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骨鸡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乌骨鸡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乌骨鸡 31 乌骨鸡的别名 32 来源 33 性味归经 34 功能主治 35 乌骨鸡的用法用量 36 化学成分 4 《全国中草药汇编》·乌骨鸡 41 拼音名 42 乌骨鸡的别名 43 来源 44 性味 45 功能主治 46 乌骨鸡的用法用量 47 摘录 5 《中华本草》·乌骨鸡 51 出处 52 拼音名 53 英文名 54 乌骨鸡的别名 55 来源 56 原形态 57 生境分布 58 性状 59 化学成份 510 乌骨鸡的药理作用 511 炮制 512 性味 513 归经 514 功能主治 515 乌骨鸡的用法用量 516 注意 517 附方 518 各家论述 519 摘录 6 食疗作用 61 乌骨鸡的营养价值 62 乌骨鸡的选购 63 乌骨鸡适合的人群 64 乌骨鸡的食疗功效 65 乌骨鸡的食用建议 7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乌骨鸡的方剂 2 用到中药乌骨鸡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乌骨鸡 1 拼音

wū gǔ jī

2 英文参考

Silki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lackbone silky fow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乌骨鸡

乌骨鸡为中药名,出自《普济方》,即《本草纲目》记载的乌骨鸡的别名[1]。

31 乌骨鸡的别名

乌鸡、绒毛鸡、竹丝鸡[1]。

乌鸡、药鸡、武山鸡、羊毛鸡、绒毛鸡、松毛鸡、黑脚鸡、丛冠鸡、穿裤鸡、竹丝鸡

32 来源

雉科动物乌骨鸡(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Brisson之一种)除去内脏的全体[1]。

33 性味归经

甘,平[1]。入肝、肾经[1]。

34 功能主治

养阴,退热,补中[1]。主治虚劳瘦弱,骨蒸潮热,脾虚泄泻,消渴,崩漏,赤白带,遗精,白浊[1]。

35 乌骨鸡的用法用量

煨食或入丸、散[1]。

36 化学成分

本品含17种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一般白鸡[1]。

4 《全国中草药汇编》·乌骨鸡 41 拼音名

Wū Gǔ Jī

42 乌骨鸡的别名

乌鸡、武山鸡、羊毛鸡、绒毛鸡、松毛鸡、黑脚鸡、丛冠鸡、穿裤鸡

43 来源

雉科动物乌骨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的骨肉。全年均可加工。

44 性味

甘,平。

45 功能主治

补肝肾,益气血,退虚热。用于阴虚潮热,消渴,遗精,带下,久痢。

46 乌骨鸡的用法用量

多入丸剂。

4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中华本草》·乌骨鸡 51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纲目》:乌骨鸡,有白毛乌骨者,黑毛乌骨者,斑毛乌骨者,有骨、肉俱乌者,肉白骨乌者;但观鸡舌黑者,则骨肉俱乌,入药更良。

52 拼音名

Wū Gǔ Jī

53 英文名

Blackbone Silky Fowl

54 乌骨鸡的别名

乌鸡、药鸡、武山鸡、羊毛鸡、绒毛鸡、松毛鸡、黑脚鸡、丛冠鸡、穿裤鸡、竹丝鸡

55 来源

药材基源:为雉科动物乌骨鸡去羽毛及内脏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

采收和储藏:宰杀后去羽毛及内脏,取内及骨骼鲜用。亦可冻存、酒浸贮存,或烘干磨粉备用。

56 原形态

乌骨鸡,体躯短矮而小。头小,颈短,具肉冠,耳叶绿色,略呈紫蓝。遍体毛羽色白,除两翅羽毛外,全呈绒丝伏;头上有一撮细毛突起,下颌上连两颊面生有较多的细短毛。翅较短,而主翼羽的羽毛呈分裂状,致飞翔力特别强。毛脚,5爪。跖毛多而密,也有无毛者。皮、肉、骨均黑色。也有黑毛乌骨、肉白乌内、斑毛乌骨等变异种。

5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各地均有人工饲养。乌骨属于肉用型品种,与其他家鸡相比,乌骨鸡具有以下几种特征:①形态特征和类型分化性状明显,表明它具有很外的驯养历史和很高的驯化水平。②吡食性强,掘土习性明显,适应于集群放牧饲养。③体态轻盈、灵活、好阗。④就巢性强,成鸡每产蛋20枚左右即出现“抱窝”行为,停止产蛋1个月左右。故每年只产蛋5060枚。⑤生长发育较慢,一般幼雏到60天龄时,体重仅60g左右,180天龄时才能性成熟,开始产蛋。⑥比其他鸡种更能适应潮湿气候。⑦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高于其他鸡种。

资源分布:主要有3个类型:①白丝羽乌骨鸡。主产于江西泰和地区,扩散到了全国各地,以及国外。②白扁羽型乌骨鸡。主产于浙江省江山地区,扩散到华东各地。③黑扁羽型乌骨鸡。主产于云南昭通地区、陜西略阳地区,数量也比较多,仅零星扩散到全国各地。

58 性状

本品体小,头小,其皮肉、骨、嘴均呈乌色,亦有肉白者,但其内为乌色,以骨、肉、舌、俱乌煞费苦心为佳。

59 化学成份

含铜、锌、锰等元素,还含胡萝卜素(carotene)、乌鸡黑素等。

510 药理作用

食入乌鸡骨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511 炮制

将乌骨鸡宰杀后浸入开水中,除去毛及内脏。

512 性味

味甘;性平

513 归经

肝;肾;肺经

514 功能主治

补肝肾;益气血;退虚热。主虚劳赢瘦;骨蒸痨热;消渴;遗精;久泻;久痢;崩中;带下

515 乌骨鸡的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或入丸、散。

516 注意

凡实证,邪毒未清者不宜服。

517 附方

乌鸡煎丸《袖珍方》:妇人虚劳血气、赤白带下;

518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乌骨鸡补血益阴,则虚劳赢弱可除,阴回热去,则津液自生,渴自止矣。阴平阳秘,表里固密,邪恶之气不得入。心腹和而痛自止。益阴,则冲、任、带三脉俱旺,故能除崩中带下一切虚损诸疾也。

2《滇南本草》:补中止渴。

3《纲目》:补虚劳赢弱,治消渴,中恶,益产妇,治女人崩中带下虚损诸病,大人小儿下痢噤口。

4《本草通玄》:补阴退热。

5《本草再新》:平肝祛风,除烦热,益肾养阴。

519 摘录

《中华本草》

6 食疗作用

乌骨鸡为雉科动物,因皮、肉、骨嘴均为黑色,故而得名,但人工饲养的乌骨鸡有毛白骨乌,也有斑毛乌骨及向白骨乌几中。乌骨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蛋白质含量比鸭肉、鹅肉多;乌骨鸡还含有丰富的黑色素,入药后能起到使人体内的红血球和血色素增生的作用。因此,乌鸡自古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滋补上品。

61 乌骨鸡的营养价值

现代医学研究,乌鸡内含丰富的黑色素,蛋白质,B族维生素等18种氨基酸和18种微量元素,其中烟酸、维生素E、磷、铁、钾、钠的含量均高于普通鸡肉,胆固醇和脂肪含量却很低,乌鸡的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质含量均明显高于普通鸡,乌鸡肉中含氨基酸高于普通鸡,而且含铁元素也比普通鸡高很多,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滋补品。

