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医典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推荐中医典籍,第1张

一、《医学三字经》

  这是过去绝大多数中医教徒弟推荐的入门书。医学入门的《医学三字经》,就相当于幼童启蒙读的《三字经》,它勾勒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轮廓,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为清朝医家陈修园著,并附有他自己的注解,阅读时候宜先把歌诀读熟,再结合陈修园自己的注解去理解。

可注意看此回答中左上角或者右下角的标记,所有中医书籍都可在其内找到电子版

  二、《濒湖脉学》

  明朝医家李时珍著。是关于脉学的口诀,对脉象的描述生动、形象、准确,易于理解背诵。是脉学入门之书,学习把脉的必读之书。宜先熟读,并尽量在实践中去体会。若无人实践,可以先从摸自己的脉开始:细心体会自己一年四季、一天昼夜早晚、喜怒哀乐之时脉象的异同。

  三、《药性赋》

  为中药启蒙书。将248种常用中药分为寒、热、温、平四大类,用赋的形式,生动优美地呈现出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其对药性的概括,准确而实用。宜熟读。

  四、《医方集解》

  清朝新安医家汪昂著。收录方剂 800余首,列为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症、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切于实用,故流传甚广,为学习中医方剂的中药书籍。

  上四种,是中医的“入门经典”,特点是通俗易懂,切于实用。能够让你迅速走进中医,熟悉常规临床,培养起中医的思维。

  五、《素问》

  为《黄帝内经》的上半部,全面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其内容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理、人事、节气、养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堪称中医最根本的经典。值得一生反复研读,结合临床反复琢磨,悟其精义。

  六、《灵枢》

  为《黄帝内经》的下半部,阐释中医的基本理论,尤其偏重于经络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灵枢》与《素问》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有志于在针灸方面有所建树的医者,更应该在此书上多下功夫, 细读深思。

  七、《难经》

  用问答的形式写成,列八十一个问题,并给出回答。是对《黄帝内经》所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释和补充。内容涉及脉学、经络、脏腑、腧穴、针法等。宜反复研读。

  八、《神农本草经》

  这是学习中药的根本经典,全书列中药三百六十种,以应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百二十味,列其性味主治,言简意赅,值得反复品味。

  九、《伤寒论》

  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论》从外感病出发,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的113个基本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为运用。宜先熟读原文,再结合诸家注解学习。

  十、《金匮要略》

  为《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杂病的部分。重点论述常见内科病症的起因、变化、辨证、方药,奠定了中医脏腑辨证的基础,与《伤寒论》一脉相承,同等重要。

  上六种,是中医的“根本经典”。须反复读,熟读精思。医学水平的提高,一靠临床实践,二靠体悟经典。体悟经典,医学思想才能不断提升境界。读经典,宜心存敬畏。若有所心得,千万不能将其作为攻击他人的工具,或自高自大的资本。否则,便堕魔道!

  十一、《温热论》

  清朝大医叶天士于舟中口述,其弟子整理而成。为温病学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篇幅不长,见解大异于前人,开创了中医的新一重境界。

  十二、《温病条辨》

  清朝医家吴鞠通著。系统地构架了了温病的基本体系。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分条论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与叶天士的学问一脉相承。

十三、「敖氏伤寒金镜录」,舌诊入门。

十四、「人身通考」,身体各部分名称在中医体系中究竟指什么,代表什么,有何内涵,非常有趣。

十五、「运气辩与临证录」,关于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应该有很多人都感兴趣吧。

十六、「灸绳」,周楣声老先生的著作,研习灸法必读。周老先生的「针灸穴名释义」也很有趣。

十七、「中国刺血疗法大全」,研习刺血疗法必读,业界良心,纯正干货。

十八「医林掇英」,名医柯雪帆的所著小说一本,寓教于乐,有益身心。

十九、「本经疏证」、「本草问答」,了解药性的难得好书。

二十、「增订伪药条辨」,如题所言,如何辨别药物真伪,非常有趣,可以做睡前读物。

二十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写在最后,往往是最重要的。熟悉「伤寒」的诸位都知道,医圣曾提到一本重要的参考文献「汤液经法」,此书已佚,但「辅行诀」中摘录了大量「汤液经法」的内容。这本书的篇幅不大,反复研读,收获颇深。个人认为,这还是一本学习五行理论的好书。不过,最有趣的是,学习了它之后,你就可以尝试真正的“食疗”了。

二十二、「中藏经」,到底是不是华佗所著还有待考证,但它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却是事实。这本书篇幅不大,只有上、中、下三卷。有趣的地方,在下以为有三点:首先是谈了许多“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这是“天人合一”观念非常好的体现;其次是这本书对于脏腑辨证谈论多且细;第三这本书中有大量非常有名的方剂。

