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烹调师中级理论知识试卷
一、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将相应的字母填入题内的括号中)
1、关于扒法的说法,准确的是( A )。
A、 料扒法的芡色随面菜原料的色泽而
B、 定,C、有深有浅
B、汁扒的芡宜紧
C、汁扒法的芡色随面菜原料的色泽而定,有深有浅
D、扒法的底菜都是植物性原料
2、具有“主料处理方法是滚煨”,“没有固定配料,但一般配姜件、葱条”,“汤味清爽鲜美”的烹调法是(D)。
A、滚 B、烩 C、氽 D、清
3、不同的维生素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理功能,如果严重缺乏(C )会引起坏血病。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4、在烹调加热中,维生素会不同程度受到损害,受失程度大小的顺序是( D )。
A、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B1>其他B族维生素>维生素E>
维生素A>维生素D
B、维生素C>维生素B2>维生素B1>其他B族维生素>维生素A>
维生素E>维生素D
C、维生素B2>其他B族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A>
维生素D>维生素E
D、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其他B族维生素>维生素A>
维生素D>维生素E
5、《饮膳正要》主要是( C )方面的权威著作。
A、烹饪原料 B、食单菜谱
C、食疗方剂 D、饮食市场
6、( D )不是烹调热源必须满足的条件。
A、提供足够的热量;污染少 B、便于调节;方便使用
C、能耗低;安全性好 D、价格低;美观耐用
7、关于火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无烟、无响声、油面较平静的油温大致为70~100℃
B、火力的强弱取决于炉火
C、在密封良好的情况下蒸气量越大,蒸锅里的温度越高
D、在实际操作中,把火力的大小分为猛火、中火、慢火三个等级
8、按调味的工艺划分,大致可划分出12种调味方法,但是( D )不属于其中之一。
A、干撒味料 B、随芡调味 C、烹制加味 D、多次性调味
9、烹制五彩鸡丝适宜使用( A )手法勾芡。
A、吊芡 B、泼芡 C、浇淋芡 D、推芡
10、在配菜中,“笋炒生鱼片”主辅料颜色的配合属于“( C )”搭配。
A、同色 B、异色 C、顺色 D、逆色
11、( D )属于料头中的小料头。
A、蚝油料:姜片、葱度
B、鱼球料:姜花、葱度
C、菜炒料:蒜茸、姜花或姜片
D、五柳料:蒜茸、椒丝、瓜英丝、锦菜丝、红姜丝、酸姜丝、荞头丝、葱丝
12、我们把安排菜肴制作次序与进度的技术工作称为( B )。
A、总厨 B、排菜 C、打荷 D、指挥
13、下面四项中( C )不是鲜菇目的。
A、鲜菇使其含有的草酸被破坏,并随沸水被带走
B、鲜菇让其除去异味
C、鲜菇让其吸收内味
D、过的鲜菇不再生长
14、原料初步熟处理的炸中,所有炸干果炸至( C )色泽即可捞出油锅,出锅后色泽仍会加深,出锅后必须立即摊开晾凉,否则堆在里头的会发焦。
A、六成 B、七成 C、八成 D、九成
15、粤菜烹制前预制中,肉料拌蛋白湿粉只用于( C )肉料。
A、滚 B、炸 C、泡油 D、飞水
16、在鲜活原料的初步加工中,要求将原料形状修整至美观、整齐的内容及要求称为( B )。
A、剪择 B、整理 C、切改 D、分割
17、除尽污秽杂质,满足( C )要求,是水产品初步加工的基本要求。
A、烹调工艺 B、营养卫生 C、食品卫生 D、整齐美观
18、水产品初步加工中,必须注意清除(D ),确保成品良好的卫生状况。
A、鱼鳞 B、内脏 C、黏液和寄生虫 D、污秽杂质
19、初步加工时,须将外皮剥去的是( B )。
A、剥皮鱼、胡子鲶 B、大眼鸡、马面 鱼
C、鲮鱼、大眼鸡 D、盲曹鱼、鳓鱼
20、用于蒸的(B )蟹,宰杀时须将蟹盖修成( )片,每盖约修成2片。
A、红 B、膏 C、海 D、肉
21、关于熬烹调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B )。
A、分清熬与浓熬两种熬法
B、熬汤应沸水下原料,以免粘锅
C、粤菜的高级清汤分上汤和顶汤两种
D、清汤的质量标准是:汤清色浅黄,味道鲜美,香气馥郁,没有杂质,没有肉微,极少浮油
22、调糖醋汁配方:白醋500克,( C ), 汁25克,盐20克,山楂片2小包。
A、白糖500克,茄汁50克 B、白糖300 克,茄汁25克
C、白糖300克,茄汁50克 D、白糖500克,茄汁25克
23、盐鸡是( D )的名菜。
A、广州菜 B、潮州菜 C、粤菜 D、客家菜
24、烹调法煎分为( C )种煎法。
A、三 B、四 C、五 D、六
25、传统名菜“手撕盐鸡”所采用的烹调方法是( C )。
A、盐法 B、法 C、浸法 D、蒸法
26、干货涨发,水发按其温度不同可划分为两种方法,它们是(D
A、法与浸发 B、煮发与蒸发
C、浸发与泡发 D、冷水发与热水发
27、冬瓜盅在炖前应先滚一滚,这时适用( C )方法。
A、冷水滚 B、热水滚 C、沸水滚 D、碱水滚
28、黏性大的原料( A )含量大。
A、支链淀粉 B、直链淀粉 C、糖淀粉 D、糖胶
29、( C )属于海洋鱼类。
A、龙利鱼(条鳎) B、鲥鱼 C、鲑鱼 D、笋壳鱼
30、属于拌蛋白湿粉特有作用的是( B )。
A、可避免肉料直接接触热油
B、便于肉料在油中迅速分散
C、防止肉料水份过分排出,保持肉料的嫩质
D、填补肉料表面凹凸的肉纹,使肉料美观
31、鱼边鱼以( A )季质量为最肥美。
A、春 B、夏 C、秋 D、冬
32、除( B )外,其余都是鲜菇需要的原因。
A、鲜菇含有草酸,可破坏草酸
B、鲜菇带有细菌,可防止变质
C、鲜菇带有异味,可消除
D、鲜菇会继续生长,可使其生长停止,保持鲜菇的质量
33、关于块与件的区分,( D )的说法是错误的。
A、块可用切和斩两种刀法成形
B、多数件的形状是以原料自身的厚度为标准
C、件的形状通常呈扁形,而块的形状通常呈立方体或长方体形
D、件形用于熟料,熟料不会加工成块的形状
34、合理安排上菜有重要的意义,( B )是其中之一。
A、符合风俗习惯 B、满足宾客口味享受
C、体现餐厅的规范化服务 D、能够照顾客人个性化的要求
)。
35、网鲍的主要产区在( C )。
A、南海 B、东海 C、日本 D、欧洲
36、涨发珧柱用( B )法。
A、浸 B、蒸 C、浸 D、
37、“油泡虾球”的菜名属于( C )命名。
