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武功
丹睡功与锁鼻功
总诀:心息相依,大定真空
第一口诀:心息相依,神定虚空
第二口诀:心息相忘,神气合一
第三口诀:恍然而睡,大定前奏。
卧功心法
谁知睡里乾坤大,我爱壶中日月长
——蛰龙睡功阐义
盛克琦
一.丹家修炼方便法门
道家传统内丹功的基本要求是“致虚极,守静笃”,然后“以观其复”,才能进入到“还丹”、“结丹”、“金液还丹”等层次。做为现代人,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很难做到专事静功。在传统丹学体系中的“睡功”,为现代人开创了一个大方便法门。“睡功”的核心在于睡,以睡做功,以功为睡,充分利用了每个人都必须睡眠休息的生理特性。一般人平均每天睡眠8小时,一生中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这是多么宝贵而充裕的时间呀!做为每一位炼功者,都应把握住这个大好时机,莫让其白白浪废。
二.睡功溯源(附师承)
蛰龙睡丹功,又叫做睡丹功,简称“睡功”。睡功源远流长,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劳动中,在劳动疲劳后,必须睡眠休息,以恢复体力和精神。在不断的休息实践中,提炼精华和诀窍,终总结而成睡功,因此睡功传承甚古。孔子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即是睡功。以睡功修炼而著名者,当首推华山隐士陈抟(872-989),曾高卧华山,一睡数日不起,后竟于睡中得道。陈抟传道于火龙,火龙传于张三丰,并作《蛰龙吟》以表之,中曰:“图南(即陈抟)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丰仙。”西派初祖李涵虚(西月)曾在“峨眉山遇吕祖(吕岩)、丰祖(张三丰)于禅院,密付本音”(清·李道山《李涵虚真人小传》)。民国·玄静子徐海印在《天乐集》中也讲:“涵虚真人初遇三丰仙师,次遇纯阳道祖,汇文始、东华两派之心传,道成创立大江西派。”其师承源流为张三丰→李涵虚→吴天秩→汪东亭→徐海印。故陈抟蛰龙睡功,于西派祖祖相承,密不示人耳。
三.睡功丹理
虽云睡功,实为内丹,假借睡卧之中修炼内丹耳,丹书谓“借假修真”。因此,丹学理论即是睡功原理。徐海印在《天乐集》中云:“予参汪师(汪东亭)首尾四年,蒙师一再传授,知西派相承要旨,乃在大定真空。其余返还口诀、火候细微,皆大定真空之余绪。”故“大定真空之妙旨,乃文始、东华两派之肯綮①,九还七返之玄要也。”
宋·张紫阳在《青华秘文》中说:“静中行火候,定里结还丹。”宋·白玉蟾在《玄关显秘论》中也说:“采精神以为药,取静定以为火。以静定之火,而炼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元·李道纯在《中和集》中说:“药物只于无里取,大丹全在定中烧。”体真山人汪东亭也讲:“丹法摄归一定字,所谓至简至易之道也。”(《体真山人丹诀语录》,徐海印辑。)因此,造丹的方法无他,只是一“定”之功,能“定”则金丹不求而可致也。
睡与定极为相似。睡中无思无虑,定境混混沌沌,故称“睡”为“相似定”。于睡中依法修持,自然能生出“定”功,进而采药炼丹,其法甚易,其效甚速。修士每称“睡”为“睡魔”,静功中惟恐睡去,终宵打坐,强忍不睡,称之“斩睡魔”。殊不知,睡是生理特性,若强行终夜不睡,违反生理规律,使神经调节系统发生错乱,反惹睡魔,流弊百出。先天大道,无为自然。故丹家大德,以睡炼睡,转识成智,渐生定功,睡魔不斩而自斩之,以神足不思睡耳。起初做功,能迅速睡去,就是效验。得“定”最易,故“睡”是“大定真空”的前奏。
四.睡功卧式
睡功采用卧位,与平时睡眠基本相同,因篇幅所限,不作详述。
五.睡丹功诀
一.睡丹总诀:心息相依,大定真空。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1880-1969)最钦仰陈抟(希夷)一派丹法,认为希夷派的要旨在“守中抱一,心息相依”八个字,确是真知灼见。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徐海印在《天乐集》中也说:“昔以因缘,得遇汪师(汪东亭),指示心息相依法门,方知玄宗确有真传。”李涵虚在《道窍谈》中也讲:“调息之法自调心始,凝神之法自调息始。”因此,修功总诀就是将调心和调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心调息,以息摄心,总名为“心息相依”。心息相依交抱,性命相融矣。
二.第一口诀:心息相依,神定虚空。放松身体,静卧在床上,将自己的心念和意识集中守住“身外虚空”之中——鼻孔外方圆径寸之地。此处是修炼上乘丹法的“玄关一窍”,又名“玄牝之门”,异名很多,不胜枚举,是古人千金不传之秘。意内守“身外虚空”之虚境,目内照“身外虚空”中呼吸来往之气,耳内听“身外虚空”中呼吸之细声。意守、目照、耳听,三位一体,俱属于心;“身外虚空”中往来的呼吸,谓之息。心念与呼吸相依交抱,绵绵不绝,缠扭不断,故谓“心息相依”。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不着色身,虚灵一窍,心念冥合于此处,是为“神定虚空”。修炼之道,以“神定虚空”为目的,“心息相依”是手段。心神一离虚空,杂念袭来,即用“心息相依”的“降龙手”将“元神真意”牵回,如似“青龙剑”将杂念斩断,心神静守不离“身外虚空”。