二十三、「针灸甲乙经」,这本书亦是对于「内经」的分类整理,而且自这本书之后,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针灸学。此书还有一个重要意义,便是摘录了部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这本书现在已佚,但我们可以通过「甲乙经」来了解它。

二十四、「千金方」,药王孙思邈所著,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叫做「备急千金要方」,后一部分叫做「千金翼方」。这本书对于临床的帮助非常大,而且非常有趣的是,里面有许多涉及“房肿木”的内容。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自《中藏经》卷三·五疔 41 白疔 42 赤疔 43 黑疔 431 牙龈生疔色黑 432 耳内生疔 5 出自《外科正宗》卷二·五疔 51 火焰疔 52 紫燕疔 53 白刃疔 54 黑靥疔 55 黄鼓疔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五疔的穴位 2 治疗五疔的方剂 3 治疗五疔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五疔 1 拼音

wǔ dīng

2 英文参考

five kinds of boils

five kinds of furuncl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五疔为病名[1]。五种疔之总称。历代外科学家或各有不同内容之五疔者。

4 出自《中藏经》卷三·五疔

1出自《中藏经》卷三[1]。所称之五疔,即白疔、赤疔、黄疔、黑疔、青疔[1]。认为疔之根在肺者为白疔,其根在心者为赤疔,其根在脾者为黄疔,其根在肾者为黑疔,其根在肝者为青疔[1]。其因皆由喜怒忧思,冲寒冒热,恣饮醇酒,多嗜高粱厚味,甘肥毒鱼酢酱,或 过度之所致[1]。蓄其毒邪,浸渍脏腑,始变为疔[1]。

41 白疔

白疔为病名[2]。《外科图说》卷三:“白疔者,根在肺,起于右鼻。”面疔的一种[2]。

42 赤疔

赤疔即红丝疔。红丝疔为病名[3]。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二。又名赤疔、血箭疔、红线疔、金丝疮、血丝疮、红演疔、血丝疔、红丝疮、红丝血箭疔、红演儿、紫疥癍[3]。因火毒凝聚或破伤感染所致[3]。多起于手足,生于手,有红丝入腋;生于足,有红丝入腹,均属重证[3]。初起局部红肿热痛,继而起红丝沿小腿或手臂迅速向上走窜,重者可伴寒热头痛,乏力[3]。治宜清热解毒,内服五味消毒饮加减,并于红线远端挑刺放血,再隔寸挑刺令其微出血;或用灯心蘸烟油于红丝尽头灸一壮,再刺疔头,或用浮萍草嚼烂外敷,亦可于红丝尽处刺断,搽离宫锭子[3]。

43 黑疔

黑疔为病名[4]。

431 牙龈生疔色黑

黑疔系指牙龈生疔色黑[4]。多由阳明火毒、或大肠经湿热熏蒸而成[4]。为疔生于牙缝龈肉上,其色黑,且麻木而痒,或破溃后流脓血,疼痛甚剧,连及腮项[4]。“牙疔牙缝胃火成,大肠湿热亦可生。肿如粟米连腮痛,若兼麻痒即黑疔。”(《医宗金鉴》卷六十五)[4]。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可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外吹清咽利喉散[4]。

432 耳内生疔

黑疔系指耳内生疔[4]。多由火毒上炎致疔生于耳内,形如花椒子,根脚深,色黑,疼痛如刺,痛引腮脑[4]。《外科正宗》卷四:“黑疔生于耳窍之内,黑硬腐烂,破流血水,疼及腮颧。”治宜解毒泻火[4]。可选用五味消毒饮、龙胆泻肝汤等加减[4]。或服蟾酥丸[4]。

5 出自《外科正宗》卷二·五疔

出自《外科正宗》卷二。命名五疔为:火焰疔、紫燕疔、白刃疔、黑靥疔、黄鼓疔[1]。亦皆与五脏相应[1]。

51 火焰疔

火焰疔为病名[5]。出《外科正宗》卷二。多生于唇、口及手掌指节间,初生一点红黄小疱,痒痛间作,左右肢体麻木,重则寒热交作,头晕眼花,心烦发躁,言语昏愦,此属心经毒火而成[5]。治同疔疮[5]。

52 紫燕疔

紫燕疔为病名[6]。出《外科正宗》卷二。又名紫靥疔[6]。多生于足、腰胁、筋骨之间,初生便作紫疱,次日破流血水,甚则目红,指甲青,舌强神昏,睡语惊惕,此属肝经毒火而成,治同疔疮[6]。

53 白刃疔

白刃疔为病名[7]。出《外科正宗》卷二。又名肺疔[7]。初生白疱,顶硬根突,破流血水,痒痛兼作[7]。多生鼻孔、两手,易腐易陷,重则腮损咽焦,咳吐痰涎,鼻掀气急,此属肺经毒火而成[7]。治同疔疮;生于鼻者,治同鼻疔[7]。

