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的18件国宝都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18件国宝都有哪些?,第1张

分别是:镶金兽首玛瑙杯、旟鼎、五祀卫鼎、多友鼎、皇后之玺、鎏金银竹节熏炉、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客使图、阙楼仪仗图。

马球图、宫女图、鸳鸯莲瓣纹金碗、鎏金鹦鹉纹提梁壶、三彩载乐驼、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黑釉油滴碗、狩猎出行图、鸳鸯莲瓣纹金碗有两件,所以共计18件。

1、黑釉油滴碗

黒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这件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古籍记载黑釉油滴碗“盛茶闪金光,盛水闪迄今所见银光。映日透视,光彩夺目。

2、青釉提梁倒注提壶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这件造型独特、构思巧妙的倒灌壶,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

象征性的壶盖为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伏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壶嘴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一只幼狮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动,活泼可爱。

壶身一周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纹饰简洁明快。因为凤凰、狮子和牡丹分别为百鸟之王,百兽之王和百花之王,这件壶也被称作“三王壶”。

3、唐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共出土两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

两碗造型、纹饰均相同。纯金质,锤碟成形,錾刻为纹,造型饱满庄重。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有鸳鸯、野鸭、鹦鹉、狐狸等。

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莲瓣上空白处装饰飞禽和云纹。鱼子纹底。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应是碗的重量。墨书标重显示两碗重量略有差异,但天平实测重量相同。

4、唐舞马衔杯纹银壶

壶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一端开有竖筒状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莲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

银壶的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出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壶上的骏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马形象,《明皇杂录》记载,玄宗曾在宫中驯养舞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时,则给这些舞马披上锦绣衣服。

按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高潮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有时还让壮士把床举起,让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乐工则站在周围为马伴奏。

亦有诗描写舞马完成表演后的神态:“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棹尾醉如泥。”此壶的舞马形象正好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是十分难得的文物珍品。

5、唐兽首玛瑙杯

唐兽首玛瑙杯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画细微精确,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唐兽首玛瑙杯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首形,兽头圆瞪着大眼,目视前方,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似牛,所以不能认为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

但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兽首的口鼻部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冒,能够卸下,突出了兽首的色彩和造型美。

-陕西历史博物馆

王昌龄----唐著名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白居易----唐著名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唐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韦应物----唐著名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颜真卿----唐著名书法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阎立本----唐代画家,雍州万年(今西安临潼)人

