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象分、阴阳之侯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其意博,其理奥, 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 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 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治训,未尝有行不由送, 出不由产者亦。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 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无为”是“自然”的延伸,一
切人为的东西都不自然,要“自然”就必须“无为”。
为人处事也应该顺应自然,办任何事情都不可凭主观
欲望胡做非为。
“无为”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不是坐以待毙,
而是顺应自然的更大程度更高境界的有为。有的人把
“无为”理解为消极等待,这是完全不懂老子的“无
为”的。譬如说大江泛滥,在急流之中硬要建坝堵水,
这种“有为”是徒劳无益,逆自然而行的。在江水正
大时暂时逃避,在江水逐渐平静以后再聚力筑坝,以
防水患更大或再次泛滥,这就是称为“无为”。顺自然
而为,即为“无为 ”,即循道而为。
“自然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他的致虚、贵
柔、守静、不争、取活等思想,都是围绕“自然无为”
展开的。
然而,真正做到“自然无为”也并非很容易的事。
首先我们在崇尚有为的环境中成长,思想已被打上了
世俗的烙印,其次,我们对“道”的理解还不够,“自
然无为”是建立在“明道”的基础上,否则是根本无
法做到的;再次,世俗的环境会对“自然无为”做出
种种刁难,因为他们认为“与众不同”是颓废的、不
应该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追求完美生命价值的基础上,
进一步把“ 道 ”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在现实中用
“道”。
隐居世外顺道而生也是我们所不提倡的。老子隐
居关外修道是为了追求更纯更精的道,况且据说到了
关外,他也在人群中生活,与周邻形成了非常好的关
系。如果一提到“ 道 ”就想到隐居,是不正确的。
“道”无处不在,即使在世俗社会中,“道”也是无处
不在的。所不同的是,在世俗社会中的“道”更难把
握而已。
以“道”为人生指导,在自然无为中生活,可谓
明道而又行道,达到了“无为”境界。
以自然的人生态度处世,就不难达到最高的人生
境界。然而不以自然的人生态度处事,后果却是可悲
的。
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心智日渐进化和完
整,自然本性也随之远走高飞了,于是猜忌、陷害、
诽谤、中伤、冷酷、自私、虚伪一个接一个地来到人
类。再也不能从一个人的脸上看到他的内心,再也没
有那种不带功利的友情了。
人们的举止日益优美,行为也有礼貌,谈吐讲究
风雅,衣着注重华贵,然而,这些东西事实上成了一
套套的假面具,把每一个人的真性情包裹了起来。
一个人在幼年的时候十分纯真,高兴就大笑,不
高兴就大哭,爱就表示亲热,恨就流露厌恶,自己的
天性没有任何扭曲、压抑和摧残。
然而长大成人以后,见惯了世事的不公,经历了
人事的打击,成熟了因而也世故了。失去了早年的幼
稚,也失去了早年的那种天真。
当今的人际交往中,敷衍和说谎成了主要手段,
而且成为某种涵养的主要标志。说真话的被认为幼稚,
甚至被认为傻,而所谓的修养,就是把自己真实的思
想隐瞒起来的技能。
于是,虚伪就可以招摇过市,直率反而畏畏缩缩
地不敢出门。大家都彼此礼貌周全地欺骗,都温文尔
雅地敷衍。
人们为此而痛苦,许多人为此而走向自由化的极
端。人性被压抑的痛苦,是人一生的痛苦。
归回原始状态,归回儿童状态,这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可取的。原始的状态,毕竟有太多的愚昧;儿
童的天真,是无知的天真,而非自然而然超然的天真。
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而然处世的人生。唯
有循道而行,才能达到这种最高境界,如果逆道而行,
只能使人类堕入永久的痛苦。
什么样的人才是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呢?
