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查找一些佛经的小故事,例如拈花一笑,割肉喂鹰等请大家帮帮忙!
http://hibaiducom/%B3%BE%B7%B2%D2%BB%C3%CE/blog/category/%B7%F0%BD%CC%B9%CA%CA%C2
1、佛学故事
鹊替哺
从前在大慈山的南方,流传着一个感人的小故事。据说当时有两只燕鹊,它们依附于圆拱型的大木上筑巢。不久之后,两只燕鹊分别在自己的鸟巢里产下了下一代,和乐的生活着。但是好景不常,小燕鹊在鸟巢因为饥饿而不断啁啾叫着。原来,燕鹊妈妈早就被鸷鸟抓走了!
这时候,比邻而居的燕鹊正在照顾自己的小宝贝。当它听到无依的小燕鹊正可怜的号叫,顿时燃起母爱之心,便将邻居的小燕鹊带回家,当成自己的孩子般的养育哺喂。
动物世界是弱肉强食的环境。但是当我们仰望天际,燕子们总是会成群结队,行列有序的行动,似乎它们深谙团结凝聚力量、友爱战胜危机之道。假如我们在生活中能多关心人群,并且将心比心,常积阴德,广结善缘,世界总有一日能臻真善美之境。
龟衔树
听说以前有个侯爷名为孔愉,他的墓碑位于城下,周围有古木数株环绕着,这些古木都坚固如石。
有位年长的老者叙述着他所知道的:“在从前侯爷孔愉往生之后,便立墓在于此地,也不知是何原因?之间就有许多乌龟衔着巢木来种植在此,而这几棵树到至今尚存在着,人们就取名这树为‘龟衔树’,在这古木旁边的溪便称为‘龟溪’,而溪上的桥自然而然就被取名为‘龟回桥’了。”
孔愉生前曾经经过吴兴的余不亭,乍见路旁有人提笼卖龟,便买下而放于溪中,龟一直反顾视愉,深表感激,故于愉死后衔巢木植于墓旁,以志谢枕。
平望镇犬
唐熙元年,吴江县平望镇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安徽有一商人来到平望镇,路过一间专卖香肉的店。正巧的是,他看见老板以绳缚绑一只犬,准备烹杀。商人见到老板残酷及犬可怜的模样,一时慈悲心起,便希望以银钱四两买了这只犬,希望老板能放了它。商人救了犬之后,便将犬放生。不料此犬不但不离开,还一直跟着商人,并且一同上了舟船。当船行至一偏僻之处,出现强盗数人,打算抢夺商人钱财,再让船沉于河中。商人请求强盗留其全尸,强盗就把商人倒置装入大袋,束起袋口掷入河中,带着商人的钱财离开船,只留下无助的犬在船上。不一会儿,终于出现另一艘般,犬大声的吠号,像是呼喊求救般。接着犬又跳入水中,口中奋力的衔着装商人的大袋子。众人将袋子打开,惊见竟是个人,便赶紧急救闹人直到他苏醒。商人醒来向从细诉原委,还着急的想上报官府,希望能赶快擒拿香肉店主人。原来当他仔细回想之后,发现这些强盗似曾相识,竟然是香肉店中食卖犬的人!后来这只犬还跟着商人上公堂,为商人出庭作证呢!这些强盗终于被绳之以法,处以死刑!
杨褒犬
杨褒,庐江县人。有一次,他到亲戚家作客。杨褒的亲戚家境贫寒,没有足够的粮食招待他,准备将家中的惟一忠犬宰杀烹调,用以宴请。正当其亲戚要宰杀犬时,犬双只跪地,泪眼汩汩地看着杨褒,杨褒见犬如此可怜,不忍心看着亲戚杀害他,央求亲戚刀下留情。后来,他的亲戚还将这只犬送给杨褒,犬就一直随侍在身边。后来,杨褒的妻子背着他有不忠的行为,杨褒自己却一直被蒙在鼓里,丝毫未警觉妻子正串通奸夫来谋害他。有一天,杨褒在夕阳西下时喝的酩酊大醉回家,他的妻子见有机可趁,招来奸夫想杀害熟睡的丈夫。等奸夫一到杨家,刚越过门槛,犬就凶恶的冲出狠狠咬着奸夫的脚不放,杨褒之妻原想救奸夫,却也被犬狠咬了一口,两个人被犬吓的大呼小叫,伤痕累累。杨褒被房内的吵闹声惊醒,以为有贼侵入,不知所措的大喊捉贼,这时邻居们都带着刀棍赶来察看,进入杨家搜查。杨褒的妻子与奸夫因为太过紧张,不小心失手把刀掉落在地上,众人闻声揪出原凶,两人束手就缚被移送县府查办,经审问后终于据实招罪伏法。
蚁啮械
富阳县董昭之,有一次乘船渡钱塘江。当船行至中游时,见一只蚂蚁倚附着漂流的短芦慌张的仓皇环绕。董生心起“这只蚂蚁大概是怕死吧!”于是伸手想摘起短芦,却听到船上的人说:“这是一种毒蚁啊,如果是我,一定将它踏杀算了。”董生听了更加不忍心,拿起绳子将短芦系于船上,等到靠岸了再将蚂蚁放走。后来,董生夜梦,梦中一个穿着黑衣的人带着一百多个人来道谢,对着他说:“我是蚁王,那天我不慎坠入海中,多亏你救了我,为了感谢你的救命之恩,日后若有急事或困难,请告诉我,我一定相助。”
数十年后,董生的家乡强盗横行,董生却被诬陷为盗首,于杭州锒铛入狱。忽然间,他起了蚁王的梦,于是想到一个办法,随手抓了两三只蚂蚁,放在手中念念有词,再放走它们。到了晚上,董生竟然真的再次梦见黑衣人。黑衣人对他说:“你可以先投奔到余杭的深山中。再过不久你就能脱离刑具的束缚。后来他从狱中逃出,乘船渡江到余杭的深山中,突然听闻天下大行赦免令,果真重获自由。
万物皆有情,况且天理昭昭,上天绝不会藐视行善之人。就像董生因为有慈悲心,连渺小的蚂蚁都不忍杀害,虽然是举手之劳的动作与心念,就已经种下日后无量的福田。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平日就该时时广植心田,多行善事,否则灾祸或业报来临时才猛然惊醒,就后悔莫及啊!
犬救火一
