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在中国和英国的起源,地位还有象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龙在中国和英国的起源,地位还有象征,第1张

  龙的起源中国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

  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位于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这一尊“龙形堆塑”,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气势恢宏,位于该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在漫长的远古岁月中,它曾作为先民们与神沟通的工具而存在,担负着这个村落的兴衰。

  古籍上的记载实在触目惊心,原始时期的祭祀总是残忍得不可理喻,祝斋、跪陈、礼拜…

  …这些都只是前奏,真正的主角是牺牲。焚人祭天——上天需要他的臣民以鲜血换得甘霖。在炽热的火焰中,散发出人肉被烤焦时的臭味,狂热的村民却在重复着单调的祈祷,乞求天帝的怜悯。据说,当时当作牺牲而被焚烧的有两种人:巫和魍。巫,是天神的使者,用火焚烧,能使她的灵魂进入天界,得以向天神痛陈民间的旱情,求得降雨。魍,则是残疾的不祥人,往往有着矮小的身躯和总是仰面朝天的鼻孔。上天哀怜魍,生怕雨水流到他们的鼻孔里去,因而拒绝降雨,导致旱情泛滥,只有在巫术中将魍烧死,才能把这种局面结束。此时的龙,不曾拥有被称为神的资格,只是一种神用于布雨的工具。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残酷的祭祀方法终于受到了质疑,上古时期的焚人祭天得到了改良——从杀人改为了虐待。柴堆变成了暴晒场,活活烧死变成了在烈日下暴晒几天……与此同时,龙的地位日益提升,它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祭祀器皿,承担起天神代言人的角色。人们还用泥沙土石在田里制成龙的形象,籍此求雨。《大荒东经》中“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淮南子?地形训》中得“土龙致雨”,记叙的便是这种现象。“造龙求雨法”的日渐风行,祭祀方式不再血腥,相信与文明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觉醒不能分开。

  姑且把巫术与宗教因素撇开,龙的起源与原始图腾信仰也能找出不少联系。图腾,源于印地安语,原意是“他的亲属”或“标记”。原始氏族,对周遭的自然物象知之甚微,他们看得到翻卷变换的云团,看得到刺破长空的雷电,看得到瑰丽多姿的虹霓,却无法用已有的经验或常识解释所看到的气象万千。田里的庄稼何以开花结果?牛羊牲畜何以生长繁衍?毫无疑问,这与雨水有关。当天空雷电交加时,总是会下雨的,因而他们认为,天象也与雨水有关。雨量过少,草木不生;雨量过多,人畜受淹;只有雨量适度,才可五谷丰登。至于雨下多下少,就得靠祖先庇佑了。这样,他们就凭借着猜测,认定有那么一种具有超凡主宰能力的物种,它与降雨息息相关,控制着世界的秩序,而他们,又与这种特定的物种有着亲缘关系,因此,他们将这种动物作为本氏族的象征和保护神,并将其取名为龙,遂自称为“龙的传人”。

  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国是有不少氏族曾以龙为图腾的,从远古时期黄帝、炎帝的子孙(呵呵~别忘了中国人也自称“炎黄子孙”),到尧、舜、禹的族人,以至再后来的吴国、越国的子民。不同氏族的人,往往会找一些好听的借口,作为本氏族选择某种神物进行崇拜的原因。而当这种种借口流传下来的时候,便成为了神话。这些神话虽已经过后人的修改和加工,但仍然涵载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此,笔者仅取一例进行分析。

  公元前约26世纪,黄帝和蚩尤在涿鹿掀起大战,传说中,黄帝派出了“应龙”参与对战,应龙是一种可以掌管风雨,长有翅膀的巨龙。《广雅?释鱼》中便有记载:“有翼龙曰应龙。”只可惜这条应龙出师不利,被蚩尤一方的风伯、雨师杀得节节败退,黄帝的军队也被风伯、雨师召来的暴雨给淹了。后来,黄帝请来天女“旱魃”,引来大旱,才将暴风骤雨收住,取得胜利。