62 乌骨鸡的选购

用乌骨鸡制作的乌鸡白凤丸,是滋养肝肾,养血益精,健脾固冲的良药。

63 乌骨鸡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每次约150克

老年人、少年儿童、妇女,特别是产妇食体虚血亏、肝肾不足、脾胃不健的人宜食。

64 乌骨鸡的食疗功效

乌骨鸡性平、味甘;

具有滋阴清热、补肝益肾、健脾止泻等作用。

食用乌鸡,可提高生理机能、延缓衰老、强筋健骨、对防治骨质疏松、佝偻病、妇女缺铁性贫血症等有明显功效。

1 乌骨鸡用于食疗,多与银耳、黑木耳、茯苓、山药、红枣、冬虫夏草、莲子、天麻、芡实、糯米或枸杞子配伍。

2 将20克天麻温水浸泡一天后与一只乌骨鸡猛火烧开,文火慢炖,可治神经衰弱症。

3 乌骨鸡炖天麻可治神经衰弱;

4 用陈年老醋炖对糖尿病有改善作用。

65 乌骨鸡的食用建议

目录 1 拼音 2 《济生》卷二注文引《卫生家宝》 21 方名 22 顺气汤的别名 23 组成 24 主治 25 顺气汤的用法用量 26 附注 3 《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顺气汤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4 《石室秘录》卷一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5 《辨证录》卷七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顺气汤的用法用量 6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四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顺气汤的用法用量 7 《医学集成》卷三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顺气汤的用法用量 8 《圣济总录》卷三十六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顺气汤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顺气汤 1 拼音

shùn qì tāng

2 《济生》卷二注文引《卫生家宝》 21 方名

顺气汤

22 顺气汤的别名

柿蒂汤、丁香柿蒂散

23 组成

柿蒂1两,丁香1两。

24 主治

胃寒胸满,咳逆不止。

25 顺气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26 附注

柿蒂汤(《济生》卷二)、丁香柿蒂散(《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本方方名,《袖珍》引作“柿蒂散”。

3 《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31 方名

顺气汤

32 组成

白术2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人参1两,甘草(微炙)3分。

33 主治

胃中不和,气逆干呕,饮食不下。

34 顺气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大枣,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5 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4 《石室秘录》卷一 41 方名

顺气汤

42 组成

苏叶1钱,半夏1钱,甘草1钱,桔梗1钱,百部5分。

43 主治

胸膈不利,气不顺。

5 《辨证录》卷七 51 方名

顺气汤

52 组成

广木香3钱,乌药1钱,甘草1钱,枳壳1钱,白芍5钱,炒栀子3钱,车前子3钱。

53 主治

痢疾。

54 顺气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6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四 61 方名

顺气汤

62 组成

桔梗、槟榔、当归、枳壳、枳实、紫苏、青皮、陈皮、乌药、香附、防风、木通、大腹皮、赤芍、赤苓、甘草。

63 主治

产后气不调和,寒热胸饱。

64 顺气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7 《医学集成》卷三 71 方名

顺气汤

72 组成

当归、杜仲、香附、沉香、茴香、元胡、肉桂、生姜。

73 主治

气滞腰痛,循环痛胀。

74 顺气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8 《圣济总录》卷三十六 81 方名

顺气汤

82 组成

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白术1两,半夏(汤洗7遍,焙)1两,干姜(炮)半两,柴胡(去苗)半两,甘草(炙)半两。

83 主治

足阳明胃疟,支满腹大;胃气虚冷,腹胁胀满,痰逆,不思饮食。

84 顺气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枚(擘破),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8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古籍中的顺气汤 《万病回春》:[卷之四]厥证

,此阳厥也。宜大柴胡、六一顺气汤治之。渴者,白虎汤主之。如得病后,四肢厥冷,脉沉而细,足挛卧而恶寒

《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治喉痹单方

用雄黄解毒丸冷水磨化下。吹金锁匙。出痰。服八正顺气汤。问你因何成喉闭。为感风邪受热气。致令寒气入脾

《伤寒六书》:[杀车槌法卷之三]秘用三十七方就注三十七槌法

,姜一片,灯心二十茎,槌法。入盐二字调服。六乙顺气汤(以代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大柴胡、三乙承

《竹林女科证治》:[卷二安胎下]妊娠脚痛

,此下元气血虚弱又兼风邪,治宜行气行血,宜乌药顺气汤。乌药顺气汤乌药(炒)僵蚕(炒)川芎白芷陈皮枳

《寿世保元》:[卷三]呃逆

目录 1 拼音 2 茴香的别名 3 茴香使用提示 4 茴香的营养价值 5 茴香适合的人群 6 茴香的食疗功效 7 茴香的食用建议 8 《本草图经》·茴香 81 拼音名 82 茴香的别名 83 来源 84 生长环境 85 原形态 86 生境分布 87 性状 88 效用 89 化学成份 810 茴香的药理作用 811 炮制 812 性味 813 归经 814 功能主治 815 茴香的用法用量 816 注意 817 附方 818 各家论述 819 茴香的临床应用 820 备注 附: 1 用到中药茴香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茴香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茴香 1 拼音

huí xiāng

Fennel茴香菜又名香丝菜,嫩叶作菜蔬。果实作香料用,亦供药用,根、叶、全草也均可入药。

茴香菜熟食或泡酒饮服,可行气、散寒、止痛。

茴香苗叶生捣取汁饮或外敷,可治恶毒痈肿。

2 茴香的别名

香丝菜、茴香菜、小茴香

3 茴香使用提示

香料每次3~5克,茴香菜每次60~80克

4 茴香的营养价值

茴香主要成分是茴香油,能 胃肠神经血管,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有健胃,行气的功效,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茴香烯能促进骨髓细胞成熟并释放入外周血液,有明显的升高白细胞的作用,主要是升高中性粒细胞,可用于白细胞减少症。

5 茴香适合的人群

所有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痉挛疼痛者、白细胞减少症患者;

2 阴虚火旺者不宜食用,多食会伤目、长疮。

6 茴香的食疗功效

茴香性辛、甘温;

具有健胃,行气的功效;

适用于胃寒痛、小腹冷痛、痛经、疝痛、睾丸鞘膜积液、血吸虫病等症。

7 茴香的食用建议

1 小茴香的种实是调味品,其茎叶部分即茴香菜。

2 大、小茴香均是常用调料,能除肉中臭气,使之重新添香,故曰“茴香”。

3 发霉茴香勿吃。茴香菜作馅应先用开水焯过。

8 《本草图经》·茴香 81 拼音名

Huí Xiānɡ

82 茴香的别名

蘹香(《药性论》),小茴香(《千金方》),土茴香(《本草图经》),野茴香(《履巉巖本草》),大茴香(《朱氏集验医方》),谷茴香、谷香(《现代实用中药》),香子(《中国药植志》),小香(《四川中药志》)。

83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果实。9~10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果实,去净杂质,晒干。

