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竞渡的起源和分类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龙舟竞渡的起源和分类是什么?,第1张

竞渡的起源和分类

1原始竞渡。独木舟、木排、竹排、木板船的出现,为竞渡创造了条件。原始竞渡与渔猎时期的劳动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有了舟,经常在水上活动,只要有2只或2只以上的舟同时发现食物时,先民们为了争夺食物,获取食物,自发性的就开始了原始的竞渡。

2争战竞渡。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的天性好争好斗;随着人类原始部落的产生,舟的作用就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和交通的需要了,其中重要的作用就是把舟用作战争的工具。古代战争除了陆地之战就是水上之争。漫长的人类发展进程,原始部落之间以及奴隶社会国家之间,为了土地、权益而产生了战争,关键环节是舟的速度和质量,就自然涉及到舟的制造技术。于是,龙舟的前身就出现了。作为战船,既要求灵活便捷,又要求快速;操练时既是对战斗船的检验,又是对将士体能、意志、合作精神、技巧的锤炼。竞渡活动的性质到了商周以后发生重大变化,那就是由自发性转变为有组织、有目的、极具群体性和竞技性。《国语》载:“越王勾践乃命范蠡、舌庸率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败王子友于姑熊夷……勾践率中军溯江以转吴,如其郭,焚其姑苏,徙其大舟。”战争促进了舟的制造技术迅速改进和发展。《中华古今注》载:“孙权,吴之主也,时号为赤龙……言如龙之飞于天。”描写的是其舟为红色,其速度快如飞箭。

3祭祀及节日竞渡。人们在原始竞渡和争战竞渡的基础上发展了节日竞渡。在湘北、鄂南、赣西北等地,龙舟被作为巫人占卜的祭器,肩抗着到乡间串游;有的地方因为水浅不能竞渡,流行旱龙舟活动,不下水,但登高埠,或游街市,俗称“迎鬼船”。《江西通志》载:“每当五月五日,城内造龙舟,以人装故事其上,一舟数百人,舁(YU,装载)之,行诸陆地,云禳(RANG,驱除)瘟气也”。祭祀的主要目的是驱灾祈福,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从竞渡中体会到了“水戏”的乐趣,便加以总结,在节日开展竞渡活动,体现原始竞争的乐趣,展示群体合作的力量和结果,并与神秘宗教文化、神话、民俗结合,体现人们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更隐隐体味到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需要的某种精神,与人们的道德情操、宗教信仰、赏心悦目关系甚大。关于我国节日竞渡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进筒粮,一名粽;造百索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命续命缕,一命辟兵缯(ZENG),一命五色缕,一命五色丝,一命朱索;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送;采艾悬于户上;蹋百草;竞渡。”“端午”、“竞渡”之词,都始于此。

4龙舟的起源及用途。在春秋战国之前,龙舟竞渡就已经盛行于江南,特别是湘楚一带。龙舟起源的准确年代至今无法考证,但最迟诞生于战国时期是无需怀疑的了。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前318~296年,见于《穆天子传》(从魏襄王的古墓中发现的书)“天子乘龙舟,浮于太沼”;秦之前古籍《大戴礼》记载“颛顼(ZHUANXU,传说中上古帝王名)乘龙游四海”;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词赋中多次写到龙舟,如《九歌东君》中写到“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在《湘君》中写到“美要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还有“驾飞龙兮北征,吾道兮洞庭。”“石濑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在《河伯》中有“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在《天问》中有“焉有虬龙,负熊以游?”可见那时的龙舟竞渡已经十分盛行了。

端午节纪念的三大人物

1、纪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他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

2、纪念伍子胥

在浙江一带流传很广,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辅伯嚭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

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扩展资料

端午节作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着它特殊的意义。从字面上理解,端午从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所以每年的端午节就是农历五月初五。

从深层次上讲,端午初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后源于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随后,便一直延续下来,发展成为现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亲朋好友都会以互助安康、吃粽子、赛龙舟的形式来展现。

民间习俗

1、扒龙舟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到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

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 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2、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3、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习俗。

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4、放纸鸢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5、草药水(沐兰汤)

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五彩丝线或源于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遗俗,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端午节

龙舟节一般指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农历五月初五。

这一天要做的事有: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扩展资料: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中国网——端午节的习俗

中国网——端午节简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