  从这个传说中,可以推测出几点:1、天气,在当时已成为影响战果的重要因素,它的好坏,直接决定哪一方将获得胜利。2、古时帝王出战前(如黄帝、蚩尤),往往会进行各式各样宗教仪式,,希望借此影响天气。黄帝召唤“应龙”,很可能就是举行了“造龙求雨”的仪式,而风伯、雨师等人物,则可能是蚩尤军中的负责求雨的巫师。3、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施雨还不是龙的特权,风伯、雨师等人也能召雨。只是后来随着龙崇拜的推广,其他求雨者的名目日渐式微,最终湮没不闻。

  龙的形象龙,到底长一个什么样子,似乎没人能说得清。宋人罗愿在《尔雅翼?释龙》中提出了一个龙形象的概括:“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看来,连古人都不得不承认,所谓龙,就是各种不同动物的大杂烩。只不过,用一句很俗的话来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了。当然,龙之所以为龙,并不仅仅因为它身上有着不同动物的特征,更由于它无可比拟的神力,它操纵着风雨、雷电、霹雳,它映衬着雾霭、霞光、虹霓,它深沉而悠远,神秘得难以捉摸。它是自然力的集结,代表着强大与不可思议。人们畏惧它,其实是畏惧自己无法理解的自然。炎黄子孙们从“隆隆”雷声中得知它的觉醒,便从中抽象出它的名字——龙(隆)。

  正因为龙只不过是种种知与未知事物的模糊集结,它的形象也变化万千,随着时空差异有着不同。烛龙、应龙、蛟龙、螭龙、蟠龙、虬龙、夔龙……各种各样的龙汇集起来,简直可以编出一本龙的分类学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举个例子,龙是否有翼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据考究,在西汉的出土文物中,有翼龙和无翼龙是并存的,到了唐宋时期,龙的翼就全都化为一到两根飘带了。这说明龙的形象是在不断的变化的。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首先与龙扮演的角色变化有关。

  在商代,龙往往被刻于青铜器上,用于祭祀。出于显一显神的威风的需要,龙的形象庄严浑厚、充满震慑感。到了春秋时期,人们不再将龙的形象局限于礼器,龙开始在日用品——如镜子、丝帛上现身,为了与生活更贴近,龙的形象渐渐变得温和,显得更加亲民。然而到了明清,龙的形象被帝王们垄断,用于王室建筑的装饰,当龙在屋檐梁柱上张牙舞爪的时候,它们又再一次变得高高在上,骄横无道。到了当代,恐怕不会再有什么人会相信龙就是神之类的鬼话,龙的图案也可以随随便便的使用了,于是龙的形象也变得更加随意,可塑性更强。(恐怕老祖宗们做梦也想不到,龙会变成卡通片里那种傻乎乎的可爱形象吧。)

  其次,这也可能与画家们绘画能力的提高有关。

  原始时期,龙的形象相当粗糙,一方面,因为它们是怪物,只需要它们长相可怖就好,细节就免了。另一方面,即使蛮荒时期的画匠们想把龙画得像样些,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当时也没有定下一个“龙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准则。到了后来,随着社会文化与经济的稳健发展,画家们绘出的图画也越来越精美,人们不再满足于神似,而是要追究形似了。这就需要把龙的形象规范化。但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于是画龙的理论就五花八门,差异明显,因此龙就有了种种不同的种类。

  再其次,恐怕就要拜以讹传讹所赐了。

  谣言说得多了,就会成真,在中国尤其如此。在此,笔者仅举一例。传说上古时期,尧帝有一名出色的乐官,叫夔。尧曾经赞赏他,说:“夔一,足。”意思是:象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可惜的是,古文没有标点符号,人们不知怎么一来,就把这句话传成了“夔,一足。”意思是:夔,只有一只脚。在后来,便有一些自以为是的人,把传说中的夔龙和这句误传的话联系起来,把夔龙说成了是一只脚的。于是中国传说中,也就跑出了只有一只脚的龙。

  龙在文学作品中龙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几率甚高,诗、词、曲、小说、戏剧……几乎没有一样少得了它。

  在屈原的《离骚》中写道“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何离心之可用兮,吾将远适以自疏。”以龙为坐骑,似乎是不少文人的乐事,这是由于在古代,修炼升仙的思想十分流行,文人们在不容于世后,往往希望籍此告别现实世界的明争暗斗。而超凡脱俗的龙,便承担起接引得义务,成为大文豪们上天的交通工具。