道教武术一般广义的称为道家武术。中华武术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而道教对中华武术的发展,贡献尤大。武术本为竞技和防身之用,殷周时期的竞技和角斗,当为中华武术之先河。秦汉以来的方仙道有墨侠之遗风,为道教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室独尊儒术,名门缙绅子弟重文轻武,惟以五经猎取官禄,视武术兵法为 “不急之末学”(《抱朴子外篇·自叙》)。而隐士、道士独处山林,既无意于功名,又易为盗贼猛兽所伤,故不得不习武防身,从而刺激了武术在道教徒中的发展。况且,习武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神清气足,才能臻于至境,世俗之人多累于名利,忧生惧死,且情欲伤身,难以在武术上有所成就,因而自古武林高手,多出于方外之人。武功出众的道士,传艺授徒,强身护法,也有利于道教威望的提高和教团的生存发展。据史料记载,道家武术的成熟期约当魏晋之初。《抱朴子外篇· 自叙》:“少尝学射,但力少不能挽强,若颜高之弓耳。意为射既在六艺,又可以御寇辟劫,及取鸟兽,是以习之。昔在军旅,曾手射追骑,应弦而倒,杀二贼一马,遂得以免死。又曾受刀盾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求,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与不晓者对,便可以当全独胜,所向无前矣.晚又学七尺杖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可见,道教武术在魏晋时已成套路。元明时期,是道教武术流派纷呈的全盛期。明代道士张三丰创立的武当山内家拳术,将道教气功与武术融为一体,形成同外家少林拳术风格迥异的道教武术流派。道家武术以太极拳、武当剑、形意拳、大成拳等为代表,属内家武术。现武当山、崂山等道教宫观仍有流传。道家武术以道教哲学及道教理论为指导,结合道教医学、内丹学、养生学的成果,将武术技击和健身术融为一体,讲究经络穴道,以炼好坚实内功为根基,以气发力,借力打力,擅长以柔克刚,具有刚柔相济,技巧性强、以静制动、避实击虚、灵活圆转等特点。习道教武术者外能技击抗敌以自保,内能强身健体以养生,可兼得技击和养生之效。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东汉顺、桓之际,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出现为基本标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道教还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及东南亚一带,甚至还远渡重洋,传到南北美洲。道教思想源流众多:有古代的鬼神思想,如殷商的鬼神崇拜;有巫术和神仙方术;有纤纬神学和黄(黄帝)老(老子)之学。道教是一种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成仙永生为极乐、重生恶死的宗教,长生久视是道教的基本教义和信仰。道教主张和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双重的:一是在现实的世界上建立一个和平公平的世界,无灾难、无战争、无疫病;另一是得道成仙进入仙境。宗教一般都认为人的寿命皆由天定,而道教却认为人的寿命决定于自己。魏晋时出现的道教经典《西升经》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这是道教异于其他宗教的一个特征。
道教徒们一辈接一辈地研究、实践长生不死之术,研究多种修炼精神和形体的方法。这些方法统称为道教方术。道功指的是修身养性方面的内养功夫,如清静、寡欲、坐忘、守一、养性、存思等。道术指的是修命固形的方术,如吐纳、导引、服气、胎息、辟谷、药饵等。这些道功道术对气功、健身术和养生等有一定价值。
道教的这些求长生的修炼方法,有许多为武术所吸收。如武术中广泛使用的“丹田”之说,则源于道教的守一术;而武术的呼吸方法及气血之说,则来自道教吐纳之术。至于武术所强调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中的精、气、神,是中国多种文化形式中所共有的,也同道教思想有关。
武术与道教同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环境,因此,道教对武术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宗教,道教的宗教精神、理论和修炼方法被融摄于武术文化之中。道教在哲学思想上主要继承先秦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老子关于无为、贵柔、尚雌、崇阴、法水、主静等思想被道教转化为自我的宗教精神与原则。这种精神和观念与中国武术文化相融摄,形成了一种武术技术指导思想和理论,其核心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和“以柔克刚”。内家拳的实践原则和理论即来自道教哲学思想。
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概念,自汉以后,主要为道教所吸收并加以发展。道教为了建立自己的“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及神仙修炼体系,创立了以黄老学说为指导,以“易”理为基本结构的内、外丹修炼方法体系。这种理论方法体系为武术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宋明之时以道家贵柔持静为原则,以阴阳、五行、八封、太极等“易”理为指导的内家拳的出现,同道教理论实践的发展有密切关系。“道在养生”是道教的基本追求,因而“重生”、“全生”等养生思想观念亦深刻地影响了武术文化。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受道教思想影响的拳术都极鲜明地突出了养生价值。总之,道教文化的渗透使武术发展为合养生、技击为一体的武术实践体系。
道教文化亦融摄于武术技术之中。武术的动作、招式、套路、技击应用等都属于武术的技术文化层次,道教的精神、观念、思想等在武术的技术文化层次亦有表现,它的气功特别是内丹功广泛运用于武术技能之中。
正宗道家内丹功
一、筑基
将根基建筑牢固、才能完成练功,本阶段功夫有此重要,故名。人体的根基在肾,据祖国医学的理论,肾为-身水火的根本,如同天地间水火,万物赖之生成的道理一样,肾气充足,身体自然康强。肾气不足,在于壮年人房事耗精过多。壮年人应当至少隔7天才一次,要珍惜精水;老年人要下决心断绝;以上为储精。精水积满,外阳必举,要用炼精的方法,控制外溢,使其还精补脑。