这种人不欺侮弱者,不欺侮少数,不自恃成功,
不筹划坏事。如果这样,错过了时机不后悔,抓住了
机会也不得意,一切都听从自然的安排。因而,登高
不发抖,下水不怕湿,入火不觉热。只有精神达到与
自然之道相合的人才能这样。
这样的人不发愁,饮食不讲求精美,呼吸来得深
沉均匀。以自然之道处世的人呼吸直通脚跟,而普通
的人呼吸只用咽喉。凡是对世俗的欲望太高的人,自
然的本能就退化了。
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出
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不知恐惧痛苦,无拘无
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与死也
看成自然的事情。
真的人内心无忧无虑,他的样子安详平静。严厉
起来就像秋天一样萧杀,温和起来又像春天的来临,
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转一样自然,顺应万物的
变化随遇而安,他的胸襟非常之广大。
这种人与大家合得来却不结党营私,个性坚定沉
着却不固执,志向远大却不浮夸,神情欢畅却不轻率,
一举一动都合乎自然之道。
这种人内心充实而又面色可亲,为人宽厚而使人
乐于归附,精神像宇宙一样高远,潇洒超脱不拘礼俗,
沉默不语时好像失去了知觉,说话时又毫不用心机
们创造了许多制度、礼仪、行为规范,本来是
为人类自身服务的,后来人反而成为这些东西的奴隶,
成了自己创造物的牺牲品。
为了尊重父母而提倡孝道,目的是鼓励人们孝敬
长辈,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后来孝子受尊重,汉代孝
子还可被推荐做官。于是,为了功利,不知多少人成
了假孝子。在父母生前忤逆不孝,在父母死后却几年
蓬头垢面,伴坟过上几年。在守孝期里明里酒肉不沾,
暗中酒肉不断。
历史上曾有不拘礼节追求自然人生的名士,为后
人所称道,当然也免不了受伪“君子”的谩骂。
晋代名士阮籍,主张做人应该诚实自然,也就是
主张“返本归真”。阮籍是一个孝子,在他母亲刚死时
悲伤得昏了几次,但是悲伤之后,他照样酒肉不误。
这并非是无情,而是看清了生死纯属自然,哭只是为
失去母亲而伤心罢了。稍加冷静,便不以之为悲了。
古代礼节叔嫂之间不能太亲近,《曲礼》说:“叔
嫂不通问 。”阮籍才不理这一套。他真实地表露自己
的情感。他尊重他嫂子,同时对她也很亲热。每次嫂
子回娘家,阮籍总要帮她提包袱送很远。那些礼义之
士讥笑他说 :“你嫂子回娘家,你送得这么亲热干什
么 ?”阮籍说 :“让那些虚假的礼节见鬼去吧!这
些东西不是为我而设的 。”
魏晋许多文人厌恶正经的礼仪君子,要求抛弃一
切压抑人性的礼节,让每一个人能真实地表现自我,
高兴时就放声大笑,痛苦时就嚎啕大哭。为了反抗礼
法嘲弄传统,他们的行为的确惊世骇俗。
阮籍邻居的一个**美艳惊人,是一家酒馆的女
管家,常在酒炉旁卖酒。阮籍与其友王安丰一有空就
上她那儿饮酒,喝醉了就睡在**身边。**的丈夫
开始怀疑阮籍有什么歪心思,仔细观察一段时间后,
见阮籍没有恶意,也就放心了。
魏晋还有不少的人如刘伶、稽康等,就是用这种
狂放的行为,使自己能够袒露自己的真实面目。
到了现代,我们所面临的束缚并不见少,人们的
虚伪更加冠冕堂皇,并得到世人由衷的公认。
见到势利小人很少有人公开表示轻蔑,大多数情
况下还得面带微笑地和他应付敷衍;许多公事实在是
讨厌极了,但谁也不会拂袖而去,还得耐着性子把它
干完;自己平时的沮丧失望情绪,很少在脸上表现出
来,在人前人后总要装出一副自信抖擞的样子;成功
不能露出得意的神气,否则必然招来“翘尾巴”的指
责;即使是夫妻之间,也免不了要说违心的话、表违
心的态、干违心的事。这个世界上很难见到真实的面
孔了,人们露出来的都是伪装后的脸。
这是文明的糟粕,这是人性扭曲的表现,这是非
人世界的成果。
谁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大家不仅默认了伪装