  又如在《三国演义》第十二回中,刘备和曹操曾经就龙的问题进行过一番讨论,曹操还作了不少评价——“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表面上说龙的变幻,实际上语带双关,但抛开政治不讲,这一段龙的描绘的确精彩。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人称“卧龙”,庞统人称“凤雏”,这两个称呼颇值得玩味。古往今来,人们总是用龙、凤喻人中豪杰,被称为龙的人,若无缘生在帝王之家,就往往既才华横溢又品性刚直,有一点怀才不遇又有一点孤芳自赏。中国人欣赏的是这样的一种人吗?难说。不过,从龙、凤的称谓中,笔者也想到另外一点:不少人会认为,龙为阳,凤为阴,两者是夫妻关系。但实际上,古人的确把龙凤相对,但并不是时时强调性别的相反(说来也是,在古文中,凤和凰才是夫妻嘛,凤是男性,凰是女性)只是后人阴阳调和的思想在作怪,才非要把龙、凤分出男女来。

  话又说回来,龙虽强大,也会有非常可怜的时候。在《西游记》中,一开始便有一条龙因为不依法令行事,在魏征手下掉了脑袋,从中可以得出,龙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被视为帝王的化身,不然,斩龙头的事非得弄出个文字狱来不可。似乎吴承恩也很有兴趣证明,龙不是那么神圣不可侵犯的。接下来的《西游记》中,龙们的生存状况也没什么改善,先是四海龙王被孙猴子一顿棍子打得六神无主,后是龙王的太子因犯了天条而被迫当了唐僧胯下的白马……

  当然,龙在《封神演义》里的遭遇要更凄惨些。龙王三太子被淘气的哪吒抽了筋,接了鳞,龙王爷也被哪吒不知天高地厚地称为“老泥鳅”。这一种指责产生的原因值得考究,龙本是作为吉祥的瑞兽,在百姓心中形象极为良好,何故到了此时,人民的态度却大大改变?这不得不归咎于封建统治者们垄断龙形象的行为。帝王们宣称自己是“真龙天子”,希望把龙作为王权的象征,在拔高龙的同时也拔高自己。这种行为自然引起了百姓们的不满,由于龙文化存在的历史太长,统治者们不可能完全把龙形象据为己有,于是人们也塑造出一些恶龙的形象,指代历史上的暴君,这就是龙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嬉笑怒骂的原因。

  对龙进行描述的文字很多,笔者也不想再连篇累牍地列举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翻翻《山海经》、《搜神记》、《聊斋志异》等志怪小说,又或是翻一翻本论文的《素材篇》,里面也摘录了一些传说。这里不多讲。

众所周知,东西方故事里面都有龙的形象出现,虽然说中国和西方都存在着龙,但是,这两种龙的区别是很大的。首先要说的就是中国是没有龙的,中国的龙,只存在神话故事里面,通常情况下都带有一些的神话色彩,而且它的形状是非常的奇特的。

它身上的每一种器官都是某一个动物身上的一部分,而且在中国的龙有很多种分类,有青龙、黄龙、应龙、蛟、虬等,并且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技能,而且它们的样貌也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形态各异,但是它们所有的龙都是善良的,它们都是为人类做好事的。并不是说是那种危害四方,生灵涂炭的恶龙。

而西方的龙则和我们的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龙是邪恶的化身,可以说,西方的神话故事里面的龙,都是那些凶神恶煞的龙。它们不做任何的好事,永远都是搞破坏的那一个,并且西方的龙和我们中国的龙的长相有很大的差异,他们的龙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蜥蜴。有人说西方的龙之所以是邪恶的代表,是因为我们中国的龙传入西方之后,被恶化了,而有些人对这个说法欣然的接受,所以说就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

其实在我看来,不管是中国的龙还是西方的龙,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没有办法对他们展开深究,但是要深信的一点就是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虽然说没有龙这个物种,但是它却是我们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期盼。