炼精的方法是,外阳举起时,立即闭目内视前后阴之间的会阴穴,吸气,用意念相引,将气从尾闾提起。如忍大便状,好像举重物似的,上升于脑。随着用目光上视脑中,停一会儿,用意念从两眉中间,引向下行,落入脐下腹中〔下丹田)。这样一升一降为一周。不论旋转多少周,以外阳自缩为止。丹经上称作"采小药"(精为药),"采药归炉"(下丹田)。"封炉温养,谨固牢藏",才能炼精化气。《道乡集》说:"小药为外药采于外,用有为有作之法采之"。
要注意:采小药只用在外阳冲动举起时,如不冲动举起时锻炼它,比如锅里无水光烧火,就干锅了。水火得不到既济,就容易出偏。因为小周天是武火烹炼精水的功夫,若无精可炼,会出偏而发生口干舌燥,头晕等症。
《黄庭经》说:"急守精室(下丹田)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 可见精水是练气功的宝贵药材、但是闭住精不外泄,在人们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事,据我练功体验,泄一次精,内气就消失,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断绝。可是梦中,不易断绝,必须不怕失败,继续加强练功。日久定有成功之时。以上谈的筑基办法,也是我的体验功夫。
二、炼精化气
在空闲时间,端坐在椅子上,两腿垂地,两手放膝盖上,把双眼张开,向前平视,把目光凝视于两眼之前的正中处,目珠尽量保持不动,摄取阳光补我元气,待杂念基本肃清,心身安泰后,感觉眼珠发胀,好像有气充实时,即可慢慢地收回目光,闭眼,内视两眉中间祖窍穴。内视一会儿,稍觉内气充盈,再将意念轻轻地引向下行,落入脐下腹中,内视腹中-个虚空境地,要朗彻其光。朗则神清,朗则气爽,就不至于昏沉,如同天空无云遮蔽时太阳照射大地一样。凝神也应如是。这叫凝神于气穴(下丹田),也叫心肾相交。朗照力在静功中具有夺天地造化的巨大作用,是练功的总枢。故《阴符经》说:"机在于目"。如失去朗照力,神即他驰,杂念丛生,性光不能聚于气海,虽日坐数次,也无好处。
初学练功的人,每次练坐凝神气入15分钟,即目光、意念均凝于气穴,则呼吸之气亦自然归于气穴。神意与气三家合在一处,形成了息息归根,就不从鼻孔呼吸了,能做到如是练功,练习日久,能坐一小时,腹中受目光照射,自生暖气,蠕蠕欲动,融融自旋,这是静极生动,微队萌生。什么是微阳呢就是腹中精水受目光煦照后化成的小气团,如同太阳蒸晒海水,化成云气一样。
发现微阳萌生景象以后,仍要坚持内视,它的活动会越来越大,仍以目光煦照动处,这是初步功夫积累内气的要 诀。比如室中香烟一缕,若火不绝,其烟渐渐充满室中,而积累内气也应如是,开始腹中气动微小,渐渐通达四肢百骸,皮肤状如虫行,如加紧练功,定能达到气足神充,浑身舒畅。真是"二十六宫都是春"了。迨至发现眼前有光闪,四肢温暖,周身似醉,耳际有风的景象,这是炼到内气旺盛已极,自然有气冲过尾同,上升脑中;略停一会,从两眉中间降入口中,化成津液,咽入脐下腹中,如同空中云气化成水珠,降入地下,滋润万物一样。这炼精化气,属小周天。这时内气呼吸是一升一降,息息归根,即呼吸离不开丹田气根。丹经上说:内气呼吸是用武火炼精化气的功夫。因为从此神气相抱,气谓风,神谓火,风吹火旺,故能炼精化气。
三、炼气化神
小周天炼到外阳内缩,马阴藏相时,眼前有光闪过,过几天又有光闪过,这是精已化尽的景象,无精可炼了,即可停止炼小周天。《道乡集》:"火止于阳光二现,不止伤丹。"这就是说丹已结成,不行周天火候了。以下是采大药。
什么是大药就是炼气化尽,结成内气一团,伏于气穴,蟠聚不动,采而后生。怎样采而后生小周天停炼后,仍要凝两目之光,朗照脐下腹中,静等大药活动,不可少离, 一离则火散神驰,大药不能出炉(下丹田)。应以内气呼吸聚散法,促其活动。具体方法是:用意念呼吸,呼气使扩散,吸气使聚敛的功法,使其愈动愈旺,迨至静观七天,眼前又现闪光.这是采大药的时间已到。忽觉内气团(大药)大动起来,上下涌动,上冲于心,又下奔会阴,感觉两肾热如汤煎,口齿叩动,身涌鼻搐,显此景象,要用采的方法。具体方法是:急摄谷道(肛门),意守尾闾,内中向上提起的方法。《道乡集》说:大药为内药,采于内,采而后生,引出大药,则进行过关服食。
过关服食的过程是:用意念将内气团从尾闾向上提起,冲过尾闾,上升于脑。这时舌舐上鄂,静守一会儿,内气团降入口中、要紧闭口唇,以防渗漏,有鹫鸣之声,降入中丹田(膻中穴),收而藏之.感觉中丹田气满,要一意静守。这就是过关服食,归于黄庭(中丹田)的景象,以下练大周天通运。
在一意静守中,忽觉有两道动气,从两脚心同时上升,至尾闾穴合成一团,升至夹脊,停止不动,一意静守,待其动机。当动过夹脊,动气分两道,沿两上肢,流入两个掌心,停止片到,回升至玉枕,合成一团,再升至泥九(脑中),复降入中丹田。从此中丹田有个大气团,充满中下二田,这就是大周天通运的景象。
大周天练通以后,要将中丹田和下丹田守成一个虚空境界。此际用功,纯是无为的寂然朗照,就是丹经上说的"沫浴温养"。与小周天有为有作的不同。寂照至极处,自有天然的火候,自然运动,不须神驭,不须息吹,如天地之气自行运转不息一样。惟寂照时,元神居于中丹田,必合下丹田化成一虚空境界,形成一个大圆镜子,光灼灼、圆陀陀,只存一寂照的元神,这是涵养元神的要诀。若仅滞于中丹田,不连合下丹田,则二田之气不能生发。如失于寂照,则二气不畅不旺;二气不畅不旺,则不能资养元神。是以寂照为炼气化神的根本,炼气化神功夫全凭寂照,将昭昭之神与中下二丹田,成-虚空境界,浑浑融融,无人我之相,熙熙嗥嗥,无散乱之机。愈寂愈妙,益定益微。万脉归源,形成了寂照大定。此乃炼气化神的真功。什么是寂照就是用寂静的目光.照射中下二丹田的虚实境界。在寂照中要防危虑险,如见到美色和宝贵的东西,勿以为真。无论见到何等稀奇之物,可欲之事,均应一切扫尽。稍有喜爱,便着魔障。破坏真功,也就是疏漏了寂照,不能纯其阳明之神.不能证其圆明之果。最破坏真功的事,是梦中女色扰身,切记切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形与神俱;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焉得不病。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寿敝天地,
不杀生,要护生,倡放生。不吃荤,不妄语,不邪*,不偷盗,不饮酒,不抽烟,不赌博,不贪财,不图名,不邪恶,不发怒,日三省,高标准,要重德,要有德,多积德,莫停息,多实践,少空谈!!!少言多炼真聪慧,口若悬河实可悲;玄机点破三两言,看君用功有多深!!!