A、以主辅料及烹调方法 B、以主要原料和调味品
C、以主要原料和烹调方法 D、以菜肴的风味特点
38、广东肉用鸡以本地鸡味佳,其外形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A)。
A、颈短,眼细,翼短,脚矮而细
B、毛幼滑,麻**,脚衣褐色
C、冠小,尾大而高耸
D、胸部尾部特别饱满,颌下有发达而张开的羽毛
39、糖类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可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物,同时释放出较少能量的过程叫作( A)。
A、发酵 B、糊化 C、酸败 D、加成反应
40、保证菜肴的脆嫩和入味是( B )的其中一个作用。
A、原料上浆挂糊 B、菜肴勾芡 C、菜肴调味 D、干货涨发
41、以下情况中,(D )不是引起油脂变质的原因。
A、油脂里水份含量高 B、油脂被阳光照射
C、油脂与空气长时间接触 D、植物油脂里含有维生素E
42、叶大茎粗,茎呈黄白色的蕹菜是( A )。
A、水蕹 B、旱蕹 C、早蕹 D、晚蕹
43、中国烹饪的形成期又称为( B )。
A、火烹时期 B、陶烹时期 C、铜烹时期 D、铁烹时期
44、引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原因是( D )。
A、长期进食过咸的食物或食用了变质的含盐菜品
B、食物中的食盐加热温度过高转化为亚硝酸盐
C、食用硝酸盐含量过高的蔬菜或肉制品
D、食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含量过高的蔬菜或肉制品
45、宰杀( C )取内脏时不可开腹,应起出整个鱼腹再取内脏。
A、大鲈鱼 B、大鳙鱼 C、大 鱼 D、大鲥鱼
46、广州菜的宴席菜品讲究( B )。
A、质量和档次 B、规格和配套 C、兆头和用料 D、无鸡不成宴
47、鲜活原料初步加工应遵循“原料形状应完整、美观”的原因是( A )。
A、便于原料的进一步加工 B、为了增强原料的美观感
C、为了提高原料的食用价值 D、便于原料的保管与贮藏
48、关于猴头蘑干品的说法,( C )是不准确的。
A、形如猴头,色泽金黄 B、野生的多长于柞树或胡桃树的树干上
C、表面布满硬的毛刺 D、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的说法
49、以下关于煲烹调技法的功能与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B )。
A、被煲的原料滋味能大量溶于水中
B、煲可以烹制出芳香的煲仔菜
C、煲的原料也能变得软 、松散
D、性质、滋味各异的原料同煲,以水为媒介,能相互融会渗透
50、营养素含量丰富,又有滋补作价值,故有“动物人参”美誉的禽鸟是( A )。
A、鹌鹑 B、鹧鸪 C、乳鸽 D、乌鸡
51、宰杀活鱼第一步应先放血,常用放血的方法是( A )。
A、切断鳃根 B、切断喉管 C、斩下鱼头 D、切开鱼背
52、脆皮炸法的工艺流程是:白卤水浸制→调糖水→上糖水→晾干→( C )→调佐料、勾芡→斩件造型→成品。
A、浸炸 B、吊炸 C、直炸 D、猛火炸
53、食盐安来源不同,可分为( D )等多种。
A、海盐、湖盐、井盐 B、海盐、湖盐、加工盐
C、海盐、井盐、加工盐 D、海盐、井盐、湖盐、矿盐
54、由鲜虾经过去头和外壳干制而成的称为( B)。
A、虾干 B、虾米 C、虾子 D、金钩
55、色彩有三要素:色相、明度和纯度。关于色相的说法,( D )是不正确的。
A、色相就是色种
B、色相是色彩的名称
C、色相也可以理解为是色彩的相貌
D、色相反映了色彩中色素的含量
56、生焖的原料在焖前一般要经过( D )的处理。
A、油泡、爆炒、炸、煲熟 B、煲熟、爆炒
C、油泡、炸、煲熟 D、爆炒、油泡
57、关于焯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焯分白焯法和生焯法两种
B、焯制菜式可在厨房焯,也可在厅堂焯,在餐桌上焯
C、生焯的原料一般要腌制
D、焯都要用猛火沸水加热。
58、( A )不是干煎法的特征。
A、以大虾为原料
B、主料不上浆也不上粉,直接煎制
C、主料可以沾上芝麻
D、成品具有香气浓烈、色泽金黄、甘香、肉质软嫩、味鲜的特色
59、关于烩的工艺,( B )是错误的。
A、烩的汤水必须调入芡粉,以使汤质柔滑
B、宜用慢火烩制,能令汤水保持清澈
C、应配鲜汤作汤底
D、在汤微沸时调入芡粉
60、蛋白质有许多生理功能,但是( D )不属于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A、解毒 B、免疫 C、提供热量 D、清除体内的自由基
61、脂肪能够促进( A )等维生素的吸收。
A、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
B、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
C、维生素C、维生素K、维生素U
D、维生素PP、维生素A、维生素E
62、不同的维生素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理功能,如果严重缺乏( C )会引起坏血病。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63、进食发芽的马铃薯会发生食物中毒,是因为发芽的马铃薯含有(D )。
A、皂素 B、红细胞凝集素(血液凝集素)
C、秋水仙碱 D、龙葵素(龙葵碱)
64、不是发生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原因的是( C )。
A、把亚硝酸盐当作食盐食用
B、食用了含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含量过高的蔬菜和肉制品
C、 吃了腌制的咸菜
D、 食用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高的苦井水煮的饭
65、《随园食单》刊行于乾隆年间,书中包括( A )大部分,约4万字。
A、两 B、三 C、四 D、五
66、不是柴油炉缺点的是(C )。
A、燃烧时会产生有害的气体 B、燃烧时会产生黑烟,污染环境
C、热值低,浪费能源 D、噪音大
67、对流一般发生在( A )一组的热传递中。
A、水、油、蒸气 B、锅、盐粒、水
C、油、气、沙粒 D、铁板、卵石、油
68、按调味的工艺划分,大致可划分出12种调味方法,但是( D )不属于其中之一。