84 生长环境

性喜日照充足、温和气候、耐寒性及耐湿性强。对土壤选择不苛求,但以保水力佳而不积水之砂质壤土、壤土或粘质壤土为佳。

85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有强烈香气。茎直立,圆柱形,高05~15米,上部分枝,灰绿色,表面有细纵纹。茎生叶互生,叶柄长35~45厘米,由下而上渐短,近基部呈鞘状,宽大抱茎,边缘有膜质波状狭翅;叶片3~4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线形至丝形。复伞形花序顶生,直径3~12厘米,伞梗5~20枝或更多,长2~5厘米,每一小伞形花序有花5~30,小伞梗纤细,长4~10毫米;不具总苞和小总苞;花小,无花萼;花瓣5,金**,广卵形,长约15毫米,宽约1毫米,中部以上向内卷曲,先端微凹;雄蕊5,花药卵形,2室,花丝丝状,伸出花瓣外;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极短,浅裂。双悬果,卵状长圆形,长5~8毫米,宽约2毫米,外表黄绿色,顶端残留黄褐色柱基,分果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纵梭,每个棱槽内有一个油管,合生面有2个油管。花期6~9月。果期10月。

86 生境分布

我国各地普遍栽培。主产山西、甘肃、辽宁、内蒙古。此外,吉林、黑龙江、河北、陜西、四川、贵州、广西等地亦产。

87 性状

干燥的果实,呈小圆柱形,两端稍尖,长5~8毫米,宽约2毫米。基部有时带小果柄,顶端残留黄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黄绿色。分果呈长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棱线,横切面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结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种子1粒,横切面微呈肾形。气芳香,味甘微辛。以颗粒均匀、饱满、黄绿色、香浓味甜者为佳。

88 效用

叶与果实有强烈香气,可作为香料,在酱汁、鱼类、色拉料理可增进食物之美味;种子抽取精油作为香料可供调味、调酒、糖果及香水之原料。种子亦作药用,有健胃、整肠、驱风、袪痰等功效。

89 化学成份

果实含挥发油约3~6%,主要成分为茴香醚50~60%、小茴香酮18~20%。尚含:α蒎烯、α水芹烯、莰烯、二戊烯、茴香醛、茴香酸、爱草脑。另含顺式茴香醚,对聚伞花素。

此外,含脂肪油约18%,其脂肪酸组成中,洋芫荽子酸占60%、油酸22%,亚油酸14%、棕榈酸4%。尚含大于C18的醇和棕榈酸、花生酸、山萮酸等所成的蜡,豆甾醇,7羟基香豆精等。

苦茴香的果实含茴香醚60%,茴香酮30%;而甜茴香含茴香醚80%,茴香酮10%。也有的茴香不含茴香醚而含爱草脑。

810 茴香的药理作用

茴香油可作驱风剂,在腹气胀时排除气体,减轻疼痛。它能降低胃的张力,随后又 之,而使其蠕动正常化,缩短排空时间。对肠则增进张力及蠕动,因而促进气体的排出。有时在兴奋后蠕动又降低,因而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此种作用可被局部 取消,因此可能是神经反射性的。它还有某些抗菌作用,茴香醚可能是抗菌的有效成分。在豚鼠的实验性结核中,茴香醛并无抗结核作用,但能略微加强小量链霉素之效力。小茴香酮为樟脑的异构体,故有与樟脑相似的某些局部 作用。

811 炮制

茴香:簸去灰屑,拣去果柄、杂质。盐茴香:取净茴香,用文火炒至表面呈深**、有焦香气味时,用盐水乘热喷入,焙干。一法:以净茴香加盐水拌匀,略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取出,晾干。(每茴香100斤,用食盐3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812 性味

辛,温。

①《药性论》:"苦辛。"

②《唐本草》:"辛,平,无毒。"

③《本草经疏》:"味辛平,甘,无毒。"

④《江西草药》:"性温,味辛。"

813 归经

入肾、膀胱、胃经。

①《汤液本事》:"入手足少阴、太阳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膀胱三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大阴、阳明、太阳、少阴经。"

814 功能主治

温肾散寒,和胃理气。治寒疝,少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干、湿脚气。

①《千金·食治》:"主蛇咬疮久不瘥,捣敷之。又治九种瘘。"

②《唐本草》:"主诸瘘、霍乱及蛇伤。"

③《开宝本草》:"主膀胱、肾间冷气及盲肠气,调中止痛,呕吐。"

④《日华子本草》:"治干、湿脚气并肾劳颓疝气,开胃下食(’食’一作’气’),治膀胱痛,阴疼。"

⑤李杲:"补命门不足。"

⑥《伤寒蕴要》:"暖丹田。"

⑦《玉揪药解》:"治水土湿寒,腰痛脚气,固瘕寒疝。"

⑧《本草求真》:"肝经虚火从左上冲头面者用之。"

⑨《随息居饮食谱》:"杀虫辟秽,制鱼肉腥臊冷滞诸毒。"

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慢性气管炎。"

⑾《吉林中草药》:"散寒止痛。治疝气,肾寒小腹痛,胃痛,腰痛,遗尿。"

815 茴香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炒热温熨。

816 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服。

①《本草经疏》:"胃、肾多火,阳道数举,得热则呕者勿服。"

②《得配本草》:"肺、胃有热及热毒盛者禁用。"

817 附方

①治小肠气痛不可忍者:一杏仁一两,葱白(和根捣,焙干)半两,舶上茴香一两。上为末。每服三大钱,空心温胡桃酒调下。(《续本事方》)

二大茴香、荔枝核(炒黑)各等分。研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孙天仁集效方》)

②治小肠气腹痛:茴香、胡椒等分。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三因方》小茴香丸)

③治寒疝疼痛:川楝子四钱,木香三钱,茴香二钱,吴茱萸一钱(汤泡),长流水煎。(《医方集解》导气汤)

④治疝气入肾:茴香炒作二包,更换熨之。(《简便单方》)

⑤治肾虚腰痛,转侧不能,嗜卧疲弱者:茴香(炒)研末。破开猪腰子,作薄片,不令断,层层掺药末,水纸裹,煨熟,细嚼,酒咽。(《证治要诀》)

⑥治胁下疼痛:小茴香一两(炒),枳壳五钱(麸炒)。上为末。每服二钱,盐汤调下。(《袖珍方》)

⑦治胃痛,腹痛:小茴香子、良姜、乌药根各二钱,炒香附三钱。水煎服。(《江西草药》)

⑧治小便夜多及引饮不止:茴香不以多少,淘净,入少盐,炒为末,用纯糯米餈一手大,临卧炙令软熟,蘸茴香末啖之,以温酒送下。(《普济方》)

⑨治遗尿:小茴香二钱,桑螵蛸五钱。装入猪尿胞内,焙干研末。每次一钱,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⑩治睾丸肿:小茴香、苍耳子各三钱。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⑾治伤寒脱阳,小便不通:茴香末,以生姜自然汁调敷腹上;外用茴香末,入益元散服之。(《摘元方》)

⑿治蛇咬久溃:小茴香捣末敷之。(《千金方》)

⒀大小便闭,鼓胀气促。用八角茴香七个、大麻半两,共研为末,加生葱白三至七根,同研煎汤,调五苓散末服下。一天服一次。

818 各家论述

①《本草汇言》:"蘹香,温中快气之药也。方龙潭曰,此药辛香发散。甘平和胃,故《唐本草》善主一切诸气,如心腹冷气、暴疼心气、呕逆胃气、腰肾虚气寒湿脚气、小腹弦气、膀胱水气、阴颓疝气、阴汗湿气、阴子冷气、阴肿水气、阴胀滞气。其温中散寒,立行诸气,乃小腹少腹至阴之分之要品也。倘胃、肾多火,得热即呕,得热即痛,得热即胀诸证,与阳道数举、精滑梦遗者,宜斟酌用也。"

