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刘方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文言文刘方京,第1张

1 文言文:武行德之守洛京

武行德任洛京留守时,国家正在实施盐法,规定凡能捉获贩盐一斤以上者,心加重赏。

当时一些为非作歹的人,常常用私盐来陷害人。曾有一个村童,背菜进城,路上遇到一个尼姑,从河阳来,与他同行。

快到城时,尼姑却先走了进去,一会儿,守门的吏卒前来搜查,在村童的菜篮中查获了私盐数斤,便把村童捉了起来,送到府中。武行德取过盐查看,见外面裹着白纱手帕,而且有一股袭人的龙麝香气,惊异地说:“我看村童破衣烂衫,甚为穷困,怎么会有薰香手帕呢?一定是坏人干的勾当。”

于是问村童说:“你离家以后,曾与什么人同路而行?”村童如实作了回答。武行德听了,高兴地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这一定是天女寺的尼姑与守门吏卒企图侥幸谋求赏金啊。”便问明尼姑的形貌,命令亲信去逮捕,即日捕获。

经过审问,此事果然牵涉到守门的吏卒,村童获得了释放。从此官吏们对武行德又惧又怕,又佩服,不敢再有所欺蒙,整个洛京为之肃然。

2 刘方,京兆长安人也

(原文)刘方,京兆长安人也。

(译文)苏逢吉,京兆长安人。(后)汉高祖镇守河东,父亲苏悦任漠高祖的从事,苏逢吉常常代替苏悦写奏记,苏悦于是告诉了汉高祖。

汉高祖召见苏逢吉,见他精神爽秀,怜爱他,就任他为节度判官。汉高祖性格素来严肃,宾客僚佐们很少能够请求进见,惟独苏逢吉能进入,整天在汉高祖的书房中侍立。

两使的文簿堆满了,没有人敢通报,苏逢吉就取来放在怀中,等到汉高祖的神色可以冒犯时进献。汉高祖大多认可了,因此很喜欢他。

但苏逢吉为人贪婪狡诈没有德行,喜好杀人。汉高祖曾因他的生日派苏逢吉整顿清理狱中囚犯以求福,叫做“静狱”。

苏逢吉进入狱中察看囚犯,无论轻重曲直都杀掉,报告说:“监狱清静了。”汉高祖建立国号后, 这时,制度刚开始建立,朝廷大事都由苏逢吉决定,苏逢吉以此为己任。

但他素来不懂学问,随事裁决,出自他个人的看法,因此汉代尤其没有法度,而不施行德政,老百姓没有人称赞它。汉高祖平定京师后,苏逢吉和苏禹珪同在中书省,拜官授职常常违反旧制。

苏逢吉尤其喜好接收贿赂财货,卖权卖官,指责的人吵闹不停。但汉高祖正倚仗信任他们两人,因此没有人敢上报。

凤翔李永吉初到京师朝见,苏逢吉因李永吉是过去秦王李从暇的儿子,世代王侯之家,应常有奇异的财物,就派人告诉李永吉,答应给他一个州,而索求他祖上的玉带,李永吉以没有玉带作解释,苏逢吉于是派人买了一条玉带,价值几千缙,要求李永吉抵偿;前客省使王筠在晋末出使楚,到这时才回来,苏逢吉猜想王筠得到楚王的厚重财物,派人索求,答应给他一个州,王筠怏怏不乐,把口袋中装的一半财物献给他。 这时,天下盗贼很多,苏逢吉亲自起草诏书下发州县,凡是盗贼所住本家和邻居都减族。

有人对苏逢吉说:“做盗贼被灭族,已不是先王的法制,何况邻居呢!”苏逢吉不情愿地承认对,迫不得已,只是去掉减族一项罢了。因此郫州捕贼使者张令柔将平阴县十七个村的老百姓数百人全部杀死。

卫州刺史叶仁鲁听说按察区域中有盗贼,亲自带兵追捕。当时十多个村民一齐追赶盗贼,进入山中,盗贼都逃散了。

叶仁鲁随后到,见追捕盗贼的村民,以为是盗贼,把他们全部抓获,割断他们的脚筋,把他们丢弃在山脚示众,这些人长声悲号,几天就死了。听到的人都为他们呜冤叫屈,而苏逢吉把叶仁鲁当成能人,从此天下因做盗贼被杀的事就泛滥成灾了。

