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古籍善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本草纲目》古籍善本,第1张

草部

甘草 黄芪 人参

沙参 荠苠 桔梗

长松 黄精 萎蕤

知母 肉苁蓉 列当

赤箭(天麻) 术(白术) 狗脊

苍术 贯众 巴戟天

远志 *羊霍 玄参

地榆 丹参 紫参

紫草 白头翁 白及

三七 黄连 胡黄连

黄芩 秦艽 茈胡(柴胡)

前胡 防风 独活

升麻 苦参 白鲜

延胡索 贝母 山慈姑

石蒜 白茅 龙胆

细辛 徐长卿 白薇

白前 锦地罗 檀香

锁阳 铁线草 当归

芎穷 蘼芜 蛇床

蛇床 藁本 白芷

芍药 牡丹 木香

甘松香 杜若 高良姜

郁金 姜黄 补骨脂

荜茏 益智子 缩砂密

白豆蔻 豆蔻 蓬莪茂

荆三棱 莎草香附子 藿香

薰草(零陵 兰草 马兰

香薷 假苏 薄荷

水苏 菊 野菊

淹闾 艾 茵陈蒿

青蒿 白蒿 茺蔚(益母

夏枯草 刘寄奴草 旋夏花

青葙 鸡冠 红蓝花

番红花 燕脂 大蓟、小蓟

续断 漏卢 苎麻

苘麻 大青 小青

胡芦巴 蠡实 恶实

呆耳 无名精 希莶

箬 芦 甘蕉

蓑荷 灯心草 木贼

麻黄 地黄 牛膝

紫菀 麦门冬 萱草

淡竹叶 鸭跖草 葵

蜀葵 龙葵 酸浆

蜀羊泉 败酱 款冬花

鼠曲草 款冬花 决明

地肤 瞿麦 王不留行

葶苈 车前 马鞭草

蛇含 鳢肠 连翘

蒴翟 蓝 蓝淀

青黛 甘蓝 蓼

水蓼 马蓼 荭草

虎杖 匾蓄 蒺藜

谷精草 海金沙 半边莲

紫花地丁 见肿消 大黄

商陆 狼毒 防葵

狼牙 闾茹 大戟

甘遂 续随子 莨菪

蓖麻 蜀漆 藜芦

附子 天雄 侧子

酸模 菖蒲 菰

水萍 苹 萍蓬草

水藻 海藻 昆布

石斛 骨碎补 石韦

景天 虎耳草 石胡荽

螺旋草 酢浆草 地锦

陟厘 昨叶何草 土马

卷柏 石松 马勃

及己 漏篮子 乌头

白附子 虎掌 局箬

半夏 蚤休 鬼臼

射干 玉簪 凤仙

坐拿草 曼陀罗花 羊踯躅

芫花 莽草 茵芋

石龙芮 钩吻 菟丝子

覆盆子 使君子 木鳖子

番木鳖 马兜铃 盍藤子

预知子 牵牛子 旋花

紫葳 营实墙蘼 月季花

栝楼 王瓜 葛

天门冬 百部 何首乌

萆解 菝葜 土茯苓

白蔹 山豆根 黄药子

白药子 威灵仙 茜草

防己 通草 通脱木

钩藤 白英 乌蔹莓

律草 络石 木莲

忍冬 藤类概述 泽泻

羊蹄

木部

竹黄 竹 桑上寄生

雷丸 猪苓 琥珀

茯苓 接骨木 木芙蓉

木槿 紫荆 牡荆

石南 枸杞、地骨皮 五加

南烛 卫矛 枸骨

冬青 女贞 鼠李

郁李 金樱子 胡颓子

山茱萸 蕤核 白棘

酸枣 栀子 枸橘

楮 柘 桑

相思子 阿魏 大风子

巴豆 乌臼木 棕榈

桦木 蘖木 檀

小蘖 厚朴 杜仲

椿樗 漆 楸

桐 梧桐 罂子桐

海桐 楝 槐

秦皮 合欢 皂荚

肥皂荚 无患子 诃黎勒

榉 柳 树柳

水杨 白杨 榆

芜荑 苏方木 乌木

芦荟 檀香 樟脑

龙脑香 安息香 骐竭

没药 薰陆香 枫香脂

乌药 钓樟 樟

楠 降真香 辛夷

木兰 筒桂 桂

杉 松 丁香

柏 竹黄 竹

桑上寄生 雷丸 猪苓