这是晋朝太和中年发生的感人故事。广陵县杨生畜有一犬,伴随杨生已经好几年的时间,杨生非常的疼爱它。有一天,杨生喝的大醉,迷迷糊糊的倒卧在大泽旁的草丛中,一动也不动。然而当时正值隆冬,瞬间突然野火燎原,强劲的风势又不断助长火苗窜生。他身边的家犬非常紧张,徘徊于主人身边大声吠叫,希望能唤醒杨生,醉倒的杨生根本毫无警觉。犬慌张的跳入大泽中,以身上的水洒在杨生左右的草上,草沾湿之后火也就不再蔓延。杨生醒后摸黑前进,没想到又误坠空井。这只犬又大声的叫吠了整个夜晚,希望能哀求协助。路过的人感觉到犬吠的不寻常,窥探其身边的深井,杨生高兴的大喊:“先生,请救救我!我一定会有重赏。”没想到路人却说:“那么你必须将这只犬送给我。”杨生面有难色,非常为难。路人又说:“如果不愿意,我便不救你出井。”这只灵性极高的犬凝视杨生,好像告诉杨生,自己愿意舍身救主。路人于是救出杨生,系着犬离去。过了五天,忠心的犬趁着黑夜逃跑,再度奔回杨生身边。
犬不但救了主人,还表现了十足的忠贞,实在非常可贵。动物的真诚是单纯无暇的,它们不若人们工于心计的奢求回报,临危时还奋不顾身的想办法解救人,显现了临危不乱的机智,反观自己,你是否能有这样的智慧来帮助身边的人呢?
2、跟大家分享20个佛学哲理故事
1 http://tiebabaiducom/fkz=403470935
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2
四个老婆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3
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4
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5
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6
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7
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8
悟性如光
读佛经。
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9
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10
有看的,继续灌
送一轮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11
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12
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
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
师傅曰:“不着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半夜,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13
禅者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
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
他实在不解,有一天他问何故,道悟却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
龙潭听后从此开悟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得之于社会要回馈社会;要我好你也好,我赢你也赢。这伟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14
死期到了
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愧疚。但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他的老师走到他面前时,他忽然开口问道:“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师答道,“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说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说完一休将茶杯碎片交出,转身而去……
15
天堂与地狱
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白隐反问:“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
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
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
