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宗教故事和鬼怪故事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古时的宗教故事和鬼怪故事是怎么创作出来的?,第1张

远古时候,人们对自然力既恐惧又崇拜,任何微小的自然现象都有可能被看成是神的意志。在长期对自然毕恭毕敬的顶礼膜拜中,产生了原始宗教。宗教故事就是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被创造出来。

宗教故事的内容主要是,鬼神显灵作祟的故事和关于卜算占梦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内容虽然是消极方面的东西,属于人们迷信的产物,但它对后世小说通过描写妖鬼和记述梦境来反映现实,拓展想象和幻想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到夏商周时期,宗教信仰、祭祀形式、占卜预言已经到了成熟阶段,宗教已经深入人们的内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春秋战国时,史官把宗教故事记载进史籍,这时期的宗教故事多数都是幻化和神秘化的历史故事。

宗教故事没有神话故事那样迷人,引人入胜,但在题材和幻想形式方面却有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志怪小说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在神话中,神是幻想世界的主体,神话的幻想境域是排斥人类在外的神灵的世界,而在宗教故事中,人变成了幻想世界的主体,人可以与鬼神互相交往。在宗教故事中,神已经不像神话中那样可以死去,而是成为大自然中一种神秘的力量,通过显灵来体现它无比的威力。

在宗教故事中,还出现了鬼的观念,人死化为鬼,鬼可以随意变化报恩复仇,这种鬼神不死和随意变化的幻想观念,对志怪小说的形成发生了重大的作用,成为志怪小说创作的一种模式。

春秋战国时,社会动荡不安,再加上生产力低下,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原始落后,因此在编著地理学或博物学书籍时,只能根据自己的臆想附会,对地理博物方面的现象加以解释,因此当时的地理博物知识都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荒诞化了,成为地理博物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地理博物学中记载的黑齿国、羽民国、不死国、三面国和黑齿人、羽人、独臂人、三面人等诸多志怪化的地方和人物,就是人们道听途说后加以臆想附会的产物,属于地理博物传说。

先秦的地理博物传说主要记载于《穆天子传》、《王会解》、《山海经》等古籍中,内容主要是远方的国家和异地民族,还包括神山灵水、奇花异草、珍奇怪兽等,虚幻奇诡,新鲜怪诞。

其中《山海经》的记载最为荒诞不经,是地理博物传说的集大成者。在《山海经》中,地理博物都被神话化和志怪化了。比如《山海经》在它的第一篇《南山经》中就有记载: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行。意思是:南方首列山系叫做鹊山山系。鹊山山系的头一座山是招摇山,屹立在西海岸边,生长着许多桂树,又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中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却开着青色的花朵,名称叫祝余,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饥饿。

山中又有一种树木,形状像构树却呈现黑色的纹理,并且光华照耀四方,名称叫迷谷,人佩带它在身上就不会迷失方向。山中还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但长着一双白色的耳朵,既能匍匐爬行,又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名叫“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走得飞快。

人们的这些不科学的臆想附会一旦形成了某种心理定势,就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典籍的内容和后人的创作。志怪小说就是被影响的一大文体。

与宗教故事不同的是,大多数的地理博物传说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只是一些幻想材料,但它却为志怪小说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幻想素材和幻想形式,并长期对志怪小说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志怪小说的主要内容之一。

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以及地理博物传说构成了古代小说得以发展的基础,为小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但它们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最后才逐步产生了我国最早的古小说——魏晋志怪志人小说。同时也为其他小说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

这则故事告诉人们,人是万物之灵,用自己的胆量和智慧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妖魔鬼怪。宋定伯就是一个遇事沉着,勇敢,有智慧的人,是我们的榜样,要向他学习。

故事内容:

宋定伯在看到鬼后不但不害怕,还骗了鬼,说自己是鬼。当鬼发现宋定伯很重,可能不是鬼时,宋定伯又骗了鬼,说自己是因为是新鬼而重。后来当他以请教的口吻问鬼怕什么时,鬼如实回答,说怕人的口水,没有骗宋定伯。

当鬼发现他渡河时有声音时,他又骗了鬼。最后他使鬼化为一羊,把鬼卖了,还用口水吐鬼,不让他变回来,得了钱后就走了。宋定伯在骗了鬼后得了利益,还逃走了。

扩展资料:

出处

《宋定伯捉鬼》先见于《列异传》(该书作“宋定伯”),个别词句有异,但内容完全相同,可见这个故事流传之久。

《宋定伯捉鬼》选自《搜神记》。《搜神记》是干宝根据百家古籍,收集了许多古今神怪故事而编成的笔记小说,其中搜集了许多有价值的民间故事,与《聊斋志异》类似。

作者

干宝(283~351年),字令升,是东晋史学家,文学家,祖籍河南新蔡。据史料记载,自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干宝初仕盐官州别驾(刺史的从吏官),后因刘聪、石勒之乱,西晋亡,东晋立,南北对峙,干宝举家迁至灵泉乡(今海宁黄湾五丰村与海盐澉浦六忠村的交界处)。

永嘉四年(310年),父卒,葬澉浦青山之阳,干宝为父守孝。至三世时,迁至梅园(今海盐通元),自此,海盐成为干氏子孙繁衍的居住地。

--宋定伯捉鬼

《西游记》、《山海经》、《封神演义》、《搜神记》、《博物志》等。

1、《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3、《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一般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是明代许仲琳(存在争议)创作的长篇小说,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

《封神演义》全书一百回,写武王伐纣的故事。前三十回着重写纣王的暴虐,姜子牙归隐,文王访贤,得姜子牙之辅佐,武王才完成讨伐纣王的大业。

后七十回主要写商、周两国的战争,并且掺杂有宗教的斗争,阐教帮助周,截教帮助商,各显道术,互有杀伤,结果截教失败,纣王凶而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姜子牙回国封神,使有功于国的人和鬼各有所归。

该小说,以历史观念、政治观念作为支撑全书的思想框架,掺杂了很多宏大的想象,表现了作者对于仁君贤主的拥护和赞颂以及对于无道昏君的不满和反抗。

4、《搜神记》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原本已散,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

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了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

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5、《博物志》

《博物志》,中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西晋张华(232~300)编撰,分类记载异境奇物 ﹑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

内容多取材於古籍,包罗很杂,有山川地理的知识,有历史人物的传说,也有奇异的草木鱼虫、飞禽走兽的描述。

还有怪诞不经的神仙方技的故事等等,其中还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材料。如所记八月有人浮槎至天河见织女的传闻﹐是有关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原始资料。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