和说谎,而且还不断地鼓励它。
压抑自己的本性就叫“克制能力强 ”,善于伪装
就叫有“涵养 ”,世界失去了平衡,人类失去了血肉
本色。
这是贪婪的结果,是人们为功名利禄所挟迫,是
为世俗的生活目标所挟迫。处于这种境况下的人是悲
哀的。
人们活着感到难受极了,累极了,所以人类自从
文明诞生之日起就离不开狂欢节,酒也是伴随人类文
明一起诞生的。
法国、巴西、西班牙以及西方其他的一些国家盛
行狂欢节。这一天人们完全打乱日常机械的生活秩序,
把长期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撕下一本正经的假面孔,
使大家各自暂时恢复各自的本来面目。这时人们说话
可以不讲礼貌,行为也允许有失体统,尽情尽兴地狂
欢,像发了疯似地放纵。巴西等国家每年狂欢节总要
死几百人,但政府和人民宁可死几百人也要保留这个
节日。如果一年到头不狂欢一下,那可能大家都要憋
得真的发狂。
从人性角度说,每个人都愿意露出自己的真面目,
就像每个人都喜欢阳光一样。谁都知道饮酒对健康不
利,但人类离不开酒。酒后容易见真情。酒后大脑所
受的束缚就会减少,敢说平时不敢说的话,敢做平时
不敢做的事。陶渊明曾说:酒使人“渐近自然”。
“道大,天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 。”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是人类的
天性,是人类的发展方向。
总有一天人类会抛弃身上的伪装,重新恢复那种
真纯质朴的本性。人生的出路,便是抛弃伪装,寻归
大道。
1、玄学的出处
在江湖人的口中,一直流传着一则充满神秘而又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系的故事。
故事要追溯到四千六百多年以前。
话说盘古开混沌天地,女娲娘娘炼五色石补天之后,我们的祖先--黄帝公孙轩辕在一个不可思议的情形下诞生了……
后蚩尤作乱,黄帝得天神相助,授以天书破蚩尤妖术,擒杀蚩尤统一天下。传说中的天神就是九天玄女--女娲娘娘。黄帝平息战乱以后,命仓诘造字,将九天玄女所授天书内的各种秘术记载下来,此书就是后来被江湖人视若瑰宝的《金篆玉函》。
2、秘籍的传承
黄帝留下来的秘籍,在周朝被姜太公在昆仑山得到,他利用秘籍上的方术助周伐纣,使周朝有八百年的统治。
战国时又传到鬼谷子--王禅老祖手中。他将秘术传给徒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而使其徒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将相之才。
到了汉朝,张良于黄石公处得秘籍,旺汉四百年。《金篆玉函》就这样在神奇的方式下一代一代的传承,到了三国时代传到诸葛亮手中,辅备夺得三分天下。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期间虽然也有得到《金篆玉函》者,但大都不全,如诸葛亮得到是道术,郭璞、杨筠松得到的是堪舆术(阴阳风水)。在宋朝得到《金篆玉函》的是一代鸿儒,著作等身的旷世学士朱熹。迨及明朝,刘基(字伯温)得到《金篆玉函》,助朱元璋创立大明江山,后全身而退。《金篆玉函》经过四千年的流传,期间内容有散佚增删,或有分歧而产生了很多流派。大致分为:山、医、命、卜、相,统称为玄学五术。
3、玄学五术--山
山所包含的是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山"也是最深奥、最神秘的,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为"迷信"的一种。"山"所包含《玄典》、《养生》、《修密》三部分的修习。《玄典》--一切可以修身养性的好书都可以用来修习,如《老子》、《庄子》、《列子》、《孙子》、《太公阴符经》、《黄帝内经》、《道臧》甚至《西游记》……等一切书籍都被拿来充实思想、参悟宇宙道理。 《养生》--追求健康长寿的吐纳法--气功。道家的炼丹法,称之为天丹、人丹、地丹。 《修密》--符咒法、压镇法、祈星法、武术等,利用运动以及精神、意念的统一来提高身心境界的方法。 也有秘术门派将"山"分为仙、道、幻、灵、兵五种方法。而其范围不离上述三部分。