这时,汉隐帝年龄小,小人在他身旁弄权。史弘肇等人作威凌驾皇帝,皇帝和他手下的李业、郭允明等人都很忧虑。

苏逢吉每次见到李业等人,都用言语激怒他们,李业等人终于杀掉史弘肇,任苏逢吉权知枢密院。正让人起草诏书,听说周太祖起兵,才作罢。

3 王复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1442)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也先侵犯京师,邀约大臣出去迎接上皇。众人不敢前去,王复请求出行。于是升迁为右通政,代理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偕同前往。敌人露出刀刃夹道威胁他们,王复等人不为此而恐惧。返回后仍担任通政事务,再升迁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毛里孩侵扰边境,皇帝命令王复出京巡视陕西的边疆守备。从延绥到甘肃,观察地势,进言说:“延绥东起黄河岸边,西至定边营,萦绕二千多里。险要关口全在内地,而境外并无屏障,只凭墩堡来防守。军队反而驻扎在里面,老百姓却居住在外面。敌人一旦入境,官军还没有行动,老百姓已经被掠夺完了。再加上西南抵达庆阳,相隔五百多里,烽火不能连接,寇贼到了,老百姓还不知道。请迁移府谷、响水等十九个堡垒,置于接近边疆的重要之地。而从安边营至庆阳,从定边营至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个,共计三十四个。随着地势修建壕沟和城墙,以求声息相闻,易于防守抵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割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塔,还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死后,被赠予太子太保,谧号庄简。

4 文言文 戴高帽翻译

原文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①。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②,当不至有所龃龉③。”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曰⑥:“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注释

①谀:奉承。②适:遇到、逢到。③龃龉(jǔ 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④直道:直率的方式。事:对待。⑤欤:呢。句末疑问语气词。⑥颔首:点头。

译文

世俗把喜欢别人当面阿谀的人称为“喜欢戴高帽子”。有一个准备去外省做官的京官,去和他的老师告别。老师说:“外省的官不好做,你应该谨慎从事。”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

老师很生气,说:“我们应以忠直之道对待别人,何须如此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啊?”老师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见识。”那人出来后,告诉别人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扩展资料

鉴赏

喜欢听好话,听奉承话,听吹捧的话,是人性的弱点。正是因为人性有这种弱点,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给人戴高帽者才有了用武之地,有了广阔的市场。看一看古今中外那些得志于一时的小人,有几个不是靠溜须拍马起家的?有几人不是靠给人戴高帽而青云直上的?有几人没有一套阿谀奉承的看家本事?

有人喜欢吹捧,喜欢奉承,自然就有人投其所好。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问题都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溜须拍马固然可恶,喜爱别人戴高帽者同样可恶。一些文学作品常常把溜须拍马者作为讽刺对象,将那些奴颜媚骨者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但对喜欢阿谀奉承的人却笔下留情,似乎所有的过错都是溜须拍马者造成的。

其实,喜欢阿谀奉承的人对世风日下,对社会上出现的腐败现象,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篇《高帽》,通过某京官和老师的一段对话,细致入微地描摹出送高帽者和喜戴高帽者的心态,在举重若轻之中塑造了这样两类人物形象。

尤其是京官的老师——作为喜戴高帽者的形象,先是怒斥弟子溜须拍马,表示要正正派派地做人,接着却又“颔其首”笑纳了弟子送给他的高帽,完全是一副伪君子的形象。文章针砭世俗时弊,鞭辟入里,力透纸背,是一篇富有喜剧效果的小品。

5 黄伯思文言文阅读答案

自幼聪颖,日诵书千余言,复述无遗误。少时习作诗词,文采甚丽。青年入太学,成绩屡占上游。元符三年(1100)中进士,授职磁州(今河北磁县)司户参军。不久,改任通州(今江苏南通)司户、河南府户曹参军。任满,留守邓洵辟为右军巡院,崇宁元年(1102),调任祥定九域图志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不久,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后又擢升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秘书郎。政和八年(1118)病故。[1]

个人成就

黄伯思著《东观余论》二卷

黄伯思学问淹通,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善篆、隶、正、行、章、草、飞白,皆精妙,亦能诗画。曾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著有《法帖刊误》2卷,此书纠正了《淳化阁帖》不少错误。又著有《东观馀论》,另有《博古图说》11卷及《文集》50卷,已佚。 组合家具图册《燕几图》也是黄伯思所著。

黄伯思,字长睿,其远祖自光州固始徙闽,为邵武人。祖履,资政殿大学士。父应求,饶州司录。伯思体弱,如不胜衣,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意。自幼警敏,不好弄,日诵书千余言。每听履讲经史,退与他儿言,无遗误者。尝梦孔雀集于庭,觉而赋之,词采甚丽。以履任为假承务郎。甫冠,入太学,校艺屡占上游。履将以恩例奏增秩,伯思固辞,履益奇之。元符三年,进士高等,调磁州司法参军,久不任,改通州司户。丁内艰,服除,除河南府户曹参军,治剧不劳而办。秩满,留守邓洵武辟知右军巡院。

