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在大慈寺修行只是传说?玄奘法师究竟是在哪里出家的?
根据《西游记》里面描述,玄奘曾经在唐朝的时候是在成都的大慈寺修行,但是又根据一些事实的史料记载,事实又不是这样的。因为玄奘曾经确实是和哥哥来到成都学习过五年,经常在大慈寺和空慧寺等著名佛寺讲经,却并不是这个地方出家。
还有一个依据就是当时的大慈寺在唐朝根本还没有什么名气,地位也远不如空慧寺,因此在联系到玄奘和他哥哥的地位之后,我们都可以猜想到他极有可能是在空慧寺,这样才更加合乎情理。并且在修行寄居的过程中,他并没有和哥哥同住一座寺庙。因为玄奘当时拜访求学多位高僧,也很有可能在成都城东的多宝寺居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当时在隋唐时候,多宝寺也是一座成都的名寺,地处偏僻,却有许多的高僧聚集在这里,比较适合清修和潜心学习。
而且因为成都的多宝寺当时有戒律院,寺庙规模很大,高僧云集,具备传授戒律的资质,因此能够吸引很多的和尚到这里求学。
而玄奘之所以出家,也是因为他的哥哥陈素,当时他哥哥很年轻就在洛阳的净土寺出家,而他深受他兄长的影响,也选择了在这里出家做了小沙弥,就算比哥哥晚出家,他在佛学上的成就却超过了哥哥,而当时隋朝的时候佛寺兴盛,就算他们身为县令的儿子,成为和尚也不会让人觉得十分的尴尬。毕竟在这样一个时代,佛学兴盛,很多人出家不仅是为了能讨一口饭吃,更是想躲避战乱争纷,寻得一方安身立命的净土。
释迦佛在《金刚经》中多次提到受持四句偈,但都没有详解何为“四句偈”。所以谁也不能“论断”何为“四句偈”。这里只是把佛有关所说陈出,供读者自斟酌体悟:佛陀在《中阿含经》一七二、《心经第一》中,回答云何多闻比丘时说“比丘!我所说甚多,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比丘!若有族姓子我所说四句偈知义知法,趣法向法,趣顺梵行。比丘!说多闻比丘无复过是。”接着回答云何比闻比丘明达智慧说:“比丘!若比丘闻此苦,复以慧正见苦如真者,闻苦集、苦灭、苦灭道,复以慧正见苦灭道如真者,比丘!如是多闻比丘明达智慧。”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知男女躯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借假修真)
云何空心。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令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云何空性。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云何空法。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意义: 此四句偈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意。依义修行,便证预流须陀洹果;悟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便证无诤阿罗汉果。此四句偈。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是故得福胜前七宝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亿分不及其一。
玉帝是什么修炼成仙的?他的原形是啥,古籍记载出乎意料!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当中,天上、地上、地下都有不少神仙存在,他们各司其职,维持着三界的秩序。这些神仙在得道成仙之前,也都是普通人甚至是动物,那么玉皇大帝作为天庭的最高统治者,是什么修炼成仙的?他的原形是啥,古籍记载出乎意料!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全称叫做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从玉皇大帝修炼的年限来看,他在众多神仙中算得上资历比较老的了,据说这玉皇大帝已经经历了一千七百五十次天劫,每一劫相隔的时间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按照这个来推算,这玉皇大帝至少已经活了两亿多岁了,并且从小就踏上了修行之路。至于玉皇大帝的来历,有一些古籍中有记载。
在《搜神记》中写道,最初的天界名为昊天界,天上还没有众位神仙和天兵天将,凡间有个贤明的净德国王,一直没有孩子,一次他梦到自己向道教黄帝和太上老君求子,太上老君吹出一口仙气化为婴儿。过了不久,王后果然有了身孕,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小童从小就潜心修道,与普通孩子大不相同。最终他在太上老君的帮助下修炼成仙,做了玉皇大帝。
当然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天庭需要找一位主人,天上的神仙都不合适,就找了一位姓张名叫百忍的凡人上天做皇帝,这位凡人张百忍就是后来的玉皇大帝。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传说,就是姜子牙封神完毕之后,还差玉皇大帝这个位置没有找到合适人选。
这时候一位叫张自然的小神仙问姜子牙玉皇大帝的位置给谁,姜子牙笑答道,这个位子自然有人坐,这张自然却是直接坐了上去,因为他名叫张自然,字友人,阴差阳错他就成了玉皇大帝。不过这些民间传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玉皇大帝上位之前是个凡人,而不是什么动物。
在《甄正论》中,老子在古籍里发现了“佛法”的奥秘,西出函谷关是为了找释迦牟尼佛拜师学道。谈及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之祖”老子绝对榜上有名。后来东汉末年,天师张道陵创立“天师道”一脉道教,老子更是被神格化为了“太上老君”。相传老子当年在古籍中发现了一个秘密,于是便留下了《道德经》之后西出函谷关而去。这该从何说起呢?
这个说法,起源于唐代佛教典籍《甄正论》。这部经书中记载,道家之祖老子,从失落的古籍中,查找到了“佛法”的存在,并且对其心向往之。几经考证之后,他终于出发,西出函谷关前往天竺,拜释迦牟尼佛祖为师,从此“抠衣学道”,不知所踪。
老子将就释迦抠衣学道。故遥尊曰师。并是老子西升经文既称佛是己师。这样的说法,当然只不过是佛教的“一家之言”而已,也不可能是事实的真相。它反映出来的,无非就是自古以来,佛教道教两家之间的互相攻击,明争暗斗而已:其实“拜佛为师”这种说法,也只不过是佛教徒对道教的一次反击。在晋朝,佛道两家摩擦频繁,东晋道士王浮,为了证明道教道统胜于佛教,就杜撰了《化胡经》,所谓“化胡为佛”的说法就是从中而来的。上面记载,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化名释迦牟尼,建立佛教。佛陀,也只不过是“太上老君八十一化”之一。
所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唐代的佛教徒,就如法炮制的了一个“拜佛为师”的故事版本,和“化胡为佛”相抗衡。这两种说法当然都不是真相,在历史上,老子西行之后,就“不知所踪”。
本文2023-08-08 05:30: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7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