四、炼神还虚
在寂照大定中,显出雪花纷飞,这是气足神全的景象,要进行炼神还虚的时节已经到了。
炼神还虚的具体方法是:把意守部位迁到上丹田(祖窍穴),与中下二丹田化成一虚空境界,存养全体。无人我之相,也无大地山川之形。纯观无相,与太虚浑为一体,太虚即我,我即太虚,寂无可寂,照无可照,只昭昭一灵,超绝万古。
五、注意事项
1,炼到小周天内气成形时,脐下腹中有个气丘,越炼越旺,口中津液增多,在练功时从嘴角流出,这叫"漏丹"。要紧闭口唇,咽入腹中,滋润五脏。因它是肾水化生的物质,对人体有益,古人称它是"津丹"。
2,练气功为了康复体质,百疴不生,可是各人练功功效有别,体质强者功效快,体质弱者功效慢。因此,不须急于求成,只有把筑基功夫练成,才有日新月异的效果。
3,练气功要按阶段次序进行,每个阶段有显景,不见显景,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因此,显景是阶段功夫成就的标志。早则不及,迟则过之
4,大小周天练通以后,不须故意练功。因功有动静之机,均须顺其机而为之。动则运转,静则定住;不动,运之无益;不静,定之有损。要听其自升自降,这是我在体验中证实的。
5,练功忌昏睡.昏睡则气散。每遇昏睡时,要停功睡觉,睡足神清时,再静坐练功。先令神蛰于内,不使目光泄 于外,自然清虚之气氤氲于内。如此凝神,白得其妙。若目光未能凝入。虽日坐数次,也无好处。
6,练功忌着相落空。入坐任其无为,则流于枯寂,属于孤阴,没有造化之机。练功虽重视无为,而在无为中尚须知有为。譬如内视寂照腹中,空洞洞地制止杂念乱生,这就是无力中而有为。心有专向,定于此。不外驰。着相就是心生形相之念,凝滞不散,则内气不能氤氲和霭,流通一身,这是练功的大病。
7,练功忌急躁,心躁则生火,火燥则水沸。或谓之神不可躁,躁则水枯。
8,练功忌烟酒,烟不可吸,邪火扰乱真气,酒不可饮,酒气伤人性情。
9,微阳初动,万勿搬运周天。微阳是内气的嫩芽,尚无结丹,要知升降周天有一定的时节,早则不及,迟则过之,使神气充足,自有天然之机,上升三关,以成自然妙运。如冬至阳生,虽欲其不生行吗明白此理,还丹可结。
10,气穴就是下丹田,也叫气海、气根、精室;还有称作火炉的,它的部位是在脐肾相对的中间,膻中穴就是中丹田,也叫黄庭,它的部位在心窝里边。祖窍穴就是上丹田,也叫印堂、山根,还有称作鼎的,它的部位是在两眉中间。
11,我练的静功,先用目光摄取天空阳光之气,反回目中,辐射腹中,点化体内阴质,资养元阳之气,则内气生发得快。因此练功必须在阳光明亮之处,夜间练功必须在灯光明朗之处,禁忌在阴暗地方练功,因为这对温养元阳之气没有帮助。
附一 炼内丹的火候运用
古代丹书有内丹火候之说,我的练功体验,确实也有火候的运用。不知火候运用,任意瞎练,就出偏差。
人体内有三种火:一曰目光之火;二曰意念之火;三曰气动之火。古人称为"三昧真火"。这三种火合在一起,意念加重,注视不离,叫做武火;意念轻松,似有似无,叫做文火。练功到什么阶段,运用什么样的火,就称为火候。怎样运用呢人体分两个区域,横隔膜以上,属于阳气区域;横隔膜以下,属于阴气区域。在阳气区域的穴位,宜用文火来锻炼,如意守祖窍、膻中,要似守非守,轻松自如,若是加重意念守窍,气聚血涌,火上加火,就会出偏,如头痛、目眩等。在阴气区域的穴位,当用武火烹炼,如气海、会阴、涌泉,守窍的时候,要意念加重,凝视不离,把阴气化开。这些都是练功的真诀窍。在气通小周天时,后三关尾间、夹脊、玉枕,都是骨质的结构。内气到此停止不动时,必须用三种火一起烧叮���跗��拍芡ü�H缬靡庖��闱抗�兀�癯刍鹕ⅲ��灰淄ü��够岢銎�9χ阳萌生,是内气的嫩芽,更要用三种火锻炼;炼到一阳大动时,还要用三种火锻炼。若发觉周身如酒醉,眼帘有光闪、耳内有鸣声,这是内气旺盛,达到高峰的景象,火候到,才能进行小周天冲关,若是未到高峰火候,急于求通,强行搬运,就出偏差。切记切记!
值得注意的是,小周天气通以后的练功,仍要意守气海,目光凝视气海穴,鼻息也归于气海,神、意、气三家归到一处,进行武火烧炼,形成了内气呼吸,一呼一吸,在肚脐和下丹田中升降。下田为气根,故古人叫做"息息归根"。此际练功,鼻息自断,恢复到在母腹中的呼吸,故叫做"胎息"。在胎息中,做到一念不起,万虑俱寂,静极生动,方有小周天的自然运动。从督脉上升于脑,称为进阳火;沿任脉下降于下田,称为退阴符。也就是补阳气退阴气。在我的体验中,补阳气退阴气适用于素体伯冷的人,因此类人多为阴盛阳衰。还有从任脉上升于脑,沿督脉下降于会阴的运行法,古人称为进阴火退阳符。此法适用于体质怕热的人,因此类人多为阳盛阴衰。还有从左边上升、右边下降,从右边上升、左边下降的运气法、这些都是小周天火候炼丹的方法,练到阳光二现、小周天停运的火候已到,练功要进行内气聚散呼吸,以巩固内气团的的壮大成长,练到阳光三现,是 进行大周天运转的火候已到,紧接着内气团大动,上下冲动,肾间热如汤煎,身涌鼻搐,耳内有鸣,这是内气团旺盛的景象,即当用意念急守尾闾,紧缩肛门,向上提起。内气团冲过尾闾,上升于脑,静守一会儿,舌舐上鄂,降入口中,紧缩口唇,以防渗漏,有鹫鸣之声,咽人中田。气满中田,-意静守,忽觉有两道动气,从脚心同时上升,到尾闾合成一团,上升夹脊,停止不功;动过夹脊,分开两道动气,沿上肢流至两掌心;停止片刻,回升玉枕,合成一团,升至脑海,略一停止,降入口中,复降入中田,充满中、下二田。至此完成了大周天的运动,古人叫做"过关服食运周天"。
以上谈的后天火候,是用意念有为之火,以下练功。以中田和下田,守成一个虚空境界,纯是无为的寂然朗照。就是丹经上说的"沫浴"、"温养",也就是以文火温养为主。寂照至极处,转入先天火候,有自然的运动,这巳不是有意念而为的火候,而是按大自然火候规律运动的,不神驭,不息吹,如同大地之气,运转不息-样。不再叙述,是否正确,请气功同仁斧正。 "
附二 玄珠成象法
我认为气功中产生粟米玄珠的形象和作用是很重要,故本人想来谈谈在练功初级阶段中,如何产牛粟米、玄珠及其 作用。
粟米的产生部位,在两眉中间明堂穴(上丹田), 古称开天目, 又叫练慧眼。具体练法:以坐练为主,张开双眼,向前平视,目光凝视一个中心点,眼珠尽量保持不动。感觉眼珠发胀时,目光凝聚一团,慢慢回收目光,闭眼内视两眉中间明堂穴,意想这地方有一只眼,用它内视穴中空虚。炼到穴中发胀,如含有气球,即是粟米的产生。它的属性阳中阴,就是《易经》中说的离卦,藏之干心,发之于目。它的作用,性光强大,照射力无量,不离本位旋转着,扫除杂念,凝视气穴,化精为气,生发阳气,使身躯变成纯阳体质。如同天空的太阳。外阳中间有些黑点,光照全球,化生万物-样。玄珠的产生部化,在脐下气海穴(下丹田),古称玄关窍,又叫祖气根、炼丹处。具体炼法:用粟米之光.向下照射气海穴,静观气海穴的虚空境界。要朗彻其光,把性光凝于气海穴,把意念定于气海穴,呼吸之气自然归于气海穴。性光、意念与气,三家合在一处,形成了胎息。肾脏功能坚固如切的人,就能把精炼成气,积气成团,就是玄珠的产生。肾脏功能已亏的入,玄珠难以露相,必须固精不外泄,增强肾脏功能,有精可炼,积气成形,才能炼出玄珠。它的属性阴中阳,就是《易经》中说的坎卦,藏之于肾,发之于气海穴。它的作用大则充盈全身,小则流串全身经络,活泼血脉,化阴气为阳气,抵抗百疴不生。
