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形制的旋风叶
由卷轴演变而来。卷轴装若纸卷太长时卷舒不便,尤其字书、韵书,要查找中间某韵、某字,非把纸卷拉开一大段不可,费时、费力。于是在唐代后期就对卷轴装加以改进,把纸卷一正一反地折叠成长方形的折子(图2[把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的折子]),前后连起来包上一张书皮,把原先的一卷书改成了一册书,不仅要翻到哪里就可翻到哪里,即使从头到尾翻一遍也快如“旋风”,于是得名。“旋风叶”,又称“旋风装”、“旋风册子”,简称“叶”、“叶子”。此外还曾被称为“梵”和“经摺” (因雕版印刷出现后刻印的佛经经常折成这种旋风叶形式),也有人认为旋风叶即龙鳞装。
由于蝴蝶装书页后半页的背面和第二页前半页的背面不相连接,读完一面后必须连翻两页,打开书时常遇上空白无字的背面,于是到南宋后期,人们开始把书页反面对反面折起来,让书页的两个外边粘在书背上,再包上书衣,就成为“包背装”,也叫“裹背装”(图4[打开的包背装])。后改在边上打两个或三个小孔,用纸捻穿进小孔把书页订牢,再包上书衣。穿纸捻处称为“书脑”。包背装在元代和明代前期最为流行。
线装出现的并不是很早,用所谓的“胶”(按照粘贴药剂理解吧)其实更早一点,当然不是现代那种 。现代的胶和过于酸化的纸张,导致现代书籍的寿命和古籍寿命完全没法比。在线装出现以前,用到粘贴剂的大概有这么几种:卷轴装:3-10世纪的主要装帧形式。基于纸本说,纸本从现存的藏经看,有的是将印好行格的纸一张张接起来,就是粘;旋风装:按照黄永年先生《版本学》里的理解,和经折装非常接近的样子。经折装:把连接成长条的经卷按一定宽度折叠起来,又称梵册。粘接需要用浆糊;粘叶装:佛典的一种装帧形式,将书叶对折,书根涂上浆糊,一叠一叠粘起来;蝴蝶装:和现在的线装反着折,书脑处需要粘贴;包背装:折叠方法和线装一样了,书脑处或订纸捻,再把书衣裹在外面,是要粘的。总体来说,传统古籍用的胶都是便于清除的,换言之,都是可以拆开重装的。蝴蝶装时代的书,到了线装时代就多被修缮重装,这也是蝴蝶原装保存极少的原因。相关可参考杜伟生老师的《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因为书籍装帧用的胶水(即化学合成类胶)是现代才出现的。线装是明朝中叶出现于明朝中叶,其实更早时候的包背装、蝴蝶装、册页装(旋风装经折装都算是它的过度)才是主流。之所以你看到的都是线状,除了更易保存之外,跟明清时期书籍印刷数量大幅增长也有关。
出现于明代中期,很快就取代包背装,成为中国古籍最后的也是最通行的形式,今天还常把古籍称作“线装书”因为包背装的书背易于破损,于是改用两张和书页同样大小的书衣分置书的前后,在书脑处打孔穿线订成。一般只打4个孔,叫“四针眼装”,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叫“六针眼装”,订书的线讲究用白色或米**丝线,双道。有时还在上下两个书角处用浅蓝、浅黄或棕色的绫包起来,叫“包角”。书衣和正文之间至少订进一张空白页,有时多至两三张,叫“护页”或“副页”。
本文2023-08-08 07:12: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8186.html