《本草纲目·翼》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龙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难以找到源头,在炎黄二帝的神话时代,龙就出现了,涿鹿之战时,黄帝召唤有翼的应龙作战,《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传说时代难以考证,殷商、西周、再到战国时期,龙形象的器皿、纹饰层出不穷,有翼、无翼、有角、无角、更有良渚文化的兽身龙、查海遗址的蛇形龙,远古龙的形象多有不同,到了西汉,龙的身体才变得细长,类似蛇形,到了明代,龙就成为了现在的模样。

关于龙的传闻很多,甚至有记载龙是真实存在的,辽太祖就有射杀黑龙记载,在近代当中,还有营口坠龙,龙的存在也是被传得神乎其技,其实不知是古代中国,另外三大文明古国也有龙文化。

古印度有关于龙的记载最早公元二世纪所写的《智度论》,不过印度龙应该是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过去的,在古印度原本是没有龙的,梵文当中也没有龙的专用词,在古印度神话当中,象是动物当中的为最高神。

象头神在印度更是智慧之神、财富之神、它在印度地位崇高,龙在传播过去之后,成为了二流的守护神,哪怕是《西游记》当中的龙也只是掌管海域的“龙王”,在古代中国传说当中,龙能够升天入地,沟通天人,黄帝乘龙升天,颛顼、帝喾、启亦乘龙往来。

而古印度神话,大神骑得是金翅鸟,佛教中的文殊菩萨乘的是狮子、坐白莲台普贤菩萨乘的是六牙白象,龙的地位跌落了许多,但形象上面基本相同,只有颜色有区别,分为青、赤、白、黑、黄五种。

古埃及神话也没有典型的龙,埃及的最主要的神有9位,至高无上的主神为太阳神阿蒙、风之神、雨水之神泰芙努特、大地之神给布、天空女神努特、农业之神奥西里斯、生命与健康之神女神伊西斯、混乱之神塞特、守护使者的女神奈芙提斯。

古埃及的龙是在神话各种神话杂糅当中衍生了,最早的龙雏形是上半身是鹰下半身为狮身,上半身为太阳之神,下半身是母神丰饶女神,这个龙形象代表着一切跟水有关的特性,既是富饶的丰收,也是毁灭。

古巴比伦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写在不晚于公元前12世纪的七块泥版上,巨龙阿卜苏是最原始的淡水之神,也是巨龙提亚马特,深渊之咸海女神的兄弟和丈夫,他们的水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众神,巨龙提亚马特死后,它的尸骸创造了天地,她的血创造了人类。

除了四大文明古国之外,古希腊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也听到了龙,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当中的龙是一头怒蛇,它的形象接近于麒麟,头部、颈部和躯干都覆盖着蛇鳞,前足为狮足,后足为鹰爪;头顶长角,尾部有蝎尾针。

在几个世纪传播下,欧洲龙经过了希腊、巴比伦、北欧神话等一系列龙文化的影响,创造出了一只欧洲文化中丰富多彩的龙,在基督教的传播下,龙是宝藏、财宝的看守者,是贪婪的象征。

在中西文化的影响下,龙也是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封建王朝一直都是九爪金龙,西方的龙,有双翼,口吐火焰,就像是恐龙时代的翼龙,但若是看最古老的文明,龙的形状都十分相似,有专家猜测,全世界各地的龙,应该起源一个文化。

最普遍的说明就是爬行动物说,古人是根据动物创造出的龙,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动物崇拜,像是中国最古老的龙,也并不是现在的龙形,应龙就有双翼。美国学者海斯认为是古代先民遗留了恐龙的记忆,可能是见过恐龙化石,才形成龙的崇拜。

英国学者史密斯认为世界各大文明都有龙,这些龙在形状上面都很相似,只不过文明不同,后世演变的不同了,这些龙都来自古巴比伦,古巴比伦文明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距今5000年前左右,开始创建国家。

古巴伦文明当中能够巨龙是提亚马特,它的形状在后世没有记载,只用“一条大腿”、“一个尾巴”、“一个头骨”来形容,这跟龙的形象差别很大,不过中国龙、古希腊、古印度的龙形象都跟古巴比伦不同。

不过中国龙除了神话时代之外,在7000年前的古墓当中,就已经出土了龙形,而《山海经》记载的地理,不像是中国,其中有南极光、非洲赤人的描写,很有可能在先秦之前,中国人就已经走出了世界,并传播了龙文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