《大成捷要》说:"与君说破我家风,太阳移在月明中"。此即所谓先修性,炼出性光,凝光于气海穴,形成了修命炼玄珠。这就是太阳移在月明中,也就是心肾相交,坎离交媾,炼的玄关窍开,促成-阳初动,产生玄珠,冲开后三和前三关,运行于周天。如同天地间的太阳,照射大地,吸引着地球围着太阳旋转-样。
根据我练功三十余年的体验,玄珠的产生,是在精液充盈条件下孕育中形成的,所以它难求的关键,以精液强弱为标准。青年未破过身的人,玄珠露相就快,若是固不住精,也是枉然。老年肾脏功能亏损的人,就是炼功三年五载,玄珠也难露相。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老年气血已衰,无精可炼,内气难以产生,若是坚持不懈的练功,何时把肾脏功能增强起来,能固住精不外泄,才能有精炼成气,气足自然结聚成珠。因为有这些难做到的条件,所以难求了。这是我的看法,是否正确,请广大练功者体验吧!
中 国 武 林 门 派 四 大 家
(一)
少林是中原武术中范围最广、历史最长、拳种最多的武术门派,以出于
而得名。
关于
的起源,据北宋《
》等书所载,南北朝时,
孝文帝大和年间(477一499),达摩大师从梁国北来,面壁于
,历时九年而功成,遂传《易筋》、《洗髓》二经,创立
。这个说法,为多种典籍所载, 唐代
又写了《
序》.但考之史实,却不与历史相合,现代学者已经证明这不过是传说,被称为
初祖的达摩也并没有这样的武功。
历史上,在达摩以前,北朝寺院的练武风气就已形成。
太和十九年(495)修建
,最初是为西域
跋陀(又称
)所建的。后来,达摩才来到寺中。达摩虽然创立了
,却并非
的创始人。事实上,
是在长期的僧众习武中逐渐自发形成的。
少
术的发扬光大。始于隋唐之际的一件大事。隋朝未年,
,少林寺被山贼所劫,僧众奋起拒敌,贼人放火烧毁寺院。
与郑帝
作战,
应邀相助,活捉
,逼降
,这就是著名的“
”,也是著名**《少林寺》的历史原型,。
即位后,对
、志操、惠赐、善护、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满、丰13人大加赏赐,少林寺再度兴旺起来,少
术也开始繁荣发达,逐渐成为中原武林第一门派。
据说也是
。从宋到元,少
术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元代大圣
王传授
而自成一宗,福裕
汇集了少林
,少林武术的特点日渐突出,到明代便形成了少林“以搏名天下”的威望。明嘉靖二十三年(1553)、少林寺组织僧兵到江南抗倭,
五年(1625)树立:“少林观武碑”,成为天下武林之宗。明代的著名武憎,有
上人、小山和尚、月空和尚,痛禅上人等,又有悟须、周友、周参、洪转、洪纪、
、普从、普使、广按、宗擎、宗想、宗岱、道宗、
、庆盘、庆余、同贺、铉清18人,皆为武林中的超一流高手。明代后朔、少林武术渐从以
为主转向
。又吸收了很多民间拳种,集天下武术之大成,形成
。
清代康熙年间(也有的说是雍正),朝廷曾因少林寺藏匿反清义士“谋逆”而将其焚毁,(并严禁民间练武,少林武术转入地下状态。并由转入南少林的一支,据说创立了洪门。清代的少林名僧高手有铁斋、致善、致果、
、湛举、五枚、古轮、妙兴、贞续、德根等。
少林派不只是少林寺的功夫,而是以少林寺武术为代表的整个外家功夫的集大成。一方面是少林寺僧从民间引进不少
,另一方面是少林寺也招收
,使少林武术流传民间,同时,少林还在各地创立分院,自隋唐之际创立福建
少林寺分院(即南少林)以来,元代福裕
在外蒙和林(今
前杭爱省
),天津
盘山、长安、太原、洛阳分别创立五座少林寺,再加上山东九顶
、台湾八番社、四川
,一共是十座少林寺,这就把
传到全国。许多门派的源头,都与少林大有关系,就连武当和峨眉的开派传说,也有源山少林的说法。
在少林寺的分院中,以南少林最为重要。南少林又是
之祖,以五拳为主要
、有
练神、虎拳练骨、豹拳 练力、蛇拳练气、
练精之说,又有
、一路闯少林、二路提卢少林、三路文少林;四路拗步少林、五路武少林、六路神化少林等套路。(参见嵩山少林寺三十三代皈依弟子释永文《少林武术概说》,《武林》1983年第七期)。少林支派众多,有“三大家”、“四大门”之说。“三大家”是:红家少林、孔家少林、俞家少林:“四大门”是:大圣门、罗汉门、二郎门、
门。又如六合、
、劈挂,通臂、太祖、
、华拳、
、弥宗、动力、
,沙脚、
、地趟、
、翻手、
、
、
、咏春等,也大都是从少林武术中发展出来的。
少林的套路也很多、光是
,据说就有172种之多,有
、大
、朝阳拳、
拳、炮拳、通臂拳、
、长锤拳、
;
、形意线、
、
以及“少林
”等。
、
、
也是少林武术的大宗“、各有数十种套路,
则有二堂剑、五堂剑、龙形剑、飞
、白猿剑、
德
、
、绨袍剑等。又有
、三股叉、
、月牙斧、梅花拐等数十种兵器,
、虎扑把、游
步、
、十字乱把、老君提葫芦、仙人摘茄、叶底偷桃、脑后
等一百多种散打,卸骨法、擒拿法、
秘法、
谱、
义、用药法等各种技法等等。
少林武术的要旨,传说当日达摩祖师见众憎坐禅,
,难以入定,有碍佛法,细究其由,乃因躯体衰弱所致,于此悟到修习佛事必先强健体魄,因效鸟
态创立
,因此,少林武功的特点,首要之点即为调呼吸,练百骸,进退敏捷,刚柔兼济而尤以刚为主,以攻架为主,以长手为主,成为各类
法之
。
少林武术门派和侠文化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少林武功博大精深、无人可以穷尽,是天下最大的
宝库,不愧为武林第一大门派,因此在江湖上,少林派常常充当着“
”的维护者、裁判者和
的角色。如金庸《无龙八部》里的少林,天下
之至境,在于少林;
前攻袭辽人之
,出于少林,以慈悲佛法使
雄图、
深恨尽归尘上,化解怨孽,在于少林。当然,有时少林也有忍让过分而导致贪嗅的情况,如《倚天
》圆真(
)之作恶江湖,便与少林之纵容大有关系,他们认为人心可化,而殊不知某些恶徒却是本性难移,等等。
其二,由少林的起源传说,产生了一批侠文艺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推由
主演的**,《少林寺》,述说了隋唐之际“
”及少林开始发扬光大的传说、关于达摩创少林及历代
为少林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也有一些侠文艺作品加以反映。
其三、少林在反清抗暴及抵御外侮方面,充当着重要角色,少林曾有过抗倭的壮烈事迹,到清代据说又从事“
”的秘密活动,由这里产生了关于少林的侠文化传说。明代抗倭名将俞大酞据说与少林大有关系;洪门
传说源出少林;文艺作品里又出现了似
为题材的“
系列”等等。
少林是
之宗、也在侠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
武当为内家之宗。
据明末清初
的《
南
》,
为宋人
所创。据说
是北宋未年
的丹士(道士),徽宗召他入京,道遇贼人,梦
帝授其拳法,次日
孤身杀贼百余人,遂创立
派。