琥珀 茯苓 接骨木

木芙蓉 木槿 紫荆

牡荆 石南 枸杞、地骨皮

五加 南烛 卫矛

枸骨 冬青 女贞

鼠李 郁李 金樱子

胡颓子 山茱萸 蕤核

白棘 酸枣 栀子

枸橘 楮 柘

桑 相思子 阿魏

大风子 巴豆 乌臼木

棕榈 桦木 蘖木

檀 小蘖 厚朴

杜仲 椿樗 漆

楸 桐 梧桐

罂子桐 海桐 楝

槐 秦皮 合欢

皂荚 肥皂荚 无患子

诃黎勒 榉 柳

树柳 水杨 白杨

榆 芜荑 苏方木

乌木 芦荟 檀香

樟脑 龙脑香 安息香

骐竭 没药 薰陆香

枫香脂 乌药 钓樟

樟 楠 降真香

辛夷 木兰 筒桂

桂 杉 松

丁香 柏

火部

糟 烧酒 醋

酱 饴糖 蘖米

红曲 神曲 曲

蒸饼 豆腐 大豆豉

刀豆 扁豆 豇豆

蚕豆 豌豆 绿豆

赤小豆 黄大豆 大豆黄卷

大豆 阿芙蓉 罂子粟

薏苡仁 稗 参子

粟 粱 玉蜀黍

蜀黍 黍 稷

籼 粳 稻

荞麦 雀麦 大麦

小麦 大麻 胡麻

果部

慈姑 乌芋 芡实

芰实- 莲藕- 石蜜-

沙糖- 甘蔗- 猕猴桃-

婴奥- 葡萄- 西瓜-

甜瓜 茗- 盐麸子-

吴茱萸 毕澄茄- 胡椒-

蜀椒- 秦椒- 枳-

马槟榔- 无花果- 波罗蜜-

椰子- 槟榔- 海松子-

榧实- 橄槛- 龙眼-

荔枝- 槲实- 橡实-

阿月浑子- 榛子- 胡桃-

银杏- 樱桃- 杨梅-

枇杷- 枸橼- 柚-

橙- 柑- 橘-

安石榴- 柿- 林檎-

山楂- 榲柏- 楂子-

木瓜- 梨- 枣-

栗- 桃- 榔梅-

梅- 巴旦杏- 杏-

李-

鳞部

青鱼 鲤鱼 鱼子

鳔 海马 虾

乌贼鱼 黄颡鱼 鳅鱼

鳝鱼 鳗鲡鱼 鳢鱼

金鱼 鳜鱼 鲫鱼

鲥鱼 石首鱼 水蛇

乌蛇 白花蛇 蚺蛇

蛇蜕 蛤蚧 守宫

石龙子 鲮鲤 鳄鱼

吊 龙

兽部

猕猴 猬 鼠

水獭 兔 湍

猫 灵猫 麝

麋 鹿 羚羊

熊 野猪 犀

象 豹 虎

狗宝 鮓答 牛黄

黄明胶 阿胶 驼

驴 马 牛

羊 狗 豕

禽部

鹗 鹰 鹊

乌鸦 斑鸠 寒号虫

伏翼 雀 鸽

雉 鸡 凫

鹜 鹅 鹈鹕

虫部

蛔虫 蛞蝓 蜗牛

蚯蚓 蜈蚣 蝌蚪

蛙 蛤蟆 蟾蜍

蜚虻 蜚蠊 蔗虫

鼠妇 衣鱼 萤火

蝼蛄 天牛 蜣螂

蝉蜕 蚱蝉 蛴螬

蛆 水蛭 蝎

壁钱 蜘蛛 地胆

葛上亭长 芫青 斑蝥

樗鸡 九香虫 原蚕

蚕 螳螂桑螵蛸 虫白蜡

艺翁 露蜂房 土蜂

蜜蜂 蜜蜡 蜂蜜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列为“上品”

《本草纲目·兽部》阿胶

[兽部第五十卷 兽之一] 阿胶

(《本经》上品)

释名傅致胶(《本经》)。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时珍曰∶阿井,在今山东·兖州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有官舍禁之。郦道元《水经注》云∶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者,即此也。其井乃济水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

