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风膏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头风膏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规格 210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头风膏 1 拼音

tóu fēng gāo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Toufeng Gao

22 标准编号

WS3B287198

23 处方

细辛 255g  白芷 255g 薄荷油 505ml 地黄 40g 香附(制)    40g 乌药 40g 白附子 20g 红花 20g 三棱 20g 桂枝 20g 僵蚕 20g 香加皮 20g 莪术 20g 当归 20g 威灵仙 20g 羌活 20g 独活 20g 赤芍 20g 桃仁 20g 全蝎 20g 血余炭 20g 麻黄 20g 防风 20g 白芷 20g 秦艽 20g 大黄 20g 栀子 20g 高良姜 20g 生川乌 20g 生草乌 20g

24 制法

以上三十味,除薄荷油外,细辛、白芷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其余 地黄等二十七味,酌予碎断,与食用植物油 2400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 水成珠。另取红丹 600g,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 取膏用文火熔化,加入薄荷油及上述粉末,搅匀,分摊于纸上,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摊于纸上的黑膏药。

26 鉴别

应符合膏药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P)。

27 功能与主治

散风止痛。用于感受风邪,防治产妇头痛。

28 用法与用量

外用,加热软化,贴于两侧太阳穴。

29 规格

每张净重0 1g

210 贮藏

密闭,置阴凉干燥处。浙江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头风膏 《冷庐医话》:[补编录方]许秀山传方

金,曾传余秘方,试之皆效,附录之以济世。治头风,用头风膏药,入草乌末少许,贴之。治牙痛,用北细辛五

《外科传薪集》:许恒君传用法(附)

痛起。渴大便秘。或者阳。专治寒凉药。肿作痛。寒热头痛者。皆在表也。发散之。痛作痛甚者。邪在经络也。和

《尤氏喉症指南》:喉舌牙三症煎方歌

元蒡子草僵前,银花口渴加冬母,郁闷须加贝芍先,头痛石膏胸闷壳,身如寒热入柴胡,倘然大便难通利,枳壳元

《玉机微义》:[卷三十四头痛门]诸经内外头痛用药法

痛身热目疼鼻干恶寒发热恶热其脉浮缓而长升麻汤或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六必集·杂证谟头痛]述古(共三条)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清凉饮子处方大黄、赤芍药、当归、甘草(炒),各二钱。功能主治火证通治。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温服。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清凉饮子处方当归(去芦,酒浸)甘草(炙)大黄(蒸、焙)赤芍药各等分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治小儿血脉壅实,脏腑生热,颊赤多渴,五心烦躁,睡卧不宁,四肢惊掣;哺乳不按时,寒温失度,肠胃不调,呕吐,大便秘结;头面生疮疖,目赤咽痛,疮疹余毒。用法用量每服3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75毫升,去滓,食后及临卧时温服。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症因脉治》卷三方名清凉饮子组成黄芩、黄连、薄荷、玄参、当归、芍药、甘草、山栀、牡丹皮。主治噪火伤血,身肿。《普济方》卷三八四引《仁存方》方名清凉饮子组成大黄(炮)、连翘(生)、芍药(生)、当归(微炒)、防风(去芦)、甘草(炙)、山栀(取去仁)各等分。主治小儿由将养乖节,或犯寒暑,乳哺失时,乍伤饥饱,致令血气不调,脾胃不和,或致发热,欲变惊痫。小儿血气脆弱,以至羸困。及小儿变蒸、客忤、惊痫壮热,痰涎变盛,躁闷烦渴,颈项结热,头面生疮疖。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大钱,以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服,不拘时候。《老中医经验方汇编》方名清凉饮子组成荷叶25kg,茅根25kg,桑叶125kg,香薷125kg,藿香125kg,淡竹叶125kg,夏枯草125kg,青蒿500g,薄荷500g。功效清热除烦,预防中暑。用法用量每服80毫升,每日23次。制备方法将各药切细混匀,按1:1比例制成合剂,加红糖适量,并加防腐剂备用。《婴童百问》卷四方名清凉饮子别名四顺清凉饮组成大黄、连翘、芍药、羌活、当归、防风、甘草、山栀仁各等分。主治项颈结热,头面疮疖,肚中热痛。火毒内攻,烦躁,内热口干,大便秘实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