山是秘术中最不容易达到的境界,严格地说,它是凡人修仙道的工夫,是求超脱的形而上之追求,只有"命、卜、相、医"流在江湖凡尘济世了。
4、玄学五术――医
秘术"医"包括三部分。
方剂--使用药物,根据表里、虚实、寒热,再应用古老的周易八卦来治疗各种疾病一种方法。
针灸--以《黄帝内经》、《难经》辩奇经八脉、穴道,用铜针刺穴道治疗疾病的方法。
灵疗--以催眠术、暗示法及集中精神意念,利用《祝由十三科》做药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5、玄学五术――命
秘术中"命"是以时间、空间的磁场来判断人的命运的一种方法。其重要的方法有:
占星术--在占星术所包含的有《七政四余》、《紫薇斗数》、《五星术》。
干支术--以人出生时间,年月日时以天干地支排列成命,四柱中命的部分典籍最多,重要的古籍有:《果老星宗》、《星平会海》、《渊海子平》、《鬼谷遗文》、《孙膑遗书》、《三命通会》、《穷通宝鉴》(又名栏江纲)、《滴天髓》、《神峰通考》、《铁板神数》、《河洛理数》、《子平真全》、《子平粹言》……等等。现代人的命学著作更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 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推易坛泰斗邵伟华,为推动易学与命理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后贤人辈出……。
具有代表性的有邵伟中的平衡论,特别是干支的作用关系弥补了其兄邵伟华《四柱预测学》的理论不足,然其论事与具体应象明显含糊不清,往往以从政有官、经商有财、从文有名而概之,是其不足。
后李洪成香港注册海南创建预测公司,所著四柱书籍沿袭邵氏理论基础上并没有突出的创新,但影响面与邵氏有过之而无不及,弟子不下万千。
王庆四柱理论在命理界有重大突破,笔者无缘拜读其大作,据说在沿袭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
山东李涵辰《八字预测真踪》的问世,再度掀起命理热潮,其全新的预测理论在命理界颇有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与全新的理论思维框架是被大家认可的。
6、玄学五术――卜
所有数术玄学以卜术最为渊源流长,历史朝代中的军事家大多精通此术,汉朝的诸葛亮、唐朝的李淳风、宋朝的邵康节、明朝的刘伯温、清朝的曾国藩……诸术以卜派最为渊源流长,从古老的周易演化而来,如《梅花易数》、《纳甲断易》、《六壬神课》、《太乙神数》、《奇门遁甲》等数术学。有的门派在卜的这一部分还包括预言、克应占梦、测字解字、签贴、姓名学等方术。
7、玄学五术――相
相的部分包括两种;
人相――手相、面相、体相、摸骨、痣相等,代表著作有《观人于微》、《相理衡真》、《神相铁关刀》、《水镜神相》、《麻衣神相》、《金铰剪》等。
地相――地相就是古时的《堪舆术》,分为看门井灶的阳宅相法与看龙穴砂水向的阴宅相法,一般称为风水术。其主要的流派有《三元法》、《三合法》、《九星法》等。
以上为玄学的基本构成,相传来自天书,笔者以为以上诸法都是源自周易,周易涵盖时空、宇宙的万事万物,是阐释宇宙的经书,把易经称为"万法归宗"之宗
来自民间传说。(转自:http://wenwensosocom/z/q15809676htm)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亲昵称呼。据宋代的文献史料记载,她是莆田湄洲一位姓林的女子。