A、干撒味料 B、随芡调味 C、烹制加味 D、多次性调味
69、以下关于芡色的讨论,正确的是( B)。
A芡色就是指芡的色泽 B、错用芡色既不美观,又影响菜肴的质量
C、红芡又分大红芡、深红芡、浅红浅、紫红芡、嫣红芡 D、由咖喱调出的是深黄芡。
70、下面四项中( C )不是配菜的意义。
A、确定菜肴的质与量
B、使菜肴的色、香、味、形基本确定。
C、丰富菜肴色彩,使菜肴更加美观
D、确定菜肴成本
71、粤菜料头中走油田鸡料是:( B )。
A、蒜茸、姜米、短葱榄 B、姜米、蒜茸、葱度
C、蒜茸、姜米、葱花 D、蒜茸、姜米、葱米
72、( B )不是菜肴命名方法的类型。
A、直接命名
B、以寓意吉祥的文字命名
C、运用形象和抽象的文字命名
D、运用历史典故和地方名产来命名
73、下列原料中在泡油前要拌蛋清湿粉的是( B )。
A、肉片 B、鸡片 C、鱼片 D、肾片
74、动物内脏飞水的方法是:把切改好的原料放进沸水中,用( C )加热片刻,捞起,用清水冲洗。
A、猛火 B、中火 C、中慢火 D、慢火
75、红焖鱼的肉料烹制前预制需要上粉,是( A )。
A、干粉 B、酥炸粉 C、吉列粉 D、半煎炸粉
76、烹调法研究的重点是(C )。
A、火候、味型和菜品的属性 B、火力、味型和菜品的属性
C、工艺程序、工艺方法和操作要领 D、功能、作用和技术要领
77、关于法的制作特点,陈述不正确的是( A )。
A、肉料前要先腌制 B、前要先经过煎或炸
C、烹制时用水量较少,甚至有的不用水 D、以热气加热
78、以下不属于油泡法特点的是( B )。
A、一般姜花、葱榄为料头
B、芡色为原色芡
C、和料头组成菜肴,且主料只能是肉料
D、肉料形体不大,且要求不带骨或不带大骨
79、以精白米面为主食的人容易缺乏( B ),从而引起脚气病。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B2 D、维生素K
80、重体力劳动者每天需要糖类( C )克。
A、350~450 B、400~500 C、550~600 D、650~700
81、《齐民要术》是( B )时期我国完整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古农书和古食书。
A、先秦 B、北魏 C、唐宋 D、明清
82、《随园食单》系一部有世界影响的烹饪专著,其作者是清代的( B ),别称“随园老人”。
A、童岳 B、袁枚 C、顾仲 D、徐珂
83、辣味不具备( A )的作用。
A、减弱咸味 B、对腥、臊、膻等异味的抑制
C、刺激胃肠的蠕动 D、增强食欲,帮助消化
84、关于菜肴香味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有些香来自药材,能使菜肴具有一定的药性和抗菌性。
B、香味是令人产生食欲的第一因素
C、香味是菜肴是否新鲜的标志
D、香味影响着整个进食的过程
85、把虾仁腌制好,( A )是关键点。
A、把虾肉洗干净,吸干水份 B、选用优质的淀粉
C、选用较大的虾为原料 D、拌味后须冷藏一天
86、下列选项中( B )不属于配菜人员的工作要求。
A、了解原料的市场供应情况
B、做好烹制前原料的造型
C、熟悉菜肴的名称及制作特点
D、掌握菜肴的质量标准及净料成本
87、上浆、上粉、拌粉所用淀粉的化学性质中,淀粉颗粒分散在水中后,在适当的温度下(60~80℃)会发生溶胀变化,形成均匀糊状溶液,这个过程叫淀粉(D )。
A、溶解 B、老化 C、溶化 D、糊化
88、筵席菜点组合中,冷菜能起到( C )。
A、增强 B、烘托 C、调动 D、启动
89、焖与煮的主要区别是( A )。
A、焖一般要勾芡,煮一般不勾芡
B、焖适用于肉料,煮适用于蔬果料
C、焖的原料形状小,煮的原料形状大
D、焖的菜肴只有主料,煮的菜肴既有主料又有副料
90、不属于炖品特点的是( B )。
A、溶集各种原料的精华,有滋补效果
B、适用原料广泛,菜品滋味丰富
C、汤清、味鲜、香醇、本味特出
D、原料质地软 ,形状完整, 而不散
91、中国烹饪古籍的出现和发展按各时期有标志自然地分为( C )阶段,源流分明。
A、二 B、三 C、四 D、五
92、《调鼎集》是我国古代篇幅最大有饮馔典籍,共10卷,约( C )万字左右。
A、30 B、40 C、50 D、60
93、关于西汁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香芹和西芹选其中之一 B、香茅是不可缺少的原料
C、调制西汁的全部是植物原料 D、一部分原料先熬成原汤,再加入调味料和匀便成
94、鲜菇牛肉这个菜名是以( C )命名。
A、主要原料和烹调方法 B、主要原料和主要调味品
C、所用主料和某一突出的辅料 D、形容原料的形状
95、能使肉料易于在油中迅速分散是( D )作用中一点。
A、肉料拌油 B、肉料拌水 C、肉料拌湿粉 D、肉料拌蛋白湿粉
96、汤品一般介于( A)与大菜之间,起着承上启下,过渡转折的作用。
A、热荤 B、冷菜 C、单尾 D、甜食
97、下列氨基酸中不属于必需氢基酸的是(C )。
A、苯丙氨酸 B、苏氨酸 C、谷氨酸 D、蛋氨酸
98、烹饪原料在经过刀工处理、配菜之后,到正式烹制中间还有一个( D )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将对原料进行初步熟处理、上浆、上粉、拌粉和造型。
A、烹调 B、保管 C、处理 D、预制
99、冬瓜盅在初步熟处理时最宜用( D )。
A、冷不滚 B、暖水滚 C、热水滚 D、沸水滚
100、将鲜活原料由毛料形态变为净料形态的加工过程称为鲜活原料的( C )。
A、精细加工 B、定型加工 C、初步加工 D、最后加工
三、判断题:(请将判断结果填入括号中,正确的填“√”,错误的填“×”。)
( × )1、盐技法与热盐技法的技术要领相同。
( √ )2、浸法又分为油浸法、汤浸法和水浸法三种方法。
( × )3、清汤的主料为鲜料。
( × )4、动物肝脏、肾脏、鸡蛋和牛奶均含有丰富的铁质。
( √ )5、我国南方气温高,湿度大,粮油及其制品中黄曲霉素检出率是较高的。
( × )6、饮食卫生“五四”制规定环境卫生要采取“四定”办法,即定人、定点、定时间、定标准,划片分工,包干负责。
( × )7、《饮膳正要》是一部关于烹调理论和技艺的古籍。
( × )8、《随园食单》是先秦时期文人袁枚所著。
( × )9、烹饪原料在受热过程中发生的凝固作用与淀粉含量密切相关。
( × )10、咸味是单一味中唯一能独立用于成品菜的味。
( √ )11、鳝肚是海鳗鳔的干制品,呈圆筒形,两头尖。
( × )12、粤菜把竹笋按季节分为四种,即春季笔笋、夏季鲜笋、秋季茭笋、冬季冬笋。 ( √ )13、正确的分档取料能合理使用原料,提高其使用价值;还能提高菜肴质量,突出烹调的特 ×色。