16
惹尘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7
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18
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19
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20
快乐之道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现在拚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笔耕生活 柯灵
“文字生涯,冷暖甜酸,休咎得失,际遇万千。象牙塔,十字街,青云路,地狱门,相隔一层纸。我最向往这样的境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清湛似水,不动如山,什么疾风骤雨,嘻笑怒骂,桂冠荣衔,一律处之泰然,但这需要大智慧大学问,不是随便什么人能够企及的。”
3、佛家故事:惠能的袈裟 ◎弘毅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高僧,他就是禅宗六祖惠能。惠能凭四句偈语明心见性之后,五祖弘忍决定将禅宗衣钵传承给他。当弘忍拿出木棉袈裟时,郑重的对惠能说:“这件袈裟乃达摩祖师从天竺国带来的宝物。袈裟不是佛法,但它和佛法密不可分。袈裟是佛法的凭信,衣随法走,传法必传衣,衣在如法在。今日我将此衣给你,你就算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师了。”
惠能恭敬的接过袈裟,仔细一看,果然是稀世宝物。这件袈裟做工考究,色泽鲜亮,拿在手上滑如凝脂,轻若无物,是用天竺木棉花布缝制而成的。惠能料想自己继承五祖衣钵,必然会引起其他师兄的嫉恨,等到四更过后,他便带上行装,悄悄溜出山门,朝岭南方向急行。
惠能日夜兼程,眼看就到大庾岭了,猛然看见数百人呐喊着追来。跑在最前边的一位僧人叫惠明,他是第一个冲出山门来抢袈裟的人,一路上遥遥在先,心里美滋滋的,仿佛看到那举世无双的木棉袈裟已经披在了自己的身上。
惠能此时又饿又累,实在跑不动了,他心里明白今天无论如何也逃不出这帮人的手心了,只好把包着袈裟的包袱顺手放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冲着来人喊:“袈裟是传法的信物,怎么能用武力抢夺呢?有衣无法,如镜中之花!”一转身钻进路边草丛里。
那惠明大步赶来,见袈裟放在石头上,伸手就去拿,可是奇迹出现了。就那么一个包袱,竟像生了根似的,任他使出浑身气力,就是不能搬动分毫。惠明大惊失色,一瞬间他体悟到了佛法的无穷威力,于是对惠能毕恭毕敬的上前施礼,请惠能为他说法。
惠能与惠明分手后踏上岭南大地,来到了宝林寺。几个月后的一天夜里,从后山上悄悄下来一队和尚,个个身着短衣,拿着火把,来到后面寺门使劲砸门。惠能急忙翻身起床,仔细一听,一个陌生的声音在叫:“惠能小儿,快把袈裟交出来,不然我们就不客气了!”
又要抢袈裟!惠能来不及多想,拿起包袈裟的包袱急忙从前门出去,飞也似的朝宝林寺前的那座小山岗跑去。等他跑上山坡,回头一看,只见数十只火把像一条长蛇,正向这边快速蠕动。惠能累的再也跑不动了,钻进了一个大石缝里。
不知过了多久,惠能猛然嗅到一股刺鼻的烟味。他伸头一看,整个山坡全成了一片火海。原来那些僧人搜遍山坡,不见惠能的影子,一气之下便放火烧山,以为这样惠能就能乖乖的出来了。
万分危急之时,惠能首先想到的是手中的袈裟。自己性命不足惜,可这件佛门重宝决不能有一丝破损,怎么办?情急之下,他想起惠明抢袈裟时怎么也拿不动的事来。我手上这袈裟是宝衣、是法器啊!自然火是不能烧着的。想到这里,惠能看着越逼越近的大火,不慌不忙的穿上袈裟,坐在一块石头上,闭目入定。立时,他感觉自己整个身体在往下沉,周围的一切离他远去,火光不见了,浓烟散去了,世界出奇的寂静……
大约过了两个时辰,惠能被一道强烈的光刺的眼冒金星,睁眼一看,一轮红日从东山升起。昨日还是郁郁葱葱的草木,此时全被烧成了灰烬。看看身上,那光艳照人的袈裟上尽管落了一层烟灰,但却没有丝毫破损。
就在他转身要走的时候,惠能突然瞥见脚下的那块石头,他吓了一跳。只见石头上清晰的现出两个膝盖压出的凹痕,仔细一看,连那棉布的纹理都印在了石上,惠能再一次感受到了佛法的威力。后来惠能重返曹溪,弟子们将这块石头搬回去,顶礼膜拜,称之为“避难石”。
惠能圆寂前,告诉弟子们:当初达摩祖师有一道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从达摩祖师到惠能,恰是传了五代。五祖弘忍大师也嘱咐我:“衣为争端,止汝勿传”,所以禅宗的袈裟传至惠能为止,不再传承。“衣随法走,传法必传衣,衣在如法在”,衣钵不传了,禅宗这一法门自然也就走到了尽头。
责任编辑:littletea
相关文章
·佛家故事:危难中仍心念他人
·佛家故事:都对
·佛家故事:出家
·佛家故事:净元
·佛家故事:娄沙迦的贫困
