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牵牛子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2收藏

古籍中的牵牛子简介,第1张

牵牛子

牵牛子为中药名,出《雷公炮炙论》。是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 (L) Choisy或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L) Voigt的干燥成熟种子。牵牛子似橘瓣状,长4~8mm,宽3~5mm。表面灰黑色或淡黄白色,背面有一条浅纵沟,腹面棱线的下端有一点状种脐,微凹。质硬,横切面可见淡**或黄绿色皱缩折叠的子叶,微显油性。气微,味辛、苦,有麻感。炒牵牛子稍鼓起,颜色加深,断面浅**,微具香气。药材商品以种皮呈灰黑色者名黑丑,淡黄白色者名白丑,合称二丑。

牵牛子属峻下逐水药。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具有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的功能。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蛔虫、绛虫病。生牵牛子偏于逐水消肿,杀虫。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虫积腹痛。炒牵牛子可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免伤正气,易于粉碎和煎出,以消食导滞见长。多用于食积不化,气逆痰壅。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牵牛子 [ 最后修订于2017/4/27 15:35:41 共368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苓桂术甘汤记载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其组成为茯苓12g、桂枝9g、白术9g、炙甘草6g,具有健脾渗湿,温化痰饮之功效。主治痰饮病,为治疗痰饮病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特发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美尼尔病、心包积液、风湿性关节炎、病毒性心肌炎等属痰饮内停者。

苓桂术甘汤对免疫功能具有促进、调节作用,又有广谱抗过敏作用,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并对病原微生物具有一定抑杀作用,因而对慢性胃炎、支气管哮喘应有一定治疗作用。该方剂对胃肠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和利尿作用,同时对心脏血管功能、血液流变学均具有改善作用,因此对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并发水肿应当有一定治疗作用。值得重视的是该方剂对肝胆功能及胃肠道功能、神经内分泌功能均有十分积极影响,这对保证上述适应证的疗效可起到辅助作用,同时还发现该方剂各味中药均具有抗肿瘤作用。因此应用范围可适当扩大。但是对上述适应证和并发水肿,从现代医学分析,大多已合并心力衰竭或其他心功能障碍,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还应配合现代医学解痉止喘、吸痰吸氧、强心利尿等治疗为宜。

详见百科词条:苓桂术甘汤 [ 最后修订于2017/5/9 15:21:36 共695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济生肾气丸为方名,即加味肾气丸,出《严氏济生方》卷四。

中成药济生肾气丸的主要成分为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肉桂、附子(制)、牛膝、车前子。具有温肾化气,利水消肿的功效。用于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肾虚水肿、腰膝酸重、小便不利、痰饮咳喘。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济生肾气丸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济生肾气丸 [ 最后修订于2017/6/3 17:43:57 共358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骨碎补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拾遗》。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 的干燥根茎。呈扁平长条状,多弯曲,有分枝,长5~15cm,宽1~15cm,厚02~05cm。表面密被深棕色至暗棕色的小鳞片,柔软如毛,经火燎者呈棕褐色或暗褐色,两侧及上表面均具突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少数有叶柄残基和须根残留。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红棕色,维管束呈**点状,排列成环。气微,味淡、微涩。砂炒骨碎补为扁圆状鼓起,质轻脆,表面棕褐色或焦**,无鳞叶,断面淡棕褐色或淡棕色,味微涩,气香。

骨碎补味苦,性温,归肝、肾经,具有疗伤止痛,补肾强骨的功效,用于跌扑闪挫,筋骨折伤,肾虚腰痛,筋骨痿软,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外用消风祛斑,治斑秃,白癜风。骨碎补密被鳞片,不易除净,且质地坚硬而韧,不利于粉碎和煎煮出有效成分,故临床多用其炮制品。砂炒骨碎补,质地松脆,易于除去鳞片,便于调剂和制剂,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以补肾强骨、续伤止痛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骨碎补 [ 最后修订于2017/4/27 17:48:50 共1332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管为经穴别名,即中脘穴。出《备急千金要方》、《脉经》。

中脘为经穴名(Zhōngwǎn CV12,RN12)。出《脉经》。《脉经》名中管。别名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中管(《备急千金要方》)、胃募(《千金翼方》)。属任脉。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的交会穴。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胃痛,呕吐,吞酸,呃逆,癫狂,纳呆,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便血,肠痈,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疳疾,水肿,胁下坚痛,喘息不止,胃炎,胃溃疡,子宫脱垂,食物中毒等。

详见百科词条:中管 [ 最后修订于2017/2/20 10:09:57 共438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清营汤记载于《温病条辨》卷一,系治疗温热病邪热传入营分证的代表方剂。其组成为水牛角30g、生地黄15g、玄参9g、竹叶心3g、麦冬9g、金银花9g、连翘6g、黄连5g、丹参6g,具有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的功效,主治热入营分证。症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现代常用于治疗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肠伤寒等热性病而属热入营分者。

清营汤作用最强的地方在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调解水盐、酸堿代谢平衡,改善心脏、循环功能方面,因此对流脑、乙脑、伤寒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保护大脑功能,改善脑缺血、缺氧,减轻脑细胞变性及坏死,有镇静、抗惊厥、调节神经及内分泌功能的作用,也有一定的提高及促进免疫功能作用。在调解水、电解质及酸酐平衡时必须配合多饮水或静脉补液,否则丢失的水分难以补足;配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当并发颅压增高症、脑水肿时应结合现代医学降颅压治疗。当该方剂适应证发展到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时单以此方难以挽救病人生命,该方剂也只可用于上述适应证的早期或中期。

详见百科词条:清营汤 [ 最后修订于2017/5/23 11:19:33 共742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三结交为经穴别名,指关元穴。《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关元为经穴名(Guānyuán CV4,RN4)。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篇。别名下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三结交(《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次门(《针灸甲乙经》),大中极(《针灸资生经》),丹田(《针灸资生经》),关原(《灸法图残卷》),大海(《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溺水(《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产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血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子宫(《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属任脉。关元是小肠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关即关藏,元即元气,此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关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少腹疼痛,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白浊,虚劳冷惫,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黄疸,消渴,心悸,肾虚气喘,淋浊,尿血,经闭,霍乱吐泻,黄白带下,中风脱症,下消,现代又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晕厥,休克,尿道炎,肠炎,肠粘连,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详见百科词条:三结交 [ 最后修订于2017/2/18 20:05:44 共480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瞳子为经穴别名,即瞳子髎。见《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瞳子髎为经穴名(Tóngzǐliáo GBl)。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目外眦(《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目瞳子(《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后曲(《外台秘要》),太阳(《备急千金要方》),前关(《备急千金要方》),前间(《西方子明堂灸经》),鱼尾(《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属足少阳胆经。瞳子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瞳子即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缘骨隙中,横对瞳孔,故名瞳子髎。瞳子髎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䁾,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怕光羞明,迎风流泪,口眼㖞斜,现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疗血管性头痛,结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视神经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睑缘炎,青少年近视眼,白内障,青光眼,视力减退,泪囊炎,夜盲症等。

详见百科词条:目瞳子 [ 最后修订于2017/2/7 11:38:23 共29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