( × )14、刚宰杀的猪肉最新鲜,食味最好。
( √ )15、平刀法能加工出件大而薄,并且比较均匀的片状物料。
( √ )16、菜肴的香气是令人产生食欲的第一要素。
( √ )17、粤菜的芡色分红芡、黄芡、白芡、清芡、青芡、黑芡等六大类。
( × )18、腌虾仁的配方是鲜虾肉500克,精盐5克,味精6克,淀粉6克,蛋清20克,食粉15克。
( √ )19、在餐饮工作中,同事间应提倡尊重师长、耐心授徒和团结协作精神。
( × )20、按调味工艺分,调味分为一次性调味和多次性调味两种方法
( √ ) 21、学习烹饪的基础观要求基本功训练应结合新品种的学习与开发。
( √ )22、粤菜是以广州菜为代表,以广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为主体所组成。
( √ )23、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最基本单位。
( × )24、当燃气炉具失火时,首先必须拿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 × )25、鹅的烫毛水温应是75~80℃之间。
( √ )26、鲟鱼又叫鲟龙鱼,身上无鳞,有5 纵行菱形骨板,俗称鳞甲。
( × )27、广东有名的靓芋头品种是荔浦芋。
( × )28、青蟹又叫作海蟹。
( √ )29、炒烹调法分为泡油炒、软炒等五种炒法。
( × )30、潮州菜的“三多”是指海鲜菜品多、筵席佐料多和素菜多。
望采纳!!!
《烹饪入门卷》
购买地点:魏国魏郡,蜀国巴郡,吴国吴郡古书商人
价格:8000
《烹鱼DA法卷》
购买地点:吴国吴郡古书商人
价格:8000
《妙味鸡翅卷》
购买地点:蜀国巴郡古书商人
价格:8000
《滋补菜单卷一》
购买地点:魏国洛阳青龙区,蜀国成都子城,吴国建业商埠区古书商人
价格:8000
《行军速食手卷一》
购买地点:魏国洛阳青龙区,蜀国成都子城,吴国建业商埠区古书商人
价格:8000
《钢牙铁胃食谱》
购买地点:魏国魏郡古书商人
价格:8000
《美味家常食谱》
玩家职业等级到30级时可在江陵千货商完成任务获得
《酒肉无忌卷》
购买地点:吴国建业商埠区古书商人
价格:8000
《强力食补卷》
购买地点:魏国轩辕山驿站千货商
价格:8000
《强身药酒卷》
购买地点:蜀国泽林驿站千货商
价格:8000
《美味药膳卷》
购买地点:吴国甘棠湖军驿千货商
价格:16000
《飘香玉液卷》
购买地点:江陵古书商人
价格:16000
《炖鸡DA法卷》
未推出
《超辣喷泪食谱》
未推出
《醉仙望月食谱》
据说乌林有暴
中国饮食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
先秦时期
这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约6000年)、夏商周(约1300年)、春秋战国(约500年)三个各有特色的发展阶段。
新石器时代的烹饪
新石器时代由于没有文字,烹饪演变的概况,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话传说以及后世史籍的追记进行推断。它的大致轮廓是:
1、食物原料多系渔猎的水鲜和野兽,间有驯化的禽畜、采集的草果的试种的五谷,不很充裕。调味品主要是粗盐,也用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2、炊具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砖灶、石灶;燃料仍系柴草;还有粗制的钵、碗、盘、盆作为食具,烹调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并重,较为粗放。至于菜品,也相当简陋,最好的美味也不过是传说中的彭祖(彭铿)为尧帝烧制的"雉羹"(野鸡汤)。
3、此时先民进行烹调,仅仅出自求生需要;关于食饮和健康的关系,他们的认识是朦胧的。但是,从燧人氏教民用火、有巢氏教民筑房、伏羲氏教民驯兽、神农氏教民务农、轩辕氏教民文化等神话传说来看,先民烹饪活动具有文明启迪的性质。
4、在食礼方面,祭祀频繁,常常以饮食取悦于鬼神,求其荫庇。开始有了原始的饮食审美意识,如食器的美化,欢宴时的歌呼跳跃等。这是后世筵宴的前驱,也是他们社交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新石器时代的烹饪好似初出娘胎的婴儿,既虚弱、幼稚,又充满生命活力,为夏商周三代饮食文明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夏商周
夏商周在社会发展史中属于奴隶制社会,也系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初潮"。它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
1、烹调原料显著增加,习惯于以"五"命名。如"五谷"(稷、黍、麦、菽、麻籽), "五菜"(葵、藿、头、葱、韭), "五畜"(牛、羊、猪、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饴糖、姜、盐)之类。"五谷"有时又写成"六谷"、"百谷"、总之,原料能够以"五"命名,说明了当时食物资源已比较丰富,人工栽培的原料成了主体,这些原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及选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2、炊饮器皿革新,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了烹饪舞台。我国现已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物有4000余件,其中多为炊餐具。青铜食器的问世,不仅抻于传热,提高了烹饪工效和菜品质量,还显示礼仪,装饰筵席,展现出奴隶主贵族饮食文化的特殊气质。
3、菜品质量飞速提高,推出著名的"周代八珍"。由于原料充实和炊具改进,这时的烹调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一方面,饭、粥、糕、点等饭食品种初具雏型,肉酱制品和羹汤菜品多达百种,花色品种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可以较好运用烘、煨、烤、烧、煮、蒸、渍糟等10多种方法,烹出熊掌、乳猪、大龟、天鹅之类高档菜式。