·佛家故事:阿能诃战鼓的比喻
·佛家故事: 信佛避灾祸
·佛家故事:释法安
阿弥陀佛。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须达长者,他非常富有,很喜欢布施给孤独的人,所以又称为「给孤独长者」。须达长者礼拜佛陀之后,心中非常仰慕,于是想建造一间精舍来供奉如来,由于一时找不到适合的地方,所以向祇陀太子提议想买他的祇陀园;太子开玩笑说:「我的祇陀园是不卖的,除非你能够以黄金铺满我的花园,我便把花园送给你。」须达长者,果然真的以黄金铺满祇陀园,太子深为深动,于是便履行诺言将自己的花园送出。因为这个缘故,所以祇陀园又名「祇树给孤独园」。有了花园,于是兴建精舍的工作实时开始;正当须达长者与舍利弗各执绳头在量度地方的时候,于虚空中,六欲天宫同时出现;舍利弗对须达长者说:「六欲天宫的景象出现了!」我们知道,所谓「六欲天」即是: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自在天;六、他化自在天。须达长者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于是问舍利弗;舍利弗回答说:「这是长者你施园功德所感的天宫,你死了之后就会生在那里,所以现在先浮现天宫的景象,让你看看。」须达长者说:「我一个身体只能去一个地方,现在六个天都有我的宫殿,我应该生到那里呢?」舍利弗说:「下三天中,福德比较劣弱;上二天处,福报太大了,福报越大越难回头;唯有兜率天,虽然有很多殊胜的妙乐,但那里的人内心很知足,尤其是兜率天内院,是候补佛的住处,长者可以发愿生到那里。」这时须达长者即依舍利弗所说发愿生兜率天;此愿一发,其余五天宫的景象,一时全部消失,唯有兜率天宫,湛然璀璨,发光发亮。所以说,众生都是随其所作的善恶业,而感应受报的;善业多便投生到善趣,恶业多便投生到恶趣。由此可知,行因克果,果相现前。此如说,如果我们念佛念得多,临终就能往生极乐世界;相反,如果我们造坏事、种恶因,死后就会堕落地狱。须达长者一生慷慨布施,所以功德有如此大的感应,地上的宫殿还未开始动工,天上的宫殿却已为他建造好了。因此,他发愿生生世世都要布施精舍来供养佛。所以,现在你们的钱财布施到寺庙来,这个福田已经种下了,所谓「财到山门,福归施主」,又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只要我们布施的心够诚恳,就会功不唐捐;「唐捐」即是白费,「不唐捐」就是功德已化作福田。所以大家布施不要计较多少,丰俭随意,诚心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我们真心诚意,将来一定会有感应。布施如此,念佛也是如此。我们经常说,念大声成大佛;念小声成小佛;不出声就不成佛(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尽量念出声,如果是工作或者人多的地方,默念阿弥陀佛也可以的。念佛最重要的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信佛的人最终没有不成佛的。)。因此,我们无论是修行或念佛,都要非常的诚恳。
有一则佛教故事。(**《鬼味人间》里有这故事。) 从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
书生受此打击, 一病不起。这时,路过一游方僧人,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 看一眼,摇摇头, 走了。又路过一人, 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 走了。再路过一人,过去, 挖个坑, 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僧人解释道, 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 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书生大悟。
佛曾教我们,“千年修得共枕眠”。就为了这句话 ,多少人拽着将逝去的爱不肯放手,痛不欲生,多少人守着心底那段曾经不能释怀,漠然度日。佛说这句话的当年,未曾想到今天的世界会变成这样谁都不是谁的谁,谁都好难成为谁的谁。看着众多为爱苦苦执着着的善男信女们,佛心生不安,赶紧的又给我们补了一课。
“正在为逝去的爱在痛里为难自己的人们,放过自己吧 ,前世你一件衫的恩,今生他(她)已报,收拾心情,继续上路吧,不要错过了前世埋你的人。”
人问佛:谁是前世埋我的人?
佛笑着答道:前世已定,自会遇到。
相爱的人们,当你们拥抱的时候,请珍惜吧。你要知道,也许她(他)就是前世埋你的人。
也许一个靠近你爱着你的人,而你并不爱他(她),但是也许他(她)就是前世掩埋你的人!不要老是去选择别人,应该尝试学会让别人来选择你。这最有可能才是真正的爱!
前世是谁埋了我?但愿是我最爱的人!
前世我又埋了谁?但愿是最爱我的人!
前世谁又给了我衣衫?但愿是爱我的人!
前世我给了谁衣衫?但愿是我爱的人!