详见百科词条:清凉饮子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8:30:05 共97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伤寒论》:黄芩汤别名黄芩芍药汤(《痘疹世医心法》卷十一)。处方黄芩6克芍药6克甘草6克大枣12枚功能主治清热止利,和中止痛。治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身热口苦,腹痛下利。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二服。备注方中黄芩苦寒,清热止利;芍药味酸,敛阴和营止痛;甘草、大枣和中缓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之功。摘录《伤寒论》《伤寒总病论》卷三:黄芩汤别名黄芩一物汤(《仁斋直指》卷十六)。处方黄芩12克制法哎咀。功能主治清热止血。治鼻衄,吐血,下血,妇人漏下血不止。用法用量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次温饮150毫升。摘录《伤寒总病论》卷三《圣济总录》卷二十五:黄芩汤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黄连(去须)3分,大黄(锉,炒)3分,芒消(研)3分,甘草(炙,锉)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枳壳(去瓤,麸炒)半两,土瓜根半两,赤茯芩(去黑皮)1两。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伤寒后烦热,大便不利,心腹胀满。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前温服。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五《圣济总录》卷十四:黄芩汤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2两,白茯苓(去黑心)2两,淡竹茹3分,羚羊角(镑)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石膏(碎,研)3两。制法上药各为末。功能主治风邪,心热,神不安。用法用量每服6钱匕,以水2盏,煎取1盏半,去滓,下朴消1钱匕,食后分3服,如人行45里1服。摘录《圣济总录》卷十四《普济方》卷二十七引《护命》:黄芩汤处方黄芩(去黑心)3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3分,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3分,羌活(去芦)3分,人参3分,升麻3分,桔梗(炒)3分,黄连(去须)半分,蛤蚧(酥炙)半两。制法上药治下筛。功能主治上焦壅热,久患肺与喘急,喉中作声,不能起动。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5沸,去滓,先宜吃解上焦散子,

详见百科词条:黄芩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9:30:07 共1158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证治准绳·类方》卷四引滑氏方:补肝散处方山茱萸肉当归五味子(炒,杵)山药黄耆(炒)川芎木瓜各15克熟地黄白术(炒)各3克独活酸枣仁(炒)各12克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补肝肾,益气血。主肝肾气血亏损,胁胀作痛;或胁胀头眩,寒热,或身痛,月经不调,或视物不明,筋脉拘急,面色青,小腹痛者。用法用量每服15克,加大枣数枚,水煎服。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四引滑氏方《外台》卷二十一引《深师方》:补肝散处方干姜6分,甘遂3分,桂心5分,茯苓5分,附子(炮)5分,黄连5分,甘草(炙)5分,当归5分,干漆(熬)5分,贝齿(烧)5分,猪苓5分,白术5分,干地黄8分,丹参6分,防风7分,黄耆6分。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肝脏病,服青盲,内或生障,恶风赤痛。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菜、猪肉、冷水、桃李,雀肉等。摘录《外台》卷二十一引《深师方》《症因脉治》卷四:补肝散处方川芎、陈皮、生姜、防风、当归身、白芍药、羌活。功能主治内伤霍乱转筋。用法用量原书治上证,本方加木瓜、秦艽。摘录《症因脉治》卷四《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五:补肝散处方人参1两,茯苓1两,五味子1两,芎1两,藁本1两,茺蔚子1两半,细辛1两半。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心脏伏毒,热气壅在膈中。初患之时,微有头痛目眩,眼系常急,夜卧涩痛,泪出难开,时时如针刺,外障相似。用法用量每日1钱,空心米汤调下。摘录《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五《银海精微》卷上:补肝散处方当归、熟地黄、川芎、赤芍药、防风、木贼各等分。功能主治冷泪。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银海精微》卷上《医方类聚》卷十引《神巧万全方》:补肝散处方甘菊1两,茯神3分,芎3分,细辛3分,五味子3分,人参3分,独活3分,羚羊角屑3分,白术3分,肉桂半两,酸枣仁(微炒)半两,甘草(炙)半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肝脏虚寒,头目昏疼,四肢不利,胸膈虚烦。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