54 黑靥疔

黑靥疔为病名[8]。出《外科正宗》卷二。其患多生于耳窍、胸腹腰肾偏僻软肉之间[8]。初生黑癍紫疮,毒串皮肤,渐攻肌肉,顽硬如疔,痛彻骨髓[8]。重则手足青紫,惊悸沉困,软陷孔深,目睛透露,此属肾经毒火而成[8]。治同疗疮[8]。不宜下,须兼滋肾水[8]。

55 黄鼓疔

黄鼓疔为病名[9]。出《外科正宗》卷二。多生口角、腮、颧、眼胞等处,初起黄疱,光亮明润,四畔红色缠绕,麻痒感间作,重则恶心呕吐,肢体木痛,寒热交作,烦渴干哕,此属脾经毒火而发[9]。治疗同疔疮[9]。

6

目录 1 拼音 2 《医学心悟》卷二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扁鹊丁香散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扁鹊丁香散 1 拼音

biǎn què dīng xiāng sǎn

2 《医学心悟》卷二 21 处方

丁香5个,柿蒂5个,甘草(炙)5分,干姜1钱。

22 制法

上为末。

23 功能主治

呃逆。三阴中寒,胃气欲绝而呃者,其证厥冷恶寒,下利清谷。

24 扁鹊丁香散的用法用量

沸汤点服,与附子理中汤同服。

古籍中的扁鹊丁香散 《医学心悟》:[卷三]呕吐哕、呃逆

,气自脐下直冲上,多因痰饮所致,或气郁所发,扁鹊丁香散主之。若火气上冲,橘皮竹茹汤主之。至于大病中

《伤寒论纲目》:[卷九]哕

者。今人所谓干呕是也。扁鹊中藏经。治伤寒咳逆。丁香散。丁香、柿蒂各一分。甘草、良姜各半钱。沸汤点作

《证治准绳·伤寒》:[卷六]哕

气上逆为吃逆无休止宜服此方扁鹊中藏经治伤寒咳逆丁香散丁香柿蒂(各一分)甘草良姜(各半钱)沸汤点作一

《伤寒证治准绳》:[卷六]哕

气上逆为吃逆无休止宜服此方扁鹊中藏经治伤寒咳逆丁香散丁香柿蒂(各一分)甘草良姜(各半钱)沸汤点作一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六十九]小儿疮疹

1 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 2 难经校注 3 难经语译 4 难经本义 5 外科精义 6 温疫论 7 血证论 8 研经言 9 良方集腋 10 赤水玄珠全集 11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12 伤寒论校注 13 伤寒六书 14 金匮要略论注 15 厘正按摩要术 16 本草蒙筌 17 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 18 明医杂著 19 本草从新 20 圣济经 21 子和医集 22 辨证录 23 杨氏家藏方 24 活人书 25 简明医彀 26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27 针灸大全 28 伤寒论语译 29 病机汇论 30 本草崇原集说 31 经穴解 32 本草衍义 33 幼幼集成 34 诸病源侯论校注 35 针灸易学 36 疡医大全、 37 徐大椿医书全集 38 痘疹辨证 39 疯门全书 40 金匮玉函经二注 41 王旭高临证医案 42 读素问钞 43 妇人大全良方 44 广瘟疫论 45 海药本草 46 喉科指掌 点校本 47 问斋医案(无封面) 48 刘涓子鬼遗方 49 学古诊则 50 人身通考 51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52 黄帝内经素问语译 53 伤寒瘟疫条辩 54 世医得效方 55 类证治裁 56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57 金匮要略校注 58 御药院方 59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0 金镜内台方议 61 千金宝要 孙真人海上方 62 伤寒总病论 63 吴鞠通医案 64 形色外诊简摩 65 种福堂公选良方 66 疡科会粹 67 名医别录 68 幼幼新书 69 外科证治全生 70 理虚元鉴·虚损启微 71 吴普本草 72 食物本草 73 中藏经语译 74 中藏经校注 75 脉经语译 76 针灸甲乙经校注(上下册) 77 本草易读 78 医学指归 79 胎产心法 女科辑要 80 外科证治全书 81 松峰说疫 82 医方考(附《脉语》)(校点本) 83 仁术便览 84 医灯续焰 85 医方考(附《脉语) 86 验方新编 上 87 验方新编 下 88 黄帝内经太素语译 89 随息居饮食谱 90 医经溯洄集 91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上下) 92 祖剂 93 易简方 94 医林改错 95 冯氏锦囊秘录 96 饮膳正要 97 不居集 98 寿世保元 99 古今医统大全(上下) 100 脉经校注 10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1册-医经注释(上册)(卷1—卷46) 102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2册-医经注释(下册)(卷47—卷70) 103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 第三册 诊断(卷71—卷92 ) 104 明目至宝 105 秘传眼科龙木论校注 106 蠢子医 107 刘纯医学全书 108 千金翼方校释 109 遵生八笺校注 110 难经正义 111 痰火点雪 112 续名医类案 113 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 114 医碥 115 本草经集注 辑校本 116 勉学堂针灸集成(PDF) 117 汤液本草 118 养生月览 119 饮食须知 120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21 小儿推拿广意 122 全生指迷方 洪氏集验方 123 孙真人千金方 附真本千金方 124 景岳全书 125 四明心法 四明医案 126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127 调燮类编 128 本草求真 129 河间医集 130 小儿药证直诀 131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32 神农本草经辑注 133 痧胀玉衡 134 韩氏医通 135 卫济宝书、集验背疽方 136 温疫论补注 137 医门补要 138 医学读书记 139 医学纲目 140 证治准绳 14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4-12册)