如果你有点古文的基础《法苑珠林》《经律异相》是不错的选择,里面汇集了佛在诸经中所讲的故事,蛮有趣的。
摘录一段
善友好施求珠丧眼还明二
过去阎浮提。一时有二王。利师跋国王名月。波罗㮈国王名月盖。同意周旋无有嫌郄。当共立约。若生儿子两通姻好。月盖王男女俱无。为欲求儿。祠于水神乃至种种鬼神。修罗吒河边有二五通神仙。河神白王。若二仙愿生王家者王当有儿。王至仙人所说言。生我家者五欲自恣快乐无乏。仙人答曰。可尔。却后七日其一仙人命终(贤愚经云金色仙人)即入第一夫人胎。复经七日其一仙人又复命终。处第二夫人胎。第一夫人足满九月。乃生一男颜色端政。当生之日五百估客从海而归。五百伏藏无端发出。五百死囚从狱解脱。第二夫人生。多有怪异野干鸣。阿修罗捉日。五百应死者自就而死(出四分律三分第九卷)王甚欢喜。即请召相师占其吉凶令立名字。相师问言。此儿生时有何瑞相。答言。第一太子其母弊姤憍慢自大。从怀子来其性调善和颜悦语慈愍众生。相师答言。儿福德使然。名曰善友(四分律云善行贤愚经云迦良那伽梁言善事)。第二夫人生者问瑞相。答言。其母由来调善言适众心。怀妊已来其性卒暴发言粗恶。相师答言。是儿之行使母如是。名曰恶友(四分律云恶行。贤愚经云彼婆伽梨梁言恶事)至年十四。善友太子聪明慈仁好喜布施。父母偏念视如眼目。恶友暴恶父母所憎而不喜见。姤嫉于兄常欲毁害。触事不从违逆反戾。太子导从前后作倡伎乐。大众围绕出城观看。见有耕者垦土出虫乌随啄食愍而伤之。问左右言。此作何物共相残害。答言。国依于民民依饮食食依耕种。大子言。苦哉苦哉。前行复见男女纺织。又问。此作何物。答言。纺织作诸衣服以遮惭愧阴覆五形。太子言。此亦劳苦非一也。转复前行见人屠牛剥羊。又问。此复是何。答言。屠杀卖肉以供衣食。太子言。怪哉苦哉。强弱相害结殃累劫。转复前行见网鸟饵鱼。又问。又答。张鸟捕鱼。太子悲泪满目。世间众生造诸恶本众苦不息忧愁不悦即回车还宫。王问。何故忧愁。太子具以上答。王言。未尝不有何足愁也。太子言。今欲从王求索一愿。愿得国藏财宝用施一切。王言随意。太子即使傍臣开王库藏。以五百大象负载珍宝出四城门。宣令国土随有所欲恣意自取。善友太子声闻八方一切运集。未久之间三分用一。藏臣白王。王宜思量。王言。不欲违之。后复经少时。诸臣共议。国依库藏库藏空竭国亦虚矣。复往白王。所有财宝三分用二。王宜深思。王言。不欲违之。卿等可小稽迟莫令称其心也。太子欲开库藏。时守藏臣缘行不在。郑重追逐差互不遂。太子言。小人何敢违逆我意。当是父王教耳。夫孝子者不应倾竭父母库藏。我今应当自求财宝给足众生。我若不能给足一切众生衣被饮食称意与者。云何名为大王。太子即集诸臣百官共议言。夫求财利何业最胜。或言田种或言畜养。有一大臣言。世间求利莫先入海采取妙宝。若得摩尼宝珠者便能称意给足一切众生。太子言。然即以白王。王闻咽不得语。后语太子。国是汝有。库藏珍宝随意取用何为入海。汝为吾子生长深宫。卧则帏帐食则恣口。今远涉途路饥渴寒暑谁得知者。大海之中众难非一。或有恶鬼毒龙猛风波浪水色之山摩竭大鱼。往者千万达者一两。汝今云何欲入大海。太子即便五体投地四布手足而作是言。父母若不听者我便舍命终不复起。王及夫人即前劝谏终不饮食到于六日。父母忧恐畏其不济。七日捉手善言诱喻。太子言。父母若不许者必没于此。第一夫人白王言。如子心意难可倾动不可违度。何忍见子舍命于此。愿王垂愍听入大海。故万有一冀。今不听者必丧于此。王便听许。太子欢喜头面礼王。大王宣令谁欲入海。众人闻之欢喜聚集。其五百人皆言。大王我等今者随从太子。有一海师前后数反入于大海。善知道路通塞之相。而年八十两目朦盲。王白导师。吾唯一子未更出门。劳屈大师随入大海。愿见随从。导师即告曰。大海留难辛苦非一。往者千万达者一二。大王云何能令太子远涉险道。王报导师。为怜愍故随从听许。导师言。不敢违逆。太子庄严五百人行具载至海边。恶友念言。善友为父母偏心爱念。今入大海采取妙宝。若得还者父母当遗弃我。白父母言。欲随善友入海采宝。父母答言。随意道路急难之时兄弟相随必相救护。及至大海以七铁锁锁其船。船停住七日。日初出时太子击鼓唱令。