②《本草述》:"按茴香之主治在疝证,世医漫谓颓疝有湿热不宜用,殊不知疝之初起,皆由于寒水之郁。而气化不宣,乃有湿,由湿郁不化,乃有热,是初起之疝,固即宜用之矣。至湿郁不化而为热,虽曰宜酌,然热之成者,因于湿也,湿之为病者,由于阳虚也,就外*而论,固未有不因于寒以郁热者;即不因于外受,亦必由肾中之阳虚,乃致阴不得化而邪盛,令阴中之阳转郁,遂病于肝以为疝也。试参滑寿及杜名医之治案,俱用楝实、茴香,盖别有利湿热之味以助其奏功,断不能舍此温散的剂能致火于水者,俾正入膀胱寒水之经以责效也。至于专属小腹,或膀胱,非病于疝者,则此二腑若因热以为患,又能不切切致慎乎哉。或曰,此味所疗,如腰痛、泄泻、积聚;虚劳腹痛种种诸证,亦藉其致火于水,以益肾中之元阳乎曰,诸证投此味,或辅或使,种种不离前义,然不如治疝之专而且多者,以其为功于寒水之经有最切耳,第与附子补阳除湿之义,各有攸当也,须细审之。""大抵此味之治,切于寒者或虚寒者,若小肠、膀胱并胃腑之证患于热者,投之反增其疾也。"

③《医林纂要》:"茴香,大补命门,而升达于膻中之上,命门火固,则脾胃能化水谷而气血生,诸寒皆散矣。肝胆亦行命门之火,肝木气行,则水湿不留,虚风不作,故其功亚于附子,但力稍缓耳。"

④《本经续疏》:"覆香子,唐人始笔之书,而《千金方》于霍乱仅一二用,于诸瘘则不用。《外台秘要方》于诸瘘尝一二用,于霍乱则不用。自《日华子》著其有治干湿脚气,肾劳颓疝、阴痛、开胃下气之功,后之人遂一以为治疝之剂,非特忘其能主诸瘘、霍乱,并所谓干湿脚气、肾劳阴痛,胥弁髦置之矣。其味辛气平,不刚不燥,伸其固有之阳,开其障蔽之气,行于下而不冒于上。试思脚气、颓疝、阴疼,有一病在肾之上否曰,肾劳者,明肾因劳而阳不伸,因阳不伸而浊气遏之,遂使清气不能周于下也。疝病非一,有寒疝,有颓疝,寒疝者寒胜,颓疝者气胜;寒疝病于少腹,颓疝病于睾丸。兹曰肾劳颓疝,亦可知其疝之非因寒而为腹中疞痛者矣。开胃下气者,缘其气之平而芳,味之辛后有甘也。于此更可见诸瘘之升不能升,降不能降,与霍乱之过于升并过于降为一体,其用蘹香可愈,均以其能开胃下气,而诸气自条达升降合度耳。"

819 茴香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嵌闭性小肠疝

茴香3~5钱(小儿酌减),用开水冲汤,乘热顿服,如15~30分钟后尚未见效,同量再服1次。或成人每次1~2钱,小儿每次5分左右,用开水冲服,间隔10分钟后,同量再服1次。服后仰卧40分钟,下肢并拢,膝关节半屈曲。一般半小时左右可见嵌顿内容自行复位,疼痛消失。若1小时左右仍不见嵌顿缓解,须立即考虑手术治疗。曾治疗嵌闭2小时至3日的患者26例,治愈22例,无效4例(其中3例是大网膜嵌顿,1例是肠壁坏死)。据临床观察,本品治疗嵌顿疝,发病时间愈短,效果愈好;如嵌顿时间较久,有坏死、穿孔可能,则不宜轻易应用;如系大网膜嵌顿,则必须考虑手术治疗。

②治疗鞘膜积液和阴囊象皮肿

取本品5钱、食盐15钱同炒焦,研为细末。打入青壳鸭蛋1~2只同煎为饼,临睡前用温米酒送服。连服四日为一疗程,间隔2~5日,再服第二疗程。如有必要可续服数疗程。64例鞘膜积液患者,经1~6个疗程治疗,治愈59例,进步1例,无效4例。阴囊象皮肿患者,多数须经四个疗程始能见效;除阴囊坚硬如石无效外,一般疗效尚佳,且无不良反应。

820 备注

莳萝子与本品形极相似,甘肃、广西等部分地区有以莳萝子作茴香使用者。《纲目》亦称莳萝子别名小茴香,可见以莳萝子作茴香,历史已久。但二者名实不宜混淆,其药材之主要不同点为:莳萝子较小而圆,分果呈广椭圆形,扁平,长3~4毫米,直径2~3毫米;横切面背面四边不等长,两侧延展成翅状。气味较弱。参见"莳萝子"条。

用到中药茴香的方剂 茴香酒

拼音:huíxiāngjiǔ《接骨图说》:茴香酒:处方:茴香、樟脑、红花。功能主治:接骨。主折伤。用

八味茴香丸

拼音:bāwèihuíxiāngwán《医略六书》卷二十四处方八味丸加茴香。功能主治肾虚,寒疝疼痛。

挫气丹

音:cuòqìdān处方:山楂子(去核)4两,北茴香(炒)1两。功能主治:挫气腰痛。摘录:《脉因证治

茴香槟榔散

拼音:huíxiāngbīnlángsǎn别名:茴香子散处方:茴香子(炒)半两,槟榔(锉)半两,京三

茴香子散

huíxiāngzǐsǎn《圣济总录》卷九十五:茴香子散:处方:茴香子(炒)、马蔺花(炒)、葶苈(纸

更多用到中药茴香的方剂

用到中药茴香的中成药 茴香橘核丸

pills;huixiangjuhewan概述:茴香橘核丸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小茴香(盐炒)、八角茴

风伤止痛膏

:WS3B022790处方:桂皮45g八角茴香24g丁香12g苍耳子30g桂子17g蓖麻子90

橘核疝气丸

3B046390处方:川楝子(炒)50g小茴香(盐制)50g延胡索(醋制)50g炮姜50g橘核

三层茴香丸

n标准编号:WS3B067791处方:八角茴香(盐100g拌炒)200g川楝子(炒)200g木

药制橄榄盐

0g紫苏叶100g枳具子100g苦杏仁100g小茴香100g山楂50g桔梗50g陈皮50g豆蔻50

更多用到中药茴香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茴香 《普济方》:[卷二百四十七疝门]诸疝

坠诸证。川楝子(不蛀者四十九个,先切七个,取肉以茴香二钱慢火同炒,并留茴香。又切七个,以盐一钱同炒,

《普济方》:[卷二百四十九疝门]小肠气

(三两)干漆(二两半炒烟尽)广术朱砂(各二两)川茴香破故纸(炒各一两)砂没药对醋炙)附子(一末。醋面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香

(《唐本草》)校正自草部移入此。释名茴香,八角珠。颂曰∶香,北人呼为茴香,声相近也。思邈曰∶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酒煮当归丸最速。当归一两,黑附子、良姜各七钱,茴香五钱,四味用酒一碗煮干,再焙,入甘草、苦楝、丁香