目录 1 拼音 2 《中藏经》卷八:佛手膏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圣济总录》卷一三○:佛手膏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普济方》卷八十二:佛手膏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三因》卷十五 51 组成 52 功效 53 主治 54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中藏经》卷六 61 佛手膏的别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佛手膏 1 拼音

fó shǒu gāo

2 《中藏经》卷八:佛手膏

21 处方

乳香(真者,研)半字,硇砂半字(研),麝香1字(研),当归半钱(锉细),黄连1钱(去须称,锉细),白矾半字(飞过,研细),白砂蜜4两(须白砂者佳),青盐1字(光明者,研)。

22 制法

上除蜜,先将上7味于乳钵内研烂,同蜜一处拌匀,入新竹筒内,用油纸23重,以线系扎定口,勿致水入,放净锅内,添水煮竹筒,自早至午时,破竹筒,倾药;以新绵或重绢滤过,入药于瓷瓶内牢封,埋地坑内,经宿取出。

23 功能主治

眼生翳膜并胬肉,赤脉攀睛,翳晕,冷热泪下,及眼眶赤烂。

24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用铜柱点,每点了,合眼少顷,复以温净水洗之。翳膜嫩者,是近年生者,当57次随药退下;翳老者,频点旬日,退下即效;胬肉瘀肉,不过23日,随药以铜柱刮落,胬肉自然绽断。

25 摘录

《中藏经》卷八

3 《圣济总录》卷一三○:佛手膏

31 处方

清麻油半斤,铅丹3两,柳白皮2两(锉),皂荚刺49个,当归半两(末),白及1分(末),黄蜡半两,朱红1分,生绯帛5寸(烧灰,细研)。

32 制法

上9味,先熬油令沸,下柳皮、皂荚刺,煎候赤黑色,以绵滤过,下丹煎,以柳篦搅,候变黑色,即下诸药末,搅令匀,滴水中成珠膏成,以瓷盒盛。

33 功能主治

一切疮肿疖毒。

34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用故帛涂贴,1日2次。以愈为度。

3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

4 《普济方》卷八十二:佛手膏

41 处方

硼砂。

42 功能主治

眼内瘀肉,浮膜侵睛。

43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用硼砂放在盒子内1日,纸封定,至午刻取出硼砂,以冷水浮洗过,研为粉,以筋头点入眼中。浮膜立退。凡点时,先将温水洗眼,然后点,又洗再点,不过34次立验。

44 摘录

《普济方》卷八十二

5 《三因》卷十五 51 组成

斑蝥7个(去翅足),巴豆7粒(去皮),杏仁27粒(去皮尖),红娘子27个(去翅足),砒霜1钱(别研),盆消1钱,黄腊半两,韶粉半两,沥青(研)半两,硫黄3钱,黄丹3钱,腻粉(炒)10钱,绿豆1合,槐角3条,麻油4两,乱发鸡子大1两。

52 功效

去黑紫疮核。

53 主治

麻风。

54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用时先将针轻手刺疮核,用药1粟米大,放针处。次日挤疮,有黑臭脓血出。23日,血渐少,次服去毒丹。

55 制备方法

上用油煎令发化,次下红娘子,次下巴豆、槐角等,逐味下,焦者涌出,方下硫黄、盆消及丹粉等。以篦子不住手搅令匀。滴水成珠为度。

6 《中藏经》卷六 61 佛手膏的别名

紫霜膏

62 组成

大戟1两,细辛1两,蛇床子1两,雄黄半两,白胶香半两,青州蝎半两,黄柏半两,黄丹半两,白矾1钱。

63 主治

脓窠疮。

64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清油8两熬,烟出;次下去皮巴豆47粒,槐枝27截,候焦,取去不用;次下黄蜡1两,松脂2两;次下前9味末,以槐枝不住搅,成膏,瓷盒内贮。