汝等诸人谁欲入海。入者默然。若恋亲爱可还去矣。大海之中留难非一。大众默然。即断一锁举着船上。日日唱令至第七日。即断七锁望风举帆。太子慈心福德力故无诸留难。得至海洲至珍宝山。太子击鼓宣令。道路悬远速载珍宝。极停七日。复作是言。此宝甚重。阎浮提中亦无所直。莫大重载船舫沉没不达所在。莫过少取道路悬远不足补劳。装束已讫与诸人别。而作是言。汝等于是善安隐归。吾方欲前进采摩尼宝。太子与盲导师。更次前进。路行一七日水齐到膝。复更前行一七日水齐到颈。又复前进一七日浮而得渡即到宝处。导师问言。此何物地。太子答言。其地纯是白银沙。导师言。四望应当有白山汝见之未。太子言。东南方有一白银山至此山下。导师言。次应到金沙。导师疲乏闷绝躄地语太子言。我命不久必丧于此。太子于是东行一七当有金山。从山复更前进一七纯是青莲华。复前行一七其地纯是红赤莲华。复过一七有大宝城。纯以七宝装挍龙王所止。龙王耳中有一摩尼如意宝珠。汝往从乞。若得珠者能满阎浮提雨众七宝衣被饮食医药声伎随意能出。名如意珠。导师语已气绝命终。太子抱持举声悲哭。一何薄命生失于汝。即埋着地中。金沙覆上。右绕七匝顶礼而去。前过金山见青莲华。下有青蛇。此蛇有三种毒。所谓啮毒触毒气嘘毒。此诸毒蛇以身绕莲华。张目喘息而视太子。太子即入慈心三昧。起进前路蹋莲华叶。时诸毒蛇不毁不伤至龙王住处。七重城堑满中毒龙共相蟠结举头交颈守护城门。太子到城门外。见诸毒龙即慈心。念阎浮提一切众生。今我身若为此毒龙所害者。汝等众生皆失大利。即举右手告毒龙曰。汝等当知。我为一切众生欲见龙王。毒龙开路令太子入。见二玉女纺颇梨缕。太子问曰。汝是何人。答言。我是龙王守外门婢。入到中门下见四玉女纺白银缕。太子复问。汝是龙王妇耶。答言非也。是龙王守中门婢耳。太子入至内门见八玉女纺黄金缕。太子语言。汝是何人。答言。我是龙王守门婢耳。太子言。汝为我通大海龙王云。阎浮提波罗㮈国王太子善友欲来相见今在门下。时守门者即以白王。王大疑怪。若非福德纯善之人无由远涉险路。即请入宫王出奉迎。绀琉璃为地七宝有种种光明耀动人目。太子说法示教利喜。赞说施论戒论人天之论。龙王心喜。远屈涂涉欲须何物。太子言。大王。阎浮提一切众生为衣服饮食受无穷之苦。今欲从王乞左耳中摩尼宝珠。龙王言。受我微供一七日当以奉给。太子受龙王请。过七日持珠还阎浮提(贤愚经言。到七宝城门坚闭见金刚杵在其门边如师戒语取杵撞门门有五百天女为持宝珠来奉太子最前一女珠琉璃色受结衣角耳)龙王使诸龙神飞空送之。得到此岸。见弟恶友问言。汝徒党伴侣今何所在。答言。船舫沉没一切死尽。唯弟一身牵持死尸而得全济。一切财物今皆已尽。善友言。天下大宝莫先己身。弟言不尔。人愿富死不愿贫生。何以知然。弟曾至冢间闻诸死鬼作如是论。善友真直以实语弟。汝虽失宝亦是闲耳。吾今已得龙王如意宝珠。弟言。今在何处。善友言。今在髻中。弟闻生嫉姤白善友言。快哉甚善。得此宝珠宜加守护。善友解珠与弟而诫之言。汝若疲卧我当守护。我若眠时汝应守护。时恶友次应守珠。其兄眠熟。起取二干竹刺刺兄两目(四分律云。以佉罗陀树刺之)夺珠而去。善友唤恶友。此有贼刺我两目持宝珠去。恶友不应。兄便懊恼恐为贼杀。如是高唱声动神祇经久不应。树神发声言。汝弟恶友是汝恶贼。刺汝两目持宝珠去。太子怅然忧恚苦恼。恶友赍珠还国白父母言。我身福德而得全济。善友与伴没水死尽。父母大哭闷绝躄地。语恶友言。汝云何乃能提是面来。恶友闻是语已心生懊恼。即以宝珠埋着土中。善友被刺无人为拔。徘徊婉转靡知所趣。当时苦恼大患饥渴。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渐渐前行到利师跋国。其王有女。先许与波罗㮈王子善友。有一牧人为王放五百牛随逐水草。太子坐在道中。牛群垂逼。牛王骑太子上令诸牛过。然后移足右旋婉转反顾回颈吐舌舐太子两目拔出竹刺。牧人见之问言。汝是何人。善友不陈本末。答言。我是盲乞儿耳。牧人遍察。有异人相语言。我家在近。当供养汝。即将还家与种种饮食。诫敕家人。汝等待之如我不异。经月余日其家厌患。善友怅然明旦白主人言。我今欲去。主人曰。有何不适。