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揉法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揉法简介,第1张

揉法推拿手法名。用手指指腹或手掌掌面轻按于治疗部位上,带动该处皮下组织,作轻柔缓和的回旋转动。《保赤推拿法》:“揉者,医以指按儿经穴,不离其处而旋转之也。”《厘正 要术·揉法》:“揉以和之。揉法以手宛转回环,宜轻宜缓,绕于其上也,是从摩法生出者。可以和气血,可以活筋络,而脏腑无闭塞之虞矣。”本法有祛瘀活血,消肿散结等作用。掌揉法掌揉法是用大鱼际或掌根着力贴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环旋摆动。掌揉法操作要领用大鱼际或掌根着力贴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环旋摆动。操作同上法。掌揉法作用与应用由于掌揉法和缓舒适,老幼均可,脘腹部、头面部及四肢等部均可应用。掌揉法具有理气和胃,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可治疗脘腹胀痛、胸胁支满、腹泻、便秘、头痛、失眠等疾患。也可治疗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红肿疼痛、肢体麻木等症。指揉法指揉法是用指腹部(拇指或中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贴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轻缓旋揉的节律性动作。指揉法操作要领用指腹部(拇指或中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贴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轻缓旋揉的节律性动作。操作时腕部放松,摆动前臂,带动腕和掌指,揉动时需蓄力于指,吸定在操作部位。指揉法的作用与应用温经理气,散瘀止痛。本法适用范围较广,头面、胸胁部均可应用,可治疗头痛、脘腹痛及软组织损伤等症。

详见百科词条:揉法 [ 最后修订于2011/2/18 13:20:17 共54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扩展资料:

《小雅》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为先秦时代中国诗歌,共有七十四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

《小雅》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

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可以说《诗经·小雅》是中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诗经

你说的那个《离骚》版本我不清楚,不知道具体是指哪些错字,不过古代人的错字其实是与文字和印刷的历史有关的。

古籍的错字有有很多原因:

第一,是前面朋友说的,古代与现代文字意义的变迁和增加,这其实不属于“错”的范围,而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产物。

第二,古籍在文字统一前是根据不同地域而有不同书写习惯的,直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才有了后来文化的普及,当时楚地、秦地、乃至齐鲁燕赵,都有各自的书体,因此在不同国家传播时,认读中出现的错误认识和书写也会延续到后代。

第三,古籍在印刷术发明前,多是以传抄的方式。因此在抄写时就会出现“讹”“夺”“衍”“漏”的情况。

“讹”就是上面说的,错误认字,而后因错就错。

“夺”就是误认某字为其他的字,或者是串行、串篇、串简等情况,抄写时抄错。这也与古书的装订方式有关,一大捧竹简木牍,如果装订绳断脱,重新整理编排次序可是个大问题。

“衍”就是抄写时自己添加了字,而后整篇文章就这样因错就错传给后人。

“漏”是说抄写时脱漏了原文,丢字拉字。

第四,这些问题在传抄和整理成底稿时就已经出了不少问题,当刻于金石、木版上,如果刻工不注意,或者偷懒或者手艺差,或者时间紧,也会出现字的变化和脱漏,比如出现很多异体字、简化字、缺笔字等,如果不及时校对发现,一旦重新拓印成书,就将错误形成固定的模式变成正常的了。

第五,古代君主们经常颁布各种时代的避讳字,一旦遇到就需要以同意字代替原文,后代有时不知道,就误将已代替的当作最早的版本,这样又形成了新的错误。不过明清以后是以缺笔划来处理避讳字,这在认识和考订时就方便不少。

第六,古代名人们也经常会出现自造字,如果后人不察,就会误为错字。

英文翻译inquiry解释:gaininginformationfordiagnosi yaskingthepatient中文解释问诊为四诊之一。指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自觉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均要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所以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要结合其他三诊(望、切、闻),全面分析,作出判断。《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后世医家将问诊主要内容归纳为“十问”,编有十问歌,简便易记。文献所载十问略有出入,一般指问寒热、问出汗、问头身、问二便、问饮食、问胸胁、问耳聋、问口渴、问旧病、问病因等。《景岳全书·传忠录》:“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陈修园《医学实在易》:“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两者内容大致相同,均可作临床问诊参考。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综观四诊所获证象,大半均由问诊得来,即知此言不谬。问诊方法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团,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寒热恶寒、发热是病人常有的自觉症状,都是卫气病变。恶寒:恶寒机理有二,一是外寒相侵,卫阳被郁;一是自身阳虚,卫阳不固。先以外寒言之:寒流骤至,机体为御寒侵,毛窍因寒而收缩,卫气不能出表,内郁腠理,成为病人自觉恶寒而以手摸之则热,反映了恶寒与发热并见的外寒特征

详见百科词条:问诊 [ 最后修订于2016/8/1 15:55:22 共1434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白矾我中药名,出自《雷公炮炙论》。为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而成。主要含含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

白矾又称明矾、雪矾、云母矾和生矾,药材为不规则的结晶体,大小不一,无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细密纵棱,有玻璃样光泽,以色白、透明、质硬而脆,无染杂质者为佳,产于安徽、甘肃、山西、湖北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白矾 [ 最后修订于2017/4/18 12:56:07 共200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挟脊即夹脊。夹脊为经外奇穴名(EXB2)。见《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华佗别传》等。后人依华佗法定穴,名华佗夹脊。其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主治咳嗽、喘息、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神志病及一切慢性疾患、中枢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一般斜刺05~10寸。

详见百科词条:挟脊 [ 最后修订于2015/6/19 13:47:17 共16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