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作《刊误》二卷。由是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得其尺牍者,多藏弆。

又二年,除详定《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改京秩。寻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升朝列,擢秘书省校书郎。未几,迁秘书郎。纵观册府藏书,至忘寝食,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凡诏讲明前世典章文物、集古器考定真赝,以素学与闻,议论发明居多,馆阁诸公自以为不及也。逾再考,丁外艰,宿抱羸瘵,因丧尤甚。服除,复旧职。

伯思颇好道家,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及至京,梦人告曰:"子非久人间,上帝有命典司文翰。"觉而书之。不逾月,以政和八年卒,年四十。伯思学问慕扬雄,诗慕李白,文慕柳宗元。有文集五十卷、《翼骚》一卷。

二子:诏,右宣教郎、荆湖南路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讠乃,右从事郎、福州怀安尉,裒伯思平日议论题跋为《东观余论》三卷。

望采纳。

6 察京试孙文言文翻译

《蔡京试孙》又名《蔡京子孙》

原文

蔡京诸孙,生长膏粱,不知稼穑。一日,京戏问之曰:“汝曹日啖饭,为我言米奚自?”其一对曰:“从臼里出。”京大笑。其一旁应曰:“非也,我见在席子里出。”盖京师运米以席囊盛之,故云。

注释

蔡京:宋徽宗时任宰相,奸臣。

诸:众。

膏粱:膏,油脂,多指肉食;粱,粮食,多指细粮。膏粱,是精美食品,借指富贵之家。

稼(jià ):耕种。

穑(sè):收获。

戏:戏弄,开玩笑。

汝曹:你们。汝,你。曹,辈,可翻设成“们”

啖(dàn):吃。

奚:那里什么。

对:回答。

臼(jiù),石臼,旧时舂米的器具。

应:回答。

盖:原来。

以:用。

席囊(náng):用草席做成装米的袋子。

盛:装。

译文

(宋代)蔡京的孙子们,生长在富贵之家,不懂得庄稼的种植和收获。一日,蔡京开玩笑地问他们说:“你们天天吃饭,谁能回答我,吃的白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有个孙子顺口答道:“那是从石臼里舂(chōng)成白米的。”蔡京听了,哈哈大笑。另外一个孙子在边上接着说:“他讲得不对,我见到白米是装在草席的袋子里倒出来的。”(原来)运到京城的大米,都是用席织口袋装着,所以那个子孙才会这么说。

1 文言文《苏颋》的翻译

苏颋,少不得父意②,常与仆夫杂处③,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又患无灯烛④,常于马厩灶中,旋吹火光⑤,照书诵焉。其苦学如此,后至相位⑥。

注释

①苏颋(tǐng)670-727,唐朝大臣、文学家。字廷硕,京兆武功(今今陕西武功)人。弱冠(即20岁)敏悟,举进士第,调乌程尉。武后朝,举贤良方正异等,除左司御率胄曹参军,迁监察御史,转给事中、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唐玄宗景云年间,袭封许国公,转中书侍郎。开元四年,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修国史。八年,罢为礼部尚书,俄检校益州大都督长史。按察节度剑南诸州。从封泰山,还卒,诏赠右丞相。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时号“燕许大手笔”。②不得父意:得不到父亲关心。③与仆夫杂处:和家中仆人住在一起。④患:苦于。⑤旋:把暗的灰烬再吹出火光来。⑥后至相位:苏颋后来做到右丞相。

译文 苏颋小时候得不到父亲的疼爱,常和仆人们住在一起。但是他喜欢读书,读起书来不知疲倦。晚上,他想读书时,没有灯光照明,他就到马棚里的炉灶边,把炉灰扒开,不停的吹,于是火有亮起来了,他就利用这火光,照着书来读。他就是这样刻苦读书,后来官做到丞相。

2 褚无量 字弘度 文言文阅读答案

褚无量,字弘度,杭州盐官人。幼授经于沈子正、曹福,刻意坟典。家滨临平湖,有龙出,人皆走观,无量尚幼,读书若不闻,众异之。擢明经第,累除国子博士,迁司业兼修文馆学士。

