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书目答问》对古籍是怎么分类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张之洞《书目答问》对古籍是怎么分类的,第1张

《书目答问》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书目答问》一书,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一说系张委托缪荃孙代撰)。收录者多为重要书籍,所选版本亦从当时习见者中取其不缺少误者为主,而不追求所谓的宋椠元刊。

全书共5卷,收书2200余种。所收图书都经过精心选择,较注重收录清后期的学术著作和科技图书。按经、史、子、集、丛书5部分类编排,大类之下再设小类,同类书按时代先后排列。著录书名、作者姓名(当世作者只记“今人”)、版本等。版本以当世习见为主。重要图书还撰有按语,指明阅读方法。书后附《别录》和《清朝著述诸家姓名略》。

《圣谕广训》是由清朝官方颁布,并运用政治力使之广为刊行的官样书籍。《圣谕广训》一书的内文,基本上分为康熙〈圣谕十六条〉与雍正〈广训〉两个架构。〈圣谕十六条〉乃摘录自康熙九年(1670)所颁上谕, 每条七字,结构工整,兹列于下:

1、敦孝弟以重人伦

2、笃宗族以昭雍穆

3、和乡党以息争讼

4、重农桑以足衣食

5、尚节俭以惜财用

6、隆学校以端士习

7、黜异端以崇正学

8、讲法律以儆愚顽

9、明礼让以厚风俗

10、务本业以定民志

11、训子弟以禁非为

12、息诬告以全善良

13、诫匿逃以免株连

14、完钱粮以省催科

15、联保甲以弭盗贼

16、解雠忿以重身命

而「广训」部分,则完成于雍正即位次年(1724)。雍正自云,期望其子民「俾服诵圣训者咸得晓然于圣祖牖民觉世之旨,勿徒视为条教、号令之虚文」 ,因此就康熙〈圣谕十六条〉各条目,逐一「寻绎其义,推衍其文,共得万言,名曰圣谕广训」 ,而创作了十六篇短文,及一篇序言。至此《圣谕广训》一卷于焉问世(后简称《广训》。

《广训》出现后,不仅被颁发于各地,清朝政府还一再发挥其政治力,命令及诱导官民阅读该书。《大清会典》即载:「雍正二年,御制《圣谕广训》万言,颁发直省督抚学臣,转行该地方文武各官暨教职衙门,晓谕军民生童人等,通行讲读。」 对此,《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圣谕广训」条(乾隆四十七年十月)说得更清楚:

「方今(注:即乾隆)布在学官,着于令甲:凡童子应试、初入学者,并令默写无遗,乃为合格;而于朔望日,令有司乡约耆长宣读,以警觉颛蒙。盖所以陶成民俗,祇服训言者,法良意美,洵无以复加云。

意指清朝统治阶级除「命令要求帝国各地区都要于每月初一、十五朗读该读本之一部分」 外,还要求清朝士子凡求取科甲功名者,需熟读该书,无论县考、府考或科考,其中必有默写《圣谕广训》之考试,非但不可有错,亦不得误写或添改。」

自康熙以来,《广训》条文的定期朗读,即与明以来的乡约制度相结合,成为「圣谕宣讲」传统之始。 「圣谕宣讲」后来成了有清一朝地方施政的要目之一,和中国各地民众的团体活动之一。各级官员皆需于每月两次(朔望或初二、十六)举行公开集会,对百姓进行宣讲,并解释《圣谕》。 而雍正《广训》颁布后,「圣谕宣讲」则以该书为宣讲的主要内容。

再者,也许为求宣讲时,平常百姓得以了解「万岁爷的意思」,当时陆续地出现了许多白话解释版的《圣谕广训》。此因定期举行「圣谕宣讲」,本来为的是让被统治阶层通晓并遵行《广训》的条文规约,然而雍正《广训》以简洁文句写成,一般乡野间不识字的百姓们无法了解;加以定期宣讲时,各级官员也需说话材料,因此地方上出现了一些《广训》白话解释本。这些口语化的《广训》版本,极便于宣讲时所用,因而为各省官员所反复刻印,种类极为繁多。然而其中最有名的是《圣谕广训衍》,以及道光三十年敕颁的《圣谕广训直解》。

1、廊:原是指房檐下的过道,后演变成多种形式,如:长廊、短廊、回廊、飞廊、半壁廊等。

2、榭:台上的木结构建筑叫榭,特点是只有楹柱花窗,没有墙壁。临水者叫水榭。

3、庑:原是指高堂下四周的走廊,即廊屋;后来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都称庑(wǔ)

4、厢:厢,古汉语中又写作“箱”。《说文解字》中说:“凡堂之内,中为正室,左右为房,所谓东房、西房也。”这里所说的东房、西房,指的便是厢房。据汉代的资料显示,古人在堂室外还筑有一道墙。其中,北半部分,即房与墙之间的间隔叫做东夹西夹,南半部分叫做东堂西堂,也叫东厢西厢。