古籍中的佛手膏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三脱 (附论)]疠风通治方

朴硝半两,研令匀,每服一钱,食后淡茶清调下,次用佛手膏。《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普济方》:[卷一百十诸风门]大风癞病

熟地黄悬豆(酥炙焦黄各三两)上为末。入朴硝半两佛手膏去黑紫疮核。斑蝥(七个去翅足)巴豆(七粒去皮)

《普济方》:[卷三百十四]膏药门

火熬之成膏。用绵滤过。入瓷盒收之。入黄蜡半两。佛手膏治脓窠热疮神效。大戟细辛蛇床子(各一两)雄黄白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五大风治法]疏风散

入朴硝半两令匀。每服一钱,食后淡茶清调下。次以佛手膏去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公元1174年

《解围元薮》:卷四

大腹皮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植物,槟榔的皮,一般槟榔有很多种,大腹槟榔是其中的一种,很多人喜欢嚼槟榔,槟榔其实是一种中药,平时多吃是一定有害的,所以建议喜欢嚼槟榔的人要学会减少用量。那么,一般大腹皮都有哪些功效作用呢?

1、别名异名

大腹槟榔(《图经本草》),猪槟榔(《本草纲目》),腹皮草东床(《和汉药考》)。大腹毛(《医林纂要》),茶毛(《会约医镜》)。

2、药理作用

刺激副交感神经,促进胃肠蠕动而致腹泻并能使心博变缓,血压下降及促进唾腺,汗液分泌。还能麻痹绦虫神经系统,故可驱绦虫。

3、加工炮制

拣净杂质。碾轧使软,敲打。筛去泥屑。

4、性味归经

性味辛,微温。

归经入脾、胃、大、小肠四经。

5、功效主治

1、下气宽中,大腹皮辛散温通,行气疏滞。性善下行,化湿滞结气,宽中除胀。临床多用于湿邪阻滞,脘腹胀满。

2、利水消肿,大腹皮性善下行,宣通水道,有利水消肿之功。如《本草备要》曰:“辛泄肺,温和脾,下气行水,通大小肠。治水肿脚气。”

6、鉴别应用

大腹皮与槟榔同属一物。一子一皮,功效同中有异。大腹皮质轻。专行无形之滞气,而行气宽中。槟榔质体沉重,善行有形之积滞,以消积行水。

7、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克,或入丸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8、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气虚体弱者忌服。

配伍应用

配白术,白术甘温,补脾益胃,健脾运湿,善治牌虚湿停、胃弱纳少诸证。本品辛温,性善下行,有行气消胀,利水消肿之功。二者伍用。一补一消,消补兼施。补以扶正面助去邪,攻以去邪而益正复,合有健脾助运,疏滞开壅。利水消肿之功。

2、配槟榔,本品行气疏滞,宽中除胀;槟榔行气利水,破气消积作用显著;二药配伍。相互促进,行气消涨,利水消肿,力量倍增。主治气滞水壅,脘腹胀满,水肿脚气,食滞内停,暖腐酸臭等症。

3、配木瓜,木瓜酸温,入肝脾经,有舒筋活络,化湿和胃之功。本品温通享散,行气宽中,宣通水道,化湿利水力增强,用治脚气肿满,小便不利,或湿浊不化,腹满水肿,

4、配厚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理气宽中,化湿行水作用增强,可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痛等。

5、配生姜,相得益彰,降逆止呕消胀除满力量增强,临床用于胎气恶阻胀闷等。

9、方剂制剂

1、大腹皮散(《太平圣惠方》):本品、桔梗、陈皮、鳖甲、人参、赤芍、木通、大黄、炙甘草。治小儿腹内痞结,壮热憎寒,二便不利。

2、大腹子散(《赤水玄珠》):本品、桑白皮、赤芍、木通、紫苏子、羌活、独活、木瓜、荆芥、青皮、生姜、葱白,水煎,空腹服,治风毒脚气。肢节烦疼,心神壅闷等。

3、癫狂梦醒汤(《医林改错》):桃仁、柴胡、木通、赤芍药、本品、陈皮、桑白皮、香附、半夏、青皮、苏子、甘草,治癫狂、哭笑不休。詈骂歌唱,不避亲疏。多恶态。

4、疏凿饮子(《世医得效方》):商陆、泽泻、赤小豆、椒目、木通、茯苓皮、大腹皮、槟榔、生姜、羌活、秦艽。功用,疏风透表,通利二便,主治水气,通身浮肿,喘呼气急。烦燥多湿,大小便不利,服热药分消不得者。