集解《别录》曰∶阿胶出东平郡·东阿县,煮牛皮作之。弘景曰∶今东都亦能作之。用皮有老少,胶有清浊。熬时须用一片鹿角即成胶,不尔不成也。胶有三种∶清而薄者画家用;清而浓者名覆盆胶,入药用;浊而黑者不入药,但可胶物尔。颂曰∶今郓州亦能作之,以阿县城北井水作煮者为真。其井官禁,真胶极难得,货者多伪。其胶以乌驴皮得阿井水煎成乃佳尔。今时方家用黄明胶,多是牛皮;《本经》阿胶,亦用牛皮,是二皮可通用。但今牛皮胶制作不甚精,只可胶物,故不堪入药也。陈藏器言诸胶皆能疗风止泄补虚,而驴皮胶主风为最,此阿胶所以胜诸胶也。时珍曰∶凡造诸胶,自十月至二三月间,用牛、水牛、驴皮者为上,猪、马、骡、驼皮者次之,其旧皮、鞋、履等物者为下。俱取生皮,水浸四五日,洗刮极净。熬煮,时时搅之,恒添水。至烂,滤汁再熬成胶,倾盆内待凝,近盆底者名坌胶,煎胶水以咸苦者为妙。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后世乃贵驴皮。若伪者皆杂以马皮、旧革、鞍、靴之类,其气浊臭,不堪入药。当以黄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漆者为真。真者不

修治弘景曰∶凡用皆火炙之。曰∶凡用,先以猪脂浸一夜,取出,柳木火上炙燥研用。时珍曰∶今方法或炒成珠,或以面炒,或以酥炙,或以蛤粉炒,或以草灰炒,或酒化成膏,或水化膏,当各从本方。

气味甘,平,无毒。《别录》曰∶微温。张元素曰∶性平味淡,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入手太阴、足少阴、厥阴经。得火良。薯蓣为之使。畏大黄。

主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音藓)。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本经》)。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别录》)。坚筋骨,益气止痢(《药性》。颂曰∶止泄痢,得黄连、蜡尤佳)。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及痈疽肿毒。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圣药也(时珍)。

发明藏器曰∶诸胶皆主风、止泄、补虚,而驴皮主风为最。宗曰∶驴皮煎胶,取其发散皮肤之外也。用乌者,取乌色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义,如乌蛇、乌鸦、乌鸡之类皆然。时珍曰∶阿胶大要只是补血与液,故能清肺益阴而治诸证。按陈自明云∶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成无己云∶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之甘以补阴血。,不论肺虚肺实,可下可温,须用阿胶以安肺润肺。其性和平,为肺经要药。小儿惊风后瞳仁不正者,以阿胶倍人参煎服最良。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又痢疾多因伤暑伏热而成,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数说足以发明阿胶之蕴矣。

附方旧五,新十四。瘫缓偏风∶治瘫缓风及诸风,手脚不遂,腰脚无力者。驴皮胶微炙熟。先煮葱豉粥一升,别贮。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滓入胶,更煮七沸,胶烊如饧,顿服之。及暖,吃葱豉粥。如此三四剂即止。若冷吃粥,令人呕逆。(《广济方》)肺风喘促∶涎潮眼窜。用透明阿胶切炒,以紫苏、乌梅肉(焙研)等分,水煎服之。(《直指》)老人虚秘∶阿胶(炒)二钱,葱白三根。水煎化,入蜜二匙,温服。胞转淋∶阿胶三两,水二升,煮七合,温服。(《千金方》)赤白痢疾∶黄连阿胶丸∶治肠胃气虚,冷热不调,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口渴,小便不利。用阿胶(炒过,水化成膏)一两,黄连三两,茯苓二两。为末,捣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粟米汤下,日三。(《和剂局方》)吐血不止∶《千金翼》∶用阿胶(炒)二两,蒲黄六合,生地黄三升,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经验》∶ 治大人、小儿吐血。用阿胶(肺损呕血并开胃∶用阿胶(炒)三钱,木香一钱,糯米一合半,为末。每服一钱,百沸汤点服一盏,入生地黄汁一合,煎至六分,温服。急以帛系两乳。(《圣惠》)月水不调∶阿胶一钱,蛤粉炒成珠,研末,热酒服即安。一方入辰砂末半钱。月水不止∶阿胶炒焦为末,酒服二钱。(《秘韫》)妊娠尿血∶阿胶炒黄为末,食前粥饮下二钱。(《圣惠》)妊娠血痢∶阿胶二两,酒一升半,煮一升,顿服。(《杨氏产乳》)妊娠下血不止∶阿胶三两炙为末,酒一升半煎化,一服即愈。又方∶用阿胶末二两,生地黄半斤捣汁,入清酒三升,绞汁分三服。(《梅师方》)妊娠胎动∶《删繁》∶用阿胶(炙研)二两,香豉一升,葱一升,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入胶化服。《产宝》胶艾汤∶用阿胶(炒)二两,熟艾叶二两,葱白一升。水四升,煮一升半,分温两服。产后虚∶阿胶(炒)、枳壳(炒)各一两,滑石二钱半。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未通,再服。(《和剂局方》)久嗽经年∶阿胶(炒)、人参各二两,为末。每用三钱,豉汤一盏,葱白少许,煎服,日三次。(《圣济总录》)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鸭脚艾 21 拼音名 22 鸭脚艾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鸭脚艾的用法用量 27 注意 28 摘录 3 《中华本草》:鸭脚艾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鸭脚艾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化学成份 39 鸭脚艾的药理作用 310 性味 311 功能主治 312 鸭脚艾的用法用量 313 附方 314 各家论述 31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鸭脚艾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鸭脚艾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鸭脚艾 1 拼音