杜牧----唐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张汤:西汉杜县{今西安东南}人

长孙皇后 - 唐太宗后(601-636),长安人

虞庆则:隋京兆人。隋代大臣。封鲁国公,后任右武侯大将军。

于仲文:北周至隋时期京兆人。北周及隋代大臣。著有[汉书刊繁]等书。

韦师:隋京兆杜陵人。隋代任吏部侍郎,山东河南十八州安抚大使。

史万岁:京兆杜陵人。隋朝名将

张定和:万年人,今西安东。隋朝著名将领

李密:京兆长安人。隋末瓦岗军领袖。

王世充:隋新丰县,今西安临潼区人。隋代将领

殷开山:京兆府,今西安户县人。唐初大将。

杜如晦:京兆杜陵人。史有[房谋杜断]之美称。世称唐之贤相贞观四年病逝。

韦仁寿:京兆万年人。为官廉洁能干。

姚思廉:京兆万年人。唐代史学家。

法顺:雍州万年人。隋唐时僧人,俗姓杜,又称“杜顺和尚”。华严宗初祖。

颜师古:京兆万年人。博览群书,学识广博,是著名的训诂学家。

唐临:长安人。历任大理卿,刑部尚书等职。凡唐临审理案件犯人无一有异议

张俭:京兆新丰人。唐初为右卫郎将,代州都督,营州都督,后封皖城郡公。

阎立德:京兆万年生人。唐代著名建筑学家兼工艺家。唐著名离宫别馆基本均出自他手。在中国建筑史上有重要地位。

阎立本:京兆高陵生人。阎立德之弟。主持修订多种医书,对中国医药学有相当影响。

窥基:京兆长安人。唐右金吾卫将军尉迟敬宗之子,开国将军鄂国公尉迟敬德之侄。唐代高僧,师从于玄奘法师。为法相宗创始人之一。窥基舍利塔在今长安县兴教寺。

韦待价:京兆万年人。官至兰州刺史。多次同吐蕃作战,升任凉州都督

周兴:长安人。唐酷吏。后被来俊臣所逼流放于岭南,路上被仇家所杀

西周、秦、西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周幽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等近百个皇帝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宫廷生活鼎盛的汉唐时代,长安是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起点,人文荟萃,交通发达,在中国古代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现代西安是中国西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综合科技实力排名全国第三,是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是一个科技、工业、旅游三业并举的现代化城市。昔日西安的辉煌让人骄傲,今日西安的腾飞更让人惊叹。

◆这是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这是一座永远年轻的城市,她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有人曾这样比喻:中国是一个参天大树,到了北京看到了大树的树冠,到了西安看到了深埋在大树下的树根。

◆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中心城市,西安首先以人文景观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价值珍贵驰誉中外。全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登记在册的各类文物保护点多达2944处。是全人类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安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有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和宝鸡斗鸡台等地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农业发祥地,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国最早文化的实证,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农渔工具、最早的陶窑、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筑、出自何家湾的最早的骨雕人头像等等。

西安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

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史最久的城市,从奴隶制秦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颠峰状态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04年,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1062年,世居关中盆地的周人把活动中心由盆地西部的周原[今陕西歧山、扶风县一带]移入今西安市西南郊沣河流域。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57年伐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在沣河东岸建都镐京,开创了西安地区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格局。

人类起源地

西安境内史前文化遗址囊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人类社会演进各历史阶段的多种类型,构成人类社会进化世上举世罕见层次清晰的完整系列。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被称“中华民族摇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整个亚洲重要得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黄河文化

距今约6000-7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经历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高度发展的仰韶文化时期。 距今约4000-5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继仰韶文化之后,经历父系氏族公社的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相当于古籍传说的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皇帝时代。历史由混沌步入朦胧。

丝绸之路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枢纽和中心位置,汉唐两带尤为突出。

佛教文化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长安与西方各国通过“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往依然络绎不绝于途。自印度传入的佛教这时逐渐与中国传统伦理、宗教观念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并广泛流传。长安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佛教文化中心。

中心东移

公元10世纪后,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西安失去首都地位。

榆林附近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1 五彩林景区

五彩林景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境内,距离市区约50公里,是一个以赏花为主题的风景区。五彩林景区是一个由近20万株樱花、17万株油菜花、10万株杏花、2万株桃花、芍药、荷花等花卉组成的景点,时节春天来临时景色美不胜收,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2 丝路梦想博物馆

丝路梦想博物馆位于榆林市区中心,是一个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大量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文物、、解说,游客可以了解到古代的丝绸之路对于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感受到古代人们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走过这条路的艰辛。

3 百里峡谷

百里峡谷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境内,是一个峡谷景区。区内的山峦叠嶂,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保持完好,空气清新。游客可以在峡谷内进行漂流、攀岩、露营等活动,全方位感受峡谷的壮美与神秘。

4 榆林市博物馆

榆林市博物馆位于榆林市区南城门外,是一个地方性综合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大量关于榆林市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等方面的文物、、解说。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来了解到榆林市地区的发展历程、历史变迁以及文化遗产。

5 王家坪古籍博物馆

王家坪古籍博物馆位于榆林市靖边县留住镇,是一个集古籍文化、玉器艺术、国画展示为一体的博物馆。博物馆内藏品众多,其中以古籍为主要特色。来到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到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形态的发展过程。

6 岳家寨景区

岳家寨景区位于榆林市绥德县境内,距离市区约80公里,是一个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景区。景区内拥有红军长征时期留下的许多历史遗址和文物,游客可以感受到当时红军士兵的英勇决心和拼搏精神,体验到长征路上的艰辛历程。

7 金台山风景区

金台山风景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境内,是一个集旅游、休闲、观光、度假等为一体的景区。景区内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游客可以欣赏到多种野生植物和珍稀野生动物。此外,景区内还有一些古代建筑和文物,游客可以了解到古代的建筑技术、文化风貌等方面的内容。

