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队在汉墓发现一堆竹简,翻译成书后,为何西方学者直言这不可能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考古队在汉墓发现一堆竹简,翻译成书后,为何西方学者直言这不可能呢?,第1张

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也积淀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比如震惊世界的万里长城,让人们惊叹的巨作《清明上河图》,还有对世界造成极大影响的四大发明……这些经过历史洗礼的作品,让不少国家对我国露出了尊崇的目光。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竹简,更是让西方学者直呼“不可能”。

正文

因为国家历史悠久,所以我国各地都会出土不少古墓。在古墓中,更是有不少价值连城的陪葬品。今天要介绍的这些竹简,就是出自一座汉代的古墓。值得一提的是,汉朝在各朝各代中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从现存的社会风俗中能够发现,不少中国人会自称“汉人”。但是从来没有听过中国人会自称为“隋人”、“唐人”、“清人”。由此可见,汉朝对我国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少历史资料与古籍显示,我国在汉朝时期发展十分迅速,甚至一度成为世界上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国家。为了一睹汉朝的辉煌,我国考古学家也一直在寻找汉朝的古墓,希望能够从中探索到更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上个世纪中,考古专家在湖北省江陵市发现了张家山古汉墓。该汉墓规模宏大,在简单考察了现场的情况之后,专家们认为墓地的情况并不适合立即挖掘,所以便在停了十几年之后才利用更为先进的设备进行再次勘察,同时对其展开保护性挖掘。1983年12月,专家成立了小组,对张家山古汉墓进行了挖掘。不得不说,该古墓的规模的确十分庞大,整个考古小组耗费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对其整体面目进行了挖掘与探索。

不过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如此规模宏大的古墓中,竟然并没有想象中的奇珍异宝。经过两个月的挖掘,大家收获了一堆竹简。不过在考古专家的眼中,竹简可比奇珍异宝更有价值。因为竹简上面有直白的文字记录,而所谓的奇珍异宝上却极少带有文字记载。在张家山古汉墓中出土的竹简数量极多,经过清数,发现总数竟有上千捆。能在古墓中挖掘到如此多的竹简,在我国考古史中也算是极其罕见的经历了。

为了对竹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专家们将上面的记载翻译出来,发现这些竹简记载的是我国的八种古籍,包括《历谱》、《脉书》、《算数书》、《引书》、《二年律令》、《盖庐》、《奏谳书》和遣策。这些书籍涉猎范围极广,从法律到医药,从军事到历法,应有尽有。这对我国研究汉朝历史具有极大的帮助。更让人惊讶的是,八种书籍里的《引书》竟然记载了众多疾病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领先世界几百年。消息传到西方国家之后,很多西方学者直言“这不可能”。不过竹简上面清楚地记载着治疗方法,西方学者这种自欺欺人式的否认对我国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二年律令》中含有包括亡律、告律、复律、田律等二十七种律令。在未发现张家山汉墓之前,我国考古专家并未发现如此多的汉代律令。这次出土的这些律令为我国汉代历史补上了之前的缺口,对于我国历史研究具有极大的意义。《算数书》是一本关于数学方面的典籍,它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数学古籍。闻名世界的《九章算术》也是在它之后才出现的,可以说《算数书》为我国古代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而竹简中还有44枚简本《盗跖》,更是证明了以庄子为首的道家学说在汉代时期的盛行。凡此种种,能够看出张家山出土的竹简书籍对我国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结语

不过在建国之后,我国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促发展。在这种万众一心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外交、政治、国防与科技等方面,迅速步入正轨,并且走出了一条充满希望和美好的康庄大道。我国古人拥有无穷的智慧,今人更是拥有无穷的力量,在古今的结合下,中国的明天必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张家山汉墓》

  1汉倭奴国王金印

  等级:国宝

  价值:日本朝贡史上的最珍贵实物

  年代: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年)

  质地:黄金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东汉)

  收藏地:福冈市博物馆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中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这枚金印后来不知所踪,直到1784年,才在九州的福冈,由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农,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金印印面正方形,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清晰的说明了倭国是汉朝的附属,是中日外交史上最珍贵的文物。

  2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的殓服,也是死者身份等级的象徵。

  3文帝行玺龙钮金印

  这件金印是在西汉南越国的墓葬中发现,属于墓主第二代南越王赵眜所有。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字。