《证治准绳·类方》:[第六册]疝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处方 5 布袋丸的用法用量 6 功能主治 7 方解 8 布袋丸的临床运用 9 各家论述 10 布袋丸的现代适应证 101 营养不良 11 布袋丸的药理作用 111 对蛔虫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112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11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14 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115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116 对造血功能及代谢功能的影响 12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布袋丸 1 拼音

bù dài wán

2 英文参考

budai pil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布袋丸为方剂名,出自《补要袖珍小儿方论》方[1]。该方剂有驱虫作用,并且有广谱的抑菌作用;能有效地促进消化吸收,调节胃肠运动功能,保肝,抗溃疡,又有促进造血、促进三大物质及水盐代谢作用,对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对心血管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功能有促进,保护和调节作用,因此对蛔虫性营养不良具有一定治疗作用;但对Ⅲ度营养不良患者则应注意应用现代医学静脉高营养等疗法[2]。

4 处方

夜明砂(拣净)、芜荑(炒,去皮)、使君子(微炒,去皮)各二两,茯苓(去皮)、白术、人参、甘草、芦荟(研细)各半两[1]。

夜明砂60g、芜荑炒60g、使君子60g、白茯苓(去皮)15g、白术(无油者,去芦)15g、人参(去芦)15g、甘草15g、芦荟(研细)15g[3]。

夜明砂 芜荑 使君子各60克 白茯苓 白术 人参 甘草 芦荟各15克

夜明砂(拣净)、芜荑(炒)、使君子(肥白者,微炒,去皮)各二两,白茯苓(去皮)、白术(无油者,去芦)、人参(去芦)、甘草、芦荟(研细)各半两[4]。

5 布袋丸的用法用量

上药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弹子大,每服一丸,以生绢袋盛之,次用精猪肉二两,同药一处煮,候肉熟烂,提取药于当风处悬挂,将所煮肉并汁令病儿食之,所悬之药,第二日去袋,仍依前法煮食,只待药尽为度[1]。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如弹子大(9g),每服1丸,以生绢袋盛之,次用精猪肉60g,同药一处煮,候肉熟烂,提取药于当风处悬挂,将所煮肉并汁,令小儿食之。所悬之药,第二日仍依前法煮食,只待药尽为度[3]。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弹子大[4]。每服一丸,以生绢袋盛之;次用精猪肉二两,同药一起煮,候肉熟烂,提取药于当风处悬挂,将所煮肉并汁令小儿食之[4]。所悬之药,第二日仍依前法煮食,药尽为度[4]

6 功能主治

功能驱虫消积,补养脾气[1]。主治小儿虫疳,体热面黄,肢细腹大,发焦耳暗等症[1]。

功在驱蛔消疳,补养脾气[3]。主治小儿疳疾,体热面黄,肢瘦腹大,发焦目暗[3]。

诸疳疾,面黄腹大,饮食不润肌肤。

7 方解

方中使君子、芜荑、夜明砂、芦荟均能驱虫消疳,其中芦荟并能泻下以逐虫体之排出;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以扶正气,为攻补兼施之剂[1]。

本方主治小儿虫疳,系由虫积日久,脾胃虚弱所致[3]。因虫积日久,伤及脾胃,化生不足,故面黄体瘦,肢细腹大,且发虚热[3]。虫扰食减,肝血亏虚,血不上容,故发焦目暗[3]。证属正虚邪实之候,不驱虫则病难除,不补虚则正难复,治宜驱虫消疳,补益脾胃[3]。方中用使君子、芜荑驱虫消疳,为君药[3]。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为臣药[3]。君臣相配,一驱虫积,一补脾虚[3]。虫积日久,肝血亏虚而生郁热,以辛寒之夜明砂,既能清肝明目,又可助其散积消疳;芦荟苦寒,泻热通便,既可清热,又能借泻下之功使虫体从大便排出,增其驱虫作用,均为佐药[3]。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之用。诸药相合,共奏驱虫消积,补养脾胃之功[3]。本方配伍特点是攻补兼施,祛邪而不伤正,为体虚虫疳之良剂[3]。

8 布袋丸的临床运用

布袋丸主治小儿疳积证[3]。以肢细腹大,面黄发焦,舌淡,脉弱为证治要点[3]。

若热重者,可加黄连以清热;兼食滞者,可加神曲、鸡内金以消食[3]。

9 各家论述

《医灯续焰》:是方以四君补脾运土治其本,芜、使、芦、砂杀蛔清热治其标。食肉不食药者,收药味于肉,并肉并味从类而归脾。若脾疳面黄腹大,饮食不调,肌肉枯瘁,每见蛔者,服之自效,恐诸疳则未必也。

10 布袋丸的现代适应证

布袋丸适用于蛔虫所致营养不良[3]。

101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目前统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蛔虫所致营养不良是由于肠道蛔虫的成虫寄生于空肠,以肠腔内半消化食物为食,与人体争夺营养所致。成虫的不规则运动,以及蛔虫的代谢产物均对肠黏膜有 ,以至于影响肠黏膜的吸收功能和消化功能。如果肠腔成虫较多,再加上患者食欲不振,则造成人体能量及蛋白质的负平衡,当血清总蛋白浓度<40g/L时,便可发生低蛋白水肿;当体内脂肪消耗过多,超过肝脏的代量能力时,可造成肝脂肪浸润及变性;碳水化合物不足时则可能发生低血糖,三大物质不足又可并发水盐代谢紊乱;长期不进行治疗,则消化液和酶分泌减少,酶活力降低,肠蠕动减弱,能量不足则心肌营养受影响,心肌收缩即无力,血压下降,心搏量减少;蛋白质不足则免疫活性物质产生缺乏原料,从而使免疫功能低下;脑细胞营养不足,脑功能即发生障碍,则出现精神抑郁、烦躁等精神症状;营养不足,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则出现贫血,所有器官均有发育障碍。[3]

11 布袋丸的药理作用

[5]

111 对蛔虫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君药使君子水浸膏可使蚯蚓麻痹或死亡,其有效成分为使君子氨酸甲、使君子吡啶类、使君子油,同时对蛔虫的头部有麻痹作用;使君子粉有一定的驱蛲虫作用,其水浸剂1:3对**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芜荑醇提取物在体外对猪蛔虫、蚯蚓、蚂蝗均有明显的驱虫作用,芜荑总提取物、醇提取物对疟原虫有一定的抑杀作用,对上述各类真菌也有抑制作用。白术水浸剂对絮状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茯苓水煎剂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可杀死钩端螺旋体。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酸钠对阿米巴原虫、 滴虫均有抑制作用,甘草热水提取物对华支睾吸虫有杀虫作用;甘草浸出液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乙型链球菌、枯草杆菌、酵母菌、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同时光果甘草定、光果甘草素、胀果甘草的甘草查耳酮等对普通的幽门螺旋杆菌及抗药的幽门螺旋杆菌均有抑制作用;甘草还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甘草甜素对人体HIV、肝炎病毒、水痘口炎病毒、腺病毒Ⅲ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酸对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抑杀能力较强,甘草酸单氨能灭活HIV。夜明砂含尿素、尿酸、胆甾醇及维生素A,中医认为其能清肝明目,散瘀消积,现代医学尚未记载其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但中医认为其主治疟疾。芦荟及芦荟大黄素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厌氧杆菌、人型及牛型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红色表皮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14种皮肤真菌均有抑菌作用。