yā jiǎo ài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鸭脚艾

21 拼音名

Yā Jiǎo ài

22 鸭脚艾的别名

四季菜、真珠菜、珍珠菊、肺痨草、鸭脚菜、甜菜子、刘寄奴[广西]

23 来源

菊科艾属植物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去杂质,鲜用或晒干。

24 性味

甘、微苦,平。

25 功能主治

理气,活血,调经,利湿,解毒,消肿。用于月经不调,闭经,慢性肝炎,肝硬化,肾炎水肿,白带,荨麻疹,腹胀,疝气;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烧烫伤,疮疡,湿疹。

26 鸭脚艾的用法用量

3~6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干粉撒伤处。

27 注意

孕妇忌服。

2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鸭脚艾

31 出处

出自《生草药性备要》为叶细多歧;间有阔者,杂之姜蕤,如鸡鸭脚然类植物。搓之作香。始载于《中国药学大辞典》。

32 拼音名

Yā Jiǎo ài

33 英文名

Herb of Ghostplant Wormwood

34 鸭脚艾的别名

秦州庵(艸闾)子、鸡鸭脚艾、甜菜子、野勒菜、四季菜、鸡甜菜、鸭脚菜、甜艾、珍珠菊、土鳅菜、刘寄奴、大力王、白花蒿、野芹菜、白花艾、白米蒿、土三七、肺痨草、红姨妈菜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白苞蒿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 Ex DC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鲜用。根,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36 原形态

白苞蒿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主根明显,侧根细长;根状茎短,直径410mm。茎直立,有纵棱,上部多分枝。下部叶花期枯萎;中部叶有柄或假托叶;叶片广卵形或长卵形,长55125cm,宽4585cm,二回或一至二回羽状全裂,裂片35枚,变化大,卵形、长卵形、倒卵形或椭圆表,基部与侧边中部裂片最大,长28cm,宽13cm,先端渐尖、长尖或钝尖,边缘细裂齿或全缘;叶柄长25cm;上部叶与苞叶略小,羽状深裂或全裂。头状花序卵圆形,无柄,基部无小苞叶,在分枝的小枝上数枚或10余枚,密集成穗状圆锥花丛;总苞钟状卵形;总苞片34层,半膜质或膜质;花杂性,外层雌花36朵,长约2mm;中央两性花,410朵,长25mm,均有管状;雄蕊5;柱头2裂,裂片先端呈画笔状。瘦果椭圆形,长约15mm。花、果期811月。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林缘、路旁、山坡草地及灌丛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至醅各地区。

38 化学成份

鸭脚艾含挥发油[1],挥发油中含白花蒿烯醇(lactiflorenol),匙叶桉油烯醇(spathulenol),硫、愈创木薁(Sguaiazulene),7甲氧基香豆精(7methoxycoumarin)即脱肠草素(herniarin),气相色谱检出α蒎烯(αpinene),β蒎酸(palmitic acid)[2]。地上部分含7甲氧基香豆精,7羟基香豆精(7hydroxycoumarin)即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eone)[3]。从花和叶中分得白花蒿素(lactiflorasyne)[4]。