又有的传说,说张三丰源出少林、精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将其统纳于十段棉
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御敌防卫之法,风格遂与少林大为不同、因此别树一帜、开创武当门派;又称内家。十年功成,声誉大振、又传出太极、形意、八卦等支派。金庸的
《倚天
》写到武当开派、便采用了这种说法,说张三丰本名
宝,为少林
和尚的徒弟、师徒因违犯少林不准擅自学武的禁令,被赶了出来,后来他根据少林功法而变通,遂创
。
关于历史上的张三丰其人,本名张全一,又名
宝,三丰是他的
,因为
,又被称作邋遢道人。关于他的生活年代,则是各有说法,有的称他为宋人,有的称他为
,也有说他是元人、明人的。大概因为他在道教传说中十分有名,这才被抬出来作了武当派的
。这种说法,显然只是武当派为了神化自己,并非历史的真实。
武当派的正式流传,大约开始于明代。
虽在唐代就开始建造
,但真正的黄金时期却是在明代。明成祖
登基,推崇武当道教,调集民工30万人;用了13年时间,在
修建了33处建筑群,号称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桥等,绵延140华里,建筑格局均依
上的
修仙故事,由工部设计而成。至今武当山紫霄官正殿梁上仍有大明永乐十一年(1413)、十二年
御驾敕建的字迹。三天门
上则有“
”四个大字,
。
顶太和宫又称
,殿中供奉张
三丰铜铸鎏金坐像。武当道教的黄金时代从这时开始,武当的武术门派,也是在这个黄金时代中产生的。
据《
南
》,最早传授
见于记载的是陕西人王宗、王宗传温州
同,到
手里遂
,
,
元年(1506)前后生于温州,
宗
元年 (1620)左右卒于贵州
。
自称得张三丰真传,为武当派第三代传人。他后来游历江猢,又得峨眉真传,创立武当
派内家豢,武当派从此
。传说曾有少林僧70 人慕名而不服,上门挑战,
袖手安坐,兀然不动,一僧忽从半空跃起,施展连环腿法,想要以少林绝技破其气功。
仍是
,只在少林僧攻势将至的一霎那,微微侧身 抬手,少林僧便如断线风筝般忽然失了
,飞出窗外,落在高楼之下。从此
法,无人不服。
张松溪之后,武当派
。产生了一大批武林高手。他们是:叶继美、吴昆山、
泉、单思南、阵贞石、孙继嗟、
目、徐岱岳、余时仲,吴
、陈茂宏、卢绍歧、董扶舆、夏枝溪、柴元明、姚石门、僧耳、憎尾等人。
武当派的功法特点是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练,讲究以静制动,
,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武当功法不主进攻,然而亦不可轻易侵犯。犯则立仆。
武当战法策略是:凡搏人皆以其穴,
,晕穴,哑穴,一切如
图法。(《
南
》)其总的要求又包括在“六路十段锦”当中。“六路”,的歌诀为:
佑通
最为高,
深锁转英蒙,
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
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锥冲掳两翅摇。
“十段锦”的歌诀为:
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
架起双刀敛步,滚斫进退三回,
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
纽拳碾步势如初,滚斫退归原路,
入步韬随前进,滚斫归初飞步,
紧攀弓,坐马
两顾。
武当功法,讲究“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又有所谓七十二跌、三十五掌、六路十八法、十二字、存心之五字等。
武当派的
套路,有太极拳、无极拳、鹞于
、猿糅伏地拳、六步
、武当
等。武当派的内功,有“洗髓金经”
(金狮夺毛、凤点头、风摆荷叶、左缠金丝、右缠金丝、刀劈华山)等。武当派的器械,首推武当镇山之宝
、又有
、
、
、六合刀、松溪棍等。武当派的
,在
中,常常提到的有
、三才剑阵等。
少林出自
,有
文化的色彩。武当出自
道教,中华本上的色彩极浓。
蕴藏着
的慈悲之理。
源于道家、老子讲“一”讲“道”,庄子讲“广莫之野”讲“逍遥游”,使
有较浓的想象色彩和审美意蕴,招式的表现也很有诗意,比如下面这些招式,便十
象化,富于审美的魅力:迎风铁扇、弃物投先、舜子投井、
贯日、乌云掩月、
献果、仙人照掌,兑换抱月、
门柳、
、满肚疼、一提金、欢推窗、顺
、乱抽麻、燕抬腮、虎抱头等。又如武当派
拳的拳诀:
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穿连不断,踩步悬肘,运气养性,慢劲快打,环套八法。
这里一方面是内功心法,一方面是形象化的姿态体式,荷花、清风、流水、飞云,使人仿佛想见武当道境的空明灵秀和清仙之气;招数的左右摇摆,绵绵不断,又仿佛使人想到“一生二,二生三,
”的至
机,想到天地初开时荒茫混沌的
。
武当的支派有松溪派、淮河派、
派、轶松派、
、功家南派等,又有玄武派、北派
等。至于太极拳、
、
等,因其出自道家,人们常常将它们归入武当派,也有人认为它们自成体系的。
总之,武当和少
样,最初是以地域来命多拳系,到了后来便大大超出地域的范围,武当派并不只是在武当山,正如少林并不只是在少林寺一样,它代表了一大批具有类似特点,如主静、主柔、出自
道教的武动派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三)
与少林、武当共为
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门派,尤其在西南一带很有势力,可说是独占鳖头。
之得名,是以佛教四大名山之
而起的,它与洪门
之“
”不同,洪门的“峨
”是山堂而出于虚构,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实指。
从明代开始有峨眉派的记载,明代中叶人
(1507—1560即
二年到嘉靖三十九年在世)的《荆川先生文集》里,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
忽然竖发一顿足,崖
裂惊沙走。
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矢魔翻翠袖。
自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
透。
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余奇未竟己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
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
如