详见百科词条:补肝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0:37:40 共330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医学探骊集》卷三方名清凉饮组成大熟地4钱,黄芩4钱,栀子3钱,滑石3钱,广陈皮2钱,黄柏3钱,木通3钱,茯苓3钱,甘草1钱。主治伤寒23日,汗出,外感已除,内稍积热者。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各家论述以栀子清上焦之热,黄柏清下焦之热,黄芩清血中之热,滑石清六腑之热,木通引诸热从小便出,熟地滋阴,陈皮、茯苓、甘草能升清降浊,通达胃气。热郁去则脉象安,内外和而饮食进,人虽稍弱,可保万全矣。《普济方》卷三六八方名清凉饮组成地骨皮3钱,人参3钱,茯苓3钱,黄芩半两,干葛半两,石膏半两,知母3钱,甘草3钱。主治婴孩伤寒。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钱,白竹丝、枣子同煎,温服。《简明医彀》卷二方名清凉饮组成黄连、黄芩、栀子、连翘、薄荷、甘草。主治恶寒而脉洪数,兼目痛口渴,心烦便秘属热者。用法用量上加灯心,水煎服。加减夏月外穿棉衣,脉洪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加大黄、芒消。《嵩崖尊生》卷十一方名清凉饮组成羌活1钱,柴胡1钱,黄耆1钱,甘草(冬用梢)1钱,酒芩1钱,酒知1钱,炙草1钱,生地5分,防风(梢)5分,防己5分,桃仁5个,杏仁5个,当归6分,红花少许,升麻(梢)1钱5分,黄柏1钱5分,胆草1钱5分,石膏1钱5分。主治消渴。能食而瘦,口干,自汗,便结,溺数。用法用量以水2酒1煎服。《幼科释谜》卷六方名清凉饮组成柴胡、知母、生地、赤苓、防风梢、甘草梢、当归、黄柏、龙胆草。主治热盛小便赤涩,或膀胱热结。用法用量水煎服。《医学集成》卷三方名清凉饮组成银花2两,当归5钱,公英3钱,花粉3钱,连翘3钱,荆芥2钱,防风2钱,甘草2钱。主治阳证疮势红肿,焮痛异常,六脉洪数。加减便闭,加大黄。《羊毛瘟证论》卷下方名清凉饮组成石膏1两,泽兰叶2钱,蝉蜕壳12枚,白僵蚕3钱,黄耆1钱,黄芩2钱,山栀子2钱,丹皮2钱,大生地黄5钱,当归1钱,甘草1钱,银花3钱,秋石3分,黄酒5钱,黄蜜5钱。主治羊毛温邪。壮

详见百科词条:清凉饮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8:30:01 共84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家基本药物 4 概述 5 拉丁名 6 英文名 7 防风的别名 8 来源及产地 9 植物形态 10 生境 11 采制 12 性状 13 性味归经 14 功能主治 15 防风的用法用量 16 运用 17 化学成分 18 防风的药理作用 19 防风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192 来源 193 性状 194 鉴别 195 检查 1951 水分 1952 总灰分 1953 酸不溶性灰分 196 浸出物 197 含量测定 19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9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9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974 测定法 198 防风饮片 1981 炮制 1982 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1983 性味与归经 1984 功能与主治 1985 用法与用量 1986 贮藏 199 出处 20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防风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防风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防风 防风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fáng fēng