中宗将南郊,诏定仪典。时祝钦明、郭山恽建言皇后为亚献,无量与太常博士唐绍、蒋钦绪固争,以为:“郊祀,国大事,其折衷莫如《周礼》。《周礼》冬至祭天圆丘,不以地配,唯始祖为主,亦不以妣配,故后不得与。又《大宗伯》:‘凡大祭祀,王后不与,则摄而荐豆笾,彻。’是后不应助祭。又内宰职‘大祭祀,后祼献则赞瑶爵。’祭天无祼,知此乃宗庙祭耳。巾车、内司服,掌后六服与五路,无后祭天之服与路,是后不助祭天也。惟汉有天地合祭,皇后参享事。末代黩神,事不经见,不可为法。”时左仆射韦巨源佐钦明,故无量议格。以母老解官。

玄宗为太子,复拜国子司业兼侍读,撰《翼善记》以进,厚被礼答。太子释奠国学,令讲经,建端树义,博敏而辩,进银青光禄大夫,锡予蕃渥。及即位,迁左散骑常侍兼国子祭酒,封舒国公。母丧解,诏州刺史薛莹吊祭,赐物加等。庐墓左,鹿犯所植松柏,无量号诉曰:“山林不乏,忍犯吾茔树耶?”自是群鹿驯扰,不复枨触,无量为终身不御其肉。丧除,召复故官。以耆老,随仗听徐行,又为设腰舆,许乘入殿中。频上书陈得失。

开元五年,帝将幸东都而太庙坏,姚崇建言:“庙本苻坚故殿,不宜罢行。”无量鄙其言,以为不足听,乃上疏曰:“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畯良,撙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则天人和会,灾异讫息。”帝是崇语,车驾遂东。无量又上言:“昔虞舜之狩,秩山川,遍群神。汉孝景祠黄帝桥山,孝武祠舜九疑,高祖过魏祭信陵君墓,过赵封乐毅后,孝章祠桓谭冢。愿陛下所过名山、大川、丘陵、坟衍,古帝王、贤臣在祀典者,并诏致祭。自古受命之君,必兴灭继绝,崇德报功。故存人之国,大于救人之灾;立人之后,重于封人之墓。愿到东都,收叙唐初逮今功臣世绝者,虽在支庶,咸得承袭。”帝纳其言,即诏无量祠尧平阳,宋璟祠舜蒲坂,苏颋祠禹安邑,在所刺史参献。又求武德以来勋臣苗裔,绍续其封。

初,内府旧书,自高宗时藏宫中,甲乙丛倒,无量建请缮录补第,以广秘籍。天子诏于东都乾元殿东厢部汇整比,无量为之使。因表闻喜尉卢僎、江夏尉陆去泰、左监门率府胄曹参军王择从、武陟尉徐楚璧分部雠定。卫尉设次,光禄给食。又诏秘书省、司经局、昭文、崇文二馆更相检雠,采天下遗书以益阙文。不数年,四库完治。帝诏群臣观书,赐无量等帛有差。无量又言:“贞观御书皆宰相署尾,臣位卑不足以辱,请与宰相联名跋尾。”不从。帝西还,徙书丽正殿,更以修书学士为丽正殿直学士,比京官预朝会。复诏无量就丽正纂续前功。皇太子及四王未就学,无量以《孝经》、《论语》五通献帝。帝曰:“朕知之矣。”乃选郗常亨、郭谦光、潘元祚等为太子、诸王侍读。七年,太子齿胄于学,诏无量升坐讲劝,百官观礼,厚赉赐。卒,年七十五。病困语人,以丽正书未毕为恨。帝闻悼痛,诏宰相曰:“无量,朕师,今其永逝,宜用优典。”于是赠礼部尚书,谥曰文,葬事官给。所撰述百余篇。殁后有于书殿得讲《史记》、《至言》十二篇上之,帝叹息,以绢五百匹赐其家。

始,无量与马怀素为侍读,后秘书少监康子原、国子博士侯行果亦践其选,虽赏赉亟加,而礼遇衰矣。

3 王复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1442)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也先侵犯京师,邀约大臣出去迎接上皇。众人不敢前去,王复请求出行。于是升迁为右通政,代理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偕同前往。敌人露出刀刃夹道威胁他们,王复等人不为此而恐惧。返回后仍担任通政事务,再升迁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毛里孩侵扰边境,皇帝命令王复出京巡视陕西的边疆守备。从延绥到甘肃,观察地势,进言说:“延绥东起黄河岸边,西至定边营,萦绕二千多里。险要关口全在内地,而境外并无屏障,只凭墩堡来防守。军队反而驻扎在里面,老百姓却居住在外面。敌人一旦入境,官军还没有行动,老百姓已经被掠夺完了。再加上西南抵达庆阳,相隔五百多里,烽火不能连接,寇贼到了,老百姓还不知道。请迁移府谷、响水等十九个堡垒,置于接近边疆的重要之地。而从安边营至庆阳,从定边营至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个,共计三十四个。随着地势修建壕沟和城墙,以求声息相闻,易于防守抵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割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塔,还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死后,被赠予太子太保,谧号庄简。