善友曰。客主之仪势不得久。善友言。若念我者。乞我一鸣筝送我着多人聚落。时主人即随意供给送到利师跋城多人众处。善友弹筝。其音和雅悦可众心。一切大众共给饮食。王有一果园。其园茂盛常患鸟雀。时守园监语善友言。为我防护鸟雀。我相供给。我以绳结诸树头安施铜铃。汝坐树下闻鸟雀声牵挽绳头。善友言。如是。我能安处树下兼复弹筝以自娱乐。时利师跋王女侍从入园。见此盲人即往其所问言。汝是何人。答言。盲乞人耳。王女心生爱念不能舍离。王复遣使往唤女归。女言不去为我送食。供此盲人饮食讫竟。白大王言。王今持我与此盲人甚适我愿。王言。鬼魅着汝颠狂心乱云何欲与盲人共居。父母先以汝许与波罗㮈王太子善友。善友入海未还。汝今云何为乞人妇。女言虽尔乃至舍命终不舍离。王闻是语不能拒逆。即遣使迎盲人来闭着静室。王女语盲人云。我今共汝以作夫妇。善友报言。汝是谁家女欲为我妇。答言。我是利师跋王女。善友报言。汝是王女。我是乞人云何能相恭敬。妇言。我当尽心供奉。后妇出行不白其夫良久乃还。善友责数汝私出外而不白我何处行还。妇言。我不私行。婿言私与不私谁当知汝。妇自咒誓。我若私行令汝两目始终不差。若不尔者使汝一目平复如故。作是愿已平满如故精光清彻。妇言。汝信我不。善友含笑。妇言。汝不识恩养。我是大国王女。汝是小人而我尽心供事。于汝而不体信。婿言。汝识我不。答我识汝是乞人。婿言非也。我是波罗㮈王善友太子。妇言。汝大愚痴人云何乃发是言。波罗㮈王太子入海未还。汝今妄言吾不信也。善友言我从生来未曾妄语。妇言。虚之与实谁当信之。婿言。我若欺诳汝者使我一目永不得愈。若实语者使我一目平复如故令汝得见。即如所誓睛光耀动如本不异。善友太子两目平复面首端正妙色超绝。妇见欢喜。如蒙贤圣遍体瞻视目不暂舍。即入宫中白父王言。今我夫者即是善友太子。王言痴人。善友未还云何名乞人为太子也。女言不也。若不信者可一视之。王即往看。识是善友。即怀恐怖而作是言。波罗㮈王。若闻此事嫌我不少。即前忏谢善友太子我实不知。太子言。无苦为我饷。致给与此牧牛人。王即以金银珍宝衣被饮食。并与所放五百头牛。其人欢喜称善无量。而我未有几恩报。我如是高声唱言。夫阴施阳报弘广无量。大众闻者皆发施心。善友未入海时养一白雁。衣被饮食行住坐卧而常共俱。夫人报此雁言。太子在时常共汝俱。今生死未分汝不感念太子。雁即悲鸣婉转啼泪报言。欲觅太子。夫人手自作书以结雁颈。身升虚空飞翔而去。飞至大海求觅不见。次第往到利师跋国。遥见善友在宫殿前。其雁往趣悲鸣欢喜。太子即取母书头顶礼敬发封披读。即知父母昼夜悲哭追念。太子两目失明。太子手书以具上事书结雁颈还波罗㮈。父母得书欢喜踊跃称善无量。具知太子为恶友所苦夺取宝珠。父母杻械恶友闭着牢狱。遣使往告利师跋王。汝今云何拥遮太子令我忧苦。利师跋王心生恐怖。即严服太子送着界上。遣使往白。以女妻之遣送还国。父母乘大名象。作倡妓乐扫洒烧香悬缯幡盖远迎太子。国土人民男女夫妇闻太子还皆出奉迎。太子前礼父母。父母目冥不见太子。以手扪摸汝是善友非我等念汝忧苦如是。太子问讯父母起居讫竟。太子白父王言。恶友何在。王言。今在牢狱。太子言。愿放恶友得与相见如是至三。王不忍拒便敕出之。即前抱持善言诱喻软语问讯。汝极劳苦持我宝珠今在何处。如是至三。而方报言。在彼土中。太子还得宝珠。往父母前跪烧众妙香即咒誓言。此珠是如意宝者。令父母两目明净如故。寻时平复见子欢喜。太子于月十五日朝。净自澡浴着鲜洁衣烧妙宝香。于高楼上手捉香炉头面顶礼摩尼宝珠。立誓愿言。我为阎浮提一切众生。忍此大苦求是宝珠。时东方有大风起。吹去云雾曒然明净。并阎浮提所有粪秽大小便利灰土草莽清风吹荡悉令清净。以珠威德。于阎浮提。遍雨成熟自然粳米。香甘软细色味具足。沟渠盈满积至于膝。次雨衣服珠环钗钏。次雨七宝众妙伎乐。众生所须皆悉充足。后月盖王崩即嗣立焉。恶友启曰。我乞食自活。王言。汝守护我颈我与汝食。王复睡眠。拔刀欲斩王首而其首自堕。王觉问之。答曰。天造其业。时父者今悦头檀是。时母者今摩耶夫人是。恶友者提婆达多是。月王女者瞿夷是。善友者我是也(出报恩经第四又出贤愚经第二生经大同小异)。