8 逍遥谷景区

逍遥谷景区位于榆林市神木县西南部,是一个综合性旅游景区。景区内有各式各样的游乐设施和主题游玩项目,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的需求。此外,景区还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优美的人文景观,游客可以在这里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以上是榆林附近的一些好玩的地方,各有特色,不管是想要感受大自然的壮美,还是想了解陕西省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景区都是不错的选择。欢迎大家前来游玩。

三皇五帝,是 中国 在 夏朝 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燧人 、 伏羲 、 神农

伏羲 、 女娲 、 神农

伏羲 、 祝融 、 神农

伏羲 、 神农 、 共工

伏羲 、 神农 、 黄帝

黄帝 、 颛顼 、 帝喾 、 尧 、 舜

宓戏( 伏羲 )、 神农 、黄帝、尧、舜

太昊 、 炎帝 、黄帝、 少昊 、颛顼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 尚书 》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 汉朝 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 道教 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关于三皇五帝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盘古氏

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祝融

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 火神 。

女娲氏

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七彩石补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

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 风里希 (可能是凤里牺)。传说中人类始祖,人类为她和其兄 伏羲 的后代。又传说她以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鳖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传说她是人首蛇身,在 中国神话 中,她用泥土创造了人类,后来 水神 共工 和 火神 祝融 打仗,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 不周山 ,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 五色石 补好天空。

除此之外,女娲还创造了 瑟 这样乐器。另外,女娲在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广粟之野守护去了。

一说女娲后来升天,由 白螭 和 腾蛇 保护著去了天宫。神话中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同时也是夫妻。在中国的 图腾 上更有女娲和 伏羲 交合的图像。

在中国南部的 苗族 等 民族 尊其为大神,并建有 庙宇 供奉。

燧人氏

燧人氏是 中国 上古神话中火的发明者,有说法他为 三皇 之一。

《 韩非子 ·五蠹》有记载:“民食果蓏蚌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伏羲氏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他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神农尝百草,教人医疗,传说中的 农业 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神农氏即 炎帝 ,与 黄帝 为兄弟。

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甚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

后来,由于神农氏服得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终于身亡。

共工氏

中国上古传说 中人物。据说共工氏姓 姜 ,是 炎帝 的后代。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说共工部落活动区域在今河南 辉县 。

黄帝

黄帝被认为是 中华民族 的始祖。根据记载,号 轩辕氏 、 有熊氏 , 姬姓 ,一说姓 公孙 ,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 共主 , 五帝 的第一个。黄帝也被 道教 尊为 道家 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 史记 ·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 少典 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中国古都学会(中国七大古都确认机构)认为轩辕之丘在今日 河南 省 郑州 市轩辕丘,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另有传说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 的 沮源关 降龙峡 ,农历二月初二(参见 二月二 )。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 北极光 ,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 炎帝 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 涿鹿 。他推算 历法 ;教导 百姓 播种 五谷 ;发明 指南车 ,造舟车弓矢;兴 文字 ;作 干支 ,制 乐器 ,创 医学 。

今日在 陕西省 的 桥山 有 黄帝陵 ,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黄帝与 炎帝 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 嫘祖 ,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

据《 史记 》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 颛顼 、 帝喾 、 唐尧 、 虞舜 ,以及 夏朝 、 商朝 、 周朝 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 庄子 》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 列仙传 》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颛顼

颛顼(拼音:zhuānxū,注音:ㄓㄨㄢ ㄒㄩ),相传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号高阳氏。颛顼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传说楚王为其后裔,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同族。

帝喾

帝喾,中国上古历史的五帝之一,姬姓,名俊,号高辛氏,黄帝长子玄嚣之孙,颛顼是其伯父。

帝喾十五而佐颛顼,封于有辛(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得颛顼帝位,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许多古文献认为帝俊就是帝喾。《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帝俊有中容、晏龙、黑齿、季厘等子族,“生十日”,“生月十有二”。

传说帝喾元妃姜原生弃,即后稷,为周之始祖;次妃简狄生契,为商之始祖;次妃庆都生放勋;次妃常仪生挚。帝挚承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帝尧。

