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妙香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妙香散简介,第1张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妙香散处方麝香(别研)一钱,木香(煨)二两半,山药(姜汁炙)、茯神(去皮木)、茯苓(去皮不焙)、黄蓍、远志(去心炒),各一两;人参、桔梗、甘草(炙),各半两;辰砂(别研)三钱。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心气不足,志意不定,惊悸恐怖,悲忧惨戚,虚烦少睡,喜怒不常,夜多盗汗,饮食无味,头目昏眩。常服补益气血,安神镇心。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温酒调服,不拘时候。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妙香散别名辰砂妙香散(《仁斋直指》卷十六)。处方麝香(别研)3克木香(煨)75克山药(姜汁炙)茯神(去皮、木)茯苓(去皮,不焙)黄耆远志(去心,炒)各30克人参桔梗甘草(炙)各15克辰砂(别研)9克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补气宁神,行气开郁。治心气不足,志意不定,惊悸恐怖,悲忧惨戚,虚烦少睡,喜怒无常,夜多盗汗,饮食无味,头目昏眩,梦遗失精。用法用量每服6克,温酒调服,不拘时候。备注方中山药固肾涩精;人参、黄耆、甘草补心固气;远志、朱砂、茯神宁心安神;桔梗开肺气;木香舒肝脾;麝香解郁结。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安神,理气开郁之功。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局方》卷五(绍兴续添方)方名妙香散别名辰砂妙香散组成麝香(别研)1钱,木香(煨)2两半,山药(姜汁炙)1两,茯神(去皮、木)1两,茯苓(去皮,不焙)1两,黄耆1两,远志(去心,炒)1两,人参半两,桔梗半两,甘草(炙)半两,辰砂(别研)3钱。功效补益气血,安神镇心。主治心气不足之惊悸,失眠,盗汗,血汗,舌衄,黄疸,遗精,溺血,淋浊;妇女带下,产后谵狂,恶露不尽等。用法用量每服2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手足少阴药也。心,君火也,君火一动,相火随之,相火寄于肝胆,肾之阴虚,则精不藏,肝之阳强,则气不固,故精脱而成梦矣。山药益阴清热,

详见百科词条:妙香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31:23 共120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医学入门》卷七 21 组成 22 功效 23 主治 附: 1 古籍中的宁神导痰汤 1 拼音

níng shén dǎo tán tāng

2 《医学入门》卷七 21 组成

导痰汤加远志、菖蒲、芩、连、朱砂。

22 功效

宁神导痰。

23 主治

癫狂,怒伤肝,风痰上盛,发狂叫呼者。

古籍中的宁神导痰汤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名祛风导痰汤;加远志、菖蒲、芩、连、朱砂,名宁神导痰汤。御风搜风,不过乎清心换骨。御风丹川芎、白芍

《医学入门》:[外集·卷四杂病分类]内伤类

风祛痰丸;虚者,加紫河车一具为糊。怒伤肝者,宁神导痰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因惊者,抱胆丸、惊气丸

《汤头歌诀》:[除痰之剂]二陈汤

实以成冲墙倒壁之功。)若加竹茹与枳实,汤名温胆可宁神。(二陈汤加竹茹、枳实,名温胆汤,治胆虚不眠。)

《证治汇补》:[卷之五胸膈门]健忘

沥、姜汁。精神短少者。人参养荣汤。痰迷心窍者。导痰汤送寿星丸。心肾不交。神志不宁者。朱雀丸。禀赋不

《张聿青医案》:[卷十四]惊悸

A甯-----广州话也读“宁”,与“零”字发音相同。 2009年中国教育部发面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三级字表已将“甯”字(编号7573,注解编号36)列入,与“甯”作为姓氏已与“宁”正式解除了“繁简关系”。 甯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41位。 著名人物甯戚:春秋时期齐国大臣,齐桓公主要辅佐者 甯越:战国时人,刻苦好学代表者 甯静:中国大陆女演员 甯辛:中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主持人 甯浩:中国**导演 甯中则: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人物

