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脏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2收藏

府脏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府脏 1 拼音

fǔ zāng

2 注解

府脏 生理学名词。即脏腑。《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脏,外络于肢节。”参脏腑条。

古籍中的府脏 《养生导引秘籍》:[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第四

之所起,自生五劳,五劳既用,二脏先损。心肾受邪,府脏俱病。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

《刺灸心法要诀》:[卷一]十二经穴周流歌

睛明分,睛明下造至阴强,至阴斜出涌泉底,泉穴还归府脏,府天池横络截,池出中冲心主张,中冲并与关冲合,

《内经药瀹》:[卷七]水谷

上归于心肺以养五藏气此章论经脉之道由水谷之精以养府脏腑藏之精*于经脉气口成寸以决生死所谓五藏皆禀气于

《类经》:[三卷藏象类]三、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灵枢·本输篇》)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此言脏腑各有所合,是为一表一里。肺与大肠为表里,故

《医学摘粹》:[四诊要诀杂诊法]辨形惫

黄瘅是黄疸的古称。《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黄疸(jaundice)为病名。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古代亦称黄瘅。目睛黄染尤为黄疸的主要特征。主要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黄疸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金匮要略·黄疸病》提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这说明黄疸病经过妥善治疗,一般在短期内,黄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胜邪,病情反而加剧者,则较为难治。针灸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有显著效果。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效果较好;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针灸可作配合治疗。急性期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黄疸证候者,可参照治疗。详见黄疸条。

详见百科词条:黄瘅 [ 最后修订于2016/9/27 15:13:42 共69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