孔子认为帝喾“博施厚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仁以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抚教万民而诲利之,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之义而敬事之。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动也时,其服也哀”。曹植作《帝喾赞》颂曰:“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帝尧

尧,名放勋,又称陶唐氏,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有两个儿子—挚和放勋;帝喾死后传位于挚,就是帝挚;帝挚不善,而让位于放勋,也就是尧。尧在位时,他的仁德使百姓爱戴,万国敬服。尧的都城在山西南部。 《尚书·尧典》记载:尧命羲氏、和氏观察天象,授时于百姓;委派禹的父亲鲧治水,可惜不成功;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暴虐凶恶,没有传位给丹朱;后来因为舜的德行而传位与他。

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舜是否有其人史学家们争论不清。一般认为舜的时代中华文明开始进入农耕的时代,并是道德观的开始。传说舜受尧传位,自己则传位于禹。 作家柏杨的观点认为:舜得王位并非由尧禅让,而是篡权,“除四凶,举十六相”培养自己的羽翼,架空尧的权力。而后由禹重蹈覆辙,所谓"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实际情况可能是被禹流放死于途中,因为中国的上古时代江南地区仍属蛮荒之地,舜已是高龄的老人,到蛮荒之地"巡狩"不符合逻辑。 以下引用周时的一些关于舜的记载:

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墨子: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管子: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

司马迁史记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又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炎帝

炎帝,神农氏(有说为神农后人),姜 姓 ,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是中国传说时代(或称上古时代),约西元前三、四千年,今陕西、湖北一带姜氏族部落的共主,出生於烈山(今湖北省厉山镇),所以炎帝之后又称烈山氏。

少昊

少昊,亦作少嗥。五帝之一,黄帝之子。

少昊陵,山东省曲阜市城东。

1彬县历史文化

戏剧

彬县戏剧演出历史久远,至明清大盛。时村村有戏楼,多处有庙会,逢会有大戏。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有眉户、弦板、道情等。至民国初期,有30多个“自乐班”活跃在乡村。继而又有北极镇六甲村的“六民社”、县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戏班及皮影、木偶戏在城乡演出。戏剧演出多在庙会、祈雨、丰收庆典、红白事等场合。

社火

社火是在鼓乐、戏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通常农历年末岁首排练,元宵节前后演出,正月底结束。演出之夜燃火挑灯,游村转户,鼓乐队开道。出演时,礼炮轰鸣,彩旗前导,鼓乐、高跷、亭子、马队殿后,如三军出征,威武雄壮。社火内容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传统剧目等。演员根据故事情节着妆,表现喜、怒、哀、乐模样,形象逼真。

刺绣

刺绣,是彬县妇女传统的针黹女红工艺。多绣在衣领、挽袖、肚兜、鞋面、鞋底、枕顶、荷包、门帘、窗帘等日用品上,图案有松鹤竹鹿、寿桃花卉、福禄富贵和各种几何花纹图形。尤以鞋底工艺见长,纳扎式样有“九针”、“升底”、“水波浪”等。针脚细密、图案简朴。

彬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属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版图形似一正写的“人”字。东连旬邑、淳化,南依永寿、麟游,西临长武、灵台,北接甘肃正宁,为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在咸阳市发展总体框架中处于“尾翼”位置,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区位优势相对明显。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境内流长104公里,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全县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8镇8乡,292个行政村。全县平均海拔1108米,平均气温97℃,昼夜温差117℃,年均降水量 579毫米,无霜期180天,属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半干旱气候。

2彬县历史文化

戏剧彬县戏剧演出历史久远,至明清大盛。

时村村有戏楼,多处有庙会,逢会有大戏。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有眉户、弦板、道情等。

至民国初期,有30多个“自乐班”活跃在乡村。继而又有北极镇六甲村的“六民社”、县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戏班及皮影、木偶戏在城乡演出。

戏剧演出多在庙会、祈雨、丰收庆典、红白事等场合。社火社火是在鼓乐、戏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