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闽林始祖林禄,在晋永嘉元年(307)以黄门侍郎琅琊王司马睿渡江镇建业(今南京市)。十年之后,
司马睿于建业即帝位,是为东晋元帝,林禄以招远将散骑常侍领合浦太守。太宁三年(325),林禄奉敕守晋安(今福建省之
闽中、闽西和闽南沿海地区,治所在福州),卒赠晋安郡王。林禄的十世孙林茂,于隋代迁居莆田北螺村(今西天尾紫霄山
一带)。迨至十六世孙林披,又迁澄渚(今西天尾镇澄渚村)。
( 林披于唐天宝十一年(752)明经出身,官终检校、太子詹事、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生九子,名苇、藻、著、
荐、蕴、蒙、迈,皆官至州刺史(即州牧),世称“九牧林”。)
妈祖的七世祖林蕴,在“九牧”兄弟中排行第六,唐贞元四年(788)明经出身,辟为西川节度推官。元和元年(806)西川
节度使刘辟谋反,派刽子手持刀胁迫林蕴随他反叛,林蕴毫无畏惧地叱骂“死即死,我颈岂顽奴砺石耶?”刘见其大义凛然,
终不敢杀。川乱平后,擢为邵州刺史。卒后赐谥“忠烈”。
林蕴后裔有一支居湄洲湾沿岸,地名叫忠门,即表其“忠节”之意,现在地名仍旧。妈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时仕闽。曾祖
保吉,仕后周,显德元年(954)任统军兵马使,鉴于天也纷乱,弃官归隐。祖父名孚,官福建总管。
妈祖的父亲名惟愿(一说名惟悫),宋初官都巡检,母亲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妈祖是这个家庭中的最小女儿。
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口,有一个美丽的岛屿叫湄洲岛。岛上有一座巍峨雄
伟、金碧辉煌的庙宇,供奉着世界闻名的“海神” 妈祖。
妈祖出生于仕宦之家,是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是当地的望
族。她原名林默,妈祖父亲林惟悫,母亲王氏,人多行善积德。一天晚上,王
氏梦见观音大士慈详地对她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
赐。”于是便怀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将近
分娩,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又听
得四隆隆作响,好似春雷轰鸣,地变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动,妈祖于是降
生。因生得奇,甚为疼爱。她出生至满,一声不哭,因此,父亲给她取名“默”。
妈祖有一个哥哥和五个姐姐。八岁时到一所私塾读书,老师所教文章她能很快融会贯通。十岁余,她信佛焚香念经,早晚不懈。十三岁时,有一位老道士玄通经常往来她家,对她说:“你具仙性,应得渡入正果。”于是授以“玄微秘法”。她依法修炼,均能领悟要旨。
妈祖十六岁时,与群女闲游,照妆于井中。忽见神人捧铜符一双,拥井而上,后有仙班簇拥着,把铜符授给她,女伴们都骇得跑开,妈祖则受之不疑,不一会便灵通变化。此后,她虽身在室中,却能时常神游方外,谈吉凶祸福,无不奇中。能驾云飞渡大海,拯救海难,还经常为人治病消灾,远近的人都很感激她,并称她为“神姑”、“龙女”。