2 英文参考

divaricate saposhnikovia 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edebourellae,radix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aposhnikoviae,radix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dix Saposhnikovi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ivaricate saposhnikovia r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防风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55 5 防风通圣丸 水丸 6g 袋 065 中成药部分 56 5 防风通圣丸 水丸 12g 袋 12 中成药部分 57 5 防风通圣丸 水丸 30g 瓶 29 中成药部分 58 5 防风通圣丸 水丸 36g 瓶 34 中成药部分 59 5 防风通圣丸 水丸 48g 瓶 45 中成药部分 60 5 防风通圣丸 水丸 50g 瓶 46 中成药部分 61 5 防风通圣丸 水丸 60g 瓶 55 中成药部分 62 5 防风通圣丸 水丸 120g 瓶 104 中成药部分 63 5 防风通圣丸 水丸 300g 瓶 243 中成药部分 64 5 防风通圣丸 浓缩丸 200丸 瓶 73 中成药部分 △ 65 5 防风通圣颗粒 颗粒剂 3g 袋 17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概述

防风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 的干燥根[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5 拉丁名

Radix Saposhnikovi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英文名

divaricate saposhnikovia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7 防风的别名

屏风[1],关防风[1],东防风。

8 来源及产地

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的根[1]。主产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地[1]。

9 植物形态

防风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单生,二歧分枝。基生叶2~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披针形,叶柄长2~65cm;顶生叶简化,具扩展叶鞘。复伞形花序;无总苞片,少有1片;伞幅5~9;小总苞片4~5;花梗4~9;花**。双悬果矩圆状宽卵形,扁平,侧棱具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10 生境

防风生于草原、干燥山坡。

11 采制

防风春、秋季采挖,除去细根,晒干。

12 性状

根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15~3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有纵槽,并有横向皮孔及点状根痕。根头部密集环节,上有棕竭色毛状残存叶基。体轻质松,断面不平坦,皮部深棕色,有裂隙、木部浅**。气特异,味微甘。

13 性味归经

辛、甘,微温[1]。入膀胱、肺、肝、脾经[1]。

14 功能主治

功在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1]。治风寒感冒,头痛身疼,面瘫,风湿痹痛,四肢挛急,腹痛泄泻,肠风下血,风疮疥癣,皮肤瘙痒,破伤风。炒至焦黄,治腹泻;炒炭治便血,崩漏[1]。

防风为眼科常用祛风散寒药,具有祛风胜湿,除痒止痛,散头目滞气的功效:

(1)防风广泛用于风邪外袭所致头目疼痛、眼睑生疮、椒疮、迎风流泪、暴风客热、黑睛生翳等。常与荆芥,羌活配伍,祛风散邪,如羌活胜风汤。若用于风邪化热,或风热所致目病,常与连翘,黄芩配伍,祛风清热,如散热消毒饮子。

(2)防风用于风邪客于睑眦所致目痒,甚或痒若虫行。常与荆芥穗、川芎配伍,如驱风一字散。

(3)防风用于风牵偏视,本品祛风且人肝经,常与白附子、胆南星、僵蚕同用,以祛风痰,如正容汤。

(4)防风可入肝肾二经,引 上承,滋润目窍。内障眼病多因肝肾 亏虚,不能上承,目失所养而成。因而在补益肝肾时常用防风为引经药,对增强药剂作用,提高治疗效果,有所助益。

15 防风的用法用量

煎服5~10g[1]。

16 运用

防风叶:煎服治风热汗出[1]。防风花:煎服治心腹痛,四肢拘急,骨节间痛[1]。

17 化学成分

根含防风色酮醇、升麻素、香柑内脂、补骨脂素、挥发油、甘露醇、苦味苷等[1]。

18 防风的药理作用

煎剂和醇浸剂对兔有解热作用,亦具提高免疫功能、抗肿瘤、抗惊厥等作用[1]。

19 防风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防风

192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193 性状

本品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的略弯曲,长15~3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点状的细根痕。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有的环纹上残存棕褐色毛状叶基。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木部浅**。气特异,味微甘。

19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5~30列细胞。栓内层窄,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较宽,有多数类圆形油管,周围分泌细胞4~8个,管内可见金**分泌物;射线多弯曲,外侧常成裂隙。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甚多,呈放射状排列。根头处有髓,薄壁组织中偶见石细胞。