由以上可以看出该方剂对蛔虫有一定驱虫作用,同时对其他寄生虫、细菌、真菌、病毒也有抑杀作用。

112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臣药人参所含人参皂苷R0、齐墩果酸对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人参多糖对多种实验性胃溃疡均有抑制作用。白术水煎剂对四氯化碳所致肝损伤有防治作用,可抑制肝糖元减少、肝细胞变性及坏死,降低ALT,促进肝细胞再生;白术丙酮提取物能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液酸度,减少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排出量,具有显著抗胃溃疡作用;白术对胃肠运动功能具有双相调节作用,当肠管受乙酰胆堿作用处于兴奋状态时,白术抑制之,当肠管受肾上腺素作用而处于抑制状态时,白术则兴奋之,使肠活动恢复至接近正常;白术水煎剂对胃肠运动有兴奋作用,白术挥发油则有抑制作用;白术提取物B1部位能促进小肠隐离细胞株增殖,B4、B9、B13可促进小肠上皮细胞移行,从而对小肠损伤有修复作用。茯苓所含茯苓醇能降低肝硬化患者肝脏内胶原含量,促进肝内纤维组织的重吸收,使胶原蛋白降解,因此具有明显的抗肝硬化作用,同时对急性肝损伤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茯苓水浸膏能降低胃酸含量,对胃溃疡也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对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甘草制剂及甘草甜素对多种实验性肝损伤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及减轻间质炎性反应,使肝坏死及气球样变明显减轻;甘草酸二胺能保护肝细胞膜,改善肝功能;甘草酸对HBV有直接抑制作用,甘草黄酮能降低肝MDA含量,同时具有抗氧化损伤作用;甘草能抑制胃液、胃酸分泌,直接吸附胃酸,降低胃液酸度,增加胃黏膜细胞已糖胺成分,保护胃黏膜;甘草锌可促进消化道上皮细胞再生, 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释放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内源性PG;甘草FM100和异甘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对乙酰胆堿、氯化钡、组胺引起的肠管痉挛有明显的解痉作用。芦荟所含芦荟苷对实验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使ALT降低,其作用强度接近于联苯双酯,同时还能在直肠中释放出大黄素,具有 性泻下作用。

总之,该方剂除君药之外均具有保肝、抗溃疡、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

11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臣药人参及人参皂苷对多种动物的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均有明显的激活作用,能促进血清补体的生成,促进脾脏NK细胞的活性,并在ConA存在条件下诱生INFγ及IL2;人参能提高血清IgG、IgA、IgM水平,提高血清中溶菌素浓度,促进T、B淋巴细胞对分裂原PHA、ConA、LPS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因此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均有促进作用。白术水浸液能显著增强抗体产生能力、淋巴细胞转化率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骨髓细胞的增殖反应以及IL1、IL2的分泌,提高外周血WBC数量,增加脾脏及胸腺的重量,对T淋巴细胞功能也有增强作用;白术多糖能激活或协同ConA/PHA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明显提高IL2分泌水平,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对抗异丙肾上腺素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白术挥发油可提高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茯苓及茯苓多糖对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茯苓多糖能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于非特异性免疫能增强胸腺、脾脏、淋巴结的重量;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抗免疫抑制剂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抑制作用,对抗60Co照射引起的WBC减少,增加ANAE阳性淋巴细胞数;对特异性免疫功能可使致玫瑰花环形成率及PHA诱发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使脾脏抗体分泌细胞数明显增多,这与茯苓多糖诱导产生IL2有关;相反,茯苓素对IL2的产生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因此对PHA、ConA、LPS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血清抗体、脾脏抗体产生能力有明显抑制作用;但茯苓素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甘草及其所含成分对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比较复杂,甘草多糖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和单核细胞功能,诱导巨噬细胞的NO的产生;甘草甜素增强ConA诱导淋巴细胞分泌IL2的能力;甘草酸二胺可提高血清INFγ水平;甘草次酸能升高淋巴细胞转化率;甘草甜素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还抑制IgE、ConA、化合物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β甘草次酸是人体经典途径的抑制剂,甘草Lx可降低抗原量,抑制抗体生成,防治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芦荟所含芦荟多糖能增强T、B淋巴细胞的分化及增殖,有效而持久地增强血液、脾脏巨噬细胞的活性,特别是增加NO的分泌能力。

由以上可以看出该方剂除君药以外,均有一致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这对小儿疳积免疫功能低下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114 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臣药人参及其所含人参皂苷、人参三醇皂苷均能促进儿茶酚胺释放,抑制心肌Na+K+ATP酶,使细胞内Na+增多,促进Na+Ca2+交换,使Ca2+内流增加,从而具有增加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排出量、增加冠脉血流的作用;人参皂苷能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缩小心肌梗死体积,对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脑血管、椎动脉、肺动脉,改善这些器官支配区的血液循环;对血压有双相调节作用,小剂量升高血压,大剂量则降低血压,对高血压病人有降压作用,而对低血压及休克病人有升高血压作用;能降低全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多种原因引起的休克都能增加其心肌收缩力、升高血压、改善其急性循环衰竭。白术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但对心房肌有负性肌力作用。茯苓的水提物,乙醇、乙醚提取物等多种制剂均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同时对衰竭的心脏有强心利尿作用,以减轻心脏前负荷。甘草提取物对多种原因诱发的心律失常均有对抗作用,同时有降血脂、抗动脉粥硬化作用;甘草中的异甘草素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作用强度相当于阿司匹林,甘草中富含黄酮的组分对胶原蛋白或ADP诱发的血小板聚集有较强大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比阿司匹林强大17倍。

115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臣药人参能促进胞内RNA和蛋白质合成,促进脑内神经递质Ach的合成和释放,提高脑内DA和NA的含量,促进神经细胞的发育,增加脑重量及大脑皮层的厚度,增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上层的突触数目,提高海马区神经元的功能;保护脑细胞,延长脑细胞存活时间,降低脑细胞死亡率;增加脑血流,改善大脑能量代谢,因此能提高学习和记忆功能,具有明显的益智作用,其主要成分是人参皂苷Rg1、Rb1;人参皂苷Rg类对大脑有兴奋作用,Rb类有抑制作用,且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因此对中枢神经系统呈双相调节作用;人参的这些作用加强大脑皮质兴奋过程,使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使紧张造成的紊乱的神经活动得以恢复正常,改善神经活动的灵活性,提高脑力工作效率;人参皂苷能增加缺血再灌注脑血流量,减少钙沉积,减轻脑水肿,促进再灌注恢复;此外人参制剂还能增加大脑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使葡萄糖的利用从无氧代谢途径转变为有氧代谢,使大脑更合理地利用葡萄糖氧化产能;更重要的是人参能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释放,还能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促进性器官的发育及性激素的释放;能增强甲状腺功能,促进甲状腺素释放,能 胰岛素释放胰岛素,并能促进葡萄糖引起的胰岛素释放。白术也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对胰岛损伤有一定修复作用,并能降血糖。茯苓具有镇静作用,同时能对抗中毒性耳毒性,茯苓的三萜化合物及乙醚提取物等能使胰岛素分化诱导活性增强。甘草酸静注可使缺血再灌注大脑线粒体ATP酶、脑组织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提高,减轻脑水肿;甘草FM100具有镇静、抗惊厥作用,也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作用,从而可使机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恢复平衡,提高机体适应性。