通常农历年末岁首排练,元宵节前后演出,正月底结束。演出之夜燃火挑灯,游村转户,鼓乐队开道。

出演时,礼炮轰鸣,彩旗前导,鼓乐、高跷、亭子、马队殿后,如三军出征,威武雄壮。社火内容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传统剧目等。

演员根据故事情节着妆,表现喜、怒、哀、乐模样,形象逼真。刺绣刺绣,是彬县妇女传统的针黹女红工艺。

多绣在衣领、挽袖、肚兜、鞋面、鞋底、枕顶、荷包、门帘、窗帘等日用品上,图案有松鹤竹鹿、寿桃花卉、福禄富贵和各种几何花纹图形。尤以鞋底工艺见长,纳扎式样有“九针”、“升底”、“水波浪”等。

针脚细密、图案简朴。彬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属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版图形似一正写的“人”字。

东连旬邑、淳化,南依永寿、麟游,西临长武、灵台,北接甘肃正宁,为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在咸阳市发展总体框架中处于“尾翼”位置,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区位优势相对明显。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境内流长104公里,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

全县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8镇8乡,292个行政村。全县平均海拔1108米,平均气温97℃,昼夜温差117℃,年均降水量 579毫米,无霜期180天,属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半干旱气候。

3彬县历史

彬县旧名邠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

南距咸阳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

全县辖13镇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万亩。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关中产粮基地之一。

夏(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地属雍州。 彬县大佛寺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为豳国。

史传公元前16世纪夏末商初,公刘率部落成员居豳,建立豳国。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迁岐下周原。

西周(前11世纪~前770),豳(邑)地属王畿。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属秦国。

秦(前221~前206),设漆县,属秦朝廷直辖地(内史)。西汉(前206~8),仍置漆县,初沿袭秦制,后隶属司隶部左扶风。

王莽改漆县为漆治县。东汉(25~220),初沿袭西汉制。

兴平元年(194),析左扶风的漆县、安定郡的鹑觚县,设立新平郡。魏晋(226~316),仍设新平郡,辖漆县、汾邑县,隶属雍州。

东晋(317~419),初沿袭西晋制。至后秦,郡、县俱废。

南北朝,先后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领属。北魏,皇兴二年(468),于陈阳塬设白土县,县治在今水口乡白土村一带。

后复设新平郡,辖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县,隶属泾州。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分泾州之新平郡设立南豳州。

因宁县时称豳州,故加“南”字以区别。废帝三年(554),改为豳州(因撤销了宁县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隋(581~618),开皇三年(583),撤销新平郡,移白土县治于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县,隶属豳州。

大业二年(606),撤销豳州,新平县改属宁州,是年宁州又改称豳州。大业三年再改豳州(治宁县)为北地郡,新平县随之又属北地郡。

义宁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县、三水县,复置新平郡。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为豳州,辖新平、三水2县,属关内道。

二年,分新平,置永寿县,州辖3县。贞观二年(628),又分新平县,置宜禄县,州辖4县。

神龙元年(705),划永寿县归雍州,州辖3县。景龙元年(707),永寿县复属豳州,州辖4县。

开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为“邠”。天宝元年(742)改为新平郡。

乾元元年(758)又改为邠州,属邠宁节度。五代(907~960),沿袭唐制,仍设邠州,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4县,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领属。

后周显德五年(958),废衍州,以定平县属邠州。宋(960~1127),设邠州,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定平5县,属永兴军路。

乾德二年(964)划永寿县归乾州,州辖4县。熙宁五年(1072),永寿县复属邠州;定平县划出,属宁州,州辖4县。

政和七年(1117)定平复属邠州,州辖5县。政和八年(1118),永寿县分出,改属礼泉州,州辖4县。

宣和元年(1119),划耀州淳化县归属邠州,州辖5县。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四月,邠州并入金。

隶属庆元路,辖新平、宜禄、三水、淳化、永寿5县。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为蒙军所占,仍设邠州,辖新平、三水、淳化、宜禄4县。

隶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路,不久改属风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县并入淳化县,宜禄县并入新平县,州辖2县。

至元九年(1272),直隶陕西行中书省。明(1368~1644),设邠州,辖新平、淳化2县,直隶陕西布政使司。

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县,辖地归邠州直辖,州辖淳化县,改属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县,复置三水县,州辖2县。