粉末淡棕色。油管直径17~60μm,充满金**分泌物。叶基维管束常伴有纤维束。网纹导管直径14~85μm。石细胞少见,黄绿色,长圆形或类长方形,壁较厚。

(2)取本品粉末1g,加丙酮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防风对照药材l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升麻素苷对照品、50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95 检查 1951 水分

不得过100%(附录ⅨH 第一法)。

1952 总灰分

不得过65%(附录ⅨK)。

19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15%(附录ⅨK)。

19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30%。

19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19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升麻素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19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升麻素苷对照品及50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分别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60μg的溶液,即得。

19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细粉约02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10ml,称定重量,水浴回流2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9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各3μl与供试品溶液2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升麻素苷(C22H28011)和50甲基维斯阿米醇苷(C22H28010)的总量不得少于024%。

198 防风饮片 1981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棕色,有纵皱纹、有的可见横长皮孔样突起、窑集的环纹或残存的毛状叶基。切面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木部浅**,具放射状纹理。气特异,味微甘。

1982 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同药材。

1983 性味与归经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1984 功能与主治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1985 用法与用量

5~10g。

1986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199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20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防风叶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功能主治 25 防风叶的用法用量 26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防风叶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防风叶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防风叶 1 拼音

fáng fēng yè

2 《辞典》:防风叶

21 出处

《别录》

22 拼音名

Fánɡ Fēnɡ Yè

23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叶片。

24 功能主治

《别录》:"主中风热汗出。"

25 防风叶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26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防风叶的方剂 芍药防风汤

疹心法要诀》卷五十八方之芍药防风汤:组成:升麻、防风、陈皮、桔梗、川芎、炒白芍、甘草、厚朴(姜炒)。

防风胜湿汤

ngfēngshèngshītāng英文:概述:防风胜湿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症因脉治》

防风败毒饮

拼音:fángfēngbàidúyǐn别名:防风败毒散、防风葛根汤处方:升麻、葛根、防风、赤芍、甘草

柴胡防风汤

tāng《症因脉治》卷三:柴胡防风汤:处方:柴胡防风羌活甘草荆芥川芎干葛广皮功能主治:主外感寒湿,伤

独活细辛汤

,加黄芩、石膏;有湿,加苍术、白芷;有燥,加石膏、竹叶;火旺,加知母、黄柏。摘录:《症因脉治》卷一

更多用到中药防风叶的方剂

用到中药防风叶的中成药 艾叶洗剂

拼音:àiyèxǐjì处方艾叶62g,雄黄6g,防风62g,花椒6g。功能主治慢性湿疹、过敏性皮炎、

防风通圣散

ngfengtongshengpowder概述:防风通圣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六首。其中,《宣明

小儿鼻炎片

号:WS3B089691处方:藁本75g防风75g白芷75g苍耳子(去刺炒)75g蓼大青叶7

感冒解热冲剂

0处方:麻黄45g菊花45g白术45g羌活45g防风45g生姜30g石膏150g葛根90g钩藤60g

追风活血膏

00g没药(制)100g香附50g马钱子300g防风50g当归50g红花50g赤芍50g草乌50g木

更多用到中药防风叶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防风叶 《麻疹备要方论》:麻疹备用诸方

荆芥防风柴胡前胡甘草桔梗羌活牛蒡子连翘赤芍引用竹叶,水煎。荆防败毒散羌活荆芥独活防风茯苓生甘草枳壳

《炮炙全书》:[卷第一草之属]防风

疾,禁之,畏萆市中有笔防风入药,宜用之,又有削防风、滨防风,俱非是真防风,叶微似水靳,与此二种大别

《王旭高临证医案》:[卷之四]咳嗽门

仁款冬花橘红川贝茯苓桂枝淡黄芩桔梗半夏桑白皮枇杷叶胡肺有风邪则咳,胃有湿痰则满。肾虚则腰痛,肝虚则

《滇南本草》:[第一卷]杏叶防风

杏叶防风,味辛,性大温。温中散寒气,治九种胃气疼、胸腹中寒胀气疼、寒疝偏坠

《医碥》:[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咽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