39 药理作用

1护肝作用 鸭脚艾水煎液及乙醚提取物以相当于生药120gkg给予,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且活性成分集中于乙醚提取物部分。从乙醚部分分得的7甲氧基香豆素有明显护肝作用。伴形花内酯则无护肝作用[1]。鸭脚艾浸膏60g/kg,显著降低四氯化碳中毒大鼠的丙氨酸转氨酶(ALT),肝脏重量也减轻。当剂量达到90g/kg、120g/kg时,其治疗作用更显著。电镜观察,治疗组大鼠肝细胞形太结构为化程度减轻,脂肪滴明显减少,线粒体形态趋向正常[2]。鸭脚艾水煎剂对2萘异硫氰酸脂造成的小鼠高胆红素血症,具有明显的退黄作用[3]。

2平喘作用 鸭脚艾挥发油256×103g/kg可使组胺致痉的豚鼠离体气管肌显著松弛。挥发油02g/kg口服,显著延长组胺所致豚鼠的抽搐潜伏期,翻倒数也减少,该作用优于同剂量的氨茶堿。挥发油774×102g/kg,即可显著增加小鼠离体肺的灌流量。挥发油05g/kg腹腔注射,明显抑制卵蛋白被动致敏豚鼠皮肤反应(PCA)。可见,鸭脚艾可直接扩张痉挛状态翅支气管平滑肥,对抗组胺,影响变态反应,从而发挥平喘作用[4]。

3毒性 鸭脚艾浸膏给小鼠灌胃的LD50为1566g/kg。鸭脚艾20g/kg连续给大鼠口服3个月,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病量改变[2]。

挥发油给小鼠腔注射的LD50为750±30mg/kg分别给家兔灌胃,连续4星期,各脏器切片镜检均未见明显病理变化[4]。

310 性味

味辛;微苦;性微温

311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理气化湿。主血瘀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慢性肝炎;肝脾肿大;食积腹胀;寒湿泄泻;疝气;阴疽肿痛;跌打损伤;水火烫伤

312 鸭脚艾的用法用量

内陆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捣烂敷或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313 附方

①治肺热咳嗽:生鸡甜菜二两,薄荷二钱,水豆腐四两,白糖二两。炖服。(《陆川本草》)②治跌打积瘀:鲜鸭脚菜半斤,鲜水泽兰四两。共捣烂,用酒炒热,取汁二两服;渣敷患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③治跌打黑肿:生鸭脚菜二两,生韭菜一两。共捣烂,用酒炒热,敷患处。(《广西民间常用 草药》)④治大小便出血:鸭脚菜、旱莲草、狗肝菜各二两,车前草一两。捣烂,加二流米水三两 取汁,冲白糖服,每日服一次,连服两三日。(《广西民间常用草药》)⑤治闭经或经前腹痛;鲜鸭脚艾一至二两。酒水煎,调红糖服。⑥治产后积瘀腹痛或伴有寒热、肢节酸痛:鸭脚艾一两。水煎,调红糖服。⑦治白带:鲜鸭脚艾一至二两。水煎服。⑧治阴疽肿痛:鲜 鸭脚艾二至三两,酒水煎服;渣捣烂外敷。(⑤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