4 郝景春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

郝景春,字和满,江都人。乡试中举,授盐城教谕,因犯过失而罢职归家。启任陕西苑马寺万守监录事,后调为黄州照磨,代理黄安县事。到任刚三日,农民义军突然来攻城,景春等坚守八天八夜,义军撤走。

崇祯十一年(1638),升任房县知县。农民起义军领袖罗汝才率九营之众向熊文灿请降,文灿同意受降,而汝才又犹豫起来。景春单骑至义军兵营去劝说,并与汝才及其同党白贵、黑云祥歃血为盟。汝才到文灿军门投降,而所部诸营分驻于竹奚谷、保康、上津,自己与贵、云祥驻于房县城郊。当时,郧阳各县城墙都被破坏,只有房县有赖于景春安抚,大体上可以防守。然义军杂处其间,居民日夜不安。景春与主簿朱邦闻、守备杨道选一方面修理防御工事,一方面与义军诸营和睦相处。

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张献忠在谷城举兵反明,约汝才一同行动。景春子郝鸣銮还是生员,有万夫不敌之勇,他对其父说:“房县城为敌攻击目标,仅疲惫瘦弱的士兵不过二百人,城何以守住?”便穿上铠甲去见汝才说“:你难道不念曾与我父亲烧香盟誓之言吗?希望你慎重,不要与张献忠一同作乱。”汝才假意允诺。鸣銮察觉出汝才的允诺并非真心诚意,回来与道选领兵登城防守,而献忠所遣前锋已至城下。鸣銮等斩义军将领上天龙,遣使向熊文灿求援,去了十四次,都未见到文灿。

不久,义军大队人马至房县城下,献忠兵打白旗,汝才的队伍打红旗。忽然两军合在一起并力围攻。义军将领白贵、黑云祥向城上高呼:“把城让给我们,保证无事。”献忠又令张大经来劝降。景春在城上大骂,鸣銮且守且战,坚持了五天五夜。义军损失不少,献忠左足受伤,其心爱战马也被杀死。守军指挥张三锡开北门放汝才入城,城被攻破,道选在巷战中牺牲。大经促使汝才劝景春投降,景春不肯。又问他府库财物何在,景春厉声道“:库藏若还有财物,你们也破不了城!”义军杀一典史、一守备来恐吓他,景春终不屈服,与其子鸣銮一道被杀。其仆陈宜和朱邦闻一家都死。朝廷闻知,赠景春尚宝少卿,建祠奉祀,后又改赠太仆寺少卿。

5 陈仲举礼贤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世间的规范。

他为官上任,就有革新政治的志向。他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任,就打听徐孺子在哪儿,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告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您先到官俯去。”他说:“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垫席都没坐暖,先去贤人商容的住处去表示敬意,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属,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陈仲举是积极投身于民间低层去礼贤的人 这是陈太守的不等闲处

6 蒲松龄《聊斋志异任秀》的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选文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④。故笔法超绝。 (邹弢《三借庐笔谈》)

注释

(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②[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③[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④[蒇(chǎn)]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带点的词。

居( ) 于( ) 置( )

语( ) 是( ) 方( )

2、比较下列各组词的不同意义。

①为 为村中童子师( ) ②故 故笔法超绝( )

凡为足下道者( ) 温故而知新( )

3、用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

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先生写《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

答案:1。在; 向; 放置; 动词,说话; 这样;才

2为:担任,动词;

向,介词。

故:所以,副词;

旧的(知识),名词。

3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

4长期大量的从民间搜集整理素材

译文

蒲松龄在作此书的时候,每天携带一个大瓷器,里面装满浓茶,并带一包烟草,放在行人路过的大道旁,下面用芦席垫着,他自己坐在上面,将烟草摆在席子旁边。见到走路的人经过,必定要拉住(他),和他说话。搜集奇异(的故事),讲说离奇(的事情)。随便(经过的)人们知道什么(都可以);(路人)渴了,则恭恭敬敬地请人喝茶,或恭敬地奉上烟草,一定要使路人尽兴方才让其停止。偶然听到某一件事,回家以后就加以粉饰加工。像这样经历了二十余年,《聊斋志异》这本书才告完成。