产生影响深远的"周代八珍"。"周代八珍"又叫"珍用八物",是专为周天子准备的宴饮美食。它由2饭6菜组成,具体名称是:"淳熬"(肉酱油浇大米饭)、"淳母"(肉酱油浇黍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牂"(煨烤炸炖母羊羔)、"捣珍"(合烧牛、羊、鹿的里脊肉)、"渍 "(酒糟牛肉)、"熬"(类似五香牛肉干)、"肝 "(烧烤肉油包狗肝)。"周代八珍"推出后,历代争相仿效。元代的"迤北(即塞北)八珍"和"天厨八珍",明清的"参翅八珍"和"烧烤八珍",还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主要是指名贵的食用菌)、"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素八珍"、"清真八珍"、"琼林八珍"(科举考试中的美宴)、"如意八珍"等等,都由此而来。
4、在饮食制度等方面也有新的建树。如从夏朝起,宫中首设食官,配置御厨,迈出食医结合的第一步,重视帝后的饮食保健,这一制度一直沿续到清末。再如筵宴,也按尊卑分级划类。此外,在民间,屠宰、酿造、炊制相结合的早期饮食业也应运而生,大粱、燕城、邯鄣、咸阳、临淄、郢都等都邑的酒肆兴盛。
所以,夏商周三代在中国烹饪史上开了一个好头,后人有"百世相传三代艺,烹坛奠基开新篇"的评语。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动荡时期。连年征战,群雄并立。战争造成人口频繁迁徒,刺激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学术思想异常活跃。此时烹饪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为后世所瞩目。
1、以人工培育的农产品为主要食源。这时由于大量垦荒,兴修水利,使用牛耕和铁制农具,农产品的数量增多,质量也提高了。不仅家畜野味共登盘餐,蔬果五谷俱列食谱,而且注意水产资源的开发,在南方的许多地区鱼虾龟蚌与猪狗牛羊同处于重要的位置,这是前所未有的。
2、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铁质锅釜(古炊具,敛口圜底带二耳,置于灶上,上放蒸笼,用于蒸或煮)崭露头角。它较之青铜炊具更为先进,为油烹法的问世准备了条件。与此同时,动物性油脂(猪油、牛油、羊油、狗油、鸡油、鱼油等)和调味品,(主要是肉酱和米醋)也日风增多,花椒、生姜、桂皮、小蒜运用普遍,菜肴制法和味型也有新的变化,并且出现了简单的冷饮制品和蜜渍、油炸点心。
3、继周天子食单之后,又推出新颖的楚宫筵席,形成南北争辉的局面。据《楚辞》中的记载,楚宫宴包括主食(4-7种),肴(8-18种)、点心(2-4种)、饮料(3-4种)四大类别。其中的煨牛筋、烧羊羔、焖大龟、烩天鹅、烹野鸭、油卤鸡、炖甲鱼和蒸青鱼,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且在原料组配、上菜程序、接待礼仪上均有创新,为后世酒筵提供了蓝本。
4、出现南北风味的分野,地方菜种初露苗头。其中的北菜,以现今的豫、秦、晋、鲁一带为中心,活跃在黄河流域,它以猪犬牛羊为主料,注重烧烤煮烩,崇尚鲜咸,汤汁醇浓。其中的南菜,以现今的鄂、湘、吴、越一带为中心,遍及长江中下游,它是淡水鱼鲜辅以野味,鲜蔬拼配佳果,注重蒸酿煨炖,酸辣中调以滑甘,还喜爱冷食。这一分野到汉魏六朝时继续演进,由二变四,逐步显示出四大菜系的雏型。
5、烹饪理论初有建树,推出《吕览本味》和《黄帝内经》。《吕览本味》被后世尊quot;厨艺界的圣经",战国未年秦国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著。其贡献主要是:正确指出动物原料的性味与其生活环境和食源相关;强调火候和调味在制菜中的作用,并介绍人了一些方法,归纳出菜占质量检测的8条标准,并主张"适口者珍",开列出当时各地著名的土特原料,以供厨师择用,《黄帝内经》是这时期的医家总结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托名黄帝与歧伯臣之间的对话而陆续写成的。它由《素问》和《灵枢》组成,共18卷,162篇。该书除了系统阐述中医学术理论,从阴阳五行、脏腑(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总称),经络(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病因、病机(疾病发生和变化的机理)、预防、治则(治病的基本法则)等方面论述人体生理活动以及病理变化规律外,地食养食治方面还依据自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提出了"六*"(中医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气候太过,使人致病)、"七情"(中医指喜、怒、忧、悲、恐、惊等七种情志)、饮食不当、劳倦内伤等病因说,告诫人们注意饮膳和生理功能的自我调适。这两部著述的起点均高、在2200年前可以列为"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它们为先秦时期的烹饪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魏晋南北朝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上止于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南北,共810年。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镇都有较大的发展。民族之间的沟通与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里,烹饪文化不断出现新的特色。这一时期的后半段,战争频繁,诸候割据,改朝换代快,统治阶级醉生梦死,奢侈腐化,在饮食中寻求新奇的刺激。由此,烹饪就在这种社会大变革中演化,博采各地区各民族饮馔的精华,蓄势待变,焕发出新的生机。
1烹调原料的扩充
在先秦五、五畜、五菜、五果、五味的基础上,汉魏六朝的食料进一步扩充。张赛通四域后,相继从阿拉伯等到地引进了茄子、大蒜、西瓜、黄瓜、扁豆、刀豆等新蔬菜,增加了素食的品种,《盐铁论》说,西汉时的冬季,市场上仍有葵菜、韭黄、簟菜、紫苏(又称苏子,种子可榨汕,嫩叶可吃,还可入药,能镇咳、健胃、利尿)、木子耳、辛菜等供应,而且货源充足。《齐民要术》记载了黄河流域的31种蔬菜,以及小盆温室育功苗,韭菜捉子发芽和韭菜挑根复土等生产技术。杨雄的《蜀都赋》中还介绍了天府之国出产的菱根、茱萸、竹笋、莲藕、瓜、瓠、椒、茄,以及果品中的枇杷、樱梅、甜柿与榛仁。有"植物肉"之誉的豆腐,相传也出自汉代,是淮南王刘安的方士发明的,不久,豆腐干、腐竹、千张、豆腐乳等也相继问世。
