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应该如何保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古书应该如何保存?,第1张

古籍善本本身蕴含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价值,因此它是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应该被好好的珍藏。近年来,对于古籍善本的收藏也成为众藏家非常青睐的一件事情。古籍善本收藏,需要注意一些保存技巧,否则它很容易被破损。一定要注意防潮、防虫、防水等。

收藏古籍善本,藏家要定期翻翻书,让纸张也“透一下气”。特别潮湿的日子,尽量避免打开书柜,古代的纸张一般都是用竹纸或绵纸,并用石灰水打纸浆,造出来的纸吸水性强,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同时,每年要“晒书”两次。天气干燥,吹西北风时,要打开柜子,让空气流通一下。秋天和冬天最好把古籍善本拿出来“晒”,但不能在烈日下暴晒,而是放在室内通风之处“晒”。

此外,还要增加书的“体味”。在古籍善本附近放芸香草、烟叶、花椒包等,可以起到驱虫的作用,同时也使书的“体味”更浓——书香。但千万不可放樟脑丸,长期则会使纸张的酸性增加,使纸张变得更脆、发黄,是对纸张的破坏。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留下了不少的名言佳句供我们赏读。现在科技非常的发达,想要读书可以通过很多的渠道。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去图书馆读书的氛围更加雅致一些,能闻到很多墨香的味道,就着几缕阳光,好不惬意!但是图书馆可不是我们现代才有的专属读书屋,早在周代的时候,我国就设立了图书馆,只不过,那个时候的叫法和现在不同,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古代图书馆的演变之路吧。

上面我们说到,中国图书馆的雏形在周代的时候出现,那个时候就有为保存盟约,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而设立的“盟府”。只是那个时候,所谓的图书馆更多的是为皇室服务,没有涉及到平民阶层

到了西汉时期,著名宰相萧何在宫中设立用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那个时期,汉武帝对待文学典藏很是重视,保存下来了很多古书,建立了一定的保护机构。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像这样文化机构的建立,一般来说都是从皇宫贵族开始,经过蹭蹭更迭转变,才变成大家都乐而享之的东西。其实这也是必然,在古代,平民吃饱已经很艰难,何谈文化层面的保护呢。

汉代还设立了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秘书监,这也是现代图书管理员的雏形了。在唐代之前,图书馆都是皇族才能创立的,民间是不允许有这么大规模的藏书的。但是唐代是一个分界河,这个时期百花齐放,文化开明,也出现了民间私人的图书馆!因为唐代印刷术的广泛运用,所以大量的书籍被创造出来,出现民间藏书馆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到了明代,图书馆也越来越多,在很多机构都设立的藏书馆,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滋长,文化的昌盛自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其实一直到清朝,还没有图书馆三个字的出现,在每个朝代都有它们独特的称呼。第一次出现图书馆三个字是在光绪三十三年,建立了江南图书馆,也正是从这开始,图书馆才是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图书馆,走向了大众。

图书馆的历史更迭还有很多细致的划分,我们不多做赘述。现在的图书馆已经是一个平等享受知识的地方,在这种地方,每个人都有汲取知识,享受书籍的权利。

所以,你有多久没进过图书馆了呢?

中国古籍的纸张,多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纸,而现今通用的化学胶水、化学浆糊及玻璃胶纸对中国式纸张具有极强的腐蚀力,一般不隔多时,便会使纸张变质黄脆,触手即碎,故而绝不可用。

正确方法应为采用天然面粉浆糊,调以麝香、花椒,可达到修复与避虫双重功能。如果藏家一时无法具备以上条件,也应宁可暂时不修,待请到行家里手,再行修复,绝不可仓促滥修,加厄典籍。

扩展资料

许多民国版本的拓片、字帖、纸墨拓工皆属精良,可版面之上却是黄斑累累,令人扼腕。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一些书贾作坊,贪求省惜工料费用,采用了一种叫做“油光纸”的纸张(当时流行的一种廉价的西式工业法制纸),作为字帖的衬纸。

由于西式纸酸碱性不合量,具有一定腐蚀力,以致许多民国旧帖惨遭“黄斑之厄”。这一遗憾也使得当今的古籍藏家得出了一条教训,即:中国古籍必须远离一切西式纸张,二者隔离,方为上策。

-古籍

其主要任务和职能:

第一,负责组织、协调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包括制定重点古籍整理研究项目的规划、审批直接资助项目、督促检查项目进展情况;指导和协调包括古典文献专业本科生、各单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内的人才培养工作;组织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队伍,推进有关研究机构的建设。

第二,负责国家指拨的“高等院校古籍人才培养及整理研究专项基金”的分配和使用,并检查、监督接受该基金的机构或个人的经费使用情况。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由中国古文献学及古籍整理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教育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委员数十人。其组成人员均由教育部委任,现已为第四届。

秘书处是高校古委会的常设办事机构,负责处理古委会日常工作,设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若干人,均由教育部委任。秘书处下设办公室、古籍信息研究中心和《中国典籍与文化》杂志编辑部。办公地点在北京大学,人员由北京大学教师兼任。

委员会下设两个业务工作组,即科研项目专家评议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组。

古委会直接联系的教学科研单位共26家。由古委会每年提供固定的研究(教学)经费、图书资料费和设备更新费,并可向古委会直接申请科研项目立项和项目经费。此外,各省市自治区高校及有关大学还有古委会间接联系的研究机构62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