7 殷云霁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译文

明武宗正德年间,殷云霁(寿张人,字近夫)任清江知县。县民朱铠死于文庙西边廊下,不知道凶手是谁,但有一封匿名信,说:“杀死朱铠的是某人。”某人和朱铠有旧仇,大家都认为很可能是他。殷云霁说:“这是真凶嫁祸他人,要误导我们的调查。朱铠左邻右舍谁和他亲近?”都回答说:“姚姓属吏。”殷云霁就将所有属吏聚集于公堂说:“我需要一个字写得好的人,各呈上你们的字。”属吏之中,姚明的字最像匿名信的笔迹,殷云霁就问他:“为什么杀朱铠?”姚明大惊,只好招认说:“朱铠将到苏州做生意,我因贪图他的财物,所以杀他。”

注释

①缓治:延缓破案。

②狎:亲近。

8 文言文阅读 《 窦威》

抱歉,网上没有阅读题。我从旧唐书里面找到了窦威传,手打翻译出来,希望能够有所参考。

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陆人,太穆皇后从父兄也。父炽,隋太傅。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隋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射策甲科,拜秘书郎。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时诸兄并以军功致仕通显,交结豪贵,宾客盈门,而威职掌闲散。诸兄更谓威曰:"昔孔子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复欲何求?名位不达,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久之,蜀王秀辟为记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称疾还田里。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高祖入关,召补大丞相府司录参军。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高祖常谓裴寂曰:"叔孙通不能加也。"武德元年,拜内史令。威奏议雍容,多引古为谕,高祖甚亲重之,或引入卧内,常为膝席。又尝谓曰:"昔周朝有八柱国之贵,吾与公家咸登此职。今我已为天子,公为内史令,本同末异,乃不平矣。"威谢曰:"臣家昔在汉朝,再为外戚,至于后魏,三处外家,陛下隆兴,复出皇后。臣又阶缘戚里,位忝凤池,自惟叨滥,晓夕兢惧。"高祖笑曰:"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亦贵乎!"及寝疾,高祖自往临问。寻卒,家无余财,遗令薄葬。谥曰靖,赠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葬日,诏太子及百官并出临送。有文集十卷。

翻译:窦威,字文蔚,是扶风平陆人,太穆皇后继父的哥哥。父亲 窦炽,曾经是隋朝的太傅。 窦威一家累世都有功勋,他几位兄弟崇尚武艺,但是窦威喜欢文学和历史,他为人耿直,恪守本心。兄弟们都笑他,说他是"书痴"。隋朝内史令李德林科举考试大捷,射箭和策略都是第一名,做了秘书郎。官期满了准备迁调,但是他一直留任,在秘书一共干了十来年,他的学业也有所进步。当时窦威的兄弟们都通过军功当了大官,交结了达官显贵,宾客充满了他们一家,然而窦威的官清闲。兄弟们更加笑话他说:"以前孔子读书做了圣人,在当时依旧很狼狈,你学他,又是想干嘛呢?官位不大,很正常啊。"窦威笑笑不回答。都来蜀王秀贬为记室,因为秀做事不守法,他借生病的理由辞官回乡。到了秀被贬后,一同的官员大多获罪,只有窦威有先见之明得以保全自己。大业(年号)四年,多次升官做了内史舍人,因为进谏触犯皇帝,迁调到了考功郎中,后来又因为某些事情没有办,他又回到了京城。唐高祖进了虎牢关,召集、补全大丞相府司录参军。当时战事连连,规章制度都破坏了。窦威知识渊博,知道以前的规章制度,他就重新指定了这些,禅代文翰也大多参与其中。唐高祖多次对裴寂说:"叔孙通这个人没有比他更好的了。"武德(年号)元年,做了内史令。威窦上奏时仪表端庄,引经据典,唐高祖很欣赏他,有时带他到卧室,经常坐着聊。皇帝又曾经说:"以前周朝有八位国家栋梁,我与你家就差不多。现在我已经是天子,你是内史令,根本上是一样的,只是等级不同。"窦威谢皇上,说:"我家在汉朝时,是皇帝的亲家,到了后魏,三次做了皇帝亲家,陛下您德高望重,再比和皇后一家。我们又快要是亲家,官位这么高,早晚都很恐惧啊。"唐高祖笑笑着说:"想关东人和崔、卢为结婚,攀上了达官贵族,自己发达了,就开始骄傲,你代代都是皇帝的亲家,不也特别的显赫吗!"到了窦威重病时,唐高祖亲自去看望。不久窦威就死了,他家没有多少钱,他的遗言也是简单的办个葬礼。朝廷谥号他作为靖,追赠他是同州刺史,追封他为延安郡公。下葬那天,皇帝诏令太子和文武百官一起出去送行。他有文集十卷。

9 李文定报德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文定家中贫寒,与他住同一条巷的姓李的书生,时常给他钱来接济他。