314 各家论述

1《岭南采药录》:活血通经,疗霍乱水泻,止金疮出血。治汤火伤,心气痛,水胀, 大小便血。

2《陆川本草》:清肺止咳。治肺炎咳嗽,气喘。

3《南宁市药物志》:治跌打接骨,疮疡。

4《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治皮肤溃疡,汤火伤,头风痛。

5《中国药学大辞典》:主治脚气疝气。

315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鸭脚艾的方剂 跌打万花油

、两面针、泽兰、红花、谷精草、土田七、木棉花、鸭脚艾、防风、侧柏叶、马钱子、大风艾、腊梅花、墨旱莲

驳骨水

号:WS3B215896处方:白芷30g鸭脚艾40g两面针40g细辛10g天南星30g过江龙

鸡骨草肝炎冲剂

9g茵陈469g地耳草469g桃金娘根469g鸭脚艾469g鹰不泊781g制法:以上六味,茵陈提取

探吐散

主治:中风后腹中切痛。用法用量:上熬令水尽。著口中,以热汤吞下。得吐痰即好。如不吐,以鹅鸭毛探吐。

吹喉祛风散

散,已成者即破立愈。重者吹入鼻中。如痰多,急用生艾尾叶,米醋同擂取汁噙之,灌漱去痰。若病不退,加雄

更多用到中药鸭脚艾的方剂

用到中药鸭脚艾的中成药 跌打万花油

、两面针、泽兰、红花、谷精草、土田七、木棉花、鸭脚艾、防风、侧柏叶、马钱子、大风艾、腊梅花、墨旱莲

驳骨水

号:WS3B215896处方:白芷30g鸭脚艾40g两面针40g细辛10g天南星30g过江龙

鸡骨草肝炎冲剂

9g茵陈469g地耳草469g桃金娘根469g鸭脚艾469g鹰不泊781g制法:以上六味,茵陈提取

白凤饮

。《中国医学大辞典》引《疫喉浅论》:组成:乌嘴白鸭1只(取头颈骨连喉管嗓嗉,不刺破,不落水),玄参

更多用到中药鸭脚艾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鸭脚艾 《本草纲目拾遗》:[卷三草部上]鸡鸭脚艾

歧,间有阔者,杂之姜蕤,如鸡鸭脚然,故名。搓之作艾香。治香港脚疝气。《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公元1

《串雅内外编》:[串雅外编卷二]灸法门

,用半个合毒上,以艾灸三壮即散。若红肿根盘大,以鸭蛋如法灸亦可《串雅内外编》清赵学敏公元1759年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银杏

。寒嗽痰喘∶白果七个。煨熟,以熟艾作七丸,每果入艾一丸,纸包再煨香,去艾吃。(《秘韫》方)哮喘痰嗽

《验方新编》:[卷一鼻部]鼻血不止

方∶韭菜捣汁,蒸,微温服,其效无比。又方∶凤头白鸭,蒸食数只,断根极效。此鸭出广东顺德县,广西义宁

《医心方》:[卷第十四]治鬼击病方第三

天灸为灸法名,指药物发泡法,又称“自灸”。出《针灸资生经》。是用对皮肤有 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因名。今称药物发泡灸。古代文献上所载天灸法较多,如毛茛灸、斑蝥灸、旱莲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

另说将朱砂等药物点涂于穴位亦称天灸(《荆楚岁时记》)。

天灸是采用对皮肤有 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又称自灸、敷灸。天灸既具有穴位 的作用,又可通过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近年来,这种治疗方法被广泛重视,现在兴起的经皮给药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灸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详见百科词条:天灸 [ 最后修订于2015/10/4 20:05:30 共143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艾灸又称为艾灸疗法,是用艾叶制成的材料产生艾热, 体表穴位, 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 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的功效。银针、艾灸和中药,并列为中医的三大法宝。

艾灸在中国已有3000年 的历史,古籍中不乏对艾灸的记载:《黄帝内经》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孟子·离娄篇》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有云:“有病者长灸可治病,人于无病者常灸可益寿延年!”

据《本草纲目》记载:“ 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其主要作用归结为: 驱寒祛湿、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拔毒泻热、温补气血 、防病保健等。

经常艾灸能够快速补充体内的气和血,从而到达气血通达,身体舒畅,让各个功能器官运转顺畅。

长期坚持艾灸调理能够让人体脏腑阴阳平衡、气血正常运行,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你会发现体能状态一点不输年轻人,气血充足,眼睛清澈明亮、神采奕奕,精气神十足!

东晋时期的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艾叶燃熏治病的记载,现代研究也证明艾叶烟对多种病毒、病菌都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对结核杆菌、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乙肝病毒等有显著的杀灭作用,与福尔马林的作用相似,而优于紫外线照射及乳酸消毒的作用。

  因此,艾叶燃熏防疫法是一种简便易行,尤其适用于农村基层婴幼儿居住场所应用的防疫方法。以12平方米的房间为例,关闭门窗,用500克纯艾叶,放置在金属盆内,在房间内点燃,燃熏约1小时。

  用艾叶燃熏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嫩的艾叶不能使用,因为其药力不够;二是要慢慢燃熏,而不能让艾叶燃明火;三是燃熏时人要离开房间,因为艾叶含有大量有毒挥发油,容易引起皮肤黏膜潮红,并使人中枢神经兴奋,严重者会出现抽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