A读ning,四声。宁字一共有三个读音,分别是:1、ning二声,比如:宁静,安宁等。2、ning四声,比如:宁愿,宁可等。也是百家姓的一种。3、zhu 四声,这个比较少见,本意是通“贮”的,古文中偶有用的。在百家姓中读ning四声,比如聊斋里就有个叫宁采臣的,也是读四声。 (对于热心回答你问题的人,不管你采纳谁的回答,都希望你给分)

A 宁 (ning) 5画 部首:宀 3画 写法:níng,nìng,zhù, 笔顺:44512 五笔编码:ps psj 访问:531 次 相关:查找同拼音(ning)的汉字 查找同部首(宀)的汉字 宁 寍、宁 níng 形 (本作“寍”。从宀(mián),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后世假“宁”为“寍”,“宁”行而“寍”废。今用“宁”字作“宁”简化字。“宁”本读zhù,是“贮”的本字。本义:安宁,平安) 同本义〖peaceful〗 寍,安也。——《说文》。经传皆以宁为之。 三日康宁。——《书·洪范》 惟若宁侯。——《考工记·梓人》 归宁乃邦。——《仪礼·觐礼》 身欲宁。——《礼记·月令》 鸡狗不得宁。——唐·柳宗元《捕蛇者

A这个问题正好过去和网友探讨过,把过去探讨的内容稍加整理如下:宁和甯是两个姓氏。前者罕见,念níng,後者也不常见,不过相对前者为常见,念nìng。至简化字把这两个不同的姓混为一个,都写成本来念zhù的宁,就是制造混乱的行为了。甯(nìng),作姓氏,现代正体字一般都作“甯”,在古籍中也有作“宁”的,读音则与甯一样,不能和读níng的“宁”混淆。姓“宁”(níng)的极少,无古文献依据,来源尙不明。辞源:宁,两音,阳平,去声。去声的第7条解释是:『姓,也作“甯”。春秋衞有大夫宁俞。史记一二二酷吏传有宁成,汉书作甯成。参阅急救篇一唐颜师古注。』甯,两音,阳平,去声。去声的解释是:『姓。论语

A作为人的姓氏,宁、甯二氏,一向是相通的。虽然有人把他们严格划分为两个姓氏,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混为一谈,在书写时,宁、甯不分, 连最伟大的史书《史记》也不例外。 那么,在实质上,他们究竟是形别姓异的两个不同姓氏,还是根本就没有任何分别的一家人呢? 甯姓读四声,宁姓读二声。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行熟读《姓氏考略》所记载的这段文字:“甯,卫康叔之后,至成公生季食采于甯,以邑为氏,望出齐郡。又与宁通,汉甯成,《史记》作宁成。” 由这段文字看来,宁、甯二氏,的确是一父所生,同母所出,绝对可以不分彼此,混为一谈。换言之,这个家族的子弟,可以把自己的姓氏写为“甯”,也可以比较省事地写

A宁 (ning) 5画部首:宀 3画写法:níng,nìng,zhù, 笔顺:44512 五笔编码:ps psj访问:531 次相关:查找同拼音(ning)的汉字 查找同部首(宀)的汉字宁寍、宁níng形(本作“寍”。从宀(mián),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后世假“宁”为“寍”,“宁”行而“寍”废。今用“宁”字作“宁”简化字。“宁”本读zhù,是“贮”的本字。本义:安宁,平安)同本义〖peaceful〗寍,安也。——《说文》。经传皆以宁为之。三日康宁。——《书·洪范》惟若宁侯。——《考工记·梓人》归宁乃邦。——《仪礼·觐礼》身欲宁。——《礼记·月令》鸡狗不得宁。——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宁汝于斯。——清·袁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于内,治宜甘热。

28.热*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