妈祖16岁这年秋天九月,有一天,她的父与兄驾舟渡海北上,当时妈祖正在室中精心织布,忽然伏在织布机上闭起眼睛,脸色突变。一手抓梭,一手扶抒,两脚紧踏机轴,拼尽全力在挣扎扶持,惟恐有失。其母发觉后,十分惊恐,急忙把她叫醒。妈祖于是失手将梭掉在地上。她睁开眼睛,顿足高声哭说:“我父得救,哥哥坠海死了!”其母听罢,十分惊慌,连忙差人打听消息。不一会儿有人来报,妈祖所言果然属实。当时其父在怒涛中,仓皇失措,几次将翻船,若似有人稳住其舵,与她哥哥的船靠近,无奈其兄已是舵摧舟覆了。当时妈祖闭着眼时,脚踏着的是父亲的船,而手抓的是兄船的舵,母亲把她叫醒,梭坠地,兄船舵摧倾覆了,父亲脱险返航,而其兄则被汹涌的浪涛所吞没。兄溺水后,妈祖陪着母亲、嫂嫂和几个村民一道驾船径往茫茫大海寻找哥哥的尸体去了。当时海水汹涌,他们突然发现一群水族聚集海面,大家不由得害怕起来。妈祖说,不要怕,并告诉水族不必迎接。突然水色变清,她哥哥的尸体已浮于海面。这时大家才知道是水神护尸来了。终于把兄尸载回,湄洲岛民无不称赞她孝顺和慈善。此后凡遇妈祖诞辰,半夜即有大鱼成群,环列于湄屿之前,好像拜舞的样子,黎明始散去。
湄洲之西,有一个地方叫文夹(今名文甲),为湄洲湾出入的要冲。礁石夹杂,分布其地。有一次有艘商船经过这里遭到巨风袭击,船角触礁,海水涌进船舱,情况十分危急,船中人哀号求救,妈祖知道后,非常焦急,忙对村民说:哆头商船即将沉没,应赶快前去援救。可是大家看着狂风巨浪,不敢向前。在这紧急关头,妈祖信手将脚边小草,找了几根,抛向大海。刹时间,几根小草变成大杉,排驾流向船旁,商舟有大杉相附,于是不致沉没。不一会,风平浪息,船上的人相庆大难不死,都以苍天相助,互相庆贺。待到将船靠岸,忽发现大木不知去向,经询问乡人,才知化草成杉附舟,乃是妈祖的神奇功力。这就是传说中的《化草救商》。
话说当时湄洲屿西北方有二神:一聪而善听,号顺风耳。一明而善观,号千里眼。二神经常出没作崇,村民甚受其苦,祈求妈祖惩治。神姑于是混杂在妇女当中上山采摘,经十余日,方与之相遇。二神误以为妈祖是民间女子,将近前,经妈祖将手中丝帕一拂,遂霾瘴蔽空,狂风卷地,两怪仍持斧疾视。妈祖说:敢掷下你们手中的斧么?他们竟然丢下,但再也收不起来,因而咋舌伏法。两年后,二神又出来作崇。这次是在水上出现,乘涛骑沫,沉浮滚荡。当时巫觋都治不了它们。妈祖说:“江河湖海,水德攸钟,彼乘旺相之乡,须以土木方可克之。”于是演起神咒,林木震荡,呼呼作响,沙石飞扬,二神无处躲闪,于是拜伏在地,愿归依妈祖。神姑乃将他们收之为徒,作为耳目,为拯救海难,驱恶扬善效力。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妈祖时年二十八岁。在重阳节的前一天,妈祖对家中人说:“我心好清净,不愿居于凡尘世界。明天是重阳节,想去爬山登高。预先和你们告别。”大家都以为她要登高远眺,不知将成仙。第二天早上,妈祖焚了香,念了经,与诸姐说:“今天要登山远游,实现自己的心愿,但道路难走而且遥远,大家不得与我同行,”诸姐笑着安慰她说:“要游去游就是了,何须多虑呢!”妈祖于是告别诸姐,直上湄峰最高处,这时,只见湄峰顶上浓云四合,一道白气冲上天空,仿佛听见天空有丝竹管弦奏起的仙乐声,直彻云天,彩虹辉映,妈祖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皎日间。俯视人世,若隐若现。忽然彩云布合,不可复见。湄洲人仰头望去,无不欷嘘惊叹。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们时常能看到她在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于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梦显圣,救人急难,护国佑民。于是乡里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后人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
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
本文2023-08-08 05:21: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7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