。
真是“
”,倏忽神奇,变化
,难怪要引起诗人的极大兴奋了。关于峨眉派的起源,据峨眉派的拳志说:
祖师原为一
,后入
。……是时,师善
,善研各家拳法,虑各家拳法繁杂,
,女子御侮,多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辟
,创不接手之拳法,
,…… 积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习之,呼之
拳法,同道相誉,称日峨眉拳,后弟子至峨
,偶谐其音,始称峨眉,此拳名之始未也,恐汝不识,为汝志之,师本
,娱身可矣,御侮可矣,奚传姓名。(据孟宪超《峨眉拳(上)》,《武林》1986年第4期)。
由此可见,峨眉最初是一个由女子所创的武林门派,开始的时候叫做
拳法,后因祖师人了
,又以称女子为“
”和佛教圣地之“峨
”的双重含义而得名。
峨眉派功法介于少
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攻防兼具入拳经上讲:“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总之是以弱胜强,真假虚实并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汇了
、少林、武当等众家之长。
从宗教渊源上看,峨眉亦僧亦道,而以
为主。在
中,金庸《倚天
》说是
幼女
,因为心中爱慕杨过,而又尊敬
的爱情,所以云
,借此畅解胸中块垒。后得机会听
念涌《
》,创立峨眉派,后来传至
,其弟子
、
等,皆为
,此外,峨眉派的许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
、裙里腿、倒踩莲等,又如
中的
挥笔、索女掸尘、
洗面、
追魂等,簪法中的
、
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态。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称
簪,也是由女子
变来的。
峨眉派武功有所谓“动功十二桩”—— 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又有所谓“
六大专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磐功;有“三大器械”一
、簪法(峨眉刺)、针法(
)。峨眉派的绝技,不仅包括三十
指穴法,还有峨眉
,其
云(据董如军《峨眉剑技法七招》,《武林》1992年第5期)
玉女
妙入神,残虹一式定乾坤,
身若
莺穿柳,剑似追魂不离人。
临敌只须出半手,纵是
也
。
峨眉派的剑法和簪法,姿势优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绝技。
峨眉派的分支,据清初《峨眉拳谱》上说:
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
峨眉月,光辉
湖。
“五花”是从地域角度所分的五大支派:
一、
派,据说从陕西流入;
二、点易派,以川东涪陵点易洞而得名;
三、
,以川东道家胜地
得名;
四、
派(
派),
较为盛行;
五、
派。以川
都青
而得名。
“八叶”是从
风格角度所分的八派:
一、僧门,据说传自少林憎人,故名。又称“申门”。特点是巧、快、灵、动,如
状,别名“狲门”。
二、岳门、据说由岳飞所传,特点是矮桩,手法不划圆不成拳。
三、赵门,据说为
所传,借鉴少林派太诅
(据说也是
所传)等拳法,特点是高桩。又因习练
,称为“红门”。
四、杜门,以传说中诸葛亮
之“杜门”而得名,一说拳法传于
杜观印。特点是封锁严密,善于防守。
五、洪门,相传以明太诅
而得名,习练大、
,特点是刚劲。
六、化门,又称“蚕闭门”、“缠闭门”,三十六闭手如
吐丝,绵绵不断,紧封敌手,使其不能施展。
七、字门,又称“智门”,因收势摆成字形而得名,特点是高桩长手,起伏大。
八、会门,又称”慧门”,以神拳为代表,,讲究观师默像,念
,颇为神秘。
峨眉派总的特点,在于亦刚亦柔,如
,是诸家武术中姿态优美的一种。有诗赞峨眉派说(见孟宪超《对峨眉派拳术的进一步探讨》,《武林》1987年第四期):
绝艺惊人侠士风,千年击技古今同。
堪开玄理树新帜,悟透禅机弃旧功。
假身玉女虚是实,真谛峨眉有非空。
诸家应复昔时而,妙处良然在个中。
虽非“天下第一”,亦不妨自成一格吧。
(四)南拳门
南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的一大类拳种的总称。南拳据说最初是出于南少林,在明代逐渐形成独立拳系。南拳总的特点是步稳、拳刚、势烈,少跳跃、多短拳、擅剽手,以声、气修力。
南拳种类繁多,如福建的少林桥手、
、
、
,广西的周家拳、屠
、小策打,浙江的洪家拳。
、
。湖北的洪门拳、鱼门拳、孔门拳、湖南的巫家拳、洪家拳、薛家拳等。
南拳的代表是广东南拳,广东南拳的代表是“五大名家”,他们是:
一、
。洪拳源出少林寺、相传为洪熙官所创,洪熙官本为福建
茶商,创拳后传给南少林的洪门五祖,洪拳后来传入广东,包括
(金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土地拳)和十形拳(
、蛇拳、虎拳、豹拳,
、狮拳、象拳、马拳、
、彪拳等十大
拳),历代著名高手有
、陆亚彩、觉固
。
、
、黄泰、
、
等,是南拳中最大的一派。
二、刘拳。据说为
眼所创,也有说是下四府
或
所创的,流传于
。
三、蔡拳。由福建甫少林寺僧蔡伯达、
所创,后来流传于广东中山等地,包括十字拳、大运天、小运天、天边雁、柳碎梅、
拳等。
四、李拳。相传由福建
僧李色开所创,又由广东新会人李友山传授。一说由广东惠州李应辉所创,李拳流行于广东中山、
、
、龙川、广州等地。
五、莫拳。相传为福建南少林
禅师所创;一说由莫达士所创,后传至莫清骄(一说莫清娇)。流传于
一带。
五大名拳多数从福建南少林传来。和洪门
多少有些联系,不仅是武术门派,也是极为活跃的江湖派别。
除五大名拳外,广东南拳还有
(由新会人陈享创立,他师从
护、李友山及少林寺和尚
,综合了蔡家拳、李家拳、
拳三派精华,故名
)、
(南海人
综合洪拳、佛拳所创,又称“洪头佛尾”)、
(福建
严三娘所创、一说
禅师传入广州
)、侠拳(大侠李胡子从四川峨眉山传入广州)、
拳(四川峨眉山
道人传入广州)、佛家拳(从
传入)、练步拳、练手拳、刁家教、岳家教、朱家教、昆仑拳、南枝拳、儒拳等。
南拳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形成独有的南方特色,尤其是清代以来,以“
”始,以“行侠仗义”终,在武侠
和影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福建南少林,传说中是一个反清的大本营,在那里集结了洪门子弟和
的侠雄豪客。清兵火烧南少林,洪熙官来到广州,隐居在
,与
和尚共开武馆。又如
