渚)名声大振,为世人皆知。鄂代表古鄂候国在内的广大土地,更加深入人心。

三、鄂字在湖北多次沉浮,经历坎坷

虽然前后古鄂侯国,后有屈原“鄂渚”诗歌,但鄂字被作为湖北简称却历尽坎坷,多次被废又多次被立,如同一个多灾多难、命运坎坷的太子。三国魏黄初年(221年),孙权将都城从公安迁到鄂,以鄂县城为都城,孙权取“以武而昌盛”之意,将鄂县改为武昌县(今天的湖北鄂州市),随后又设置了武昌郡,治所也在今天的鄂州。同年八月,孙权扩建武昌城,从此鄂州得名武昌城,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才废弃。孙权向魏称臣之后,被赐为吴王,因而武昌城又称之为“吴王城”。

孙权将鄂都改名为武昌,又扩建武昌郡、吴王城,历经千余年的鄂侯古国被迫改名为武昌,这是鄂字作为湖北代称第一次上被废弃。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三月,西晋灭掉吴国,攻入武昌,西晋又恢复了鄂国地名,将原来的武昌县恢复为鄂县。原来扩大的武昌郡依旧称武昌郡,武昌郡下辖两个县,一个为武昌县,一个为鄂县。

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建立郢州,夏口城为郢州治所所在地,郢州又取代了鄂州,鄂州再一次从历史上消失。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实现大一统,隋朝于是将原来的郢州又改回鄂州,鄂州下辖四个县:江夏(今武昌)、武昌(今鄂州市)、永兴(今阳新县)、蒲圻(今赤壁市)。治所依然在江夏城,江夏城又改名为鄂州城。隋朝之所以选择“鄂”字为州名,主要是因为屈原提出的“鄂渚”,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籍《晏公类要》记载道:“隋平陈 ,立鄂州以鄂渚为名”。

客观来讲,其实郢州之名并不比鄂州影响力弱,因为楚国曾以郢为都城,在历史相当有名。那为何隋朝还要用鄂州取代郢州呢?除了屈原提出的“鄂渚”影响力很大之外,再一个就是隋唐时期人们普遍信奉“鄂王神”,由此“鄂”字又比“郢”字更有内涵,更有文化气息。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