116 对造血功能及代谢功能的影响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杨氏家藏方》卷八方之团参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团参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幼幼集成》卷二方之团参散 41 组成 42 制法 43 团参散的用法用量 44 功能主治 5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五方之团参散 51 组成 52 制备方法 53 功效主治 54 团参散的用法用量 6 《全生指迷方》卷四方之团参散 61 组成 62 制备方法 63 功能主治 64 团参散的用法用量 65 附注 7 《济生》卷二方之团参散 71 组成 72 制备方法 73 功能主治 74 团参散的用法用量 75 附注 8 《朱氏集验方》卷十引黄常卿方之团参散 81 组成 82 功能主治 83 团参散的用法用量 84 附注 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团参散 1 拼音

tuán shēn sǎn

2 概述

团参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六首。

3 《杨氏家藏方》卷八方之团参散 31 处方

紫团参、紫菀各三钱,款冬花二钱[1]。

人参(去芦头)款冬花 紫菀(洗去土)各等分

32 制法

上药为细末。

33 功能主治

《杨氏家藏方》卷八方之团参散主治肺气不利,咳嗽气喘[1]。

34 团参散的用法用量

加乌梅一枚,水煎,食远服[1]。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乌梅1枚,同煎至100毫升,食后温服。

35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八

4 《幼幼集成》卷二方之团参散 41 组成

人参、当归各等分[1]。

42 制法

上药为细末[1]。

43 团参散的用法用量

用猪心一个,切作三片,每以药末一钱,猪心一片,煎汤调服[1]。

44 功能主治

《幼幼集成》卷二方之团参散主治小儿心虚血热,自汗盗汗,并治大惊卒恐[1]。

5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五方之团参散 51 组成

白术半两,人参半两,五味子半两,甘草1分。

5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

53 功效主治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五方之团参散功在补气生津。

54 团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2片,同前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 《全生指迷方》卷四方之团参散 61 组成

人参1两,桑白皮(锉、炒)2两,大腹皮(锉、炒)1两,橘皮(洗)1两,麦门冬(去心)1两,吴茱萸(炒)半两,槟榔(锉、炒)半两,芫花(炒)半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泽泻半两,半夏曲1两,桂心1两,杏仁(去皮尖,研)1两,枳实(麸炒,去瓤)半两,白术半两,诃子(炮去核)半两。

6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63 功能主治

《全生指迷方》卷四方之团参散主治喘证。

64 团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米饮调下。

65 附注

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为"团参丸"。

7 《济生》卷二方之团参散 71 组成

人参1两,黄耆1两(蜜水炙)、百合(蒸)半两,飞罗粉1两。

7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

73 功能主治

《济生》卷二方之团参散主治唾血咳嗽,服凉药不得者。

74 团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后用白茅根煎汤调下;茅花煎汤亦可。

75 附注

本方改为丸剂,名"团参丸"(见《袖珍方》)。

8 《朱氏集验方》卷十引黄常卿方之团参散 81 组成

干姜7钱(炒),苍术(炒)1两,天仙藤1两,甘草1两,川乌1两,北白1两,芍药1两,北细辛1两,麻黄(去节)。

82 功能主治

《朱氏集验方》卷十引黄常卿方之团参散主治产后恶血未尽,浑身憎寒发热,小腹刬刺痛,心气膨胀,不纳饮食,面目虚肿,脚手浮肿,耳聋眼晕,腰痛。

83 团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加生姜5片,大枣1个,荆芥7穗,水煎7分,通口服。病者只吃白粥及猪肝,此药临产断手却服3日,赶恶血尽毕,亦可以暖药补之,即用后青枣散养新。

84 附注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益智仁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益智仁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状 28 炮制 29 性味 210 归经 211 功能主治 212 益智仁的用法用量 213 注意 214 附方 215 各家论述 216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益智仁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益智仁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益智仁 1 拼音

yì zhì rén

2 《辞典》:益智仁

21 出处

《得配本草》

22 拼音名

Yì Zhì Rén

23 益智仁的别名

益智子(《开宝本草》),摘艼子(《中药材手册》)。

24 来源

为姜科植物益智的果实。5~6月间果实呈褐色、果皮茸毛减少时采摘,除去果柄,晒干。

25 原形态

益智(《广志》)

多年生草本,高1~3米。根茎延长。茎直立,丛生。叶2列,具短柄;叶片披针形,长20~35厘米,宽3~6厘米,先端尾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脱落性小刚毛,其残留的痕迹呈细锯齿状,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叶舌膜质,长1~15厘米,被淡棕色疏柔毛。总状花序顶生,花序轴棕色,长10~15厘米,被短毛,下端具一环形苞片,包围花轴,小花梗长1~2毫米;小苞片极短,膜质,棕色;花萼筒状,长12厘米,一侧开裂至中部,先端3齿裂,外被短毛;花冠管长约1厘米,裂片3,长圆形,长约18厘米,上面一片稍大,先端略呈兜状,外被疏短毛,唇瓣倒卵形,长约2厘米,粉白色,具红色条纹,先端钝3裂;退化雄蕊锥状,长约2毫米,发育雄蕊1枚,花丝长约1厘米,花药线形,长约7毫米;子房下位,卵圆形,密被绒毛,3室,每室具胚珠8~9枚,花柱线形,柱头头状,上位腺体2枚,棒状。蒴果椭圆形至纺锤形,长15~2厘米,被疏毛,表面有纤维束线条,果柄短。花期3~5月。果期5~6月。

26 生境分布

生长于阴湿林下。分布海南及广东南部。主产广东。

27 性状

干燥果实呈纺锤形或椭圆形,长15~2厘米,直径1~12厘米。外皮红棕色至灰棒色,有纵向断续状的隆起线13~18条。皮薄而稍韧,与种子紧贴。种子集结成团,分3瓣,中有薄膜相隔,每瓣有种子6~11粒。种子呈不规则扁圆形,略有钝棱,直径约3毫米,厚约15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灰**;种脐位于腹面的中央,微凹陷,自种脐至背面的合点处,有一条沟状种脊;破开后里面为白色,粉性,臭特殊,味辛微苦。

28 炮制

益智仁:取益智仁置锅内,炒至外壳焦黑,取出冷透,除去果壳,取仁捣碎用。

盐益智仁:取益智仁用盐水拌匀,微炒,取出放凉。(每益智仁100斤,用食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29 性味

辛,温。

①《南方草木状》:"味辛。"

②陶弘景:"热。"

③《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④《本草便读》:"味辛苦,性热。"

210 归经

入脾,肾经。

①《汤液本草》:"手、足太阴经,足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肾三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211 功能主治

温脾,暖肾,固气,涩精。治冷气腹痛,中寒吐泻,多唾,遗精,小便余沥,夜多小便。

①《广志》:"含之摄涎秽。"

②《本草拾遗》:"止呕哕。""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利三焦,调诸气,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盐同煎服。"

③刘完素:"开发郁结,使气宣通。"

④《医学启源》:"治脾胃中寒邪,和中益气。治人多唾,当于补中药内兼用之。"

⑤王好古:"益脾胃,理元气,补肾虚,滑沥。"

⑥《纲目》:"治冷气腹痛,及心气不足,梦泄,赤浊,热伤心系,吐血、血崩。"