李文定感谢他的好意,与他结拜为兄弟。后来李文定考取了进士,李生派人给他送了一封信,同他拉拢关系,李文定仅仅在嘴上说谢谢,没有回信。

书生很生气,说李文定忘恩负义,然后不再通信。 十年后,李文定当上了左丞相,向皇上禀奏书生旧日周济体恤的恩情,想给他一个官职来报答他的恩情。

皇上下诏授予姓李的书生以左班殿直的官职。李文定命人制作袍笏(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给州将写了一封信,让州将把书生送到上任的地方。

李文定与他共叙旧日的友谊,并且感谢他说:“以前接济我,一直不敢忘记,有幸获得恩典,才实现报答你的愿望。” 这样众人被李文定宽广的胸怀折服,不是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人所能达到的。

做人有时候稍微有点城府不是什么坏事,但有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下面几点建议希望可以帮到你。

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总是喜怒形于色,内心的想法都表达在脸上,这样会让你容易被人看透看轻。

其次要多进行学习,提高自己心中的修养,胸无点墨的人,就不用提城府的了,因此要提高文化修养,提升自己。

要学会沉默,不要总是滔滔不绝的讲,首先让自己静下来思考,让更多的时间用来反思自己。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末论人非,记住祸从口出,关注嘴,这样才能让你自己更加安全一些。

做一个思想上浩瀚的人,让你的见识以认知让被人所敬佩,你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希望你可以做到最明智;智商从目前来看没有情商的作用要高。

发现你自己的闪光点,但记住不要锋芒毕露,要学会韬光养晦,如果你真的有才能,你不需要告诉任何人,默默努力,让你的成功惊醒众人。

希望在内心波涛汹涌时,你依然可以表现的平静如水。

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欢迎点赞收藏。

1 苏轼的游桓山记全文翻译

苏轼以吟诗有讥讪,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使台差官追取。

是时,李定为中书丞,对人太息,以为人才难得,求一可使逮轼者,少有加意。于是太常博士皇甫遵被遣以往,遵携一子二台卒,倍道疾驰。

驸马都尉王诜,与子瞻游厚,密遣人报苏辙。辙时为南京幕官,乃亟走价往湖州报轼。

而遵行如飞,不可及。至润州,适以子病求医,留半日,故所遣人得先之。

遵至之日,轼在告,祖无颇权州事。遵径入州廨,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夹侍,白巾青衣,顾盼狞恶,人心汹汹不可测。

轼恐服见也,不敢出,乃谋之无颇。无颇云:“事至于此,无可奈何,须出见之。”

轼议所以为服。自以为得罪,不可以朝服。

无颇云:“未知罪名,当以朝服见也。”轼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无颇与职官皆小帻列轼后。

二卒怀台牒拄其衣,若匕首然。遵又久久不语,人心益疑惧。

轼曰:“轼自来殛恼朝廷多,今日必是赐死,死固不辞,乞归与家人诀别。”遵始肯言曰:“不至如此。”

无颇乃前曰:“太博必有被受文字。”遵问:“谁何?”无颇曰:“无颇是权州。”

遵乃以台牒授之。及开视之,只是寻常追摄行遣耳。

遵促轼行,二狱卒就絷之。即时出城登舟。

郡人送者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此事无颇目击之。

2 文言文晏景初的意思

晏景初,姓晏名郭复,字景初,古人一般以字相称。

晏敦复字景初,丞相殊之曾孙少学于程颐,颐奇之第进士,为御史台检法官绍兴初,大臣荐,召试馆职,不就特命祠部郎官,迁吏部,以守法忤吕颐浩,出知贵溪县会有为敦复直其事者,改通判临江军,召为吏部郎官、左司谏、权给事中,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 淮西宣抚使刘光世请以淮东私田易淮西田,帝许之敦复言:“光世帅一道,未闻为朝廷措置毫发,乃先易私亩比者岳飞属官以私事干朝廷,飞请加罪,中外称美,谓有古贤将风光世自处必不在飞下,乞以臣言示光世,且令经理淮南,收抚百姓,以为定都建康计,中兴有期,何患私计之未便”权吏部侍郎兼详定一司敕令 渡江后,庶事草创,凡四选格法多所裁定敦复素刚严,居吏部,请谒不行,铨综平允,除给事中冬至节,旨下礼部,取度牒四百充赐予敦复奏:“兵兴费广,凡可助用度者尤当惜,矧两宫在远,陛下当此令节,欲奉一觞为万岁寿不可得,有司乃欲举平时例行庆赐乎?”遂寝有卒失宣帖,得中旨给据,太医吴球得旨免试,敦复奏:“一卒之微,乃至上渎圣聪,医官免试,皆坏成法