这时的调味品生产规模扩大,《史记》记述了汉代大商人第年酿制酒、醋、豆腐各1000多缸的盛况。《齐民要术》还汇集了白饧糖、黑饴糖稀、琥珀饧、煮脯、作饴等糖制品的生产方法。特别重要的是,从西域引进芝麻后,人们学会了用它榨油。从此,植物油(包括稍后出现的豆油、菜油等),便登上中国烹饪的大舞台,促使油烹法的诞生。当时植物油的产量很大,不仅供食用,还作为军需口。有文章介绍说,在赤壁之战中,芝麻油曾发挥出神威。
在动物原料方面,这时猪的饲料量已占世界首们,取代牛、羊、狗的位置而成为肉食品中的主角。其他肉食品利用率也在提高,如牛奶,就可提炼出酪、生酥、熟酥和醍醐(从酥酪中提制的奶油)。汉武帝在长安挖昆明池养鱼,周长达20公里,水产品上市量很多。再如岭南的蛇虫、江浙的虾蟹、西南的山鸡、东北的熊鹿,都摇篮上餐桌。《齐民要术》记载的肉酱品,就分别是用牛、羊、獐、兔、鱼、虾、蚌、蟹等10多种原料制成的。
此外,在主食中,由于水稻跃居粮食作物的首位,米制品开始于面制品。菌耳、花卉、药材、香料、蜜饯等,也都引起厨师的重视。
2筵席格局的变化
汉魏六朝,筵宴昌盛。《史记》踢的鸿门宴,《汉书》中的游猎宴,都写得有声有色。特别是枚乘在《七发》中为"生病的楚太子"设计的一桌精美的宴席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煮熟小牛腹部的嫩肉,加上笋蒲;用肥狗肉烧羹,盖上石花菜;熊掌炖得烂烂的,调点芍药酱;鹿的里脊肉切得薄薄的,用小火烤着吃,取鲜活的鲤鱼制鱼片,配上紫苏和鲜菜;兰花酒上席,再加上野鸡和豹胎。"它与战国时的《楚宫宴》相比,在原料选配,烹调技法与上菜程序上,都有长足的进步。
至于汉高祖刘邦的《大风宴》、汉武帝刘彻的《析梁宴》、东汉大臣李膺的《龙门宴》、吴王孙权的《钓台宴》、魏王曹的《求贤宴》、诗人曹植的《平乐宴》、名士阮籍的《竹林宴》、大将军桓温的《龙山宴》、梁元帝萧绎的《明月宴》梁简文帝萧纲的《曲水宴》、乡老的《籍野宴》等,在格局和编排上都不无新意。其中最突出的是,突出筵席主旨,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设,重视环境气氛的烘托。这些后来都成为中国筵宴的指导思想,并被发扬光大。
3炊饮器皿的鼎新
炊饮器皿的鼎新突出表现是,锅釜由厚重趋向轻薄。战国以来,铁的开采和冶炼技术逐步推广,铁制工具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西汉实行盐铁专卖,说明盐与铁同国计民生关系密切。铁比铜价贱,耐烧,传热快,更便函于制菜,因此,铁制锅釜此时推广开来,如可供煎炒的小釜,多种用途的"五熟釜",大口宽腹的铜,以及"造饭少倾即熟"的"诸葛亮锅"(类似后来的行军灶,相传是诸葛亮发明的),都系锅具中的新秀,深受好评。与此同时,还广泛使用锋利轻巧的铁质刀具,改进了刀工刀法,使菜形日趋美观。
汉魏的炉灶我系台灶,烟囱已由垂直向上改为"深曲(即烟道曲长)通火"。并逐步使用煤炭窑,有得利于掌握火候。河南唐县石灰窑画像石墓中的陶灶,河南洛阳烘沟出土的"铁炭炉",以及内蒙古新店子汉墓壁画中的6 个厨灶,都有较大改进,有"一灶五突,分烟者众,烹饪十倍"(意思是一台炉灶有5 个火眼和许多排烟孔,可以提高烹饪工效十倍的褒词。
这时的厨师还有紧身的"禳衣","犊鼻 "式的围裙(即现今厨师所用的围裙,因形似牛鼻而得名),以及名为"青 "的护袖,劳动保护观念增强了。
4饮食市场的活跃
西汉经过"文景之治",经济发展,府库充盈,民间较为富足,为饮食市场注入了活力,形成了"熟食遍列,肴旅城市"的红火景象,并开始呈现三个特色:
1、 网点设置有相对集中的趋势。如北魏的洛阳大市分为八里,东市的"通商"、"达货"二里, "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西市的"延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酿酒为业"。长安、邯郸、临淄、成都、江陵、合肥、番禺的情况也类似。
2、公务人员的食宿多由驿馆(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和来往官吏中途更换马匹或吃饭、住宿的地方)提供。像云梦睡地虎出土的秦简上规定,御史的从卒出差,每叔餐供应半升稗米(糙米)和四分之一升酱料,还有菜羹和韭葱;大夫等官吏了差,则按爵位高低分别提高标准。汉魏仍承此制。所以驿馆实际上是官办的伙食服务待业起了补充作用。
3、出现了一些专为权贵报务的特供店。像北魏都城洛阳永桥以南的"四夷(古代对外国人的泛称)区",专住"外宾"。这一带的餐馆主营精美的鱼菜,有"洛(河)鲤伊(水)鲂,贵于牛羊"之说。汉代长安城外的"五陵区"(先皇的墓葬区),专住王公大臣,这里有许多胡人办的"胡姬(西域的少女)酒店",以"异域情调"吸引白马金冠的"公子王孙"。
4、由于饮食市场的兴盛,地方风味也得以发展,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中心的更移,先秦时的"北菜"转以秦、豫为主,并充实进"胡食"(西域一带的饭菜)。"南菜"逐步一分为三,西南和中南以荆、湘、巴、蜀为主导;华东一带淮扬菜和金陵菜有较大影响;岭南地区则是粤、闽菜品渐占优越。至此,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肴馔差异已经很明显了,它说明鲁、苏、川、粤四大菜系正在酝酿发育之中。
5烹调技法的长进
秦汉时期出现了两次厨务大分工,首先是红白两案的分工,接着是炉与案的分工。这有利于厨师集中精力专攻一行,提高技术。
在烹调技法上,也比先秦精细。据《齐民要术》记载,当时的烹调有齑(用酱拦拌和细切的菜肉),鳆(用盐与米粉俺鱼),脯腊(腌熏腊禽畜肉),羹肤肤(将肉制成羹),蒸(蒸与煮)煎消(烧烩煎炒之类),菹绿(泡酸菜),炙(烤),奥糟苞(翁腌、酒醉或用泥封腌),饧脯(熬糖与做甜菜)等大类;每大类又有若干小类,合计近百种,这是一大进步。特别是在铁刀、铁锅、大炉灶、优质煤、众多植物油等五大要素激活下,油烹法颖脱而出,制出不少名菜、使中国烹饪更上层楼。现今常用的30多种烹调法中,油烹法约占60%以上;从中不难看出,汉魏六朝发明油烹,其影响是何等深远。
尤为可取的是,这时兴用栀子花和苏木汁染色,用枣、桂添香,用蜂蜜助味,用牛奶与芝麻油和面,用蛋黄上浆挂糊,用蛋雕及酥雕造型,菜品的色、香、味、形,都跃上了新的高度。