  4"右夫人玺"金印

  西汉 印面阴刻篆书“右夫人玺”,印纽为立龟。

  5西汉铜羊尊灯

  铜灯呈卧羊形,故又名羊灯。

  6马踏飞燕

  7西汉长信宫灯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wǎn]墓中出土。2010年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展品展出。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汉文帝霸陵出土了上千件彩绘陶俑,这些文物的出土对于研究汉文帝时期的社会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汉文帝是汉朝的第三位皇帝,当时汉朝正处于百废待兴的一个时期,汉文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内减轻百姓负担,对外采取和亲政策,使汉朝得到了宝贵的和平时光,为日后开创的“文景之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而且汉文帝本人极其节俭,但是对百姓却是很大方,多次减免百姓的徭役,无怪乎司马迁称呼汉文帝为“内圣外王”。汉文帝提倡薄葬,认为生死自有天命,不想活人因死人受罪,所以汉文帝的陵墓中没有太过贵重的陪葬品。更多的是陶俑跟印章,下面就说一说这些文物有什么研究价值:

一、风土人情

陶俑的发现能够帮助学者很好的研究汉文帝时期的风土人情,陶俑的姿态、穿着等可以很好的反应汉代人的衣着打扮,了解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二、社会制度

汉文帝陪葬的彩绘陶俑,对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些彩绘陶俑中发现了非常特殊的陶俑即刑徒俑,这是首次在汉墓中发现,对了解汉朝的刑罚制度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三、墓葬规格

汉文帝的霸陵的陶俑不同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并没有盔甲,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这些陶俑也没有胳膊,其实在下葬时这些陶俑是有衣服的,也有手臂,只不过手臂是木制的,随着上千年的岁月腐蚀,这些衣服跟木制手臂逐渐被腐蚀掉,所以看到的陶俑才是当今这样,这对了解汉朝皇帝的墓葬规格具有重要意义。

你觉得汉文帝霸陵出土的上千件彩绘陶俑有什么研究意义呢?欢迎留言讨论。

金雀山帛画:1976年发现于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墓,西汉时代的帛画。长 200厘米,宽 42厘米,也是覆盖在棺上的“非衣”。在布局上也是上部为天界,中部为墓主贵妇的生前活动,下部为地下或大海。上部画日(内有金乌)月(内有蟾蜍)、云气,象征蓬莱、方丈、瀛洲的三座“仙山”,象征“琼阁”的建筑物。山与天相接表示死者灵魂可以自山巅上升至天庭。地下部分不作“地祇”托地,仅有鱼龙水族之类的动物,表示“黄泉”世界,形式也很简洁。画幅的中部占整个画幅比例最大,用来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的活动。按上下排列的五层画面分别描绘了不同的情节。

第一层画面画有帷幕下的墓主人,是一位体态肥胖的老年妇女端坐像,有四个奴仆侍候其旁,其中三个人拱手侍立,一个人执杯跪献。第二层画面是乐舞场面,中间有一个女子长袖而舞,右有两个人是乐师,一弹瑟,一吹竽,左有两个人面对乐舞而坐;形象已模糊不清,可能是观赏者。第三层画面画戴冠着长袍的五个男子,互相拱手施礼,当是与嘉宾相聚的场面。第四层画面画左方有两个人拱手相对,似在交谈,右方是纺绩场面,有一个女子在纺车旁操作,有三个人站立观看。第五层画面画角抵表演。中间有一个武士身着肥大衣衫,似戴有面具,腰束红带,双手交叉于前,精神抖擞;右侧的一个武士头戴有饰物,手戴红镯,双方摆开架势,正准备一斗。中间部分与马王堆“T”字形帛画不同,这部分没加图案,没有双龙穿壁的画像。画面分五档自下而上排列,最下面一档最大,最上面一档最小,给人以向纵深发展的感觉。从帛画内容看,情节大体可以连贯,主要表现了墓主生前的生活。

在艺术表现上,与马王堆西汉帛画殊为相近,两地相距千里,风格非常接近,这说明了汉统一后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深远影响。当然,两者也有明显的差异,如这幅画面更多地以描绘现实生活为主。在绘制方法上,金雀山帛画以淡墨线和朱砂线起稿,着色平涂渲染兼用,最后以朱砂线和白粉线作部分勾勒。这幅帛画以平涂色块为主,勾勒的细线退于辅助地位,有如后世的“没骨画”。这与马王堆西汉帛画以墨线为“骨”,勾勒填彩是不同的。如果说马王堆一号墓西汉帛画勾勒线条是古代“高古游丝描”的典范,那么金雀山帛画是古代绘画中“没骨法”的先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