有一种观点认为,厢指的是君王办公的正室东西方向的屋子。《周昌传》有:  “吕后侧耳于东厢听。”后来,人们将南北向分布的正房两侧的房子通称为“厢房”。

5、舍:“舍”泛指房屋。《说文解字》中说,  “舍”指的是市居之所,包括客栈、旅馆、庐室之类。在古语中,天子所赐的舍称为侯馆;客栈之类称为旅舍。人们也以“舍”作代词使用,借指破旧或简陋之家。如“庐舍”    “茅舍”、  “寒舍”等。

6、轩:轩是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原是指车上边较高的部位(低的部位叫轾),古时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也叫轩。陶潜《饮酒》诗:“啸做东轩下。”杜甫《夏夜叹》诗:“开轩纳微凉。”又殿堂前檐下的平台亦称轩。古时皇帝不坐正殿而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称“临轩”。

7、斋:古代的斋室一般指的是书房和学校。斋,常含清心雅静、读书思过之意。

8、寝:说到寝,人们经常想到的就是卧室。《尔雅·释宫》中说:  “无东西厢有室日寝。”也就是说,在古代,没有东西厢的堂室总称为寝。到了周代大寝为堂,小寝为室。寝还有指代帝王宫室的意思。后来,人们将很多人睡觉的大房间称为寝。

9、楼:所谓的“楼”指的是很多层的屋子,在古代称为重屋。《古诗十九首》中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可见,当时的“楼”和现在所指的“楼”相差无几。只是,据古籍记载,古时候,人们住的楼大多是木制或南方竹制二层楼。楼上并不住人,而是放些杂物。

10、阁:作为古代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阁”最初指的是阁板。后来,阁成了与楼相对应的架空小楼房。多为四边形或多边形,周围雕栏回廊,作藏书、游园远眺之用。在南方,楼房上的小房间也被称为阁。古代有些女子居住的场所亦有“阁”之称,因而,女子出嫁有“出阁”的说法。

扩展资料:

中国古民居的民族特征:

民居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的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征也就不同,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特别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愿、信仰和审美观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爱的东西,用现实的或象征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装饰、花纹、色彩和样式等结构中去。

如汉族的鹤、鹿、蝙蝠、喜鹊、梅、竹、百合、灵芝、万字纹、回纹等,云南白族的莲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槟榔树图案等。这样,就导致各地区各民族的民居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百花争艳的民族特色。

中国各个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

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民居建筑没有像官方建筑都有一套程序化的规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自己的经济水平和建筑材料特点,因地因材来建造房子。它可以自由发挥劳动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筑的内在规律来进行建造。

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实际的、合理的,设计是灵活的,材料构造是经济的,外观形式是朴实的等建筑中最具有本质的东西。特别是广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实践更富有人民性、经济性和现实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民居

引言:相信很多小伙伴在读书的时候都会遇到“四书”,“四库”这样的词语,每次遇到这样子的词语是不是都想知道,书中的“四书”“四库”到底是哪“四书”哪“四库”呢?为了解决小伙伴的疑惑,接下来就由小编带大家去看一下“四书”“四库”究竟是哪些东西吧!

一、“四书”

四书其实又被我们称为四子书,具体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以及《中庸》。这四本书被我们统称为四书。在这四本书中,最被人所熟知的,应该便是《论语》,在许多的初中以及高中的教材里,《论语》的内容都被收入其中,让同学们对“四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论语》中主要内容是孔子及其弟子所说的一些言语,其弟子和再传弟子将这些收录起来编辑成的一本。

二、“四库”

四库具体是指《经部》、《史部》、《子部》还有《集部》。它收入的图书有3503种,其中又分为79337卷以及36304册,这本书是在1773年清乾隆时期开始卷修。总共历经了大约十年的时间才编辑完成。它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可以说它是我们中国古代里最大的文化工程,而他基本上又包含了中国古代所有的图书知识,因此就被别人称为《四库全书》。

三、意义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文化的传承基本上都是靠着文字的记载,而类似于“四书”“四库“这样的拥有着很高研究价值的文字资料便更加的显得重要。因为有了这些文字的传承,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历史,借此从历史中得到教训,知道一些事物的基本规律,让我们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来丰富我们自己。所以它们的意义是重大的。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成因有语言简练、字音变化、文法结构、上下文思考。

1、语言简练:古籍句读文本通常以简练为主要特点。因为在古代,许多文本都是口头问答或者是演讲的形式,需要言简意赅地表达如下,使受众能够理解。

2、字音变化:古籍句读文本中经常会出现字音变化的现象,例如说句末的韵脚发生变化、声母失声等。这些变化在语音上虽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对于不熟悉古汉语音韵规则的人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3、文法结构:古籍句读文本中的词序和语法结构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说动宾结构、主谓结构等结构有时被打破了。这些变化在语法上虽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对于不熟悉古汉语语法规则的人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4、上下文思考:古籍句读文本通常需要通过上下文进行深刻理解。因为这些文本是一些演说或者讲述事情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中可能会有一些相关内容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因此,阅读时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断作者的意图。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