5、五皮散(《中藏经》):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功用:理气化湿,利水消肿,主治,脾虚湿盛。症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

6、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紫苏叶、白芷、白术、陈皮、半夏、厚朴、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生姜、大枣。功用:去暑解表,化湿和中,扶正祛邪。主治:恶寒发热,头身困重疼痛,胸脘满闷,恶心呕吐或泄泻。舌苔白腻,脉象濡缓等症。

7、藿香正气水(《中华药典》):藿香油、紫苏叶油、白芷、陈皮、生半夏、厚朴、苍术、茯苓、大腹皮、甘草浸膏。功用:去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感冒,呕吐,泄泻,霍乱,中暑等病。症见:恶寒发热。头身困重,胸脘满闷,恶心纳呆,泄泻,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8、妇科调补丸(《中国医学大辞典》):党参、杜仲、黄芪、血余炭、丹参、阿胶、川芎、肉苁蓉、当归、生地黄、白芍、厚朴、续断、琥珀、山楂、艾叶、羌活、黄芩、川贝母、自术、茯苓、菟丝子、沉香、莲子肉、山药、朱砂、益母草、甘草、大腹皮、陈皮、砂仁。功用:补气养血。舒郁调经。主治;气血不足,肝肾两虚所致的:①月经不调。症见:经期紊乱。行丽不畅,经前两乳及小腹均胀满,连及两胁,胸闷不畅,时欲叹息,郁郝不乐,急躁善怒,动辄哭泣,舌质淡,苔薄,脉象沉弦。②经漏。症见;索习身体赢瘦。食欲不振,胸胁串痛。经来淋漓不绝,色淡红两质清,小腹冷痛,精神疲惫,潮热囱汗,夜寐难眠。恶梦纷纭等。或气血虚弱,婚久不孕。每丸重45克,每次服2丸,每日两次,温开水送下。

9、四正丸(《中国基本中或药》):藿香、茯苓、白芷、紫苏叶、半夏、枳壳、陈皮、木瓜、厚朴、大腹皮、白扁豆、六神赭、桔梗、香薷、山楂、麦芽、甘草、白术、槟榔、檀香。功用:散寒去暑,理气去湿。主治:感冒,泄泻,,呕吐,腹胀;腹痛等,蜜丸重6克,每次一丸,每日二次,儿童用量酌减。忌辛腥滋腻,孕妇慎用。

10、槟榔功效

1、促进消化

如果是经常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肠胃不适,特别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只要稍微一吃多,肠胃就闹别扭的话,不妨试试将槟榔入菜烹调,可以帮助舒缓肠胃不适,促进消化,将身体中积聚的难以消化的垃圾和水分排出去。要注意的是脾胃较为虚弱、容易拉肚子的人不宜食用。

2、治疗疾病

槟榔可以治疗诸多疾病。我们知道,槟榔是有名的中国四大南药之一,古籍中很早就有关于槟榔的记载。将槟榔的果皮煎服能够治疗便秘、脚气、水肿、腹胀等等身体不适。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槟榔壳也叫大腹皮,入药需将果皮干燥才行。

3、美容养颜

槟榔能够美容养颜。前面也提到了槟榔的果皮煎服是能够帮助缓解便秘,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垃圾、毒素和水分的。女性朋友煎服槟榔果皮或者是将槟榔入菜食用,都能帮助身体排毒,达到养颜美容的目的。

4、治疗肠道寄生虫

槟榔入药对于肠道内各种寄生虫的杀害效果是很好的,特别是对缘虫、蛔虫、钩虫、姜片虫等等的效果很好。但是要注意的是切不可自行将槟榔入药来杀虫,一定要在专业的中医师的指导下按量按法使用。

5、刺激中枢神经

吃槟榔能够有效刺激中枢、自律神经,在吃槟榔的时候,大脑中的脑波会随着吃槟榔而不断的变化,同时人的中枢、自律神经因为受到兴奋刺激,反应出来的是警觉度的提高,身体反应变得更加敏捷。

6、御寒功能

吃槟榔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经历,吃槟榔的时候全身发热,脸颊泛红,身体发汗,让人顿觉身体暖和不少。这效果跟喝了一杯酒一样,能够让全身血管夸张,血液循环加快。