万历十一年(1583),分邠州设长武县,州辖3县。清(1644~1911),沿袭明制,设邠州,辖三水、长武、淳化3县,属西安府。

雍正三年(1725)升为直隶州,直属陕西布政使司。民国(1912~1949),二年(1913),废州设邠县,属关中道。

十七年(1928)3月,设邠乾区,隶属陕西巡按使,辖邠县、乾县、永寿县、长武县、麟游县、栒邑县、淳化县、耀县、汧阳县、陇县,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县设立陕西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邠县、长武县、栒邑县、乾县、醴泉县、永寿县、淳化县、耀县、同官县。

二十九年(1940),同官县划归第三区,耀县划归第十区,七区辖7县。三十三年(1944),栒邑县、淳化县划归二区,七区辖5县。

三十六年(1947),区重新调整,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邠县、乾县、醴泉县、长武县、永寿县、栒邑县和淳化7县。三十七年(1948),淳化县归三原分区,七区辖6县。

民国中期,彬县地处中国 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南部边沿地带,彬县北部、东北部建有革命政权。1935年8月,成立正(宁县)栒(邑县)、邠(县)革命委员会,领导甘肃正宁县,陕西栒邑县和邠县永乐、曹家店地区的革命斗争。

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县六区(底庙)为中心建立永红县苏维埃 ,活动地区包括彬县永乐。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

4彬县在古代历史中曾用过哪些名字

彬县旧名邠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

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为豳国。秦(前221~前206),设漆县西汉(前206~8)王莽改漆县为漆治县。

东汉(25~220),设立新平郡。大统十四年(548),分泾州之新平郡设立南豳州。

废帝三年(554),改为豳州隋(581~618),开皇三年(583),撤销新平郡,移白土县治于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县,隶属豳州。

元元年(758)又改为邠州,属邠宁节度。民国(1912~1949),二年(1913),废州设邠县,属关中道。

十七年(1928)3月,设邠乾区,隶属陕西巡按使,辖邠县、乾县、永寿县、长武县、麟游县、栒邑县、淳化县、耀县、汧阳县、陇县,是年8月裁撤。建国后,1950年5月,撤销邠县分区,彬县隶属宝鸡专区。

1956年10月,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12月,邠县、长武县、栒邑县合并为邠县,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

1961年1月,隶属咸阳市人民委员会。1961年8月,撤销邠县大县建制,恢复原邠县,改属咸阳地区行政公署。

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邠县改为彬县。1983年4月,咸阳地区改为省辖咸阳市,彬县遂为市属县至今。

5彬县的民族习俗简介

彬县旧名邠/豳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

南距咸阳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地处甘肃平凉、陕西宝鸡、铜川、咸阳四个城市的几何中心。彬县煤炭资源储量非常丰富,位于陕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长煤田腹地。

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素有“丝路明珠”之称。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

全县辖1办8镇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万亩。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关中产粮基地之一。

戏剧彬县戏剧演出历史久远,至明清大盛。时村村有戏楼,多处有庙会,逢会有大戏。

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有眉户、弦板、道情等。至民国初期,有30多个“自乐班”活跃在乡村。

继而又有北极镇六甲村的“六民社”、县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戏班及皮影、木偶戏在城乡演出。戏剧演出多在庙会、祈雨、丰收庆典、红白事等场合。

社火社火是在鼓乐、戏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通常农历年末岁首排练,元宵节前后演出,正月底结束。

演出之夜燃火挑灯,游村转户,鼓乐队开道。出演时,礼炮轰鸣,彩旗前导,鼓乐、高跷、亭子、马队殿后,如三军出征,威武雄壮。

社火内容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传统剧目等。演员根据故事情节着妆,表现喜、怒、哀、乐模样,形象逼真。

刺绣刺绣,是彬县妇女传统的针黹女红工艺。多绣在衣领、挽袖、肚兜、鞋面、鞋底、枕顶、荷包、门帘、窗帘等日用品上,图案有松鹤竹鹿、寿桃花卉、福禄富贵和各种几何花纹图形。