3 《鲁学士祝寿》文言文翻译

翻译: 赵司成,号类庵,京城人士有一天经过鲁国学士的家,鲁学士问他:你要去哪里啊?司成说:我忽然想起今天是西涯先生的生日,去给他祝寿鲁学士说:那我应该和你一起去,你带了什么礼物?司成说:2张手绢鲁学士说:那我也带这个进屋找了,没有手绢,想了半天,想起家里有人曾经给的鱼干,就叫家人去拿,家人说吃剩一半了,鲁学士想了想家里也没有别的东西,就带着这半条鱼干和赵司成一起去了西涯先生炖了鱼买了酒,和他们喝的很开心,谈论事情,相互唱和,直到吃完。

《鲁学士祝寿》 原文: 赵司城,号类庵,京师人。一日过鲁学士铎邸。

鲁曰:“公何之?”赵曰:“今日为西涯先生诞辰,将往寿也。”鲁问:“公何以为贽?”赵曰:“帕二方。”

鲁曰:“吾贽亦应如之。”入启笥,无有。

踌躇良久,忆里中曾馈有枯鱼,令家人取之。家人报已食,仅存其半。

鲁公度家无他物,即以其半与赵俱往称祝。西涯烹鱼沽酒,以饮二公。

欢甚,即事倡和而罢。

三位人物特征:不拘小节 随性 率真 看重友谊 真诚 不重视物质。

4 王复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1442)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也先侵犯京师,邀约大臣出去迎接上皇。众人不敢前去,王复请求出行。于是升迁为右通政,代理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偕同前往。敌人露出刀刃夹道威胁他们,王复等人不为此而恐惧。返回后仍担任通政事务,再升迁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毛里孩侵扰边境,皇帝命令王复出京巡视陕西的边疆守备。从延绥到甘肃,观察地势,进言说:“延绥东起黄河岸边,西至定边营,萦绕二千多里。险要关口全在内地,而境外并无屏障,只凭墩堡来防守。军队反而驻扎在里面,老百姓却居住在外面。敌人一旦入境,官军还没有行动,老百姓已经被掠夺完了。再加上西南抵达庆阳,相隔五百多里,烽火不能连接,寇贼到了,老百姓还不知道。请迁移府谷、响水等十九个堡垒,置于接近边疆的重要之地。而从安边营至庆阳,从定边营至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个,共计三十四个。随着地势修建壕沟和城墙,以求声息相闻,易于防守抵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割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塔,还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死后,被赠予太子太保,谧号庄简。

5 汪澈,字明远文言文原文

宋史·汪澈传原文

汪澈,字明远,自新安徙居饶州浮梁。第进士,教授衡州、沅州。用万俟卨荐,为秘书正字、校书郎。轮对,乞令帅臣、监司、侍从、台谏各举将帅,高宗善之,行其言。除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特赐鞍马。时和戎岁久,边防浸弛,澈陈养民养兵、自治豫备之说,累数千言。

显仁皇后攒宫讫役,议者欲广四隅,士庶坟在二十里内皆当迁,命澈按视。还奏:"昭慈、徽宗、显肃、懿节四陵旧占百步,已数十年,今日何为是纷纷?汉长乐、未央宫夹樗里疾墓,未尝迁。国朝宫陵仪制,在封堠界内,不许开故合祔,愿迁出者听,其意深矣。"高宗大悟,悉如旧。

叶义问使金还,颇知犯边谋,澈言:"不素备,事至仓卒,靖康之变可鉴。今将骄卒惰,宜加搜阅,使有斗心。文武职事务选实才,不限资格。"除侍御史。左相汤思退不协人望,澈同殿中侍御史陈俊卿劾罢,又论镇江大将刘宝十罪,诏夺节予祠。

三十一年,上元前一夕,风雷雨雪交作,澈言《春秋》鲁隐公时大雷震电,继以雨雪,孔子以八日之间再有大变,谨而书之。今一夕间二异交至,此阴盛之证,殆为金人。今荆、襄无统督,江海乏备御,因陈修攘十二事。殿帅杨存中久握兵权,内结阉寺,王十朋、陈俊卿等继论其罪,高宗欲存护使去,澈与俊卿同具奏,存中始罢。

会金使高景山来求衅端,澈言:"天下之势,强弱无定形,在吾所以用之。陛下屈己和戎,厚遗金缯,彼辄出恶言,以撼吾国。愿陛下赫然睿断,益兵严备,布告中外,将见上下一心,其气百倍矣。"除御史中丞。

6 苏轼的«浣溪沙»的全文翻译是什么

也不知道你要的是哪首,就把两首都发下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