212 益智仁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213 注意

阴虚火旺或因热而患遗滑崩带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呕吐由于热而不因于寒;气逆由于怒而不因于虚;小便余沥由于水涸精亏内热,而不由于肾气虚寒;泄泻由于湿火暴注,而不由于气虚肠滑,法并禁之。"

②《本草备要》:"因热而崩、浊者禁用。’

③《本经逢原》:"血燥有火、不可误用。"

214 附方

①治伤寒阴盛,心腹痞满,呕吐泄利,手足厥冷,及一切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绞痛:川乌(炮,去皮、脐)四两,益智(去皮)二两,干姜(炮)半两,青皮(去白)三两。上件为散。每服三钱,水二盏,入盐一捻,生姜五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食前。(《局方》益智散)

②治腹胀忽泻,日夜不止,诸药不效,此气脱也:益智子仁二两。浓煎饮之。(《世医得效方》)

③治梦泄:益智仁二两(用盐二两炒,去盐),乌药二两,上为末,用山药一两为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临卧盐汤下,以朱砂为衣。(《世医得效方》三仙丸)

④治脬气虚寒,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小儿尤效:乌药、益智仁等分。上为末,酒煮山药末为栅,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盐酒或米饮下。(《妇人良方》缩泉丸,即《魏氏家藏方》固真丹)

⑤治小儿遗尿,亦治白浊:益智仁、白茯苓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空心米汤调下。(《补要袖珍小儿方论》益智仁散)

⑥治妇人崩中:益智子,炒研细,米饮入盐服一钱。(《经效产宝》)

⑦治漏胎下血:益智仁半两,缩砂仁一两。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白汤下,日二服。(胡氏《济阴方》)

⑧治疝痛,连小腹挛搐,叫呼不已:益智仁、干姜(炮)、甘草(炙)、茴香(炒)各三钱,乌头(炮,去皮)、生姜各半两,青皮(去白)二钱。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二盏,入盐少许,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济生方》益智仁汤)

⑨治白浊腹满,不拘男妇:益智仁(盐水浸炒)、厚朴(姜汁炒)等分。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永类钤方》)

⑩治小便赤浊:益智仁、茯神各二两,远志、甘草(水煮)各半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空心姜汤下五十丸。(《纲目》)

215 各家论述

①《纲目》:"益智,行阳退阴之药也。三焦、命门气弱者宜之。按杨士瀛《直指方》云:心者脾之母,进食,不止于和脾,火能生土,当使心药入脾胃药中,庶几相得。故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

②《本草经疏》:"益智子仁,以其敛摄,故治遗精虚漏,及小便余沥,此皆肾气不固之证也。肾主纳气,虚则不能纳矣。又主五液,涎乃脾之所统,脾肾气虚,二脏失职,是肾不能纳,脾不能摄,故主气逆上浮,涎秽泛滥而上溢也,敛摄脾肾之气,则逆气归元,涎秽下行。"

③《本草求实》:"益智,气味辛热,功专燥脾温胃,及敛脾肾气逆,藏纳归源,故又号为补心补命之剂。是以胃冷而见涎唾,则用此以收摄,脾虚而见不食,则用此温理,肾气不温,而见小便不缩,则用此入缩泉丸以投。与夫心肾不足,而见梦遗崩带,则用此以为秘精固气。若因热成气虚,而见崩浊、梦遗等症者,则非所宜。此虽类于缩砂密,同为温胃,但缩砂密多有快滞之功,此则止有逐冷之力,不可不分别而审用耳。"

④《会约医镜》:"益智仁,其性行多补少,须兼补剂用之,若独用则散气。"

⑤《本草正义》:"益智,始见于藏器《本草拾遗》,谓之辛温,不言其涩,但诸家所述主治,无,非温涩功用。杨仁斋《直指方》云,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案此为脾虚馁而不思食者立法,脾土喜温而恶寒,喜燥而恶湿。寒湿困之,则健运力乏而不思纳谷,且食亦无味,此惟温煦以助阳和而斡旋大气,则能进食。益智醒脾益胃,固亦与砂仁、豆蔻等一以贯之。仁斋说到益火生土上去,附会心经之药,尚是舍近求远,故意深言之,亦殊不必。濒湖又谓治心气不足,梦泄,赤浊,则以肾阳无权,滑泄不禁者立论,故可用此温涩一法,然遗浊之虚寒症绝少,石顽谓因于热者,色黄干结,不可误用,极是。濒湖又谓治热伤心系,吐血血崩诸证,则既是热伤,而反用此大辛大热之药,何其背谬一至于此。"

216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益智仁的方剂 益智仁散

hìrénsǎn《袖珍小儿》卷七:方名:益智仁散组成:益智仁、白茯苓各等分。主治:小儿遗尿;亦治白

益智仁汤

拼音:yìzhìréntāng处方:益智仁干姜(炮)甘草(炙)茴香(炒)各9克乌头(炮,去皮)生姜

益智桑螵蛸散

ǎn《顾氏医径》卷四:方名:益智桑螵蛸散组成:益智仁、桑螵蛸、人参、黄耆、鹿茸、牡蛎、赤石脂。主治

益智二伏汤

āng《家庭治病新书》:方名:益智二伏汤组成:益智仁1钱5,茯苓3钱,茯神3钱,糯米1撮。主治:小

益智五味丸

》卷二十九引《如宜方》:方名:益智五味丸组成:益智仁、肉苁蓉、巴戟(去心)、人参、五味子、骨碎补、

更多用到中药益智仁的方剂

用到中药益智仁的中成药 降糖舒胶囊

g枸杞子50g黄芪50g刺五加50g黄精30g益智仁15g牡蛎50g地黄30g熟地黄人30g葛根5

戒烟膏

2钱4分,甘草(炙)2钱4分,法半夏2钱4分,益智仁2钱4分,枣仁2钱。制法:加红枣四钱,赤砂糖2

缩泉丸

妇人良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乌药15g、益智仁15g,具有温肾缩尿之功效。主治膀胱虚寒证。本

丁香烂饭丸

,茯苓皮3两,炙甘草1两,甘松3两,砂仁3两,益智仁3两,母丁香1两,山棱1两,莪术1两,香附1两

遗尿散

B063591处方:粉萆解(盐炒)500g益智仁(盐炒)25g朱砂25g制法:以上三味,朱砂水

更多用到中药益智仁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益智仁 《吴鞠通医案》:[卷四]痰饮

三钱)制茅术(四钱)茯苓(六钱)生苡仁(五钱)益智仁(钱半)半夏(六钱)生姜(五片)四帖。皮氏四十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药、藕节,呕逆腹满不食加白术,倍生姜,小便多加益智仁,大便溏去杏仁,加钟乳粉,面浮气逆加沉香、陈皮

《普济方》:[卷三十三肾脏门]肾虚漏浊遗精(附论)

巴戟天(去心)菟丝子(酒浸)杜仲(盐水炒断丝)益智仁川楝子(去皮取肉)赤石脂韭子(炒)禹余粮(用醋

《类证治裁》:[卷之三肿胀论治]肿胀脉案

宽展,能进食矣。后用参术健脾丸去炙草、大枣,加益智仁(煨)、砂仁壳。服愈。韦病后感寒腹痛,渐成胀满

《普济方》:[卷二十四脾脏门]饮食劳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