我国自古就有素食的传统,但未形成专门的菜品毓。汉魏六朝佛、道两教大兴,风姿特异的素菜这时才应运而生。素菜的基地是寺观,早期以羹汤为主,辅以面点,是款待施主小吃,后来充实菜品,才形成阵容。《齐民要术》有"素食",一章,介绍过11个品种,但不少仍杂有荤腥料物,属于"花素",乃素菜的早期形式。到梁武帝时, "南朝四百八十寺",素菜更为活跃,有关记载增多。此时的面点工艺,亦是成就巨大。其表现是:面点品种增多,技法迅速发展,出现专门著作。如《急就篇》、《饼赋》对面点都有生动的描述。我国的市食面点、年节面点、民族面点、筵会面点、馈赠面点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初奠基石的。特别是"胡饼 "(即今烧饼),流传千载仍有活力。
6烹饪理论的收获
1食疗肇始。这时出现了张仲淳于意、华佗、王叔和等名医,推出《神农本草经》、《伤寒病杂论》、《脉经》等新著,总结出脏腑经络学说,奠定了辩证论治(中医指根据病因、症状、脉向等全面分析,判断病情,进行治疗)的理论基础,传统医学体系初步形成。在药物运用上,强调"君臣佐使"(中医方剂的比拟词,"君"指起主要作用的药,"臣"指发挥功效的药,"佐"指辅佐作用的药,"使"指直达病区的主药和辅药)、"七情和合"和"四性五味",并且试图用阴阳五行观解释食饮与健康的关系,既有仪器入药,又用药物制菜,使"贸医同源"的理论进一步得到验证。像淳于意的"火剂粥",华佗用葱姜酱醋合剂治疗寄生虫病,都可视作食疗的开端。
2系统食书部世。如《淮南王食经》、《太官食方》、《食珍录》、《四时食利》、《安平公食学》、《食论》等,它们为后世菜谱的编写提供了借鉴。尤其是北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烹饪理论演进史上一座丰碑。该书10卷、92篇、12万言,涉猎面甚宽,容量远远超过前代的农书和食书。它是公元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经验和食品加工技术的全面总结,其主要贡献是:较多地介绍了主要农作物的品种、性能、产地和养殖方法,初具烹饪原料学的雏型;广泛收集调味品生产的传统工艺,对食品酿造技术进行了总结,并有发展;汇集了众多菜谱,分析了不少技法,保留了珍贵的饮馔资料,堪称我国最早的菜品大全。这本书上起夏禹,下及六朝,思路贯通10多个朝代,健笔纵述2000余年。引用了古籍150余种,包容百川。对横向知识也很重视,虽然主要介绍齐鲁燕赵,但对荆湘吴越和秦陇(指甘肃一带)川粤亦有反映。作者力争列全主食、副食、荤菜、素菜和外域菜,以及原料、异馔、炊具、储藏知识等,因此它素有"便民的方法、治疱之良方"的美誉。
总之,汉魏六朝上承先秦,下启唐宋,是中国烹饪发展史上重要的过渡时期。引进了众多外来原料,提高了农副产品的养殖技术,食源进一步扩大,改进了炉灶和炊具,以漆器为代表的餐具轻盈秀美;调味品显著增加,开始使用植物油,油煎法问世;菜肴花色品种增多,质量有所提高,素菜发展较快,"胡风烹饪"(西域一带的烹饪技艺)独树一帜;出现不少面点小吃新品种,节令食品与乡风民俗逐步融合;筵宴升级,重视情味;饮水思源食市场兴隆,菜系正在孕育之中;医学理论逐步形成,膳补食疗渐受重视;出现了一批食书,《齐民要术》贡献卓著。
其实元朝10户人家才有一把菜刀用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史料的足够支持,我国出土的文物和古籍也没有见到这样一种说法。只是说不准老百姓家里有战场上的刀剑和甲胄等兵器,家里的菜刀和干农活用的锄头等还是有的,所以元朝老百姓做饭还是有菜刀用的,菜刀该怎么用还怎么用,不必10户人家轮流用一把菜刀来切菜。
假如情况属实假如元朝老百姓真的10个家庭才有一把菜刀的话,那么他们也不会耽误多久的做饭功夫,因为人是活的,没有刀切菜自然就可以想办法。做菜的时候,蔬菜这些直接用手撕烂或者掰断就可以了,肉一类的没有菜刀,也可以用削好的竹刀、磨锋利的石片割肉,甚至随便捡一块铁片磨锋利了也能够割肉,完全没有必要10户人家轮着用一把菜刀,那一顿饭不得做几个小时呀。更何况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那么好的生活,不可能天天有肉吃,很可能三五天、七八天才有一顿肉,所以根本没有必要轮着用菜刀。
这个说法的来源元朝10户人家只有一把菜刀的说法,来自于清末屠寄写的《蒙兀儿史记》,但屠寄这样写并不是他得到了什么证据支持,而是跟随日本汉学界的研究结论来写的,所以可信度并不高,算得上是没有充足证据的野史。
而在我国元明时代出土的文物和古籍中,都没有提到不准百姓有菜刀的说法,只是规定百姓不准有刀枪、弓箭、甲胄这些能够打战的兵器,这些兵器在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是禁止百姓拥有的,所以并不奇怪,老百姓十户人家才有一把菜刀的说法,应该是来自于民间传说。实际上完全禁止老百姓用铁器是不现实的,因为老百姓做菜要菜刀,干活需要铁锨锄头,砍柴要柴刀割草,收稻谷、割草要镰刀,禁止了这些农民就不能从事生产,所以说历史上禁止这些铁器是完全没必要的,农民也无法依靠这些东西干出大事业。
伊尹是夏末商初之人。其事迹可见《尚书》《论语》《吕氏春秋》《列子》《楚辞》《孟子》等多种前秦古籍。《竹书纪年》云:“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在商代的卜辞中屡见致祭伊尹的记载,其地位之尊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而且还有大乙(成汤)、伊尹并祀的卜辞。《尚书·君奭》记载:“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论语》曰:“大贤唯有伊尹。”《孟子•万章》记载:“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伊尹圣之任者也。”由于后世多把伊尹比附圣贤,他的生平事迹甚至生卒地至今也有多种说法。他的故事大致是这样:伊尹名伊,或挚,尹为官名。伊尹的出生便有一段传奇的记载,《吕氏春秋·本味》说:“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训》主要是训诫皇帝的不良行为,包括“三风十愆”,指: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伊尹规劝说“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其中的“比顽童”,就是就是后世所称的“男风”,或“南风”可是“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 《汉书·艺文志》载道家古籍,列第一的就是《伊尹》五十一篇。此书早佚,连《隋书·经籍志》亦不见著录,但近年来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伊尹·九主》佚文,不仅使我们对《伊尹》这一部早期道家典籍能有一个粗略的了解,而且证实了道学的产生与天道实密不可分。