7、解酒功能

吃槟榔能够解酒。虽然对于没喝酒的人来说,吃槟榔会让他出现脸红、心跳加速,出现类似醉酒的情况,但是对于喝酒的人来说,酒后吃槟榔可是能够帮助解酒的。因为在嚼槟榔的过程中,口腔中会分泌不少唾液来帮助清洁口腔,还能起到遍体生津的效果,来达到稀释酒精,起到解酒的目的。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接骨散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儒门事亲》卷十五:接骨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良朋汇集》卷五:接骨散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45 注意 46 摘录 5 《普济方》卷三○九:接骨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永类钤方》卷二十二:接骨散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百一》卷十三:接骨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中藏经·附录》:接骨散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圣惠》卷六十七:接骨散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丹溪心法》卷四:接骨散 101 处方 102 制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105 摘录 11 《回春》卷八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功效 114 主治 115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116 制备方法 12 《活人心统》卷三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经验秘方》引阿里平章方(见《医方类聚》卷一八七)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功效 134 主治 135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136 制备方法 14 《串雅外编》卷一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功效 144 主治 145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146 制备方法 15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六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中藏经·附录》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7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理伤续断方》 181 方名 182 接骨散的别名 183 组成 184 功效 185 主治 186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187 制备方法 188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接骨散 1 拼音

jiē gǔ sǎn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接骨散

21 处方

定粉、当归,各一钱;硼砂一钱半。

22 炮制

上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

治从高堕下,马逐伤折,筋断骨碎,痛不可忍。接骨续筋,止痛活血。

2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煎苏木汤调下,服讫后时时吃苏木汤。

2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儒门事亲》卷十五:接骨散

31 处方

金头蜈蚣1个,金色自然铜半两(烧红,醋淬,研为细末用之),乳香2钱(研为细未用之),铜钱(重半两者)3文或5文(烧红,醋淬细研),金丝水蛭1钱半(每个作3截,瓦上煿去气道为度),没药3钱(研细)。

32 制法

上为细末。

33 功能主治

打折损伤,恶疮。

3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如疮肿处,津调半钱涂,立止痛;如见得出脓,先用粗药末少许,小油少半匙,同打匀,再入少半匙,再打匀,又入前药接骨散半钱,再都用银钗子打成膏子,用鸡翎扫在疮肿处,立止痛,天明1宿自破便效。如骨折损,立接定不疼。如不折了,吃了药,立便止住疼痛。服药觑可以食前服,食后服。又外用接骨药。

如打折骨头并损伤,可用前项接骨散半钱,加马兜铃末1钱,用好酒1大盏,热调,连滓温服。

35 摘录

《儒门事亲》卷十五

4 《良朋汇集》卷五:接骨散

41 处方

血竭1钱,半夏8分,乳香1钱半,没药(俱去油)1钱半,当归5分,土鳖(焙干)5分,巴豆4分(煅存性)。

42 制法

上为细末,瓷罐收秘。

43 功能主治

跌打损伤。

4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分,滚黄酒调下,如患在上,食后服;患在下,空心服。

45 注意

忌一切豆类等物、烧酒、房事。

46 摘录

《良朋汇集》卷五

5 《普济方》卷三○九:接骨散

51 处方

米壳1两(去顶,蜜炒**),麻黄1两,乳香1钱半,当归1钱半,甘草3钱半,芍药3钱半。

52 制法

上为细末。

53 功能主治

折伤。

5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酒煎熬至7分,和滓温服,病上食后,病下食前服。

55 摘录

《普济方》卷三○九

6 《永类钤方》卷二十二:接骨散

61 处方

白芍药2两,故纸(炒)1两,自然铜1两(醋淬),没药1两(别研),羊胫骨灰1两,白茯苓2两,骨碎补(去皮)2两,川乌半两(炮),木鳖子(去壳并油煨)半两,虎骨随多少(醋煮,别研)。

62 制法

上为末。

63 功能主治

住痛消肿。主诸伤筋折肿痛。

6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烧羊胫炭法:四五月收麻羊粪,用茅一层,又加粪一层,尽意烧之存性,合了烟令作炭,先办姜汁、童便,候炭成,将入汁内淬,晒干为末。

65 摘录

《永类钤方》卷二十二

7 《百一》卷十三:接骨散

71 处方

半两古老钱(用火煅,醋内淬数过)、没药、乳香各等分,麝香少许。

72 制法

上为末。

73 功能主治

打扑伤损折。

7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字,用淡姜汤调服,不拘时候。

75 摘录

《百一》卷十三

8 《中藏经·附录》:接骨散

81 处方

黄狗头骨1个(以汤去毛,便以汤连皮煮,去皮取骨,泥固,炭火煅过,去泥,为细末)、官桂末、牡蛎(亦泥固煅)。

82 制法

上各为细末。

83 功能主治

折伤。

8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日狗头末5钱,入牡蛎末3钱,桂末2钱,并炒,以糯米粥铺绢帛上,方掺药在粥上,裹损伤处;大段折伤者,上更以竹片夹之。少时即痒,不可抓之,轻以手拍,23日效。