,为广东“
”第二人(第一人为洪熙官),其母
是“
”中的苗显之女,有“一代
”之称。
成为《少林小英雄》、《
》、《方世玉三探武当山》、《乾隆游江南》等众多侠文化作品的主人公,晚清南拳又出现了“广东十虎”,其中的第三位
、第五位
,也是许多侠文化作品中的主人公。
1、《庄子》
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2、《道德经》
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3、《周易》
即《易经》,《三易》之一,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4、《太上感应篇》
为道教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本书特别强调承负法则,道经中系统的提出承负论的观点,是在东汉的《太平经》中。行善积德福庇子孙,作恶受罚殃及子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里“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门至尊之称也,“太上”是无上之上的意思,是华夏最尊贵的词语。
5、《玉皇经》
道教经典,全称《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有3卷。道士斋醮祈禳及道门功课的必诵经文。经文由《清微天宫神通品》《太上大光明圆满大神咒品》《诵持功德品》《天真护持品》及《报应神验品》组成。
主要叙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讲玉帝来历的神话。有多种注本,收入《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
6、《西升经》
是道教经典书籍,全称《老子西升经》为老子五部著作之一。《道教义枢》曰:“尹生所受者,唯《道德》、《妙真》、《西升》等五卷。”据南宋赵希弁《昭德先生读书后志》记述,该经系函谷关令尹喜据老子所述而成。
此经最早称记,后纪而成书。是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与《老子》的关系非常密切。该书在道教思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相当大的影响。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箍的宗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在文化传统上,道教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一理论上,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实践上,道教继承了先秦时期士,神仙的修炼经验和成果。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有:道教宇宙观,道教人生观,道教哲学,道教神学,道功道术,斋醮仪范,医学养生,阴阳风水,命相预测,道场法事,道教武术,道教音乐等十二个方面。因此说,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而建立,发扬,完善这座宝库的是一代又一代圣贤先哲,仙真高道。先秦时期到隋没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五代时期,到两宋时期,到全元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和近代,共有知名真仙高道710余位。在历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为人们所耳熟的有: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学派和道教哲学创始人。始李,名耳,字聘。楚园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他的《老子五千言》,又称《道德经》是道教文化的开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在中国及世界影响深远。庄子:战国时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学继承者,学问渊博,著《庄子》十万余言,即《南华真经》,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共52篇,现存33 篇,唐玄宗封他为“南华真人”,宋徽宗时封他为“徽妙方能真君”。鬼谷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楚国人。因长期隐居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内)的鬼谷山,故鬼谷子,著有《鬼谷子》一书,是中国相学的创始人。徐福:秦时方士,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探险家,琅砑人(今山东胶南,诸成一带),是道家医学的创始人。东方朔:西汉方士,字曼青,西汉时平厌次(今山东陵县)人。著有《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精通道家命相学,医药学。人称“仙人”。张道陵:东汉人。他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实际创立者,东汉沛国丰人(今江丰县)是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张天师。葛洪:东晋著名道士,人称葛仙翁,丹阳旬容人(今江苏境内)著有《抱朴子》一书,共70篇,主要记载炼丹的方法。对我国化学,医学,制药学有一定的贡献。王重阳,金代著名道士,陕西咸阳人,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创始人,著有《明阳立教十五论》,是道教养生学的倡导者。张三丰:明代著名道士,武当派创始人,冀川寥阳人(今河北)精通丹术,著有《全丹玄要》三篇。《道藏辑要》中收录生人所编《张三丰先生全集》对道教武术和道教音乐作出重要贡献。 道教的影响遍及东南亚各国。
本文2023-08-08 05:20: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7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