佛在世时曾多次宣讲此经,佛灭后已三千多年,正知正见之人逐渐凋零,妖魔鬼怪现形扰乱佛法,如楞严经所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魔王为什么扰乱佛法?因为他有贪嗔痴慢,希望所有众生不出三界,皆归他管制。唯有佛法能令人超越三界,佛在世时,魔对佛说,等到你末法时期,我令我的徒子徒孙披上袈裟,主持道场,用邪说破坏佛法。佛闻之流泪无语,说了一句话:譬如师子虫,还吃师子肉。法灭尽经中说,在灭法时,楞严经先灭。如楞严不灭,众生可以辨别佛魔。所以当来之世,经道灭尽,佛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可知本经是纯正经典,一直到了佛法灭尽,它还存在世间一百年。此经乃纯中之纯,正中之正,如能依之而行,决不会有差错。凡夫总会有些疑虑,以为佛虽如此说,是否真能得度。此种心态即障碍了自己的信心与修持。果真如理如法,依经修行,一定会得到经中所说的利益。所怕的就是心行与经上所说不相应,结果必不会如愿。
谢谢采纳
1、割肉喂鹰:
释迦摩尼在还没有成佛之前,曾经经历过一段的苦修。传说他有一天在森林里面打坐参禅,这个时候,天空中一只老鹰正在追逐一只鸽子。鸽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看到了释迦摩尼,就飞到了他的衣袖里面,企图能躲过一劫。
释迦摩尼自然明白这只鸽子求生的欲望,于是他对老鹰说道:请您放了这只鸽子,上天有好生之德。
老鹰却回答道:如果我放了这只鸽子,那么这只鸽子是活了,我却会被饿死,哪里来的好生之德呢?
释迦摩尼就说:我愿意用同样重量的肉来换取鸽子的生命。于是他就拿了一个秤,把鸽子放在秤的另外一边,然后自己用刀开始割自己的肉。说来也奇怪,鸽子本来不重,但是释迦摩尼割了好多肉还是没有使得秤平衡。
最后他自己跳进秤里面,秤砣终于平衡了。他闭上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你吃了我吧。
2、舍身喂虎:
乾陀尸利国王的太子,不喜欢荣华富贵,于是逃进山林居住,就在林中跟随师父修行。
太子所在山林,下面有一深谷。当时深谷中有一只饿虎,刚生下七只小老虎,冬日严寒,又遇大雪,母老虎抱着小老虎,在深谷下待过了三天,因为怕小老虎冻死,母老虎始终没法出去找食物,忍饥挨饿守护着小老虎。
可是大雪依然下个不停,老虎母子饥困交加,困在深谷,眼看就要死去;母老虎被饥饿所迫,甚至想吃掉小老虎。
当时众仙人看到这一幕,就问:“有谁能舍弃自己身体,挽救下面这些老虎?”太子当时正修禅定,他从定中听到问话,心想:“很好!我的愿实现了。”
太子话音刚落,曼陀罗花如雨而下,大地为之震动。太子就脱下鹿皮衣,把自己的头目缠住,然后跳下悬岩,倒在饿虎身边。母虎得到菩萨的血肉后,和虎仔都被救活了。
扩展资料:
佛陀宣扬教理,采用两条路线并进的方式。一是以教诫说理的方式,二是以生动的神通故事进行隐喻的方式。佛经故事记载的佛陀的前生——摩诃萨埵王子修行舍身饲虎,就是一个生动的含有隐喻的神通故事。
故事说,王子心中暗想:我在很久以前的生死轮回之中无数次捐献出自己的身体,白白地丧失性命。有的是因为贪欲,有的是因为瞋恚,有的是因为愚痴,——这一段就是告诉我们,贪心起时如饿虎,嗔心起时如猛虎,痴心起时如醉虎。老虎血盆之口,噬人身肉,无所余留。
凡夫之人在未成道时,没有一个人不是被贪嗔痴老虎吞食,白白的浪费了生命的,并非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凡夫之人在未觉悟时,于无量劫中,皆以身饲虎。只是我等未醒悟时不自知而已。
——舍身饲虎
本文2023-08-08 06:22: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7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