85 摘录

《中藏经·附录》

9 《圣惠》卷六十七:接骨散

91 处方

栗黄1斤(晒干),雄黑豆半斤(炒熟),桑根白皮1斤(锉),没药2两,麝香半两(细锉)。

92 制法

上为细数。

93 功能主治

伤折疼痛。

9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醋1中盏,煎至半盏,用浆水2合解服。不过3服,疼痛即止。

95 摘录

《圣惠》卷六十七

10 《丹溪心法》卷四:接骨散

101 处方

没药半两,乳香半两,自然铜1两(煅淬),滑石2两,龙骨3钱,赤石脂3钱,麝香1字(另研)。

102 制法

上为末,好醋浸没,煮多为上,干就炒燥为度。

103 功能主治

跌扑伤损。

10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准绳·疡医》有“白石脂”。

若骨巳接尚痛,去龙骨、赤石脂,而服多尽好,极效。

105 摘录

《丹溪心法》卷四

11 《回春》卷八 111 方名

接骨散

112 组成

窝苣子不拘多少。

113 功效

接筋续骨。

114 主治

跌打损伤。

115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3钱,同好酒调服。

116 制备方法

上微炒,研细末。

12 《活人心统》卷三 121 方名

接骨散

122 组成

自然铜(醋淬)1两,乳香5钱,没药5钱,真血竭5钱,地龙5钱,甜瓜子5钱,骨碎补1两,合欢藤1两,续断1两,苏木7钱,川归2两。

123 主治

跌扑伤损,骨折筋伤。

12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3钱,酒调下。

1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3 《经验秘方》引阿里平章方(见《医方类聚》卷一八七) 131 方名

接骨散

132 组成

广荗1两,京三棱1两(炮),黄柏1两,黄芩1两,龙骨1两,乌鱼骨1两(去皮),白及1两,当归1两,骨碎补1两,木鳖子(去壳,不出油)1两,乳香3钱,没药3钱。

133 功效

止痛。

134 主治

攧扑伤折。

135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热酒调下。以汗出痛止为度。加黄丹、酽醋调敷贴患处,破则干掺。

13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4 《串雅外编》卷一 141 方名

接骨散

142 组成

茉莉根1寸。

143 功效

接骨止痛。

144 主治

跌损骨节、脱臼。

145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昏迷1日乃醒,服2寸2日,3寸3日乃醒。

146 制备方法

酒磨服。

15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六 151 方名

接骨散

152 组成

黄麻(烧灰)2两,头发(烧灰)1两,乳香5钱。

153 主治

跌扑闪胸,骨折疼痛。

15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温酒调服。

1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6 《中藏经·附录》 161 方名

接骨散

162 组成

黄狗头骨1个(以汤去毛,便以汤连皮煮,去皮取骨,泥固,炭火煅过,去泥,为细末)、官桂末、牡蛎(亦泥固煅)。

163 主治

折伤。

16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日狗头末5钱,入牡蛎末3钱,桂末2钱,并炒,以糯米粥铺绢帛上,方掺药在粥上,裹损伤处;大段折伤者,上更以竹片夹之。少时即痒,不可抓之,轻以手拍,23日效。

165 制备方法

上各为细末。

17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171 方名

接骨散

172 组成

自然铜1两(火烧3度,醋淬,研),木炭半斤(火烧,醋蘸2度),白丝3两(烧灰)。

173 主治

伤折筋骨。

17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煎苏木酒调下。病甚损伤折骨者,服讫,绵衣包裹了,次服没药丸。

1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8 《理伤续断方》 181 方名

接骨散

182 接骨散的别名

神授散、铅粉散

183 组成

硼砂1钱半,水粉1钱,当归1钱。

184 功效

接骨续筋,止痛活血。

185 主治

飞禽骨断,从高坠下,驴马跌折,筋断骨碎,痛不可忍。

186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煎苏木汤服讫,时时但饮苏木汤。立效。

187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88 附注

神授散(《苏沈良方》卷九)、铅粉散(《普济方》卷三○九)。

古籍中的接骨散 《普济方》:[卷三百九折伤门]接骨手法

血竭甘草川芎(以上各一钱半)半两钱(一个火烧醋接骨散并治恶疮。金丝水蛭(半钱每个三截瓦上去气道为度

《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又接骨议论方

再用明目生血饮服之而安。续有鼻梁骨断之症,先将接骨散敷之著骨,次用生肌散菜油调敷,再用活血止痛散,

《跌打秘方》:论治法

服,待其平复,再服生血明目饮。若鼻梁骨断,先用接骨散敷之,次用生肌散菜油调搽,再服活血止痛散。如口

《儒门事亲》:[卷十五疮疡痈肿第一]接骨散

油少半匙,同打匀,再入少半匙,再打匀,又入前药接骨散半钱,再都用银钗子打成膏子,用鸡翎扫在疮肿处,

《伤科大成》:接骨入骱(骨之小笋也)用手巧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