★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Y、锄头。
★皇宫官府★:宫廷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仁、义、礼、智、信;中庸)
道家(老子、庄子;道德,无为、逍遥)
墨家(墨子、《墨子》、兼爱)
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
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杂家(吕不韦)
农家(《吕氏春秋》)
小说家
兵家
医家
★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
★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
★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四大名著
★传统节日★: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大年三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春节(元日)为代表。
★中国戏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越剧、川剧、黄梅戏;京戏脸谱。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千金方》
★宗教哲学★: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中华武术★: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
★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
★衣冠服饰★:汉服(汉族)、唐装(汉族盘领袍)、苗服(苗族)、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老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旗袍(满族)、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中国传统服饰 汉服
★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动物植物★: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随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
★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
★传说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嫦娥飞天、夸父逐日···
★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
2中国传统文化一览表
-汉服(汉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满族)、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昆曲脸谱、湘剧脸谱、川剧脸谱、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筝、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汉族盘领袍)、唐巾、深衣(汉族男装)、襦裙(汉族女装)、直裰(汉族男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满族)、伪唐装(满族马褂)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束发戴冠(汉族)、清朝大辫子(满族)、苗族银饰(苗族)、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华民族》《中国历史名人》《中国语言文字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中国宗法礼俗》《中国世界遗产》《中国姓氏文化》《中国国学思想》《中国传统道德》《中国图腾文化》《中国古建筑文化》《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古桥文化》《中国名山文化》《中国文化名城》《中国中医药》《中国茶文化》《中国酒文化》《中国陶瓷文化》《中国丝绸文化》《中国服饰文化》《中国书法文化》《中国绘画文化》《中国文化名镇》《中国民乐文化》《中国民间艺术》《中国曲艺文化》《中国戏曲文化》《中国武术与传统体育》《中国民俗文化》《中国龙文化》《中国数字文化》《中国色彩文化》《中国养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神秘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篇》《中国性文化》 《中国钱币文化》《中国文史典籍》《中国科技与发明》《中国天文历法》《中国度量衡器》《中国皇室文化》《中国古代官职》《中国科举教育》《中国法律刑罚》《中国宫室车马 》《中国衣食什物》《中国古代军事兵器》《中国古代商贾贸易》
[编辑本段]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
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间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本文2023-08-08 05:11: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7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