尤以鞋底工艺见长,纳扎式样有“九针”、“升底”、“水波浪”等。针脚细密、图案简朴。

[25]。

6赞美家乡彬县新变化的征文1200

我的家乡彬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之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素有“丝路明珠”之称。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家乡的历史古迹闻名遐迩,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的西兰路旁,寺窟始凿于北朝,大规模开凿于唐初,贞观二年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彬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阪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起名应福寺。北宋改名庆寿寺。明以来俗称大佛寺,以阿弥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大佛寺因山起刹,雕石成像,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彬县的文化底蕴浓厚,戏剧演出历史久远,至明清大盛。时村村有戏楼,多处有庙会,逢会有大戏。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有眉户、弦板、道情等。至民国初期,北极镇六甲村的“六民社”、县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戏班及皮影、木偶戏在城乡演出。戏剧演出多在庙会、祈雨、丰收庆典等场合。

7彬县在古代历史中曾用过哪些名字

彬县旧名邠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

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为豳国。

秦(前221~前206),设漆县

西汉(前206~8)王莽改漆县为漆治县。

东汉(25~220),设立新平郡。

大统十四年(548),分泾州之新平郡设立南豳州。

废帝三年(554),改为豳州

隋(581~618),开皇三年(583),撤销新平郡,移白土县治于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县,隶属豳州。

元元年(758)又改为邠州,属邠宁节度。

民国(1912~1949),二年(1913),废州设邠县,属关中道。

十七年(1928)3月,设邠乾区,隶属陕西巡按使,辖邠县、乾县、永寿县、长武县、麟游县、栒邑县、淳化县、耀县、汧阳县、陇县,是年8月裁撤。

建国后,1950年5月,撤销邠县分区,彬县隶属宝鸡专区。1956年10月,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12月,邠县、长武县、栒邑县合并为邠县,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61年1月,隶属咸阳市人民委员会。1961年8月,撤销邠县大县建制,恢复原邠县,改属咸阳地区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邠县改为彬县。1983年4月,咸阳地区改为省辖咸阳市,彬县遂为市属县至今。

8美丽的家乡(彬县)征文

我的家乡彬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之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素有“丝路明珠”之称。

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家乡的历史古迹闻名遐迩,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的西兰路旁,寺窟始凿于北朝,大规模开凿于唐初,贞观二年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彬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阪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起名应福寺。北宋改名庆寿寺。

明以来俗称大佛寺,以阿弥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大佛寺因山起刹,雕石成像,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彬县的文化底蕴浓厚,戏剧演出历史久远,至明清大盛。时村村有戏楼,多处有庙会,逢会有大戏。

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有眉户、弦板、道情等。至民国初期,北极镇六甲村的“六民社”、县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戏班及皮影、木偶戏在城乡演出。

戏剧演出多在庙会、祈雨、丰收庆典等场合。

9陕西彬县御面传说历史不超150字

彬县御面是陕西省咸阳市彬县著名的汉族传统小吃。

御面,又称玉面、淤面。是一种有别于凉皮的面粉特制食品。

以其制作方法称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称为“玉面”,以其为宫中贡品而称为“御面”。 相传为当年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时夫人姜女所发明。

姜女是《诗·大雅·绵》中盛的贤美聪慧夫人,以善于 烹调著称。后来古公亶父由豳迁岐,途经乾县梁山,姜女也将御面制作技艺带到了乾县、岐山一带,只不过因水土关系,那里的小麦面粉做成了流传至今的“面皮”。

过了100多年,古公亶父的重孙周武王灭商建周,亲自来祖地豳国朝拜,专要曾祖母创始、曾祖父命名的玉面吃。由此淤面又称为“御面”。

建都咸阳、长安的秦汉唐各代,彬地御面一直为宫中食品。清慈禧太后晚年喜欢翻阅历朝案卷,对周人先祖居豳的历史及《诗·豳风》颇有研究,因而在颐和园修了“豳风桥”,她竟然从古籍中查到了3000多年前周太王元妃姜女制作淤面的记述,深为感动。

后来八国联军入侵,慈禧逃到西安时,特地点了邠州淤面。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